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文化认知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意义与体现

主题:认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简介:本文是美丽乡村和三农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认知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美丽乡村和三农论文范文

认知论文

目录

  1. 一 什么是乡村景观中的文化认知
  2. 二 缺乏文化认知是现状乡村景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三 如何去提炼目标乡村中的文化特色
  4. (一)自然地貌资源调研收集
  5. (二)人文历史资料的调研收集
  6. (三)乡村肌理的存留与延续
  7. (四)重要景观节点的确定
  8. (一)重新梳理人文景观空间体系
  9. (二)特色文化景观的提炼和重现
  10. (三)强化人文景观规划的可落地性
  11. (一)背景
  12. (二)梳理人文、自然资源
  13. (三)人文景观的提炼和营造
  14. (四)强化人文景观规划的落地执行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界限逐渐消除,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工程、新载体.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正式提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日程.2017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把美麗乡村建设提升到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的高度加以规划推行.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认知;文化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村民提升幸福指数,同时也能让城市人进行休闲旅游养生,而不是仅仅以观赏为目的.那么,村民的幸福指数从哪里来?主要是从村民收入、生活质量上来体现,其中生活质量又体现在让村民感受到优美的乡村建筑和景观文化认知、和睦乡邻关系等等.本文只讨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文化认知.

一 什么是乡村景观中的文化认知

乡村景观中的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文人骚客笔下的乡愁记忆,也不是什么祖先祭拜的宗祠庙宇,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一部分.日本“一村一品”发起人平松守彦曾说过,一个乡村、一个地区最值得珍惜和炫耀的资源,就是它的文化印记,也就是文化认知,这是乡村建设最应该倚重和发扬的优势资源.

乡村景观文化认知应该也只是乡村本土人群对他们所在地生活了几百上千年后产生的最适宜的生活劳作经验的沉淀,从而形成的乡村聚落和建筑风貌、周边景观以及文化传承等.从具体来说,可以是历年祖先祭拜的宗祠庙宇,可以是下雨时桥头用来遮阴挡雨的那一棵树,可以是地方剧团在村里演戏、小孩子打闹的打谷场,村头的几块公交车站牌,又或者是每年节庆期间的各种活动,稻田水渠旁的一个可以用来休息和劳作时暂时存放东西的小仓库,甚至是乡村本地的一种或几种特产等各种因素的集合.

这些乡村景观中的文化印记、所有的一切认知,归根结底都要归拢到能让村民们乐于在这个地方安居就业、高谈阔论、养怡弄孙,这些都是基于村民们生生不息的活力而存在,而不是凭空生成.

二 缺乏文化认知是现状乡村景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除了个别风景旅游地区、城郊结合处以及富裕乡村外,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乡村都已经变的越来越破落,主要原因是基于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购房生活,乡村已经逐步成为了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集聚区.好在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确定,部分乡村开始有了人员回流,乡村景观文化在乡村恢复活力中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较富裕的其它部分地区已经有了不少的政策性推动改造完成的美丽乡村案例,很多都体现出了非常有特色的人文乡村景观,优秀的案例有杭州东梓关村H、西安油坊坪村等.

但在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规划者和实施者对人文景观的认知鄙陋、急于求成,或者纸上谈兵,改造实施过程中简单粗暴,效果不尽理想.譬如,部分地区无视村落自身特色、文化背景和规模尺度,复制黏贴刷白墙、造水车、建观景平台,造成各乡村间景观同质化,千村一面;也有部分地区在乡村改造时禁止村民养殖鸡鸭,硬性减少村宅前后菜园地,使村民失去畜耕之乐;更有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全面推行“集村上楼”,大规模推平现有村宅,强迫村民搬入城镇居住小区,村庄原有的文化肌理和记忆被摧毁,乡村景观文化消泯殆尽.这些简单粗暴的措施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未达到其“美丽”的目的,反而因毁坏乡村景观在村民心目中的文化认知,使其失去对他们土生土长的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降低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对家乡的归依感,对美丽乡村运动产生抵触心理.

三 如何去提炼目标乡村中的文化特色

要打造具有文化认知的乡村景观,首先要提炼属于本地的文化元素和特色.每个乡村聚落都会因其居住的人群、气候特征、风情习俗、建筑聚落方式的不同会形成异于其它地区的自身特色,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些特色也许是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或位于交通要道四通八达,或位于隐秘之处拥有桃源盛境,或出了某个名人豪杰而享誉盛名.这些地貌、交通、风景和杰出人物的不同必然会使得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面貌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景观上就是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挖掘美丽乡村文化特质正应该丛这些方面入手.

(一)自然地貌资源调研收集

一个村庄在形成最初是依据什么自然地貌建立,是沿河、沿湖还是其它?靠着什么资源,如矿产还是渔业发展等,这些作为最基础的第一要素资料,在调研认知的时候,都须严格确认.因为不同的自然地貌和资源必然会带来乡村的不同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文历史和伴随的人文景观.

(二)人文历史资料的调研收集

每个村庄因为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可能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聚落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譬如上海徐家汇因明朝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得名.目标乡村的人文历史资料调研,需要充分了解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人文及其故事,这样才能在后续的规划营造中更好地选择符合且独特的文化属性,打造目标乡村的文化品牌.

(三)乡村肌理的存留与延续

“天人合一”的哲学自然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并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其哲学思想影响下,国内大多乡村从选址之初到建立过程,无不在方方面面体现“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空间中顺应自然、结合自然、再现自然,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的村庄聚落复合体.这种民居聚落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本身就是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应充分理解村庄肌理形成的历史和自然因素,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加以保护.

(四)重要景观节点的确定

重要文化景观节点一般包括村庄出入口、标志性建筑周边、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古树名木、水岸空间等.其它景观则涵盖除重点区域景观以外的所有场所,譬如院落的宅前屋后、各类村道、桥梁、打谷场、公共停车场等.

四、如何去营造体现目标乡村中的文化景观特色

乡村文化景观应在融合前期调研得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村庄肌理以及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或乡土元素,营造出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征,同时又具备自然野趣、乡土气息的一种新型乡村田园意境.具体来说,即在综合前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项重点规划:

(一)重新梳理人文景观空间体系

重新梳理乡村人文景观空間体系主要体现在对各类乡土资源的重构和激活.具体来说就是从乡村聚落形态中的核心公共空间(如村民活动中心、打谷场等)重要节点至各个分项节点,如桥头、泊岸、公交站点、停车场等;除了节点,还要注意景观“线”和“面”的结合,如连接节点之间的通道如水岸、车道、村道,乡村住宅、农业种植区或者工矿业企业等区域.

(二)特色文化景观的提炼和重现

乡村文化景观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炼出一些被村民所认同的文化景观符号,这种人文景观符号应该是一种“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东西.它可以来源于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可以是本土的建筑材料、乡村特产、或是生活素材,也可以综合研判周边乡村的特色,提炼概括周边区域的整体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应用于在村落的标志、内外交通指引、建筑形态、文创产品等系统中,成为一个村落的标记或形象象征.

(三)强化人文景观规划的可落地性

乡村景观实施会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村庄人文景观体系的落地重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牵涉到规划确定、预算分解、施工流程等因素,因此从规划伊始直至落地完成各个阶段,都必须要顾及村民价值认同,做到公众参与、群策群力,保证落地的易捷、施工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到位.

五、参考案例简析:(案例中所有采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年轻人外迁、留守人口老龄化、产业没落的现状,具有相同发展历程的台湾新农村振兴运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佳参考对象,这里就比较知名的“台湾桃米村”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一)背景

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距震中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个“桃米坑”,369户人家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整个南投县最为贫困的桃米村基本毁于一旦.受到重创的桃米村没有沉沦,却在社会各界及村民的努力下,得益1994年台湾文建会倡议的“社区总体营造”策略,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导向,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借此机会彻底“大翻身”,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台湾知名的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建设典范.

区位:桃米村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西南约5公里的桃米里,是台21线埔里往日月潭路上的山村,距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一公里.

交通:紧邻中横高速,中潭公路从村中穿过.

面积:18平方公里.

资源:海拔高度420至771米间,丘陵地带,具备树林、溪流、湿地及农地.有蛙类23种、蜻蜓56种、蝴蝶151种、鸟类72种.

(二)梳理人文、自然资源

桃米村的灾后重建从整体的自然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全面调研切入,源于台湾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灾后生态调查介入,发现桃米村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台湾地区29种蛙类中的23种,台湾地区143种的蜻蜓类昆虫中有56种长期出现于桃米村.这使得参与桃米村灾后重建并主导营造的台湾非营利组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选择了生态保育策略,确定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发展模式方向.

(三)人文景观的提炼和营造

新故乡基金会在规划中经过和居民充分讨论,决定利用桃米村湿地,溪流等丰富自然资源,规划引导对青蛙、蜻蜓等昆虫从认知到保育的一系列工作;并规划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人工干预活动,营造出桃米村良好的生态、文化、和社区循环系统.

桃米村的文化符号主要体现在“三月青蛙,四月萤火虫,五月油菜花、六月独角仙”.其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蛙类,表现在处处可看到青蛙雕塑和图案,还有湿地公园,以及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青蛙生态家园,就连卫生间也命名为“公蛙”和“母蛙”.规划中,青蛙形象不仅仅体现在文创玩偶、竹帘装饰,室外平台等各处装饰,在社区景观小品建造上,通过灯光效果,也设置了不同的蛙类雕像.另外配合志愿者讲授的青蛙主题生态课程与青蛙保育知识的普及,将桃米村对青蛙的生态保护扩展到对青蛙文化的保护.当然,除了青蛙标志外,桃米村还有大量的蜻蜓、萤火虫等其它昆虫标志来烘托生物与自然和谐栖息的氛围.

桃米村的社区重整风貌的营造规划,主要体现在社区生活中心和其它社区活动区域.

最先启动营造的是乡村社区生活中心,也就是“纸教堂”,由发起和主持桃米村社区重建的廖嘉展等将一个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鹰取社区的临时性教堂加以引进升华.这个教堂既是村中体现社区精神和生态文明信仰的诠释中心,同时还是开展其它重要社区活动的中心.

(四)强化人文景观规划的落地执行

从桃米村重建的案例来看,规划落地的首要因素是保证社区运作组织中的公平.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重建规划时处处体现出公平态度,在规划过程中让村民全员参与了规划讨论,以各种方式让村民了解到乡村的各类人文景观和生态资源是有什么价值,该如何整合,乡村后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怎么规划的.

其次是全员接受组织培训,接受怎么去营造社区和民宿,怎么引入和创造青蛙形象,怎么在后续保持乡村人文环境和生态创造和竞争力,以提高村民对社区生态营建意识的提高.最后,在社区重建营造阶段,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一直扮演着“协作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非具体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来引进人才、资源,协调桃米村现有资源与引进资源的关系,对桃米村进行充分宣传,由此形成了村民自主经营、良性互动的社区营造模式.

总结:

每个乡村人文景观的认知都是特定乡村的特定灵魂和浪漫生机所在,它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意义,也有着必要的乡村现实发展需求和村民的价值认知.乡村人文景观认知的整体优化和推动是美丽乡村运动发展的主要方向,其重点就在于筛选出一个合适的有愿景的村领导,在社区运作组织中秉承公平态度,将乡村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点线面和乡民的人文景观感受间做到良好融合,适当提高改变乡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品质,吸引年轻人回乡和适度引入外来人员,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并适当吸引游客进行创收,使几近荒废的乡村逐渐恢复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部分参考创景规划设计研究——“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景观改造,怎么做才好? ”中的营造体现文化景观体系.

[2]新故乡文教基金会: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6-1-1.htm.

[3]廖嘉展.从桃米青蛙村到埔里蝴蝶镇的社群经济营造[J].小城镇建设,2015(11).

[4]搜狐易肯设计案例“ 原乡营造 ”台湾桃米村的创意原乡社区营造 .

作者简介:

王磊姝(1973-02),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总结:归纳上述,此文是关于美丽乡村和三农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可作为认知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认知引用文献:

[1] 美丽乡村和三农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美丽乡村和三农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2] 美丽乡村和三农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美丽乡村和三农论文范文检索2500字
[3] 美丽乡村和三农论文范文例文 美丽乡村和三农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
《文化认知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意义与体现》word下载【免费】
认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