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论文发表教育新闻

主题:我的学校作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0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我校学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我校学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我校学校论文范文

我的学校作文论文

目录

  1. 我的学校作文: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 中韩交流 我校舞蹈队《麻辣乖幺妹》舞蹈部分

今日师大

   2003年,东北师大非常记忆

   ◆中国论文范文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认真总结了学校过去四年来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今后四年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思路,工作任务及措施.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盛连喜同志当选为党委书记.

   2003年9月17日至19日,中国论文范文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主题为:高举论文范文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开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新局面.省委副书记全哲洙,省委副秘书长孙战国,省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蒋力华等出席了开幕式,论文范文教育部党组向大会发来贺信.盛连喜同志受论文范文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做了《坚持创新,突出特色,全面建设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工作报告.校长史宁中在闭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即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思想内涵深邃,专业特色鲜明,优长学科国内先进,学校地位国际知名的培养人民教师和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

   会议确定了学校今后四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坚持科研强校和特色兴校,实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软环境建设工程";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即遵循"三个坚持",实施"三个工程",抓好"一个建设".

   在第十二届党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马尚,史宁中,刘益春,苏忠民,李津,杨忠,杨晓慧,张治国,赵莹,柳海民,盛连喜当选为党委常委;盛连喜当选为书记,杨晓慧,柳海民,赵莹当选为副书记.在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赵莹当选为书记.

   ◆学校绘制未来发展建设的蓝图,制定的《东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东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开始实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我校的发展目标,用20年左右时间把学校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为,到2006年,完成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在扎扎实实办好体现师范大学特色的学科专业的同时,兴办一批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增设一批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使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覆盖80%的一级学科专业.通过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使所建设的学科做到学术梯队整齐,条件设备先进;其中一批学科特色鲜明,学术优势明显.到2017年,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方向稳定,队伍优化,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布局,使我校学科建设总体上达到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目标相匹配的水平,若干学科能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在国际国内同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和学术声誉.《东北师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为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将东北师范大学建成对称式布局为主,功能分区合理,校园绿化率达总面积30%以上的花园式大学,目前,三个规划正在实施中.

   ◆我校史宁中,黄百渠,孙鹤娟三名全国人大代表,盛连喜,薛康两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参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积极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受到国内重要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3年,校长史宁中教授,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所长黄百渠教授,附属中学校长孙鹤娟教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副校长薛康教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论文范文"期间,我校五位代表,委员积极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分别报道了他们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和观点.

   ◆我校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全校无一例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师生心态平稳,各项工作秩序井然.全校师生形成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勇担重担;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精神.我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全校师生员工众志成城,经受住了非典的严峻考验.4月中旬,学校成立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4月18日,全校召开预防非典型肺炎会议,部署我校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5月3日我校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校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对出入校人员实行体温检测,在校学生不得离开校园.各院(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大家的学习生活;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协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非典阻隔在校园之外,确保了校内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封闭式管理期间,校园秩序井然,师生心态平稳,对封闭式管理这一措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我校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心态坦然,纷纷表示学校所采取的得力措施让他们感到很安全.这期间,我校医院有三位医护人员被抽调到长春市非典型肺炎诊疗中心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学校还为返校学生设置了休息观察区使离校学生顺利返校.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全校师生形成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勇担重担;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精神.全校无一例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原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陈至立,论文范文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等同志相继视察我校,对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显着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3年7月至8月间,原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查组组长,原论文范文部长刘忠德,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论文范文副司长崔邦焱,发展论文范文副司长韩进,教育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田淑兰,论文范文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论文范文长春市委书记杜学芳等国家及地方有关领导同志相继来到我校视察工作.在校视察期间,他们详细了解了我校近年来发展建设的情况,并深入到学生寝室进行走访,对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显着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更为深入和完善,机关干部和职员,院(系)教授委员会成员和全体教师经考核后,受聘上岗.

   我校机关新一轮聘任工作以"竞聘结合,个别调整,鼓励交流,提倡换岗"为基本原则;由党委常委会集体领导并成立"资格审查小组""聘任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聘任工作的相关事务;整个聘任工作自2002年12月下旬开始到2003年2月中旬结束.随后,学校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考核暂行办法》从思想政治表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和公共事务工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考核;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聘任工作暂行条例》,遵循学校和教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在定编,定岗,考核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了聘任.

   2003年6月,我校对97名首届院(系)教授委员会委员进行了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思想品德与公共事务等方面,合格率为95%以上.6月末,考核工作结束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对教授委员会进行了改组,成立了新一届院(系)教授委员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对我校教授委员会工作经验进行了重点报道.

   ◆我校历史学,地理学2个学科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5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2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6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校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0个(含一级学科覆盖的学科)硕士点10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3年,我校学科建设成果喜人,历史学,地理学2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5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22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6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修订本科课程计划的方案》开始实施;本科生招生有新举措,在四个学科中按学科大门类招生;继续实施"内合外联"就业战略,我校毕业生仍呈现需求旺盛的喜人态势.科学研究获得新进展,我校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资助经费总额突破5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植被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科技部首批建设的29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多酸科学实验室被教育部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检索统计结果中,我校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共有152篇,其中SCIE检索论文123篇,全国高校排名第40位.

   2003年,我校本科生招生打通部分专业界限,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生物科学,数学四个学科门类采取了先从大的门类中录取,两年后再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成绩以及志愿情况重新选择其中专业.

   11月,学校又出台了《东北师范大学修订本科课程计划的方案》,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

   2003年,我校在就业体制,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大胆出台新举措,从容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依然备受青睐.在实行"内合外联"就业战略的第三年,我校已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论文范文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充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2003年,我校科学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在科研立项,资助经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有喜人成果,多位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受到了教育部和吉林省的高度重视.

   ◆我校被评为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论文范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之际,我校红烛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百个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显着,被评为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3年2月27日,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文明办,解放论文范文政治部,团论文范文联合表彰了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校红烛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百个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月28日,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团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上,我校红烛志原者协会代表吉林省获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向全省青年发出了"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的倡议.

   ◆我校办学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又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顺利迁至净月校区新校址;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提高了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研究信息的保障能力;香港教育学院沈艾达师训及学术交流中心落成.

   2003年10月16日,附属实验学校新校落成典礼在净月校区隆重举行.2002年7月,附属实验学校办学体制由校企联合办学转变为东北师大独立办学.新校的落成及办学体制的转轨,是附属实验学校发展历程中的战略转折,也是我校基础教育向集团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10月16日,校本部图书馆和净月校区图书馆正式开馆.新图书馆采用先进的ALEPH500集成管理系统,数量较多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整合,已经开始为全校师生服务.在管理上,图书馆吸收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先进经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11月7日,座落在本部校区的香港教育学院沈艾达师训及学术交流中心落成庆典隆重举行.中心将为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提供完善的普通话培训场地,以更好的满足香港社会对高水平普通话教师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推动两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

   (校报编辑部供搞)

   封面介绍

   东北师大新建成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46万平方米,是一所为教学科研服务,文献资料丰富的大型图书馆,现有藏书230万册,其中古籍46万册,内有善本书1200多种,明版书800多种,清代禁毁数十种,钞本近百种,较着名的有翟金生泥活字《修业堂集》,明版袁氏嘉趣堂翻宋本《文选》,殿版《八旗通志》等,丛书2000余种,诗文集500余种,地方志2000余种,近年来出版的影印本大套古籍<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大藏经>等均已入藏;外文图书40万册.

   新建图书馆,2002年9月开馆,读者阅览座位2800席,设有第一中文文科图书借阅室,第二中文文科图书借阅室,中文理科图书借阅室,东北文献中心和研究生学位论文阅览室,西文图书借阅室,日文图书借阅室,线装古籍阅览室,新版古籍借阅室和特藏书刊阅览室,中文文科参考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合订本报纸阅览室,电子阅览室,OPAC检索厅,视听室,总还书处,总咨询台,为读者服务的各种设施比校完善.现图书馆领导班子由五人组成:馆长于群教授,党总支书记蔺新会,副馆长3人.馆内机构设置为设9部1室,分别为办公室,业务部,采编部,借阅部,期刊部,参考咨询部,计算机网络部,特藏部,技术服务部和媒体资源部.

   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处处体现对读者的方便和体贴,本校读者通过门禁机验明身份后,即可在馆内任意一间阅览室查阅资料,除个别阅览室外,大多数阅览室都允许读者背包进入.

   新图书馆正朝着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宏伟目标前进.

  

   图书馆供稿/洪玉林整理

   留日预校要闻回顾

   ●2002年10月-12月

   10月9日,日本名古屋日本语学校太田秀树校长来校访问.

   10月21日,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田晓刚来校视察工作.

   10月22日,日本千驮谷日语研究所吉冈正毅来校访问.

   10月28日,教育部国际司亚非处薛彦青处长来校访问.

   11月23日至25日,论文范文工业大学川崎顺二郎教授,斋藤义夫教授,小林昭男教授来访.

   11月24日,论文范文工业大学在我校举行日本留学说明会.

   11月26日,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我校李若柏校长访日.

   11月27日,我校办公室主任严会喜访日.

   12月,我校日语教研室副主任张为国完成在日本的学习返校.

   12月6日,我校新疆班学员参加长春市民委举办的长春市穆斯林开斋节文艺演出.

   12月10日,我校博士班学员举行乒乓球比赛.

   12月20日至24日,日本论文范文外国语大学坂本惠教授来校访问.

   12月31日,我校举行庆元旦"未来之星"文艺晚会.

   ●2003年2月-10月

   2月,国家留学服务中心在我校建立公派出国签证论文范文机构.

   3月,我校教师刘桂萍完成在日本的学习返校.

   3月5日,日本《当代学生》杂志社董事长谷部朝秋先生,编辑山下雄玺郎先生来访并座谈.

   3月12日,日本北海学园大学人文学部日本文化学科教授,国际交流委员长中川かず子来访.

   3月15日至22日,楠本彻也先生来校指导新编教材使用.

   3月24日,日本基础日语专家团抵校开始教学工作.

   3月26日,苫小牧驹泽大学国际中心小林弘人先生来访.

   3月28日,我校2003年度学生会成立.

   4月2日,省委副书记全哲洙来校参观访问.

   4月4日,北彩馆语言学校校长清水邦由,事务室主任大桥康孝来校访问.

   4月5日,我校组织日本专家和博士,博士后学员参观伪皇宫.

   4月,我校被评为综合治理星级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校级先进直属党支部.

   4月18日,我校组织全体博士,博士后学员参观长春第一汽车集团.

   5月30日,我校举行跳大绳比赛.

   7月13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小河内敏朗来访并做演讲.

   7月16日,国际交流基金委员会北京事务所铃木庆太一行4人来校访问.

   7月18日,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来华事务部主任马建设来校访问.

   7月21日,中山卫星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辉,总务部主任田明英来我校参观访问.

   7月23日,日本北陆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周晴到我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

   7月28日,论文范文千驮谷日本语教育研究所理事长吉冈正毅,留学主管申旭峰来校访问.

   7月31日,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岩佐敬昭,日本文部科学省留学生课系长森博人来校参观.

   7月31日,日本专业日语教师团来校开始工作.

   8月6日,论文范文语言学校事务局长佐藤爱子来访我校,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8月17日-19日,全国出国留学培训部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8月22日,爱知产业大学国际交流部部长间宫美和,课长森等志男来访我校.

   8月24日,论文范文千驮谷日本语教育研究所理事长吉冈正毅一行来访.

   8月29日,湘南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岩崎富久男来校访问.

   8月30日,富士大学中心长佐佐木显,经济学部教授中村良则,副教授崔肃京来校访问.

   9月5日,论文范文太阳树外语学院副院长韩淑兰来校访问.

   9月22日,论文范文育英学院理事长野口升兵来校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9月26日,关西文理学园国际进学教育学院教务主任田中唯男访问我校.

   9月26日,岩手县立大学情报部部长阿部邦彦等一行6人访问我校.

   10月10日,论文范文工业大学学长相泽益男来校访问.

   10月12日,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文化无偿业务课主任盐原忍,日本驻华使馆广报部三等秘书小野誓子一行来校考察援助项目.

   10月15日,关西国际学友会日本语学校校长足立公夫来校访问.

   10月23日,论文范文太阳树外国语学院院长大渡规功来校访问.

   10月25日,论文范文千驮谷日本语教育研究所理事长吉冈正毅,留学主管申旭峰来校访问.

   10月30日,吉林市外国语学校书记乔玉梅,吉林市外语学校培训部张莹来我校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留日预备学校供搞)

   我校女博士生导师

   张丽萍

   治学体会

   面对知识迅猛发展,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学习应不局限于记忆,储存知识,而是如何搜索,处理,加工,利用信息.学会自主学习,面对社会竞争与选择才会游刃有余.

   为青年学子推荐的书目

   《生命的视窗》《生命的守望》

   关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解读生命奥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道德等各方面问题.

   1945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至今.1973年至1975年在吉林大学进修,1982年至1983年在北京大学进修.现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七门课程,学校首批基础课主讲教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3名.参加编写两部教材,现主持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创立与实践.曾获学校优秀教学奖五次,宝钢优秀教师奖一次.

   主要研究领域为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和化学修饰对多糖的构效关系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山红景天多糖结构与抗病毒关系"的研究和吉林省科委项目"玉米芯多糖及其硫酸酯抗病毒凝血活性"研究.近十年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6篇.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9年,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1年),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3年),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2年).1992年,新型补铁剂--淀粉铁的研制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97年以来,主持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2002年获国家基金委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九五"期间项目实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吴敏先

   治学体会

   求真务实,源于严谨科学

我的学校作文: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 中韩交流 我校舞蹈队《麻辣乖幺妹》舞蹈部分

的学术品格;勤奋刻苦,源于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珍惜分分秒秒,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会;思考探求,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社会责任.

   为青年学子推荐的书目

   《论文范文传1893-1949》

   一位给中国和世界以深刻影响的世纪伟人.

   1942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1981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政治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吉林省教育学院政史系名誉系主任等职.现任吉林省论文范文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会中心副主任,东北师大女教职工委员会副主任,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

   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10余门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10名,多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史,论文范文思想.1995年以来,侧重研究"三农"问题.主持中华基金重点课题,一般课题,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5项,参加其它课题研究3项,其中7项已完成,并通过鉴定.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等出版着作,教材20余部,如:《中国论文范文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个人专着),《中国论文范文与中国农民》,(主编)《论文范文的社会主义观》(副主编)等.在《论文范文党史研究》,《党的文献》,《高校理论战线》,《当代中国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如:《中国论文范文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中的农民问题》,《建国后农民利益机制的制衡与失衡》,《论论文范文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等.

   科研方面,获吉林省政府社科成果奖,国家教委优秀图书奖,省党史学会科研奖,东北师大科研奖等奖励30余项.曾荣获校级"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力臻

   治学体会

   勤奋,务实,执着,严谨,自信,论文范文,合作,思考,探求,创新,责任感,成就感,这些学术品格和思维习惯会引导你走向成功.

   为青年学子推荐的书目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发现和阐述了经济世界中的万有引力和国民财富喷涌的动力源泉.

   1954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198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华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吉林省政府决策智力支撑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曾荣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论文范文员",吉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过5门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2名,多次获得院级及校级优秀教学奖.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国际金融,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研究.主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省级社会科学及软科学项目.在商务印书馆,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着2部.参加编写辞书,教材,学术着作等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日本学刊》《当代经济研究》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获5项省,市政府及东北师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海内外校友:

   你们好!

   新年将至,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们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全体教职学工,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

   即将过去的200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成就显着,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一年,也是我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大会确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顺利启动,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通才教育框架已基本形成;第二届院(系)教授委员会教授聘任结束,"教授治学"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前列;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学位点,40个博士学位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成果,目前学校与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

   回顾过去,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内外校友们对母校始终如一的关心与支持,在此,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未来,东师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为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衷心祝愿校友们,在新的一年中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并希望大家以各种方式继续关心,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母校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贡献力量!

   最后,真诚地祝愿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党委书记 盛连喜

  

   校 长 史宁中

  

   2003年12月31日

   缅怀师友

   回忆锡金老师

   范业本

   锡金老师远远地走了.在我的思想里,沉痛地怀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但是,每当有亲论文范文朋友离开这个人世时,不由自主地总要寄托一种希望: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有新的幸福和快乐.甚至进而希望人死了以后会有灵魂,似乎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平静和得到安慰.对于锡金老师的逝世,我的这种心情就更为强烈了.

   锡金老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论文范文.参加过江南游击战争,出入抗日前线,编过革命报纸,组织指导过革命文艺活动.1947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取道朝鲜来东北佳木斯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任教.后来,跟随迁校来到长春,一直到他的逝世.所不幸的是,1958年锡金老师被错划论文范文,直到1979年,这顶沉重的论文范文帽子压在他的头上竟长达二十一年之久.锡金老师在逆境中,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但他没有牢骚和怨言.他相信自已是清白的,相信党会有落实政策的一天.他既不悲观,也不失望,组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讲价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揪斗"牛鬼蛇神"自然少不了锡金老师,他反反复复地被批斗,不仅要"触及灵魂",还要"触及皮肉",他都忍辱负重,实事求是,从不说一句不利于党,有失原则的话.1969年12月,他和他的全家被下放到内蒙插队落户.知情人都知道,他是作为被监视对象下放的.一个体弱多病的老知识分子,在数九寒冬的季节,冒着大风雪到内蒙大草原去,这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劳动的苦累,他没有退缩,他挺住了,而且还表现得相当坚强.和他一起插队落户的同志回来讲,锡金老师在农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和农民交朋友.除了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外,还挤时间翻阅了许多书籍.他的夫人赵彝同志每天坚持出整工,铲地赶不上农民的速度,就连滚带爬的向前追,颇得农民朋友的好评.后来我们在一起谈到这段生活时,锡金老师蛮有兴致地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参加劳动,和农民交朋友,不是坏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还说:"知识分子生活的天地太狭窄,到工农群众中去,可以开阔视野,受到启迪."在一些人看来,锡金老师这一段生活遭遇,是不幸,是悲剧,可他却从相反的方面去肯定,去现身说法.正如锡金老师的追悼会上,东北师大印发的一份材料说:"他一生追求真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直到1979年,锡金老师才从被打成论文范文的灾难中彻底解放出来,得到了平反.他又重新焕发出炽热的青春.

   我在学生时代,就曾听过锡金老师的讲课.他讲的文学概论,为我们学习文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来又在一个单位共事长达二十九年之久.特别是粉碎"论文范文"之后,我们又在一个教研室工作.他作为诗人,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声誉卓着的学者和鲁迅研究的专家,在许多学术问题上,得到锡金老师的指导,受到锡金老师的启发,是无法言表的.我曾经讲授论文范文诗词专题课,其中《送瘟神》有一句"华陀无奈小虫何"?论文范文在他的手迹"何"字的后边用了一个"?"号.正式出版《论文范文诗词》的时候,竟把那个问号改成了句号.后来听说,当时一些诗界权威认为用问号不好解释,劝论文范文改成了句号.我认为这个改动不够理想.虽然是一个标点之差,但是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依我看,论文范文的这个问号用得恰好不过,解释成"神医华陀对小小的血吸虫竟没有办法吗?"这就更富有深刻的函义.说明消灭血吸虫是一个社会问题,华佗的本事再大,单靠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办到的.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锡金老师.他支持我的意见,说:"权威人士的看法不都是权威看法."他指着论文范文的亲手墨迹颇有风趣地说:"你看,那么大的一个问号,是随便写上的吗?读诗要读懂.没有读懂还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式去发表议论就只能是装懂了."后来,我把这一想法写成了一篇文章在《长春日报》上发表了.不久,报纸的一位编辑打电话给我,说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特别是当时的市委书记王季平同志看了,问他们文章是什么人写的?王书记说:"文章写得不错.观点很新,站得住脚."我告诉他们:"这是在锡金老师指导下写成的."

   1981提,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我准备写一篇关于鲁迅散文诗《野草》的论文.在阅读有关文章之后,我感到有许多论文把鲁迅先生当时写作时的矛盾心情归结为悲观绝望是不准确的.鲁讯当时处于革命大变动时期,面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压力,他始终坚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而在战斗的间隙期间,难免产生某些孤独,苦闷和失望的情绪,但他一直相信未来和充满希望.用悲观绝望来表述当时鲁迅的心情是不公平的.我针对这一点,写了一篇《试论<野草>的论文,详细地阐述了鲁迅"深刻的内心剖析和永不疲倦的战斗."论文写成以后,我拿去请教锡金老师.他看了很高兴,说:"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文章也写得流畅."并建议我"在论述鲁迅希望与失望矛盾心情时,不要忽视失望的那一面.因为当时鲁迅的思想确实很苦闷,很沉重.但是,他又不甘于苦闷,要前进,有追求.这才是他希望之所在."锡金老师的这次指教很重要.写文章,谈问题,要注意分寸.话讲过头了不好,火候不够也没有份量.按照锡金老师的意见,我对这篇论文进行了修改,最后成稿发表在《东北师大学报》上,并被推荐到全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

   今年春节,我去给锡金老师拜年.和往常一样,他谈笑风生.说起话来,学术味道极浓.总是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他的儿子蒋於菟怕他说话过多,兴奋过度,影响他的健康,几次打断他的话,把话题引开.可是一涉及新的话题,他又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记得当时谈话内容最多的是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新近出版的一本儿童文学专着.他说:"这是我刚刚收到的一本书.浦漫汀这个人非常勤奋.这本书是积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学习者来说,是一本好教材;对研究者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他还说:"搞研究就得不怕苦,浦漫汀这个人就能吃苦."锡金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成绩,那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把那本书拿给我看,许多地方都用红笔划上了整齐的杠杠.锡金老师做事认真严肃的精神和态度依然如故.看到他谈吐自如,行动无碍,精力旺盛的情况,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当时我祝愿他老人家保重身体,再活它二十年.他说:"我有信心."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和锡金老师最后的一次见面.

   在东北师大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我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长时间地站立在他遗体旁,心里痛苦地默念着:"锡金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2003年8月)

   名师档案

   着名体育教育家 杨钟秀教授

   石颖 王玉荣

   杨钟秀,男,1910年10月14日出生在天津,家庭出身中农,1923年入北京育英私立学校学习,1930年毕业.同年,考入东北大学(张学良时期)教育学院体育专科学习(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大学中仅此一所体育专科).1931年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杨钟秀决定去北平,不做亡国奴,他在北京完成了学业,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先在察哈尔省第二职业学校出任体育教员,后转赴青岛山东大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和闻一多同在一所学校),1938年5月该校停办.同年8月赴教育部(国民党在重庆)体育组工作.1939年任四川大学体育指导员,讲师;1942年8月任四川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讲师,训导主任;1947年8月,被东北大学张学良校长,王卓然(东北大学秘书长)聘为东北大学体育专科助教,从事体育史,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概论等教学工作 ."论文范文事变"后,平津沦陷,杨钟秀同志随学院前往四川三台任副教授.1946年8月返回北平就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杨钟秀参加了长春东北大学三部学习,来到长春东北大学工作.杨钟秀同志追求进步,不懈奋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新中国吉林第一代体育工作者.1950年他代表东北区随全国体育总会赴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他编写了许多教材,在我国建国初期师范体育建设和教材编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我国体育教材建设的空白.

   1955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任命书,任命杨钟秀为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不久,他还受到贺龙元帅的亲自接见.1959年2月杨钟秀同志加入中国论文范文,之后,他曾长期担任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系主任,教授;并兼任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长春体育学院副院长,吉林体育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在工作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胸襟开阔,善于团结同志.他重视科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先后主讲《体育原理》,《体育概论》,《教材教法》,《体育史》和《领导系务》等多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8年,他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是我国最早培养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积极主张体育教育改革,坚决反对旧思想,旧作风.在学科设置上,坚持体育理论课与术科教学并重的原则,课程设置计划得到了当时教育部长何东昌的肯定.1978年以后,他在体育系又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增设了人体测量,遗传学,统计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此引起教育部高度重视.

   1981年6月杨钟秀同志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2年,在杨钟秀教授及他所带领的学术梯队共同努力下,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理论学科成为全国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体育院系之一,奠定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发展壮大的基石,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钟秀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执教60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师范体育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档案馆馆藏杨钟秀教授个人档案全宗材料12件.其中杨钟秀同志生平传记材料7件;各种聘书,证书5件.主要内容有:中华民国21年7月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颁发的东北大学教育学院体育专科论文范文书(原件);"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国22年11月22日)东北大学张学良校长颁发的体育专科助教聘书(原件);1955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任命书(原件);国务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评议组成员聘任证书.另在学校图书馆藏有杨钟秀同志出任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1部.这些材料具有很珍贵的保存价值.

   师大名人

   吴伯箫

   孙中田

   "长春,有永远是春天的意思么?绿柳化翠,红杏初颖,至少有这愿望.我到长春恰在三山崩摇,黑土翻身的时候等"

   这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教育家,未曾发表的手稿中的片断.他来长春,恰在"三山崩摇,黑土翻身"的年代.长春并非他的故乡,却是他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重要地方.他是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1906年3月生.原名吴熙成,字伯箫;山屋,天荪是他从事创作时用的笔名.1924年从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刚看罢师范大学的新生榜,立刻就跑到天安门参加声援'五卅'惨案的游行论文范文.跟着浩浩荡荡群情激昂的队伍,高喊'打倒列强''锄军阀'".(《无花果》,《文学评论》1981年5期)整个大学时代,吴伯箫都以"一种冲破黑暗,探求光明如饥似渴的心情"度过的.他就读英语,参加"群新学会",深入贫民生活;刻钢版,印传单,就在这个过程中和散文结下了姻缘.1925年的秋冬之际,他的第一篇散文《白天与黑夜》,发表在《京报·副刊》上.接着便有《街头夜》,《塾中杂记》等散文发表在《京报》,《晨报》,《新生》等报刊上.写更夫,写老豆腐摊,也写论文范文.情感从心底涌出,有意无意间贫富悬殊,贵贱差别,和着内心的不平便形成生活光明与黑暗的比照.论文范文与敏感是他散文的催化剂.为了一篇《街头夜》,他曾一路走,一路构想.那华灯初上的论文范文,行人车辆的往还;商铺与顾客的呼应,摊贩竞相叫卖,糟杂喧闹,匆忙悠闲,欢乐与阴郁,多重彩色,多层面的人生,变幻繁乱的情致,尽收眼底.这样,成竹在胸,"*作清晨,众人酣睡我独醒",一篇两三千字的散文,常会起草,誊清,当夜付邮.到了1931年,陆续发表的40余篇散文,便结集为《街头夜》,和北京的人文书店订了合同,正准备出版,"九·一八"事变爆发,剪贴的稿本也因之失落.

   那时吴伯箫"曾梦想以写作为业",但"九·一八"事变的炮火轰毁了一切.1931年夏天,他大学毕业回故乡山东.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当了3年事务员,毛笔字练得工整而又规范,写作只能是业余的事.后来在一篇《谈业余写作》中,颇渗入自我的体味.稍后吴伯箫又到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的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在山东省教育厅当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在莱阳乡师当过校长约10个月,直到抗日战争初期.这时期,吴伯箫拜识了闻一多,老舍,洪深,也和王统照,臧克家,孟超等人交往甚密.臧克家在一篇回忆(见《五十二年友情长》,《人民文学》1982年10期)中,曾谈到这时的情况.在青岛,吴伯箫住在青岛大学学生宿舍后边小土坡上新盖的两间土房里,门向北.这是他的住所,也是他的写作间.白天工作,下班后便在这里写作,读书."山屋"的笔名,可能由此而来.这山屋很幽静,他的不少作品便在这里诞生.作品诞生后,最初的读者便是往还的师友.臧克家说,伯箫"写作认真,字句推敲很严."作品写成后,朋友间"互相传观作品,评其得失,见到对方的论文范文,喜欢如同己出,相互激励,乐在其中".1935年,吴伯箫也曾与老舍,王统照,王亚平,臧克家等12位文友借《青岛民报》办了一个小小的副刊《避暑录话》.

   吴伯箫这时的作品,大多发表在《大公报.文艺》,《水星》和《中流》等报刊上,其中有以天荪的笔名写下的《理发到差》,因为揭露山东军阀韩复榘的反动统治,曾被追查;也有针对"不抵抗"政策而写下《黑将军挥泪退克山》;而《我还没见过长城》则多层面地展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几千里疆域的伟岸雄姿.如果说,《马》,《夜谈》《灯笼》,映现的是儿提时闪光的乡情;那么《山屋》,《海》,《岛上的季节》则是以青岛的山水与情致点染成的.这个"碧涛映着红霞,银浪掩着金沙",连"云霓的颜色也是瞬息万变的"地方,是构成吴伯箫诗美的散文的天地.这些散文大都是篇什精致,构想悠远的创作.作者曾在《荠菜花》中透露出自已写作的机运:他"会凭藉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物上去".是的,"丙夜时分一声'硬麦饽饽'",引发起"全套北京的怀念";"一挂红纸封的万头火鞭,着眼就是曩昔的升平年景"及家园的一团和乐.借着自已熟悉的事物,妙想遐思,表现出对乡土,祖国,历史热切的眷恋.这些散文大都收在《羽书》集中,1941年由王统照转交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入《文学丛刊》第七集.王统照并以韦佩的笔名为这部《羽书》写了《序》.不过,当《羽书》问世时,作家已经在延安了.

   这是1938年4月的事.吴伯箫在芦沟桥的炮声后,经过乱离和奔波,只身登上了黄土高原,投向了革命圣地延安.他说:"一望见嘉陵山的宝塔,凤凰山东麓的古城,立刻感到心情舒畅.呼吸自由,到家了."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学习,然后参加了八路军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后来发表在《抗战文艺》上的《潞安风物》,《沁州行》两组通讯和《响堂铺》,《路罗镇》等散文,都是这时写成的.时空的变异,给予作者以全新的感受.这使远在内地的论文范文王统照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说"伯箫好用思,好锻炼文字,两年间四方流荡,扩大了观察与经验的范围".这时的散文与通讯,"不但见出他的生活的充实,而字里行间又生动又沉着".(《羽书集·序》《王朝照文集》6卷207-208页.)1939年5月,吴伯箫回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秘书长.1941年8月加入中国论文范文.不久调往边区政府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这前后,作为业余写作的结晶是《向海洋》,《书》,《忘我的境界》等散文.

   1942年5月,吴伯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听了论文范文同志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者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我是写作的分水岭.等座谈会以后,下决心'为人民服务',写作上走新路."(《无花果》,《文学评论》1981年5期.)1943年吴伯箫入论文范文党校学习.参观"陕北江南"后,写下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访问各根据地后,以军民英勇斗争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基础,写下了《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作品.后来收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烟尘集》中.这时,也翻译了德国诗人海涅的长诗《波罗的海》,该书于1950年出版.

   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胜利.11月吴伯箫随延安大学干部队到达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半年后到达东北地区佳木斯,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编《东北文化》,办抗大式的训练班.随学生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下了《十日记》,后来收在《出发集》中.东北大学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迁入吉林,长春后,学校改为东北师范大学,吴伯箫任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这时,他一面任教,一面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发扬老八路的作风,和学生同住在教学大楼里.白天执教,晚上在他的房间里和学员谈心.谈思想,话家常,也谈写作.这时,在吴伯箫主持下在《吉林日报》副刊办有《文艺》.对于学生中具有新意的文稿,吴伯箫常亲自补正,提携发表.文章改好了,写上了"抄发表"算是最高的奖励.于是老师和学生在无言中情思契合.这时期,他自已创作不多,主要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像慈母一样,为祖国培育新人.他严于律已,宽厚待人,团结许多学者,把整个文学院办得红红火火.这时中文系的知名学者有穆木天,唐圭璋,公木,孙晓野,蒋锡金,杨公骥,张毕来,李辉英,彭慧等,形成一个学术互补的群体.对于学生,他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正直无私的的操守,构成教育家的风范.在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可尊敬的长者(实际那时他才40多岁).他有几分严肃,却又和善可亲.解放初期,在捷报频传的日子里,他会和学生一起跳秧歌舞;在周末的傍晚,他也允许跳交谊舞.一次一位新同学把钱丢了,这在解放初期革命的队伍中不算小事.吴伯箫召开全院大会,希望拿钱的人,从哪拿的,就送回哪里去.自已不必告诉别人,大家也不要随便猜测,怀疑,更不希望有人告密,栽赃.他劝拿钱的人,考虑几个问题:用别人的钱买东西,咽得下去吗?买的东西,什么时候看见,什么时候总是一块心病,那将是一生的负担和耻辱.他的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第二天,这笔钱终于送回来了.这件事,多少年后仍在同学中传为美谈.

   1949年7月,吴伯箫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1951年到1954年春,吴伯箫在沈阳担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这时有《出发集》出版.1954年春,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和《语文学习》编委.这期间,吴伯箫从事写作的时间略微多些.但仍为业余写作.1956年全国总工会组织作家参观团,吴伯箫任南下团团长,走访了中南各省,写出《难老泉》,《钢铁长虹》等诗文.10月到论文范文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写了《记海涅学术会议》,《论海涅》,《谒列宁墓》,《记列宁博物馆》等散文.特别是3年困难时期,他以饱满的论文范文,连续地写下了回忆延安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优秀散文《论文范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光》,从不同侧面描述了革命圣地延安艰苦的斗争生活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这些散文,也许在那时的散文园地中,没有杨朔散文那般浓郁的诗情;没有秦牧散文那样海阔天空广博的知识和情趣;没有刘白羽散文那股时代感和火一样的豪情,但是,他的散文却朴质无华,是从普通的事物中发掘出的璀璨光华.它抒情与叙事并举,在普通的事物中化出历史的深意.一辆纺车,一片菜园,一所窑洞,一曲歌声,在他的笔下都成为清新隽永的佳篇.这些散文记录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战火硝烟中走向黎明的岁月;抒发了用锄头开荒,在"火焰山"上种树的壮志豪情和作者"闻鸡起舞",响应祖国的呼唤,"毫无迟疑地排除万难,奋通前进"的精神.从《羽书集》起,在 业余写作中,他留下了《黑红点》,《潞安风物》,《出发集》,《烟尘集》,《论文范文》,《忘年》等一部部散文集.晚年又扶病为《吴伯箫散文选》提供了目录.这些散文以自我的风范,在现当代文学历史上显示出美学价值

   俗话说:文以人传,人以文传.实际上,人品与文品,在有些作家身上,两者是很难统一的.但吴伯箫却文如其人.为人为文,都叫人崇敬.叶圣陶在《吴伯箫散文选·序》中说,"他为人诚垦朴实,表里如一",这是同志们"共有的印象".十年浩劫期间,他同样经历着磨难.他被"群众"开除了党籍,却在自已的房间放一个小袋子,每月把党费放在里面,表示一个党员对党的忠诚.(《吴伯箫小传》,《吴伯箫研究专集》)在生活中,有的青年作者向他请教 ,约他在寓所访问,可他却在大热天里匆匆地赶去了.他去文联,作协开会,本来是可以坐公家车子的,但仍然去搭公共汽车.有一次,这位70高龄的老人竟然在公共汽车上被挤落到地上,在家休养几天再去上班.读他的散文《布衣》才懂得,在这些小事里时时处处渗透着他保持普通劳动者本色的可贵情操和信念.

   1978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吴伯箫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为了郭沫若全集的编辑和注释工作,他不遗余力地劳碌着.1980年,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他被选为会长.1981年10月又应约去英国访问.他这时完成的《无花果—我和散文》,深切地总结了自已的创作和思想历程.

   1982年8月10日,中国着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临终还教育子女为人民服务,做好革命工作.并遗言身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

   记得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转引自鲁讯:《华盖集·战士与苍蝇》.)如今,吴伯箫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质朴而谦和的形象,他的永不歇止的革命精神,他的"布衣"风范,却愈见其大,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附:

   吴伯箫学校正式揭牌

   10月30日,山东省莱芜市吴伯箫学校正式揭牌.

   我国当代着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吴伯箫,1906年出生于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吴花园村,在莱芜接受过初小,高中教育.他一生致力于革命的教育事业,发表的200多篇散文,以朴实无华的文笔,醇厚浓烈的感情,激起了无数老延安对那段美好生活深情的回忆,也使数不清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涌起对延安时代的无限向往.吴伯箫学校的前身为莱芜市第十五中学,具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鲜明的革命传统特色.人民教育出版社把该校作为传统教育基地和教材实验基地.在揭牌仪式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学校捐献了价值6万余元的图书,教育软件以及吴伯箫生前的墨宝.

  

   师生情怀

   恩师成老关怀情

   孙桂馥

   虽已年逾古稀,但是五十年前于母校读书的往事,却历历在目.那金色的岁月,眷恋的校园,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记忆,而最令人感念不忘的是,成仿吾校长对学生思想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五十年代学生食堂,吃的是围桌餐,八人一桌,同样饭菜.一日午饭时间,餐厅里饭菜飘香,碗筷交响.这时,成校长来了.喧腾的餐厅立刻安静下来.大家都把目光投向老校长那里,都希望老人家能到自己的餐桌旁坐坐.喜出望外,老人家来到我们的餐桌旁.我们高兴得像群孩子似的.老人家坐在我们的身边,和蔼地征求对伙食的意见.一说提意见,大家都卡壳了,谁也不肯先开口.见状,成老很风趣的说了句笑话,话音未落,举桌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只见成老倾听着,不时地点点头,还拿起一双筷子,夹一口菜,细细地品尝着.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成老的关切下,师大的伙食越办越好.主食花样增多,副食荤素搭配更加合理.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都吃得饱吃得好.后来,学校在继续办好集体伙食的同时,又实行个人饭票制,增设零售食堂,大家叫做"自由食堂"."集体","自由",双轨运行,灵活方便,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大家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健康有了保障,学习有了物质基础.我们深知,这里面融着成校长的几多心血.

   长春是座美丽的文化城.每到春季,高洁淡雅的丁香花开遍大街小巷,醉人的芬芳随风飘逸;一入冬天,整个城市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一派北国风光.每年冬季,学生的冷暖问题,便挂在成老的心上.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晚上,我和几个同学在宿舍读书,忽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年近六旬的成老冒着严寒来看望同学们.我们又惊又喜,赶紧站起身来,给成老递椅子,端茶杯,忙成一团.成老亲切地招招手说:"都坐下.天冷了,来看看同学们."说话之间,老人家走到暖气旁,双手按在暖气片上试试供暖温度,接着走到窗前,仔细检查窗缝是否透风,回过身来,又逐一捏捏床上的被褥的薄厚.老人家还特意询问一位来自上海的同学:"你来自江南,棉衣,棉被,棉鞋,棉帽,这'四棉'齐全不?"边说边扳着指头,一件件地数着."阿拉都有."这位同学一激动,冒出一句家乡话,逗得大家忍俊不禁.一样样看过,老人家似乎放心了.他顾不上喝一口水,接着就要到其他宿舍去,临走时叮嘱我们:户外活动,要穿好戴好.这句寻常的话语,让我们感到慈母般的情和爱.

   事后,全校防寒设施更加完美,供暖状况更加良好,同学们有了舒适的学习环境.

   成校长亲身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毕业前夕,我们请老人家来讲红军长征故事.那天,会场尚未完全布置好,成老就提前来了,表现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极端热忱.

   成老的讲述,字字句句充满真情实感,段段故事感人肺腑.

   长征途中,部队进入无人区后,由于筹措不到粮食,只好采集路旁的野菜树叶来充饥,继而挖论文范文剥树皮,甚而有些战士煮皮带吞棉絮.为了让更多的战士生存下来,首长命令杀掉自己的马.血分给大家喝,肉分给大家吃.因长期营养不良,战士们身体非常虚弱,常常有人走在路上,无声无息地倒下去,就此长眠于征途.为了不使一个同志掉队,每个人都拉着前面战友的手或扯着衣角,连接成一条铁人生命链,宛若一条巨龙蜿蜒行进在漫漫荒漠上.相互鼓励,一步一步前进,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千难万险,终于战胜死神,走出无人区,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故事结束时,成老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今天的一切,都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老人家还鼓励我们:要发扬中国青年的优良革命传统,服从组织分配,接受考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献身.

   聆听感人的故事,领会师长的教导,我们的人生观经受一次革命洗礼,我们的思想增添了克服未来事业中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一九五七年我们毕业那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我们大多被分配到偏僻县城中学任教.在工作中,无论任务多么繁重,生活如何艰苦,一想起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想起成老"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教导,我们就不觉得苦和累.在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许多同学和在校食宿生同吃一锅饭,共饮一缸水,亲如一家人,同舟共济,胜利完成教学等各项任务.我们的思想品质,革命意志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是成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结果.

   成校长是老一辈着名教育家,德高望重.在老人家身边读过书,是我们莘莘学子平生之幸事.恩师对我们思想上的指导和勉励,生活上体贴入微的关怀,对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始终以恩师为楷模,认真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竭诚尽力,因而得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爱戴.如今,成老已仙逝多年,但恩师的教诲和关怀,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温暖在我心间.

   校友诗选

   病中吟二首

   傅庆升

   一,西江月·腹膜透析

   肾衰尿毒疾症,功能残留丁点.肚皮凿个窟窿眼,腹腔插根导管.论文范文透析四遍,准时引灌不误.两千药液鼓大肚.活是注水老兔①.

  

   ①本人27年生.属兔.

   二,渔家傲·腮腺炎后又患疱疹

   谁知老来闹痄腮,脖肿咽痛口难开.儿童医院买药来,苦哀哀,病毒临头无妄灾.带状疱疹起爆快,右后腰上连片栽.火烧火燎真厉害,怎忍耐,消炎输液忙安排.

   上两曲皆甲申二月作.

   春天,在草原(六首)

   郑道远

   跑青的羊儿

   嫩草芽儿尖尖,

   在黄草棵里露脸,

   织一片淡绿的草场,

   一片,一片等

   远望着,绿得好鲜,

   跑近了,草芽儿太浅.

   在绿的诱惑下,

   羊儿跑起来没完等

   只要心中常有憧憬,

   追求的脚步便不间断.

   羊儿哟,在你们不停的奔跑中,

   终会长起一片丰盛的草原等

   马鞍上的花

   马鞍上的这朵萨日朗,

   是我刚刚插上.

   花心还有抖颤的露珠,

   辉映着刚出的太阳.

   马鞍上的这朵萨日朗,

   是我刚刚插上.

   要在马儿走过的地方,

   播下花儿的芳香.

   马鞍上的这朵萨日朗,

   是我刚刚插上.

   马背上的民族不独粗犷,

   还有一些细腻的遐想等

   听劝酒

   姑娘啊,

   你生得精,

   你生得灵,

   你就像扒了皮的嫩葱心.

   姑娘啊,

   你嘴也巧,

   你心也诚,

   你两眼如酒能醉人.

   看你举杯如看花,

   听你唱歌火燎心,

   望你的眼睛忘了情,

   不知不觉多喝了好几盅等

   勒勒车的新铆钉

   粗拉拉的车棚,

   是牧人的化身;

   吱扭扭的车轮,

   载着草原的灵魂.

   阿爸把它传给儿子,

   儿子好一阵难心,

   他做过好多好多梦,

   梦里,脚踩着油门等

   可是,他要进城,

   要走很远很远的路程.

   想了想,给车上打几个铆钉,

   生活,就这样补旧翻新等

   火盆上,一把大铜壶

   盆沿磨得锃亮,

   火儿烧得好旺,

   一把大铜壶,

   正滋啦啦响等

   阿妈哼着小曲儿,

   往壶里添糖,

   小曲儿掺进了甜味,

   在毡房里悠荡.

   上大学的女儿来了信,

   摆在茶桌上,

   等一会老头子喝奶茶,

   准夸大铜壶煮茶最香等

   他看着荷包

   阿爸阿妈不在毡房,

   毡房空荡荡.

   小伙子胆怯地摸摸腰带,

   那一截鼓囊囊.

   掏出一半偷着看看,

   又一阵心慌.

   烟荷包上绣了个啥?

   反正挺漂亮.

   忽然感到差了点什么,

   他开始痴呆呆地想:

   卖一群羊,

   重苫座毡房等

   原载于《从大漠到草原》

   恭贺恩师浦漫汀教授荣获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并表后学敬意

   高帆

   之一

   学做人

   择业从师学做人,

   几度春秋走到今.

   咫尺聆教终知敬,

   千里读文倍觉亲;

   敢信言直路不曲,

   更推笔妙天酬勤.

   敬业"儿科"需圣手,

   修德练艺谢师恩.

   之二

   学作文

   论切实际堪为尺,

   理趋前沿引千军.

   血热凝文篇篇重,

   情亦导 读论文范文新;

   甘为稚子争快乐,

   不向朽俗让寸分.

   特殊贡献当无愧,

   母爱童心白发人.

   论诗绝句(六首)

   李汝伦

   五四风来信口吹,满舱洋味片帆归.

   假洋鬼子称王霸,大汉天声叹式微.

   松心竹节雪霜天,剩水残山调暗弹.

   孔圣在陈龙在野,江山终古有飞澜.

   兴怨群观不可无,论文范文骚雅灿规模.

   汉唐以下诗词曲,沧海涛深万斛珠.

   性灵神韵等闲分,格调高标肌理珍.

   婉约秋波豪放骨,赤情真处最销魂.

   诗有别材浪有峰,紫薇玉树碧芙蓉.

   月明不许黄金买,风雅由来怕附庸.

   非非是是欠平章,民族诗娃总绕肠.

   夜夜相思嫌梦短,少年痴到老夫狂.

   (原载于《紫玉箫二集》诗选)

   诗词六首

   高砥

   民族振兴一大壮举

   神州五号载人还,千载飞天梦已圆.

   论文范文振兴一壮举,探月有期非奢谈.

   嫦娥急切频招手,捧酒吴刚说笑欢.

   万众高歌勇挑战,英雄登月正摩拳.

   白衣天使赞歌

   南丁格尔精神辉,救死扶伤誓不违.

   角帽②跪接甘奉献,白衣天使雪①中梅.

   鏖战萨斯奔火线,护理爱滋勇临危.

   送药打针急救护,无微不至暖心扉.

   注:①誓,指誓言.②角帽,指护士帽.

   津门初雪

   突来初雪降津门,片片绿茵色变银.

   疑是柳枝复吐絮,宛然满院落花深.

   琼枝玉立迎风舞,老树参差花不匀.

   瑞雪人称丰年兆,康庄路上猛飞奔.

   神州雪景

   凛冽寒风昼夜吹,大寒临近六出飞.

   琼枝冷艳满园俏,扑面暗香散腊梅.

   预兆丰年净玉宇,莽莽原野赛盐圩.

   银蛇蜡象齐驰舞,素雅神州亦璨瑰.

   新年咏怀

   澹泊名利恒先忧,提掖后生孺子牛.

   高等人才急待涌,做人教育务企求.

   与时俱进谋发展,全面小康展远谋.

   立党为公民喜幸,三个代表五统筹.

   斛珠·放翁诗词的灵魂

   诗词掌舵,意深言简勤论文范文.达成意境情操卓.热爱祖国,基调古今烁.

   放翁万首诗篇魄.忧国热泪不时落,"集中什九从军乐".未定中原,陪葬锋镝锷!

   诗三首

   姜长禄

   (一)除夕夜

   子夜碧空满天霞,

   劲歌狂舞福到家.

   除夕钟声传佳语,

   迎来猴年好春华.

   (二)冬情

   腊梅披纱绽蕾笑,

   万树梨花景奇妙.

   南人北游戏冰雪,

   惊观净月雾凇俏.

   (三)憧憬

   春风拂柳木未枯,

   瑞雪融融润地苏.

   迎阳人流话年景,

   憧憬沃土产金珠.

   夕阳抒怀三首

   庄荣贞

   (一)苍暮惜光阴

   告老更惜阴,

   冬晚心如春.

   未寝盼天明,

   勤奋儿孙.

   倒退十年整,

   夙愿会有成.

   (二)华耕感怀

   蹉跎岁月增中减,

   年逾古稀方知勉.

   笔耕皱纹爬满面,

   不为职称不为钱.

   纵然换得眼迷离,

   人生价值论文范文显.

   (三)悼振铎①

   勤奋终生,

   不求儿孙绕膝.

   鲠介绝浴,

   视名利如粪土.

   蜡炬永存,

   血灌满园桃李.

   生命铸爱,

   恩泽四海游子.

   ①东北师大古籍所高振铎教授.

   校友事迹

   把火炬传给下一代

   记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南京市第二南开中学教师乔玉屏

   刘敏 魏洪枢乔玉屏是83,84,86,连续三届的天津市劳动模范,84年度为特等模范.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86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

   她,没有高大的形象,也没有闪光的语言.她靠着辛勤的劳动传播着文明智慧的火种,把一个个孩子扶上通往远大目标的人生之路.

   她就是论文范文员,本市第二南开中学教师乔玉屏.

   1953年,立志当教师的乔玉屏如愿以偿了,她被分配到本市第二南开中学.三十一年来,她带过的18个班,班班是先进集体;教过的800名学生,顽皮的,稳重的,活泼的,腼腆的,虽然性格各异,但都从乔玉屏那里得到了慈母般的爱.

   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乔玉屏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爱.她对学生像对待小树一样适时浇水,培土,还不时修剪那些长歪了的枝枝杈杈.她觉得,教学工作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教育学生也应该有个程序.每接一个新班,在第一次班会上,乔玉屏总带着两件东西—一个脸盆,一只篮球来到教室.看到这两样东西,学生们不免有些奇怪.于是,乔玉屏讲起了这两件东西的来历:脸盆是74届一群关心班集体的同学用捡废铁的钱买的,它告诉新同学要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创造优美,整洁的环境;篮球是往届毕业班的大同学在全校比赛中获得的奖品.它告诉新同学,要搞好课外活动,为集体争得新的荣誉,人人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十年来,这两件:"传班宝"带着优良的班风传了一届又一届.

   1982年,一个调皮出名的孩子编在乔玉屏的班里.这孩子经常抱着球在操场上疯跑,脖子上净是黑道道,每次考试都有不及格的科目,连家长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乔玉屏和他接触过,细心观察,不断寻找教育时机.他会朗诵,乔玉屏推荐他参加朗诵比赛;他的水碗坏了,乔玉屏送给他一只新的.渐渐地,师生有了感情,这个学生也开始变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乔玉屏因为心房纤颤病倒了.躺在家里,乔玉屏的心一直牵挂着班里的几个后进生,她支撑着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还和那个调皮的学生约定:每隔五天给他补习一次功课.几天以后,乔玉屏收到了学生的一封封字迹工整的回信,那个学生也如约来到她家里.病痛折磨着乔玉屏,她只能躺在床上和学生谈心,询问他最近的情况.当这个学生第二次来乔玉屏家时,乔玉屏脸色苍白,连说话都很吃力.学生再不忍心让老师为自已操心了,他噙着泪水说:"乔老师,下次我不来了,我一定改正缺点,您好好养病吧."说完,抓起书包跑出门去.

   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乔玉屏养成一种习惯,每接一个新班,不等开学,她就把学生的家庭走访一遍.她的小本上,常常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的公休日.她外出开会,只要遇到自已教过的学生所在的单位,总要进去看看,了解学生最近的表现,并为自已的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她早晨和学生一起做操,中午还和学生一起吃饭,放学后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学生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躲不过她的眼睛.

   "马迅同学为什么总迟到,他家住的并不远呀?"当问起这事,马迅眼里含着泪,就是不答腔.乔玉屏放心不下,推开了马迅家的门,只见马迅一只手伏在桌上写功课,另一只手用力地扶着一个瘫痪的小姑娘.原来,马迅的妹妹自幼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们的父母每天上班,身体也都不好,照顾妹妹的事儿几乎全压在马迅身上.马迅对乔玉屏说:"老师,我总觉得妹妹虽是残废,但她也是一条生命,我当哥哥,应该好好照顾她,可是,我没安排好时间,经常迟到,以后我一定改."马迅的话打动了乔玉屏的心,她还能说什么呢?她没有批评马迅,反而在全班同学面前,把马迅关心体贴妹妹的事儿作为精神文明的典型进行表扬,并且挤出时间帮助马迅料理家务.从那以后,全班同学都向马迅伸出热情的手.集体的温暖,使马迅振作起精神.后来,乔玉屏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中国的世界之最你知道多少"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马迅象着了迷似地翻书架,逛书店.钻阅览室,想方设法查资料,光他一个人就找到一百三十多条中国的世界之最.他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不能只做'世界之最'荣誉的享受者,而且还要争当'世界之最'的创造者,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乔玉屏从心里感到欣慰.

   乔玉屏家摆放着一张彩色画像,这是乔玉屏最珍爱的纪念品,因为这上面凝聚着深厚的师生情意.1981年高考前夕,班上一个本来很活泼的学生突然变得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乔玉屏急了,现在可是最叫劲儿的时候.为了弄清原因,乔玉屏和这个学生聊起天来.原来孩子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双方都想把他这个独生子留在身边,到底选择哪一方呢?生活的考卷严峻地摆在年幼的孩子面前.这时,乔玉屏和这个学生推心置腹地进行了一次长谈:"人生就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无论发生什么不幸,都不能沉沦下去,要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至于选择哪一方,要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等"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正需要亲人的关怀.听了乔老师的话,这个学生很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并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后来,他被大学录取,还当了学生会的干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乔老师把他引上了正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根据乔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特意为乔老师画了这张像.当他把画交给乔玉屏,并说这是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后画成的时,乔玉屏激动不已,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珍贵的呢!

   在学校,乔玉屏是个优秀的教师,但在家里她却是个"粗心"的母亲.爱人长期在外地工作(去年才调来天津),独生儿子的生活她常常顾不上—她每天回来时,孩子早就困得歪倒在床上,第二天不等孩子醒来,她又匆匆赶到学校.常常,母子俩传递消息只能靠小纸条帮忙.孩子刚上中学的时候,一天,传染病医院突然打来电话让乔玉屏赶快到医院去.

   "这是你的孩子吗?"医生问.

   "是啊".

   "你还是妈妈呢?孩子病成这样了,你难道不知道?"这时,乔玉屏才看清:孩子的脸,眼睛都黄黄的,原来是得了黄疸性肝炎.乔玉屏接受了医生的批评.但是,当她站在讲台上,当她来到学生中间时,好像又忘掉了个人的一切.

   今年春节,乔玉屏的家里每天都宾客满堂,学生们和她谈理想,谈工作,谈生活.一个因工作繁忙,没能看望她的学生在"拜年信"中写道:"乔老师:十二年的学生生活,您给我的启迪,帮助最大,至今还引导着我的一言一行.等我总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要不为社会做出点贡献,终日碌碌无为,这样活着有何意思,这样既对不起曾教育过我们的老师及父母,更对不起自已的青春年华.您说对吗?"对呀,乔玉屏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的就是培养千百万对社会有所奉献的人才.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乔玉屏正是这样,在把燃烧的火炬交给下一代.

   火炬赞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用肖伯纳这段名言来形容论文范文员,优秀教师乔玉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乔玉屏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然而,她确确实实是一支"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的火炬:她教过800名学生.十个手指尚且不一般齐,何况是800名活蹦乱跳的孩子?自然有聪明的,也有平常的;有听话的,也有调皮的.然而,她没有偏爱,也没有嫌弃,有的是满腔热忱和无限的爱.

   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优秀的灵魂工程师.她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负责,她带过的18个班级,个个是先进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棵棵小苗在茁壮成长.

   800名学生的思想脉搏,她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关心体贴,更是丝丝入扣;但自已的独生儿子得了黄疸性肝炎,她却没有发觉,果真是她粗心么?不,是她把学生看得比自已的孩子还重.

   她,三十一年如一日地认真教书育人.三十一年,有上万个工作日,她论文范文如此,年年如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难能可贵,是无须语言来形容的等

   这支"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的火炬,不仅照亮了后来者的路,更照亮了他们的心,后来者将接过火炬,同样地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火炬代代相传,永远光明灿烂.

   (原载于《时代楷模》(科华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一书)

   校友园地

   浪花和彩贝

   ——《海边札记》之一

   郭大森

   在北戴河海滨,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大海.我们这些参加第一期少儿读物编辑读书会的,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的35人当中,有一些人虽然浏览过大海的风光,少数的几位同志,自幼长在海边,大多数人,过去没有见过大海;但是,大家来到北戴河之后,同样都对这个依山傍海,风景宜人的避暑胜地,流露出孩子对母亲般的深情.

   清晨在海边散步,对我们参加读书会的人来说,就好比小学生每天做早操,除非遇上风雨天,从来没有间断过,其实,我们去海边何止是散步呢?像凌晨四点去鸽子窝看海上日出呀,或者黎明即起,到中海滩浴场去晨泳啊!都是那样地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是,我们最大的乐趣,还是去海滩上拾贝!

   惊涛拍岸的潮水退下去了,汹涌澎湃的大海,变得有如一个温柔的少女,平静而又安详.然而退了潮的海滩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像乞求神灵一般,纷纷来海边"朝圣".他们遥望蔚蓝的大海,把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视为珍宝.人们打着赤脚,不怕海水把裤腿儿浸湿,像小孩子捕蝴蝶似的兴奋地赶着浪花儿."看啊!一股浪花就卷过来这么多的贝壳,海螺!金色的,银色,灰色的,殷红色的!哎呀!还有一个花的!"一个人大喊之后,又一个人在水中发出了尖利的叫声:"哎呀!什么玩意儿蜇了我一下!"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候,发现那个尖叫的人,咧着嘴,忍痛把一个透明的像个圆鱼缸那么大的东西,从海水里捧了出来.啊!原来是个大海蜇!你看,气象万千的大海,一望无际的海边,对人们该有多么大的引诱力啊!

   海水越退越远,海边露出了宽阔的沙滩.我们沿着前面走过去的拾贝者的足迹在水中找"宝"!为了捕捉一个漂亮的贝壳,我竟忘记了手中还提着播送着新闻的半导体收音机,见浪花朝我飞过来了,我的双手按到水里,去抓一个彩贝,结果正在响着的小收音机的声音戛然而止了.可我,毕竟得到了一个美丽的花蛤蜊壳!

   由海滩拾贝,使我忽然想到,在海边商店里,展销着那么多用贝壳制成的工艺美术品.而这些琳琅满目的论文范文,不都是来源于大海吗?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应该在新时代的海洋里,捕捉住少年儿童生活的浪花,为孩子们多写好书,而我们这些少儿读物编辑人员,不也应该精心地把这些读物编好,印好吗?这样,才能让这些宛如彩贝一般的图书,让孩子们读起来兴趣盎然,爱不释手!

   原载于《郭大森散文评论集》

   留日预校 腾飞的摇篮

   李月红

   金秋8月,许多年轻的新面孔来到了东北师大留日预校,学校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想到自己来这儿已经10个月了,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2002年10月26日,已经离开校园10年的我,怀着别样的心情,离开了心爱的家,离别了深爱的丈夫,年幼的儿子,年迈的父母,从北京来到长春学习日语.想到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那么多陌生的假名,单词,句型,我有些害怕了.而刚来3天的我又因为必须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耽误了假名的学习,回来后更觉吃力.但在老师的耐心鼓励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很快就跟上了教学进度.预校为我们提供了论文范文的住宿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渐渐忘记了北国的寒冷和想家的孤独.

   日本文化讲座,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等诸多讲座让我大开眼界;日本基础日语专家和专业日语专家精心的指导更让我受益匪浅.一开始连假名都不知道的我,现在竟可以听日本专家用日语授专业课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凝结着预校老师的心血和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非典,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整整3个月不能回家,身为医生的我深知这种疾病的危险,我为北京的家人担心,为在一线忘我工作的同事担心.4月20日,我工作的医院被整体隔离,许多熟识的同事因病倒下,甚至献出了生命,当时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而预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面对随时可能回国的日本教师,面对我们尚未完成的学业,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教学按部就班地进行,同时又对我们的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因为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渐渐地走出低谷,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预校领导和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尤其是郑书记,下班后牺牲休息时间教我们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既丰富日常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魄,沟通了同学间的感情,我们互相鼓励,终于渡过了难关.

   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是学习日语这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相聚在一起.我们留恋这里的一草一木,留恋老师的音容笑貌.现在我们全都通过了考试,即将离开预校,踏上漫漫的留学之路.但在预校的日子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底,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预校—我们留学起步的摇篮.

   衷心谢谢您-留日预校!5年后我们会再回来,用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博士论文向您汇报.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国际论文范文,我们会为增加中日两国的友谊而努力,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做贡献.

   (作者系2002届博士二班学员,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

   难忘 预校

   没来长春之前,就听同事朋友提过东北冬天的寒冷,因此在来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大衣,羽绒服,靴子等武装到了牙齿.我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一路来到了长春,一下车就受到预校老师的热情接待,那份温暖让我丝毫感觉不到北方冬天的寒冷.看到老师们在瑟瑟的寒风中站在出站口等着我们,帮我们提沉重的行李,又把我们一个个送上大客车,送到新家-东北师大留日预校,我未领略东北的严寒,却先领略到了东北的热情与关怀.

   出乎我意料地不仅仅是预校的生活环境,预校的软硬件配备更让我刮目相看.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设备,还拥有了不多见的全部是笔记本电脑的网络教室,这一切就是在全国着名的高校也是不多见的.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水平更令人信服,每个人都有留学经历,为我们设置的课程教学计划也非常系统科学.来之前我常为自己从未接触过日语忐忑不安,对于仅仅通过十个月的培训就能适应日本的学习生活有些怀疑,而到这里之后,我所见到的一切彻底打消了心中的顾虑.

   20多年来,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学校的图片室里珍藏着预校的历史,对于那些现已成为各个岗位栋梁之材的学员来说,这里曾是他们踏出国门之前的最后加油站,这里不仅为他们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更在思想上为他们进行了最充实的储备;这里的学习安排极具专业性和针对性,中日专家联手打造了一项强化训练课程.短短十个月,我的日语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让我对未来在日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预校的文化生活也极为丰富,联欢晚会,跳绳大赛,参观伪皇宫等给我们提供了彼此交流的契机,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东北师范大学着名的学者来预校做的演讲,让我们对日本的历史,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预校教师关于日本文化的介绍更让我们耳目一新,对日本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利在赴日之后尽快适应日本的生活;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专业,学习之余能交流许多专业上的东西,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来临了,想到即将离开这里,心中难免有一丝眷恋.预校的点点滴滴让我难忘.感谢预校对我们的培养,我想我不会辜负这份师恩,我将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去回报这份培育.

   切莫只把高考当"智育"

   杨学为

   高考中反映的许多问题,如学习负担过重等,固然有考试中的问题,教育中的问题,但根本原因是竞争.竞争的根源是差别,如"三大差别",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等.有差别就有竞争.高考竞争的实质,不在于上不上或上哪所大学(专业),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一辈子当学生;高考竞争的实质是毕业后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这是社会问题,不是教育,更不是考试能解决得了的.

   从表面上看,高考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智育范围内的事.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在城市;落选的人,虽然今后仍有机会,但多数将从事体力劳动,在农村的也很难进城,因此,高考实质上是高中毕业生面临的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流传的"一分之差,一个上天(进入上层建筑领域),一个入地(回乡劳动)","一个穿皮鞋,一个穿草鞋",就是这个意思.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工,起码社会主义阶段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考试只不过是国家或社会处理竞争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们争取更高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愿望,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青少年学习国家规定的内容,选拔优秀新生,这就是高考.

   高考的上述作用,已经超出了考试,超出了教育.这是社会赋于它的作用.由此,高考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育,考试自己能解决得了的.

   考生在高考中的差距,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差距,即不仅是"智"的差距.还有对竞争,特别是激烈竞争的态度上的差距,比如竞争的勇气,意志等.学生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参加高考,表现了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富强,为科学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决心,表现了年轻人对社会,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表现了为争取美好未来而投身于激烈竞争的勇气.这是政治,是德育.至于选报志愿,更表现了考生对社会分工,对国家需要,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态度,更具体地反映了考生的人生观,责任感.世上无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无脱离业务的政治.在高考中,有大量具体,生动的政治思想问题.切莫把高考当成单纯的智育.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具体,生动的政治思想工作太少了.

   (作者系原国家教委学生司司长)

   ①此文是1996年参加《求是》杂志座谈会的发言稿,后经编辑部摘 要发表于《求是》1996年第22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高 山

   我记得在小学时,老师就给过这样的作文题:"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当时,并不太了解,只能凭幼稚的体会来做文章.到了中学和大学时期,我爱好各种运动项目,但只是好玩而已,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参加革命后,听到老同志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才逐渐地对身体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明白,那些在炮火中强渡大渡河,在激流中用身躯搭成人桥和身背迫击炮和重机论文范文爬山行军的勇士们,如果没有强壮的身体是不能胜任的.一些老革命家在敌人的监狱里,仍然顽强地在锻炼着身体,不就意味着他们了解身体对于革命的重要么?

   1959年到1961年,我30多岁,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不饱,劳动强度大,不少同志得了慢性病,我却挺过来了.1970年到1978年,我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了七年半,这次条件比上次好些,但我已年过60岁,如果骨骼不健,实难支持.我因体健幸存,看到了"论文范文"的可耻下场.

   我体魄旺盛不衰,和我的爱好运动,常年坚持锻炼是分不开的.如登山,钓鱼,划船,跳高,跳远,打球等,我都爱玩.在农村时,坚持早起散步和做轻便体操;从来不暴饮暴食,不纵论文范文.谈到这,我觉得要想身体好,还有一条比运动还重要的,那就是信念,就是在任何时候,受到大冤枉,也不要对人生失去信心,不要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失去信仰,这是个莫大精神支柱.

   事实说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是有重要意义的.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就不可能把你所学到的本领充分地献给人民.今天,我们的一些年青同志,并不完全懂得这个道理,有时,不知爱惜身体,甚至在戕害自己的身体,勤奋学习之余,锻炼好身体,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论文范文的人才,为伟大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于《编隙絮语》

   小 议 积 习

   包广林

   积习乃是长期形成的习惯.鲁迅先生的着名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便是在惯于长夜写作的积习中问世的.按性质,积习大抵可分四种:一曰良习,如喜欢读书的习惯,陆游就是"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二曰中习,作家有的在夜间创作白天休息,有的则白天创作夜间休息,或良或莠,因人而异,不可笼统月旦;三曰陋习,随地吐痰的习惯便是;四曰恶习,有人酒一沾唇便张口骂人.

   积习常常使人颠倒事物的本质,因此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清代刘蓉在《养晦堂集》中就记了这么个故事.他小时在一偏室读书,屋里有个坑,遇到困惑就踱步,久而久之,这坑被踏得越来越大,他却如履平地,感觉不到坑的存在了.后来他父亲叫书童把坑填平,他再走到原坑处,好像土隆起来了,就蹴然以惊,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正常感觉.他何以视平地为隆起呢?积习使之然.所以他感叹道:习之中人甚哉!

   一位哲人曾说过,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说的是人的积习改变很难.晋代刘伶饮酒成习,关于他醉酒的故事编过评剧,也演过二人转.一天,刘伶向妻子要酒妻子打碎了酒瓶,哭着说:"您喝酒太过度了,这不是养生之道,应马上停止!"刘伶听了非常感动,当即表示:"说得好呀,我得对着鬼神发誓不再喝酒,你备点酒肉去吧!"妻子按着他的意图办了.可刘伶一看到这琼浆玉液就忘记了自已的誓言,涎水淌了挺多,不但噤说戒酒,反倒说出另一番歪理来:"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刘伶倒没患上"妻管严"病,但他不能从善如流,固守陋习的做法实不可取.

   说积习难改,也并不非似挟泰山超北海.记得土改后,地主老财中的一些大烟鬼,论文范文匠犯了瘾,以头撞墙者有之,捶胸顿足者有之,骂爹骂娘者有之,鬼哭狼嚎者有之.似乎再不吸点毒,连一分钟也活不下了.可后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黄皮拉瘦变为黑红健壮,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真正追寻论文范文的烟雾而羽化登天者倒是寥寥.以上说的是被迫改变恶习的,积极改变陋习而成功者也是不乏其人的,就看毅力是钢铁还是棉花.我有个朋友有30年抽烟史.他老兄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都叫那尼古丁熏黄了.可从今年世界戒烟日起再也不吞云吐雾了.不管谁递给他"中华"还是"牡丹",他一概婉然谢绝.气氛轻松时,他还现身说法,给你讲一通戒烟的好处.

   人有积习,国家亦有之.1957年后,我们国家就形成了"左"的积习.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成为当前改革的主要阻力,所以党论文范文才强调"从总体上说,克服僵化思想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

   原载于《博斋琐笔》

   优秀校友

   孔繁青的事业

   —记姜堰市孔园中学董事长孔繁青创办民营教育的事迹

   刘寒之供稿

   姜堰市是江苏省教育工作非常突出的县级市,不仅拥有像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江苏省姜堰溱潼中学这样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或省重点高中,还有张甸中学,娄庄中学,蒋垛中学,芦庄中学等等办学成绩也非常出色的农村中学,但1999年9月,当私立孔园中学落户到姜堰,举行奠基典礼时,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不仅因为孔园中学是姜堰市第一所私立完全中学,更重要的是孔园中学创办人,民营教育家孔繁青在其十二年的论文范文程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深受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欢迎.

   孔繁青是辽宁人,执教大半辈子后,于198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私立高中—沈阳实验高级中学(后更名为沈阳实验中学).开始了他艰辛的论文范文程.

   敢为天下先

   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家承担,这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国家经费紧缺,学校缺乏活力,就迫使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虽谈教改谈了多年,却不能见到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孔繁青站在了教改的潮流之前,在中国高中私立教育中迈出了最先的一步.

   1988年8月,由孔繁青创办的沈阳实验高级中学开学了,一时间,《沈阳日报》,《辽宁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40余家报纸都登载了他的名字,辽宁和沈阳广播电台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沈阳,辽宁,论文范文电视台都向国内外播发了沈阳出现私立高中的消息.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和美国教育专家专程到学校拜访,美国夏威夷公众电视台还派摄制组到校拍片.当时一些普通高中由于种种原因高考升学率较低,不少家长都把目光投向了这所学校.沈阳实验高级中学自创办以来,不负论文范文,先后为上一级院校输送了近1500名合格新生,不少学生已成为大学学生中的骨干和尖子.

   十年前的沈阳实验高级中学仅是在沈阳第35中学租用了四间教室.两个办公室,当年招收高一新生116名,每年每个学生收学费500元.第二年,市政府投资在深海小学旧址上建了一栋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租给学校使用,使学校逐步走上了正轨.现在该校学生已达1500多人,有教职员工近百人,校舍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沈阳实验中学创建十二年,声誉日高.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私立学校的生命线,该校已先后送走了十届毕业生,在籍生升学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从各省会考制度执行以来,该校历届会考成绩在沈阳市都名列前茅.该校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省市重点中学退休的教师占一半比例,其中特级6名,中青年教师一半来自省市教育学院,他们都是拔尖的讲师与副教授,经过培训,形成了一支私立中学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教师平均月工资2000元,最高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每年还有各项奖金,并享有暑期旅游,节假日礼物等待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学校每年招生都门庭若市.家长送学生来,也送来了办学经费,但学校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建起了物理,化学实验室,修筑了操场,购置了必要的体育运动器材.优良的教育环境促进了教育的提高,实现了教育的良性循环.学校给予教师以较高的待遇,吸引并留住了优秀人才,从而建立了一支责任感强,敬业精神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沈阳实验中学经过10余年艰辛创业,如今已成为全国民办名校,沈阳市教委还授予其重点高中和先进校,示范校称号.

   夕阳耀苏中

   年过半百的孔繁青创办了沈阳实验高级中学已属不易,1999年,67岁的孔繁青不远千里来到江苏姜堰市创办孔园中学.1999年9月27日的孔园中学奠基仪式,揭开了孔繁青创业苏中的新篇章.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如今的公办教育教学情况今非昔比,而姜堰市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的中学就有三,四所,在这样的教育大市(县)创办中学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孔繁青认为,来此创办私立中学却有一定的优势.孔繁青多年来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始终坚持办社会主义学校,办平民学校的方向,坚持低收费标准高质量教学.他说,我无心炒教育,更没想过靠办学发财,教育是人类最光彩的事业.中国人从来就把教育视为比铺路修桥更为崇高的公益事业.教育不是商品,办学更不是经商.他还说,如果有一天,私立学校真的财大气粗了,就可以让更多的论文范文兼优的学生免费入学,公立学校在不断扩大自费生,私立学校为什么不能尽量扩大公费生?这也正是孔繁青的过人之处.

   不办"贵族学校",不在"钱"上做文章,不靠办教育发财,这就是孔繁青的办学信条.他不仅这样告诫自己,还常常警示他人:搞私立学校,理应多一点自尊自重,让自己的教育实践成果说话.这对于目前中学激烈的竞争局面是有力的挑战.随着各公立中学自费生的扩大,论文范文越收越高,这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私立学校出现在姜堰市,而且该校收费比一部分公立中学还低,对向往私立学校环境,却又缺乏条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姜堰市孔园中学落户在江苏名镇—白米,占地128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欧式风格建筑.有宏伟的现代化信息实验中心科学宫,有各具特色的教学,公寓楼群,有宽敞的餐厅,标准的游泳池,有400米标准跑道的大运动场及篮球,田径场地,校园由苏州设计院规划,小桥流水,碧树蓝天,清溪与湖泊相连,是一所美丽的园林式学校,可容纳30个班1500名学生寄宿就读.孔园中学的教师队伍,大都是省内和姜堰地区重点中学的知名的老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孔繁青创办孔园中学与十多年前创办沈阳实验中学已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学生进入孔园中学立即可以享受到私立学校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无须再经过当年白手起家时的艰辛.凭着孔繁青和他带领的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孔园中学必将成为姜堰大地乃至苏中平原上一处独特的风景.

   耕耘不止步

   孔繁青是一位才子,他在文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诗情迸发的年轻时代,他曾经写诗作赋,后来还进行过歌词的创作,他创作了多少首歌词,连他自已也记不清了,但熟知他诗作的人都知道,他的歌词曾有十余位着名的作曲家为其谱曲.他说:"这些都无所谓,也不能说明什么,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做了我想要做的事,我得到了创作的快乐."他深知: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的作用,给社会增添了多少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后来从事的教书生涯,学术研究乃至教育实业中,他都成功了.八十年代初,在全国几家一流刊物上发表了他撰写的多篇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几部研究专着,其中有的还获了奖.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的编辑室,一年时间内,由他编辑出版的文学和学术着作达30余本,其中由他主编的《中国小说年鉴》共十卷350万字,老作家沈从文,严文井担任顾问,全国许多着名中青年作家担任了编选工作.

   为了让生命之树平凡而长青,他就是这样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这样勤奋,投入,就是这样执着地追求,不懈地抗争.

   孔繁青说:"我步入社会,是从教书开始:我离开社会,也希望以教书终.不管我一生做了多少种事,各有各的乐趣,但教书,还是最大的欢乐.""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留在脑海里的还能有什么呢?可我的学生会怀念我,多少事他们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等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培育新苗,希望明天小树成材,枝繁叶茂."

   现在,孔繁青正全力投入孔园中学的创办和今年的招生工作,当你在孔园中学校园中看见年过六旬的孔繁青还在忙碌着,你怎能不相信孔园中学会如期成为一所着名学校呢?

   孔繁青说:"我是一颗不安定的原子,总想威武雄壮地搏击一次,就是毁灭了,也要爆出耀眼的火花;就是粉碎了,也将燃起光明的火把."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孔繁青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在苏中平原上,等待他的必将是沉甸甸的收获.

   (原载《泰州日报》)

   知识长廊

   方寸觅真趣

   曹文汉

   80年代中期才开始藏书票的创作,我把藏书票的创作作为版画创作的拓展和延伸.在多彩的世界里我的眼中只有黑白,并在黑白的局限中领悟着它的无限.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人的形象和精神世界更令我无限神往.我曾把感兴趣的景物安排在藏书票小小的画面里;更多的是把我崇敬的人,喜爱的人,熟悉的人,作家,诗人,艺术家,老师,朋友,学生,用凝聚着我的感悟和情丝的雕刀镌镂在方寸天地中.终于,藏书票的制作给予我很多欢乐.

   心不累

   不必更多地考虑作品的题材是否"重大",作品的"内涵"是否深刻,作品的艺术形式是否"创新",作品是否符合评委的"口味".没有任何压力,轻轻松松地创作,这时才真的懂得创作的真正乐趣.

   恬然自安

   别人喜欢我的作品,我会高兴;别人不喜欢,我也不大在意.别人说我的作品"有点风格"或"有点味道"时,我也绝不会忘乎所以.是否真的"有点风格"或"有点味道"?自己也弄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一论文范文其自然.

   找到了一些自我

   我也曾应邀做过少量的"定题式"或"遵命式"的藏书票,但总是尽量保持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特点.绝大部分做的藏书票既不是为了展览,也不是为了出版,就是觉得有点意思,有兴趣才搞.搞好了自己看,有时也送给别人,无拘无束,在自己的艺术空间里漫游深感舒畅.

   养成了读画的习惯

   休闲时节,夜阑挑灯,常常独坐品读自己和师辈,朋友,同行,海内外书票家的藏书票.每当有所心得时不禁异常欢喜,尤其在领悟其绝妙之处时则更如醉如痴.

   激发文思

   每当反复精读藏书票精品绝品时,更是感悟频频,当缕缕感悟满溢心田时,借助文字表达此感悟之愿望油然而生;所撰文章虽不多,但却都是有感而发并力求真诚,准确.在评析他人作品的同时也是在促进自己,激励自己.

   增进友谊

   伴随着藏书票的制作,友谊也随之萌发,拓展.国内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藏书票同行,藏书票爱好者,*者,都以藏书票为聚焦点,彼此相互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换的是藏书票,交流的也是藏书票,研究的还是藏书票.当今,以藏书票作为情感基础和底蕴的友谊是纯净的,真诚的,也是最应珍惜的.

   藏书票给予我很多很多.

   (原载《长春晚报》)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我校学校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我的学校作文引用文献:

[1] 新颖的计算机学校论文选题 计算机学校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技工学校教育方向论文选题 技工学校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容易写的技工学校语文论文题目 技工学校语文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论文发表教育新闻》word下载【免费】
我的学校作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