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学前教育论文模板培训

主题:专业建设规划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7

简介:适合专业建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专业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建设方案

   合 肥 学 院

   二0一四年十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建设目标等等等等等等.等9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

   (二)建设目标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

   第三部分

   建设项目及内容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

   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

   项目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19

   项目三:专业硕士点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7

   项目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34

   项目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1

   项目六: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4

   第四部分

   建设进度和经费预算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8

   一,建设进度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8

   二,经费预算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2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3

   附件1:合肥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论证专家组意见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5

   附件2: 2017年重点建设的五个专业实施方案等等.57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7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2

   三,软件工程专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9

   四,物流管理专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5

   五,工业设计专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4

   附件3:九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等等等等等91

   平台一:环巢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等等等等等等91

   平台二:分散式能源技术中心建设 等等等等等等等.93

   平台三:建筑光伏及节能技术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95

   平台四:创意产业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7

   平台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99

   平台六:粉体材料及成型工程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101

   平台七: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技术中心等等等等.103

   平台八: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5

   平台九:学前教育研究与示范中心等等等等等等等107

   合肥学院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7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的通知》(皖教高〔2017〕11号)精神,按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以及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多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建设方案.

   本方案分为"建设基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建设项目及内容","建设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保障措施"等五个部分.方案认真分析了我校发展现状和基础,确定了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在未来五年内,学校将依据"整体设计,项目推动,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的指导思想,按照"659"行动方案("6大工程",每年重点建设"5个专业","9大平台")整体推进,使得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能力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双能型"师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55%以上;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更加明显,服务地方能力更强;国际合作办学的范围,领域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资源和制度保障能力显着提高.从而在6个方面体现出高水平:拥有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群,高规格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高质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高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以及高效率的资源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合肥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办学之初,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时任合肥市市委书记郑锐任董事长,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时任省人大副主任杨承宗任校长.学校实行"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1985年学校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省州共建项目.2002年,以合肥联合大学为主体,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合并升本以来,学校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校发挥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长期合作优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建设项目"之一.5年来,学校围绕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基础建设,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使得学校基础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是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3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承担"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大学之一,中德共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现设有17个教学系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国家级专业13个,包括:国家特色专业5个,"论文范文计划"试点专业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校外实践基地2个.这为下一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的应用型办学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功经验,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改革,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领导先后4次应邀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委书记,校长班作案例教学报告.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参与研制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做法被吸收到合格评估方案中,成为国家标准.专家组评价:合肥学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2017年至今,全国300多批次高校(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85%),3000多人次组团来校专题学习考察.

   2017年,学校《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时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2017年,学校《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题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主持人蔡敬民书记于9月9日专程赴北京领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范文,李克强,刘云山,论文范文,刘延东等的亲切接见.

   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根据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瞄准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深度互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现有的52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合肥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在办好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增了一批合肥市急需的专业,培养了大量地方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近60%在合肥就业,近80%在安徽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截止8月31日,今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75%.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2017年至今,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6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9项,多个奖项为全省高校唯一或首次,如: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国际创意设计"奥斯卡"之称的"红点奖",葡萄牙2017RoboCup(机器人论文范文足球锦标赛)公开赛2D仿真组季军等.

   三,较强的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合肥市各区县,省市有关研究院所以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合肥热电集团,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上海朝日教育管理集团,合肥荣事达小家电有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深圳讯方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宏实集团有限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20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有190多个,在教师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

   学校建有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4个,其中省,市级研发平台4个.建有"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等一批校企共建的"嵌入式"实验室.与荣电集团共建省内第一家"产品研发设计中心".为了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近三年来,学校共计投入1.1亿元,新建和改造各类实验室53个.今年,计划再投入3500万元,新建和改造17个实验室.截止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实验室123个.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各研发平台的教授,博士参加了"第五届安徽省(马鞍山)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暨第四届产学研合作网上对接周","在皖高校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暨服务老区加快发展推进会","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会"等活动.先后组织了近百名教授,博士深入企业,与企业交流洽谈,收集企业需求信息,为开展全面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至今,学校共承担各类横向课题80多项.承担了"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合肥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市工业设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合肥热电集团污泥掺烧技术,"高校光伏电站建设模式与应用示范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近五年,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的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7年,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了巢湖流域82条河流底泥污染物分析等工作,派河解析和保护方案制订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环巢湖流域清洁生产工作已开始启动,污泥干化和蓝藻脱水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引进英国Strathclyde大学罗熙淳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专家曹宏斌等皖江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

   四,较高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自1985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 47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德国前总统,时任德国下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德方院长法尔科?霍恩(Falk Hoehn)博士 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突出质量,加快建设.紧密围绕立德论文范文的根本任务率先走出一条建设道路,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各实施模块化课程建设的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充分调研,了解适合学生的专业岗位,了解企业需求——岗位群和专业能力.根据社会岗位领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确定能力对应的知识,构建模块.

   在此基础上,将专业能力分解成能力要素(子能力),然后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应用,相关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合成模块,不同模块可灵活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将这些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形成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课程内容建设

   模块的构成是打破传统课程界限,依据专业子能力然后对原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同时在模块构建中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整合后的模块内容面向能力培养,和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对接,既避免模块之间内容的重复,又能实现知识适用,够用和能用.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由模块负责人负责模块的建设和模块内容的更新.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也要做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将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锦上添花.学校已经在workshop教学法,项目伴随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但如何让教师根据模块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或者是多元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尤其要研究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四)教材建设

   由于模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教材建设成为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化的关键.虽然没有固定教材之说,但对于模块化课程内容,引入业界最新技术及行业标准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作为能动的*,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原有的知识,最新的前沿技术,行业的标准融为一体,形成富有模块化内涵的教材.

   (五)课程制度建设

   学校将建立配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以提供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同时形成富有成效的监控制度体系.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富有成效的进行.

   (六)课程资源建设

   模块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自由组合,因此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这种灵活的特点使得模块课程资源格外丰富,将构成的模块汇集,组成"模块池"."模块池"中的模块,可以在不同专业和高校中灵活运用,实现校内,校际资源共享,也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学校还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契机,建设和丰富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整合有效资源,利用MOOC资源建设各类网络开放课程,增强了知识的传播,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建设措施

   到2018年,学校将对所有专业都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工程的建设措施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将进一步更新和明确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进行深度的行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合作,以政策鼓励各专业了解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专业要对模块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实行动态调整,吸收最新的前沿知识,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其次,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发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的作用,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各种培训,使广大教师通过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习,到企业的学习,对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意义,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自觉的将改革与教师个人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联系在一起.同时邀请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和行业企业工程师来校指导,实现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再次,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的关键.为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将以项目带动制,在经费上鼓励教师进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自主学习,使"教"和"学"实现有机地结合.

   另外,模块教材(讲义)建设也是改革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打破了学科逻辑体系,需要教师根据专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重组.学校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讲义.

   学校将建立配套的管理规章和工作机制,形成富有成效的监控制度体系.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富有成效的进行.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计划

   建设年度 建设专业和建设内容 2017 年 物流管理,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所有模块(共计140个)的检查和验收,示范和推广;

   检查验收合格项目给予项目立项建设. 2017年 物流管理,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模块进行二期建设;

   对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德语,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7个专业进行模块化课程的检查和验收,并立项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英语,学前教育,财务管理,酒店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通讯工程,产品设计,汉语言文学11个专业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开展实施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各项活动;

   有重点地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

   启动模块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2016年 对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德语,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7个专业进行二期建设;

   对工程管理,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动画,新闻学,金融学,小学教育,旅游管理8个专业进行模块化课程的检查和验收,并立项建设;

   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网络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经济学,日语,工商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9个专业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建设模块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推进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各项活动;

   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 2017年 对工程管理,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动画,新闻学,金融学,小学教育,旅游管理8个专业进行二期建设;

   信息与计算科学,艺术与科技,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应用心理学,朝鲜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专业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建立健全模块内容更新的动态和跟踪机制,跟踪已检查验收的模块,不断更新模块内容;

   建设和完善模块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推进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各项活动;

   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 2018年 对立项建设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模块分批分期进行检查验收;

   建立健全模块内容更新的动态和跟踪机制,跟踪已检查验收的模块,不断更新模块内容;

   建设和完善模块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推进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各项活动;

   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 四,预期效果及示范推广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是我校在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借用德国模块化课程的理念,开展的一项重大改革,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高等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地把这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到2018年,全校所有课程全部实行模块化,以此来增强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的难点.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我校的模块化课程改革为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提供了范例和模板,目前我省已有部分同类高校在学习并试行.今后我们将通过理论辅导,召开论坛,交流学习等方式,将我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加以推广.

   项目三:专业硕士点建设工程

   一,现有基础

   2017年,我校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已开展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试点工作.2017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研究生69人.虽然只有环境工程一个硕士点,但涉及生物,化工,能源,电子,计算机,机械和管理等多个学科,并已建立了28个合作育人基地,近40人的校内外导师队伍.我们将以环境工程硕士点建设为示范,依托应用型专业建设,科学规划硕士点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与企业深度合作,搭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合作育人平台,促进高水平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未来的五年,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发展环境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现论文范文造业,电子,通讯,旅游,工业设计,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学位硕士点,力争到2018年硕士点增至15个左右,硕士招生人数达到20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50人左右.

   二,建设内容

   (一)应用型学科建设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必须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培育和形成我校优势和特色学科群,通过整合资源,科学凝练学科方向,为硕士点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和建立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导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校外导师的教学与指导能力.

   (三)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建设

   根据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特色和优势专业,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培育专业学位硕士点,尽快使优势和特色专业达到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标准.

   ?(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通过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的建设,打造一批与硕士点建设相融合的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构建高水平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与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硕士点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试点期间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健全保障体系.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为硕士点建设奠定基础

   制定并落实应用型学科建设规划,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打牢硕士点建设的基础.突出"应用型"的特点,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和优势学科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学校长期国际合作的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探索国际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途经和模式,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到2018年,力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达2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3个左右.初步建成以重点学科为主干,工,经,管,文,理,教,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学科体系.

   (二)根据社会需求,合理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

   根据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为示范,本着"择需,择急,择优"的原则,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今年中期检查通过后,力争扩点和开展在职人员专业硕士教育.到2016年评估验收通过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举全校之力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力争到2018年,硕士点增至15个左右.拟建设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工程硕士能源化工工程硕士点;工程硕士物流工程硕士点;艺术硕士产品设计领域和环境设计领域硕士点;建筑学硕士点;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点;工程管理硕士点;工程硕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硕士点;工程硕士电器工程领域硕士点;工程硕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领域硕士点;金融硕士点;旅游管理硕士点;会计硕士点;工程硕士信息与通讯工程领域硕士点;国际商务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等.

   拟建专业硕士点与支撑的专业

   拟建专业硕士点 支撑专业 支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能源化工工程

   硕士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等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德合作共建专业 物流工程硕士点 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的工程类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产品设计领域和环境设计领域硕士点 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等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为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建筑学硕士点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等 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软件工程硕士点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 软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服务外包特色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工程管理硕士点 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工程专业及与其相关的工程类,管理类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硕士点 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等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综合改革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电器工程领域硕士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领域硕士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第一批教育部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特色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为省级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金融硕士点 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

   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旅游管理硕士点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其相关的管理类专业 旅游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 会计硕士点 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会计学专业为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论文范文会计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信息与通讯工程

   领域硕士点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论文范文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国际商务硕士点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及相关的外国语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

   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德合作培养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点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中韩合作培养专业

   (三)根据专业硕士特点,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实行"1+0.5+1"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一年的课堂教学和岗位认知实习:第一学年在学校修完国家(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学分(不少于32学分),并在第一学期完成2学分的专业认知实习,在第二学期完成3学分的岗位认知实习,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半年(第三学期)的项目学习和短期游学活动: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三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展短期国内(外)游学活动,训练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短期游学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年的学位论文(设计)创作:最后一年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安排研究生在企业(院所)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工作,必须"真题真做",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其次,坚持合作育人,实行双导师制和国内外游学制度.借鉴德国经验,完善"双进双培"制度,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采取"双教师"制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外高校教授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毕业选题,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位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校企共建培养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我校安排研究生国内外短期游活动,并设立出国游学专项奖学金,启动国际合作育人计划,每年评选40%左右的学生出国游学,其他同学安排国内游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合作育人.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修订和完善《合肥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制度汇编》和《合肥学院硕士研究生手册》等制度,落实《合肥学院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和管理办法(试行)》,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师设立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每两年立项一次,每次10个项目左右,每个项目资助5000元,促进教师根据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特点,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对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将给予奖励.

   落实《合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暂行办法》,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组的作用,秉承"以生为本,尊重教师,致力发展,提高质量"的理念,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深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一线,通过教学检查,评教和研讨等措施,对研究生教学过程和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督查,对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和评价,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指导被督导部门,单位和个人改进工作.同时,做好咨询服务,为领导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当好参谋,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硕士点建设资金充足

   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专项资金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列入学校"提升计划"项目)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加强已有硕士点建设(列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不含常规教学经费和奖助经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校级重点学科(目前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7个)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目前12人)的建设与培养.已有硕士点建设专项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的建设,重点用于培养教师,导师和合作育人基地建设.

   四,预期效果与示范推广

   (一)预期效果

   通过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带动其它一般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形成几个优势学科群,从而在学科建设这个大平台上,建立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创新中心,基地.一方面初步建立我校结构合理的富有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有利于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师资队伍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示范推广计划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时间不长,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培养模式和方法,我校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全国试点高校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认可.我校先后受邀到第九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和试点单位2017年年会上做交流发言,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环境工程领域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胡勇有教授亲自指导我校,并要求我们办成"示范".我们有信心做好专业硕士教育工作,一旦验收通过后,我们将积极推广我们的经验,首先在联盟高校内推广,再积极与全国的有关高校交流,同时我们还将利用内刊《应用型高教探索》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研究,交流和宣传,为我国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一,现有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942人,专任教师788人,其中教授64人,副教授221人,126人具有博士学位;全国优秀教师3人,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引进皖江学者2名,外籍教师中3人获中国"国家友谊奖",10人次获"黄山友谊奖.通过多年的建设,学校教师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加大制度建设,制定了《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及奖励工作实施办法》,推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学术)带头论文范文骨干教师.实施了《合肥学院绩效工资实施试行办法》,将教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和教学,科研及管理紧密相连,引导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二,建设内容

   (一)队伍规模

   继续扩大专任教师队伍规模.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创新能力较强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2018年底,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外籍教师稳定在专任教师的5%左右;外聘*教师3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6:1.

   (二)队伍结构

   到2018年,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40%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40%以上,其中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0%;"双能型"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5%以上,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逐步打造一支优势学缘突出,年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任务,整合现有师资建设项目,围绕重点围绕学校5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论文范文工程师计划专业,1个特需专业硕士专业和9个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需缺的人才,以平台建设,项目带入,孵化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或学科建设发展,打造品牌专业与品牌创新平台.培养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和教学和科技团队至少5个,引进企业和行业专家或技术拔尖人才50人.

   加大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在2017-2018年期间,稳定30名左右外籍专家开展专业课教学;引进30名以上在海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取得学位的优秀留学人才.力争到2018年底,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

   (四)队伍管理和机制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的特点,探索设立教学科研型,教学教研型,科研为主型,实践教学型以及*教师,外籍教师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不同类别岗位人员在聘用,评价,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实行不同的政策和办法,并逐步创造条件搭建各类教师之间的转换平台.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遴选机制;以权责明晰和合约管理为导向的分类管理机制;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为导向的教师持续发展机制;以促进业绩提升和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以鼓励创新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以社会保障和社会化管理为导向的退出机制.通过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三,建设措施

   按照"优化,培养,引进,借智"的"双能型"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优化队伍结构为中点,以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优先配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为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满足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一)努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和行为示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为培训之中.健全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杰出教师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健全师德师风监督考核机制,对失德失范者要严厉惩治,对学术不端者要严肃处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完善《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及奖励工作实施办法》,制定《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实施办法》,《合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合肥学院"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通过表彰和鼓励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热情,促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三)实施创新团队建设

   以5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论文范文工程师计划专业,1个特需专业硕士专业和9个创新平台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的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继续推进教学名师计划和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创建工作,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实施创新团队骨干,工程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

   以学院9个创新平台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专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良好平台,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点,加大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点基地或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充分发挥学院行政调控能力,帮助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

   2.实施高水平人才建设计划

   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增强梯队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形成群策群力,互勉共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围绕学校重点建设任务,引进急需的人才,以平台建设,项目带入,孵化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或学科建设发展,打造品牌专业与品牌创新平台.

   (四)实施人才提升工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双能型"教师培养的评聘,考核机制,在教师培训基金中设立专项,每年选派30名45岁以下具有工程应用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到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培养一批能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工程人才资格认证需求的工程专业教师.同时,通过引进或培养,选拔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在各工科系部和实验中心建立一支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实验员和实验技工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

   2.实施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制定《合肥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合肥学院骨干教师研修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设立青年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资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师从一流学者专家,开展访学,研修.

   (五)采用多种方法引进师资,着力拓宽教师选聘渠道

   面向社会公开教师职务岗位,积极主动地聘用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师资选聘来源多元化,开放化.企业和行业专家或拔尖人才或企业高端人才可以委托猎头公司寻找,作为对学校直接招聘的有效补充渠道.

   推行和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以"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教授"等多种形式,聘用海内外知名专家或学者.制定实施《合肥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将"柔性"引进工作制度化.实施分类管理,明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完善柔性引进人才的评价机制.

   四,预期效果及示范推广

   (一)预期效果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按照"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目标,遵循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学校有计划分批分期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积极与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计划对接,加大从企事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力度,不断探索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和人才引进评估,聘期考核等机制,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组成的能力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已经形成,55%以上的"双能型"教师,引进企业和行业专家或技术拔尖人才50人等目标任务已经实现.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动手水平,实践能力,参加大赛的获奖率,就业创业能力及学生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二)示范推广

   本项目的经验,将采取撰写结题报告,总结材料,理论文章,考察交流,参加会议论坛等形式进行示范推广.推广分三个层次: 一是在校内推广.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培训会,研讨会,经验介绍会等形式,将成果在校内推广;二是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中进行推广.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都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都面临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联盟高校定期召开会议,联合创办了"应用型高教探索"刊物,我们将把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通过召开联盟会议,"应用型高教探索"刊物,考察学习等形式,在联盟内推广;三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为了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成立了"上三角应用型本科联盟",将于2017年11月12日召开成立大会,我们将借助此平台,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项目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合肥市各区县,省市有关研究院所以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合肥热电集团,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80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协议,通过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科研攻关,技术研发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

   学校利用国际化办学成果,积极构建地方对外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聚集了一批相关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学院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设立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先后承担了"欧盟亚洲链"项目,德国DAAD项目,德国GTZ/CIM项目等研究,成功举办了五届"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国际会议"等多个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十三届中德韩workshop活动.

   学校建有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4个,其中省,市级研发平台4个.建有"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荣电集团"产品研发设计中心"等一批校企共建的"嵌入式"实验室.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成立了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了部分环巢湖环境治理工作.引进了英国Strathclyde大学罗熙淳教授,中科院专家曹宏斌教授两位皖江学者.一批校内教授专家联合相关企业,承担了"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合肥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市工业设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合肥热电集团污泥掺烧技术","高校光伏电站建设模式与应用示范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近五年,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的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二,建设内容

   以人才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紧密围绕安徽省行业,合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联合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和政府相关部门,探索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产学研用为创新途径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五年建设期内,分批次重点推进环巢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分散式能源技术中心,建筑光伏及节能技术中心,创意产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粉体材料及成型工程中心,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技术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与示范中心等九大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拟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对接服务的地方产业

   九大协同创新平台 对接和服务地方产业(行业) 学校支撑的专业 环巢湖生态环境保护

   技术中心 生态环保产业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土木工程 分散式能源技术中心 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建筑光伏及节能技术中心 太阳能光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创意产业中心 创意设计产业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动画,新闻学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 现代服务业 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外语专业,软件工程等 粉体材料及成型工程中心 新材料产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

   技术中心 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 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学前教育研究与示范中心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 三,建设措施

   (一)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服务地方与合作交流办公室为牵头单位,相关部门,专业或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分年度建设计划及各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解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制定完善《关于促进合肥学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推进协同创新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涉及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推进岗位聘任,团队配备,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政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体系.

   (三)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项目申报,论证审核,严格条件和标准,在培育取得明显效果和申报的基础上,通过省内外遴选专家的评审或现场论证,确定新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四)探索各类协同创新平台或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绩效评价制度.

   (五)设立校级专项孵化资金,用于支持协同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根据不同类型协同创新的需要,给与相应的经费支持.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行业重点任务等方面,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或中心以倾斜支持.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经费管理机制.

   (六)各中心具体建设方案详见附件3.

   四,预期效果和示范推广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地方急需,省内一流,共建共享"为目标,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攻方向,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力求达到以下预期效果和示范效应:一是以平台为支撑,实现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与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以平台为依托,实现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与行业,产业的相融与互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三是以平台为基地,完善"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提升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地方水平,实现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提升,产生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四是以平台为样本,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与参与各方合作,探索建立新型的与之配套的领导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管理模式,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形成示范效应.

   项目六: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一,现有基础

   南艳湖校区建成区占地面积1141.04亩(一期校园344.25亩,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校园666.79亩,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已规划拟建建设用地130亩),另有社会化配套学生公寓区约80亩,黄山路校区(继续教育学院)15亩,合计:1236.04亩.现有校舍面积约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设备2.88亿.校园网主干核心节点已经全部支持 Ipv6/Ipv4双栈,学院校园网以千兆高速接入了Cer2(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基础硬件设施,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软件基础平台和业务系统建设在省内同类高校中,技术和管理水平处于领先的地位,目前正在着力推进多个业务系统和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力争在五年内使合肥学院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水平.

   二,建设内容

   (一)拓展办学空间

   学校现已启动130亩已规划建设用地项目建设,现已完成土地征用和规划修订,年底前先期开工建设工程实训中心项目.同时,学院二期东侧127亩土地,已上报市政府批准为规划学院教育用地.规划建设:教学,科研,生活功能区建筑面积 10万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2017年已启动的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2.8万平方米;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协同创新园区2万平方米,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园区2万平方米;游泳馆,击剑馆等体育设施0.7万平方米;建设大学生服务中心,青年教师过渡房等配套设施2.2万平方米,以满足大学生生活需求和青年教师,引进人才需求.计划2017年完成留学生公寓改造任务,满足300名留学生规模的需要.

   (二)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计划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用于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

   计划全面完成合肥学院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建设,完成合肥学院教学,科研,各类校务管理全部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学院公共数据中心数据高度集成和深入分析与挖掘,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数字支持.建设基于Moodle的大规模E-learning学习中心和MOOC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利用Moodle多语种,国际化的特点为我院开展跨国在线教育构建学习平台.建设和扩展合肥学院数据中心私有云,为全院师生提供按需获取,动态扩展,随时随地可用的云计算和云存储资源.在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建设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校园.

   (四)图书资料建设

   加大图书资料建设.到2018年,我院图书馆中外文纸质图书达到140万册,生均图书达到教育部办学条件指标,即生均8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120万种;中外文数据库达到36个,自建特色数据库达到5个.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存储设备总容量三次采油驱油剂的配方设计及主体性能测试有机物秸秆废弃物燃烧棒制备技术驱油剂精细化学品分布式能源设备生产关键技术储层动态评价与油藏模拟等生产关键技术研发煤矿煤泥主体干燥设备的生产线模拟化技术储层动态评价与油藏模拟等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开展物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培训工作旅游策划城乡发展规划现代物流技术研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管理研究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物流规划与设计研究大数据库的建立房地产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趋势分析预测

总结:这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专业建设规划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班组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建设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反腐倡廉法制建设专业论文选题 反腐倡廉法制建设论文题目如何定
[3]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专业论文题目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论文标题如何定
《学前教育论文模板培训》word下载【免费】
专业建设规划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