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大学课程中水课现象审视和金课建设进路

主题:大学课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简介:该文是大学和课程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大学课程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大学和课程论文范文

大学课程论文

目录

  1. (一)“水课”是课程在机制力量下的衍生品
  2. (二)“水课”是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后果
  3. (一)怎樣认知“金课”
  4. (二)“金课”的形态
  5. (一)“金课”建设要有高站位和系统谋划
  6. (四)“金课”建设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7. 五、结语

摘 要: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课程质量是根本保障.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需要我们对“水课”“金课”加以深入分析.该文从本质论视角回答了“水课”“是什么”,从价值论视角回答了“金课”“为什么”,从方法论视角回答了“金课”建设“怎么做”的问题.“金课”建设必须高站住,系统谋划,在动力机制、教师队伍、质量标准建设等关键环节上不断下功夫,才能切实保证打造“金課”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金课”;“水课”;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4-0068-07

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至关重要.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谈到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时,首次提出“水课”“金课”,形容“水课”为内容陈旧、轻松易过,“金课”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2018年8月,《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文件中提出“各大学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水课”“金课”,一时间,“水课”“金课”把人们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课程建设上来.“水课”“金课”成为高等教育热词,因为它恰当、形象的表述切中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肯綮,直击当前本科教育的问题症结.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根基所在,而课程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加强课程建设,需要我们对“水课”的本质、“金课”的应然特征等关键问题加以深度分析,进行解释和概括,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规律和找准“金课”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水课”“是什么”

从本质论来看,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水课”“是什么”,这是根本性问题,了然其本质,才能避免认知盲目.“水课”从构词法来看,“课”是主体所在,“水”是限定或修饰成分,我们研究“水课”,则必然围绕“课”和“水”来追问和考量,至于“课”是什么,是知识、经验或者活动,这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然而,“水”确是一个我们常见却又未充分深入挖掘和探求的现象.对于“水课”的认知,仅仅基于对上级政策、文件等传递出信息的理解,必然是浅显解读,我们更应该从本质论视角来认知“水课”,从“水”的生成本质来深入思考.我们认为,“水课”本质上是教育进程中课程在机制力量下的衍生品,从现象上看,“水课”是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后果.任何事物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水课”亦是如此.高等教育系统中,机制发挥着根本导向作用,“水课”的生成直接与高校的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等相关,在这些机制力量作用下,“水课”有了其生成的土壤.

(一)“水课”是课程在机制力量下的衍生品

为什么说“水课”是课程在机制力量下的衍生品.首先,“水课”不是新生事物,课程本身是先于“水”存在的,“水课”是课程的衍生事物,而这种衍生事物是在机制力量下推动产生的.先从目前的评价机制来看,源于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大学的科学研究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大学里,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比较,评价机制给教师的感受是科学研究的地位高过课程教学.大学声望与科学研究评价紧密相关,THE世界大学排名,评估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比重占60%,“与教学有关的声誉调查”占15%;QS世界大学排名,科学研究质量比重占60%,以“生师比”反映的教学质量占20%,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是科学研究重于课程教学.同样,对教师个人声望的评价,即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投入很多,也难以有成果接受外界评判,教和学的质量如同一个黑箱,外界难以得知,而科学研究的论著公开发表,教师学术声望就随之显现.科学研究的评价可量化易比较,涉及到教师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在评价指标上一直把科学研究置于重要位置.这种评价机制下,资源配置的倾斜也是异常明显.大学里,教师课程教学的资源配置更多是处于一种公共品状态,直接配置到教师个人头上的并不多见,教师缺乏有效激励,课程教学投入动力不足.再来看管理机制,我国大学实施的是严进宽出政策,形成了大学宽松的治学环境和求学氛围,大学出于声誉和政绩考虑,管理机制上求安求稳,部分学生中滋生了“快乐的大学”思想.并且一直以来,大学没有严格的学业淘汰机制和分流机制,抱着“快乐的大学”思想的学生依然能够通过“毕业清考”顺利毕业.从课程管理方面看,学生评教机制的不完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严格抓课程管理的教师的评教分数反而低,而迎合学生功利意愿的教师的评教分数却很高,教师对课程的责任感下降,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这些机制力量共同作用下,逐渐从课程群中衍生出了一类特殊的课程形式,即“水课”.

(二)“水课”是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后果

我们从本质上分析认为,“水课”是教育进程中课程在机制力量作用下的衍生品,但从现象上分析,“水课”产生离不开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作用.深度挖掘“水课”,需要思考“水课”对谁是“受益者”.首先,梳理下有哪些利益相关者,显然,这里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那么,在这三者中间,谁属于“受益者”范畴呢?这需要从“水课”的现象上来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总的来看,“水课”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一是课程设置通过之后,教师反复使用一套教案,懒于丰富课程内容,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本门课程的最新热点、关联点,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落后于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知识,教学管理者疏于对课程建设的管理,致使课程内容陈旧、过时.二是教师授课过程中“避重就轻”,即课程难度下降,授课时节选低难度部分,将难度较大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己作为兴趣去学习,用“不在考试范围”的说辞,使学生盲目接受,导致学生深度学习不够.三是教师以实用性讲授为主,对于有利于就业、提升职业技能、应付考试的部分重点讲解,不顾及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分不清哪些是学生应自我习得部分,哪些是教师应重点讲解部分.四是教师课堂教学以我为主,采用大班上课形式,课堂上满堂灌、“单声道”,教师只管把课程讲完,毫不关心学生是否有效接受,不顾课堂学习效果,抬头率、互动率非常低.五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得不熟练,不能很好地应用.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仅会简单PPT设计和电脑操作,没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剪辑等,只有文字,课堂上照读PPT,授课乏味枯燥,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六是教学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不完善,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在课堂上讲边缘内容多,实际有效教学内容非常少,对有难度的课程,学生有为难情绪,教师也顺水推舟不去深究,一笔带过,以顺利完成课程收官为上.从以上“水课”的现象中可以发现,“水课”的存在无疑对学生是有害的,学生不属于我们要研究的“受益者”范畴.而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而言,一门课程是“含水”还是“含金”,显然,投入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若要一门课程保有高“含金”量,就需要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从课程价值与教育目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如果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例如去申报课题,虽然导致“水课”生成,但从其他方面获得了收益.当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在从事课程教学上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投入产出比不等时,在利益驱使下,自然使他们向高产出工作方面进行投入转移,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共同作用,“水课”应运而生.

二、“金课”“为什么”

从价值论来看,我们要回答“金课”“为什么”,也就是“金课”的价值导向、价值蕴含、价值追求等,对“金课”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认知.“金课”的提出与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息息相关.“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是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而与一流本科教育相匹配的必然是一流课程,一流课程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一)怎樣认知“金课”

陈宝生在讲话中提出“金课”应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吴岩在报告中将“金课”归结为“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李志义从含金量角度,认为课程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就是“金课”.张新启谈到高职院校的“金课”要体现在能工作、体系化、有动力.颜敏认为愿望、师资、人才培养方案是三个关键因素,具备了金愿、金师、金案,打造“金课”是教学策略问题叼.可以看出,“金课”的出处对“金课”的表述和学者们的解读略有差异.大学的课程从质量上划分,一般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和普通课程,然而,“金课”不同于精品课程,对“金课”的解读过于宽泛,实际上,容易把“金课”和精品课程混淆.精品课程可以成为“金课”,但打造“金课”不是意味着把精品课程改换下包装.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先要对“金课”的概念有清晰理解.简而言之,“金课”是指具有高质量和高价值的课程.对高质量和高价值的内涵理解,要从“金课”课程教育主客体关系视角来看,“金课”课程教育主体是教师,是课程本身,客体是学生.高质量是对主体和的要求,要求教师兼具理论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熟知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够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最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上表现出最高水准.高价值是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价值生成是以能够满足客体学生的高层级需要为准,最终实现最大效用和效益.对“金课”内涵理解了,也就清晰了“金课”的定位,准确定位有利于塑造课程的鲜明形象,能够给教师明晰的供给引导和学生的需求引导.“金课”的定位是一流课程,方向是瞄准服务“双一流”建设目标,聚焦建设课程高峰,打造课程的顶尖产品.“金课”的特征即为高阶性、创新性、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金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具有深度、难度和前沿性、时代性,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金课”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这是“金课”的外延.

(二)“金课”的形态

吴岩提出了建设五大类型的“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但对于每一类“金课”具体是何形态,并未明确陈述.“金课”与我们素未谋面,在此谈“金课”的形态,严谨地讲,是一种创演形态,这种创演是充分运用想象力、植入对“金课”的理解而创造性地去演练“金课”形态的意识活动,将意识转化为“金课”形态的脑海影像,通过对影像的描绘,使对“金课”这个新的事物有了更多现实理解.我们不断创演“金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特征展现在人们面前?联系“金课”提出的背景、现实和发展愿景,可以看出,“金课”应该是一流课程,如果给“金课”一个标识性标签,标签应包含“五高”,即高层级内容、高授课水准、高认定学分、高考核要求、高激励保障.一是高层级内容.层级是相对于其他精品课程和普通课程而言,“金课”要在内容上高一层,也即高阶性表现.“金课”的课程内容不能囿于教材,应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指导下,“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体现前沿性.二是高水平授课.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授课水平,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点,知识与方法并重,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授课形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语言生动规范,学生乐于接受,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是常态.教师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设计、开发,不断以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给课堂不断带来新鲜空气,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三是高认定学分,高学分就是“金课”的,“金课”是“课程市场”的顶尖产品,“高学分”信号传递的是课程质量信息.四是高考核要求.考核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严格质量把关,按照时代性要求,“金课”必然要与时俱进,内容不断增新,这就要求对教师要有跟踪监督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课程质量过关.对学生的考核,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包括课下辅助学习、课堂内容消化吸收、课程作业完成、课堂积极发言讨论、学习成果有效转化等,最终通过制度约束促进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五是高激励保障.有考核就必然要有激励,应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金课”教师的付出是其他课程教师付出的数倍,要给予高的研究经费、教学经费和课时费等激励.精神激励方面,对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方面给予显著倾斜,创新与“金课”相关的荣誉、评比等奖励机制,营造关注“金课”教学的良好氛围.高层级内容、高水平授课、高学分认定、高要求考核是“金课”的核心内在要求,高激励措施是“金课”的外部保障.

三、“金课”建设“怎么做”

从方法论来看,要回答打造“金课”“怎么做”的问题.方法论解决的主要是打造“金课”的理念、方向、对策等进路问题.打造“金课”,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一般而言,关于课程建设,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即使同一学科课程也需量体裁衣,如果从具象问题角度来探讨“金课”建设,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金课”建设进行抽象分析和共性分析,应在建机制、立标准、提质量、促长远等方面下功夫.提高站位,系统谋划,抓住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这是“金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金课”建设要有高站位和系统谋划

“金课”是一流课程,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一流课程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息息相关,二者又同时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金课”建设工作必须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联动、同步,首先,要求我们在推动“金课”建设进程中,站位要高,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要充分认识“金课”建设对于“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要站在高等教育全局的高度谋划、要求、推动工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位高低对“金课”的课程定位准不准、课程建设方向偏不偏、预期效果好不好等都有着直接影响.例如,目前,有的大学推动“金课”工作,由教务部门发通知、组织申报,把这项工作当作“双万计划”的申报任务,等同于一般的教务教学工作,没有把“金课”建设工作上升到学校层面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高度,容易导致“金课”建设工作“局部热”.“金课”建设工作涉及到大学、教师、学生等多方,并且关联到课程、课堂、技术、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体量庞大、要素众多的系统工程,因而,要用系统思维来进行研究,不能仅着眼于某一个课程内在的单一逻辑关系来推动“金课”建设,不仅要兼顾“点”“面”,要有效把握“金课”这个系统工程中课程主体与客体之间、课程与学科之间、课程与高等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系统观的视角对“金课”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推进,在推进“金课”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金课”的内容、授课形式、长效机制等,又要思考如何在机制设计上和资源配置上体现整体性、协同性.其次,在高站位和系统谋划下,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要把它贯穿在“金课”建设的始终.“立德树人”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意义高度来定位教育的,是“金课”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金课”承载着的课程使命.使命是人前进的导向,具备这样使命感的教师,更加坚定自己工作的价值,更能激发出工作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高站位、系统谋划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金课”建设才符合国家的期望,符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二)“金课”建设要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用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推进动力,动力机制是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金课”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改革举措,“金课”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把加强动力机制建设摆在第一位.深入分析“金课”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联因素,行政手段是外部推动力,通过行政手段,以各种形式的文件、会议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教师以国家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作为个人奋斗的愿景,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行政手段可以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并且对于“金课”建设,可以达到快速布置、快速推进的目的.但是,从“金课”的长期建设和发展来看,内生动力是“金课”发展的源泉和原动力.激发“金课”建设的内生动力,归根结底在于激发起教师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至此,必须把着力点放到“人”上来,关注到人的基本需求层面.人的积极性源泉和动力来自于需求,需求影响着人的认识、情感、动机,继而影响着人的理想、价值观.要用合适的经济手段把教师的需求问题解决在事前.一般的经济手段,高校可以在财政分配上给予参与“金课”建设单位与个人以倾斜,或者制定“金课”补贴制度,以高经济条件保障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其次,把教师在“金课”上的付出定价为“高”,这个“高”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课时费上,而且是一个与提拔晋升、增加薪酬、评优评先等都相关的“利得”,与供给正相关,高带来“金课”建设的高供给,也即是提高了教师课程建设的热情.第三,“金课”要保持时代性、先进性,必须在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创新,而要保持高阶性,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在课程内容方面不断提升内涵质量.因而,要建立“金课”奖励和补偿制度,鼓励“金课”创新和对研发付出给予补偿.长期来看,如果要形成“金课”建设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让“水课”教师付出相应的“成本”,而“金课”教师在教育发展中得到相应的“利润”分享.目前,“金课”建设的实践操作上,主管部门惯性地依赖于行政手段,出文件、发通知、制定申报计划等,除此之外,应该加强对如何采用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进行研究,出台相关的系列制度,做好制度的宣传解读,释放出积极的政策预期,激发教师参与“金课”建设的动力.

(三)“金课”建设要有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人力资源保障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要有适应于“金课”建设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金课”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高素质与创新型是“金课”教師队伍的基本要求,专业化是“金课”教师队伍的核心要求.“金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具有厚重的专业知识、专业底蕴,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表现出专业道德,对“金课”具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且与时俱进地对“金课”进行分析、总结、升华、提炼与创新.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才能确保“金课”高价值的实现.同时,专业化并不只是对“金课”教师的要求,所有从事“金课”建设相关工作的人员都应具备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金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多管齐下、持续推进.一是队伍结构构建与梯队培养.“金课”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实施及保障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金课”教师队伍需考虑功能匹配和优势发挥,构建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同时兼顾传帮带,注重“金课”教师梯队队伍储备和培养,通过综合考察,切实选配好主讲教师、辅讲教师和辅助教学教师等.二是要加强示范培训.“金课”要保持高价值,必须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保持不断创新,通过示范培训,把不同学科“金课”建设中好的做法、成功经验及时分享学习;从道德情操、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创新、信息素养等方面,培训教师“金课”胜任力.三是要搭建平台.对于“金课”教师,要定期召开“金课”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为“金课”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素养创造机会,并设立专项课题,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四是要加强产教融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金课”教师参加产业实践、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产教链接渠道,帮助“金课”教师了解产业前沿,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保持“金课”的高质量.

(四)“金课”建设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金课”建设的生命线.“金课”建设要规范、长效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金课”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建设,构建稳定的长效机制.质量保障体系蕴含着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其二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标准,质量就无从谈起,没有管理制度机制,质量就得不到保障,二者相辅相成.质量标准体系,重点在于对不同学科门类“金课”的内涵、过程及其效果等设定一个的测评尺度,也即是质量标准.建立“金课”质量标准应当以“新时代高教四十条”为指导,从大学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科学的标准.不同类别课程有差异,但原则是共同的遵循,应把握几条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即确立的质量标准必须与“双一流”建设最终目标一致,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一致.二是科学性原则,即“金课”质量标准要能全面地反映大学“金课”的质量状态,要体现对“金课”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制定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并重,要结合实际研究标准的体系、观测点、主要参数和权重结构等问题.三是操作性原则,即所确立质量标准要适度,能有效地执行操作.质量标准要能够把握观测内容的实质,抓住观测点的关键,不仅能够定性分析,也能够定量分析.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金课”建设过程中质量管控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机制等.“金课”建设系统工程从管理学角度,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事前管理包括课程建设的领导机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事中的过程管理包括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检查督导等,事后管理包括评估评价、考核改进等.针对上述诸环节,要推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并以制度来保障实施.持续健全“金课”管理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制度体系、完善制度内容,确保制度相互衔接.要自检自控与外部督查相结合,强化监督指导,确保制度执行到位.通过制度建设有力推动“金课”质量管理体系中各种关系的优化组合、协调运转.

四、“金课”建设进路——以线上“金课”建设为例

在建设每个类型“金课”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质上,五种类型的“金课”出发点、目的、适用条件等是不同的,需区别对待.线上“金课”是所有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示范和引领,线上“金课”建设的出发点是立足国家层面,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使不同地区都可以获得优质学习资源,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而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都需要结合某个大学的具体实际,不同大学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因校而异,必须要有立足大学自身的考量.这四类“金课”建设,目的是为了促进课程内涵建设,解决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问题.研究线上“金课”建设的做法和规律,可以给不同大学提供共同的借鉴.

以系统观思维推动线上“金课”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我们要解决的总的问题是教育发展问题,也就是促进教育水平提高的问题,要把总问题细化分解成为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去寻找思路和解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后,反过来也就助推了总问题的解决.首先,进行线上“金课”建设前,需要深入分析线上课程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线上课程基本是“互联网+课程”形式,是融入信息化技术制作的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网络学习,课程传播快、受众广,只要是互联网联通的地方,都可以通过PC端或移动端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利用整块时间又可以利用零散、短暂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方便、灵活.针对线上课程“互联网+课程”的形式及其特征,建设线上“金课”,必然从“互联网”和“课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互联网”方面,实际就是平台建设问题.在平台建设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必然有很大的变革空间.着眼当前,承载线上“金课”的平台要解决的是提升便捷性、互动性和有效进行学习效果跟踪等主要问题.例如便捷性方面,解决好一键接人、快速切换、知识联想等问题;互动性方面,建设好一对一互动解答和多人互動讨论的技术设计等;最后,要解决怎样以信息技术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跟踪和反馈问题.关于平台建设,未来需要教育专家与IT专家共同合作,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其二,“课程”方面,也就是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和课程的价值,进而分析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后,才能梳理出建课思路.从外部环境看,线上“金课”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例如,虽然“双万计划”提出“金课”建设分国家级和省级两类,然而,线上“金课”公开接受学习者的评价,因而在确定“国家”和“省”的两个层级“金课”时,要权衡好专家评价与学生认同的关系,避免出现“专家热学生冷”的“金课”.还有,线上“金课”置身在网上,要应对好互联网的开放性、连通性、无国界等特点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内部环境看,要深入分析课程本身的要素,把握好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主要需抓住这样几个关键环节:授课对象、课程价值、课程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围绕解决好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把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设具有高阶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等一系列目标细化到具体内容上.我们把其列为如表1与图1所示.

除此之外,线上“金课”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线下课程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因而,线上“金课”要对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给予引导,并提供线上辅助学习服务,例如老师参与到线上服务中来,提供在线解答、在线讨论、学习督促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理解和有效吸收,最终实现把线上“金课”建设成为能力培养型课程的目标.

五、结语

回顾“金课”的推进历程,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一’,描绘“金课”的“一度”,制定“金课”“双万计划”的建设目标等,从顶层吹响了号角、提出了愿景,然而,“金课”建设关键还在于大学自身,大学在“金课”建设中是扮演“执行者”“追随者”,还是做“推动者”“创新者”,是做真金的“金课”还是做镀金的“金课”,等等.时至今日,“金课”建设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到“抓大学”和促进“大学抓”上面来.以上,是对作为“金课”建设主体的大学来讲,高站位与系统谋划是思路引导,质量保障是中心,动力机制是驱动,教师队伍是保障,只有抓住了“金课”建设的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带动其他环节,实现“金课”的系统打造.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教师、一流课程和一流学生.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打造一流课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人才,迫在眉睫.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金课”蓬勃发展,“水课”自然逐渐失去生存土壤.“金课”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千课千面,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能盲目攀高或照搬,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和规律,联系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实践、创新,课程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雅瑄

总结:本文总结,本文是关于经典大学和课程专业范文可作为大学课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学和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大学课程引用文献:

[1] 大学课程方向论文选题 大学课程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热门大学体育课程论文选题 大学体育课程论文标题怎么定
[3] 大学物理课程学论文题目 大学物理课程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大学课程中水课现象审视和金课建设进路》word下载【免费】
大学课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