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科技生能力的跨学科培养

主题: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跨学科研究生方面论文范文。

跨学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论文

目录

  1. 1.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迪在眉睫
  2. 2. 跨学科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3. 3. 深入推进跨学科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4. 3.1跨学科招生模式
  5. 3.2跨学科课程模式
  6. 3.3跨学科平台模式
  7. 3.4跨学科项目模式
  8. 3.5跨学科指导模式
  9. 3.6跨学科学位模式
  10. 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化学 跨学科复习

周叶中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我国科技创新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跨学科既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集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为一体,应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培养

1.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迪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巨大,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偏少,尤其缺乏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不断增长,但人均论文产出和论文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论文引用次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创性科技成果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发明专利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较少;我国科技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强调要着力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特别依靠研究生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研究生教育必须转变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优化培养流程,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 跨学科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高度综合的道路,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一系列复杂的重大问题和“大科学”项目需要多学科、跨国界、跨领域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科技进步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已有境界,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新的跨学科领域.”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渗透,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犬牙交错、相互融通,编织成愈来愈密集而复杂的网状结构,而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则往往产生于这些网格的结点,那种传统单科独进的发展越来越困难,甚至越来越不可能.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而且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关注并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二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挑战的精神,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贝弗里奇认为,“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独创精神往往把原先没有想到有关联的观点联系起来.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大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得到越来越清晰的验证在1901—1925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计74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数22人,所占比例为29.73‰1926—1950年间,获奖人数88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人数34人,所占比例为38.64%.1951~1975年间,获奖人数143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人数58人,所占比例为40. 56%. 1976~2000年间,获奖人数161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人数79人,所占比例为49.07%.由此可以看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这也说明跨学科与重大原创性成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例如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先后取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及理学学士三个学位,但他获得的却是诺贝尔化学奖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罗斯是一位医学博士,但有较深的数学、物理学造诣,曾主编过《科学进步》杂志,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出版过诗集和小说.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必须置身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下,汲取多学科的思想观念、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多学科的交锋和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砥砺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化学 跨学科复习

研究生是正在成长中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是世界各国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共识之举,也是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教学平台、设立跨学科培养项目,组建跨学科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跨院系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协调和推动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如麻省理工学院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 STS)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育,建立了数十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承担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在英国,很多大学强调为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鼓励研究生选择来自生产实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并由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教授进行集体指导,设立由若干所大学合作培养的联合学位项目.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大量的理工科课程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突出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成立了众多跨学科学术组织,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于一体.在日本,论文范文大学专门成立了以发展跨学科为目的的15个研究生院、12个研究所和13个供全校共同使用的研究中心.我国一些高校积极顺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开始进行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 深入推进跨学科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我国高校应学习和借鉴国外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研究生教育的各环节人手,进行通盘考虑和统筹兼顾,消除制约跨学科培养的障碍,理顺体制机制,从而不拘一格地推进跨学科培养.

3.1跨学科招生模式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的学科专业不同,是一种天然的跨学科教育,也为后期跨学科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招收大量跨学科优质生源是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对高校推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而言,首先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报考.为了鼓励更多学生进入跨学科研究领域,学校、院系和导师还有必要主动出击,开展招生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与前景等,使更多学生产生跨学科报考的念头和意识.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利用其独立活动日或者通过开展一些拓展项目,向学生讲解某一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并向有志于此的学生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其次,要尽可能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或跨学科联合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要突出综合性和基础性,减少单一的专业性科目.在招考试题的设计上,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选择一些学科交叉的热点问题作为试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答同一问题.再次,在面试环节,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复合性程度;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对跨学科考生,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与其原有专业背景相关的前沿问题,以检验其是否具备跨学科思维方式.最后,在录取环节,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跨学科考生.通过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环节的系列改革,营造一种有利于跨学科考生脱颖而出的氛围,并从制度和政策上对跨学科考生给予一定倾斜和扶持,从而形成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热潮,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赢得先机.

3.2跨学科课程模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基础性的跨学科培养方式,其实质就是打破过分专业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课程,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科交叉,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相比较,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专业化色彩浓厚,学科专业壁垒森严,泾渭分明,特别注重专业课程;在课程类型上,以必修课为主,可供选修的课程及选修的余地很小.这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显然不能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要大力改造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若干公共课、学科通开课,还要开设一些供研究生选修的跨学科课程、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及相关学科前沿性课程,形成宽厚、系统、弹性的课程结构.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世界课程”项目,其中创造力课程就涉及建筑、科学、音乐三个领域,让学生受到各个领域知识的熏陶;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研究生项目开设的课程有八门,即跨学科分析,环境问题研究案例,环境论坛研讨会,经济学,文化、法律与政策,生物学,地球与海洋科学,技术/工程.同时,我国高校还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选课的范围,增强选课的自主性,转变课程教学方式.一门课程既可以由几名教师同时讲授,也可由几名教师以专题形式分别讲授其中的一部分,使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精华的内容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更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3.3跨学科平台模式

通常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组建实体或虚拟的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以跨学科研究项目带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也日益重视跨学科机构建设,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途径.如北京大学2000年启动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程,成立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和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生物和医学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作为全校前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再如武汉大学近年来先后成立了战略管理研究院、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中部发展研究院、质量研究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等十多个跨学科实体机构,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建立跨学科公共平台,包括建立跨学科创新中心、跨学科实验窒、跨学科网络信息平台等,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举办跨学科论坛,营造浓厚的跨学科学术氛围.

3.4跨学科项目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很少见,但在美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推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论文范文)于1997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rxl Research Traineeship,简写为IGERT)项目,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进行重点资助(每个项目50万美元左右),旨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文化的变革,通过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在多学科背景下开展合作研究,使研究生、教师和院系超越传统学科界限,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问题.近些年,仅华盛顿大学获得批准资助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就达12个,可见美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推进力度之大.我国也应当学习和借鉴这种特色鲜明、精致高效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国家和大学层面设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招收跨学科研究生,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多学科教师授课和指导,为研究生的跨学科课题研究提供资助,开展跨学科团队研究,促进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3.5跨学科指导模式

我国主导性的研究生指导方式是学院型“师徒”制.所谓学院型,即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在大学的学院内进行,很少与其他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培养.所谓“师徒”制,即研究生主要由一个导师进行指导,导师个人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单一性指导方式不利于跨学科人才培养,因此转变研究生指导方式势在必行.一方面,高校要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不仅要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聘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输送大批研究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调研和参与研究,还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有计划、成规模地派遣优秀研究生到国外访学、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有跨部门、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以了解最新论文范文和实际工作所需.另一方面,要打破研究生与导师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复合导师制,健全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充分发挥全体导师的智慧,将导师的学术专长与研究生学术方向的选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从全体导师中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教益.

3.6跨学科学位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跨学科培养方式,即研究生通过选学相关学科的课程而授予相应的跨学科学位.跨学科学位对于所有参加修习的学生来说,不是某一门已经存在并得到系统发展的学科之外的知识补充,而是与目前已经合法存在的各学科一样,是可以获得相应学位的主体“专业”.在欧洲更为常见的是联合学位模式,即由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开展合作培养而授予的学位,这种合作可以是一国内部高校之间合作,也可以是高校之间的跨国合作,授予的学位得到合作高校的共同认可.目前,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在我国还比较鲜见.我国高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研究生主辅修、双学位试点,拓展跨校联合培养,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学位授予机制,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开辟新的渠道.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跨学科研究生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引用文献:

[1] 转专业和历史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关于转专业和历史相关论文范文2万字
[2] 现象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转专业和大学专业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关于法律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 法律专业研究生论文题目哪个好
《科技生能力的跨学科培养》word下载【免费】
研究生跨学科转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