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重“情”重“理”“思”“行”结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理念的辨析

主题: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5

简介:关于对写作学生科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学生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论文

目录

  1. 一、“重理性”与“重感知”,孰轻孰重?
  2. 二、“用心想”与“动手做”,何者为先?
  3. 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重庆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宣传片

【摘 要】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是经历教师精心预设的探究情境,充分调动感官和已有经验,获得对前概念的修正和补充,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时秉承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活动中是偏重对知识的推理和分析,还是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探究时是先想好了再做为好,还是做完后进行总结反思为宜?文章从这两方面对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出发点进行了简略地辨析.

【关键词】理性;感知;思维;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26-02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通过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师对课堂上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学科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会进行怎样的活动预设,从而会影响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怎样的发展.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试着对科学教师进行探究活动设计的理念进行了辨析.

一、“重理性”与“重感知”,孰轻孰重?

严谨,是科学的特质;童趣,是学生的特征.作为探究科学规律的学科,科学课的教学也应该是严谨的,但学生们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更需要在一个和日常生活场景相似的情境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应该要仔细琢磨学生需要怎样的教学氛围,探究活动需要进行怎样的合理设计.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公开课《摩擦力的秘密》(人教版科学教材).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了两则导入的片段进行讨论.

导入设计一:

师:天气渐渐冷起来了.还记得寒冷的冬天吗,我们露在外面的一双手会感到很冷,每当这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做什么?(搓手)

师:谁在冬天这样做过?请你来表演一下.记住,你现在是在寒冷的冬天哦!

生:(表演)

师:这搓手的动作又叫什么呢?(摩擦)

师:请每位同学都来搓一搓手,感受一下摩擦.(板书摩擦)

师:感受到摩擦的存在了吗?

师:(学生停止搓手)现在还能感受到摩擦吗?(不能)谁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摩擦?

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重庆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宣传片

师:(出示木块)怎样使小木块和桌面产生摩擦?(学生说,并且制造摩擦.)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摩擦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两个物体接触、运动)(板书)

师:请大家把右手伸出来,放在桌面上,手掌与桌面要接触.当手掌向前运动时,有什么感觉?当你的手掌用力压住桌面并且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摩擦对于手掌的运动有什么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阻碍手掌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板书:力)

导入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一走进教室,最先注意什么了吗?是你们的鞋子!你们的鞋子很漂亮,尤其是那些款式多样的运动鞋.可是你们注意过鞋子的底部是什么样子的吗?大家可以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

生:(汇报看到的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花纹有什么用吗?

师:谁来说说,这些花纹是怎样起到防滑作用的?

师:鞋子和地面的接触面上产生的这种力,我们把它称为摩擦力.(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把你的手掌按在桌面上,让它向前运动,有什么感觉?

师:对了,这种阻碍手掌前进的力就是摩擦力.

经过讨论,有教师认为,在“导入设计一”中,从摩擦力的概念开始就剖析得比较深入,对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不过也有教师提出了质疑,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来实施,学生很可能因为离生活经验比较远,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无法联系,而说不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来在与网友“七月流火”的讨论中,她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从概念与材料的相关程度看,还是选择用鞋子好.”

为了寻找到最佳的导入设计,笔者进行了两次对比试教.经过试教,问题出现了:用“设计一”导入新课,虽然很符合概念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把摩擦的产生条件和摩擦力的感知进行得很充分,但是当请学生猜测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学生却只能谈到“用力大小”,因为他们的操作都是用自己的手掌进行的.中间加入了主观用力的成分,他们把主观地控制看成了实验的材料和客观条件.对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却没有人提出,因为前面的操作活动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涉及,自然不能让他们产生认知的基础和矛盾的冲突.学生不能提出他们的猜想,教师也不好随便强加给他们研究的任务,所以课进行得很艰难,教学时间也不好控制了.

用“设计二”导入新课时,所设计的活动对摩擦力的概念其实并没有清晰的呈现,只是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调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鞋底的花纹正好是一种粗糙的接触面,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体验.而后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则让他们认识到了用力后摩擦力增大的现象,为学生猜想物体的轻重和摩擦力大小有关提供了操作上的认知基础,这样做应该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的.在试教中,效果很不错,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能提出“用力大小(物体重量)、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现在再回头看这两个设计,其实都是不错的想法,前者重的是概念、理性,后者强调的是感知、生活.两者是科学课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的关系,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的问题.实践证明,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对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显得更为合适.而对教师来说,在备课时,既要考虑知识的“理性”思维,也要兼顾学生学习的“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首先,要把握好教材上所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过程的控制.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明确本节课要做些什么,要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让学生经历什么过程,让他们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师也要作好课前的预设和材料的准备,用清醒的头脑和有结构的材料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好适合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的导入要让学生感到自然,课的衔接要顺畅,活动设计不能让学生感到突兀,活动形式要让学生喜欢,乐于接受.总之,就是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喜爱的、能适应的“环境”里探索新知识.

第三,科学课一定要把科学学科的“理性”特点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如果没了“理”,那么再有“趣”的科学课堂也就成了花架子,华而不实;如果没了“趣”,那么再有“理”的课堂也会沉闷、无味,学生会昏昏欲睡,毫无兴趣.

二、“用心想”与“动手做”,何者为先?

现在的科学课提倡“探究”,在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且由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大家都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主动探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时一般都会借助实验的手段和途径.在利用实验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时,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有的是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做,然后总结提炼;有的是先讨论方案,再按照方案动手操作.在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上,不同的人会持各自不同的观点.

比如,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创编课《一炷香燃烧多长时间》.在那节课上,教师和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前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讨论研究测量的方法、依据和注意点.在随后的评课中,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提出了他的不同观点:他认为,在科学课上,应该先让学生动手做,然后再反思动手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从实践中来的科学经验、素养.

笔者认为,这两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即使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用心想”与“动手做”也应是互相融合的.

1.“想”在“做”之前,也就是通常说的“想好了再做”.仍以“一支香燃烧的时间”一课为例,执教老师首先就是让学生“想好了再做”.通过思考与讨论、交流,学生得到相对比较科学的测量香燃烧时间的方法,这些是“想”出来的,究竟是不是可行,需要实践去检验.在充分讨论交流得到了详细的执行方案后,才动手“做”,学生分组用各自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测量,这种“想好了做”的方法也是平常科学实验课上常用的方法.因为注重了活动前的方案的制定和预测,能使实验方案更完美,更少缺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节约了研究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实验前的充分思考和辨析,能在更深的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习惯,所以“行”之前的“思”是不可少的.

即使是评课专家提倡的“先大胆地做,出了问题再反思”的教学策略,实验前也是不缺乏思考的过程的,只不过这里学生的思考没有那么完整,没有那么系统而已.

2.“想”在“做”之时,也就是“边想边做”.这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时,我们常常看到有时学生在实验时会东张西望,那是因为他在寻找他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在寻找帮助者.这些需求在实验前可能不能预见到,但是在实验时却实实在在地碰到了,所以学生们一定会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我们也常听到学生在实验时说话,那也是他们在思考的表现,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思维给外化了.当然,我们更希望学生能由“大声地思考”的习惯改为“安静地交谈”.因此,在“做”的同时,“想”也是很自然的,不需要教师刻意地去要求,这时的“思”是出于“行”的需要,是完全融合在“行”之中的.

3.“想”在“做”之后,也可以说成“做完了再想”.这种组合方式更多地是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汇报中,但如果把它放在那位专家说的那种实验指导策略中,或许会使思考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各自的实验后,通过汇报和交流,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症结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没有缜密的思考,没有全面的总结,也就无法为原先的操作作出判断,更无法为后续的操作提供概念上的依据和正确地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所拥有的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理念就决定了将要进行怎样的取舍.如果重感悟和体验,积累经验,无需过于严谨的科学学习,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充分动手后的及时反思来达到目的.如果强调科学思维的严谨和冷静地面对实验的态度,那么就应该先“用心想”再“动手做”.两者的取舍来自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教学的出发点.

无论哪种形式的结合,都说明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心想”与“动手做”是密不可分的,“想”是“做”的导向,“做”是“想”的实践支撑.只有很好地把握“用心想”与“动手做”相结合,才能使课堂高效,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启威.化繁为简,从粗浅走向深刻[J].教学与管理,2006,(9).

[2]中华人民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朱泽玲)

总结:本文关于学生科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引用文献:

[1] 优秀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 学生科技小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优秀学生体育小论文选题 学生体育小论文标题怎样定
[3] 经典学生政治小论文选题 学生政治小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重“情”重“理”“思”“行”结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理念的辨析》word下载【免费】
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