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汪曾祺小创作对明清后士人心态的因袭

主题:乌托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简介:关于乌托邦精神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乌托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乌托邦精神论文范文

乌托邦论文

目录

  1. 乌托邦:传说中的精神乌托邦

郭 民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沈阳1 10122)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09-0116-CA

摘 要:作家创作的文化心态是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思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对明清后士人流露出的清高善良、自得其乐、文弱麻木、逃避责任、自守优雅等文化心态有明显的因袭和继承,这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集中的体现.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创作;士人;文化心态

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09-0116-02

创作生涯近五十年的老作家汪曾祺,至暮年却达到了其文学事业的论文范文,这种“老来红”的现象,以及其小说在思想内涵、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性,已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汪曾祺小说创作中体现的文化心态,尤其是对明清后士人闲适、恬淡文化心态的因袭与传承,对于深刻地理解汪曾祺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的心态特征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晚明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一直处于整体性衰微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道统凋敝、纲纪紊乱、社会动荡日烈、政治专制日酷.士人在越来越严峻的境遇中,信仰崩溃,气势虚弱.“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到了清康熙后期,“大倡风雅和文字狱”,将部分士人经世致用的崇实学风“扭曲为畸形的乾嘉学风”,“纷纷躲进故纸堆里,读经校书,不问世事”,学问和修养日渐增长,精神却无从发育.随着科举废除,儒土地位更是急剧下降,他们终于失去了得以匡扶天下、担当世界的传统途径,从而彻底失去了开阔胸襟,培养豪气的历史机遇,彻底失去了定邦安国,济世救民的心力.他们只好关起精神的门扉,躲在感官的院落里,或提笼架鸟,鼓瑟调琴,或狎妓戏柳,纵酒溺烟,或巧制玲珑,精养花草.总之,他们不遗余力地放浪形骸,不失时机地沉溺于某些与思想无关的特定种类,如博弈、弹奏、词曲、书画、园林、烹饪等的娱乐文化和审美文化之中.至于内在精神世界,则渐趋荒芜,只剩下满目榛莽.在榛莽的深处,掩藏着清高、善良、安分守己和自得其乐.他们有时可以活得很潇洒,表现得才华横溢,是灵气飞扬,但他们完全无能为力应对社会的黑暗与历史的悲剧,终于沦为发育滞后的精神婴儿.正是几百年的压迫与摧残,把中国士大夫造就成了这样的精神婴儿,善良、文弱、恐惧、麻木、逃避责任、嘲笑悲剧、自守优雅、自欺欺人是他们的基本品性.实际上这些品性已经成了士大夫的代称.从明之唐伯虎、袁宏道,到清之袁枚、李渔,到今人林语堂、周作人,无不属此,可谓渊源有自,血脉旺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背景中,汪菊生汪曾祺父子出现了,他们正好继其余脉,成为了中国末代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都弥漫着书生气、士大夫气,成败俱在于此.

汪曾祺这个清纯如水的书生,一次次被各种粗暴的事件颠来簸去.面对世界的一次次抛弃,人生的一次次拒绝,他用来抵御的盾牌是被他称为“不在乎”精神的那种东西.在他看来,这种“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是永远不可征服的,简直就是救世立命的良方.但它对这种信条分明难以坚持到底,情景一变,他又禁不住要作这样的表白:“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的.人的心,是脆的”.他的“不在乎”实际上是受难之中为了自我保护而佯装放松状.一旦挣脱困境,在一个平和气氛中与故人相遇,真的放松下来,他的委屈感就滋长起来了,倾诉的论文范文就迅速膨胀.于是,与故人喁喁轻语互道平安的那些文字,就带有浓重的抒论文范文彩;在轻松的戏谑中,何尝不包含着严肃的内核,他自称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原是深具意味的.

然而,这位“人道主义者”在遭受到强大的、冷酷的制度化父权实体的打击后,就必然会暴露出其软弱的一面.在文学创作中的抒情也基本都是抒发曲折的矫情.汪曾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创作,基本属于这种非文学假文学现象.但他禀赋论文范文,天性明敏,没有让自己走得太远.当他致力于田园乌托邦式的创造时,他是受着陶渊明、废名、沈从文的精神传统的驱使,受着一个民族的乌托邦观念的驱使,这一定程度地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向另一种意识形态.

细加辨究,这种乌托邦情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老子孔子的理想.他们的构想中含有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整体思考,表达着具有终极意味的文化理想.当他们作这种表述时,远不只是在表述个人的现实选择,同时(甚至更主要地)是在为族类寻找最佳前途与出路.其大气与热肠,洋溢于片言只语之间.另一个层面是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的深刻性,他对老子孔子思想的继承与消化,自不待言,但他的理想不具有终极意味.期间虽不乏对人性的洞悉与尊重,但田园乌托邦所表达的主要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现实选择和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倾向,其*性和宗教性淡若轻烟.陶渊明官场失意归隐田园的个人经历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可靠注脚.“归隐”本来就是“介入”和“显达”的对应词,只有介入无效、显达有碍时才会急切地逆向而行,故归隐中深寓着落寞与无奈.老子已经够悲观退缩的,但他表述他的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时,远远超越了个人之思,而是他担当世界、否定污浊的一种方式.孔子更是如此.比较起来,陶渊明不是一般的退缩,而是明显的逃避,是远离世界的个人逍遥.陶氏已降,知识分子乌托邦情绪的精神成分渐渐有所改变,老孔之气日渐减少,逍遥之气日渐增多.这两个方面在精神上相通,在学理上互补,本当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正是民族之文化想象力和精神生命的双重衰竭,使得本来不乏文化活力的乌托邦情结退化成了知识分子的个人选择.到了明清时代,田园乌托邦流变成了士大夫风度,从而完成了由文化理想到个人选择、由乌托邦之梦到逍遥之梦的最后转变.

无论汪曾祺怎样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我们仍能通过其艺术乌托邦与现实世界之间所存在的美/丑、完美/残缺、光明/黑暗、温馨/荒寒、恬静/论文范文的尖锐对立,感受到他作为生存主体的饱含痛苦和血泪的现实存在.至于他在主观上愿意承认多少痛苦与血泪(即多少丑、残缺、黑暗、荒寒、论文范文),得看他打算担当多少.人往往会按着自己的阻挡能力(含意愿)的大小对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和现实责任作出评估.

乌托邦:传说中的精神乌托邦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汪曾祺.他在创作中决意要越过这些磨难和悲鸣,决意要用婴儿一样清纯的眼光去打量世界,所以,他“把人生是看得很美的,是审美的人生”.而在写作中,则有意删去“畸形怪状的苦难之状”和“对人生的灵魂的直接的、无情无意的拷问”.“越过”和“剔过”似乎都有点态度模糊,他对这样的人生悲哀究竟是早已看透,还是根本就不敢看上哪怕一眼?难道他所营造的乌托邦正是他设在自己与生活之间的一层幕纱?遮掩丑恶、省略论文范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体验到这些.艺术家是一个心灵敏感的特殊群体.敏感又往往与脆弱相亲相近.汪曾祺正是一个敏感而又脆弱,无法获得鲁迅式的担当黑暗、批判丑恶的力量,他只能用遮掩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态度和平和.艺术实践却常常按着自身的情感需要而将他的遮掩揭穿,使得他的创作不至于因为平淡而过于静穆和单调,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灵动性和丰富性.《寂寞与温暖》《陈小手》《皮凤三楦房子》等小说有所遮掩同时也有控诉.这种控诉在《天鹅之死》《八月骄阳》《论文范文》诸篇中更为直截了当.即使是那些充满欢乐的篇什在给人们以极宝贵的审美陶醉的同时,也时时启悟人们想到它的潜在的对应物:作者内在的精神创伤.恐惧与欢乐,在他内心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情感体验,他之所以倾诉恐惧,正是出于对欢乐的向往与期待,他之所以吟咏欢乐,正是对于恐惧的否定与逃避.

秉承中国传统士大夫,尤其是明清后士人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的汪曾祺虽才华横溢、灵气逼人,但并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因此,即使能洞悉人世、人生和人性的深义,也不愿或不敢担当这一真相和责任.汪曾祺是“佛”,却不是为人指点迷津、拯救人生苦难的佛,而是先用“美好”麻醉自己,再陪痛者一起落泪,给予关爱和抚慰,减轻伤者、痛者的痛苦.正如他所说的,创作文学的目的是滋润,不是治疗.

参考文献: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许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

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M].北京:论文范文编译出版社,1998.

朱德发,邢富均.中国新文学六十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金永红]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乌托邦精神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乌托邦引用文献:

[1] 乌托邦和国会山论文范文 乌托邦和国会山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绿植和乌托邦论文如何写 关于绿植和乌托邦学术论文怎么写8000字
[3] 乌托邦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乌托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2500字
《汪曾祺小创作对明清后士人心态的因袭》word下载【免费】
乌托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乌托邦精神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