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汉语言文学论文评语2021年

主题: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简介:关于西厢记宝玉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西厢记宝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西厢记宝玉论文范文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论文

目录

  1.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中国传世经典名剧 西厢记 02

怀化学院中文系2017届毕业论文

   工 作 安 排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中国传世经典名剧 西厢记 02

7;重要意义.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成立论文工作副:刘忠阳审定论文选题论文论文工作论文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能体现本专业基本内容,同时有利于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选题围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一人一题,不得重复题目大小适中,难易适度以研究类课题为主,综述.内容评分等级

   .

   评分标准

   ①工作过程学习态度端正,诚实,认真,能较熟练地独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获取资料完整,数据可靠,如期圆满地完成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各项内容③有独立撰写研究论文能力,论文条理清楚,立论准确,论述充分,严谨,逻辑性强,分析正确,结论科学合理,文字通畅,书写工整,图表完备,正确,整洁,附中外文参考文献,外文资料和外文摘 要通顺,正确④有创新点.

   ①工作过程学习态度端正,诚实,认真,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设计②能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部分实际问题③如期完成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内容,资料完整,数据可靠④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研究论文,论文条理清楚,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分析深入,结论合理,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齐备,正确,整洁,有中外文参考文献,外文资料和外交摘 要正确,基本通顺

   ①工作过程的学习态度端正,诚实,认真,在导师指导下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如期完成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资料完整,数据可靠,计算准确③论文条理清楚,论点基本正确,论述比较充分,分析问题比较深入,结论基本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基本齐备,整洁,正确,有中外文参考文献,外文资料译文和外交摘 要基本正确

   ①能够遵守工作纪律,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诚实,工作有疏忽尚能改正,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能够完成基本任务,资料较完整,数据比较可靠.有一定的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论文基本能独立完成,水平一般,论点,论据未出现原则性错误,文字,写字,图表尚可③参考文献较少,外文资料,摘 要的译文基本正确,或有个别错误

   ①达不到及格要求的应被评为不及格,例如,不能按期完成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基本任务②不能完成论文的撰写或论文中出现重大错误达不到的基本要求.对于达不到及格水平的论文,学生在征得导师的同意后可申请封面2017-09-16

   摘 要

   《红楼梦》与《西厢记》,一个是长篇巨制的小说,刻画描写人物生动细腻,一个是四折一楔子,体制严格的剧本,情节结构紧凑丰富.两部小说(作品)产生在不同的朝代,看似毫无牵连,但它们都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成,有着我们民族文化,文明与专制的鲜明特点,把它们拿来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在爱情描写方面,两部作品虽有高低粗细之分,但在肯定男女间纯真的爱情和追求恋爱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男女主人公性格特点上是有相似之处的,而在爱情的结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对《西厢记》也有超越的一面.

   关键词

   《红楼梦》;《西厢记》; 爱情;继承;超越

   The west chamber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ove's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The west chamber is a blockbuster of the novel, portraying characters vivid and exquisite, is a four fold a wedge, the system of strict script, the plot structure is pact. Two novels produced in different dynasties, seemingly h论文范文e nothing to do, but they are all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wider social conception, with ou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 bring them to make a parison, you will find, in describing love, although h论文范文e high and low point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two works, but in certain between men and women of pure love and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the hero and heroine are similari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end of the love and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The west chamber beyond the side.

   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west chamber ;love;transcendence;inheritance;

   一,前(引)言

   《红楼梦》与《西厢记》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清世情小说和元杂剧的最高艺术成就,《红楼梦》一作话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西厢记》一曲,唱尽了无限的相思眷恋.一个是小说之中的奇葩,一个是戏曲中的菁华,前者是小说家曹雪芹在诗词戏曲传统影响之下的小说化努力的结晶,后者是戏曲作家王实甫在诗词传奇传统影响之下努力结出的硕果,两部作品都可堪称为绝代作品.

   《红楼梦》与《西厢记》虽然文体不同,故事相异,且又时代相远,可它们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这一永恒的主题把它们拉得很近.前人曾说,自王实甫的《西厢记》行世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无不渗透着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的作品.同样,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也处处可找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影子.由此可见,这两部作品都因为爱情,有着相似相通之处,因为爱情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人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如1999年12月南京农业学报第15卷第四期,徐萍,韩克祥发表论文《浅谈<西厢记>对<红楼梦>创作之影响》,就从创作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其中这样说道:"王实甫的《西厢记》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厢记》对宝玉,黛玉爱情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深刻的烙印.薛宝钗对《西厢记》的态度以及宝玉,黛玉与张君瑞,崔莺莺两组形象之比较,艺术地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还有对它们的主题进行研究,如谭海英的《<西厢记>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异同》中说道:"从《西厢记》到《红楼梦》,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爱情主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原来单纯地反对封建礼教和婚

   姻制度,到通过爱情表达对封建社会的否定;由郎才女貌式的比较肤浅的爱情,到心心相印的叛逆式的爱情;由简单的男女相悦,到具有近代论文范文主义色彩的恋爱观.这些都显示着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爱情主题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这些论述表明,《红楼梦》与《西厢记》在创作,主题等方面都是有其研究价值与可比性的.但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在其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实现的,其价值取向则多元并存,因人而异.所以,《红楼梦》与《西厢记》单从一个角度来研究,深入挖掘,同样有其深远的研究价值,加之这两部作品本来就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着作,比较对照,两部作品的魅力也将相得益彰,更为凸显.

   我们认为,两部作品产生年代虽然不同但有其密切联系,这是众所认同的.《西厢记》在元明时期的大型中篇传奇小说中曾被奉为"论文范文读物",这种状态延续至整个清代都没得到多大的改观,然而,《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在那个时代却没被视为论文范文读物,可见较之《西厢记》它是有所超越与进步的.作者曹雪芹从另类角度发表了自己独特而论文范文的看法,特别是在叙写爱情的方面,《红楼梦》继承了《西厢记》一见钟情的爱情关系,肯定了男女纯真专一的爱情,对男女追求恋爱的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给予了赞扬,并且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体现出来相似性,张生与贾宝玉的痴傻,崔莺莺与林黛玉的既假又真的感情,这从两部作品中都可寻找到形神类似的身影.但是,《红楼梦》不只是对《西厢记》的一个简单的模仿,那样它不可能取得作为我国世情小说巅峰之作的桂冠,在爱情的结局模式上,《红楼梦》打破了传统,一改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反应出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体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所改观,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也正因为有这些的超越,《红楼梦》散发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成就了它在文学史上取得崇高而又独特的文学地位.(引用,概述前人对此问题论述的观点单薄,还要增加.有没有清代至民国,五六十年代对此问题的论述?)

   二,继承

   (一)?一见钟情奠定关系,纯真专一肯定爱情

   《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一见钟情的.特别是经过吟联,请兵,他们已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戏曲中描写张生初见莺莺时这样写道:"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脸?)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里,张生初见莺莺,便被她的美貌所打动,从他的大段唱辞中所表达出的是对莺莺美貌的赞美,他对莺莺的一见钟情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由于老夫人的赖婚,他们的感情也一度出现波折,张生被迫上京赶考,郑恒从中作梗等都是对他们爱情的考验,然而,张生即使夜宿草桥店也念念不忘莺莺,固守着自己对爱情的承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纯真而专一的.

   《红楼梦》以宝,黛之间的爱情作为小说的主线,曹雪芹对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给予了肯定与歌颂的,作者浓墨重彩极笔渲染宝玉和黛玉之间生生死死的爱情关系.如果抛开木石前盟的因果宿怨不说,他俩爱情的产生也是一见钟情的,宝玉和黛玉志同道合,性情相投,时时关心着对方,所以,一个在*馆临风洒泪,另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黛玉病逝后,悲痛伤心的宝玉遁入空门,这亦或是他看透了世事,但更多的是由于他痛失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因而宝黛之间的爱情同样是坚贞而令人感动的,如第三回中这样描写,王夫人在黛玉刚进荣国府时,就向她介绍了宝玉性情中的各种刁钻古怪之处,劝她以后少接近宝玉,这给黛玉对宝玉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黛肠公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个惫懒人物,槽(?)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罢了"心里正想着,只见宝玉走了进来,在黛玉的眼中,这宝玉乃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等,当下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至此?'"而宝玉初见黛玉,心里的感觉和黛玉是一样的."宝玉看罢,因笑道:于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相见是感情至深的,林黛玉见了宝玉之后改变了自己"不见也是"的想法,和宝玉相谈是默契而和谐的,而宝玉见黛玉没有玉,便发起痴狂,要摔他那全家上上下下视为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可见二人的感情一见之下是多么至深至重,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奠定了他们之间朝夕与共,生死相恋的赤诚感情根基.所以说和《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相见时的一见钟情,宝黛之间爱情的产生也是一见钟情,纯真专一的.

   (二)追求恋爱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

   《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虽然遭到老夫人的百般阻挠,但二人敢于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他们在红娘的帮助下牵线,传书幽会,直至最后私自结合,这些大胆地追求恋爱自由的行为正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反抗.《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两个叛逆者,他们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大胆地追求着纯洁而美好的爱情,在这点上跟《西厢记》是有几分相似的.

   《西厢记》中的张生,"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走之路,但普救寺内见了莺莺,便决定不去赶考,留在普救寺内追求爱情,可见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重要.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蔑视功名利禄,把爱情置于功名之上,这是有悖于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纲常的.另外,张生不仅为爱情而放弃功名,而且他还蔑视门第界限,不顾自己地位卑微以白衣之身却坚决追求与相国小姐之间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并且在崔母食言毁婚,许以重金相酬的情况下,他仍能做到不慕荣华富贵,与老夫人据理力争,发生正面冲突,表现了张生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背叛,崔莺莺是一个在母亲严教下长大的相国千金小姐,她叛逆的性格在《西厢记》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家闺秀,莺莺上有老夫人严督训导,下有红娘行监坐守,受的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教育,可她并没有循规蹈矩的遵守封建礼教的教导,连"非视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基本*,她都没有做到,她初见张生时便有"且回顾觑未下"的大胆举动,以至使张生产生了"那小姐倒有顾盼小生之意"的感觉;红娘把张生"二十三岁尚未娶妻"一段非礼之话,当笑话说给她听,她不但不生气反叫红娘休对夫人说,替张生遮掩;花园烧香时,张生墙外吟诗,莺莺一面赞叹,一面又依韵和诗,表现出自己的孤寂之情,直到张生闯入,她还"莺回顾下".不仅如此,莺莺她的叛逆表现在为了爱情而蔑视功名利禄,这跟张生相似,老夫人发现了她与张生的私情,不得已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又以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迫张生上京应考,求取功名,"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而莺莺却诅咒功名利禄,拆散了夫妻,并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应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从她的一举一动中,可见在她心中并没有把封建礼教中的那一套放在心上,这些举动是莺莺对张生真情的流露,是她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更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相国女子敢于大胆追求自由恋爱的一个生动的写照,为了爱情莺莺是大胆勇敢的,她作了封建礼教中的背叛者.

   同样,《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对封建礼教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叛逆精神,甚而至于比张生和莺莺的更强烈一点.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蔑视功名利禄之上与张生相似,他彻底否定科举制度,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他敢于否定孔孟之道,对封建社会的*纲常不屑一顾;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批判,并有着初步的全新的男女平等,嫡庶平等,主仆平等,尊卑贵贱平等,一反旧的封建社会*纲常的认识,贾宝玉和张生一样,也是为了爱情而充当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首先,对爱情的追求,就是有悖于封建礼教的,他不愿接受封建家长强加给他的"金玉良缘"娶宝姐姐,而他只是念着他与林黛玉之间朝夕与共建立起来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至深情感.他为黛玉的欢心而欢心,为黛玉的伤心而哭泣,几次三番,他向黛玉表白心迹,表达自己对她的真实情感,可紫鹃的几句戏言,黛玉要回南方老家,竟让他犯了痴呆,差点丢了性命,他视黛玉为知己,把能娶到林妹妹看成是:"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即便是在丢失了通灵宝玉而处于昏迷致之中,听说要给他娶林妹妹,便顿觉身子健旺有力起来,这在封建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礼教,违背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志趣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封建礼教的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原本不愿处的地位,可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清除已经觉悟了的人们的强烈反叛,所以,贾宝玉虽然最终在中了王熙凤的调包计后娶了宝姐姐,但没有爱情的金玉良缘,无法解除他在心灵上巨大的伤痛,最终,在内心绝望之时,终于抛弃了生他,养他,待他如掌上明珠的贾府上上下下疼他爱他的亲人而遁入空门,他这种对封建礼教的背叛较之张生更为彻底,强烈.

   和宝玉一样,林黛玉也是封简礼教的叛逆者,她多才多艺,像莺莺一样受过封建正统的教育,在当时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却不管封建社会这种为妇女规定的清规戒律,她喜爱作诗填词,并且不失为一个才女.《西厢记》《牡丹亭》在当时被视为"淫词",但林黛玉和贾宝玉却爱不释手,记得烂熟,以至于她在酒宴上行酒令时脱口而出,她的这些行为,见出她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解的大胆叛逆精神,这种精神与《西厢记》中的莺莺是息息相通的.黛玉的性格与莺莺那温情娴静相比,她表现为孤傲清冷,在她生活的时代,一个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婚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却不甘就范,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追求与宝玉之间以自由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她对宝玉感情至重,喜怒哀乐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她简直毫不顾惜自己,宝玉挨打后她整天以泪洗面,眼睛肿得不敢见人.五十七回中,紫鹃为试探宝玉,告诉宝玉说林黛玉就要回苏州了,宝玉一急犯了痴呆病,那时黛玉的反应是:"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抠,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皓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生大咳了几阵,等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显示出了黛玉对宝玉感情之深重.在那个时代,黛玉明知追求自由爱情是不合礼教的,但她追求与宝玉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并期望有个美满的结局,为此不惜与周围各种势力产生冲突,最后,得知宝玉与宝钗结婚,她最担心的事发生了,绝望之余焚稿断痴情,最终抑郁而终.为了爱情她付出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生命,与莺莺比她才算得上彻底的封建礼教的背叛者.

   (三)男生性格患痴情

   《西厢记》中,男主人公的疯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第一次见到莺莺便把她从头到脚观察个仔细,甚至连莺莺说话时露出的牙齿都是看得一清二楚,这在"非礼勿视"的时代的确是非常大胆的,第一次与红娘搭话便自报家门,特意言明"二十三岁尚未娶妻",用意明白,傻得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他的傻气表明了他的痴情和纯真.

   张生大胆追求爱情,有时表现出一种近似疯魔的举动,他一会儿长叹短叹,一会儿论文范文,得意忘形,比如,张生退了贼兵,还以为自己能与莺莺成亲,一心等夫人来请,"我打协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呀?"这一段把一个酸秀才的疾情与疯魔刻画得何等形象具体,等到红娘来了,"请字不曾出声,去字连忙答应."并直问"敢问席上有莺莺姐姐么"这一段把张生的痴情刻画得是何等生动.

   《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他的酸劲,他的疯魔都是在爱情感召下产生的举动,是他内心纯真感情的真实流露,显示了张生的痴情与真挚.同样,《红楼梦》中贾宝玉,疯痴的品性和张生基本一致,贾宝玉生来即"行为偏僻性乖张"他喜欢在女儿国里厮混,不愿读四书五经,他的一些想法在世人眼中是不通至极的,比如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自己被大雨淋身,反而大叫别人下雨了,别淋着 ,他甚至心干情愿的为丫头们服役.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宝玉便因黛玉无玉,"登时发作起痴狂来,搞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惹得贾府上下一片慌乱.贾宝玉摔玉,是由对黛玉的感情引起的,显示了他真挚,纯真的性格.

   《西厢记》中张生在老夫人食言悔婚后害了相思病,《红楼梦》中贾宝玉听说黛玉要回南方却发作起痴呆,"两个眼珠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二人在爱情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反应都是如此的强烈,表明爱情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宝玉因失了通灵宝玉而变得昏昏沉沉,但听说要给他娶林妹妹,却大笑起来,"凤姐看着,也断不透他是明白还是糊涂,因又论文范文:'老爷说你好了才给你娶林妹妹呢,若还这么傻,便不给你娶了.'宝玉忽然正色道:'我不傻,你才傻呢!'说着便站起来道:'我去瞧瞧林妹妹,叫他放心.'"这和《西厢记》中张生害相思病,卧床不起,见有莺莺书到,"早知小姐简直,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小娘子和你也欢喜."的喜态相比,又是何等相似.

   虽然宝玉之疯痴和张生的疯魔是那么相似,但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张生的疯魔和痴呆表现了他纯真,执着,热烈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感情直率大胆,贾宝玉有事的痴呆却是一种病态,但更多的时候也是其直率感情读得真实流露,从本质上讲是相同的,说明《红楼梦》和《西厢记》中男主人公的性格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见两部作品的相通之处.

   (四)女生性格假又真

   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是很相仿的.《西厢记》中莺莺的做假历来被评论家们所乐道,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所以也才会有听琴和诗等的大胆的举动.红娘奉小姐之命前去探望张生 ,张生托红娘传简给莺莺,红娘想:"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我只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看他见了说什么."果然,莺莺见了简帖儿,"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至去不害心烦."但接着便大怒,骂红娘,"小论文范文,这东西哪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戏弄我?我几会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贼人下截来!"但当红娘真的要去夫人处出首,又连忙求饶,并请求红娘说说张生的情况,并云:"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啊,甚么模样",莺莺笼络红娘,并说要写信去骂张生,暗中却约张生花园相会,等到张生真的如期跳墙赴约,却又变了脸,怒斥张生.表面上一本正经,翻脸无情,但当得知张生病重,又假做送药方,托红娘传信给张生,暗中相会,与张生私自结合,迈出了背叛封建礼教的关键性一步.

   这里,莺莺的做假有诸多因素.一是与她所受的教育有关.她出身名门,从小受的是封建教育,这种封建思想不能不对她的思想行动产生影响;二是老夫人家教甚严,平时连出来游玩都不许,莺莺惧怕老夫人;三是莺莺认为红娘是老夫人派来对她行监坐守的,所以在红娘面前不得不装得一本正经.莺莺的做假是她内心真情与思想矛盾所引起的,它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贵族少女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莺莺的假,正表现了她内心的纯真.莺莺是勇敢的,所以她才得与张生结成美满姻缘.

   在《红楼梦》产生的时代,封建礼教的压迫进一步加深了.林黛玉生活的环境比起莺莺来更加冷酷无情.莺莺虽然受礼教束缚,平时不准出闺门一步,但老夫人毕竟是她的亲生母亲,所以,她与张生私会之事泄露后,为遮丑,老夫人只得同意了她与张生的婚事.而林黛玉则不同,她是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才投奔到了贾府的,这祥就使她常有一种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她性格孤傲,不肯屈顺于周围的环境与势力,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张生主动追求莺莺,一切都是那么单纯自然;而林黛玉所挚爱着的贾宝玉却专喜在女儿国里厮混,又有宝钗湘云等一群佳丽围绕身边,常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之嫌.再加上金玉良缘的困绕,所以常常使黛玉陷入困扰之中.她整天以泪洗面,为的都是与宝玉之情;宝玉和她"生分",她伤心落泪;宝玉向她表白心迹,她又恼怒生气;处处表现了一种在严酷环境中的贵族小姐的敏感自尊,多情的性格特征.

   黛玉的假与真常常是通过黛玉的"小性儿"表现出来的.她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又不允许宝玉对她有丝毫的唐突之处.比如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情投意合,共读《西厢》,宝玉借机向黛玉表白心迹."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整非嫂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慎,指宝玉道:'你这该死地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红了,转身就走."急得宝玉赌咒发誓,下辈子要变个大王八,替她驮一辈子的碑,才惹得黛玉嗤的一声笑这里,黛玉的气是真气,同时也有假处.黛玉对宝玉用情颇深,宝玉的表白无疑是最令她心动,合她心意的,所以才有宝玉赌咒发誓后的一笑.这里黛玉生气不过是在宝玉面前故作庄重的一种假象;同时黛玉生的又是真气,黛玉素知宝玉的为人,专门喜欢和女孩厮混,且见一个爱一个,所以黛玉才常常用金玉良缘的话题来敲打宝玉.宝玉此番表白,语言又直了些,俗了些,也浮了些,这就使得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接受不了,她以为宝玉是借戏词来取笑她,触动了这位贵族少女的自尊,所以才会有此番之气.这里,黛玉的假与莺莺的不同;莺莺做假更多的因素是外部环境压迫,而黛玉的假则体现了黛玉内心感情世界的复杂.

   林黛玉平时的"喜怒无常",也多是其思想上假与真情感的流露.对于宝玉,宝钗是个强有力的对手.她端庄美丽,又知书达礼,善施恩惠,再加上她有金锁,这金锁又须得配给一个有玉的,正应合了金玉姻缘的旧话,所以林黛玉处处防范着宝钗.宝钗和宝玉的接触,总是引起黛玉的醋意,常常为此和宝玉纠缠,惹得宝玉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她赌咒发誓,而她仍恐其"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比如二十回,湘云来了,黛玉因宝玉的一句话又赌气回到了房中.宝玉忙跟了来赔礼道歉,而林黛玉却不依不饶,使得两个人都很生气.恰巧此时宝钗来了,推宝玉走了,黛玉越想越气,只向窗前流泪."没两盏茶的功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未张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论文范文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直到宝玉说出"亲不间疏,先不潜后"的体已话,才慢慢地回转过来.如此描写,《红楼梦》中不止一处,正如作品第二十九回所言:"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论文范文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论文范文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引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它写出了黛玉的真情与假意,揭示了黛玉性格中的多种复杂因素.林黛玉对贾宝玉用情很深,但她却时时感到有一种压力在威胁着她与宝玉的爱情,再加上,自由爱情在当时被看成是没廉耻的私情苟合,林黛玉的思想中不能不存在这种传统的观念.这样,她头脑中的封建意识与反封建的爱情要求就常在她心灵深处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形成了她的"小性儿"和"喜怒无常",使她不能直接接受宝玉对她的爱情表白,造成了她性格中假与真的矛盾冲突.这种性格特征,既是封建社会贵族青年表达爱情的特殊方式,也是两个叛逆者的爱情毫无成功希望的反映.这一点,虽和莺莺做假有一定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封建社会中青年女子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的复杂思想的体现,见出《红楼梦》与《西厢记》在爱情描写上的相似之处.

   三,超越

   (一)打破大团圆的结局模式

   1,反映了更深刻的主题

   《西厢记》与《红楼梦》在表现爱情这一主题上有相同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作品,《红楼梦》较之《西厢记》爱情主题更深刻,更有意义.

   首先,《西厢记》中的爱情描写只局限于爱情和婚姻本身,而《红楼梦》却把爱情描写同封建社会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了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内容.《西厢记》中老夫人对女儿的婚事百般阻拦,认为婚姻应听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的不合理.《红楼梦》不似以往才子佳人小说只把注意力局限于爱情和婚姻本身,局限于单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批判上,而是对那一时代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家庭问题,奴婢问题,思想道德问题,科举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宗教风俗,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接触.笔锋所至,几乎牵涉到那一社会的整个结构.

   其次,爱情故事的格式不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仍没有摆脱一见钟情的俗套,而《红楼梦》所表现的当然,郎才女貌的爱情比之门当户对的爱情是前进了一步,但比之《红楼梦》所表现的那种爱情仍缺乏一定的深度.《红楼梦》突破了前代作家所表现的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中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的爱情基础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

   《红楼梦》与《西厢记》爱情描写之比较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于淑华 62.0% 1998-04-15 《西厢记》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异同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谭海英 10.6% 2004-03-30 日月相映 照世同辉──论《红楼梦》与《西厢记》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胡文彬 3.0% 1995-04-15 从叙事聚焦看《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阮艳萍 2.2% 2003-10-26 记忆的力量——《红楼梦》意义述论 红楼梦学刊 单世联 2.2% 2005-07-25 这是对以往才子佳人小说戏剧所共有的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的否定,比以往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有了更高的思想性.

   再次,不同的恋爱观.《西厢记》中的莺莺作为大家闺秀,很少接触青年男性,因而对外貌英俊的张生一见钟情,张生亦被莺莺的美貌所吸引.他们的爱情只是男女间外貌的吸引,属于爱情的初级阶段,不具备进步的恋爱观.《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则反映了具有近代论文范文主义色彩的进步的恋爱观,即要求爱情必须建立在以反封建为内容的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这就使《红楼梦》中的爱情纠葛赋予了更深的社会意义,与近代的恋爱观比较接近.

   2,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与封建家长之间虽也有激烈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他们爱情的归宿仍然是封建传统思想所允许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结局富于悲剧性,这种悲剧性表现在宝黛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与封建势力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性和必然性,富于作品更广泛的社会性.

   《西厢记》与《红楼梦》在表现爱情主题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生活在元朝初年,当时元朝的商业贸易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观众比较欣赏戏曲表演,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杂剧一般讲的是平常的生活故事,而结局也以大团圆居多,《西厢记》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而《红楼梦》产生在清朝中叶,当时清朝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中国的封建社会行将土崩瓦解,资产阶级论文范文主义革命即将到来,因而《红楼梦》的爱情主题要比《西厢记》深刻的多,作者也赋于它更广阔的社会内容.第二,主观条件和创作意图不同.在《西厢记》之前,唐代就有传奇小说《莺莺传》,之后张生与莺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时,故事内容已基本定格.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是把这个为人们喜爱的故事改编成当时喜闻乐见的杂剧形式.因而它的主题远不及《红楼梦》深刻.《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亲身经历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他对自己所处的那个阶级以及整个封建社会有较清醒和较深刻的认识,因而《红楼梦》的主题有其深刻的社会性.

   (二)突破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

   《西厢记》以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这种一夫一妻的团圆表现了爱情的专一和坚贞,较之那些庸俗的一夫多妻大团圆要强得多.《西厢记》一改既往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提出专一不二的理想婚姻制度,无论是西厢私会还是高中状元,加官晋爵时,张生对莺莺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而莺莺更是始终将"情"摆在重要位置,在她的心中,什么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等,她根本不放在眼里,她所向往的只是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在这个情剧中,最终是以男方考取状元,满足封建势力的要求才得以团圆,同时,这种团圆又是经过皇帝批准的"合法婚姻",因矛盾双方互作让步而获得圆满.而在《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绝不是那千篇一律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说所可比拟的,它不再用历尽险阻,苦尽甘来的美满结局来告慰大家,而是对整个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血泪控诉,体现出了曹雪芹爱情描写的思想深刻性.王国维先生曾评价《红楼梦》说,"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红楼梦》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才子佳人","中状元大团圆"的爱情模式,而是曹雪芹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上升为整个时代的悲剧,他们爱情所处的环境紧随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衰亡,宝黛的叛逆性格注定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这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全书也就笼罩了一层压抑沉重的气氛.此外,从宝黛二人爱情缘由来看,否定以往"郎才女貌"的爱情价值取向,提出了全新的的爱情观——宝黛二人不再是状元才子,佳人千金,而是性格相投,思想一致,都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渴望自由结合的青年男女.如贾宝玉彻底否定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对科举仕途之路异常淡漠,贬斥那些追逐功名之人为"国贼""禄蠹",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始终采取同情甚至支持的态度,完全不同于薛宝钗,史湘云等人,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与宝玉互视对方为知己.由此可见,宝黛这种崭新的恋爱观是建立在思想契合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使得宝黛的爱情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这个颇具宿命色彩的爱情童话中,早已撒下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种子,他们一个为贪恋凡尘下世,一个味还泪报恩相随,故事的开头便早已注定那不可逆转的凄惨结局.最终宝玉携带宝钗迈入了婚姻的殿堂,象征着宝黛之间爱情的"木石前盟"是悲剧,有情人难成眷属,两人耗费心血堆垒起的爱情沙堡终究抵不过封建顽固势力的冲毁,缠绵动人的爱情奏出了一曲凄婉哀怨的挽歌,也正因为《红楼梦》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以悲剧来收尾,它才在读者心中定格为永恒.

   四,结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每一新的阶段总是从旧的历史阶段演变而来,必然要继承过去的某些东西.具体到文学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变化很大,但都是以过去的文学遗产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曹雪芹,堪称文学巨匠,他所创作的《红楼梦》,无论是作品的思想性,反映社会的深刻性,以及刻划场面,描写人物等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绝世精品.但《红楼梦》又不是曹雪芹凭空创作出来的.中国二干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无疑给了曹雪芹巨大的创作源泉,而《西厢记》这部戏剧艺术珍品,又深为曹雪芹所喜爱,所以,艺术地继承和借鉴是理所当然的.《红楼梦》中提到《西厢记》的地方有好几处,而且书中主人公宝黛也都非常喜欢《西厢记》,这说明曹雪芹不仅熟悉《西厢记》,而且还十分推崇,不少红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可见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确是借鉴了《西厢记》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借鉴和继承是极其普遍的,然而《红楼梦》之于《西厢记》,除了借鉴和继承,还更有创造和发展.《红楼梦》不再象《西厢记》那样单纯歌颂男女之至情,而是进一步把能否摆脱功名利禄的世俗观念作为衡量这种男女之情是否靠得住的标准.贾宝玉爱林黛玉,就是因为"林妹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宝钗端庄又美丽,但她太世故,所以宝玉不爱.它所歌颂的爱情和封建正统以及世俗观念的深刻对立比《西厢记》更加明显,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看到反封建的论文范文思想的发展.在贾宝玉身上,已经透出了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自由论文范文的曙光.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曹雪芹熟悉并热爱《西厢记》,无疑会给他的创作以深远影响,所以在爱情描写上《红》与《西》会有如此的相似,表现了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任何文学遗产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王实甫写作《西厢记》时,我国社会正处在元蒙少数民族统治者统制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虽也为统治者所接受,但已远不如从前那样受到尊崇.如当时对妇女的贞节观念,元蒙统治者是轻视的,当时论文范文僧侣做佛事可与倡优一起共舞,个别论文范文甚至可以蓄女乐,这与汉族的一些清规是相悖的,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意识的转变,才促进了元代说唱,戏剧等"俗"文学的发展.所以《西厢记》写莺莺私通张生,事发后老夫人为遮丑而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使崔张最终结成了美满姻缘;而《红楼梦》创作的时代,封建礼教的压迫进一步加深了.大观园中司棋因为藏着表弟私赠的信帖而被赶出了大观园,最后羞愤自尽;贾母是林黛玉在贾府中最依赖的人,平时待黛玉也一如宝玉;但得知黛玉病势泞甭是因与宝玉之情,便道:"孩子们从小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的本份,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论文范文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林黛玉病得奄奄一息,贾母这位亲外祖母竟懒于过问,试想,如果林黛玉真的走了莺莺那一步,那也是决不会有好结果的.以此可以证明,《红楼梦》创作的时代礼教的桎梏是多么严重,在这种环境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违背礼教的自由爱情又怎么可能获得美满结局呢?正因为如此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虽继承和借鉴了《西厢记》,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就整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言,《红楼梦》比《西厢记》要高出许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仅就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而言,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红楼梦"中宝黛之间与《西厢记》中崔张之间爱情关系的确立都是一见钟情的,如前所述.但《西厢记》中崔张一见钟情,张生主动追求莺莺,一切是那么地单纯自然,而宝黛之间却掺上了木石前盟的因果宿怨;崔张与宝黛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崔张背叛礼教纯粹是为了爱情,而宝黛之背叛,尤其是宝玉的弃家为僧,除了黛玉之死,与黛玉相聚无望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张生的疯魔和酸痴纯粹是在爱情力量感召下产生的举动,而贾宝玉的痴呆有时则是一种病态;莺莺做假主要是为了防范红娘,外界环境影响的成份大;而黛玉之假却是内心复杂矛盾的体现.也就是说,《红楼梦》与《西厢记》在爱情描写上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见出在封建文化这一共同底色下的文学继承关系.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元)王实甫,西厢记[M].长春:吉林文学出版社,1978.

   [3]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6]张国星.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8]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9]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0]王国维等.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四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4]于淑华.《红楼梦》与《西厢记》爱情描写之比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6,19(1):41~49.

   [15]伏涤修.《红楼梦》对《西厢记》的接受与评价[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1):52~55.

   [16]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四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是否本人 重合文字来源 文献来源 作者 文字复制比 是否引用 时间 选择 《红楼梦》与《西厢记》爱情描写之比较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于淑华 48.4% 1998-04-15 《西厢记》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异同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谭海英 23.2% 2004-03-30 从爱情角度看《西厢记》与《红楼梦》 语文学刊 王芳; 13.7% 2017-12-30 临帖,毋庸置疑_松林 网络(blog.sina.) ? 2.1% 2017-07-10 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小说分析之一 破与立 徐文斗;孔范今; 2.0% 1978-08-29 没有论文范文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徐正明 2.0% 1979-03-02 南京大屠杀时的约翰·拉贝 天风 杨善友; 2.0% 2017-10-08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张树斌; 2.0% 2017-09-10

   1

总结:此文是一篇西厢记宝玉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引用文献:

[1] 林黛玉和诗歌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林黛玉和诗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500字
[2] 史湘云和林黛玉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史湘云和林黛玉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2万字
[3] 林黛玉和红楼梦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林黛玉和红楼梦自考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汉语言文学论文评语2021年》word下载【免费】
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