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主题: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1

简介:关于舆情网络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舆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舆情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论文

目录

  1. 一、网络舆情
  2. 二、文化因素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3. (一)意识形态因素
  4. (二)多元民族文化因素
  5. (三)教育因素
  6. 四、对改善网络舆情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
  7. (一)注重引领和加强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建设
  8. (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9. (三)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与投入
  10.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摘 要】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了社会论文范文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它给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关键词】文化因素网络舆情影响

根据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所编写的哲学小字典中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就是从狭义意义的角度对网络舆情中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

网络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通过连接介质,按照网络协议进行的连接,以供用户共享文件、程序、数据等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传统大众媒介所没有的很多特点,打破了从前种种传播形式的限制,比如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新更及时、信息量更大、交互性等.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它的交互性和传播技术的简易性.网络的这些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借助网络来表达个人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可以说网民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最活跃和最具生命力的参与者.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3070万,占整体网民的8%.”@

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网络来传播舆情,从而扩大了舆情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实现了舆情向舆论的更快、更多、更容易和更复杂的转变.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来理解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文化因素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舆情与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和作用是通过社会心态的变化而产生的.我们这里所理解的社会心态是指处在舆情与文化中间,并受其影响的社会公众普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隐形的,并渗透到某些看法和意见当中的.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网络上的一种表现类型,它既隶属于舆情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舆情传播作为文化传播一部分,它有其突出特点,即“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不同的文化传播、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在人们面前,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障碍”.⑦而网络舆情作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情绪、态度、意见表达的一种新型舆情表达类型,影响它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一)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从网络舆情角度来说,它主要指的是西方的文化渗透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其综合表现为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网民思想观念、意见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自论文范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渗透.现如今,“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美国饮食文化,到西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生活方式,再到好莱坞大片、电子游戏、各种书刊等文化音像制品,正在影响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西方文化以其强势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无孔不入.”此外,由于目前“互联网信息资源80%来自美国,全球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13台世界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西方国家更是依托这些网络资源优势,加紧了对我国民众“全方位、立体势、多样化”的渗透攻势.这些形式的文化渗透给中国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部分社会力量的取向判断.一旦有事发生,这些人极易被煽动和利用,从网络上发起各种宣传攻势,甚至采取实际行动,从而给网络舆情的引导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多元民族文化因素

所谓多元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或群体系统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具特色的几种独立的文化.

舆情是一种表层意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和信仰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当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出现时,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进行判断,发出不同的声音,形成不同的意见.56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过去几千年,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信仰、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使其在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不仅给舆情的引导增加若干不确定因素,还有可能使政府的措施在不同民族舆情的干扰下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教育因素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改变,年轻一代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文化价值理念,更多的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而在网络上则表现为网民规模的扩大、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以及论文范文表达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可以说,网民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升了网络舆情的民意水平和质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论文范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

但同时也使一些人尤其青年人个人私欲膨胀,不考虑他人利益和社会主流的文化取向,越过社会道德和公众文化价值底线,做出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文化教育上的这些问题极可能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和罪恶势力利用网络煽动不良舆情、制造网络舆论而可利用的“资源”.

四、对改善网络舆情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彰显其作用和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的难题与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重引领和加强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建设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灵魂,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是构建我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发扬并把握住民族文化这个根基,才能扶正我国民族信仰乃至民族自信心,才能为我国的文明网络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情氛围,并最终为构建中国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伴随着网络给我国带来的难以抵挡的文化冲击,我们更要继承先辈遗志,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除了采取各种必要的技术、行政措施,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外,我们更要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让中国几千年来的璀璨文明走出国门,在世界发扬光大.世界各地不断兴办的孔子学院就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但这应该仅仅是个开始.髓着网络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一方面,在中国各地乃至各民族地区,加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网站,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以便凝聚民族精神和意志,为创造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外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网站,不断加强与国际论文范文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用我们的真诚和实际行动不断影响和教化对我国有误解和偏见的国家和民众.

(三)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与投入

《礼记·学记》上说:“治国君民,教学为先”.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在网络舆情彰显其巨大影响力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为明显.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切实加大对我国教育的有效投入,保障全体国民,不分贫富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并同时提高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另一方面,对我国教育体制进行整合与结构调整.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加大在校学生传统*道德、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具备正确行为方式,切实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关注民生民情,加强加大对社会低文化人群(包括非在校的务工、务农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并采取机动灵活的办法和措施,注意因民族、因地制宜,做好对这类人群的文化素质再教育工作,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是非面前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最终使之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最基础力量.

结语

网络舆情是网络上的一股强大力量,其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和措施来对其加以控制和引导,还应该从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人手,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经由教育,激活全国各民族健康文化的生命力,同时辅以因势利导,因地、因民制宜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收获一片人心,才能让健康的网络舆情蔚然成风,才能为我国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赢得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齐宪生,《网络空间的便利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河北法学》,2005年第8期

③胡安琪,《论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tech. 论文范文. com/z t/2 0lO/cnnic25/

⑤张丽红,《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前沿》,2008年第4期

⑥⑦(ll)《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页,第41页

⑧⑨徐光顺,《西方文化渗透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对策》,《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年第23卷第2期

⑩(12)李儒忠,《论文化与社会和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丸晶、廖乐健,《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技术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6期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班)

责编:姚少宝

总结:这篇舆情网络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引用文献:

[1]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8000字
[2]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000字
[3]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有关论文如何写8000字
《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word下载【免费】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