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读本

主题:高新技术企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1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技术企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技术企业方面论文范文。

技术企业论文范文

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目录

  1.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第一部分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创新的重要意义 1

   第二节 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演变 9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21

   第二章 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类型 32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特点 32

   第二节 创新活动的类型 41

   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66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模式 66

   第二节 创新活动的过程 77

   第四章 创新能力的要素和评价 102

   第一节 创新能力的要素 102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评价 121

   第五章 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134

   第一节 创新能力系统性塑造 134

   第二节 创新能力动态过程性建设 139

   第三节 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 178

   第六章 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183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 184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 195

   参考文献 209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的活力.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现在世界已进入技术高度密集的文明时代,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化创新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科技竞争正在走向白热化.美国大力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积极推进"2020战略",日本确立"再生战略"等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急切呼唤.

   知识链接:美国创新战略

   知识链接:欧盟2020战略

   从我国的情况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历史性变化都离不开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尤其是突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但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虽然我国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不少重要产业缺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价值链低端.我国的企业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创新动力不足.2017年我国有70余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行列,其中科技型企业只有2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10%,而这个比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为1.38%,R&D投入明显不足.①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动力不足,在科研项目立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没有形成上,中,下游合理分工,协同攻关,创新资源共享的机制,没有真正发挥科技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赶超跟随的时代终将过去,简单模仿的路子正越走越窄,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科技和人才,而不是靠消耗物质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论文范文各种深层矛盾,转型升级排除各种成长烦恼,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是靠廉价人力成本,超幅优惠条件来促进增长.因此,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睿智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创新既是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们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和恒久的生命力.

   当前,全社会已形成共识,即解决我国当论文范文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现实经济发展和长期结构调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国际竞争问题,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以及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等.

   知识链接

   二,论文范文领导集体关于创新的重要思想

   论文范文南方谈话以后,创新成为伴随我国发展的重要韵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在各种场合留下了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

   1992年10月,论文范文在论文范文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1998年3月4日,论文范文在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科学家座谈时强调指出,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1999年8月,论文范文在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在这次大会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被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

   2001年7月1日,论文范文在庆祝中国论文范文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2006年1月9日,论文范文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2007年10月15日,论文范文在中国论文范文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2007年12月12日,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论文范文发表重要讲话: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017年6月23日,论文范文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着名品牌.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四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论文范文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着,但是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2017年3月5日,论文范文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此前一天(3月4日),论文范文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迈出新的关键步伐.人们普遍关心的一大热点是,站在论文范文上的中国,将如何推进落实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7年9月30日,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论文范文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论文范文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就此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第二节 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演变

   一,创新的概念

   近几年,"创新"一词使用频率很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后,创新更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创新的概念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可以称得上是无处不在.然而大家对创新的概念和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创新"一词的英文是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① 不同词典中的释义不同,包括: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知识链接

   对于创新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二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发明创造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比较具有广泛意义的创新定义是:能为人类社会创造有价值新产品(物质或精神)的活动.

   本书所采用的创新定义为: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讲,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二,创新理论的起点

   目前社会上对于创新和创新活动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传和解释,这种情况不利于对创新的正确理解,而且容易使创新形式化,符号化,空洞化.因此,有必要简单地梳理创新理论的演变过程.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 Smith)有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创新思想相关论述的萌芽.他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他于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分工有助于机械发明,因而分工有利于国家富裕,初步揭示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指出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力之外又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Marx)则进一步深刻指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创新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经济学领域第一个系统,完整提出创新概念的人当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①.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创新,并使得创新概念重构.熊彼特之后,创新成为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并衍生出多种创新理论,学派,成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当 ·斯密与马克思的思想包含了创新的萌芽,随着熊彼特把创新概念系统化和完整化,创新理论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一条道路是从技术的创新与模仿,推广,转移的关系角度对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由此形成技术创新理论,以南希 ·施瓦茨(Nancy L. Schwartz),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Edwin Man论文范文ield)等为代表.随着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与成果之后,知识创新理论纵向衍生出来.另一条道路是将创新与制度相结合,研究制度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技术创新向横向拓展,制度创新理论应运而生,以道格拉斯 ·诺斯(D. C. North)等为代表.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又催生了国家创新体系为代表的广义创新.

   知识链接

   三,技术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①,该书一经问世就在西方轰动一时,是第一本用创新理论阐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专着,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着作.他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论文范文》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熊彼特的创新实质上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②,即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投入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引入"新组合"实现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原料)新来源,创建新组织,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其中引进新产品和应用新技术是熊彼特主要关注的内容.在他看来,创新是经济的内部因素,经济发展是其内部创造性变动的结果,资本主义则是这种变动的形式和方法,并认为这种产生新生产函数的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知识链接

   从熊彼特开始,人们逐渐展开了对创新的研究.熊彼特的创新有两点值得注意:

   创新的内涵从前所未有拓展到创造,再次发现,重新组合三个层次.

   创新包括新颖与有价值两层意思.以后的研究基本以这种内涵为起点.在此基础上,熊彼特提出了企业家创新模式和大企业家创新模式,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式

   图1—2 熊彼特大企业家创新模式

   (二)技术创新的发展

   熊彼特之后,技术创新出现了两个流派——新古典主义与新熊彼特主义.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索洛(R. Solow),他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提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他认为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由要素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二是由要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索洛对这两种经济增长进行了区分.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一文中,索洛提出,创新成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思想的来源,二是以后阶段的实现和发展.他的"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莫尔顿 ·卡曼(Mortonl karmien),南希 ·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他们揭示了"黑箱"内部运作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着名的技术创新模型.该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

   知识链接

   20世纪60年论文范文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兴起并开始组织对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 Myers)和马奎斯(D. G. Marquis)是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让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获得实际的成功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他们进一步拓宽了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在N论文范文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从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加入到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知识链接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

   创新的大小:罗赞娜 ·加西亚(Rosanna Garcia)和罗杰(Roger)根据创新的大小,把创新分为根本性创新, 适度创新和渐进型创新.② 这种分类认为,根本性创新的关键是引入新技术,创造未知的新需求,产生新市场;而适度创新则是由公司的原有产品线组成的,但产品并不是创新性的,即市场对于它并不陌生,它只是企业当前产品线上的新产品③;渐进型创新是为当前市场,当前技术提供新特色,收益或升级的产品.

   创新依赖的市场:根据创新所依赖市场的不同,鲍尔(Bower)和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将创新分为延续型创新和破坏型创新.④ 为主流顾客提供更大效用,改善性能的创新称为延续型创新;为新的(边缘)顾客提供更便宜,更易用产品的创新称为破坏型创新.

   四,制度创新

   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家们开始将创新引入管理领域,创新理论开始向横向扩展.世界着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是较早开始重视创新的管理学者.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创新的功能与概念:"创新是创业家特有的工具,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称为创新."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除技术创新以外, 还有一种是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指在经济和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 从而在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德鲁克为创新发展成为学科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德鲁克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学者开始纷纷提出制度创新的理论, 并逐渐形成两大学派: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以戴维斯(S. D论文范文ies)和道格拉斯 ·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

   知识链接

   但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等,不包括作为背景的社会政治环境.另外,戴维斯和道格拉斯 ·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所提出的促进制度创新的三要素——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及预期收益的变化,是外在于制度创新过程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含假定.其中,忽视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就是制度的函数,即制度安排是决定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制度的研究,制度创新学派坚持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且作为其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模糊的概念,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

   五,知识创新

   作为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创新研究第三阶段①的一个研究热点.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创新首要表现为技术创新,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195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 ·巴伯(Bernard Barber)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多次提到"科学创新".他提出的"科学创新"主要指科学发现或发明.1991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发表《创造知识的公司》一文,提出通过不断创造,推广新知识,并迅速将其融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系统中,就能够实现创新.1993年美国学者戴布拉 ·艾米顿(Debra M. Amidon)认为,"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

   张凤等人认为②,"知识创新"有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第二种定义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和新组合的首次应用.其中,"新"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即在原理,结构,功能,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有显着性变化,不是地理意义或时间意义上的新.

   六,国家创新系统

   1987年,英国着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实质是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结合.曾国屏与李正风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①

   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参加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蓄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政府对创新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创造,应用和扩散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类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上.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继承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思想.除了继续重视技术创新外,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将知识视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认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过程,创造,储存和转移新知识,新技能及新技术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具体来讲,国家创新系统的活动包括知识的生产,扩散,储存,转移,传播和应用.其中,知识的传播,学习和技能与人力资本相关,而知识的创造,储存和应用则与知识积累有关;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创新是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是知识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这些思想,正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核心.

   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理论基础.

   知识链接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创新能力从层级上看包括国家创新能力,机构创新能力,团队创新能力与个人创新能力,本书所关注的是个人创新能力,因此若不加说明,创新能力一般指的是个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能力,越是高层次人才,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但是现实中,创新能力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科技,产业等诸多领域人才培养的痼疾.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正确理解创新能力是讨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创新能力是什么.

   论文范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2002年曾制定了一个《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大纲》依据有关规定将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① 这种提法基于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将创新能力的结构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两种能力.

   知识链接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基本上与创造力同义,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研究,讨论.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创新能力就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品质.

   知识链接

   郭绍生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一书中认为,创新能力应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个层面的含义.② 前者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是由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素质(个人美德,社会美德,理想道德等)和个性心理因素(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精神,科学态度等)构成的精神能力.后者则指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是由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共同构成的认知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灵感,直觉和顿悟)思维能力.

   王洪忠,陈学星在《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认为,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① 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预测未来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践活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罗玲玲在《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开发》一书中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所具有的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现有知识和技能做出新成果的能力.② 个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质(见图1—3).

   图1—3 罗玲玲《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开发》中创新能力关系图

   创新能力的定义事实上是不清楚的,这种不清楚源于创新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包括内生的和外生的.内生复杂性是指创新本身指向不够明晰,含义广泛.如前文所述,创新在一开始基本与创造同义,而熊彼特在经济领域为创新赋予新的内涵后,创新开始强调商业价值,而随着技术创新概念引入中国,并经泛化之后,创新可以解释为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就个体的创新能力而言,生活中常说的创新能力更近似于创造能力;在科研领域,政策领域涉及机构创新能力时,个体创新能力往往更接近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领域,工商业领域,创新能力则更偏向于创业能力,商业化的能力.外生复杂性则是指创新如同"科学""改革"等词一样具有强烈的宣传正确性,因此在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相当多的事物,概念被打上"创新"的标签,实际上冲散了创新的本质,导致创新表意不明.同时,对于能力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能力"从字面来看,是能担当某项工作的才干或者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英语中,有Ability和Aptitude两个词来表示能力的意思.Ability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因此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Aptitude 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同时包含Ability和Aptitude两方面的内容."① 也就是说,能力是潜藏着已有水平与未来潜质的意义.最后,创新能力也非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不可简单等同于创新的能力,更非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在个体层面创新能力等于创造能力.

   综合本书对创新的定义,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创新能力建设的意图,创新能力应该是创新过程中相关能力,知识,素质,人格的综合表征.可以这样理解,创新能力就是个体创造性解决目标问题产生价值过程中的才能和潜质.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①"创造性"表明创新能力是以与经验,传统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②"目标问题"则强调创新能力是需要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而不是某种被动能力,同时具有目的性的特征;③"产生价值"潜藏了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与主体,创新能力的大小总的来说是创新过程产生的价值衡量,同时这种价值或者说创新能力的大小由社会决定,而不是创新主体决定;④"过程"则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并意指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要从实践的角度衡量;⑤"才能和潜质"则是说创新能力既包括已表现出来的才能水平,也包括潜在的未激发出来的才能水平,这一点对于能力建设尤为重要;⑥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而不是合成性的能力,并不是其他几种能力的拼合.也就是说,创新能力≠A+B+C,而是创新能力等于f (A,B,C).那么A,B,C又是什么能力,这实际上是依据认识与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的.

   在本书中,创新能力采取了两种划分方法(见图1—4).一种是偏向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划分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思维,知识,技法,品质组成.这种分法有利于评价是因为这四个变量的测量相对比较成熟,同时本书的分法也需要与其他类似教材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以确保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之前对创新能力有较为统一的衡量标准.

   图1—4 创新能力的两种划分方法

   袁江洋在"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活动规律"的课题中总结,贯穿于一切创新类型和层次的创新活动之中的创新能力包含四个层面的要素,它们是:

   ● 作为基础与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

   ● 作为条件和手段的创新知识储备;

   ● 作为贯彻和实现的创新专门技能;

   ● 作为动力和控制(方向)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包含的四个要素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 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

   创新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大脑通过生理感官(或借助外界工具)获取关于身体,外界的新信息的能力

   联想能力 大脑将记忆库中彼此关联的感觉片段搜索出来,联系在一起的能力

   想象能力 大脑将记忆库中彼此关联的感觉片段加工改造(比如剪切,嫁接,变形,重组等操作),并制造新型感觉信息的能力

   躯体思维能力 使用肌肉,肠胃的感觉以及各种感情状态进行思考判断的能力

   创新知识储备 事实型知识 直接指向感觉对象的知识

   原理型知识 附加解释,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应用型知识 指向能动地适应和作用于感觉对象的实践活动的知识

   学习型知识 指向能动地解释感觉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知识

   创新专门技能 信息采集加工 获取创新所需信息并加以梳理优化的能力

   运用创新技法 在通晓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运用创新技法进行持续创新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使身体熟悉和掌握创新方法并作用于客观实践的能力

   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 将新思想,新发明等原始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实现其丰富的现实价值的能力

   创新精神 兴趣爱好 对于创新对象位置信息的求知欲,是创新得以进行的理想,有效和直接的动力

   意志理想 创新所指向的具体目标,是指导创新向何处去的航标

   情绪心态 身体和心理对自身与外界复杂环境的暂时性应激和阶段性适应,是影响,调节和控制创新节奏的时间表

   气质性格 身体和心理对自身和外界复杂环境的长期性适应,是一个人特质的核心,是弥补理性思维不足,启发或暗示创新路径的导师

   情感道德 主要指人类成员之间一种委婉的相互行为,关系和行为准则,是增进相互友好,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尺

   构成创新能力的各个要素在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发挥了各自应有的不同功效,并以复杂的形式联合成一个整体,使主体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的新成果.其基本相互作用模式如图1—5所示.

   图1—5 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及作用模式

   另一种则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划分方法,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预见力,创造力,执行力组成.这种分法主要是考虑到能力建设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

   还有学者从解决问题的流程的角度认为,创新能力应分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者在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问题的情境,状态,性质等重新发现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者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相关资料的寻找收集,分析处理,尝试解决直至弄清问题的整个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者面对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结果,在尚无现成办法可用时,将问题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完成目标的全过程).① 当然,细细分析的话,这种分法实际上与本书基于能力建设的分法(预见力,创造力,执行力)是有共通之处的.

   三,加快人才创新能力建设

   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历史时刻,论文范文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实现"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力.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走好创新之路,就需要建设创新型"人才库".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自主创新事业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佐证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偏低,而创新型人才的严重不足是直接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减缓经济与科技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只有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才能形成集聚优势,才能变成巨大的创新力量.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 550万人.论文范文论文范文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7—2020年)》指出,到2017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6 800万人左右.然而从国家综合创新指数等多项关键评价指标来看,我国的总体创新水平依然不高,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少.究其原因无非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的问题.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够形成一支在数量,水平和结构上可以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长远来看,从根本上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总体创新水平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改进使用人才的办法,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则是必要补充.

   知识链接

   创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需品.但种种迹象表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我国人才创新能力缺失表现在创新主观动力不足,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勇气与毅力不足.简单地说,就是不愿,不能,不敢.

   创新主观动力不足表现在:人才对创新的兴趣欠缺,对创新的兴趣更多停留于口头,而很少实践;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观意愿不强烈,不会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没有创新论文范文,虽然常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但往往采用牢骚,叹息表达,缺乏用创新改造现实的信心.

   创新思维能力不足表现在:缺乏另辟蹊径的自我学习,思考,总结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形成了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依赖于经验型知识发挥作用,一旦有可参考对象,习惯马上效仿.

   创新的勇气与毅力不足表现在:工作流程墨守成规,对工作持保守态度,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实际创新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在实际工作中倾向于循规蹈矩,"躲进小楼成一统",缺乏坚韧推进的毅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创新内涵的正确把握,对创新特点的全面了解,对创新过程的细致梳理,正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创新作为有意识,能动地试错过程一定离不开对创新本身领悟的升华.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从整体入手,瞄准创新能力短板,塑造创新思维,整合知识储备,培养创新精神;从过程入手,在实践中有所偏重,有的放矢,在创新中加强预见,创造,执行的能力;从细节入手,多角度发力,坚持从学习中,从生活中,从需求中主动建设创新能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现能力培养的大跨越.

   还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闭门造车,需要融入环境,要避免只谈个人能力培养,要主动与创新的生态环境互动,充分运用组织,环境的有利条件建设创新能力,以环境促进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又以自己的创新实践促成环境生态向更利于创新的方向发展.

   总之,创新是实践中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中表现的潜质与能力,创新能力建设既需要对创新有深刻领悟,也需要掌握创新能力建设的方法,更需要依托创新生态环境顺势而为,从而促成创新能力建设由感性到理性,由方法到实践的飞跃.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从自身工作经历的角度阐述创新能带来哪些改变.

   3.工作中能接触到哪几类创新?

   4.结合自身见闻说说创新能力是什么.

   5.你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表现是什么?最本质的又是什么?

   第二章 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类型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创新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剖析:①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②创新是问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第一部分

题解决的过程;③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

   一,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作为人类生存本质而存在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①:

   (一)人要生存发展必然进行创新

   从本体论上讲,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从自然本源和自然发生的生成论上讲,人是自然创造的最高产物.所以,人根本上离不开自然界;人欲生存发展,必须有自己的自然界.

   然而,人类存在的本质并不单纯是由自然界生成和赋予的,人的生活条件也不单纯是由自然产生和给予的.虽然人是自然创造的最高产物,但自然创造人并没有达到最后的完成,这使人成为"非特定化"的存在.而这种"非特定化"或"未完成性",给人留下了"未确定性",它表明世界上的人是具有可塑性的.这给人留下了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空间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实现.

   着名哲学家夏甄陶教授认为:"人对自己正常生存条件下的创造,是一种不同于自然创造而由人工,人为来完成的人文创造."① 同时,他认为,人文创造同自然创造一样,不具有物质发生的含义,物质本身是不能被创造的,人也不能超脱物质,超脱自然界进行创造;并且以自然创造作为前提,人文创造其实也是一个人造事物的"形式发生"问题,但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本质.人所创造的具有新的结构形式和功能特性的实体系统,即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就体现了人工创造物对保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意义.

   可以说,正是蕴含人文创造本质的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等自然物的最本质特征.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肢体构造并没有什么特别论文范文的地方:人的手掌比不上虎,豹的利爪强健有力;人的眼睛比不上鹰隼眼睛的锐利;人的双脚追不上奔跑的麋鹿;人的耳朵听不见许多小动物都能感知的超声波等然而,正是因为人类有了特定的创新能力,才创造了劳动工具而脱离动物界,学会了用火告别茹毛饮血的蒙昧野蛮时代,建造房屋居住避免了狼虫虎豹的袭击.梁漱溟先生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宇宙大生命的表现,"但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已陷入盘旋不进状态,而成了刻板文章,无复创造可言.其能代表这大生活活泼创造之势,而不断向上翻新者,现在唯有人类.故人类的生命意义在于创造".②

   (二)创造,创新是人生存的本质或本性

   前辈思想家非常注重探究各种创造,创新活动对于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

   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认为,工匠们的制造活动,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各种需要,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柏拉图说:"如果我们的身体感到饥饿,它会提供食物;如果身体渴了,它会提供饮料;如果身体冷了,它会提供衣服,被褥,鞋子以及其他我们需要的东西."①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认为,建立一个社会,首先出场的就是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各种创造活动及其制造者.若没有这些制造活动提供充分的食物,住房,衣服及相应的生产工具等,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同样,发展和繁荣一个社会,则需要各种更多,更优质的物品,对各种工匠制造活动的要求更多,更高.② 但是,柏拉图整体上看低工匠的制造活动,认为相对于保卫,管理,净化灵魂等活动而言,制造活动是次要的,从属的,卑贱的.

   马克思认为,进行能动性实践创造活动,是人主体性的标志.主体性的人与客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动性.主体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能力对象化到客体之中,使客体改造成为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合意识的对象性存在.对象化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理想,目的,意识,知识,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现实对象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的创造性才能的实在化.通过对象化的创造性改造活动,"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

   马克思认为,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他说:"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④ 因此,对象化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充分展现人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于它能够把自然存在物变为客体并加以变革创新.⑤

   心理学家进一步探究了人创造和创新的心理机制与本质.精神分析学派的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大体由三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其中的超我,被认为是从自我中通过"升华作用"(Sublimation)而分化,发展出来的"自我典范",这就是一种精神创造的产物,它直接涉及文学艺术的创造,创新,也涉及科学技术的创造,创新.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超我乃是"人性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方面的".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认为:"除了当时的各种心理学派对人性所做的描述外,人还有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似本能的(Instinctoid);也就是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② 他认为,"人"是具有生物本质的,但那种动物式的本能实际已不复存在或仅剩残余;人还具有高级的本性,同样属于人的生物本质,即似本能.他以似本能为基点提出了着名的基本需要层次学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指出此外还有两种基本需要虽没得到临床支持但也存在,即认识和理解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其中认识和理解需要主要包括驱动科学创造的好奇心,寻根究底,探索未知事物等.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创造性的根源就在人自身,或者说,它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本性的一种体现.他据其临床研究指出:"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独创性.""它似乎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③ 这就是说,作为人类积极本性代表的"自我实现者"全都具有创造性特征,因而这一特征必定是根源于人的本质自身的.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类创造性的根本观点.

   马斯洛还将人的创造性区分为原发创造性(Primary Creativeness)与继发创造性(Secondary Creativeness).所谓原发创造性,是指那种潜藏于深层自我(Deeper-Self)或无意识之中的创造性,例如儿童,梦境或"天才"的创造性.它可能是一种人人都有的"遗传特性",只不过多数人往往被压抑在"深层自我"中而失去了.继发创造性正是在原发创造性受到压抑下所体现的创造性.多数刻板而严谨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两类创造性都是人本性的体现.

   (三)创新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本质

   如果说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只是部分人依赖特定本能实现的,那么,一般社会生活的创新却是人人都在进行并能实现的.这体现了一般人类生活本质上的创新性.

   相对广义地讲,任何把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都是人的创新活动.无论是哲学思考,政治,符号系统,工业流程,还是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或衣,食,住,行,用的任何东西,都是人们(包括许多普通人)创新的结果,并都可以进行再创新.创新绝不是科学家,设计师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解决问题的瓶颈,只要转换视角解决它就有了创新.因此,人们意识到,尽管内容各异,但创新无处不在,因而创新已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一种习惯.

   有学者认为,由"技术发明"向"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并非概念泛化,实质上隐含着一种创造观的变化,就是使技术创造过程"祛魅"而纳入社会文化实践范畴.① 创新乃至发明都具有全社会性意义.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一点在第一章第二节已有详细介绍.奥格本(Ogburn)的《社会变迁》强调发明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积累;技术社会学家吉尔菲兰(S. C. Gilfillan)的《发明社会学》进一步揭示了发明௚

科的轮胎充气补漏剂 佛山科的公司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电话:0757-85502055 [1] 税收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论文范文检索 关于税收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毕业论文题目范文5000字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时政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时政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
[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专项审计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专项审计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读本》word下载【免费】
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