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论文发表网苏教版,论文发表网高中

主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3

简介: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论文

目录

  1.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资料目录 一,相关政策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略) 2,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

   3,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6,关于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申报工作的通知 7,社科司2017年工作要点 8,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批成果出版座谈会发言选登 二,领导讲话

   1,努力谱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刘云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紧扣时代主题 扎根社会实践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3,陈至立: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4,陈奎元: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 5,服务国家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李卫红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专门会议上的讲话(摘 要) 6,袁振国在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 要 7,袁振国: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创新

   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中发[2004]3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此,提出以下意见[1].

   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

   (2)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论文范文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论文范文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论文范文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应用对策研究显着增强.在传统学科继续发展的同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推出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新的历史任务.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4)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及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理论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因此,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

   (5)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6)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

   (7)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论文范文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8)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社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9)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加强传统学科建设,使传统学科增强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10)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要重点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际.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1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

   (1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把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要翻译介绍一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注重选拔政治思想素质好,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出国交流.在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坚决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14)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迸的理论品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着作中的基本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5)加强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加强论文范文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发展.

   (16)组织编写全面反映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进一步改进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五,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

   (17)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国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要逐步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

   (18)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推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聘用制,把学术造诣高,讲课效果好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教学第一线.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规划和审定工作,重点教材要统一组织编写.

   (19)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要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改革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审制度,重点支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20)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把奖励与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与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结合起来,与促进理论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论文范文重大科研成果.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

   六,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22)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既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又能发挥市场作用的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推行聘用制,改革职称制度,完善职称评聘体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

   (2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全社会都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论文范文求实的学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的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七,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24)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论文范文的有关方针政策.要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25)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有增加.

   (26)要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重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着作的引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协会,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和论坛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27)党委和政府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交朋友,增加了解,增进感情,树立服务意识,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着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申请和立项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致谢.

   五,学术评价规范

   (十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十八)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十九)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论文范文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并对评议过程保密,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披露不实信息或恶意中伤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二十)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六,学术批评规范

   (二十一)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

   (二十二)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七,附 则

   (二十三)本规范将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十四)各高校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并对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

   (二十五)本规范的解释权归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简称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

   1.重大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简称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简称基地重大项目).

   2.一般项目类.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

   3.后期资助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第三条 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组织实施.

   1.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先鉴定后出版,鉴定和出版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一组织;

   2.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论文范文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可免予鉴定,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

   第四条 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验收项目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成果质量和创新性放在首位,注重实际价值,严把项目验收的质量关.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五条 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到期不能完成者要填写《变更申请表》,*申请延期手续.除确有特殊需要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外,申请延期一次最多不得超过1年,一个项目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2次.完成研究任务后,项目责任人须及时向依托学校(基地重大项目向基地依托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

   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的条件:

   1.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重大项目最终成果书稿(打印稿)已经完成且未正式出版;

   4.一般项目着作类成果已经完成(不限是否出版),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5.所有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项目成果均在显着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批准号),未标注者不予承认.

   第六条 项目责任人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需要报送下列材料(符合免予鉴定条件者报送的材料另见本办法第十七至第十九条):

   1.项目《终结报告书》一式7份(含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项目成果7套(含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

   3.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一式7份(复印件).如研究计划有变更,应在《终结报告书》中说明,经教育部社科司核准的《变更申请表》附于其后装订.

   第七条 免予鉴定范围

   1.重大项目一般不得申请免予鉴定,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2)最终成果是研究咨询报告,其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经省部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明确批示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采纳,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2.一般项目完成《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予鉴定:

   (1)专着类成果已正式出版;

   (2)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3)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三等奖以上奖励;

   (4)研究咨询报告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

   (5)成果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和水平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3.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可免予鉴定,确有鉴定需要者,经项目责任人提出申请,由依托学校报教育部社科司组织鉴定.

   免予鉴定或申请免予鉴定者,仍需填写项目《终结报告书》,注明免予鉴定的理由,并附项目成果和有关证明材料,经依托学校初审,申请结项单位复审同意后,依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报教育部社科司*结项手续.申请免予鉴定经审核不符合条件者,退回申请人重新申请鉴定和结项.

   第八条 项目依托学校负责鉴定和结项材料的审核和汇总.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论文范文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统称申请结项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对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组织一般项目成果鉴定,然后汇总所有鉴定和结项材料集中报送教育部社科司.

   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的主要内容:

   1.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对照《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检查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项目研究是否按原计划完成任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2.按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审核申请材料是否齐全;

   3.按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审核是否符合免予鉴定条件;

   4.会同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经费开支是否合理合法等.

   第九条 成果鉴定论文范文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鉴定未通过者,再次鉴定的论文范文由申请鉴定人承担.

   1.鉴定论文范文包括专家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印制费,邮寄费等.其中专家劳务费标准:一般项目每人每项300-500元;重大项目每人每项500-1000元.具体数额由鉴定组织部门依据鉴定工作量确定.

   2.鉴定论文范文标准:通讯鉴定费每项不超过3000元,会议鉴定费每项不超过20000元.鉴定论文范文由各鉴定组织部门垫支,教育部社科司按年度依上述标准和实际开支从项目经费中核拨.

  

   第三章 鉴定专家

   第十条 鉴定专家组由鉴定组织部门从本单位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遴选5人或7人组成.鉴定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学术品格和客观公正的职业声望;

   2.具有所属学科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级职称和较高学术水平;

   3.不是被鉴定项目课题组成员;

   4.项目依托学校鉴定专家不超过2人.

   根据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可聘请相关工作部门和实际应用部门的专家参与鉴定.

   第十一条 鉴定专家享有下列权利:

   1.对被鉴定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独立做出评价,不受任何单位,个人的影响和干涉;

   2.要求鉴定组织部门提供被鉴定成果及有关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对被鉴定成果的内容提出质疑并要求其做出解释;

   3.会议鉴定时,可要求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坚持在鉴定结论中记录自己的评价意见;

   4.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因素,必要时可以向鉴定组织部门提出中止鉴定工作的请求;

   5.获得鉴定工作的合理报酬.

   第十二条 鉴定专家应承担下列义务:

   1.遵守客观公正原则,对被鉴定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全面,科学,客观评价,并对自己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2.遵守保护知识产权原则,不抄袭被鉴定成果或将成果泄露给他人,鉴定结束时交还所有鉴定材料;

   3.遵守回避原则,鉴定期间不得以任何形式与鉴定申请者(含课题组成员)私下接触;

   4.遵守保密原则,不向任何人泄漏有关鉴定情况和鉴定意见等.

  

   第四章 成果鉴定办法

   第十三条 成果鉴定方式分为通讯鉴定和会议鉴定.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采取会议鉴定方式;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采取通讯鉴定方式.

   1.通讯鉴定:由鉴定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采取通讯评审方式进行.

   2.会议鉴定:由鉴定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召开鉴定会,通过当面陈述,提问和答辩的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鉴定内容

   1.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完成情况;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4.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学风是否严谨.

   第十五条 鉴定等级

   优秀: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专家鉴定组4/5定性评价为"优秀",且平均分在90分以上.

   合格: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有明显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产生 良好的社会影响.专家鉴定组4/5定性评价在"合格"以上,且平均分在65分以上.

   不合格:没有完成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较低或社会影响不明显.专家鉴定组2/5定性评价为"不合格",或平均分在65分以下,具备两者之一者,被鉴定成果均视为"不合格".

   第十六条 鉴定程序

   1.通讯鉴定程序

   (1)鉴定组织部门将被鉴定成果和有关材料寄送给鉴定专家;

   (2)鉴定专家在详细审阅基础上,提出鉴定意见并进行通讯论文范文,填写并提交《鉴定意见表(个人用)》,在规定日期截止前交还所有鉴定材料;

   (3)鉴定组织部门回收并汇总专家鉴定意见和论文范文结果,形成《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并向申请鉴定者反馈.

   2.会议鉴定程序

   (1)鉴定材料在会议鉴定前15天寄(送)达鉴定专家,专家预先对鉴定材料进行审阅,填写《鉴定意见表(个人用)》,提出初步鉴定意见;

   (2)项目责任人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汇报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内容,创新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3)鉴定专家提问,项目责任论文范文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答辩;

   (4)专家组在充分评议(申请鉴定者回避)的基础上,以一次性无记名论文范文的方式,决定是否通过鉴定以及鉴定等级;

   (5)鉴定专家组综合汇报和答辩,评议和论文范文情况形成《鉴定意见书(汇总用)》,所有鉴定专家签名认可;

   (6)鉴定组织部门向申请鉴定者反馈专家组鉴定意见.

  

   第五章 项目结项

  

   第十七条 重大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审核集中报送的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和组织鉴定,对通过鉴定,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鉴定证书或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课题组根据鉴定专家组意见对最终成果进行修改后交付出版.

   1.重大项目需要提交的鉴定和结项材料同本办法第六条.

   2.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重大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各1份(复印件).

   3.重大项目成果出版遵循以下规定: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

   (2)基地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由课题组自行联系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社科司规定的出版规格和统一标识出版,正式出版后将3套成果样书寄送教育部社科司.

   第十八条 一般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集中报送的结项材料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

   1.通过鉴定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鉴定意见表(个人用)》附于其后装订;

   (3)项目成果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正式出版后补报样书3套).

   2.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申请评审书》1份(复印件).

   3.一般项目优秀成果通过由项目责任人申请,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审核推荐,教育部复审的方式确定.项目责任人在填报《终结报告书》时,提出"优秀"等级申请,注明申请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依据申请材料和专家鉴定意见进行审核推荐,随同结项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社科司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为优秀成果者予以表扬和奖励.

   第十九条 后期资助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集中报送的结项材料复审,与有关出版社协商最终成果的统一装帧编辑出版,正式出版后颁发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

   后期资助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申请评审书》1份(复印件).

   第二十条 所有鉴定和结项情况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sinoss.)等媒体公布.项目成果转入项目成果库集中保存,展阅,鼓励成果作者将项目成果电子版上传"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项目成果电子库公开发表.成果和成果摘 要除择优选报有关部门外,还将向有关媒体推介,或结集出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依托学校负有通过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宣传推广项目成果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做撤项处理:

   1.课题组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可能;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责任人或课题名称和基本内容;

   3.研究周期内未能如期完成约定的任务,两次申请延期后仍未完成;

   4.两次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均未获通过;

   5.项目成果存在严重政治问题或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6.在项目鉴定和结项过程中违反规定弄虚作假.

   符合上述情形者,项目责任论文范文依托学校可主动提出撤项申请.凡被撤销的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育部社科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它项目,如无特别规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育部社科司负责解释.原《200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鉴定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包括下列奖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着作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报告奖(人文社会科学).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

   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条 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论文范文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奖励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奖方案,聘请评审委员会专家,拟定获奖名单和奖励等级等.

   第五条 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应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由奖励委员会授权负责评奖组织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申报条件与组织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论文范文荐申报.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

   第八条 推荐申报成果包括着作(含专着,工具书,古籍整理,译着),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第九条 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须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限额推荐申报.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后,在规定日期内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成果形式,申请书等是否符合要求.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公示.

   第三章 评审标准

   第十二条 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第十三条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第十四条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五条 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第四章 评审原则与程序

   第十六条 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申报者不参加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第十七条 评审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评审标准,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

   第十八条 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评奖工作情况汇报,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九条 拟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第二十条 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第五章 异议与处理

   第二十一条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专家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定.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核实,通报批评或取消其参评资格.

   第二十三条 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核实并报教育部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四条 参与评奖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泄露秘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关于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社科司函[2017]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2017年起,每年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现将2017年度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

   1. 一类课题,每项资助8—10万元,研究时限为2年.

   2. 二类课题,每项资助3—5万元,研究时限为1年.

   3. 自筹经费类课题,经费由申请者从校外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自筹,资助额度不低于3万元,研究时限为1年.

   申请者应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实际工作的需要,既可自拟题目申报,也可根据课题指南选题申报(课题指南详见附件).

   二,申报条件

   1. 申请者所在单位须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2. 申请者必须是高校在编在岗的教师或党务政工干部,相关管理岗位工作者,能够作为项目主持人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3. 申请者应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按照出成果,出人才的原则,组建结构合理的课题组.

   4. 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5.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专项: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17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等各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申报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及申报程序

   本专项以高校为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具体申报办法和程序如下:

   1.2017年度本专项采取网上申报方式.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sinoss.)(以下简称社科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网络申报程序及流程以该系统为准.

   3.3月10日开始项目网上申报.申请者可登录社科网申报系统下载《申请评审书》,按申报系统提示说明及《申请评审书》填表要求用计算机填写,并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申报系统统一上传申请书的电子文档.

   4.2017年已开通*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2017年的*,论文范文登录系统,并及时核对单位信息;未开通*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请于3月15日前登录申报系统,登记单位信息,设定登录论文范文,打印"开通*申请表"并加盖管理部门公章,传真至010-58803011,58809876.待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申报系统进行操作.有关项目申报系统及技术问题请咨询社科网.论文范文:010-62510667,手机:13366596901,13366596902,电子信箱:xmsb2017@sinoss.

   5. 专项申报材料包括《申请评审书》(A表)1份,并按要求签字盖章;匿名评审表(B表)5份,单独装订,夹在《申请评审书》内.《申请评审书》统一用A4纸打印.

   6. 本次项目网络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15日,申报单位须在此之前对本单位所申报的材料进行在线审核确认,在线打印《申报一览表》并加盖公章,连同《申请评审书》(A表1份,B表5份),于4月21日前寄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理论研究处,邮政编码:100080.联系人:王非,010-62515099,电子信箱:ktsb@moe.edu.

   四,申报相关要求

   1.申请者须认真查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关管理办法及以往相关资料,切实提高申报质量,避免重复申报.各单位邮寄的纸质《申请评审书》要按照《申报一览表》顺序排序,以便核对.

   2.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3.本次项目评审采取匿名方式,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申请评审书》B表不得出现申请者学校,个人等有关信息,否则申报材料作废.

   4.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五,成果要求

   最终成果应为专着,普及读物,研究或咨询报告,教学课件,音像软件等.研究成果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推广价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宣传方面能发挥显着作用.

   附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二○一一年三月七日

   附件:

   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一,一类课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及其经验研究

   2.划清"四个重大理论界限"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

   4. 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

   5.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研究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8. 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9. 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二,二类课题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研究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研究视角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研究

   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理研究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形态研究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案例研究

   18. 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和不同群体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研究

   19.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贡献研究

   20. 依托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2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研究

   22.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2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24.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25.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研究

   27.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8. 创先争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研究

   29.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3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

   3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研究

   32. 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33. 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34.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状况及规律研究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研究

   36. 用中国论文范文党史教育青年学生相关问题研究

   37.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38.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39. 舆情信息工作规律性问题研究

   40.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社会舆论研究

   4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及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规律性问题研究

   4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4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

   4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宣传多媒体课件设计和音像作品制作研究

   45.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社科司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社会科学司工作的思路和要求是: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围绕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认清形势,把握方向,遵循规律,提高质量,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为重点,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以督促检查为手段,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目标,着力抓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和考试考核方法创新,学科建设以及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完善教学体系

   落实《论文范文,教育部关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7]2号),组织编写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完成研究生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试点,做好各项相关准备工作,于2017年秋季高质量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总结"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经验,召开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深化对"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七个怎么看"等问题的阐释.继续组织编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制作《时事》VCD,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解计划,实施重大教育改革相关项目.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继续组织实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资助计划,加强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大力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举办教学研讨会,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总结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好做法好经验.加强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和相关资源供教师学习,借鉴.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制定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继续办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实施思政课专职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计划和骨干教师国内外参观考察计划.结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分部,省级两个层次开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课.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教学能手表彰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完善师资基本状况数据库.配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组织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四)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宏观指导

   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抓好各项规定的落实.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分片召开工作研讨会,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好做法,好经验.成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

   二,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以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7—2020年)》,为实现"十二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党建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召开高校纪念建党90年学术研讨会.会同论文范文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中国论文范文教育工作史和青少年党史学习普及读本.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传播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管理,加强和规范社会调查及结果发布的管理,加强涉外科研合作管理.

   (二)部署《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7—2020年)》实施工作

   制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部署新一轮繁荣计划的实施工作.举办实施繁荣计划培训研讨班,提高高校社科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民族,外语,医药,农林等行业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形成特色,提升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决策咨询作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规划研究.

   (三)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启动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2017-2017年)》,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提升重点研究基地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新建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着力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

   (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打造对文化传承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高校外文学术期刊和外文学术网站建设.开展高等学校"数字人文"建设计划专题调研,完善顶层设计,设立首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

   (五)提高决策咨询能力和文化传播水平

   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开展调研,研究制定高校智库建设计划.重点建设若干国际问题研究基地.通过项目资助,有计划地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决策咨询项目为抓手,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发展报告为载体,大力推进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积极推进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的普及宣传,传播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意见》.做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建议》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摘报》等编写工作.

   (六)整体推进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健全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试点工作,启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课题研究,推动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以成果和贡献为依据的科研评价制度.

   (七)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继续办好论文范文六部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与论文范文联合召开地方研修工作会议,加强对地方研修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和创新研修班管理,进一步提高研修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提高办班质量和水平.研究制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计划》,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促进繁荣

   按照论文范文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完成出版体制改革,探索促进教育出版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坚持正确导向,创新管理方式,为出版社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继续深化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

   全面完成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跟踪研究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转制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利于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校出版社在出版业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推动高校报刊体制改革,加强名刊工程建设

   开展高校社科期刊体制状况调研,按照论文范文精神和工作部署,结合高校实际,研究提出符合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总结交流名刊名栏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支持高校社科学报创办按学科分类的网络版专业学术期刊群,进一步推动名刊工程建设.

   (三)继续深化部直属出版社体制改革

   深入研究部属出版社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确改革发展思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为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教育出版业争取政策支持,提供服务.

   (四)推进高校出版社持续稳定的发展

   总结高校出版社"十一五"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期间改革发展的做法与经验,组织高校出版社研究制定 "十二五"期间高校出版社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措施.认真总结推广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数字化建设.制定《关于推动高校出版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转制后高校出版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五)加强出版管理.

   加强选题管理,对重大选题,重点选题,敏感选题,热点选题,有争论选题进行严格把关.加强书号管理,加强网上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完善出版社制度建设,规范出版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按照有关要求对出版社和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查和协查工作.举办第十四期出版社领导岗位培训班.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做好出版单位的年检工作.

   四,加强学习型司局和党支部建设

   加强学习型司局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支部工作特别是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批成果出版座谈会发言选登

   编者按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批成果日前出版.这次推出的34部图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论文范文专家陈先达),《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论文范文专家杨叔子),《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论文范文专家黄达)等,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论文范文有关负责人,部分重大项目论文范文专家等100余人举行座谈会,就首批成果进行了座谈.现刊载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将重大攻关项目建设成为品牌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六十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释放潜力,彰显活力,壮大实力,提升能力的六十年.伴随着国家前进的伟大步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基础起步到繁荣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教育部贯彻落实论文范文精神,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内容.几年来,重大攻关项目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为党和政府咨询决策服务能力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战略目标,集合高校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重大攻关项目建设成为质量工程,品牌工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突出政治导向性.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科研工作,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积极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牢牢占领哲学社会科学主阵地.二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更加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思想库作用.当前,特别要加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着力加强反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立项和研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边疆稳定,和谐做贡献.三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突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和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为传承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高校学者应有的贡献.同时要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不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四要创新管理,更加突出成果质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重大攻关项目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管理,依法管理.把精品意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使推出的成果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成果的宣传工作,引导项目承担者自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大力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中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长 贺邦靖

   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旺发达,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想纷繁复杂,相互交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带来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解答.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最有资格,最有义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现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任务,不仅要依靠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

   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优势明显.近年来,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为导向,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力显着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争取项目经费的能力显着提高,团队攻关,合作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大为提升,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是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对推动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本届政府着力要做好的一件大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论文范文重大部署,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继续大力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让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论文范文副署长 邬书林

   抓好学术精品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出版工作的大事,是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作为目前政府资助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社科项目,汇聚了当今高校一流学者和优质资源,取得了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新,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出版工作是为教育工作服务的,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出版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精心组织出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积极扩大宣传,用厚重的科研成果丰富我国出版资源宝库,用先进的出版理念增强出版社发掘,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水平,用精心制作的精美图书更好地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为中国出版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加强科研与出版的沟通,形成合力,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是一个长期延续项目,具有很高的质量和信誉,每年都会涌现一批高质量的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是重要的出版资源.为更好地用好这些成果,一方面,出版单位要主动与科研单位联系,使之成为国家级重要出版工程,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也要及早与出版单位沟通,在选题立项,出版发行等方面做得更好,争取有更广泛的影响.

   二要把《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整体布局之中.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沉淀了项目论文范文专家和课题组多年来的学术结晶,代表着当今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最新学术成就.要把它纳入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出去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让我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走出去,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事,还要有自己的文化.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和管理经验的结晶,代表着文化艺术的结晶.只有把这些重要成果向世界很好地推介,中华文明走出去才能得到实现.希望出版单位,学术界用好这批成果,把它不仅在国内出版好,而且向世界介绍好,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它发挥更好的效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三要把《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作为有关出版单位的品牌图书和长期工程去抓.承担这样重要的出版任务,既是巨大荣誉,更是巨大挑战.有关出版单位要动员全社力量,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抓好重点,把这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变成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重要品牌,使之长期地发挥作用.

  

   编纂《儒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北京大学 汤一介

   《儒藏》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其目标是要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对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典籍文献做一次全面的整理,并像《佛藏》,《道藏》那样,集论文范文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儒藏》工程得以在教育部立项,是我们国家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建设上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明,清两朝都曾有学者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但都未能实行.现在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适时编纂《儒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论文范文研究.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而在儒家文化中就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并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批判地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符合时代的需要.因此,《儒藏》工程的开展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儒藏》工程由编纂与研究两部分构成,它既要对论文范文文献作全面的整理,又要对儒家文化作系统的研究.编纂部分又分两步进行,先编"精华编",再编"大全本".经研究论证,《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范文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400余种.另外,收录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地区——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以汉文撰写的重要论文范文着作100余种.《儒藏》精华编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这在中国古籍整理编纂史上还是第一次.《儒藏》精华编按传统的四部分类,经简明校勘,标点,以繁体,竖排的方式排印,这既可避免与近年来影印的一系列大型古籍丛书重复,又便于阅读及制作成电子文本,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儒藏》大全本还将进一步收录5000余种,约15亿字的论文范文文献.

   《儒藏》工程规模浩大,非北京大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认真组织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认真的态度为保证稿件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整理古籍的具体经验:第一,要慎重选择合作单位和校点者;第二,要慎重选择底本和参校本;第三,要严把审稿关.根据我们的经验,开展大型学术文化工程必须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有错必改,精益求精,一定要对得起古论文范文后代.

   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 杨叔子(院士)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两类学科,一类是人文学科,着重认识与解决人的精神问题,一类是社会科学,着重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发展.同欧洲的发展一样,正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的思想,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建设事业,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992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要育人,就必须治学,就必须抓学科建设,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并由此提出了"强基,扶优,支新,重交"八字的想法.其中"重交"即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交叉出新意,交叉出活力,交叉出新的基础.后来,我又加了八个字,即"走向综合,办出特色".综合,是讲学科要彼此渗透,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特色,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没有特色又如何生存与发展.综合与特色也就包含了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相互渗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服务.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在今天,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这里当然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丢掉中国的优秀经典和民间的优秀传统,温故才能知新,继往方可开来.所有古老的文明,民族都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唯一存在与发展至今,没有为任何敌人征服,为任何困难压倒.这同中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中华文化所凝含的哲理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凝聚为这个民族文化的哲理,并渗透在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的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当代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必将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 陈先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角度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关系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方向性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掌握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当然包括自己特有的基本原理.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在中国,这种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我们必须着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轴,立足现实,面对问题,着重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具有全局性的理论热点,理论难点问题,根据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理论要交给群众,不仅学术上要有水平,理论上要有深度,而且表达方式上要具有中国特色.晦涩难懂,洋腔洋调,读者不喜欢,群众不接受,即使研究成果有一定水平,也照样会束之高阁,发挥不了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大众化才具有深刻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只有大众化,中国化的伟论文范文果才能变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坚持"两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原则,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的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当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要具有民族性,要为中国人喜闻乐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双百"方针不是对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倡双百方针,倡导和而不同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越巩固,越为学者们自觉接受,自觉运用,学术就会越繁荣发展:反之,学术越繁荣,学术思想越活跃,越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谈到创造性或创造力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国内的舆论包括一部分学术界同仁总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缺少一种鼓励创新的基因,因而使得整个民族创造性或创造力在国际比较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也是非常危险的观点.事实上,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不断发展的民族."今天,教育已成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相信我们中国通过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创造性是思维的一种品质,即创造性思维;但要成为创新人才,仅仅有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我们提出了关于创新人才的看法,即创新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创新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或创造性思维上,而且体现在创造性人格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人才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

   所谓创新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创新的一项内容,它是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的过程.

   我们课题组对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新加坡五个国家的青少年创造性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造力的显着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要关注东西方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而东方的教育,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此,我提出了"T"型人才模式,"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要将东西方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观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才能使我们实现"T"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并为之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丰富发展创新教育理论做出积极的贡献.

   做好成果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

   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 孔和平

   第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的认识到位.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所承担的出版任务列为社里的头等大事,举全社之力,将最精干的编辑,校对,出版力量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充分利用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契机,通过这个项目,积极探索学术出版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相适应的新路,带动全社编辑,出版,发行等各方面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严格审读,精益求精,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的质量水平.我们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出版社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严把图书政治关,质量关,努力将《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办成出版精品工程.

   第三,规范要求,统筹协调,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有序进行.

   第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产生良好效益.我们将结合承担的出版任务,突出自身特色,以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努力扩大《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的社会影响.

   努力谱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治局委员,论文范文部长刘云山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建院30周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代表党论文范文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借此机会,我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第论文范文范文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77年,在论文范文同志直接关怀下,党论文范文作出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决策.九十年代,论文范文同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题词,要求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之后,他亲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察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展,专门听取工作汇报,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党论文范文,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在党论文范文的坚强领导下,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针,自觉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深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认真完成论文范文委托的重大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和一系列重要文件,法律的起草,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科学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规划,建立学部委员制度,推出一批对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成果,在促进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收获了丰硕成果,基本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大家和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论文范文充分肯定;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支队伍,论文范文充分信任.

   当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深入推进,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坚持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既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又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阐释,广泛普及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引导人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推出更多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对党和政府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第三,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益明显,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第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很论文范文绩,但也存在着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越来越倚重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一定要认清所处的特殊地位,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党论文范文,国务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培养和造就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的重要作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1.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在30年的发展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好这些经验,无论是对于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是对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有这样四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理论研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代进步的潮流,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四是坚持党的领导,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规律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经验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发扬光大.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

   2.关注现实,突出重点,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衡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看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成效.要始终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着眼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努力方向,明确研究重点,集中科研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一是深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结合时论文范文展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统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转化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着力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综合集成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咨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三是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价值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价值观念上解疑释惑,扩大认同的过程.在这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把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大任务,组织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引导人们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确立,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并不意味着基础理论研究不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应当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和加强.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现实问题研究,提升现实问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现实,服务大局.

   3.始终立足论文范文,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新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生命,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现在,我们有党的理论创新的伟论文范文果,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有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学术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突破.按照论文范文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了创新体系的蓝图,提出建设"六大工程",形成"五大中心",发挥"四大作用"的目标和任务.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瞄准学术发展前沿,认真组织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在有优势,有条件的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努力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创新基地.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善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把党和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尊重专家学者的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流派的相互切磋和争鸣,提倡充分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学术探索是认识真理,揭示真理的过程,自然科学研究容许失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同样不能求全,同样需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4.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也表现为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的较量.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长足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作出应有贡献,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了解,充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拓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视野和研究领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理应包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肩负着重要使命.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国际社会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介绍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要不断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计划地翻译,出版和介绍一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精品,努力打造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品牌;注意向国外推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优秀专家学者,不断提升他们的国际知名度.要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学术活动,不断增强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中国声音;加强同国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交往,邀请他们到中国考察,主动介绍情况,增进相互理解,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5.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社科事业,人才为本.衡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既要看成果,又要看人才,人才是更重要的成果.当今时代,是需要理论人才和理论大家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理论人才和理论大家的时代.要加大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要切实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严谨治学,潜心钻研,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考虑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把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研究中国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人民群众.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农民,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实际,就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要大力倡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保持对社会生活的敏锐,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符合时论文范文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当前,要积极响应论文范文总书记的号召,深入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的高度政治觉悟,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师德师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多办实事好事,解决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使大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术创造,更好地把聪明才智贡献给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党和人民寄予更高的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周围,坚持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谱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时代主题 扎根社会实践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在2017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我代表党论文范文,国务院,向获奖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60年来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付出辛勤劳动,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观看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览,又听了逄锦聚,张宪文,曾令良,严绍璗四位教授的发言,很深鼓舞和启发.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1995年设立以来,迄今已评选五届,共有2300多项优秀成果获奖,对激励和调动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后,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第论文范文范文领导集体,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论文范文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并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论文范文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摆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景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强调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教育同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一是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传统学科不断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二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近40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4/5,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论文范文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三是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产生了一大批有深度,有份量,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四是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增强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成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成绩是几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劳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60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四是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论文范文,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五是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成功经验体现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优良传统,要很好地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需要自然科学发挥作用,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二者如同鸟之两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是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建设强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软实力.离开了精神思想的支撑,即使有了经济的繁荣,强国地位也缺乏依托.二是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探索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时代责任.我们是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在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应当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思路和良策.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还肩负着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精神成果的历史使命.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展示出强大生机和独特魅力.目前,一些国家掀起了一股重新认识中国,学习借鉴中国的热潮.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为人类作出重大思想贡献.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化进程,为孕育新的思想成果提供了丰厚土壤.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是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应为人类所共享,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把实践探索提炼升华,掌握国际的话语权,发出中国的声音,为推进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思想理论贡献,使中华文化更加彰显东方的智慧,时代的光芒.可以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崭新面貌和独特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二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思想基础.三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拓展了国际视野.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跨越,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当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必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突出体现在五大挑战: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态势,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密切观察,深入研究.二是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未放弃,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三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许多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答.四是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增强,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五是我国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和要求已经明确.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重要源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贯彻落实论文范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继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为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第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新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责无旁贷地参与这一重大工程,紧密联系中国论文范文成立近9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课题,研究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要把理论研究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为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平台保证和人才支撑.

   第二,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贡献国家,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源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密切关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实践水平.当前,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思考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危机过后的繁荣,研究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范文法治,探索扩大社会主义论文范文,建设法治国家的理论现实问题;围绕建设先进文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思路举措;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研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围绕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作用,努力推出更多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切实发挥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的作用.

   第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理想信念引领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传授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青年一代肩负的社会责任.还要注重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通过努力,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人格方面体现更大价值,在解决学生关心和困惑的现实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繁荣发展和创新,要有论文范文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魄,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研讨,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要发挥高校人文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不断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在交流交往中要防止盲目崇信,注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学术思潮的影响,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第五,牢记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了热爱祖国,志存高远,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等许多优良传统.当前,高校的学术道德和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又处于教育体系的高端,要自觉承担起带动良好学风的使命,不仅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也应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要恪守学术道德,培育深厚学术素养,诚信治学,潜心钻研,倾力育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形成淡泊名利,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反对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要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对博士后,新聘教师的培训内容.要倡导学术争鸣,鼓励互相合作,良性竞争,形成更加健康清新和谐的学术生态.要改进科研评价,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要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科研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程序,实行信息公开,增强科研管理的透明度.总之,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环境.高校党委和行政班子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潜心研究和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陈至立

   党论文范文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特别是《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成就显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论文范文交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本教材编写任务;在40次论文范文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座中,共有22次27位高校教师作为主讲人参加了讲解;积极参与了《物权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完成了一大批文化典籍再造工程,等等,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论文范文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程建设,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解读,弄清楚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针对当时历史条件所提出的个别论断;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总结其基本经验;要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掌握其最新动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十六大以来,党论文范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论文范文绩和成功经验,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2005年2月,论文范文总书记在论文范文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重研究的九个理论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重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理论贡献.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范文思想,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四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经编写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下一步要着重抓好"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组织好师资培训和教学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好教材,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5年底,我们新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将起到重要作用.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体系.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

   二,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给学生思想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要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大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好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教材.广大教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科学创新的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影响和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高度重视文史哲传统学科建设.文史哲传统学科对塑造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这些学科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要加大对文史哲传统学科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这些学科的育人作用.要加大这些学科对青年学者的吸引力,保证这些学科后继有人.

   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在学生中的普及.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使之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要研究,发掘传统文化中丰富思想智慧,高尚道德情操,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之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典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深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满足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加强领导,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高校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建设高水平大学,既要有高水平的自然科学,也要有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条件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和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自由,创造造就名师大家的机制和环境.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改革评价制度,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改变急功近利的做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论文范文同志曾指出:"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关键.要总结和发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推广论文范文直接领导,由中组部,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党校,教育部,解放论文范文政治部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工作,使高校教学科研骨干五年内系统轮训一遍,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高校理论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显着提高.

   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学术道德是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论文范文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反对浮躁之风;倡导严谨治学,反对哗众取宠;做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做社会道德的榜样和示范.

   日前,论文范文,教育部和解放论文范文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落实论文范文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广泛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方永刚同志的高尚师德师风和感人事迹在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方永刚同志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业绩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树立了榜样,是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和骄傲.我们要把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论文范文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女儿回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向孟二冬,方永刚同志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教书育人,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继承优秀传统 创造新的辉煌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

   陈奎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6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我们对前辈们满怀崇敬之情.在新的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要继往开来,按照党论文范文的要求,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开辟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历史上改天换地的60年.中国论文范文领导人民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迅速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伴随新中国前进的历史脚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进入了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意气风发,百业俱兴.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论文范文范文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论文范文文集》第8卷第323页)1956年,党和国家组织制定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12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同年,论文范文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极大鼓舞和激发了科技界,文艺界以及其他各界广大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艾思奇,李达,何其芳,孙冶方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家,对创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时期开辟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内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失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大革命"那一场浩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首当其冲,总体上陷于停滞甚至出现某些倒退.这场严重的失误和劫难,不但打断了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威信,损害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个恶果是尤其严重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论文范文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论文范文领导集体,把科学和教育提到战略高度.论文范文同志强调"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他还具体地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要赶快补课.1977年,党论文范文作出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决策.198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98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设立.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论文范文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论文范文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论文范文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论文范文提出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定位和使命.2004年,党论文范文颁布《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60年来,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同党和国家的大局同步,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队伍日益壮大.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创办的首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只有近代史,考古,语言,社会四个研究所.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部,相继成立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法学,考古,语言等15个研究所.1977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地方社会科学院,形成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五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系统.现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工作的人员近40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0多万人,专职研究人员3万多人.

   学科体系不断健全.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国家即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研究体系的建设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以后,党论文范文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体系的投入,建设起一批有较高的理论水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立足论文范文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到目前为止,共有20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新闻学,军事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等学科构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党论文范文设置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的重大基础工程.20世纪60年代初,为改变此前以苏联教科书为教材的状况,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各学科最高研究水平的教材,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以及《形式逻辑》,《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美学概论》等;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了许多外国理论,文史,艺术着作.改革开放以后,又推出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着作,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通史》,《中国史稿》(22卷本),《现代汉语词典》,《中

总结:这是一篇与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引用文献:

[1] 哲学社会科学学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2] 比较好写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选题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新颖的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题目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标题如何定
《论文发表网苏教版,论文发表网高中》word下载【免费】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