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亲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亲子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5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
  2. 第二篇亲子教育论文样文: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
  3. 第三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4.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性别差异不显著;发散思维显著地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5. (三)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倾向之间相关不显著.
  6. (四)教师行为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1教师行为对年龄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创造倾向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7. 第四篇亲子教育论文范例: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 第五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0篇免费亲子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

“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亲子关系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着父母主体与子女主体的成长与发展,间接影响着学校、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关注和谐社会,关注民族的未来,就必然要关注亲子关系.

本研究首先对古今中外有关亲子关系的部分文献做了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忽视哲学研究的缺陷,以交往实践观的视角,将亲子关系解析为“主—客—主”的交往实践关系.接着又以交往实践观为方法论,对亲子关系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对亲子关系的三种历史形态(“父为子纲”的农业时代的亲子关系、工具型的工业文明的亲子关系、*型的信息时代的亲子关系)的考察结论为:*型的信息时代的亲子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社会转型期中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呈现出这种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各种不良的亲子交往方式依然存在,由此导致了目前中国尖锐的亲子矛盾与冲突.这些问题使得思考和建构新型亲子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然后,本研究提出了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一般原则、特殊儿童家庭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学校教育与新型亲子关系的构建以及我国优化家校合作的综合实践—新父母学校.

本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建构顺应时*展趋势的“主—客—主”的亲子交往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新教育实验正是探索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伟大实践之一.同时建构新型亲子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研究的创新内容在于: 1、把亲子关系引入哲学视野, 2、对亲子关系的历史形态的考察, 3、新型亲子关系建构的思路, 4、亲子关系过程与教育过程结合.

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在理论上,本研究以交往实践观的哲学体系把亲子关系建构成全新的“主—客—主”交往关系,突破了以往亲子关系研究中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缺陷.在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尚不够成熟的今天,本研究将为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做出贡献.

在方法上,本研究运用了哲学研究方法,这是以往的亲子关系研究所缺乏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上的突破.

在实践上,本研究建构的新型亲子关系的理论框架可以指导父母与子女正确地处理亲子交往,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双重发展.而个人、家庭的成功又必定会影响到学校、社区、社会、民族、国家层面,比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等.

第二篇亲子教育论文样文: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会持续影响其身心发展,甚至导致青少年期的行为障碍和成年期的精神障碍或犯罪等.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生活和社会化场所,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与各种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探索和家庭干预对减少其攻击性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现状和家庭因素进行调查,探索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评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生态学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横断面调查、半结构式小组访谈以及类实验性研究等方法,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现状和家庭影响因素,构建和评估针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策略.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工具检验,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2所幼儿园进行预调查,检验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并探索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调查,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5个区10所幼儿机构调查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亚型的现状,并分析其与个体因素和各种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家庭亲子互动研究,运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具有攻击性儿童和无攻击性儿童的家长进行半结构式小组访谈,探索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第四部分是在前阶段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建立针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第五部分是在上海市杨浦区2所幼儿园通过试验性家庭干预研究评估儿童攻击性行为家庭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

(一)第一部分:研究工具检验

于2010年11-1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2所幼儿园调查了148名学龄前儿童,发现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8.8%),反应性攻击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水平.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预调查确定了对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家庭系统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采用Brislin模式翻译后,中文版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的各条目与其所属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821-0.902,P<,0.01),结构效度经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1的2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489%,其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708(P<,0.01)和0.519(P<,0.01);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77(P<,0.01)和0.954(P<,0.01)、评定者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86(P<,0.01)和0.981(P<,0.01),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采用Brislin模式翻译后,中文版父母行为问卷(PBI)的各条目与其所属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相关性(0.322~0.707,P<,0.01),结构效度经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1的2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5.698%,效标效度为0.196-0.380(P<,0.01);该问卷支持/参与维度和敌意/强制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64(P<,0.01)和0.986(P<,0.01),问卷Cronbach',s a系数为0.672.此外,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83(P<,0.01),Cronbach',sα系数为0.879.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961~1.000(P<,0.01),Cronbach',s a系数为0.753.

(二)第二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调查

于2011年2-6月在上海市5个区10所幼儿机构共调查了1600名儿童,收回有效问卷1234份,有效回收率为77.13%.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2.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儿童个体因素中,活动量大(OR等于1.309,95%CI:1.041~1.647)、反应强度高(OR等于1.366,95%CI:1.052~1.773)、1岁内不适症状多(OR等于1.322,95%CI:1.105~1.582)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高,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等于2.723,95%CI:1.522~4.869)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等于1.878,95%CI:1.108~3.182)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高,而情绪愉快(OR等于0.669,95%CI:0.501~0.894)、每天看电视时间小于1小时(OR等于0.245,95%CI:0.134~0.449)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更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OR等于1.195,95%CI:1.073~1.331)、父母敌意/强制教养行为(OR等于1.065,95%CI:1.031~1.100)等.

调查发现,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水平(2.12±,0.93)明显高于主动性攻击水平(1.39±,0.68),且二者密切相关(r等于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因素中,儿童个体因素包括男孩、活动量大、趋避性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父母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母亲年龄低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等.儿童主动性攻击的影响因素中,儿童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男孩、儿童活动量大、坚持度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矛盾性高、成功性强,父母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母亲年龄低和父亲文化程度低等.因此应针对儿童的自身特点和攻击性行为类型,给予适宜的早期家庭干预.

(三)第三部分:家庭亲子互动研究

于2011年7-9月对14个具有攻击性儿童的家长和15个无攻击性儿童的家长(家长主要为父母)进行了半结构式小组访谈.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的亲子互动时间较少,有些儿童完全由祖辈或他人养育.在攻击性儿童家庭中,家长对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感受的主动关注不足,对于儿童的过分或不合理要求,或面对亲子冲突时,攻击性儿童的家长会较多地采取打骂、退让、忽视等方式,较少采用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有效策略.在亲子互动中,攻击性儿童对需求和感受等的自我表达也往往不恰当,常用哭闹、生气等方式;而无论有无攻击性,儿童都比较能接受家长讲道理和谈条件等问题处理方式,不能理解和接受责骂、忽视和冷处理处理方式.此外,祖辈的介入和家庭教育不一致也会影响到积极亲子互动关系的建立.因此父母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心理需求和感受的主动关注,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合适方式进行自我表达,采取积极的亲子互动方式.

(四)第四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

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和亲子互动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初步构建了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方案,主要策略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干预和家庭亲子互动干预.家庭环境因素干预包括:①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如减少家庭的矛盾性,增加家庭的亲密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等;②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如根据儿童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采取积极和参与的教养方式,减少强制或敌意等教养方式,并增强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等;③帮助儿童建立良好家庭行为习惯,如限制媒体的使用时间和内容,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家庭亲子互动干预包括:①保证充分的家庭亲子互动时间;②引导儿童恰当地自我表达;③主动关注和回应儿童需求和感受;④正确应对亲子冲突;⑤鼓励儿童的正性行为等.

(五)第五部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试验性家庭干预

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上海市杨浦区选取2所二级公立幼儿园进行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试验性家庭干预,其中1所幼儿园为干预组,另1所幼儿园为对照组.家庭干预时间为5个月,干预内容主要为家庭环境因素和家庭亲子互动,主要干预形式为健康教育、亲子活动和家庭咨询.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具有攻击性儿童和无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其中反应性攻击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显示家庭干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预防和干预作用.此外,对于攻击性儿童,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控制性,并提高了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而对于无攻击性儿童,家庭干预也降低了家庭的控制性,并提高了其知识性和娱乐性,改善了儿童的家庭环境.此外,不论儿童有无攻击性,家庭干预都有效地减少了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提高了支持/参与教养行为;而未经干预的攻击性儿童家庭,在5个月后其家长敌意/强制教养行为反而明显增加.说明家庭干预是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可行的重要干预方式.

四、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反应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主动性攻击,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和家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亟需探索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和构建有效的家庭干预方案和策略.儿童攻击性行为及亚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为男孩、不良气质特点、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等,家庭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家庭环境,父母或其他家长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以及不良的家庭亲子互动方式等.试验性家庭干预研究显示,家庭干预显著减少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尤其反应性攻击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环境,减少了家长的敌意/强制教养行为.因此在生态学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家庭干预策略,主要应包括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增加积极的亲子互动等.进一步研究可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初步评估基础上,继续完善针对具有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干预方案和针对无攻击性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并探索家庭干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家庭系统的长期全面影响.

第三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创造力水平.对个体而言,学前儿童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若得到良好培养可为日后创造力发展打下夯实基础.Schirrmacher(1988)和Gardner(1994)的研究表明幼儿至青少年阶段创造力发展呈现出U字形,4至6岁是创造力发展的高峰期.在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儿童发展的两大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塑造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激活儿童的创造动机和热情、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为探讨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采用课堂评估编码系统来观察学前教师行为,师生关系问卷教师报告版本测量师生关系,采用父母报告的父母权威问卷和亲子关系问卷来测量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采用父母报告的威廉姆斯创造倾向问卷和儿童报告的Torrance创造思维测验图形版来测量学前儿童的创造倾向和发散思维.本研究中班级水平包括18名学前教师,学生水平包括216名儿童.运用横断数据分析和分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发现: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性别差异不显著;发散思维显著地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2在创造倾向上,男生的好奇心要显著高于女生;创造倾向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创造倾向与年龄的相关不显著.

3学前儿童的创造倾向中惟有想象维度与发散思维的流畅、变通、独创以及总分有显著地正相关.

(二)学前教师行为的特点

1课堂评估编码系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情感支持、课堂管理和教育支持三个大维度.

2师生关系的师生冲突与教师行为的概念发展之间相关显著,教师对于学生概念发展支持也可能引发冲突;而在师生亲密方面与行为管理呈负相关.

3小小班教师的关注儿童看法和指导学习方式维度显著的小于中班教师.

(三)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倾向之间相关不显著.

2父母教养方式的宽松放任、权威开明与儿童创造倾向的冒险和挑战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3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发散思维、创造倾向之间相关不显著.

(四)教师行为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

1教师行为对年龄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创造倾向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2师生关系的师生冲突能显著得调节年龄与发散思维总分、精进之间的关系,会抑制年龄与发散思维总分、精进二者之间的正相关,且边缘显著得调节着年龄与独创之间的关系,会抑制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师生亲密显著地调节着年龄与流畅、独创之间的关系,会抑制年龄与流畅、独创之间的正相关;且边缘显著地调节着年龄与变通之间的关系,会抑制二者之间的正相关.

师生亲密显著地调节着年龄与好奇、想象之间的关系,会抑制年龄与好奇、想象之间的关系;且边缘显著地调节着年龄与冒险之间的关系,抑制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

1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的亲密与儿童发散思维的流畅之间的斜率受教师行为的组织管理影响,边缘显著,正向强化二者关系.

2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倾向之间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的权威开明与儿童创造倾向的冒险之间的斜率受师生关系的反向抑制作用显著,亲子关系的冲突与儿童创造倾向的冒险之间的斜率受教师行为的情感支持反向抑制作用显著,受教师行为的教育支持正向增强作用显著.亲子关系的冲突与儿童创造倾向的好奇之间的斜率受教师行为的情感支持反向抑制作用显著,受教师行为的教育支持正向增强作用显著,受师生关系的冲突反向抑制作用显著.

3教师行为、亲子互动、学前儿童创造倾向与发散思维之间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创造倾向与儿童发散思维之间的斜率都不受教师行为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惟有儿童创造倾向的想象力与儿童发散思维的精进之间的斜率受师生关系的冲突影响边缘显著,起着负向抑制作用.

第四篇亲子教育论文范例: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社会弱势群体.自产生以来,留守儿童数量急剧上升,2005年底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预计该数据在今后20年仍将不断攀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因群体数量庞大且成长环境特殊在受教育机会、营养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行为与学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而生活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因其居住地可利用的生活、医疗和教育资源更为匮乏,而成为留守儿童中更加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7441.html

儿童健康是儿童福利和发展的最基本指标,对其成年后的健康、社会经济地位乃至终身成就都至关重要.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健康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多从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但对身体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综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度的全面健康研究尚未发现;第二,研究多以现状描述为主,缺乏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健康影响的深入研究,尚不能从现有研究中明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具体作用路径;第三,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父母外山务工在贫困农村地区对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变可能与非贫困地区存在差异,因此贫困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不能简单套用非贫困地区的研究结论.理论上讲,父母外出务工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的经济投入,对留守儿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因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会减少对孩子的健康照料,对留守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两种途径的作用程度还不明确,无法从总体上推断父母外出务工是提高还是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因此,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留守儿童健康的研究,探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亲子教育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亲子教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亲子教育论文范文题目

同时,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留守儿童健康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缩小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儿童健康差异提供政策落脚点,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儿童健康水平并促进社会公平性发展.

本研究以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决定因素理论和依恋理论为基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从经济和家庭照顾两条路径构建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挖掘可能影响留守儿童健康的*因素,进而为增进留守儿童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贫困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干预措施,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的是:构建父母外出务工影响留守儿童健康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揭示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实证研究父母外出务上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探索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提出增进留守儿童健康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资料来源于《中国贫困地区卫生政策能力加强项目》的子项目《宁夏农村地区妇幼健康研究》,分为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定量调查于2010年6月进行,包括学生体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三部分;之后根据定量调查的初步结果和深入研究的需要,调查组于当年11月回原调查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定性访谈,访谈重点是对定量结果的内在原因的探索,同时也对定量结果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选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典型调查,综合考虑各县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原州区、西吉县和彭阳县作为项目县,根据3个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调查研究的需要,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3个县的6个乡镇共抽取7所小学,共获取1-6年级2017名小学生的个人信息和1125户家庭信息,学生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能够匹配的共1474对,本研究以这147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687名,非留守儿童787名.定性访谈在西吉县和彭阳县进行,通过目的抽样共访谈63人.

在儿童健康测量方面,本研究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健康维度总结并选取合适的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在自变量分类中,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的特征按照其与父母外出务工之间的关系重新归类为儿童类型、背景特征、父母外出务工相关特征和留守儿童专有特征4大类,以便探索和明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和*因素.

在分析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合适的自变量,以此为基础确定纳入儿童健康实证模型的自变量.具体估计方法依因变量类型而不同,二分类健康因变量采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考虑到自变量既有连续型又有分类型变量的特点,连续型健康因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广义线性模型设定中,通过Box-Cox和Modified Park检验来确定连接函数和分布,最终确定带有伽马分布和对数连接函数的广义线性模型.

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差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虽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略好,长期健康状况(常见疾病患病、慢性病患病)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短期身体健康状况(四周患病)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前者四周患病的风险是后者的1.61倍,尤其以跟随其他亲戚留守的儿童四周患病风险最高.

父母外出务工行为除其本身能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之外,还能通过家庭照顾路径中的增加儿童劳动负担、降低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健康的关注程度、疏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延长打工年限等减少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照顾行为来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身体健康差异.具体表现为:劳动负担重、主要照顾者不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分别能使留守儿童的四周患病风险提高107.6%、149.6%和214.0%;随着父母打工年限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四周患病风险逐渐升高,直到到达4年后四周患病风险才开始缓慢下降.

同时,父母外出务工能通过经济路径中的给留守家庭汇款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的四周患病风险,为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父母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支持的正面效应无法抵消减少家庭照顾的负面效应,因此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仍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整体而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差,体现在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差,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在孤独感水平上两类儿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比非留守儿童高0.92分.在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中,以母亲一方外出打工、跟父亲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最低.

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主要照顾者受教育水平、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心情的关注和主要照顾者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差异来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减少0.02分;主要照顾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减少0.01分;当主要照顾者不太关注孩子心情时儿童孤独感水平提高为非常关心时的1.07倍,当主要照顾者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时儿童孤独感水平提高为非常亲密的1.10倍.

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未发现增加经济支持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反而因父母外出打工、所获得的家庭照顾有所减少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产生消极的看法和内心感受,以及父母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外出打工和与孩子联系频率较低都能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当留守儿童经常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心情不好、觉得打工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很少想念打工父母、非常想和父母在城市一起生活时,其孤独感水平为对照组的1.07、1.07、1.06和1.03倍;儿童开始留守年龄每增加1岁,其孤独量表得分平均下降0.01分;随着打工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的下降,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逐渐升高.可见,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家庭照顾路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行为表现、学业表现以及综合社会适应能力均比非留守儿童差,两类儿童间差异尤其在社会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最为显著.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行为本身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它能够通过引起儿童主要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焦虑或沮丧水平和与孩子亲子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差异,表现为:主要照顾者年龄越大,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越高;当主要照顾者为文盲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仅为主要照顾者为非文盲时的0.68倍;但当主要照顾者精神状况较差(自感焦虑或沮丧)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反而为主要照顾者精神状况较好时的1.64倍;当主要照顾者与孩子关系不太亲密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仅为二者关系非常亲密时的0.60倍.

同时,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来有效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留守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越大;能得到打工父母汇款的留守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高于未能得到打工父母汇款的留守儿童.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打工父母对儿童照料减少的各个变量均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负效应,但父母外出务工所引起的留守儿童主要照顾者相关特征的变化能显著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且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于非留守儿童可以判断,减少儿童照料的累加负面效应仍然超过增加经济支持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留守儿童无明显差异.儿童健康危险因素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群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暴露于身体健康危险因素(儿童劳动负担重、主要照顾者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心理健康保护因素(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心情的关注度高)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社会适应能力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但暴露于社会适应能力保护因素(主要照顾者年龄较大)的可能性也较高.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经济支持增加的正向作用远小于人力支持减少的负向作用,当留守儿童跟祖父母留守、主要照顾者受教育水平较高和能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环境变化时,能得到较好的健康状况.

主要政策建议:现阶段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策略仍应以降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各个维度健康保护因素的暴露水平、缩小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为主要目标.(1)针对身体健康差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增加社区社会支持以减轻儿童劳动负担,提供社区健康教育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和健康照顾能力,缩短儿童累积留守年限等途径改善其身体健康.(2)针对心理健康差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学校开展家长课堂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心情的关注度并提高其教育能力,增加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加强家庭亲子沟通频率和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帮助留守儿童正确接纳父母外出打工行为,避免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外出打工,尽可能不在学校住宿、或在学校层面改善学校住校条件并加强住校生心理关怀等途径改善其心理健康.(3)针对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学校开展家长课堂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人际交往和学习的关注度并提高孩子的教育能力,增加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避免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外出打工等途径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4)针对全部留守儿童,还可以通过家庭层面的加强亲子沟通、由祖父母或母亲照料儿童,学校层面的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第五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研究的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汲取了人类关于读书的一切优秀思想,并借鉴生命教育、解释学、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理论,创立了科学读书观.科学读书观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对“营造书香校园”的实施策略和典型个案进行了研究,并对“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理性分析.因此,本研究对“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第一章,“营造书香校园”的基本内涵.对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作了概括性的介绍,重点论述了读书与“营造书香校园”的关系、“营造书香校园”的缘起、概念界定、基本价值判断和对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习化社会形成的作用.

第二章,“营造书香校园”的思想源流.对古典时代、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读书思想作了一个历史考察,认为古典时代的先贤们的许多读书思想闪耀着诗性的光辉,现代性语境中的读书充满对理性的崇尚,后现代性的读书特征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这些读书思想既有它的可贵之处,又有它的历史局限.因此,时代呼唤创立科学读书观.

第三章,“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史、主要精神及其方法论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对读书或读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营造书香校园”的当代意蕴.本章阐述了生命教育、解释学、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对读书的借鉴意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汲取了人类关于读书的一切优秀思想,构建了新的读书观——科学读书观,并阐明科学读书观对“营造书香校园”的作用.

第五章,“营造书香校园”的策略研究.本章依次论述了“营造书香校园”的七种策略,即一般性阅读策略、阶段性阅读策略、环境营造策略、活动推进策略、课程建设策略、评价激励策略和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第六章,“营造书香校园”的个案研究.选择了经典阅读、专题阅读、亲子阅读和教师阅读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实验学校开展“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快乐成长的情况,并作理性的阐述.

第七章,“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展望.一是对“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走向作理性的思考,并认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本义是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二是对本研究进行全面反思,既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又明确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论述了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亲子教育引用文献:

[1] 亲子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亲子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容易写的幼儿亲子教育论文选题 幼儿亲子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亲子教育专著参考文献 亲子教育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亲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亲子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