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生活中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生活中心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7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彻底经验主义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转向
  2. 第二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样文: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
  3. 第三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模板:进化与女权:盘旋在心理学上空的幽灵
  4. 第四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例: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
  5. 第五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格式: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100篇免费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生活中心理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生活中心理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彻底经验主义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转向

詹姆斯是心理学初创时期最具原创力的思想家之一,而且,他早年的心理学研究与他晚年关于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思考是相互贯通而内在地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对于他的心理学还是对于他的哲学,都必须在二者相互参照的关系背景中加以理解.事实上,从詹姆斯作为思想家个人的心路历程看,他早年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构成了他通向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台阶,而他晚年关于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构想,又是包括他的心理学研究在内、此外还有如关于宗教经验及实用主义哲学等的研究的最终归宿.所以,在他早年的心理学研究中,虽然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尚未以体系的形式得到明晰的表达,但关于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无论如何构成了他的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之一.所以,如美国学者麦克德默特就詹姆斯的思想作为整体所特别告诫的那样,“不管要从哪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詹姆斯,若是低估了彻底经验主义在其中的重要性,都必将冒险完全不知詹姆斯为何许人物.”对于他的心理学,也必须以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为背景,才能理解其真意.

本文将詹姆斯的思想及其发展看做一个前后联系的整体,在揭示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构成他的全部思想及其发展所依循的逻辑或追求的目标的基础上,反过来以之为背景,重新解释詹姆斯的心理学,并阐明他的心理学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转向及其理论性质.同时,结合西方心理学及其历史作为整体的背景,阐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转向的如下历史意义:他以他个人的思想进展的形式,证明了心理学从它的科学主义传统向它的人文主义传统过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论文由以下5章构成.第一章以“导言”的形式,结合有关詹姆斯研究的历史文献,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交代论文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导逻辑.

第二章阐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背景和出发点,为下文探讨他的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转向提供一个基点.作为心理学初创时期的主要的心理学家之一,詹姆斯以他的《心理学原理》强有力地表达了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一般历史趋势,并顺应这个历史趋势中的主导的思想潮流,将心理学规定为一门自然科学作为他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詹姆斯未来思想发展的趋势和成就,特别强调了他关于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规定在逻辑上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由此暗示了他的心理学思想将发生理论转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三章以发展的眼光考察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所表达的他的心理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包括他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他关于心-物关系、心-身关系、意识流、自我等的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简编》的结论,初步阐明他的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转向.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对于理解詹姆斯心理学思想而言的一个关键点:在詹姆斯的心理学中,最富有特色的,恰恰不是那些对他的上述出发点逻辑地隐含着的理论内容的阐述,而是那些体现着对上述出发点的突破、或在突破了这个出发点之后才能进行思考的理论内容.这些思考所遵循的,就是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思想逻辑.所以,必须阐明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才能反过来理解他的心理学思想及其理论转向的实质.

第四章专门考察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实质,包括对他的形而上学情结的历史发生的生活史考察,介绍了彻底经验主义的原则以及对二元论的批判,解释了“纯粹经验”概念,最后介绍了他在纯粹经验基础上对思想和事物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知关系、概念和经验的关系、不同心灵相接的关系的描述,以揭示詹姆斯思想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当然,在本文范围内,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本身不构成论文的第一主题,而是要服务于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及其理论转向的理解,所以,这里还特别阐明了他的心理学与他的彻底经验主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双向的相互影响关系:他是经由心理学而走向彻底经验主义的,而他关于彻底经验主义的构想,又制约着他关于心理学的思考和表达.对这个关系的阐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以理论地构想在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思想空间中心理学将会是什么.

第五章集中探讨彻底经验主义作为形而上学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基础意义.首先,分别地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部和从詹姆斯的全部思想作为整体的前后关系出发,进一步阐明他的心理学思想的转向的逻辑的必然性和理论的重要性.其次,重点探讨彻底经验主义就狭义而言对詹姆斯本人的心理学思想、广义而言对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奠基意义.其中,既从否定的方面澄清了关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误解,又从肯定的方面提供了关于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同时也指出了詹姆斯作为思想家个人的思想的发展与转向,对于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实现从它的科学主义传统向它的人文主义传统过渡或转向的典范意义.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生活中心理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题目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8239.html

第二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样文: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

正念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正念疗法的基本方法是冥想,具体来说是两点:第一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第二是对当前头脑中的一切观念都不作任何评判.正念疗法自从其一产生开始,便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这不仅是由于美国的禅宗热潮的驱使,更是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内部的需求.因为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正念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主张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而不仅是消除疾病,第二,主张治疗的方式是主动的自我指导与自我疗愈,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治疗方式.这两点都是当代心理治疗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所以正念疗法受到广泛地欢迎.

然而,正念疗法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理论缺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既没有关于致病原因的理论说明,也没有关于治愈机理的理论阐释,第二,对认知地位的模糊.一方面强调在正念疗法中引入认知疗法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不作评判的方法将其排除在外了,第三,对自我态度的矛盾.一方面强调解脱自我,忘记自我,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另一方面又通过注意当下的方法重新突出了自我,强调了自我.这些理论缺失,阻碍了正念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正念疗法的这些理论缺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性论的迷失.正念疗法虽然直接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其思想根源却来源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的人性论传统与西方的人性论传统也大相径庭.西方的人性论,强调的是人不同于他物的本质特征,如理性、思维等,或者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来属性,如本来能力、本来*等.而东方的人性论,强调的是本然的生活状态,或者说人的本来面目.来源于东方文化的正念思想所持有的就是一种东方的人性论传统.而这种东方的人性论传统在许多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家眼中,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他们在将正念思想引入科学心理学的时候,便只是引进了正念思想的形式外壳,即方法与技术,而抛弃了它的理论内核,即人性论假设.但是,抛弃了原有的人性论假设之后,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中已在的人性论传统又不足以解释说明正念疗法,因此唯一的做法只能是避开人性论,只关注正念疗法的技术本身而不关注其人性论假设.因此,才产生了正念疗法人性论迷失.

但是,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正念疗法,必须要对它的理论基础与人性论假设进行系统的还原与说明.正念思想原本所具有的人性论,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然状态的人性论思想.它主张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然状态.本然状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没有分别心.即不强调善恶、好坏、对错等两极的区分,对所有的一切都平等地对待,不因自身的好恶来区别他物,第二是没有执著心.即不执著于任何一个观念,不被任何一个观念束缚住,不用执著于过去的回忆,也不用执著于将来的幻想,而只是任生命顺其自然的向前流动.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是因为人们产生了分别心和执着心,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失去了本然的生活状态.而如果要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重新回到自己本然的生活状态,只有通过各种办法来消除自己的分别心,消除自己的执著心.这也是心理治疗的基本目的.

找到了正念疗法原本的人性论假设之后,可以对正念疗法进行理论的重构与完善.首先是理论基础的完善.主张分别的心理与执著的心理是人们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自我的执著.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分别的心理与执著的心理.其次是方法技术的完善.主张正念疗法可以分为两条路径:第一条是认知觉悟的路径,主要是在咨询室中由心理咨询师的协助完成.主要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分别心、发现自己的执著心,以及这种分别心与执著心如何导致了现在的心理问题,并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存在,使其有一种认知上的觉悟.第二条是行为修行的路径,主要是求助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让求助者自己通过冥想等各种方式体验、维持自己的本然状态,并学会以一种无分别、无执著的心理状态来应对眼前的各种事情,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便能治愈人们的一些心理疾病.

最后,正念疗法对于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着系统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存在着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心理学思想.尤其是在心理医疗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甚至具有引领潮流的价值与潜力.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尤其是心理治疗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模板:进化与女权:盘旋在心理学上空的幽灵

进化论和女权主义思潮分别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结果就是在心理学领域内形成了进化的心理学和女权主义的心理学.二者产生以后,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研究以二者何以爆发如此激烈的冲突作为切入点,详细的分析了进化论和女权主义思潮在心理学中的实现过程、进化心理学与女权主义心理学在人性论、价值观和研究内容的对立、二者对立的实质以及这种对立所引发的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目的的思考.

进化论和女权主义思潮在心理学领域实现其影响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理论渗透、学科的建立、新时期的发展.进化论是一门生物学理论,女权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二者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心理学的影响,这种实现过程则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多变性,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目的的截然不同密切相关.进化心理学和女权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对立,在其学科内部表现为人性论、价值观、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在人性论上表现为自然人性论和社会人性论的对立;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价值中立和价值涉入的对立;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性别差异的不同理解——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对立.促使进化心理学与女权主义心理学出现如此对立的力量由三个方面汇集而成:第一,人生命属性的二重性是二者在人性观上对立的实质;第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二者在价值观上对立的实质;第三,两种不同的社会目的的冲突则是二者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发生对立的实质.

女权主义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的对立引发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目的的重新思考:第一,心理学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在心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上,主体所进行的“心理生活”;第二,心理学应该是一门以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生活”为核心的综合学科;第三,心理学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基于这种思考,可以预测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主体选择性和文化敏感性的本土心理学与直接指向人的心理生活的常识心理学都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例: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

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大多数成员参与的流行文化,不仅是时代特征的反映,也是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对社会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颠覆、补充与重构.2005年全民参与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风靡全国,草根明星迅速走红之际,粉丝群体也以全新的姿态和成熟的规模隆重登场.网络时代的“粉丝”与前网络时代的“追星族”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截然不同,体现为群体构成更为多元,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更具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另外,粉丝与偶像间的互动方式也因技术的革新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追星早已不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专利,成熟、理性的中年女性群体也加入了追星的队伍.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粉丝文化进行了解读,但是尚缺少从中国本土心理学视角对粉丝文化的诠释以及对中年女性粉丝群体偶像崇拜心理的剖析.

研究以2014年人气席卷亚洲的韩流明星李敏镐的中年女性粉丝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李敏镐走红中国的原因和中年女性粉丝的偶像崇拜心理进行解析,阐释中年女性粉丝通过偶像崇拜实现的自我突破与心理成长,以及在追星过程中得到的心理生活质量的改善,以期通过从本土心理学的层面对粉丝文化这一大众流行文化的研究,推动中国的粉丝文化向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的缘起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从研究缘起入手,对国内外的粉丝文化研究动向进行了概述与评价,从而引申出自己的研究视角——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研究以不同年龄、职业、地域、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的李敏镐的中年女性粉丝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探析中年女性粉丝的偶像崇拜心理.

第二部分是对流行文化视域下的粉丝文化的梳理.从前网络时代的“追星族”和网络时代的“粉丝”两个视角出发,解析粉丝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历史时期粉丝群体的特征,并简要介绍了主流的大众文化对粉丝群体的态度以及刻板印象,列举了失范的偶像崇拜行为和疯狂、极端、病态的偶像崇拜给粉丝、偶像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前网络时代的“追星族”具有信息单向传播、交流形式受限和成员年龄偏低等特征,而“粉丝”群体的特点则是群体成员结构多元、群体内部分工明确、群体互动方便快捷、群体情感高度凝结、群体内部等级分明和群体成员流动性强,与“追星族”的性质完全不同.

第三部分主要是阐释偶像何以成为受到大众喜爱和追捧的偶像,解读李敏镐吸引中年女性粉丝的心理动因.网络时代的偶像崇拜形态更为多元,娱乐明星、学者、政治人物、电台主播、网络红人等都可能成为民众喜爱和追捧的对象.2013年末沉寂多年的韩流卷土重来,从“李敏镐热”所引发的经济、文化和公益层面的社会效应出发,解析韩剧的魅力和李敏镐饰演的角色魅力以及李敏镐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角色传递的正能量和偶像自身的榜样力量等角度,去阐述优质的偶像明星散播的正能量对粉丝的正面示范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是阐释粉丝何以成为忠诚、热情并愿意为偶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粉丝.在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时代,各种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困境、道德危机、心理焦虑及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都迫切需要情感慰藉和压力释放的途径.通过对中年女性粉丝这个群体的参与观察和个案分析,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视角解析中年女性粉丝对偶像的精神需求以及理性、适度的偶像崇拜对粉丝内心和谐所起的积极作用.健康的偶像崇拜会让粉丝产生幸福感、审美感及归属感,在追星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达到心理生活的完善和提高,以及对自我的不断完善.

第五部分是从本土心性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解读中年女性粉丝的心理环境、心理生活以及偶像崇拜给粉丝带来的心理成长.从中国本土心性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粉丝文化以及中年女性粉丝这一特定粉丝群体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而通过对大众流行文化的研究促进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局限与反思,以及对心理学视域下的粉丝文化研究的展望.本土心理学为粉丝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大众流行文化研究的本土化也丰富了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内容,推动了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进程,因此大众流行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可以被看做是对心理学本土化的促进与补充.女性是粉丝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她们往往较男性对精神生活有更强烈的追求,而女性群体的偶像崇拜却往往被解读成与感官、*等因素相关的行为,忽略了女性群体对偶像的心理需求以及在偶像崇拜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成长.中年女性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开始反省并关注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积极面对生活,认真对待工作,是娱乐工业时代成熟理性的“追星族”代表.

疯狂冲动的追星行为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忽视主流粉丝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不能神圣化、也不能妖魔化粉丝群体,要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包容的心态去引导粉丝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粉丝群体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不断提高,偶像不是神明,追星也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在适度的范围内理性追星,只有做到自尊、自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粉丝群体才能首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进而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获得心理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心理成长.

第五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格式: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素质或状况的满意程度.幸福感作为一种人类终极追求的心理活动,自然会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幸福感的感受方式必然要受到自己所在文化的模塑,另一方面,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考察方式、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也必然陶铸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所理解的幸福感可能受限于他自己的文化框架,而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学家可能透过文化的框架看到的是有限视角下的幸福感.因此,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深入探查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进而在比较与融通中进行幸福感的本土原创心理学研究.

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濡染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注重幸福感的外部引动机制的研究,幸福感的认知观则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获得幸福感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西方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潜意识观从不幸福感的角度切入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的人本观从人类本有的潜能的视角来理解幸福感,而超个人心理学则开始关注精神维度与幸福感的关系.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则相继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虽然目前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是,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困惑和难以超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问题,2.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身心统一的问题,3.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处理自我的问题,4.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知情意整合的问题.

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中,同样有关于人如何达于内心幸福、安宁、康乐的解释、说明和技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思想中.儒家的“孔颜之乐”、道家的“至乐”、佛家的“涅槃之乐”中都用“乐”来表明一种人生最美好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具有以下特征:1.“乐”是源于境界不断提升后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2.“乐”是知情意合一的整体性结构,在三者之中,情感因素是将三者整合成整体的决定性因素,3.“乐”是个体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后才能获得的情感享受.

“乐”代表了中国传统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解读视角,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则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方式.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前者注重幸福感的应然诉求,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幸福感的实然描摹,2.前者重在对幸福感知情意合一的心理状态进行解析,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幸福感进行知情意分离式的说明,3.前者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纵向提升的意蕴,而后者则彰显西方文化注重横向比较的色彩,4.前者强调幸福感是由“心”而生的内求性特征,而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幸福感外部引动的外求性特点,5.前者认为个体幸福感的最高层面是以超越自我的限定为标志,而后者则在幸福感的研究中一直把自我作为幸福感最坚实的基础.

对西方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的探查与梳理,主要是想弄清楚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的根源性的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幸福感理论才能真正对中国人的幸福感进行有效的描述、测量、干预和引导.以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研究结论为基点,以西方的幸福感理论为参照,初步将建构的幸福感理论称为“主体幸福感”理论.主体幸福感是个体通过体认天道而获得的安然舒适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着个体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主体意识(主要是情感意识)不断完成与实现过程中而获得的内部情感体验,且这种体验具有层级性的特点.主体幸福感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是一个在追求身心之安然舒适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之间相和合的过程,是以个体内心本有的情感为出发点,不断实现情感超越的过程.个体的幸福感从低到高依次为:己和幸福感、人和幸福感和天和幸福感,三个层面向上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内在情感.

主体幸福感理论模型是以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为参照,以中国传统心理学关于“乐”的思想为理论生长点,建构出的本土幸福感的原创性理论.这种理论性的建构只是对中国本土幸福感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也希望能有更多本土原创幸福感理论的出现.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资料.

生活中心理学引用文献:

[1] 生活中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2] 生活中心理学外文文献 生活中心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3]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大纲格式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生活中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生活中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