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在唐朝,要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有多难

主题:要在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简介:本文是唐朝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要在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唐朝论文范文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始创于隋朝,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后逐渐完善,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唐朝,要在科举中金榜题名,获得官职,一般须经过这几个阶段——县试、州府试、省试、吏部复试.

在县试之前,你要先走过漫漫求学之路.如果你是官宦人家的子弟,那么可以去官学或地方官学上学,也可以在家塾上学.如果你是寒门学子,当然也有机会去地方官学,但首先你得交得起钱,所以你大概率会去村学、坊巷学、儒生自办的私塾等地方学习.

官宦子弟我们就不说了,他们不愁没学上,苦的是寒门子弟,因为村学、坊巷学教学质量一般很差.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有些人只得背井离乡,外出求学,寻找可以接纳他们的官学或比较好的私塾.有些人实在没经费外出求学,怎么办?全靠自学咯!

不论如何,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之后,你就可以参加县、州府的逐级考试了.据史料,县试一般考杂文(或诗赋)创作,其他内容考不考目前还不知道.县试如同一场“海选”,“上岸”的人才可参加接下来的州府试.州府试要考贴经、杂文(或诗赋)、时务策三场,考查你对经书知识的掌握程度、文章创作的能力和评论时政的能力等,考试内容、形式基本和省试一样.你以为州府试通过就可以参加省试了吗?不!你的名单是否能送往上一级,以第几名送,还得看州府长官的意思.

如果州府长官这一关顺利的话,你就可以在父老乡亲的目送下走向京城,参加全国性的考试——省试.此“省”非现在的“省”,是尚书省.古时交通不便,你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还要背着书籍、衣服奔波劳碌,路上还得抓紧时间复习.

终于到了京城,你估计无心欣赏京城的繁华,因为你得忙着去“找关系”.

录取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即平日的作品和声誉.所以你要走访考官,向他们呈现自己的力作,即投卷.如白居易初至京师,就向著名诗人顾况投卷.顾况见“白居易”三字,便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颇有轻视之意.待其开卷读第一篇,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也.”于是白居易被推荐.但你很可能没有白居易的运气,这时,你得四处花钱打点关系,到处拜访达官显贵,求他们看你的文章一眼等

饱受屈辱之后,你终于托到了一个关系,可以安心应试了.到了应试当天,你带着水、炭、蜡烛、餐具等,还带着十年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紧张又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你发现考场戒备森严,稍有不慎就会被呵斥,甚至被逐出考场,所以你尽可能低声下气.假如你选了进士科考试,那么你可能会考帖经、时务策、诗赋等试题,这些试题可以简單理解为默写经书、写规谏性文章、创作诗歌.这就要求你熟背经书,通晓其义,对时政有见解,能吟诗作赋等考试以一日为限,如果你到了晚上还写不完,可以给你三支蜡烛的时间,蜡烛烧完,考官就会收走你的试卷.所以,考科举真的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磨砺,不容易啊!

如果你足够努力又足够幸运,通过省试,就可成为登科进士.此时别高兴得太早,你离还差一步——参加吏部复试.考什么呢?第一考“书”,即书法;第二考“判”,即写另一种文体的文章;第三考“身”,考察考生相貌是否端正;第四考“言”,考察考生口齿是否清楚.这个考试可不是走过场,优秀如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能通过,最后还是由董晋举荐,才走入仕途的.好吧,如果你才智、颜值、谈吐、气质样样在线,考试全部通过了,那么恭喜你,从此走入仕途,可以接受官场的“洗礼”了.

而那些不够努力又不够幸运,或者足够努力却不够幸运的人,还得再来一年、两年、三年等有的人考到白头,有的人另谋出路.唐代每年能参加省试的一般只有一两千人,而通过省试的一般不到三十人,所以在科举考试这条路上,能杀出重围的概率实在太小.但参加科举依旧是隋唐及以后历朝历代绝大多数读书人的选择,所以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科举考试的深层意义.

科举考试确实给普通人家出身的学子留下了一线希望,至少没有因为一个出身而把他们的路堵死;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切切实实选到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到朝堂之上,利国利民.要知道,在隋唐之前,魏晋推行的是沿袭汉代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具有举荐权的中正官几乎全被朝廷士族大官所垄断,评判人才逐渐专讲家世门第,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所以,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举荐为主的选士制度,是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进步.

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到封建官场与考场的黑暗.在应试之前,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像白居易一样轻易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很多人到处“拜公卿,献文章,送礼物,卑躬屈节,低首就之”;还有的考官以权谋私,利用自己的权力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致使一些无才无德的官宦子弟混入官场,而真正有才德的人却名落孙山.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解读科举考试,而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评价.

【测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等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对科举制再做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意义.

总结: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唐朝专业范文可作为要在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唐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要在引用文献:

[1] 唐朝和社会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唐朝和社会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2万字
[2] 文化和唐朝学术论文怎么写 文化和唐朝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000字
[3] 大唐和唐朝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唐和唐朝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在唐朝,要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有多难》word下载【免费】
要在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唐朝相关频道
有关于要在毕业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