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舟舟的世界》看我国当代人文类纪录片

主题:纪录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纪录片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纪录片人文方面论文范文。

纪录片人文论文范文

纪录片论文

目录

  1. 1.《舟舟的世界》的“得”
  2. 2.《舟舟的世界>,的“失”
  3. 二、近年来人文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4. 1.选材普及化
  5. 2.栏目专门化
  6. 3.表现手法多样化
  7. 4.创作形式故事化
  8. 三、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9. 1.DV技术的兴起和普及
  10. 2.外国纪录片的影响
  11. 3.与电影等的相互借鉴
  12. 4.独立制片制度的影响
  13. 四、措施及结论
  14. 纪录片:儒风雅韵-林再成 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纪录片 上下集

■苏佳

罗忆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对人文纪录片中客观性原则与主观性表达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文纪录片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舟舟的世界》 人文纪录片 客观性 趋势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迄今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作为电视家族历史最悠久的片种之一,它的发展无疑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的—个缩影.

1997年至今是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我国纪录片在经历了一段低谷后,新的创作理念和模式开始涌现,编导们积极探索新的适合自身个性和题材的创作手法,纪录片创作呈现兼容并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数码摄像机与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与普及,使纪录片创作个体化、个性化成为现实,纪录片制作进入一个新时代.

然而,也许是刻意追求思想性以避免重蹈纪实主义泛滥的覆辙,从1997年开始,纪录片创作融入过多主观元素,编导的主观思想几乎毫无保留的暴露于观众面前,影响着观众的态度与认知,违背了纪录片的制作原则.纪录片呈现出与故事片相互融合的趋向.

以人文纪录片为例,人物嵌在一个主题先行的故事之中,过多含有主观色彩的解说词,影响着观众对人物的感知.

本文以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为例,具体分析1997年至今,以普通百姓为主的人文纪录片中,客观表现与主观表达的关系,分析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并尝试提出建议.

在学术界,对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将二者等同;另一种则认为二者是概念和制作方式相异的艺术形式.本文认同第一种观点.

人文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以展现历史变迁、文化变迁为内容的纪录片.它具有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的作用.

一、《舟舟的世界》的“得”与“失”

1.《舟舟的世界》的“得”

1997年,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张以庆以先天愚型患者胡一舟为拍摄对象,向人们展现了他平凡、生动的生活,也使人们了解到先天愚型患者的生活与他们也许早已确定的未来.

此片播出后,舟舟像个人气骤升的明星,尽人皆知.不得不承认,一部纪录片改变了—个残障孩子的生活.它以动情而富有哲理的解说深深打动了观众,观众认为那就是舟舟——先天愚型但极富指挥才能.

该片的“得”在于令观众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关于弱势群体的纪录片陆续被拍摄发行,如《老头》、《江湖》、《远在北京的家》等等.

该片的“得”还在于它促使人文纪录片话语权的转移.题材由宏大变得具体,小人物和普通家庭成为主角,居高临下的审视变得平等真实;另一方面伴随着DV技术的出现与普及,普通百姓开始自己动手记录生活,普通人逐渐从影像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2.《舟舟的世界>,的“失”

(1)解说词主观色彩浓厚

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解释和说明.具有补充画面,扩大信息含量;整合画面,衔接内容;深化主题、创造意境的作用.解说词要与内容相贴切,与情感、韵意相配合,尤其重要的是自身的含蓄与精炼.

该片解说词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创作要求.首先,不够简练,此片时长60分钟,而没有解说词的时间仅近25分钟,很多解说词都持续了三分钟之长,解说词占据太多时间,淡化了画面表现力;其次,解说词的语言不够含蓄,多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猜测.

(2)表现手段欠丰富

本片使用的表现手法多为解说词和画面两种方式,其实还可用采访来介绍舟舟的生活和性格.例如舟舟的朋友刁岩对舟舟生活的安排和打算皆可通过采访说明,以侧面表现舟舟,增加人物的真实性.

二、近年来人文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1.选材普及化

1997年以来,人文纪录片的选材更加普及化,大学生、老年人、出租车司机、电梯维修人员、个体户等等,不仅选取当代普通人作为主角,还选择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来拍摄.例如,2007年在《纪事》栏目中播出的《记忆的伤痛》,以六位海南黎族阿婆为对象,通过讲述她们一生梦靥般的生活来痛斥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卑劣行径.

2.栏目专门化

随着人文纪录片的兴盛,承载人文纪录片播出的栏目也相应发展,并形成专门、独立的单元.如论文范文电视台的《纪事》《百姓故事》《见证·影像志》《人物》等.各地方电视台的情感类栏目,也多是人文类的专题片.

这些栏目采用故事化的形式以人叙事,促进了人文纪录片的发展,使其有了固定的发行渠道,有利于人文纪录片的推广和普及,也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

3.表现手法多样化

人文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画面、解说词、同期声等,而近几年的人文纪录片中更注重用音乐、音效和电脑特技来表现人物和主题.

音乐的使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起烘托作用,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也有很大帮助.例如:《纪事》栏目中播出的《奔跑在上海》,讲述一群大学生在毕业后到上海寻找自己的梦想,为了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甘愿先做卖包子、送盒饭、跑销售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却还为心中的梦想坚持在那里.片中多次音乐响起,配合上海车流如梭的街道,高远的天空,忙碌的人群,衬托出他们的梦想是多么的美好而又遥不可及.主人公忐忑的心情,期待夹杂着失落,都通过音乐和特效表现出来.

4.创作形式故事化

近年来,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形成了以故事表达主题的模式,把想要表达的主题用故事的逻辑结构贯穿起来,使原本过去了的事件、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人物》栏目中播出的《陕北歌王——王向荣》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王向荣走出马如疙瘩村,走向全国舞台的故事.并通过纪录片《望长城》中拍摄的王向荣母亲的影像资料来凸显他与母亲的深情.表达出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唱民歌的情结和原因——源于对真情的歌颂.

三、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1.DV技术的兴起和普及

DV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纪录片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持.DV拍摄是一种民间表达,代表的是民间立场.它使人文纪录片回归相对的客观纪实,结合拍摄者的真实生活,题材更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更宽.

2.外国纪录片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纪录片还处于起步状态.人文纪录片发展受“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的影响,处于反思阶段.纯客观被人滥用,以至于遭受怀疑,而主观性又被重新提起.这一时期,国外纪录片处在“新纪录电影”时期,其积极主张虚构,否定传统意义,关注历史题材,拥有商业模式的风格很快在中国风行③,以《舟舟的世界》为代表,《彼岸》、《江湖》等一系列个人风格十足,主观色彩浓重的作品出现,人文纪录片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目前,人文纪录片兼容国外“故事化”手法,用情打动观众,获得更多市场.许多人文纪录片出国参赛,希望在国外获奖后,在国内更卖座.因而,人文纪录片难免有迎合外国评委心理的嫌疑.

3.与电影等的相互借鉴

人文纪录片主观色彩浓厚的又一原因是与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人文纪录片的故事化制作方式使其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撰稿、制作、包装等环节上趋向于电影的制作发行模式.而电影的表述方式也开始采用真人真事改编,纪实手法表现.这两者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使人文纪录片在内容表现上主观色彩较明显,而市场发行表明,目前这种方式可能很适合它的发展.

4.独立制片制度的影响

纪录片的创作管理分为体制内管理和体制外管理.前者是在国家电视系统内进行,后者是非国家电视系统内的创作团体,如独立纪录片、社会影视公司和民间DV创作者.

独立制作人拥有筹措资金,选择销售和发行方式的自由,没有周期性播出、统一风格的压力,创作理念富于个性化.同时,他们因自身社会关系而在体制内外走动,使体制内外的纪录片得以互动与渗透.

独立制片制度尚未成熟,但其存在不容忽视,它们对人的关怀丝毫没有因为那自由的形式而减损.正相反,他们的品格正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闪耀出来.在中国人文纪录片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独立纪录片很可能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四、措施及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纪录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原则,融人过多主观性表达来体现编导思想,虽有个例表明主观介入有一定的社会效用,仍不足以代表全部.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多用画面语言.镜头不能传达所有的信息,但能引发观众思考.杨天乙在2000年拍摄的《老头》,没有一句解说和字幕,有的只是老人间的对话.老来无伴的孤独,无人照顾的心酸,病痛的折磨,朋友的离世,对待死亡的态度.让每一个做子女的看完后,都会反思:我们究竟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又如2005年周浩导演的《高三》,没有解说,仅介绍时间地点.一堂堂课,一个个渴望成功的年轻脸庞,考试失意时的痛苦,排解抑郁时的歌声,青春冲动时的离家出走,这一切都在镜头下发生,在镜头中记录.不用解释,高考的压抑,未卜的前途,家长的担忧,老师的良苦用心全都表现出来.不是所有感情都只能用语言表达.

纪录片:儒风雅韵-林再成 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纪录片 上下集

其次,多用同期声.现场画面、声音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所有的场景都不能重新来过.《纪事》中播出的《点灯的人》讲述的是深圳第一位专职眼角膜劝捐者陈淑莹的故事.片中使用的基本都是同期声.其中,眼角膜捐献者的家属和受捐者的对话,真挚感人,在每一句谢谢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表露无遗,同时也富有真实感.

最后,探求多种创作手法.近年来人文纪录片多套用“故事化”模式.无论事件大小,人物身份如何,在创作时,编导有意“编”故事.不可否认,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能唤起观众的共鸣,但是就像娱乐节目的同质化一样,固定模式最终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我国人文纪录片的播出目前仍以纪录片栏目为主,所以,在独立纪录片坎坷而蓬勃发展的同时,主流媒体的纪录片栏目也应不拘形式,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①②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80

③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④林少雄:《多元文化视域中的纪实影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34

(作者:苏佳,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罗忆,新疆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责编:姚少宝

总结:本文关于纪录片人文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纪录片引用文献:

[1] 人文历史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纪录片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纪录片论文范文 纪录片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万字
[3] 纪录片论文范文 纪录片论文写作资料范文2万字
《《舟舟的世界》看我国当代人文类纪录片》word下载【免费】
纪录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