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工科硕士论文评语北京

主题:高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4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大学高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学高校方面论文范文。

大学高校论文范文

高校论文

目录

  1. 高校:温州警方破获特大贩毒案 涉全国十余所高校大学生

课题名称:我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多元质量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高等学校出现了定位趋同,职能错位,盲目攀比,盲目升格,而不是在自己的层次和类别里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缺乏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高等学校定位难把握,政府难以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没有形成基于明确的分工定位和分类的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明确高校分类,建立多元质量评价标准是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我国研究者曾提出了一些高校分类的模式,但由于理论基础研究没有突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与我国高等学校现状相适应,如何分类发展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本研究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本研究围绕"理论分析-国际比较-实践验证"这一思路展开,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理论分析.通过对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与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关系的分析,确立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依据.研究认为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是由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引起的,高校分类应当主要基于对高等教育职能的研究.

   第二章历史与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确立分类维度时以高校职能为导向建立分类的预设指标;考虑资源支持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指标;考虑高校的社会影响及被社会所认可程度方面的指标,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四章是实践验证部分.通过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运用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逐步筛选出17个分类的核心特征指标.通过探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维度,确立我国高校的分类标准,根据此分类标准将我国1517所普通高等学校分为四大类: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学士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每一大类又包括几小类.

   第五章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提出了预测和建议,第六章探讨了我国基于分类的多元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

   目 录

   导论 高校分类: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章 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与高等学校分层分类

   一,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轨迹与历史演变

   二,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三,分类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呼唤

   第二章 高等学校分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一,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进展与局限

   二,国外多样化高等学校分类的经验

   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思路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与筛选

   一,本研究所收集数据资料的来源及处理分析方法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及筛选分析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模式建构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维度探析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初探

   三,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初步分类设想

   第五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

   一,分类办学:大众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与战略定位

   第六章,多元质量标准与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构建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进入多元化时代

   二,高等教育多元质量观发展

   三,从评价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转变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分类评价体系的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导论 高校分类: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以实现.所谓分类发展,分类指导,都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难以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各国无论通过民间还是政府,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不断有一些新的高校得以设立,原有的高校经历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调整,因而高校的数量几经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又经历了以"共建,调整,合并,合作"为方针的新一轮重组,高校的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许多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不断出现.截至2003年7月1日,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517所,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扩招与合并等高等教育政策措施的实行,我国为数众多的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较大偏差.许多高等院校定位趋同,职能错位,盲目攀比,盲目升格,专科学校热衷于升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热衷于增设研究生学位点,许多重点高校同时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也办有成教,自考,函大,夜大和高职等层次;而不是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层次上和类别里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许多高校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的人才的规格等方面无太大的差异,所培养的人才可替代性强,特色不明显,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比较明显,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整体重心通常是不断降低的,以美国为例,如按《2000年卡内基高等院校分类》的美国高等院校分布,2000年,美国有权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总数为3941所,其中,博士/研究型大学261所,占6.6%,硕士学位授予院校611所,占15.5%,而学士学位授予院校606所,占15.4%,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1669所,占42.3%,专门院校766所,占19.4%,部落学院与大学28所,占0.7%.其大学分布在层次上由高到低呈单调增,呈正三角形.但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升格,招生层次不断提高,专科层次就业和招生都陷入困难中,有不断萎缩的趋势,呈现出高等教育的层次和重心不断上移的特征,这样的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健康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一直没有制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各高等学校之间界限不清,分工不明确";在高等教育规划方面,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重视不够,缺乏对高校的分类指导,不同学校没有明确的分工定位和分类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质量的评价多数建立在单一的规模,层次指标上,使得人们更关注一所高校的规模,学位层次,学位点数量,大学在比"大"而不是比"学".目前社会上的几种大学排行,显然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意识.其评估指标是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订的,最为突出的是以科研规模的大小,论文与专着的数量以及被SCI,EI等收录数与CSSCI引文数,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多少,作为评分与排名的主要依据,驱使所有高等学校都挤在一条道上.这就不难理解多数高校确立的目标都高于现实需要和社会的期望,高校热衷于层次和规模的扩大,不愿意在已有的层次投入精力将学校办好.因为追求规模和层次的发展较之于质量的稳步提高更有利于高校扩大知名度,获得办学资源.

   因此,实行高校分类,建立多元质量评价标准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政府需要运用高校分类制定适合不同高校的发展政策,高校要以此确定战略目标,并在自己的目标定位上办出特色和质量.目前人们对大众化时代应建立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趋于一致,但如何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科学的高校分类标准,导致无法建立广为认可的高校质量准则.要进行科学的大学评价,第一步是解决被评价高等院校间类别划分问题,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划分标准.我国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我国高校分类的模式.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各类学校现在的比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比例如何,这些问题由于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数量研究而难以回答.本研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究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状况表明,对我国已有的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型高等学校留下可能的空间已经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的问题.本研究将首先从理论上通过对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与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的关系的分析,确立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依据;并回顾我国高校分类的进展与局限,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的经验,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分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运用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逐步筛选分类的核心特征指标,寻找我国高校的分类维度,确立我国高校的分类标准;根据高等教育多元目标研究的成果和国际经验,建立当前我国高校的分类模式和未来发展模式.本研究试图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为克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还可以丰富普通高等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理论,拓展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领域.

   这样的工作也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打下了基础;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政策,为政府和社会进行大学排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概念的界定

   (一)分类与高等学校校分类

   所谓类,是指事物某种侧面,属性或特征的集合.分类是通过一定的集合进行思维,表达,检索的一种手段,分类是所有的科学和学科都必须借助的方法,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分类势必要遮蔽事物的这些或那些侧面,属性或特征.通常说来,分类无法涵盖事物整体,只能涉及事物的某些侧面,属性或特征.分类的关键在于选择和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分类的结果是否科学和准确.分类的标准必须首先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必须为研究目的及研究需要服务.

   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分类不同于排名,其目的是按照职能和角色对学术机构进行归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庞大复杂,多元化的学术体系需要按照机构特征和角色来进行度量.真正科学的分类体系将有助于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为高校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最关键的是,它将在分析复杂的学术系统,描述各种各样的高等学校时,为我们引入科学理性的分析框架.

   John V.Lombardi(2002)认为高等教育的分类学(taxonomy)即是企图将数百或数千所传统大学,依据不同的功能指标,放入不同的分类之中,以协助社会大众有系统的了解并区隔大学之间性质差异的一种研究.

   本研究所探讨的高等学校分类是根据高等学校的某些侧面,属性或特征将它们集合起来的一种手段,当然,高校分类也是为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服务的.和所有别的分类一样,高等学校分类也不可能穷尽高等学校的所有特点和属性,而只能是根据某些侧面和属性来进行.

   (二)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本研究所指的高等教育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学校:本研究理论分析部分所指的高等学校乃广义上的概念,是指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之一.具体到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在形式结构方面,包括以下几种:1,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夜校部,函授部; 2,独立的函授大学(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学院); 3,管理干部学院; 4,职工,农民大学(学院)5,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 6,高等教育自学论文范文.

   普通高等学校:本研究所指的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本研究实践验证部分所进行的高校的分类,是对截止到2003年7月1日我国1517所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论文第三,四,五章所谈的高校分类均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通过对文献和有关网站的检索,现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高校分类研究的总体情况综述如下:

   (一)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类

   1,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高校分类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6个层次;有的层次又细分为若干级别,这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界最为广泛使用的划分方法,对其他国家也有广泛的影响.卡内基分类标准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除专业教育机构和部族大学两大类外,其他高校主要都是按照其所授学位的最高层次分成"博士,硕士,学士,副学士"四大类的,每一大类中又根据所授学位的数量和学科及其他因素,分成几小类.2000年版本和过去的几个版本相比较,有一点特别明显的变化,即在I,II类博士/研究大学的界定中,不但关注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而且十分强调覆盖的学科领域.表1介绍2000年版本的分类及其分布.

   表1 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及其分布

   机构类别 总数 占机构总数% 总数 3942 100

   博士学位授予机构 261 6.6

   博士级/研究型大学(Ex) 151 3.8

   博士级/研究型大学(In) 110 2.8

   硕士级学院及大学 610 15.5

   硕士级学院及大学I 496 12.6

   硕士级学院及大学II 114 2.9

   学士级学院 550 13.9

   学士级学院I 226 5.7

   学士级学院II 324 8.2

   副学士级学院 1726 43.8

   专门机构 767 19.5

   族群学院及大学 28 0.7 资料来源:The Chronicle Carnegie Foundation's Classification,2000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将第论文范文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性的;5A又分为5A1与5A2, 5A1一般是为研究作准备的,5A2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5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第二学位(硕士)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至于第二阶段(序数6)则是"专指可获得高级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的""旨在进行高级研究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表2 第论文范文教育(中学后教育)示意图

   (二)中国高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1,对国外高校分类做法的介绍

   我国专家和学者关于高校分类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教界的学者,高等院校的领导等对我国高校分类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徐毓龙,樊来耀,秦荣等学者一直很关注美国卡内基的分类方法,并且及时把它的新变化介绍给我国高等教育界;许多学

高校:温州警方破获特大贩毒案 涉全国十余所高校大学生

者也不断地把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做法介绍进来,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提供了可参照和借鉴的经验.

   2,对我国高校分类的具体设想

   此外,还有很多中国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做出了具体的设想.马陆亭,孙建波等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肖国安则认为从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服务层次来划分一般可以将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何晋秋认为我国原来各种常用的高校分类方法都是按照某种需要进行的,任意性大,难以科学地按这些分类进行按类要求,分类指导,分类评估和管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外的经验可以把我国高校分为以下4种类型,即以研究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或学院,教学型学院或大学以及社区学院或二年制大学.肖光岭先生建议将大学分为三类:第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第二,其他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大学;第三,培养专科生为主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

   3,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分类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在对中国大学进行评估和排序时提出了一种大学分类标准.将高等学校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结合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大小,将现有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所高校的类型由上述类与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4,台湾地区的大学分类

   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为解决急速倍增的大学院校,陆续推动大学整并,参照国外经验,依大学的特色,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专业技术与实务为主的科技大学,社区大学,空中大学或开放大学,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采用的大学分类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有综合排行和分类排行,其中分类排行把我国普通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其分类仅仅是按学科粗糙的分类.

   如果说,卡内基分类只以学位高低分层次;那么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分类则先按学科门类分类,再以科研规模大小代替学位高低分层次.两种分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都不能作为一所高校定位的依据.

   中国学者许多论述高等教育层次体系的文章,经常提及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等等分类,大致以美国卡内基的分类为依据,结合中国国情,有所修改补充.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关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更值得我们重视.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与科研规模的大小.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考虑的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它必须全面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因而大体上能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分类.20世纪70年代公布第一个分类标准之后,经过20年的使用,根据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新情况,变化和预测世界各地区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经过反复征求意见与论证,提出新的标准分类法修订文本,作为各国教育分类的指导与教育统计的依据,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适性.也就是说,它可更好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划分的参照.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都也是按不同类型发展的,他们的类型结构有共同性,也各有其特殊性.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是由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各国学校类型结构反映了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但我们要根据国情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寻找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道路.

   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分类的研究和具体的高校分类的做法,对我国高校分类起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高校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但还显得十分零散,大多数学者只是提一些分类的具体设想,都没有明确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该怎么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类;对分类的具体操作也缺乏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分类标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分类的最为实际和关键的问题.也还没有能够形成被普通民众所认同,为教育管理部门所参照的,具有较高公信度的类型体系.因此,组织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紧要而迫切的工作.

   五,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部分将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阐述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基础及分类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比较研究方法: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并不是我国所单独面临的,而且相对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比较晚,因而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但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之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历史研究法:我国曾经沿用的分类方法尽管各有缺陷,但也还有许多值得保留和借鉴的地方,毕竟它们反映了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也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统计分析法: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大量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采用SPSS10.0(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全面的高校特征指标的调查与筛选分析,确立我国高校分类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自己的高校分类标准,形成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高校进行初步分类.

   七,研究的局限性

   准确,科学,合理的大学分类是十分困难的工作,笔者仅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1,资料收集方式方面

   本研究虽为一科学的调查研究,但要从一个口径上得到高校全方位的数据是有相当困难的,在各个高校统计资料的取得和操作技术方面,本研究采用了大量的间接资料和数据,这样的资料收集方式,难免产生若干的限制性困难.

   2,分类指标的采用方面

   在分类指标的采用上,笔者有意识地避免选取主观色彩较浓的指标,更加注重选取具有可比性并且较为客观的特征指标,这可能会模糊有些学校真实而重要的分野,以致不能充分反映各学校的特色与专长.

   3,分类的结果方面

   在分类的结果方面,虽然本研究是采用量化的客观性指标,如博士点数,硕士点数,重点学科数,博士生导师数等,但分类是将一所学校各项表现简约化的方式,在简化过程中,可能无法将各校的特色突现出来,致使有可能使不同类型的院校却被分在同一类中.再者,若干学校难免会因少许差距,在某些指标之下,被分类至次一级的分类中,因而引起反弹.此外,量化也可能会产生无法呈现学校整体"质"的表现之现象.

   第一章 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与高等学校分层分类

   一,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轨迹与历史演变

   (一)高等教育职能发展的历史追溯

   从高等学校职能的发展变化来看,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和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文化传承是它所具备和能发挥的基本功能.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在科学世纪到来的最初两个世纪(17,18世纪),大学仍没有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新的科学知识不能进入大学,大学课程没有根本变化,科学研究工作在大学中没能取得地位.除保存和传递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初,德国在耶拿战役失利之后创建了柏林大学,形成了研究会(Seminar)和研究所等新型机构,"创造了一种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重点在于进行科学研究而不在于教学和考试".从而使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的扩大,遂使大学职能发生了变化,大学从此开始具有培养人才之外的第二种职能——科学研究.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市民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逻辑成为了主宰高等教育适应性发展变迁的根本力量.实用的思想和功利的目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活动服务于现实生活,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在素以实用主义着称的美国,率先出现了回应这种价值期待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和办学实践.1862年莫里尔法案和1877年的海琪法案,不断地使高等教育系统纳入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体系之中,规范,引导和不断强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思想;1904年至1918年在范海斯领导下的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的开创性实践,实现了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的"延伸",使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思想为核心内涵的"威斯康辛"精神真正形成,广为传播并且深入人心.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美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出现,标志着大学从传统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开了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合作的先河.从此大学的活动开始越过围墙,遍及社会.

   这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应该说这三大职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高等学校最基本,最有生命力的职能,是社会进步与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相统一的产物.

   有理由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职能会不断地增加甚至更新.过去是如此,未来亦如此.原因就在于高等学校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各种类型学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为高等学校职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等学校类型单一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应地也呈单一化.而到高等学校的类型逐渐丰富起来的时候,高等学校的职能也朝向多样化趋势发展.

   (二)高等教育职能分化的影响因素

   现代高等教育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学校职能的分化是与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需求的不断变化与高等学校不断满足或适应这种需求变化的结果.统观高等学校职能数百年的分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1,社会多元利益主体需求的变化是高等教育职能分化的根本动因

   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高深知识和高深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上升,社会中日益增多的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价值期待和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它难以完全承诺,应和,满足多种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期待,并因此而造成多元利益主体(及其价值期待)彼此之间的冲突.因此,高等教育为了赢得自身的合法化存续,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自觉推进或被迫接受自身组织结构,特别是其职能系统的多样化变革.

   无论是新职能的产生还是已有职能内涵的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社会多种利益主体的价值期待和消费需求.正如日本学者友田泰正所言,"大学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将各种社会功能吸收进来,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大学不断地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假如没有现实社会需求的话,大学的扩展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一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高等学校必然要通过改变职能予以适应,否则,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学校职能的分化还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相一致的.17,18世纪,西方传统大学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它们未能适应这一时期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发展知识职能由囿于"论文范文塔"的纯学术研究到对应用性研究的重视,是高等学校对现代生产与科技发展需求的反应.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与发展更是高等学校对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直接满足.

   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高等教育职能分化发展实现的前提

   如果从系统的结构,功能,职能等基本理论出发,功能由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系统要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就必须调整高等教育自身的结构.以便承诺,应和,满足多元价值期待,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从而缓和,化解多元价值期待的冲突.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发展,策略实施的基本形式有二:其一是"以多对一".这在伯顿·论文范文看来就是对于同一问题运用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法给予解决,或不同机构从事同一工作."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最好能采用多种方法等让同一地区的好几所大学或学院从事同一种工作等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僵化的模式."其二是"以多对多".其理论内涵是针对多元价值期待,高等教育系统通过分层分割的手段,使自身分化为与各类价值期待相对应的功能单元,以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功能单元之"多",对应,承诺,应和,满足各类价值期待之"多".从效率的观点看,"以多对多"的策略将更受高等教育变革者的青睐.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至今,随着高等教育功能分化的进行,高等教育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大学教育到后来的高等教育,再从第论文范文教育到中学后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定义的不断泛化,高等教育的内涵越来越小,外延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已经演化为复杂的巨型系统,在原有的定义框架下,当某种新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法被包容,某些新的职能无法被发挥,即当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新的职能的出现.为了确保这种职能更好地发挥,通过职能分化制度建立新的系统往往比将起纳入原有的系统更为有效.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明确地指出,"形式多样,结构各异,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伯顿·论文范文曾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在各高等学校和各种类型学校中实行分工是愈加必要了,这种分工使各个不同单位都能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各种不同的任务."他建议,"要使多样性和双重性合法化.人们必须帮助各高等学校和各类高等教育明确和确定各不相同的职责,各不相同的任务搭配." "各种外部控制必须做到有区别地对待具有不同职责的高等学校."纳伊曼则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在每个国家建立一个包括各种类型学校的真正高等教育体系.其任务是在统一规划下,保证多样化."显然,保证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使不同的高校承担不同的职能,是实现高等学校职能分化的需要.

   3,高等学校职能的分化既是高等学校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阿什比从高等教育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角度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遗传"是指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环境"即是高等学校周围的社会.高等学校的发展就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发展的逻辑."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高等学校职能的分化正是高等学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逻辑变化的结果,而高等学校自身逻辑的变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

   中世纪大学从产生以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等学校职能由单一到多样,内涵也不断丰富,高等学校的"遗传因子"也不断变化,这是符合生物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原理的.高等学校要想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定位,专注某一方面的职能,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势和特色在同类高校的竞争中取胜.日本学者有本章认为,"由于存在着研究性大学,研究生院大学,四年制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没有必要强求各个院校实施千篇一律的教育职能.实际上,现实中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美国着名高等教育家论文范文·克尔也说,"并非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必须一样,一些可能专注于某一套职能,而其他的则着重于另一套职能."德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则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科研,教学,学习等活动,扶持和发展各种科学和艺术."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在通过改变职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实现的,任何不改变职能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使高等学校得到发展的希望都是不现实的.

   社会对高等学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通过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来满足."社会和个人对大学的要求,期望,只有在整个大学体系中实现,个别大学不可能承担所有的职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呈现出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盲目求大求全,不盲目攀比.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基本历史走向.可以说纯粹单一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自中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和各地区之中很少见,它只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和极端的形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才是正常的和普遍的存在样态.

   斯塔德特曼(Stadtman,1980)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列举6点好处:

   多样化增加学习者可以享受的选择范围;

   它使每一个人实质上都享有高等教育;

   它使教育和各个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相配;

   它使院校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使命并限制他们的活动;

   它回应一个(本身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的压力;

   它成为学院和大学自由和自主权的一个先决条件.

   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更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职能的发挥."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稳定性的关键,也许在于不同类型的院校的作用和任务的合法性."所以,"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强调高等学校的"个性化"或"办学特色"等,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

   2,高等学校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对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应答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分化发展的过程.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类型简单,如今多学科,不同管理体制和不同等级的院校体系,都是后来不断分化发展的结果.进入大众化阶段,这种分化过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众化过程中,针对各种不同需求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不断涌现出来,单一的精英型高等教育体系逐步转变为多层次,多类型的可以满足大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天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少新型机构,新学制,新专业,新的学习形式等,都是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才逐步产生和蓬勃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初级技术学院,巨型大学(multi-university)和公司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等;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大学来实现是明智而富有成效的.事实上,大学应该是多样化的,是有层次的.世界上没有哪一类大学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够接纳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和学习意愿差异甚大的学生,即便是像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论文范文·克尔所引以自豪的"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代都市的"的"巨型大学"也是如此.就大学个体而言,大学不能成为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和完成各种任务的"万能之物".诚如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所言,"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同样,希望有一批无差别,同一化的大学来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也是不现实的和不明智的.这就意味着大学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一是可以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需求;二是在科学研究中,关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有所侧重;三是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复杂的社会和分化的经济市场也显示出种类繁多的需求,这些需求恐怕是单独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不能满足的,所以需要多样化.比较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能够更好地回应各种各样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常常有人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力量在于它的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有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高等教育对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变化作出的最好应答.

   (二)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规律及其表现

   1,高等学校分层发展的原因分析和哲学反思

   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认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争论,我们看到的是"政治论"逐渐占据了上风.在这种观念倾向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化迫使高等教育体系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在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社会各界关系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服务与维护学术独立性的矛盾.来自外部的诱惑不仅在刺激应用学科迅速发展的同时给基础学科以不利影响,而且还引导应用学科只朝那些有近期可见的潜在商业价值的方向发展.这有可能造成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发展失衡.

   "在19世纪下半叶时,对教育的需求多是由于政治目的;随后这些意向主要成为经济的(如同现在的许多情况一样);最近则加上了强烈的社会因素,尤为明显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阶级,无条件入学的论文范文妇女们,提出了进一步享受教育的要求."市场逻辑的成熟和社会论文范文化进程的加快,为各类利益主体全面,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多层次,多类型的价值需求,提出多类型,多层次甚至是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价值期待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与此相契合,为了满足各类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需要,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变迁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发展方面.

   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在飞速发展,变化剧烈的环境之中,面对多元价值期待及其冲突时,通过形成"合理多余度",增强自身承诺,应和,满足系统内外部多元价值期待的弹性限度,提高自身对于不断复杂的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有发生新的层次分化的可能性,即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底部的那些院校有可能与处于顶层的研究型大学拉开距离,从而逐渐脱离整个体系而越来越接近于中学教育的一般提高,美国的许多社区学院就越来越表现出这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发展是必须的,"问题是分级要公开,各级要实行多元制,定级要有院校之间的评议".

   2,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是由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发展引起的

   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导致什么样的功能;同时,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系统功能的选定要靠相应的组织结构予以保证.高等学校的多样化是由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发展引起的,复杂的高等教育职能系统需要不同的高等学校来承担.不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职能不同,而且就是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由于其内外部各种条件的差异,所具有的职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的到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深学问不断向应用领域扩展,高等教育迅速走向生活化,大众化,毕业生的服务范围也扩大到空前宽广的领域.这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几乎所有领域的组织,扩大后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对原有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分化和重组,建立一个有效的职能分化的新系统,成为一种由多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层次承担不同社会职能的复杂系统,不同科类和层次的高校分别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目标市场,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

   如果这一新的系统能够建立起来,那么精英部门未必会被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兴起而破坏,甚至有可能发展得更好.例如,"加利福尼亚总体规划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职能分化制度".在这个总体规划里,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部分被独立成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院校赋予不同的职能,而且要求每个部分都必须力求优秀.加州大学有九个分校,是加州政府资助的主要学术研究机构,可授予博士学位,以研究所为发展重点,强调学术研究,另设法律,医学,牙医,兽医,建筑等专业科系,从加州公立中学成绩最好的12.5%的毕业生中挑选学生,提供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加州州立大学有22所分校,主要提供论文范文教育,科学,应用领域及培育中小学师资的大学部及硕士课程,招收中学毕业生中分数最高的约33.3%的学生.为数众多的社区学院则提供二年制的一般及职业性课程,凡高中毕业生或年满18岁者皆可就读,在社区学院完成学业后,可申请转入一所四年制院校.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调和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以及政府计划与市场机制,追求公平机会与追求学术论文范文等看似对立的价值.从而避免了因定位不清,盲目竞争而导致的功能重叠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地通过立法使高等教育的职能在不同的院校得以分化发展.

   3,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大学的层次化

   传统大学主要是研究和传授所谓"高深学问"的场所,从事科学研究是其主要职能,学术定向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与传统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社会文化人才的任务是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开发性科学研究进入了传统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文化创新体系之中,并且地位日渐上升;科学研究,文化创新与教学育人,文化传承之间的互补关系日渐疏离;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除了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人才以外,多数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他们将来要做为普通劳动者进入社会,社会不可能需要那么多专门从事管理和科研的人,支撑一个社会的主要基础是普通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学术定向以外,更多地必须是职业定向的,这就促使高等学校层次迅速发生分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高校之间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方面出现了有着层次高低之别的分化和分工.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化发展在带来多样化的同时也成就了其多层次的特征.如今我们在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分等级的院校系统,这些院校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地位和声誉,财富和权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响方面分成等级".实际上,正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化发展所带来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保证了不同院校面对不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也保障了高等教育体系在总体上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三,分类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呼唤

   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是指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依据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按照类别,实行自我优化,自我发展的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就是确定不同的高等学校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过程中的责任,让其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发挥其特色作用,使大学按照正确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分类办学:一个被忽视的办学策略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从19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解放前沿袭这种结构体系,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建国后院系调整,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但基本上仍沿袭这三种类型,分为综合大学(文,理两科)与多科性大学(主要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应用性专科学校.大学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单科学院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类型划分虽然清楚,但多科性大学与单科性学院专业口径过窄,专科学校定位不明,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的单科性学院80年代以来,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以及其后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一经被批准升为学院,也追求成为学科齐全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每一所高校都寻求超越发展,希望扩展范围,如此众多的高等学校追求的却是单一化的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虽然在高校办学的现实中,分类办学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和一种不言自明的事实,但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等这些本该只反映高层次大学特征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不同层次大学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而导致几乎每所大学都希望发展成为完整的综合性大学,均想转型为学术取向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院校也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许多在低水平上重复的研究.除了这一股向上的"学术漂移"的现象,精英型大学向下的"职业漂移",也是导致高等教育系统越发混乱的动因.高职,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大学重要的财源,精英型大学将触角伸往这些领域,使得院校之间功能的界限更加模糊化,也导致了大众化冲击了精英教育.

   这种办学层次与目标的混乱,一方面,使高校迷失办学方向,使高校之间的竞争没有处在一个平台上,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造成结构性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不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决策,不利于社会对高校的了解和监督,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不利于我国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求学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加入WTO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将日益频繁.因此如何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使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合理分工,正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必要性

   1,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发展是我国政治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我们"不能把管理和结构的问题看作只是这些问题本身,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与高等教育的其它问题有关,并与高等教育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先行或滞后,但总体上应当是相适应的,如果不适应状况的持续时间太久或程度过甚,就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伴随着高深学问向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迅速走向生活化,大众化,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自身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组织,其办学经费的来源迅速多元化.

   在一个社会中,当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上大学的情况下,能够上大学就被视为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机会,所上大学的地位往往并不十分关键.然而当可以上大学的人数增长到一定比例以后,所上大学的地位就特别引人关注了,因为这直接关注到上大学者将来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更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自然也就特别在意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决定高等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的主要是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而评价和影响这种地位的力量主要来自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外部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高等院校给予一定的重点支持,对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审核认定以及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等;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民间投资的各类办学资源,服务于各自的对象,谋求各自的发展."市场调节也赋予这一庞杂的高等教育系统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的能力.最终自动地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形成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由于自身的行为表现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等学校的选择;不同高校的社会美誉度直接影响着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对高等学校的投资.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压力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形成了一种促使高等院校不断向高等教育体系金字塔顶部上升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学院要求升格为大学,各个大学纷纷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面对这种变化,政府必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引导不同的院校走分类办学的道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高等教育体系整体的规模和结构,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减少高校竞争中的盲目和无序性,让更多的学校把办学实践纳入一种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呈梯次结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各行各业的高技术专门人才更有其现实的重要性.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与其所有的高校都争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不如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在同类型中争创一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当分层,找到各自的位置,形成各自的特色,实现分类发展,才能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引导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是高等学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高校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高校引用文献:

[1] 高校图书馆论文范文 高校图书馆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高校图书馆论文范文 高校图书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
[3] 大学和高校学生论文范文文献 关于大学和高校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2000字
《工科硕士论文评语北京》word下载【免费】
高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