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提纲资源

主题:产业内贸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6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产业贸易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产业贸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产业贸易论文范文

产业内贸易论文

目录

  1. 产业内贸易:高虎城答记者问:谈中欧光伏产业贸易摩擦 140307

   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发展研究

   Developmental research?of ?trade enterprises with?trade and industry

   二〇一三年九月

   摘 要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多产业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外贸企业进入巅峰发展时期.在多产业尝到了入世甜头后,国内更多行业逐步参与了对外贸易竞争,这使得中国贸易行业得到空前绝后的巨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不过,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外贸环境面临变迁,传统的只以贸易为唯一道路的企业战略面临挑战.

   所谓贸工结合就是指贸易结合工业的新商业模式,企业以贸易为主,贸易工业结合,二元发展.本文研究了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情况,探讨贸工结合的贸易实践情况,发现这一崭新商业模式的多层意义和系列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用比较研究方法和演化理论,对传统贸易模式与贸易贸工结合新模式对比分析,探讨出新模式的利弊影响,为中国企业实施贸易新商业模式做出理论探讨和实践建议,提供贸易企业新的发展方针与相应措施策略,以帮助传统贸易企业克服自身经营模式的落后与不足,更加主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在日益复杂的外贸形势面前,永葆青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经济危机 传统商业模式

   贸工结合 企业贸易与经济发展 措施和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especially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role in Global trade,?has bee a big manufacturing?industry?and export country,?followed by a period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peak of development.?Tasted the?sweetness?in?multi industry?after?entering WTO,?more domestic?industry gradually?involved in?foreign trade petition,?which makes the?Chinese?trade industry has?huge development?unprecedented and unrepeatable, progress.?However,?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the foreign trade?environment changes,?the traditional?trade?is the only?road?to enterprise strategic?challenges.

   The so-called?trade?refers to?trade?with?the new business model?with?industry,?enterprises?mainly to trade,?trade and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two aspects. This paper?studies?the?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trade?practices of trade?bination, found the?new?business model of multilayer meaning and?a series of problems,?and bining with practical?cases,?with parison method and the?theory of evolution,?a new analysis model?pared to the?traditional?trade patterns ?and trade of trade labor union,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new?mode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make re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rade?business?model for Chinese enterprises?to provide?trade? enterprise development,?new policy?and strategy measures,?in order to help?the traditional trade enterprises to overe their own business model shortage,?more?adapt to the new economic?environment and market environment,?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plex?foreign trade situation,?eternal youth.

   KEY WORD: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The trade labor union

   The enterprise?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UCT Ⅱ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 贸工结合的重要性 1 1.1.2 我国企业贸工结合模式的现状 4 1.2 研究主题与思路 6 1.3 研究方法 6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7 2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8 2.1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涵义 8 2.2 国内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8 2.2.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 8 2.2.2 贸易格局从"互补型"转向"竞争性",以国家为主体的"管理贸易"盛行 9 2.2.3 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 10 2.2.4 新技术革命加速,技术竞争日益激烈 10 2.3 国外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11 2.4 国内外贸工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13 3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意义与问题 15 3.1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现状 15 3.2 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问题 18 3.3 贸工结合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9 3.3.1 对要素禀赋的作用 19 3.3.2 对国内需求的作用 20 3.3.3 对相关产业的作用 21 3.3.4 对国内竞争和企业策略的作用 21 3.4 企业发展贸工结合的策略 22 3.4.1 从比较利益驱动到发展驱动:发展产业内贸的依据 23 3.4.2 市场开放与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国内基础 27 3.5 贸工结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 28 3.5.1 产业内贸易的外部经济涵义 28 3.5.2 外部经济促进产业集中 29 3.6 贸工结合商业新模式的展望 31 4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演化案例分析 36 4.1 案例一:浙江国贸集团 36 4.1.1 企业概况 36 4.1.2 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37 4.2 案例二:浙江物产集团 42 4.2.1 企业概况 43 4.2.2 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43 4.3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演化过程对比分析 47 4.3.1 二大集团的贸工结合模式形成和演化具有以下共同点 47 4.3.2 二大集团的贸工结合模式演化过程具有以下不同点 48 4.3.3 个案与规律 48 4.3.4贸工结合演化分析的一般结论 48 5 结论与展望 49 5.1 研究结论 49 5.2 实践启示 50 5.3 不足与展望 51 参考文献 52 附录1 访谈企业相关文献资料清单 54 附录2 访谈提纲 55 附录3 访谈企业相关人员名单 57 致 谢 58 1 绪论

   本章的任务在于揭示对贸工结合商业模式过程研究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点,进行后面各个章节的讨论.在给出了本论文研究目标和主题后,本章也给出了研究框架和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1研究背景

   1.1.1 贸工结合的重要性

   一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又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随着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的发展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此,国际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国际贸易本身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的具体进程息息相关.二战之后特别是世界经济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国际竞争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倾向,同时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同实践也产生了极为不同的经济绩效,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国际贸易变化和发展的讨论与思考.

   6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经济的重新崛起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演变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一资本比率由巨大差异发展到了相近或相同,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也日益缩小.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这种趋同导致了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同时,原有发展中国家中部分国家充分利用这段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灵活运用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晋升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对原有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构成极大的威胁.贸易竞争的加剧,导致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因此,关贸总协定(GA论文范文)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最大程度地协调国际贸易的发展.其间,国际贸易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在50年代,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只有40%左右,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从60年论文范文始,这种格局逐渐改变,比例上升到世界贸易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多,产业竞争加剧.多数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出现了一个国家在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发达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改变了"进口工业制成品一出口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

   这些新的变化显然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传统贸易理论以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为核心,认为各国应致力于更多地生产它能相对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的产品,并出口这些产品以换回生产上处于劣势的产品.进而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各国应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巨大差异,大量的国际贸易应该发生在这两类国家之间,这就意味着国家之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世界贸易的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比较相似的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送行的.而且,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以及这种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份额都在上升,尽管以大多数标准来衡量,这些国家越来越相似了.不仅如此,如果国家间的差异是贸易的唯一源泉,我们应该预期贸易构成反应这一事实.特别地,各国应出口那些要素含量反映它们资源禀赋的商品,但实际的贸易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提出挑战,因为这种新的贸易倾向不能用"资源配置"来解释.而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显然也没有遵循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即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相反,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厂商所生产的差异产品之间的交换,而全断竞争和寡头竞争都是不完全竞争形式,它们的生产都要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同国际贸易的实践相去甚远,自然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

   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理论"兴起于二战之后,早期的研究以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为主流,强调计划化或国家干预,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市场机制,农业发展,人力资本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发展经济学家们不断对这些理论进行修修补补,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不平等交换,债务危机,经济依附等理论,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利地位并试图指导经济发展,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如战后初期所期望的那样实现经济现代化,反而问题丛生,困难重重,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居于不利的地位,它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在这场关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条件"下要不要同发达国家开展贸易的激烈争论中,六,七十年代之后一批以出.为导向的外向型的式展中国家却崛起了,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它们成功的经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早期发展理论的批判提供了佐证.新古典发展理论以较为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体系和分析工具作为基础,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作出实证分析,部分地解释了东亚发展中国家(即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它们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相对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并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但是,同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另外一些国家,按照新古典发展理论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尽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却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的恶性循环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否认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存在,认为它只是"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是一般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同样的经济原理都适用.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无论是早期的发展理论,还是架构在新古典经济学之上的新古典发展理论,都不能对经济发展的这些新的变化提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更不能提供一种指导经济发展的有价值的思路.

   传统贸易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局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新进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不能离开贸易谈发展,也不能离开发展谈贸易,尤其是在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将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贸易与发展"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西方经济学家借以提示人们.发达工业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所依赖的贸易伙伴,双方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互利的,更多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把国际贸易称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把"发展"看成是"贸易"的必然结果.容易理解,国际贸易的增加,会促进本国产出和消费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率的增加.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际贸易是否必然且总是导致经济发展?

   这里,我们不得不强调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国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增加了,就可以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了.而经济发展指的是随着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革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更重要的还意味着随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和公用,贸易和金融等服务性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产业结构的转换带来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一般说来,没有增不可能有发展.但是,不能反过来说,有增长就一定有发展,尤其是当这种增长是由畸形的出口贸易所导致时更为突出.例如,我们熟知的中东产油国,按照资源实赋的比较利益,在对发达国家的石油出口中,赚得丰厚的利润.同时进口豪华的奢侈品,人均收入也很高,但仍然没能实现均衡的经济发展.另外,罗伯特·克劳尔曾经对北非国家利比亚经济作出细致的分析,利比亚当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产品主要供美国和西欧国家消费.因此,尽管利比亚政府依靠初级产品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但由于没有结构改革,其他部门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又由于缺少制度改革,也未能把收入分配到各个阶层,结果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另外,一种"贫困化增长"(Inuniserizing Growth)的出现,也证明了有时增长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的代价高于经济增长最初带来的利益,其结果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

   既然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经济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或者说,我们承认国际贸易最初出现于一国对其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一成不变的国际贸易型式却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不能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甚至会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影响.那么,国际贸易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变化及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阶段,真正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呢?我们知道,今天世界经济中贸易结构的主要部分已经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现代的产业内贸易,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经济趋势的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必然会越来越深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就成为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课题了.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变化又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也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以比较利益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出口初级产品同时有选择地进口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可以得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换取我们所缺乏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商品,最大限度地享受比较利益贸易的益得.但是,

   随着收益递增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本型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这种.互补作用日渐衰弱,比较利益贸易模式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并逐渐扩大,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好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共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关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1.1.2 我国企业贸工结合的现状

   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新进展,国际贸易理论和已经归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发展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始纳入动态的,开放的研究框架.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一依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了.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

   这些理论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克服了(或部分地克服了)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困难,为贸易和产业政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里的分析提供了工具.尤其是80年代以后, 以P.克鲁格曼(PaulR Knlgman),赫尔普曼(E.Helpman)和A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思维定势,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及政策含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试图以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分析一个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世界中的贸易.⑴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Ty),理论的一部分已被编入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另外的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正如萨终尔森所说,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不仅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综合起来阐释了现代国际贸易现象,而且它也成为众多经济学家分析国际经济具体问题的基础理论,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新贸易理论.⑵新贸易理论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论述了产业内贸易的非要素禀赋差异的原因,揭示了贸易量的决定因素和贸易型式的不确定性,分析了消费多样化产生的福利影响,并受公共选择理论的启迪,将贸易政策的产生及由此诱发的经济活动置于一般均衡中分析,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了理论支持,也为贸易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似乎落后了许多.改革开放以前,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有限的对外贸易实践主要依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曾经就"国际价值转移论","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以及"对外贸易能否增加一国价值量"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在我国,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和认同是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开始的,这主要是出于对劳动价值论的共同理解.由于以论述单一商品论文范文决定为核心的国际价值论和以论述两种商品相对论文范文决定为理论核心的比较利益理论之间具有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比较利益理论以及与之有理论渊源关系的要素比例理论的基本观点很快就为国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逐步成为指导我国贸易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加强,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并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政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仍以介绍和评价为主,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索仍不多见.概括而言,当前国内的贸易理论研究;其理论重点仍局限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理论范畴,对8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尚显不足,其丰富的政策内涵也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而且,大多理论研究都局限于静态分析,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一些动态贸易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我国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西方贸易理论中该领域有关观点的译介方面,其研究成果也仅散见于一些学理性较强的期刊杂志之中,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产业内贸易产生并主要发展于发达国家之间,对它的大多数理论探讨又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家,因而鲜有将它同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尝试.

   1.2研究主题与思路

   本文将以研究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为主题.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可以表示为图表1.1.本文共分为六章(各章对应本论文之1.2.3.4.5及其下部分)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简单叙述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从总体上介绍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先对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的概述,以及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引入国内外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章,主要针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及研究贸工结合这一新模式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所带来的问题与经济利益,以及发展贸工结合的展望.

   第四章,分别选取了行业领先企业浙江国贸集团和浙江物产集团进行了案例研究,刻画了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引入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路径.基于案例研究,对两家企业发展贸工结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章,对全文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做了研究展望,提出一些重要的尚未得以解决的问题.

   1.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本文同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演化分析方法以及文献归纳法,以尽量弥补各种方法的劣势,同时发挥它们的优势.

   ①案例研究方法

   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实证的支持,所以本文较为关注实证研究的开展.事物的发展总是体现在其性质的变异和量的积累变化两个方面,而性质的转变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对于企业共有知识演化这样的多因素复杂系统,其中各因素之间量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对要素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揭示系统演化的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从实践中提出理论问题,接着在归纳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假设和推演,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和证明.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我们主要以访谈形式实地深入调研了浙江的两家企业,与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通过面谈的形式,我们获得了关于企业发展历史及内部管理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从企业年报,企业各种专题总结报告,各种经济管理报纸和管理杂志上获得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对企业的认识.

   ②演化分析方法

   企业演化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引用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行为演变规律,其理论来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系统的把演化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研究,始于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于1982年发表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文,这一论文的发表使企业演化理论开始系统化,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纳尔逊和温特借用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思想——自然选择,认为在经济中,也有自然选择,企业在市场中相互竞争,赢利的企业增长扩大,不赢利的企业收缩衰弱,甚至被淘汰出局.为了模型化地表述这一过程,他们借用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描述了企业演化的机制,力图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经济变迁的发生.

   演化理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某一变量或某一系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引起变化的动态过程,演化理论特别适合用于解释说明为何变量或系统到达目前这个状态,其过程如何;第二,这些变量或系统的变化既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扰动现象,又有通过系统的筛选机制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演化理论的预测或解释能力就在于其系统的筛选过程(盛昭瀚,蒋德鹏,2002).

   本研究引入演化视角有利于说明为何企业到达了目前这个状态,其过程如何,通过对企业的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研究来解构这个成长的过程,从而获得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些新的认识.演化视角的引入,可以避免机械的看待企业应对外生变化的反应的局限,通过探索企业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思维的领域,对该问题形成新的洞见,获得认识上的创新.

   ③文献归纳法

   由于在企业经营商业模式研究方面,目前还较为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作为在这一领域的一种尝试,首先必须注重理论框架的构建,因此理论研究在这里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作为研究假设的基础.

   1.4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为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下对贸易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诠释和分析,以及对比分析贸易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全新营销模式环境,及新环境下新的营销观念的转变;

   第二部为贸易企业营销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贸易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比较传统经营模式与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的特点,以及结合国内外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贸易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模式的问题,商业模式的转变与制定问题,以及实施新的商业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与结果.

   第三部为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贸易企业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策略.对于当前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同类行业的市场竞争,采取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新的营销挑战.企业采取贸工结合的商业模式,对今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估计与展望,以及浅谈贸工结合模式的引入对我国贸易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问题.

   其发展趋势:

   (1)国内外贸易企业贸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2)我国贸易企业实施贸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的经济效益;

   (3)我国对于新的商业模式——贸工结合的展望.

   2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2.1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含义

   所谓贸工结合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迪拜港自由港区建于1985年,由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组成,面积135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区内共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贸易物流业占74%,加工制造业占22%,相关服务业占4%.该区为海关监管区域,陆域设立围网,进行封闭管理.主要政策包括: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它税收,如进入阿联酋关税区时再征税.海关对区内货物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外国货物从海上进出该区均须向海关和港口进行申报.区内除中转贸易,加工制造业务以外,其他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等也可进入,除酒店,医院外,银行,法律事务,写字楼业,餐饮业等均可入区经营,但此类企业均须为阿联酋本国所有,外资企业不得进入.

   2.2国内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2.2.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市场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加强,同时,全球经济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和改进管理等方面获益匪浅,但是,全球化也使得发达国家能够更加容易地凭借资金,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优势进入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对其民族工业的发展构成威胁.与全球化过程同时发展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主权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的承诺,组成较严密的经济合作组织,以达成区域内商品流通,生产分工,要素流动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区.域内各国经济体制的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再度掀起论文范文.冷战结束后,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作为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妥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成为90年代世界经济与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要趋势之一.

   经济金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一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统一.任何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拥有本国国内市场的同时,又必须抢占国际市场,与国外厂商竞争.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实质上是世界市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国厂商为了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方面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2.2.2贸易格局从"互补型"转向"竞争性",以国家为主体的"管理贸易"盛行

   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补需求,基于传统理论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禀赋学说都证实了当时广泛存在的"互补型"的产业间贸易的合理性.但是,从五,六十年论文范文始,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以后,这种"互补型"的贸易格局逐步被"竞争性"贸易格局所代替.到了90年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随着工业的国际竞争大大加剧,相同产品不同品种的双向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显然,国际竞争驱使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的差异市场上进行,由于产业内贸易专业化存在着.披此再进入对方专业化领域的威胁,以及新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这就限制了垄断力量.若是其他条件相同,在世界需求迅速增长的地方和背景技术(Background Technology)迅速变革的时候,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加大.在不究全竞争条件下,贸易会朝着增加"狭小市场"专业化.减少"广阔市场"的垄断力量方向发展,同时使成本降低,使消费者选择范围扩大.这种"竞争性"的产业内贸易可能受到个别生产线上规模收益递增的影响,也可能受产品差异的影响,非论文范文项目(设计,可靠性,耐久性,多样性,包装,服务,销售,发货速度,广告)竞争的影响,和受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在把最终产品不同阶段生产设在不同区位方面的选择范围的影响.

   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管理贸易"体制成为世界性的起势.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逐渐加深,但同时,各国政府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发,对贸易发展的管理和干预也越来越强.伴随着宏观经济管理重点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移,各国政府为保护夕阳产业,扶助幼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操纵贸易条件,尽可能地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自从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之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这一制度的流行;实质上是保护国内市场与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2.2.3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11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4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4倍.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了国际投资对发展东道国经济的巨大好处,各国竞相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本国.近几年来,国际投资的高级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重点,以追求低廉劳动力和资源的投资模式将逐渐让位子以追求市场,经营资源,从而构筑国际竞争力的投资模式.国际投资的快速增加,一方面为东道国带来巨大的益得,另一方面大量的国际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尚存的对国内产业的贸易保护,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另外,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经营网络,多元化的经营内容和强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甚至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于不少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及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运作,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公司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贸易领域,跨国公司的大量内部贸易是分散的贸易公司无法与之竞争的;在投资领域,由于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明显不如跨国公司c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还从要素指向转向了市场指向;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市场国际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

   2.2.4新技术革命加速,技术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可以说,技术含量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50年代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经济进步,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除东南亚一些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日趋落后.据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68年为1:4,1977年为l:15.5,1987年为l:20.2,1992年为l: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拉大.80年代,除石油外,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论文范文实际至少下降了 35 %.这表明现代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在减弱,而对科技的依赖性在增强.

   世纪之交,人类正处于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新浪潮之中,它不仅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目前美,日,欧等国正在筹划,设计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在全球竞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推动下,在"环球网"(World Wide Web) 等一系列高性能软件竞相问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全球网络化将加速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

   2.3 国外贸工结合发展现状

   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比较利益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那时许多行业还不完整,生产更多地表现为劳动或非熟练劳动的密集型,贸易结构反映生产条件的差异;特别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差异.例如,美国当时是造船大国;主要就是由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许多贸易品如香料,丝绸,烟草和矿产,都取决于出产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在资源性产业中,要素成本优势很重要,在其产品的成本结构中,主要比重是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技术很简单而且易于得到.但是,随着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比较利益贸易模式的适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技术变化的影响.技术变化使原来的产业脱离了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现实基础,导致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差异化,国家之间的购买需求日趋不同,技术变化还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微电子,先进材料和信息系统等大量应用技术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上的高低技术产业的划分.一个行业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往往依据不同国家和不同企业而有很大差别.新产品和新的加工技术使企业有可能摆脱或减轻对稀缺要素的依赖,某些过去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大大下降甚至消失了.灵活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运转自如,从而在许多产业减少了产品的劳动含量.获得高新技术要比降低当地工资率更为重要.在80年代,制造业企业经常把生产转移到高劳动成本的地方以便接近有较高购买能力的市场.⑨原材料,能源和资源性投入品在生产中的使用大大减少并被替代.现代材料如工程塑料,陶制品,合碳纤维.硅片等在半导体生产中的应用使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并更易于获得.在许多产业中,生产加工的可能性和效率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技巧而不取决于丰富的资源要素.例如,当冶炼技术还难于处理杂质时,瑞典的低度含磷铁矿曾长期具有优势,一旦冶炼技术改变,解决了铁矿含磷问题;瑞典的要素优势就失去了重要意义.

   第二是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后,它们也会拥有发达国家拥有的许多要素.在许多产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也是受过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工人,这方面发达国家己日益丧失其熟练劳动的要素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具有基本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港口,电子通信等,从而具备了在大多数制造业中进行竞争的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具有的某些传统要素优势正在消失和弱化.同样,今天低劳动成本的国家很快会被明天的低成本国所取代.一旦新技术使原来不可能和不经济的资源开发成为可能并且合算,就会使依靠资源禀赋的要素成本优势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正如人们从未想到的,大漠覆盖的以色列也会成为先进的农业国.另外,在服等和简单的电器产品等行业,各国的比较优势也经常迅速发生改变.在那些劳动成本或自然资源对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业中往往对投资的回报较低c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但是也易于产生许多竞争者,产生太多的生产能力.新的进入者改夺了原来则产国的要素优势并降低了利润率和.资c发展中国家进.这些行业后,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依靠成本和论文范文的竞争.发展的新项目往往也是依利目前的成本优势,因此时刻面临失去竞争地位的威胁.这样看来,如果要素比较优势不能解释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性质,那么改变要素成本的政策就是无效的.低工资在那些劳动含量很小的产业中是没有意义的.'当竞争取决于质量,产品开发和优质品质而不是论文范文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就被大大弱化了.

   最后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产业的竞争己经国际化,这不仅包抬制造业,而且包括服务业.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其行为包括世界性的采购和销售,在许多国家布点生产以寻求降低成本的优势.与其它国家的企业结成联盟以增强竞争的力量.产业全球化使一个企业不再仅,从一个国家获得资源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原材料,零部件,机械和许多服务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交通的发展降低了要素交换的成本,特别是货物交换形态要素的交换成本.例如,拥有本地钢铁工业未必比买钢材更合算.特别在必须购买国内高成本产品的政策压力下,拥有本地钢铁工业反而可能是一个劣势.资本的国际流动;也缓和了流入国资本要素的不足.从而使一些本来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成长为资本密集产业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国家.例如韩国在50年代还缺乏资本;而到80年代它已大量出口钢材,汽车,集成电路块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即便技术贸易仍然落后;特别是某些技术要素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但跨国公司可以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c由此我们看到,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但贸易依然存在并扩大,可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并不完全来源于要素本身,也许要素在哪里面己置或如何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跨国经营的出现.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生产和销售.采

产业内贸易:高虎城答记者问:谈中欧光伏产业贸易摩擦 140307

1462;分散生产和贸易相结合的战略.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的相当比例是由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构成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从设在别国的分支机构进口产品占其进口总额的相当比例,一国在一个行业中领先意味着该国是这个行业中优势跨国公司的母国基地,并不仅仅是有一些能出口的国内企业.⑩例如在计算机行业,虽然IBM,DEC,Prime,HewlettFackard 以及其他美国公司在西欧和其他国家都有附属机构和分支机构,但它们的母国基地仍在美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它在一国是否具有实力以便在别国树立自己的地位,它们可以从外部获得自然资源(包括资金),在行业中生产差别产品.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都拥有某些技术诀窍,科研密度也较高,而且可以容易地获得海外市场.

   2.4 国内外贸工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出口导向政策获得成功的例子使人们对贸易的作用充满了希望.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每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药方也是增加贸易.然而,世界上靠发展贸易取得成功的国家仅有那么几个,南美的一些国家因为同样的原因还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仅仅强调增加出口有可能起到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考虑在什么条件下走出口发展的道路,出口什么产品才会有成效等问题.

   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的激烈变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非常严峻的环境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主要是集中在原材料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上;大规模地出口在实行上有许多困难.有鉴于此,一些经济学家在认真探讨出口扩张的副作用以及解决的办法.泰勒(Lance Taylor)认为,在现代社会,每个国家都不可能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①特别是对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源的缺乏,技术的落后更需要国际间的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这又可能会带来很多负作用.泰勒举出了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关于矿产品(包括石油)出口国.个别矿产品,如石油的出口能带回大量的外汇,从而带动投资的增长.但对那些非贸易品的生产来说,因国内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需求的增长又不可能从国际市场中得到,其国内论文范文就会迅速上升.房地产,建筑业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相对论文范文的变化,国内的资源,如劳动力,资本等,就会从出口品生产中抽出而投入非贸易品的生产中去,最后导致其它工业的萎缩.其次,关于一些以出口食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阿根廷以出口小麦,牛肉为主,哥伦比亚以出口咖啡为主.食品的国际论文范文论文范文会使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村收入增加.而贫穷国家人民收入的增加首先会用来增加食品的消费.最终导致食品的出口下降.因此即使在最好的出口环境中,该国的外贸收支平衡也难以改善.再次,关于农业生产滞后的国家.农业的情况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例如,某国因某种原因工业加快了发展速度.工业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这部分新增的劳动力会把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消费上.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及时地增加供应,农产品的论文范文就会上涨,最后导致论文范文的全面上涨.因此除非停止工业的增长或是很快地增加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动荡将不可避免.最后,关于石油进口国.石油论文范文的上涨显然对石油进口国不利,对那些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更大.能源论文范文的上涨最终一定会导致最终产品的论文范文上涨.如果名义工资不变,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会下降,从而总需求下降.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供给的变化.开除工不足,投资意向减弱,最后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缓慢.这也就是典型的.滞胀.现象.在"滞胀"的经济环境中,典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会失效.

   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的最大障碍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有限,但即使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时,也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阿罗(K.J.Axrw)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第一,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第二,劳动力供给对实际工资的变化十分敏感;第三,人民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那么,国际市场对该国的出口品的增加可能反而引起该国的实际工资下降及出口产品的相对论文范文下降.其原因是:开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该国出口品论文范文的上涨.因为此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加就会导致实际工资的增加.而又因第二个条件,实际工资上扬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了工作的行列.然而工人的工资收入又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工作人数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时,或者大幅度减少出口,或者降低国内需求.换句话说,该国的出口增加只有在实际工资下降以及出口品的国际论文范文下降才能达到.在阿罗的假设条件下,扩大出口可能反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值得注意的是阿罗的三个假设条件是符合或接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的.这也说明,一咪地增加出口,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即使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业的出口确实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贫困化增长"在现代经济文献中是引起学者们相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基于以上所作的具体分析,我们总结出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对产业结构发展不利.在现实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以农产品,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为主,并往往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这种畸形的投资和资源配置导致了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外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各自资源禀赋来从事分工和贸易,势必将强化和加深原来就不平衡的资源禀赋状况.这是因为,从动态积累过程来看,发达国家专门从事高技术,高资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集地使用资本,企业家才能和技木工人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却因专业化生产低技术产品而密集使用非熟练工人,其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从而加深了原来就不利的要素禀赋,并且可能会在低技术层次陷入比较优势永久化的停滞状态,这无疑有损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2,比较利益贸易模式使资源配置扭曲.比较利益理论是静态,短期的效应,而经济发展是动态,长期的过程.关于资源配置的动态性,李斯特,熊彼特和威廉斯等人认为比较利益基本上是静态的概念,忽视了各种动态的因素.我们知道,比较利益理论强调的是资源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效应,而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增长,人口,人均收入提高,经济与外贸结构变化,相对福利的提高,贸易条件的改善等动态的,长期的内容.从此意义上讲,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方法,内容,目标,道路等问题上是不相容的.

   3,比较利益贸易模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论文范文低,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用这些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论文范文高,收入弹性大的制造品进行贸易,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同时,发达国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制造品的收益不断递增;而发展家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甚至有可能下降,使农产品,级产品的收益(尤其是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再加上发达国家对麦产品的收入弹性低,以及它们对初级产品替代品的开发和贸易保护主的实行,使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需求不足的限制.这样,仅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而且贸易条件还会继续恶化.

   4,比较利益贸易模式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障碍增多,导外贸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资本而劳动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贸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另外,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家也会在同类产品的销售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经济发展中,发展中家比发达国家的外贸出口比重小,外贸增长率低,而且进口增长比出增长快,对资本品,工业制成消费品的进口需求比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求增长快,这样,如果实行比较利益贸易,无疑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外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而这些问题又会影划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例如;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可是他们在出口产品到北美和欧洲地区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贸保护.中国大陆出口的鞋,玩具等也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制鞋和玩都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但北美和欧洲市场却都对中国有着各各样的限制.

   3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意义与问题

   3.1 贸工结合商业模式的现状

   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也着重研究了国际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必须突破传统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收益递增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的角度出发,区分同一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无论是从规模经济贸易原理的推导,还是从经验性研究的实证检验,都可以证明一个国家在贸易结构上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够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在分析贸易发展的依据时, 已经比较详尽地讨论了收益递增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的过程,将收益递增与世界贸易中广泛存在的产业内贸易联系起来,分析一国从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中的得益,归纳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的基本原理,解释产业内贸易存在的原因.

   1.规模经济贸易得益及其充分条件

   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即使两国经济情况相似,即传统比较利益不明显甚至不存在时,两国也可从贸易中获益.即,国际贸易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规模经济本身就是其独立的原因和重要动力.这一点我们已经作出了证明.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一国的对外贸易可以扩大了市场规模,减少了国内市场规模对产品多样化及生产规模化的限制,使消费者能享受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

   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使得一个厂商在确定它的某一种具有特殊性质(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能造成产品差异的一切因素)的产品的论文范文时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它又不能完全垄断,因为这时总存在功用相同的其他替代产品同它竞争.因此,可以说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由此可知,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即,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特征,所以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也就是说,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的是差异产品,都是自己产品的垄断者,但由于这些产品又属同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这些厂商事实上是"竞争的垄断者".产品差异可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两种类型,产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就不同.

   2.产品的水平差异

   产品的水平差异就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神注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也就是说,那些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并属于同一档次的同类产品,会有一系列不同的规格和款式,这种产品细节特征上的差异就是水平差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服装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方面看,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开拓或者扩大其销售市场,常常生产出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赢得自己的顾客.同时,企业为了防止新的企业进入本行业,也要努力增加其产品的花色品种.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消费偏好的不同,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同类产品有着多种不同品种,当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产业内贸易较多地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较为相似的国家.原因之二是由于这类商品广告销售成本较高.这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产品更新.而主要是通过改变外形.包装和式样等手段来迎合消费者甚至是劝说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为了弥补高额的广告推销论文范文,需要尽量地扩大生产,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促使产业内的专业化,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

   3.产品的垂直差异

   产品的垂直差异就是指同一类产品在档次上的差别.它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等级上.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地改善各种型号汽车的质量.在其他的消费品行业如手表,乐器,计算机,打字机等行业中也都广泛存在这种差异.另外,由技术水平提高也可以带来垂直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会带来差异.产品的革新在一些行业中是十分普遍的,例如制药业,针对某种疾病不断有新药推出.电器行业也一样,电器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极为迅速.

   从产品的垂直差异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有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以满足低收入层次的需求,而中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以满足其高中层次的需求.原因之二是产品存在着一定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然而,即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例如制药业,一个新的专利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只有六到十年.因此,厂商必须尿可能快销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原因之三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R&D)论文范文很高,并且这笔经费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之前就已用掉,是否能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品的水平差异还是垂直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这两类差异产品都存在产业内贸易.所不同的是不同种类的产品两方面的作用大小不一样.对于水平差异产品而言,需求方面作用较强,而对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对较低.这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比率较高,但是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可能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种抵销作用.因而这类商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并不很快.例如饮料和烟草大致可看作是这类商品.对于垂直差异商品来说,其规模经济作用非常强.而且商品论文范文较高,在消费方面没有很强的地域偏好.因此这类商品要求有较广的地域销售范围,其产业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很高.在实际贸易中,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品,一直是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热点,例如办公设备,输电设备等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率都很高;且上升很快.

   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程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水平,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产品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能满足人们共的不同需要,则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这表明,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有助于提高福利水平,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差异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垂直差异产品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而对水平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取决于他的需求偏好.由于消费需求的层次的多样性,就需要有产品的相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予以满足.

   产品的差异化是与规模收益递增密切相关的.尽管产品差异能提高产品的身价,但若一个厂商生产一个产品的全部系列品种,由于对每论文范文种的需求有限.厂商也就不能利用收益递增的优势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这样,由于收益递增的制约,厂商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同类产品,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选择.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一国之内场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地平均(这会影响消费者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再加上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这会影响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为了利用规模收益递增,垄断厂商在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时,总是尽量使其产品的差异化更多地反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征.同时,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其它款式和种类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论文范文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得到的福利更大.

   3.2 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问题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份额的扩大,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意味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出口的依赖性加大,没有出口的增长,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但"水平低,结构差.,又说明我国出口存在着深层次问题.突破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规模大,地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年均递增 16.8%.这一速度;不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的增长水平,而且也大大高于我国国民经济9.8%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规模.1997年我国出o 1827亿美元,已相当于九十年代初期法国,意大利,英国的出口规模.自1992年起,我国的出口规模在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十一位后,1997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迈入世界十大出口国行列.并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可以说,我国已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规模,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上升为近3%,高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三是出口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7年预计达 20 %,超过了世界 18 %的平均水平,相当于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由出口拉动的,特别是在国内消费无热点,投资增长乏力的市场环境下,出口更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出口增长快,经济外向度大的地区,往往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繁荣的地区.

   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加这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推进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塑料,电子.化学品等行业的出口额已占其总产值的 20~44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已占其总销售额的 ZI.4 %,电子及通讯产品出口额已占其总销售额的55$.四是出口发展为产业部门实现利税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出口快速发展;为产业部门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并最终实现产业利税拓展了空问,目前通过出口实现的利税收入占我国总税收的 20 %以上.同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但是,出口仍然存在"水平低,结构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在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七成,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仅占三成.恰恰相反,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的比率达七成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50%以上.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的2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据海关统计估算,我国出口的机床平均每台仅11O美元.而进口机床每台高达14504美元,进口机床论文范文是我国出口机床论文范文的132倍;又据调查,我国某些柴油机出口论文范文为每台150美元,平均每公斤仅0.6美元,而钢铁单价是每公斤0.5美元.二是出口方式落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左右.传统的商品输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通过资本输出,生产本地化来实现.而我国的出口方式仍十分单一,几乎全部都依靠传统的买卖方式达到产品输出的目的,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方式的融合度很低.三是出口企业规模小.出口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分配和发展机制,重短期经营目标,轻长远发展规划,竞争和风险意识差.我国出口企业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性,离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市场开发和技术投入很低,经营大中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

   从世界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显着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原来的管理体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以及传统的管理范围,已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总体上看,现行出口商品管理体制已滞后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3 贸工结合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这种竞争直接表现为各国各个产业之间的竞争.一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本国的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的状况,国内竞争和企业策略四个因素,另外,历史机遇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对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起到重要作用.当一国的贸易结构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展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必将对这些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产生重要的作用.

   3.3.1对要素禀赋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拥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对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低工资的国家,制造业可能增长较快.但是,生产要素的实际作用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往往要复杂得多.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如何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而且生产要素被配置在一国的什么地点也极为重要.所以,对子形成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高效率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比单纯地拥有要素更重要.

   基于比较利益的产业间贸易仅仅强调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状况,并不深入分析对这些要素如何配置的问题.实际上,对大多产业来说,生产要素的最重要作用并不是其天然的禀赋,而是一国在"要素创造"上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国的要素创造率比特定时期的要素存量更重要.

   要素禀赋按纵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区位,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劳动力,债务资本等;另一类是高级要素,对投资的要求是很不同的.基本要素或者是天然存在的,或者是所需的投资比较少,但是,除了采掘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些产业以及技术要求不高的某些产业之外,基本要素对产业竟争优势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或者其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而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这样的要素比较稀缺,因为创造高级要素需要在人力和物质上进行大量的和持续的投资;而且创造高级要素的机构(例如教育机构)本身也需要有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不过,一国的高级要素通常要以一定量合格的基本要素为基础,高级要素的创造需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要素的供给.我们前面分析过,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发展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以培养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在国际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竞争中获得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通过投资与创新能够提高要素禀赋的质量,产生较高级的生产要素.

   要素禀赋按横向分类又可分为通用型要素和专用型要素.前者是在许多产业中都能发挥作用的要素,例如,高速公路,债务资本,大专水平的员工等;后者是在有限的甚至在某一产业或特殊岗位中才能发挥作用的要素,例如,专门人才,具有特殊性质的基础设施等.一般说来,专用型要素比通用型要素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更为重要.专用型要素的创造要有更多的私论文范文社会投资,这种投资通常更具有风险性,在很多情况下要以必要的通用型要素作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用型要素和专用型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令天的专用型要素到明天可能成为通用型要素.而且如果不进行不断的升级,要素就会贬值,例如,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只有不断提高水平,才能避免贬值.因此,在产业内贸易中不断创造出的新的更高级并且往往更为专业化的要素,可以长期保持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3.3.2对国内需求的作用

   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各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受到国内需求条件的直接影响.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本国的需求层次;扩大和深化国内需求.我们将其分为需求构成,需求增长规模与型式,国内需求国际化三个方面来讨论.

   国内需求构成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国内需求的细分结构.即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分布,市场需求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第二,成熟的和挑剔的买者,这样的买者会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淮.第三,预示性的买方需要,如果国内买者的需要预示了其他国家的买者需要,该国的企业就可能获得某种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国内的买者需求向企业提供了关于未来买者的广泛需求的信号.

   需求增长的规模与型式对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有:第一,国内需求的规模.较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会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特点的产业的竞争优势.第二,独立买者的数量.一国中有很多独立买者,就会产生各种想法和要求,形成一种竞争压力,因而可以造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并且会刺激新的企业进入该产业.第三,国内需求的增长率.较快的经济增长会促使企业更快地采用新技术,并进行更多的投资.第四,早熟的国内需求.如果早期的国内需求预示了其他国家的买者需求,就可以促使本国比外国竞争对手更早建立企业,先行进入市场并先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第五.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国内市场的炮和使产品论文范文下降,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和升级,并有助于在竞争中形成数量较少但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国内市场的饱和也迫使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国内需求国际化就是将一国的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外市场的一种机制.如果一国某产品或服务的买者具有流动性,或者是跨国公司;该国的这种产业就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国为它们的国内买者也是国外买者.流动的消费者去其他国家旅行,在外国市场形成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本国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进入外国市场.国内需求国际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本国买者的需要和论文范文输出或灌输给外国的买者,例如,教育和训练外国学生,科技的示范作用,出口电源和电视节目等,都可以促使国内需求向国外扩散.

   3.3.3对相关产业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不仅会增强本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会对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显然,上游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下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为了使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供给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那些对创新和该产业的发展没有重要影响的投入品可以从国外进口.对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产业包括可以与之相协调和共享某些活动的产业,或者互补产品的产业.共享活动可以是技木开发,制造,配送系统,营销和服务等.

   我们知道,产业内贸易往往带来新的资源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竞争方法,从而可以促进一国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同时,某一产业具备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内贸易竞争的能力,也可以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辅助性产业的发展.

   3.3.4对国内竞争和企业策略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的目标是对国际市场而言的.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却离不开国内市场竞争和企业的相应策略,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对其国内竞争和企业策略产生重要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对国内竞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强化竞争程度.相同产业的外国竞争者的介入,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大大加强了.同时,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加强的国内竞争迫使国内的一些企业向国外发展.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润,而在这种竞争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也更具有竞争力.第二,促使竞争升级.国内的竞争原来是在各个企业都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如相同的要素成本,消费者的偏好,当地供应商的条件,进口成本等.但是,产业内贸易发生之后,面对国外企业的不同的竞争条件,国内企业必须导找更高级,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源泉,如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国际销售网络等,使得产业的竞争向高层次发展.第三,推动竞争交流.产业内贸易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为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和人员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竞争状态下的相互模仿和人员交流可以使整个国家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加,提高 产业的创新速度.同时,产业内贸易也可以推动该产业的细分化,创造更多的差异产品和更为具体的服务.产业内贸易对企业策略的作用体现在一国各产业中的企业的目标,策略,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在产业内贸易中,企业的管理和组织受竞争对手的影响,可以结合适应本国的具体环境,改进自身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也有利于该产业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实践表明;激烈的国内竞争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国在世界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的产业通常在国内经受了很强的竞争,即使是像瑞士和瑞典这样的小国以及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特点的产业也是如此.我们很少见到依靠补贴和保护的产业或缺乏国内竞争的企业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除了这四个因素以外;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例如,纯粹的发明活动,重大的技木非连续性(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投入成本的非连续性(石油冲击),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重大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和战争等.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造成了非连续性,使竞争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以前的竞争优势失效,而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一国增加了与其他国家平等贸易和交流的机会,也增加了把握住偶然机会的能力.当然,各国能否利用偶然事件所提供的机遇来获得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还要取决子各种其他的因素.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政府的相应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作用可以直接影响上述四个因素.政府对这四个因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反之;政府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禀赋,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

   3.4 企业发展贸工结合的策略

   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具有劣势地位,长期以来实行的比较利益贸易模式的惯性又加深了这种劣势,为改变这种竞争劣势,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内市场的开放是必要的,但同时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实施相应的政策以实现贸易发展的目标.

   3.4.1从比较利益驱动到发展驱动:发展产业内贸的依据

   随着国际竞争的深化,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虽然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直接主体是厂商,但是国际市场毕竟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与竞争的市场,因此当一国各个产业的厂商参与国际竞争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则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将宏观意义上的国家与微观意义上的厂商联系起来的则是一国的各个产业.

   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发展.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厂商,必然进入国际市场,扩大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世界范围的国际竞争也必然渗透进每个国家,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是阶段性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将这种阶段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结合起来,从比较利益驱动,发展驱动和反竞争驱动三个阶段逐次展开讨论.

   3.4.1.1比较利益驱动阶段

   比较利益驱动是所有国家发展国际贸易的最基本的动因,也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发点.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凡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几乎都是得益于某些国内比较充裕的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者是拥有自然资源,某些植物的有利生长条件,或者是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子这一阶段.

   比较利益驱动阶段的理论解释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给定的时间里,所有商品的论文范文和生产要素的论文范文都是由它们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需求方面,一种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论文范文和偏好;另一种则是生产要素拥有者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在供给方面,一种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即资源禀赋状况;另一种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商品生产中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即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由这四种基本因素所决定的论文范文机制,在同一时间内决定了该国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定价.在假定商品和要素需求不变以及各国生产的物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不一致,它们的相对论文范文就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和商品的相对论文范文也就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的成本就不一样,各个国家分工生产本国最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换,可以获得最大的福利.

   对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缺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要素的论文范文必然比较便宜,它们就能够便宜地生产需要使用大量这类廉价要素的商品,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初级产品和某些制成品)的生产上拥有成本和论文范文的相对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的产品,同时进口资本密集的产品;对资本丰裕而劳动力匮乏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如中间产品和最终耐用消费品)生产上享有成本和论文范文的相对优势,故应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产品,进口劳动密集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常常以比较利益驱动为主.

   但是在这一阶段,厂商参与国际竞争只能依靠较低论文范文,产业的技木层次低,或者所需技术是廉价的和可以广泛使用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其他国家而不是自创的工较先进的产品设计和技术是通过被动的投资或外商直接投资获得;外商企业提供了大多数的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本国企业很少能直接与外国消费方建立关系.而且,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直接影响产品的需求和相对论文范文.

   比较利益驱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居于垂直分工的下游,是最低层次的国际竞争,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3.4.1.2发展驱动阶段

   发展驱动是一国提升国际竞争层次的关键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机制.这一阶段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对国民经济中的大多数产业,以投资为手段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竞争优势.第一 对少数己经参与水平型国际分工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以相应政策重点扶助,鼓励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层次.这一层次是对多数产业而言的,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l.国家致力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同时,企业积极投资于建设现代的,有效率的,适应全球市场的大规模生产.

   在这一层次的发展驱动阶段,国家,居民,企业投资于能使基本要素向更先进的要素升级的领域,并投资建设现代的基础设施.不断增加的熟练工论文范文技术人员,使复杂的机器设备得以运转;并形成了消化和改进技术的能力.本国企业也建立了国际营销渠道,能够直接与国外买方签订合同,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同时,国内竞争十分激烈,产业内的竞争者不断增加投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新的设计和式样,并使生产过程现代化.但是,这一时期多数产业的国内需求还不论文范文熟,尽管生活状况有所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因此产业竞争优势的升级主要由供给推动,而不是由需求拉动.即使这样,在某些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领域,产业发展也可能比较成功.

   这一时期,企业仍然保持基础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但竞争优势从低成本要素扩展到更先进的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形成了要素创造的良好机制.同时,由于就业的大量增加和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论文范文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同比较利益驱动阶段相比,这一层次的经济不易受外部冲击和汇率变动的伤害,但仍然是比较脆弱的,某些企业的失败和竞争优势丧失是不可避免的.

   2.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工具和设施,使国内的要素获得了更有效的利用.

   在这一层次,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论文范文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投资的愿望和能力,而不是提供某种特殊产品或使用某种特殊生产工艺.这时的产品设计至少比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低一代,尽管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但达不到最先进的水平.虽然各个产业也投资于获得外国的更复杂产品和生产的技术(通过购买技术许可,办合资企业及其他方式),但由于外国通常不会愿意出售最论文范文的技术,因此所获得的这种技术一般低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企业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有能力改进外国技术,以生产出同产业的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差异产品,这一点是一国达到发展驱动阶段的关键,也是比较利益驱动与发展驱动的根本区别.

   与比较利益驱动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已经大大增多.需要指出,一国各产业从比较利益驱动转向发展驱动的过程是渐进的,一些产业会率先进入发展驱动阶段,然后向其他产业扩展.在这一时期,相关和辅助产业可能不很发达,一些产品的生产可能要依赖于外国技术,外国设备,甚至外国配件.即使某些产业能够获得和吸收到外国的重要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已经成熟的,而且仅仅涉及较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生产过程,不大需要有经验的和有高度专业水平的人力资源.这一层次,能否在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的前提下,严格调控引进外国技术的软,硬件比例,实现以引进"硬件"为主向以引进"软件"为主的转变,逐步提高引进"软件"技术的比重,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是向下一个层次递进的关键.

   3.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非常重要.在这一时期,政府可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并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同时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木,以及鼓励出口,等等.政府应该保证国内市场有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使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中成长壮大,同时协调长期投资同现期消费及收入分配的关系.

   发展驱动的第二个层次体现在创新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在发展驱动阶段,企业可以在广泛的领域成功地进行市场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渐体现,个人收入得到增加,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对生活便利的要求也不断增强了,因此,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成熟.在一系列产业中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国内的生产性消费也成熟起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许多产业中新进入的国内竞争者使产业改造和创新不断加速.同时,要素成本优势越来越弱,要素上的劣势更加刺激了创新以及产品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学,研究机构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创造高级的专业化要素的新机制已经形成,使要素的技术不断地升级.这一时期企业不仅运用和改进从其他国家获得的技术,而且创造适合本国发展的新技术.一些企业在产品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以及产业竞争的其他方面,开始居领先地位.有利的需求条件,供给基础,专业化的要素以及本国相关产业的形成,使这些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而且创新能力向更多新产业扩散.

   在国际竞争中,企业向产业细化方向发展.这时的竞争已经不是要素成本的竞争,而是基于高技能和高技术的生产力竞争.属于这一层次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主动性,可能拥有自己的国际营销和服务网以及在国外的品牌声誉,树立起企业形象.一些获得较高竞争力优势的产业率先进入以创新为目的驱动阶段,不断实现新的升级,并向其它产业扩散.随着投资的发展,已有产业先形成纵向深化,即最终产品产业的发展导致中间产品产业的发展,或中间产品产业的发展导致最终产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形成一系列产业以及产业群的横向扩展能力,即通过建立企业或开展新业务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领域.产业领域的扩展对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十分有利的积极作用.这使得这一国家拥有拓展市场的能力,而不只是依赖于少数出口产品.与这些有能力创新的产业相适应的高水平的服务业也成熟起来,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这些高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对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加,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其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

   2.组织和制度创新.对一些发展起来的先行产业来说,进行组织和制度的创新,改变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强竞争能力.例如,厂商通过兼并或只是简单地扩大规模,进行垂直一体化的生产和管理等.施蒂格勒认为," 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几乎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从理论上讲,厂商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在任何等级制度里,都有来自每个部门的信息数量和协调决策的需要之间的权衡.来自每个部门的信息越详细,个人吸收信息的能力就越低,从而决策就变得越不协调.这就体现了创新的必要,随着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大厂商可以采用最佳方式的组织制度,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3]这些创新是发展驱动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驱动阶段的高级层次.

   3.政府政策.在创新的发展驱动阶段,政府的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资源配置,贸易护,许可证控制,出口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直接干预的重要性越来越降低,政府主要是在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的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规范国内竞争等方面发挥间接的作用.

   3.4.1.3反竞争驱动阶段

   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从比较利益驱动阶段和发展驱动阶段,最终将走向反竞争驱动阶段.实际上,目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就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而言的.

   这一阶段是最终导致产业竞争力衰弱的时期,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倾向转向了无助于投资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方面,而是回避竞争,反对竞争,更注重保持现有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业投资的动机下降,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保护自己.在这一阶段,企业并始失去在国际产业界的竞争优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也失去进取心,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各方都力图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利,工资不断提高,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创造要素的投资逐渐下降,转向了较少对产业发展有利的领域.同时, 当国家变得越来越不注重对产业投资的刺激时,就更倾向于对财富征税.总之.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反竞争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创新的缓慢导致有吸引力的产业投资机会下降,金融投资取代了实业投资,整个经济更容易"泡沫经济".

   一旦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许多国内产业都将缩小规模,并一味的进行论文范文竞争.于是,工资和就业增长缓慢,失业增加,又进一步降低了对提高生产力的刺激.而即使是一些能够保持竞争力的产业,如金融,娱乐,论文范文生产,健康服务,奢侈品制造等也不能雇佣更多的生产性劳动力.因此,反竞争驱动的国家,一方面在财富上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反竞争驱动阶段又是一个衰落的社会,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

   但是,处于反竞争驱动阶段的产业,毕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本和生产管理经验.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弱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相同产业来说,既有发展的机会,也有很大的阻力.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这三个阶段分析来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走入以发展驱动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在比较广泛的产业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与国际竞争的阶段性相应,一国贸易发展的轨迹也必然呈现出这种速进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从比较利益驱动向发展驱动的转变,成为发展产业内贸易的依据.

   3.4.2市场开放与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国内基础

   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的,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要在开放中发展.开放是双向的,既是本国企业走出去的开放,也是外国企业挤入本国市场的开放.

   实际上,不完全竞争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较发达国家更为普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文化因素与政府政策都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进口替代政策,封闭了国内市场,抵制了国外竞争的压力.5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和关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针对西方的建立在均衡概念上的一般经济理论难以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旨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经济理论,例如比较着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依附理论.关联发展理论等.这些思想对南美的国家影响很大(南美洲在二战后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虽然政策的制订与理论分析有时大相径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实行了以进口替代为特征的工业化政策,这显然是有某些共同的基础的.进口替代政策的主要依据是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保护幼小工业论.前者是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些产品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内将恶化,因而必须迅速实现工业化.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发育的过程.在制造业建立之初, 缺少市场信息和渠道,尚未建立起企业信誉,技术和操作都不够熟练, 往往会出现亏损,更不可能与强大的外国竞争者竞争.因而必须防止国外同类产品的侵入,留出国内市场,直到新生的工业壮大起来,这就是保护幼小工业的思想.

   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切合实际和操作中的选择错误,导致实行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并不理想.实行这种自我封闭的进口替代政策,将稀缺的资源引入资本和技术人力资源密集度高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会使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实际上,进口替代政策的缺陷非常明显:第一,国内工业习惯于无外国竞争的环境,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第二,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而不能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致使进口替代导致工业的低效率.第三,在初级制造品被国内生产取代后,进口替代变得越来越困难且成本高昂(由于保护程度更高和效率更低的缘故),

   也因为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必须由国内替代生产.

   与这种市场保护主义相对比,实行了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亚洲"四小龙"却取得了难得的良性的高速增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对保护政策开始反思,认为保护政策相当于对用户征税以补贴那些与进口品竞争的产业的产品.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出口产业的相对盈利能力下降了,与出口替代产业中的生产者相比,出口产业中的生产者自然不愿扩大再生产.而且,保护政策普遍提高了进口商品的论文范文,用户则把它们的部分支出转向那些相对来说更便宜的可出口商品.可出口商品供给的减少以及国内对可出口商品的消费的增加这两者的共同压力削弱了总体的出口动力.由于未能提高出口收入来

   支持日益增长的进口需求,因而对进口的控制更加严厉,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出口.所以说,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严重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利于出口的增长.

   对于贸易发展来说,国内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同时,市场开放也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3.5 贸工结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

   3.5.1产业内贸易的外部经济涵义

   当两国发生产业内贸易时,各国在该产业的贸易过程或为了取得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各种生产调整中,必然对其它产业或经济发展的其它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在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一个国家某种产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该产业的生产成本,而产业中的单个厂商的规模仍可能很小.因此, 当规模经济存在于产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这里我们看到,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厂商的规模经济和产业的规模经济.前者是指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存在于单个厂商内部,即某个特定厂商的产品产量越大,其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而后者就是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由于企业外部的某些原因),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由于大型的,地理上更集中的产业更可能提供专业化的劳动与服务,从而导致该产业中所有厂商的高劳动生产率和低平均生产成本,这是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众多的计算机公司集中在加利福尼亚的硅谷,而大量金融机构和银行集中在纽约华尔街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有关外部经济的分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在分析产业生产成本作为产量函数时引入了外部经济这一概念:"在较为仔细地研究了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所产生的经济之后,我们知道,这种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赖于工业的一般发展,一类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及其经营管理的效率;就是说,分为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类".

   产业内贸易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可以使该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更为有效率,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可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在很多产业中,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甚至于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然而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但产业的集中却能解决这个问题,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这样,这一密集的专业化供应商网络的存在,使得该国这一产业的厂商比其它国家同产业的厂商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由于有很多供应公司存在,从而使一些关键的设备和服务变得便宜和容易获得.厂商因而也能集中精力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而把其他方面的业务包给别人去做.第二,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于工人,因为厂商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会较少面临失业.第三,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现代经济生活中知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获取必需的创新知识,厂商除通过研究开发一些新工艺和新产品以外,还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构想的非正式交流.而且当一种产业集中分布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区时,这种知识的非正式扩散经常非常有效.

   3.5.2外部经济促进产业集中

   尽管前面我们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外部经济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率的原因,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些原因是怎样形成的,即产业如何集中和为什么会出现产业集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的产业或产业集团都具有在地理上集中的强烈趋势,一旦某个产业由于历史或偶然因素在某个地方率先建立起来后,往往引来更多的厂商在这里集结,从而使该产业在这个地方发展起来并维持下去,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特定产业在特定区域,城市和国家集中的现象.

   1.产业的区域集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核心--论文范文型式.在美国,尽管人口并不稠密.但其大多数是集中在东北部的传统制造业带.从1870~1960年间,尽管东北部制造业带的自然资源(如农业,采矿,林业,渔业)的优势日益减少,农业和采矿业已转移到很远的西部,但全美制造业的大部分仍集中在那里.使制造业留在那里的原因显然不是资源优势,而是外部经济的作用,即是由于接近其他制造商的利益使每一个制造商都留在了制造带内.一旦制造带得以建立,它就不会为任何单个的厂商的利益而转移出这一地带.

   2.产业的城市集中.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人.和产业在城市的集中上得到证明.尽管城市里人口拥挤,论文范文昂贵,但人们还是不断向城市集结.人口在城市的集中;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在城市的集中.城市中充裕的专业劳动力供应,灵敏的信息,便捷的服务和广阔的市场,为一些产业在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一旦某产业在某一城市得以建立,外部经济的作用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一城市,加入这一产业,并得以持续发展.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半导体和计算机业集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地毯制造业集中在佐治亚州的道尔顿,保险业集中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德福,以及意大利米兰市的时装业,英国伦敦的金融业等等.即便在城市里,还普遍存在特定产业集中在特定街区的情况,如金融街,电子街,时装街.文化街等.

   3.产业的国家集中.当外部经济的作用非常强劲的时候,它对国际专业化可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某个产业处于初创时期,由于历史偶然因素或是政府的支持,某一国家获得该产业的领先地位.一旦某国取得了某产业的领先地位,就会在外部经济的作用下自我强化并巩固下来.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国际专业化分工格局中,特定产业总是集中在特定国家里,这些国家在这些产业中长期居领先地位,大量地出口这些商品和服务.我们知道,瑞士的钟表业和巧克力生产,意大利的瓷砖业,荷兰的花卉业,日本的机器人生产,德国的高性能汽车和美国的计算机业都是世界一流的.但这些产业在特定国家的集中和发展,并不能完全用自然资源和先天的比较优势来解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偶然因素或是政府的支持使之产生在特定的国家,而外部经济因素则使之得到发展,使之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长期居出口优势地位.

   通过产业在区域,城市和国家三个层次上集中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内贸易外部经济的存在和重要性,并可将其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厂商和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当某一产业由于偶然因素或人为的原因在某个地方建立起来后,由于技术工人的流动.技术诀窍的口头流传.产品对外销售和被人模仿等因素;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和诀窍很容易"外溢"或被"千中学",产业中已有的厂商不能够完全占有它通过R&D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所得技术诀窍的全部收益.因此,一旦共产业在某地建立起来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在别处的厂商往往会靠近这个厂商,与它比邻而居,以就近获得这种外溢效应.此外,当这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与该产业发展相关的要素供应,产品市场.配套服务等也会相应得到发展,这也会为新厂商加入和集中到这里提供便利.所有这些都是外部经济作用的表现,它吸引着相同产业和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促进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2.促进厂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在任何一个产业中,外部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厂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第一,新加入的厂商会从技术外溢和平中学等渠道免费或廉价获得该产业已有技术和管理成果,从而既节约了技术投资,又节省了" 追赶" 的时间,使自己能够高起点地快速成长成熟,甚至与原有厂商并驾齐驱.第二,同一产业内各个厂商会由于信息,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互补互益.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便利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可以使各个厂商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竞争的加剧,会促进各个厂商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而技术和产品创新又会使产业内每一个厂商收益,实现共同发展.第三,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某一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为该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供应和市场,使之能够稳定发展.

   3.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一旦某个产业在某个国家建立起来后,外部经济会促进厂商在地理上集中;地理上集中又会产生更多的外部经济,从而进一步促进厂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当产业竞争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且国内市场有限时,该产业就会成为出口产业,出口市场的开辟和扩大又会进一步强化该产业在国际专业化分工中的长期出口地位.这也是某些国家在某些产业上长期占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和机制.

   4.有助于该产业群的安全性.例如,当一批工业工厂增长时,它以大型发电厂那样的规模,低成本的共同服务为基础.同时,它也以可减少风险的共同设施为基础,这种设施不是任何单个工厂自身可以轻易承担的.任何生产者都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一些意外事故,例如一位主要供应商关闭工厂,电力供应不足,运输公司未能交付重要原料.关键机械的部件损坏,或骨干技术人员的流失.如果企业能出得起价钱,这种风险常常能够避免,他可以有大量的原料存货,可以有备用的技术人员,购买各用发动机以备不测,等等.但是,当产业复杂性增加时,这种避免不能预防事故的风险的措施就会变得不必要,风险的处理也不那么困难.

   3.6 贸工结合新商业模式的展望

   市场开放与国内需求扩大,必然增强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规范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鼓励国内企业问的正常竞争.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一是适应与协调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经济决策,是通过市场论文范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互协调为一体的.市场论文范文信号的变化反映着产品的稀缺程度,从而表明一定产品的需求程度;处于竞争之中的经济主体出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对市场论文范文信号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及时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产量,规模和结构.其结果,保证了产品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变化着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又会引致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这样,最终使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所有这些不断发生着的变化,只能在市场上通过市场论文范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应出来,相互适应,协调一致.没有市场论文范文的信号显示作用,也就无法得知产品稀缺程度以及相应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没有竞争的推动力和强制压力,也就无法促使经济主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生产规模和结构适应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是刺激与创新机制.竞争就是要战胜对方,在市场上保持优势.每一个竞争参与者都试图获得一份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先利润,为此要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获取优先利润的巨大经济刺激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使得每一个竞争参与者都必须按照最符合市场需求,最经济的原则行事.在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促进了技术进步.因为谁运用了新技术,提供了新产品,谁就可以暂时地获得一份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优先利润.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推广.随着竞争参与者模仿过程的普遍化,创新者的暂时的优先利润也逐渐失去.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得到了普及,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也因此而提高.所以,竞争的刺激与创新机制具体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

   最后是分配与监督机制.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上的初次分配遵循效率原则,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竞争参与者之间真正处于竞争态势之中.也就是说, 通过竞争可以实现按效率进行初次分配.竞争的这种分配机制客观上也对机制参与者形成了监督,它阻止了非效率收入的形成;偶尔形成的与效率不相应的高额利润,也会通过竞争而消失.因此,竞争的这种分配与监督机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保证.

   在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中,势必有一些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能的企业脱颖而出,对这些企业,发展中国家应该促进它们规模经济的扩大,引导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培养它们的竞争优势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产业间贸易的竞争,还是产业内贸易的竞争,规模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规模经济,前面已经从理论角度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讨论,这里,我们仅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分析规模经济效益.

   从企业的生产方面来看,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是:第一,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有一个最小经济规模,对现代的大多数产业来说尤为如此.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可以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使企业保持尽可能低的生产成本.第二,规模经济还能够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子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由于产品品种的转带来的生产时间的浪费.这样,集中在一个子工厂中大量进行单论文范文种的生产,可以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第三,规模经济能够解决由于专业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现代化大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生产领域中要求实行连续化生产,在这些部门,各生产流程之间的密切配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规模经济,特别是纵向的规模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将它们纳入同一工厂中,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间隔,降低操作成本和运输成本,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来看,规模经济的益处主要有:第一,节省管理论文范文.由于中,高层管理论文范文将在更多数量的产品中分摊,单位产品的管理论文范文可以大大减少.第二;多厂企业可以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业化市场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各自的不同需要.而这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利用同一销售渠道来推销,利用相同技术扩散来生产,达到节约营销论文范文的效果.第三,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论文范文于研究,发展,设计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第四,企业规模的相对扩大,使得企业的直接筹资和借贷都比较容易,它有充足的财务能力采用各种新发明,新设备,新技术,适应环境和宏观经济的变化.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越高.同时,参与国际贸易也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一点已被广泛接受.

   那么,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发动机"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最为有利呢?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密切相关.[10]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贸易发展最根本的性质在于一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否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参与产业的国际分工,因此,贸易发展的对外战略的核心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1.出口导向战略的歧义

   在否定进口替代战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实际上,这种出口导向型战略是基于比较利益理论提出来的.从 60年论文范文始以日本为首的东亚国家相继转向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 80年代,中国也加入这一行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银行在1993年关于"东亚奇迹"的专题报告也承认,东亚各国的成功是由于正确地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

   但是,出口导向战略存在很大的歧义性.东亚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之处是,以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带动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并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在现代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按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模式来试图走出口导向道路,则会因子"比较利益陷附".

   刘易斯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动机"作用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发现:"如果增长的引擎(发动机)是较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和欠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那么,较发达国家的引擎(发动机)就比欠发达国家的引擎(发动机)转动的略为快一些."就是说,在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发达国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从需求方面看,初级产品出口面对的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论文范文水平.从初级产品的供给条件来看,由于技术落后及开发过度,开发条件恶化,开发成本日益增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有相似之处.在产业经济理论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已经得到了证明.同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战略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出口的大部分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各国竞相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引进外资也缺乏产业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13]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出口数量越多,外资企业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越多.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而且还会进一步低级化.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不能为了单纯出口导向而牺牲本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出口导向型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发展政策本身并没有错误,而是在于出口什么,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样的贸易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的倡导者往往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背景.离开了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孤立地讨论贸易的作用,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实行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东亚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是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的.从50年论文范文始,美国出于政治目的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美国一直相对地保持其国内市场的开放状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一直处于开放状态.而东亚各国是这种基于比较利益的囱由贸易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日本经过战后初期的劳动导向出口阶段而步入更高层次的工业化阶段,东亚其他国家,开始是"四小龙",接着是东盟和中国也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出现了比较利益再循环的现象.战后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大环境是日本路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通过迅速的结构优化而展示出的经济奇迹是与美国所倡导的贸易秩序有极大关系的,美国的进口市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发挥了巨大的向心力作用.因此,东亚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成功,与这种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然而,90年代以后.东亚国家所推行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赖以成功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由于东亚国家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口基本上已完全占据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其市场容量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而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使欧洲的市场更加排斥亚洲的产品,于是出口导向型战略遇到了市场容量的客观限制.其次,由于东亚各国的出口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挤占了美国和西欧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欧美各国面临严重失业问题时,政治家迫于民众压力不得不限制这些东亚产品的进口,从而变化国内就业.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冷战结束后,羡国没有必要再为了安全利益而牺牲经济利益来扶持亚洲国家了.相反东亚各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不安和警惕.美国决不允许别国动摇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因而转向对东亚开始实施适度遏制的政策.

   除此之外,出口导向型战略所设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经济资源转换的前景,忽视了下游产业的不稳定性.由于各国基于比较利益发展的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特别是鞋帽,纺织,旅游产品及电子元器件等.这样,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国厂商论文范文竞争激烈,贸易条件存在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出口市场脆弱,一旦产品市场有突然的变化或汇率发生突变,马上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出口.例如,由于国际电子半导体元件市场论文范文的暴跌,造成了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引发了一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例证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2.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现市场开放与规模经济的国内基础上,创造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外部经济尤其是动态外部经济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产业产品的单位成本是积累产量的减幂函数,随着新生产业产量的增加,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积累经验,工人从不熟练到熟练,产品质量从不稳定到提高,因而生产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下降.如果主导产业在成熟以后的得益超过在其成长期贸易政策对其保护所招致的效率损失,那么在主导产业成熟以前,即其产品生产成本降到国际水平以前要予以保护.第二是强调主导产业比其他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其发展对社会技术进步的贡献大于其他产业,所以尽管存在静态资源配置损失,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仍然应该予以政策扶植.需要注意的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暗合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受贸易政策的影响.第二,贸易政策的扶植是暂时的,即贸易政策不产生将这种扶植无限期延长的经济利益,政府撤销贸易扶植政策的成本很小或为零.

   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按照传统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多属于规模收益递增业,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不仅可以获取传统比较利益,还能赢得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对于发展中国家,情况则大不相同.贸易引起的竞争往往边使成本函数居于绝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退出市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竞争厂商的减少,使竞争进一步不完全,外国企业往往可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福利及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因资源由规模行业转移至规模收益不变甚至递减的行业,发展中国家国民福利及效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所以;自由贸易情况下,发达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是获益还是受损,则视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及其它非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定.

   在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况,这种次优的境况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得以实现;适当的政府政策干预可以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由于大多数产业面临的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厂商都可能在某些产业的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不同,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产品论文范文不是市场给定的,它们凭借其在市场上的一定的垄断力量将产品论文范文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并获得超额利润.显然,这种利润是通过操纵论文范文从消费者身上赚取的,在国际贸易中,则是进口国的消费者支付的.因此,在不完金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一国的政府应该凭借生产帮助,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其它支持政策手段扶持本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就是新贸易理论中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例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因此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象日本,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我们从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日本,韩国这类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来自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持久,其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自动化日益进入工厂,办公室,初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4.贸工结合商业模式演化案例分析

   4.1案例一:浙江国贸集团

   4.1.1企业概况

   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贸集团,全文同)成立于2017年,是浙江省政府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9.8亿元,法定地址杭州市庆春路199号,2017年2月后,新办公地址为杭州市中山北路308号国贸大厦.经营范围为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包括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产业投资三驾马车.集团与世界上2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经营出口商品达210个大类品种,主要为轻工业品,医化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

   企业拥有二级控股子公司19家,国有资产覆盖各级公司167家.二级控股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20).江浙区域比较有品牌辐射力的二级公司主要有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省粮油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省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中大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和金融板块的大地期货有限公司,浙商金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截至2017年底,公司在岗职工13168人.

   201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总额22.32亿元,同比增长5.23%.合并财务报表后2017年集团实现进出口总额47.16亿美元,与2017年持平:其中出口37.83亿美元,进口9.33亿美元.按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17年发布的500强排名口径,集团位居第231名;500强服务业排名,位居第74名,在浙江省级国有外贸企业位居首位.集团新任董事长丁康生先生,总裁陈敏女士.

   4.1.2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成长壮大并非偶然,即使带有一丝计划色彩的国资企业也不例外.三十年来,中国大部分国企尤其是工厂性质的国企,变成了历史,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企,有的成为了论文范文地方国资企业中坚,甚至在外贸领域,也是行业排头兵.以贸易为主业的国贸集团,正是中国省级国企典范.今天,我们研究贸工结合的贸易新商业模式,正好借此解剖个案,增强案例研究和演化理论分析的实践能力,以此更进一步深入探讨贸工结合发展问题.

   众所周知,演化理论主张动态看待事物,看待企业发展变化.它认为,企业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得出多个变量或某一系统,目的是为了解引起企业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特别适合用于解释说明为何变量或系统到达企业当下状态,其过程如何,也即管理学上的过程管理;它同时认为,企业变量或系统的变化既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扰动现象,又有通过系统的筛选机制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演化理论的预测或解释能力就在于其系统的筛选过程,人们通过筛选机制,能够预测企业的未来,解释现状——管理学上就是寻找同业规律,为企业管理所用.

   一般科学研究,也有近似的演化理论,如如利用地质运动演化图分析地震,火山喷发;利用男性生殖技能衰退演化预测人类丧失繁衍后代的能力等.后者尽管在今天看来有些杞人忧天,甚至搞笑,但谁又能论文范文地肯定,在环保不力生态恶化的地球家园,那就一定是毫无意义的地球人的梦呓呢?

   当然,以时间为界限来分析企业贸工结合的形成与演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好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以时间和时间段更结合该段企业的标志性事件,来推演与分析国贸集团的贸工结合过程.

   4.1.2.1 国贸集团的贸易基础

   时间:1950-1991

   标志性企业事件:无

   研究国贸集团63年发展史(1950年-2017年),我们发现,在1992年以前,特别是1980年-1992年之间,本企业的经营历史,非常单一,就是省经贸厅旗下30多家外贸进出口企业,包括省粮油,省土畜,省纺织等等浙江省针棉织品进出口公司改制成立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改制成立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土畜,省粮油,省医保,省工艺等公司合并;中大控股吸纳省五矿,省机械,经贸房产等公司;东方控股吸纳省纺织,省化工,省轻工等公司.荣大,中大,东方三大集团合并重组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合署办公中大股份(600704)划归省物产集团启动制订《2017-2017集团发展战略规划》.集团编制完成《2017-2017集团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构建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产业投资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的发展方向.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获得浙江省国资委批复.集团以东方蓬莱作为整合平台,定向增资后更名为"浙江国贸东方房地产有限公司"海正药业与美国辉瑞公司共投资2.95亿美元合资组建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东方股份宁波狮丹努集团在柬埔寨设立服装生产基地案例二:浙江物产集团

   由于第一案例结合贸易理论分析,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国贸集团贸工结合的形成和演化,限于论文篇幅,本案例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分析.

   4.2.1企业概况

   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物产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最大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综合性内外贸易及批发

总结:该文是关于产业贸易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产业内贸易引用文献:

[1] 产业内贸易和机电产品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产业内贸易和机电产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3000字
[2] 产业内贸易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如何写 产业内贸易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旅游服务贸易和旅游产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旅游服务贸易和旅游产业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提纲资源》word下载【免费】
产业内贸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