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文本阅读应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用讨法教读鲁迅作品的尝试

主题:学生人物素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6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学生人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学生人物方面论文范文。

学生人物论文范文

学生人物素材论文

目录

  1.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2. 二、巧点拨探讨问题走出文本
  3. 学生人物素材:《资本人物》索罗斯的学生 金岩石

中学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作品篇幅较长,艰深难懂,常常是读起来缺趣,讲起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中以理解语句内涵为抓手,以明白作者感情为纽带,以把握课文主旨为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归结,方能给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带来一些生机.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动学生的情绪,用问题讨论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选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人们,且带有悲剧色彩,根据这些特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讨、感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意义.

抓住典型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优秀作家都十分注意典型环境的生动描写.了解典型环境,就能了解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从而能更加自觉地走进人物.教学《祝福》,为了让学生能从具体的启发上升到抽象的概括,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步步深入到课文艺术的境界中去,让强大的艺术力量感染自己,抓住作者通过“鲁镇祝福”这个典型环境描写,来层层深入刻划祥林嫂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步步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去,真切而深刻地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产生的社会背景.文中几处写了“祝福”的情景?各有什么作用?鲁镇年底景象如何?供福礼为何只限于男人?四爷书房对联脱落,为何还挂着?文中几次写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我”为什么要走?

抓住典型人物刻画,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用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来反映时代、感染读者,这是一切优秀小说所共有的审美属性.小说教学,就应该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各有侧重地研究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塑造生动具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从肖像描写中看人物变化.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但能逼真地呈现人物外在的形象,而且也能生动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鲁迅先生是刻画人物肖像的高手,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闰土从天真活泼的英俊少年变成满手老茧、神情麻木的种田汉;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变成人老珠黄、非常势利的老太婆;孔乙己穿着破了不肯脱下的长褂袍,在“大约的确”中死去;阿Q顶着秃头整天遭人嘲笑,最终莫名其妙被杀了头.可在这些关键的地方设疑,引起学生的震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抓住典型细节描写,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药》中华小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是受害者,文中多处描写了“咳嗽”这一典型细节.抓住这些细节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华小栓悲剧产生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咳嗽”?“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兴趣如磁石,同学们边看书边寻找,七嘴八舌地讨论其作用,并悟出了“咳嗽”这一具体而特定的细节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连,烘托出华小栓这个人物的悲剧气氛.学生还将茶客的“谈笑”与小栓的“咳嗽”对照起来分析,一欢一悲,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制造的精神论文范文和思想枷锁的受害者,都是一些将在恶魔的铁屋子里昏睡至死而无痛苦之感的可怜的精神麻木者.

二、巧点拨探讨问题走出文本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秘诀,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是老师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便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打开思路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并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深入探究问,把握写作目的 思维活跃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适合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的教学,才能促使其旧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新的矛盾不断产生.要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就要不断地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学生去解决矛盾.从关键句入手,扫清理解阻碍.找出文章的点睛之处,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进行质疑问难,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是曲笔.”作者究竟懂得了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和现实,体会作者对反动派屠杀无辜的强烈控诉和痛定思痛的悲愤感情.《故乡》中“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指什么?“路”指什么?“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各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探究,学生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有了希望而不去实践,这希望就永远不能实现,有希望也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始终不渝地斗争,正像人多了一齐在荆棘丛中踏出一条路来一样,希望就能实现,即“无所谓无”.从重复处入手,把握文章重点.课文重点,既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之笔,又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困惑之处,在这里设疑,能架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鲁迅不愧为大手笔,在《祝福》中,运用“笑中寓悲”“泪中含愤”的笔法,刻画了祥林嫂这个具有独特个性和鲜明共性的人物形象.抓住“三笑”、“三哭”探讨,让学生体味文章的主旨.祥林嫂哭了三次,每次的哭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痛苦?祥林嫂笑了三次,每次笑的背后隐藏了她怎样的内心感受?从主人公入手,突破文章难点.

连环诱导问,探究大师思想 鲁迅的作品内容比较复杂,感情比较丰富,语言比较艰深,加之复杂的社会背景多用曲笔,学生一时很难理解.为了弄清课文的核心问题,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问问相连,逐步引导,在问和答的间隙中,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这一连串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整体,几个问题都解决了,整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试以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此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本文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她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它,本文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句中“也”、“早”的意思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句中的“必要”是什么意思?每次的内容是否相同?对我们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有何帮助?“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与前文重复?“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说不出话来?理解大师用意问.学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内容,向老师、同学质疑:文中的“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人?文中“伟大”、“伟绩”、“武功”是什么意思?陶潜诗中“歌”是欢歌,还是哀歌,还是挽歌?“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作者用煤作比喻,说明了什么观点?教授本课,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一步步把学生引进课文.

层层比较问,把握文章主旨 比较是一种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实,人们通过比较后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设疑比较,得出结论,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迅速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可比较人物异同.在课堂教学中,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一是同一作品同一人物比较.教学《故乡》,就闰土这个人物的变化进行设疑:“少年闰土,说话是那么流畅和滔滔不绝,差不多每段说话都是无穷无尽的,要不是有人打断,他会一直讲下去.”这时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两个词概括一下,哪两个最合适?中年闰土说话的表情、神态有没有发生变化?口吻是怎么变的?语气又是怎么变的?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从这些变化中,你看到了什么?二是同一作品不同人物的比较.《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一个本分、老实,一个势利、尖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她们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土壤上,在共同的环境中为何产生不同的性格?三是不同作品同类人物的比较.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典型环境里塑造典型人物”的概念,分析人物形象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同种类型人的语言、行动进行比较,使他们的性格打上时代的络印.《祝福》中的祥林嫂、四婶、柳妈与《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等女学生相比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也可就写作特色进行比较.人们往往通过问题的比较而获得新的认识.学完了课文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辨别能力,让他们在概括中明确课文的主旨、核心,在辨别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小结《药》时,就文中线索作比较性设疑:这篇小说写了两条线索,两个故事——华老栓的故事和夏瑜的故事,但是,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两个故事改写,形成两个主题,那么,这样的主题与原文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鲁迅是将两个故事情节糅合在《药》的特定作品中,又用人血馒头将两个独立的故事连缀起来,这样写,它的主题深刻性究竟表现在哪里?

学生人物素材:《资本人物》索罗斯的学生 金岩石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适时开展讨论,学生的思维是畅通的,信息的流通是频繁的.来自学生中间的信息,有的早在预料之中,有的却完全出乎意外.对学生的大胆质疑,首先弄清他疑难所在,抓住问题的本质,然后再因势利导,教学《故乡》,在讨论“杨二嫂为什么指责我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这个问题时,有个学生问我“杨二嫂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从这一信息反馈中,我知道有些学生对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还未认识清楚.相机设疑“杨二嫂豆腐店还开吗”?通过质疑、解疑,学生认识到不仅出身贫苦的农民闰土遭受三座大山压迫,就连小市民习气极重的杨二嫂也深受旧社会的压迫,她那种令人憎恶的市侩性格也是旧社会扭曲的结果,从而明白了鲁迅先生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真正用意.

对于较长的文本,如果采用说教式的教法,作空洞的分析,牵着学生往教者设计好的圈子里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凝固状态,而问题讨论法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通道,让学生在疑惑中接触课文,在讨论中走进课文,在探究中走出课文,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中学.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学生人物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学生人物素材引用文献:

[1] 学生进行论文范文 学生进行方面论文范文素材2万字
[2] 学生主体论文范文 学生主体方面论文范文素材2万字
[3] 学生论文范文 关于学生方面论文范文素材2500字
《文本阅读应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用讨法教读鲁迅作品的尝试》word下载【免费】
学生人物素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