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老师论文范文参考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老师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6

老师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老师论文范文参考: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2. 第二篇老师论文样文: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
  3. 第三篇老师论文范文模板: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4. 第四篇老师论文范例: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
  5. 第五篇老师论文范文格式:李佩文教授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老师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老师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老师论文范文参考: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国家级名老中医柴松岩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60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临床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柴松岩老师中医妇科学术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鲜明,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独到.2008年至2012年间,我有幸跟随柴松岩老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跟师临诊中真切感受,从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从独立实践中反复磨练,学业上获益丰厚,思想上感触良多.本次研究是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是对中医学术传承中传统方式和现代思路结合的有益尝试.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渊源;第二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第三部分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第四部分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一、柴松岩老师的学术渊源

本节通过对老师重要生活经历和背景的回顾,探求老师取得学术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简要介绍了老师的学术特色及其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在学术特色方面,以“肾之四最”、养护阴血”、“二阳致病”学说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从“顺应周期”、注重气化”、“运用五行”观点出发的论治法则;涉及月经病、妊娠病、妇科杂病的辨病思路;依据舌象、脉象、基础体温的认证技巧;以及气味平和、药少剂轻、价廉易得的用药风格.在学术渊源上,老师的学术发端于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领悟;发扬于对中医各家学说的借鉴,如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景岳全书》“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阴血观,《女科辑要》“肾生”、“肾足”、“肾衰”的阐释,以及《傅青主女科》辨治月经、妊娠诸病的经验等;历经现代医学教育的严格培训;禀受当代中医名家陈慎吾、刘奉五、蒲辅周、祁振华、姚正平等人的熏陶,逐步形成柴松岩老师独到的妇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老师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师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老师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老师论文范文选题

二、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本节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体系脉络进行梳理,将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学术思想分为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两个部分,临床经验分为辨病思路、认证技巧和用药经验三个方面.力求以知识结构的认知,加强对老师学术内容的记忆,通过对逻辑关系的理解,提升对老师学术主旨的领悟.

1学术思想部分

1.1辨证思想

1.1.1肾之四最

肾之四最是柴老对肾气盛衰在妇科临床决定作用的高度概括.反映在辨证中重视肾气损伤的病理,在治疗中着重补益肾气的治疗,在生活中纠正耗损肾气的生活方式.尤其强调顺应肾气盛衰的阶段性规律,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治疗原则,既避免急功近利的激发动员,又灵活把握护顾肾气与运用肾气的辩证关系,是中医学“重肾思想”在妇科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在“四最”的论述中,明确了天癸不是肾气表现的全部,提出了绝经期后女性重新规划人生,保护肾气以获得高质量生活的指导原则.

1.1.2养护阴血

养护阴血反映了柴老妇科临床中以阴血为本的思想.阐释女性“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辨证中重视阴血不足的病理,在论治时注重滋养阴血的思路.论述养护阴血的具体方法,则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角度看待阴血与脏腑的关系,健运脏腑开阴血生化之源,并积极治疗直接损伤阴血的疾病,同时杜绝导致“阴血暗耗”的不良习惯,另以“水库论”蓄灌和疏浚的原理,取象比类的说明阴血、血海与月经来潮的关系,强调养护为先和因势利导的原则.

1.1.3二阳致病

柴松岩老师引《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等”的论述,结合历代观点和临床实践,发展提出了阳明热毒随经传入冲脉血海,损伤阴血,扰动血海,导致妇科月经失常的观点.在辨证中特别关注胃肠功能与排便情况,在治疗上重视调畅阳明的治法,临床应用屡获佳效.介绍了“二阳致病”学说在指导高泌乳素血症的辨证治疗中取得的临床进展.

1.2论治法则

1.2.1顺应周期

顺应周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从自然规律论及人身生理,强调顺应天癸周期变化,维护或恢复女性正常的月经来潮.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技法的特长,又积极利用如基础体温、超声监测、激素测定等现代医学手段,提升妇科临床把握周期的能力.提出对“周期只能顺应而不可制造”的观点,以“借贷款”比喻“人工周期”治疗存在的隐患,遵循《素问·,四气调神》中春、夏、秋、冬四气运动的规律,确立月经周期各阶段的治疗原则、具体用药及注意事项.

1.2.2注重气化

注重气化是柴老师最重要的论治法则之一.其理论根源是《黄帝内经》中对三焦气化的论述,不仅阐释了气化的概念、意义、状态、场所等问题,更是柴老师结合妇科临床实践,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注重气化即是根据患者的生理需求、病理发展和药物性质,调整气化运动的方向和趋势,并通过健运脏腑功能来维持气化的长治久安,以恢复气化为临床追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老师特别强调在气化的调整过程中要珍视生理和关注平衡,避免急功近利的过度干预,把握治疗进退的分寸,所谓“临床医生不能作勇士”.

1.2.3运用五行

运用五行生化制克关系进行辨证论治,是老师指导妇科临床的重要论治法则.尤其以“补肺启肾”、“肝无所索”学说为代表的治法应用,理论阐释成熟指导临床治疗屡获佳绩.“补肺启肾”即在久病重病、肾气痿惰、生机难复之时,利用肺肾间的相生关系,补益肺气以促进肾气的恢复;而“肝无所索”学说的形成来自于柴松岩老师对前人理论的发展和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揭示出肾水骤亏,肝木求索,阴血不济,致肝之相火妄动,急迫化火为逆的病机,对于妇科及其他专业的临床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

2临床经验部分

2.1辨病思路

列选了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盆腔炎等六种常见疾病,以及小儿性早熟、羊水过多、*症等三种特殊疾病,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等方面,对每种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并结合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2.2认证技巧

就舌象与辨证、脉象与辨证、基础体温与辨证三方面介绍老师的认证技巧.在舌象部分,以淡舌、嫩舌、黯舌、红舌、瘦舌、敛舌及腻苔剥、脱苔、无苔为例,分类说明舌象在妇科临床中的辨证意义.在脉象部分,重点就滑脉辨血海盈亏,尺脉动象辨肾气盛衰,记录了老师的脉诊经验.在基础体温部分,分别总结了基线偏低、基线偏高、单相和不典型双相对辨证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顺应周期并择期而治的方法.

2.3用药经验

柴松岩老师临床用药经验丰富,她谙熟药性、选药灵活,在中医妇科临床上独树一帜.老师的用药经验是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反映,本节重点介绍了补肾药、理血药、调畅阳明药、疏肝药、妊娠禁忌药等老师常用特色药物,突出了老师对药物认识和特殊应用.

三、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

“二阳致病”学说源自经典,形成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析阳明是把握妇科病机线索的观点,以“阳明热毒”导致冲任“血虚失养”的病机模式,解释了阳明与经脉冲任内在生理病理关联.本节应用经典研读中以经释经的方法,对二阳的功能进行了总结概括,参合《灵枢·,决气》六气同源的整体观念,以“津”对“血”的劫夺完成了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经典释义.并从经脉联系、病机特点、继承方法、理论发展、医学进展、应用领域等角度对“二阳致病”学说进行了理论解读和再认识.

四、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二阳致病”学说的学习,在外科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辨治中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阐释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此部分介绍了应用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调畅阳明思路,在跨专业临床治疗中开展试验研究的情况和心得.在一个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中,以“二阳致病”学说指导临床治疗,与传统中医外科治法开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证候积分、不良事件、女性激素、*形态、复发情况等评价方面,新治法均优于传统治法.“二阳致病”学说的跨专业应用为中医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法,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理解亦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体现在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进展的结合,形成了对“二阳”功能体系的认知.

第二篇老师论文样文: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

晁恩祥教授从医50年,医德醇厚,学验俱丰.在中医理论上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寻发展、求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经验及学术思想体系.学习、研究并继承晁恩祥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

1.学术思想渊源

晁恩祥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其严谨的治学之道,踏实的治学之风,读经典、做临床、勤思悟、善总结为其治学格言.

晁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基础及中医经典著作,得到了一大批中医大师,包括刘渡舟、祝谌予、董建华、任应秋、方药中、岳美中等多位名家的面传心授,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也形成晁老师对中医理论的重视与传承观念.秉承学院派教育模式,培养了中西医并重的思维理念.在中西贯通的学习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医相链接的模式,对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确立中医、西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0年代曾师从于岳美中、刘渡舟、任应秋等中医大师,使晁老师吸取各家所长,汲取各家之见,深化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为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为学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深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化对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认识,谨遵《内经》及仲景所论,同时撷取诸家之长,并在临床实践中深化对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形成了学术思想的核心;而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溯本求源,寻求理论支撑,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从风论治哮病、咳嗽,开创了“风哮”、“风咳”的证治体系,发展了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学术思想的特色.

2.学术思想研究概述

晁恩祥教授在多年来致力于肺系病的学术研究与发展,通过临证实践,并溯本求源,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传承中发展对中医学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关于肺系病诊治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

2.1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晁恩祥教授认为源于《内经》的中医整体观念是值得推崇的学术观点,是巾医学中的理论思想基础.在疾病的诊治中,强调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重生理病理之整体观,重视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影响或制约、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或转化;以病因病机之整体观指导临床,全面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正邪之间消、长、进、退分析疾病,避免了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运用疾病防治之整体观而重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病求本.

在辨证论治上晁恩祥教授则提出动态辨证,主张证变、法变,方药也随之而变;辨证与辨病互参,即要强调中医的病证,又要强调西医的疾病,讲求中西医链接,扬长避短,优而择之;体现在治疗上则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全面认识疾病的的病机实质.

晁恩祥教授始终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则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是中医理论的两个活的灵魂.

2.2“治未病”思想

晁恩祥教授认为“治未病”思想是慢性肺系疾病治疗的重要指导,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实质上涵盖了“未病防变,已病防变”的两重内涵,运用中医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防患于未然.晁老师认为疾病稳定期的积极治疗是“医未病之病、医欲病之病”,而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治疗则是“医已病之病”;只有“医之于无事之前”才能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延缓自然病程.晁老师将中医药的治未病思想充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在临床实践中具体实行“冬病夏治”疗法是晁恩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的又一学术传承体现.晁老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扶正固本、冬病夏治的“冬病夏治片”,该方由黄芪、黄精、补骨脂、陈皮、沙棘、百部、赤芍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助阳、健脾补肾、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功效.每年夏季暑伏开始服药,连续服用40天为1个疗程.临床曾进行近、远期临床疗效观察.1018例慢性支气管炎经1个疗程的治疗,近期有效率为82.9%,15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坚持3年夏季伏天服用冬病夏治片,其远期总有效率为90.32%.这也是晁老师研究运用“上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2.3重视调补肺肾在慢性肺系疾病中的重要性

晁恩祥教授深研经典,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为临床上一些慢性肺系疾病的病机与肺肾关系至为密切,早期根据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稳定期的临床表现,并运用中医理论,总结出慢性肺系疾病机特点,认为其疾病的根本多为本虚标实,从脏腑病机角度来看,疾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肾两脏,提出调补肺肾的治疗法则,并制定了调补肺肾方.用药主要包括冬虫夏草、西洋参、枸杞子、山萸肉、淫羊藿、女贞子、白果、丹参、茯苓等,全方寓补于调,寓调于补,补调有制,从而奏效.

晁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将调补肺肾法用于多种慢性肺系病的临床治疗中,如肺间质病变、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等的治疗中,并针对疾病的不同特点,配合他法,减少了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缩短了急性发作期的病程,并减轻了发作期的病情,有效地延缓了疾病的发展.通过跟师学习,体会晁老师临床应用调补肺肾法,进一步阐释了晁老师调补肺肾法的内涵.认为晁老师该治法系从肺系疾病病机根本入手,并从病机切入治法,体现了缓则治本的原则.解读“调补”之涵义,远非补肺、补肾那么简单,而是在“补”之中融合了“调”法.所谓“调”,即寓补于调,以调为顺,其实质包括了调补、调理、调畅等诸多含义,“调”与肺关系密切,“补”与肾密切相关,但调肺又寓补,补肾又寓调,调补体现了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晁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本质深入领悟,以及对中医理论的充分发挥与运用.

调补肺肾法的提出,体现了缓急有侧重,虚实有兼调,攻补兼施贯穿治疗的始终.晁老师根据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将调补肺肾法灵活恰当地加以应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4继承创新,提出“风哮”、“风咳”理论

晁恩祥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哮病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哮病患者临床特点,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追本求源,提出“风邪犯肺,气道挛急”是哮病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提出了“从风论治”哮病的学说.并总结了一系列风邪为患的证候学特点,补充了“风哮”证型.又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风咳”,结合风哮治疗经验,从风论治,提出“从风治咳”.“风哮”、“风咳”的提出,发展了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疾病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3.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的学术经验总结

通过对晁恩祥教授临床病案的总结,并借助数据库结果,总结分析了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独特思路、辨治规律、临证特点等.在关于晁老师“风咳”学术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深化了晁老师关于“从风论治”咳嗽病的学术思想内涵.晁老师对部分慢性咳嗽总体的病机认识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治疗法则为“疏风宣肺,缓急止咳利咽”.常用药物为炙麻黄、杏仁紫苑、苏子、苏叶、炙杷叶、地龙、蝉蜕、牛蒡子、五味子、前胡等.概括总结了晁老师对慢性咳嗽病机演变的认识以及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辨证思维模式.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在病机演变的认识上将其分为初期、发作期、缓解期;治疗上则根据病势分为缓急解痉为主或止咳利咽为主阶段,而疏风宣肺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并在临床中灵活思辨,配合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临床运用中有主有次,有急有缓,治标顾本,法专而不死,充分体现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总结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体现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的各个方面,而非局限于单纯的“外风”致病.晁老师“从风论治”最重要的基础反映在其对病因病机质的认识:病机基础体现在其以“风性”反映疾病的本质,既反映病势的急骤变化,又反映致病因素中的外风、风盛的体质因素以及气道挛急——风盛挛急的病机特点;在此病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疏风宣肺,缓急止咳,体现了治法上的从风论治,具体表现为疏风以宣肺、缓急解除气道痉挛,而在用药上挖掘了晁老师关于“风药”的应用及发展,除常规擅用疏风、祛风药外,其结合现合药理学研究,取白芍、山萸肉、白果、乌梅等,舒缓气道,以舒缓气道之法解挛急之风势,晁老师对缓急药物的运用,体现其对“风药”内涵的扩大.

通过对晁老师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的整理及总结研究,可以看出晁老师“从风论治”慢性咳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并在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晁老师的辨证思维体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始终强调临床思维过程中的“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4.晁恩祥教授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进一步研究晁恩祥教授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疗效,以期推广疏风解痉法为主治疗该病的临床特色经验.方法: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予风咳一号方(疏风解痉法),对照组采用止嗽散;加减用药相同;疗程3周.结果:疏风解痉方组加减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疗效为88.4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症状方面,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疏风解痉方组治疗后咳嗽程度、咳嗽次数、咽痒、气急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咯痰方面两组间相近(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疏风解痉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其方法优于常法如疏风宣肺止咳法.意义:疏风解痉法治疗风咳在临床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提示我们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提出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而且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并得以在临床广泛的推广及使用,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第三篇老师论文范文模板: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危北海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是开展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从事脾胃学说和脾胃病的临床和试验研究工作近60年,主持了北京市的七五、八五、九五科研课题的攻关,在进行脾胃理论研究时,首先建立了400余万字的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在复制模拟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和建立观察指标方面,都做出了重大创新性工作,率先发现木糖吸收试验可作为脾虚证辅助辨证的新指标,提出融合中西医理论于一炉的新观点,得到了该领域内同行的公认和好评.危北海教授近60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通过大量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本研究旨在探索危北海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渊源,总结和继承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索、学习、继承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方法,提高自我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丰富和发展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范围,为更好地传承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方法:

1.跟师临诊,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分析老师用药经验和辨证思路,探索老师临症用药规律.

2.认真研读和整理老师的著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虚心向老师请教,结合临床经验,认真书写跟师学习心得,总结老师学术思想.

3.阅读老师所列中医古籍书目,探索老师学术思想渊源,加深对老师学术思想的理解.

4.将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动用于临床,进一步总结和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

研究内容:

1.危北海脾胃理论学术思想渊源及相关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通过对历代医家重要学术著作的研读,研究表明,脾胃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胃学派也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著名流派,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中医学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为历代各科医家所重视.而在脾胃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创建了脾胃学说临床证治的基础.唐宋金元时期诸医家,特别是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推动了脾胃理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李东垣创作的《脾胃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理论学说.明清时期,脾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完整的脾胃学说.

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当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脾胃理论多有所发展,各具特色,使脾胃学说更为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部分医家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2危北海老师学术思想研究

老师依据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根据脾胃疾病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灵活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以“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本文把老师的学术思想从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四个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每一方面都从学术渊源、学术思想、辨治规律、及临床应用阐述和总结,是本文的核心,也是对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的研究方法的探讨.

2.1益脾胃

益脾胃是老师学术思想核心之一,不论治疗脾胃自身疾病还是其他脏腑疾病证属脾胃虚者多从脾胃考虑,对脾虚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则是老师对我国脾胃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开创了脾胃理论实验研究的先河,运用祖国医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相结合,首先对祖国医学经典中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脾虚证型的理论假设,并根据现代实验设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把临床和基础,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采取多水平、多指标,多途径的综合观察方案,经过系统而深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脾虚综合证的临床概念,胃肠复原的治疗学方法,及一系列治疗脾胃虚损的方法.本文探索了老师脾虚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临床益脾胃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证治规律.

2.2调升降

老师宗《内经》气机升降出入之旨,法东垣脾升胃降之理,合历代医家脾胃学说,取长补短,结合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临床特点,临床上,特别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并把脾胃的升降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升降功能相联系,突出脾胃为升降功能中枢的同时,兼顾肝之生发、肺之肃降、肾水之上济、心火之下交的生理功能.认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才能维持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功能.将虚实寒热、气血津液辨证融入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之中,顺应脾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之性,结合脏腑辨证,执简驭繁,形成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老师认为调其出入当责之于肝、肺,顺其升降当以脾胃为主,兼顾心肾.调理气机升降的关键有三点:一者和降肺胃;二者升脾;三者条达肝木.系统总结了老师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2.3通胃络

通胃络是老师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胃络不通就会导致胃脘部疼痛不适,而胃脘痛亦是慢性脾胃疾病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程较长,多迁延难愈,其病多由饮食所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阴阳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痰浊内生、瘀血阻络、毒邪内阻,湿热、痰浊、瘀血、邪毒阻于胃络,不通则痛,导致胃脘痛的发生.然脾胃气血阴阳不足,亦可使胃络失养,导致不荣则痛.因此老师认为脾胃阴阳气血不足、湿热、瘀血、痰浊、邪毒阻滞胃络是导致脾胃疾病的基本病机,而治疗则有温阳益气通络、清热除湿通络、活血通络、化痰通络、解毒通络之不同.本文详细论述了胃络不通的病因病机及老师通胃络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4降阴火

老师根据历代医家“阴火”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阴火的根本病机是脾肾之不足,治疗“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主张在补中升阳的同时,适当佐用苦寒降火之品,如果出现火势较重,亦可加大苦寒清降之力.本文从益气升阳降火、清心降火、潜降相火、滋阴活血降火四个方面总结了老师“降阴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3危北海老师临床经验研究

本文对老师临床治疗常见病的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主要包括便秘、慢性结肠炎、头痛、胃痞证、失眠、肝之为病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治疗经验多能体现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亦是老师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特别是比较全面和详细地总结了老师治疗肝之为病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用药规律.

4.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4.1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验证继承老师学术经验的成效,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4.2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运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和西药水飞蓟宾胶囊进行临床干预,疗程3个月,选择肝脏酶学(ALT)、血脂(TC、TG)作为主要的效评价指标,同时考虑肝脏B超及中医证候学指标,评价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4.3结果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6例(35.6%),有效26例(57.7%),总有效42例(93.3%).对照组显效9例(17.8%),有效19例(42.2%),总有效28例(62.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经卡方检验,综合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ALT、AST均有降低,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匕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匕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l,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改善血清ALT、AST的作用,在改善血清ALT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TC、TG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TC、T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TC、T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BMI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两组自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具有改善临床症候的作用,而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4.4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常见的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及降低体重的作用.与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水飞蓟宾胶囊对比,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调节血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成果:

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和对老师著作及学术论文的深入研究,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了老师“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的治疗学学术思想核心,并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疗效,达到了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很好传承和发扬的目的,临床技能及学术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第四篇老师论文范例: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温习田德禄老师的成才之路,总结田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总结其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并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试图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地继承其临床经验.

方法:

1.采用不间断的跟师临床侍诊,收集第一手资料等方法,全面记录三年来田老师的全部诊疗过程;通过跟师课余交谈,学习领悟,系统温习老师的著作、论文,精读老师指定的有关古籍等方法,了解其成才之路,找出其学术渊源,进而全面总结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地收集田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全部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进而挖掘其辨证论治新规律.

结果:

1.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渊源可以概括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正规教育是其基础,中医古代经典是其来源,北京东直门医院诸多名医指导为其添彩,董建华教授的师传为其指向.

其中,田德禄老师治疗痞满,立足五脏、八法皆宜、重症从饮邪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张仲景;“宜升胃气”,反对“全用气药”香燥,反对“甚而复下”的思想来源于李东垣;注重于通降之中寓予升清、“淮宜上下分消其气”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强调虚实分治的思想来源于张景岳;从胃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其师董建华院士.

田老师诊疗杂病中肾虚证时,重视阴虚火旺、善用大补阴丸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诊治慢性肝病,重视肝肾同治、善用滋水清肝饮的思想来源于高鼓峰.

田德禄老师继承了上述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有所发挥.

2.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

2.1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五脏论治,独重肝胃;通降胃气,尤重清降,并以祛除胃中实邪作为胃气通降的前提条件;治疗虚证,强调通补;重视气血,力倡“内疡”;衷中参西,重视采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辨证用药.

2.2诊疗多种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以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基础,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田老师尤其强调“饮邪在胃”在顽固性痞满中的作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重视胆热挟胃气上逆的病机,强调“制酸三合汤”、“胃动四主药”的应用.针对慢性胃炎,主张分为实痞、虚痞,强调以甘平养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针对消化性溃疡,提出“内疡”概念,从外科理念论治.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也从“内疡”论治,以益气活血解毒法与乌梅丸法为基本思路.针对酒精性肝病,认为,病位在肝脾肾,病机要点为气滞、痰凝、湿热、瘀热、水停、正虚(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分早、中、晚三期辨治.

2.3诊疗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在对内科杂病的诊疗中,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术思想,认为目前之肾虚为肾阴暗耗,但往往兼夹湿热痰瘀.治疗首重饮食情绪生活起居等养生,治法当于滋阴降火同时,注意清热化湿、化痰行瘀,仍以通补为宗旨.其对肾虚的认识和补肾经验尤其独特.以此为基本思路,对田老师诊治代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及虚症等杂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3.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西医文献,结论为:①目前国际上有公认的FD标准和定义.②FD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③治疗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和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方法.但疗效不满意.

3.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中医文献,结论为,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

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其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

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运脾和胃“顾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

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瘀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顾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挖掘其新的规律.

方法:

1.综述近10年来FD的中西医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目前FD的研究现状.

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的收集田德禄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所有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

3.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挖掘田老师辨证论治的新规律.

结果: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现状综述

1.1 FD的西医研究现状

1.1.1诊断标准

目前FD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罗马Ⅲ标准,公认的定义为: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除外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1].其中,消化不良特异的症状包括有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等八类,并且对每一类都有严格的定义.

1.1.2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尚未明确.目前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

1.1.3治疗

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与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原则.但疗效不满意.

1.2 FD的中医研究现状

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

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田德禄老师对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

2.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田德禄老师诊疗105例FD病人的证型与用药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证型频次:最常见者为肝胃不和证与胃气壅滞证.(2)主要证型与对应主症:胃气壅滞证以上腹胀气、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纳差为主症,肝胃不和证以口苦、两胁胀痛为特征.(3)主要证型与对应方药:肝胃不和证常用药物为柴胡、赤芍、白芍、黄芩、炒枳实、陈皮、紫苏子、乌药;胃气壅滞证常用药物为苏梗、苏子、制香附.(4)药物化裁:上腹胀气,常用焦三仙;餐后饱胀,常用焦槟榔与苏子;早饱感,常用柴胡、苏梗;纳差,常用砂仁;苔黄腻,常用黄芩、半夏;失眠常用青蒿、知母;便秘,常用虎杖与牵牛子;上腹痛,常用炒枳壳;口苦,常用黄芩、半夏;大便粘腻,常用青皮、砂仁;反酸常用川贝、海螵蛸;两胁胀痛,常用赤芍、白芍、威灵仙、川贝;大便次数多,常用白术.统计结果中,证型分布、常用药物分布基本符合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

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健脾和胃“扶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

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以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郁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扶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老师论文范文格式:李佩文教授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原发性肝癌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田人多数患者合并由乙肝及肝硬化病史,肝癌起病隐匿,高度恶性,进展迅猛,手术后复发率高,放疗化疗等西医治疗措施不敏感,效果差,晚期患者生存期仅3-6个月左右死亡率高,5年生存期仅4-7%,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导师李佩文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工作逾四十年,对肝癌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肝癌的治疗原则应该是综合治疗,患者需要接受包括外科于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射频治疗、局部消融、无水酒精注射,甚至全身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认为中医药在肝癌的全过程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早期中药干预可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向肝癌转化;肝癌术后用中药可以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栓塞、放化疗后使用中药可以减轻治疗的副反应;晚期肝癌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缓解肝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多年的临床实践,李老师在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李老师在病因病机上重视肝郁脾虚血瘀,肝脾肾三脏同病.湿、热、气、血、毒结聚成块,形成肝积.

在临证中,李老师认为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李老师尤其重视舌象,从舌质舌苔判断邪盛正衰、判定体质状态、推定预后,并指导用药.治疗上主要以扶正培本、健脾疏肝为基本治则.

在治疗中老师将肝癌分为四种类型,辨证施治用药:(1)肝郁脾虚型: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散结.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枳实消痞丸加减.(2)肝胆湿热型:治法清热利胆,化湿解毒.以茵陈蒿汤、五苓散、龙胆泻肝汤加减.(3)瘀血阻滞型: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癓.以化肝煎、膈下逐瘀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治法滋补肝肾,凉血软坚.以知柏地黄丸、一贯煎加减.

在辨证治疗中,老师强调:

1、证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肝癌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其邪正盛哀不是单一不变的,随着病程的进展,证型会相应发生变化.如早期患者邪气盛而正气不虚,多为实证,肝郁气滞明显:中期虚实夹杂,血瘀、痰湿、气血亏、脾虚、肝胃不和等均可见到;晚期则正气虚为主,多为虚证,以肝肾阴亏多见.而某个阶段可能有多重证型同见.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也产生不同的中医分型.

2、辨证同时要辨病:肝癌为恶性肿瘤,肿瘤的诊治有区别于其它内科疾病的特点,老师非常重视在中医辨证的同时,亦不忘“辨病”.

临床论治用药特点包括:

1、首重养血:肝为刚脏,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从病理变化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故李老师一再强调要充分认识到肝体应柔,肝病一定要注意养血.

2、强调疏肝行气药物的使用: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所以肝病多有气机不畅.临证中多加入行气疏肝之品.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5556.html

3、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肝癌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证型是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的治法在肝癌的辨证施治中非常重要,临床经常用到.但是还要注意肝癌患者同时有凝血机制的异常,非常容易合并出血的发生,还需要慎用活血药,以防造成大出血危及患者性命.

4、有毒中药的使用:中医认为癌瘤的发生与毒邪内蕴有关,治疗上强调“以毒攻毒”,许多抗癌方中会用到斑蝥、全蝎、水蛭、蜈蚣、壁虎、马钱子、蟾蜍等毒虫之品.李老师强调:有毒之品可以用,但要因人因时因证治宜,不要盲目、大量、长时间使用有毒之品.

5、祛邪勿忘扶正:肿瘤属于慢性疾病,尤其是晚期肝癌,很难得到根治的机会,要做好长期与瘤共存的准备,更强调保护正气.

6、病证同治:肝癌治疗老师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亦不忘“辨病”用药,病证同治.药方中多加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直接针对“积”的治疗.

7、兼症用药:李老师除了辨证施治外,还重视兼症用药.中医的对症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8、重视引经药物:肝癌治疗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水红花子、八月札、凌霄花、鳖甲等药物的应用,几乎每方均会选择应用,甚至一方中几药全备,老师称它们为肝经药:

9、癌痛的预防:肝癌晚期疼痛的发生比例很高,达80-90%,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疼痛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晚期肝癌患者癌性疼痛的发生并减少中度和重度镇痛药的临床使用.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李老师认为治疗的重点不是追求瘤体的缩小,而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对晚期肝癌的并发症,如黄疸、腹水、癌性疼痛等的治疗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外用,收到简便廉验的效果.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邪气,导致湿浊阻滞,肝胆功能失调,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引起的以日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李老师认为,黄疽的发病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病机的关键是湿.黄疽的病因主要是湿热蕴结、肝胆郁热、脾胃虚寒和癓瘕积聚.临证中将黄疽分为阳黄与阴黄分别施治.

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阳黄:1.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药:茵陈蒿汤加味.2.湿重于热: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阴黄:1.寒湿困脾: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剂:茵陈术附汤加味.2.气血曲虚:治法:益气养血,佐以利湿退黄.方剂:八珍汤加味.3.正虚瘀结:治法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剂:八珍汤合化积丸为主方.

老师认为肝癌患者出现阴黄,不完全是寒湿所致,更多归因于血瘀、毒聚,阻于胆络而发黄,色黄而晦暗,真正为寒湿所致者临床上并不多.此时治疗上可以减少清热类药物,适当加入温化之品,如桂枝、附子、干姜等.更需要使用活血化瘀之药,如丹参、赤芍、我术、三七、蜈蚣等.

腹水是肝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肝癌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腹水属中医臌胀范围.李老师认为腹水多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发生的,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是积液发生的根本原因.

治疗腹水要针对病因病机,分清虚实,做到消中有补,补中有消,在祛邪的同时,要照顾正气.李老师临床上一般将腹水分为以下四型:1、痰湿内盛:治法:健脾利水、活血散结、抗癌解毒.以四君子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2、血瘀水停:治泫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以当归芍药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3、脾肾阳虚:治法温阳健脾,化气行水.以实脾饮、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4、肝肾阴亏:治法:滋养肝肾,利水散结.方剂: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

对于腹水这样的晚期合并症,老师还强调中医外治,将中药外敷使用,经皮肤吸收而起效,避免了患者服药、输液之苦,病人乐于接受.老师以健脾利水、温阳化瘀为主要治法,最终筛选出有效药物研制而成了实脾消水浸膏,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胸、腹水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疼痛是晚期肝癌患者常见症状之一,由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肝脏尤其是肝包膜所致,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李老师把疼痛的病因分为虚实两类:实证由于病邪侵袭与结聚,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虚证由于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润养或温煦而致疼痛,即“不荣则痛”.提出了行气、活血、通络、清热、散寒、养营等止痛原则.除内服药外,致力于外用药的研究,研制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药物.在癌痛方面,主要研制了痛块灵外用膏、痛块消巴布剂.

文中最后在临床研究中分析了李老师以健脾化瘀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瘤体的变化、临床症状的减轻、生活质量的提高、AFP及肝功能的改善等指标,说明了健脾化瘀法治疗肝癌的有效性.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老师论文范文资料.

老师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初中数学老师论文选题 初中数学老师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比较好写的初中物理老师论文题目 初中物理老师论文题目怎么取
[3] 热门初中语文老师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老师论文题目哪个好
《老师论文范文参考 老师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老师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