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卫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环境卫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参考: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
  2. 第二篇环境卫生论文样文:基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深圳市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研究
  3. 第三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模板: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
  4. 第四篇环境卫生论文范例: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
  5. 第五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100篇关于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环境卫生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环境卫生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参考: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

公共卫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递嬗,公共卫生渐由社会自发调节、随机应对和慈善救济活动,演变为以卫生行政为主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保障和增进公众健康为旨趣,官方与社会合作推进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成就和租界卫生管理制度的刺激示范,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卫生强国和卫生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以及应对连年疫情的现实需要,国家开始自上而下的卫生行政擘画、建构和实施,现代意义上的以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由此肇端.在此时代诉求和社会趋向的引领下,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商贾辐辏的苏省重地、江南名城——苏州,因应时势,且合于地方防疫、市政建设之需要,遂在官方与社会的协作下,开启公共卫生之端绪,并逐渐粗成体例.

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由清末民初的萌发到南京政府十年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战后的粗具体例,主要沿着三个脉络进行: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由卫生行政寓于警政,走向卫生行政与警政相对分离;二、*模式,由官商合办走向以官办为主社会协作;三、业务内容,由清道防疫扩及其余,粗略形成疫病防治、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婴卫生、学校卫生、卫生教育等多元并进的业务体系.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理路,既有时代共同趋向的投射,又有过程和形式上地方样态的呈现.

疫病防治是苏城公共卫生的中心事务,这不仅因为它是时代性的严峻课题,也是水网密布、气候温润的江南城市面临的地方疫情压力所致.近代苏城疫病防治问题上,出现了二元对立的面相:一方面是驱瘟逐疫迎神赛会和挑痧等坊间防疫百态的恣肆,另一方面是官方对落后防疫行为的取缔,并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下,初步形成了一套临时救治与常规预防相结合的急性传染病防控机制.苏城疫病防治上二元对立的面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城公共卫生,实际是在与民俗传统特别是迷信观念和举措的扞格不入中得以曲折演进,并渐入民心的.

保障日常清洁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被视为治疫之本,成为苏城公共卫生事务中的基础工作.总其大概,主要涵括街道清洁与垃圾清运、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饮水改良、各类饮食品及其制造经营场所卫生检查与管理等内容.街道清洁上日常与定期的结合,垃圾清运上行政与市场的相配,粪秽运除上加强时间、地点和面相的规范、厕所整改上的化多为少、弃旧迎新,饮水卫生上改良与“革命”的统筹、食品卫生上应时性强、制度化高、消极取缔与积极建设规划的并举,构成了各项业务的典型特质.由于经费的短缺、主事者和执行者的颟顸敷塞、民的痼习、商的玩忽延宕等因素,苏城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举措实际成效并不甚佳,许多规划也无果而终.然而,毫无疑义,在与社会的互动协作乃至冲突抵牾中,官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并尽力付诸实践,一定程度上改良了苏州城市生态环境和日常饮食健康,并多少促进了市民饮食住行卫生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形塑,更从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上推动了苏州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变迁.

作为近代公共卫生的长效追求,妇婴卫生、学校卫生等保健事业和卫生教育的渐趋并进,丰富了苏城公共卫生的业务内涵.以“生”的方式嬗变、婴儿健康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妇婴卫生,以学校传染病预防、学生健康检查、学校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卫生,以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教育性与地方化和趣味性相结合为典型特质的民众(或曰社会)卫生教育,其工作开展虽存在设施简陋、业务单一、方式粗糙甚至走过场、普及性不强等诸多局限和不足,但它们确实开启了苏城妇幼保健以及卫生教育事业的端绪,积淀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业务体现了苏地政府维护妇婴健康、增强青少年体格以及培育公众卫生观念习惯的努力和自觉,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社会力量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推进各项公卫事业,与官方互动合作的地方风貌.

公共卫生是苏城近代化变迁的产物,又推动了城市社会变迁,并在变迁中曲折演进,公共卫生与苏州城市社会变迁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张力.这种互动关系可以从两点得以管窥:第一,公共卫生的举办推动了市民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嬗变,生命、生活和观念的嬗变又使市民增强了对公共卫生的诉求,进而推动它的演进;第二,公共卫生事务引发了苏城卫生舆论的勃兴,公共舆论又以兼具批判与启蒙功能的苏城特色的“公共领域”形式,鞭策政府、启迪民众、引领社会在公共卫生上通力合作,增强当局的行政自觉及市民的公民性和责任感,进而推动苏州公共卫生乃至整个城市近代化变迁的现实或可能演进.

总之,在时代性的公共卫生诉求和发展趋向的影响下,在苏城地方当局的行政努力,及民间社会的积极互动下,时至战后苏城公共卫生体例初具.由于众多瓶颈因素的掣肘,苏城公共卫生又呈现出粗陋面相.且其遭遇的窒碍和困境,在全国多具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城公共卫生发展情状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总体镜像的投射,是其时代共通命运的写照.无论如何,近代苏州乃至中国公共卫生的筚路蓝缕之功可圈可点.

第二篇环境卫生论文样文:基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深圳市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研究

研究目的

从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三个层次,描述中小学校师生的健康素养的分布特征;并从个体层次、家庭层次和学校环境等层次,分析中小学校师生的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为中小学校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深圳市健康促进标杆工程试点的中小学师生,采用的是整群抽样的方式,共调查中小学师生1087例,其中小学生535例,中学生175例,教师377例.学生的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学校特征变量以及健康素养;教师的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变量、学校工作环境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健康素养.健康素养评估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三个方面,是否具备健康素养按指标回答正确率在80%及以上计算.

研究结果

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多于女生(52.62%vs7.38%);独生子女占28.65%;非深圳户籍占51.53%;没有与其父亲、母亲居住比例分别占5.46%和1.69%.健康素养的分布显示:具备健康行为的占82.06%,具备健康技能的占77.78%,具备健康知识的占69.48%,具备总体健康素养的占76.15%.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健康知识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年级和户籍特征;对健康行为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学校环境卫生;对健康技能影响和总体健康素养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均是年级和学校环境卫生.

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多于女生(54.76%vs45.24%);独生子女占36.31%;非深圳户籍占54.76%.健康素养的分布显示:具备健康知识的占47.62%;具备健康行为的占39.29%;具备健康技能的占75.00%;具备总体健康素养的占29.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健康知识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独生子女、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环境卫生;对健康行为和总体健康素养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均是年龄;对健康技能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性别和年龄.

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深圳户籍所占比例高(67.30%);调查对象普遍感觉压力比较大(62.16%).健康素养的分布显示:具备健康技能的占43.24%;具备健康知识的占34.05%;具备健康行为的占19.19%,具备总体健康素养的占6.76%.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健康知识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性别、户籍特征和领导认可;对健康行为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文化程度、工作压力和领导认可;对健康技能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婚姻状况和健康知识;对总体健康素养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性别、工作压力和领导认可.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初始的中小学师生的健康素养及其家庭和学校影响因素的实证数据.中小学学生健康素养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均一致地显示,学校教学质量和环境卫生,特别是环境卫生对健康素养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小学生,均没有显著性意义.教师健康素养多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和领导认可,特别是领导认可对其健康素养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政策建议

在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健康素养值得关注和重视;由于在健康素养三个基本维度的影响因素中,学校环境卫生在很多层次上均具有显著性,而相比之下,家庭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对中小学生而言,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基于学校的健康素养可能更为必要和重要.

本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素养并不高,而作为最具社会示范功能的职业群体,教师健康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和紧迫的,对此,需要强化学校的组织管理策略,其中重点是学校环境卫生和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

创新点与局限性

本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的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数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教师,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中,学校因素均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而言,学校因素的作用可能比其家庭因素更为重要,这为学校健康促进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研究局限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样本来源及其样本量:本研究抽取学校比较少,虽然总体样本量为1000多例,但中学生样本量偏小,可能影响了研究结果;二是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使得讨论缺乏比较,不过,本文为后续的研究比较提供了前提和参考.

第三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模板: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

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下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激活了一大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事实上增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乡镇卫生院,在国家层面受到政府前所未有重视.我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得以迅速开展,呈现出农村居民看病受益、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增加、卫生事业发展的“多赢”局面.在农村卫生事业水平整体改善的同时,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政策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供给系统,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主要由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承担: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疾病诊治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村卫生室承担所在行政村的一般疾病的诊治工作.农村*医疗网应该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需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设备建设滞后的局面,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服务和质量保障.尽管新农合通过提高补偿比例等手段鼓励农村居民更多地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然而农村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让参合农民满意,尤其在遇“大病”需要治疗的时候,参合农民宁愿选择价格高、路途远的县级以上医院.因此,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也没有很好实现新农合制度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初衷.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切身经济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并将利益相关者和治理理论引入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探索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和措施,为新农合成熟规范运行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通过背景分析与文献研究回顾阐明研究的问题.包括选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回顾与梳理国内外医疗服务治理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治理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3章、第4章、第5章):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阐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现实状态,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新农合政策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格局的影响;在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分析等定量方法从供需双方的角度探讨影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质量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数据资料,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

第三部分(第6章、第7章):运用德尔菲法、问卷及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分类及利益取向、利益冲突分析,寻找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条件与机制.通过正反馈、负反馈及延迟结构分析,围绕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医疗质量问题基模分析.将众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整合为政府子系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子系统、患者子系统、新农合管理者子系统和药品供应商子系统,采用图形结构进行系统基模分析,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策略.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2664.html

第四部分(第8章):展开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设计.按照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结构框架来阐明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过程与机制.构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协同治理的效用模型,通过模型更为深入地刻画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点与作用机制,提出全新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思路.

第五部分(第9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后续研究.

二、论文的主要结论

1、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质量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新农合有效运转的绊脚石.新农合本身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采取何种付费方式以及主要的付费流向,对于农民的就医行为以及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CHNS筛选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表明,新农合持续提高了患者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比例,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的就医流向趋于基层医疗机构.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卫生网络布局,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好,但是由于农村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较差,农村居民遇到“大病”宁愿舍近求远地选择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城市医院拥挤、看病难,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闲置、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2、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正确找寻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较差、药物滥用和诊疗行为不规范的等方面.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从供需两个角度的调查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主要包括诊疗质量、合理用药、临床诊疗规范等内容;患者(需方)对乡镇卫生院质量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医生诊疗水平、设备条件、职业道德态度、医疗费用等方面;村卫生室(供方)目前关注的主要有:诊疗质量、器械消毒、人员资质等内容;患者(需方)对村卫生室的主要质量问题反映在设备条件差、药品种类少等方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内部有效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监控机制缺失;村卫生室医疗质量问题显得更为模糊,村卫生室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政策不明朗是影响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根源问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都出现政府“包揽一切,,的倾向,政策的制定并没有顾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影响了医疗服务最初目标的实现,同时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无力.由于医疗服务产品本身的公益性、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和供给诱导性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同时也决定了服务提供者的供给意愿.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者与组织者,新农合的实施使原来简单的医患双方转变为政府、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三方关系.现行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过多地强调医疗费用的控制而忽视了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参合农民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和投诉机制,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和改善.

4、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实际上是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治理,在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框架下,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特殊复合型组织,其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存在利益冲突,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是对医疗服务进行了“投资”,并承担医疗服务结果可能造成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按照他们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中间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存在着以下几种利益冲突:第一,医疗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及其*人(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村医及农村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医疗服务目标的偏好及选择不一致时产生的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协调是重要的治理着力点.

5、系统基模分析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存的治理问题及原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市场化”浪潮下转变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性质.一方面,这种“市场化”的大环境让农村*卫生网络中的主角——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由层级间的协作关系变质为层级间的竞争关系,使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纵向整合质量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上已经成为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重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秩序化和完整性,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提出了“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政策.但是,当前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关系,实质上是乡镇卫生院受地方政府的委托对村卫生室进行管理.这种委托管理在所有权缺失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违规操作、与村医争利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些失范行为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目标侵蚀.

6、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益”、“福利”、“非营利”等属性上飘移、争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也陷入“督”与“办”的含混境地,*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关键是质量监督机制的重塑.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益格局.虽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的医疗业务定位不同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可逐步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村医可充当新农合的“守门人”中色,通过首诊过滤,建立村、乡、县逐级转诊制度.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能向一般的医院模式和诊所方向发展,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还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建议落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纵向业务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质量监督机制.

环境卫生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卫生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环境卫生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环境卫生论文范文题目

7、由于新农合制度设计中特殊的多层级委托—*关系,在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内部治理中,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环节进行质量的治理.包括医患关系的治理结构、医院运营的治理结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环节的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在政府引导下设置由核心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实体组织,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进行客观、独立的第三方协调与监督.外部治理的重点则主要是政府外部治理平台的打造以及市场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1、采用供需双方视角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发现了新农合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定量、定性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而患者(需方)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反映则更倾向于非技术性质量维度,这为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启示.

2、提出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思路.已有的治理研究多是政府或医院视角的单边治理,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理论引入新农合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领域,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特殊复合型组织,根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体系的治理目标,探索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目标、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政府改善和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第四篇环境卫生论文范例: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题展开,推进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是通过研究帮助相关政策制定的有利政治时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吻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下,卫生政策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把握均等化视角下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方向,以便科学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上海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历来十分重视,一直将其视作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在“均等化”这一新视角下,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都被清晰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资源配置、市级统筹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针对某些局部问题的探讨,缺乏基于现实案例全面剖析及解决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系统研究.

上海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将基本完善.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的目标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迫切需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以便指导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另外,考虑到各地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面临类似问题,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及总结的经验将对其它地区的卫生改革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从“均等化”的视角开展的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研究,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从实证角度剖析上海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外环境,形成分析影响均等化实现的完整框架,在问题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促进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

1.多方面考察实现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外界环境.

2.全面分析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的服务开展、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情况.

3.梳理目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根源分析.

4.针对分析得到的根源性因素,对影响服务均等化的技术瓶颈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决.

5.提出为实现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近期应该采取措施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的研究语境,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研究中心的政策循环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依据“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假定外环境、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方面有明确联系,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展开论述.

研究系统检索收集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界定、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关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国家及上海市(含市级及样本区县)的政策文件、内部研究报告和年鉴资料.

此外,将上海市卢湾区和闸北区(中心城区)、嘉定区和阂行区(近郊区县)以及崇明县(远郊区县)作为样本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形成了包括5个区县2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案例集.利用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需要的财政收支、人口地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社区卫生人力和服务项目开展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上海市卫生局、市CDC、样本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和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

在具体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时,研究利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

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上海市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和卫生经费投入等的现况及变动趋势,对样本机构基本情况的分析也主要使用该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生产效率的分析.

3.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回溯原因、连续描绘因果联系的优势,对影响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源展开分析.

4.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在对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包、实现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等部分,研究尝试应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

5.成本核算分析.基于时间分配系数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收入、每单位服务人员消耗和时间消耗等指标均等化标准的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标化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

6.规范差距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标准”的研究,以此为依据运用规范差距法对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弥补差距的策略和建议.

使用的分析工具方面:通过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Excel2010进行成本核算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数据处理;用SPSS11.5建立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软件Deap进行数据包络分析.

四.研究结果

1.研究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通过辨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的内涵,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改革动向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语境已经改变,研究思路上,需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开始,把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标准”,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2.详细分析了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主要结果包括以下方面:

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65%,外来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0年达到38.67%),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面临挑战.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在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上存在的差别,体现了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不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加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度.

2006-2010年,上海市级和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体上政府有能力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但是,从人均经费投入看,各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非常不均等.人均社区卫生经费、人均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确定是主观的,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目标存在差距,不利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居民健康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服务产出显著增加.但是,社区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而人员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人员不足是并存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对服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对服务规范化和均等化没有统一认识,24家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占总项目数的9.27%.

3.系统分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模型,发现以往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政策缺乏实现均等化的机制设计,一些“筹资”和“规制”类的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分析认为均等化目标项目不明确、缺乏成本核算数据支撑以及对人力不足情况的量化是三个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基础性技术难点.

4.研究解决了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

界定了70个具体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这些项目具有实施基础较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突出的特点.保障该项目包中的全部服务优先实现均等化,将为其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明确了可供其它研究借鉴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步骤和关键变量处理方式;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现有的40元/人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标准是不足的,难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计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单位的标化成本,可作为购买服务时确定价格的参考依据;标化服务量下计算的优先项目总成本可以作为均等化目标下,进行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参考;通过分析指出,如果经费需要量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例如,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时,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0.3%以上),应该由市级财政投入部分经费.

指出需要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部市场,转变以往投入经费“养机构/养人”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绩效支付等方式进行服务购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在文献评阅和现有经费投入方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服务购买方式的基本框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测算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所需人力,结果显示24家样本机构中有11家存在缺员.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制订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区县分别应该达到3人/万人、3.5人/万人和4人/万人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才能基本满足优先项目开展需要的人力.

五.政策建议

面对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视角,需要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涉及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建议在政策制订中,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必须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从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分析结果看,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体现层级的上移,仅仅依靠区县级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调度.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当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高度重视的政治时机,积极研究定位卫生领域内相关制度调整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争取相关财政、人事政策的支持.

2.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实现均等化过程始终要重视的工作.做好该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的信息渠道,这可以从科学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建立并运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等方面努力;此外,及时进行服务项目动态调整,防止服务内容僵化是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应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可进可出”,或者进行项目开展内容、流程的及时优化,随着服务能力增强,可以逐步扩展优先项目包的内容;最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和服务规范一经确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保证上海市所有区县统一遵照开展.

3.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的完善,是保证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率的关键,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应该组织人力,加快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服务效果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务规范也是制定服务考核指标的基础,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均等化的实现起基础性作用.

需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成本核算是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之一,成本数据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议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

应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和财政支出间的内在联系,并强化市级财政投入.各区县可以按自身财政支出的0.3%(不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或者0.35%(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作为本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总量的上限,达不到全市人均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的,由市级财政补足差额.

必须重视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研究建议,在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框架下,通过项目预算制度建立经费和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总量的控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按绩效支付形成对服务供方的激励,促进服务保质保量提供.

积极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是均等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卫生机构领导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实施领导问责制度.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体现奖优罚劣的作用,通过考核逐步发现和解决影响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切实理顺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视改革劳务分配制度,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水平.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人员的期望报酬基本是其目前收入的两倍左右.区域性因素外,劳务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留不住、招不进”、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服务的开展.研究认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务报酬也应该体现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理念,明确每单位服务的购买价格和服务要求,将服务提供绩效与人员劳务收入适当挂钩,采取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

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并严格服务提供者准入标准.目前,人员编制水平不能保证均等化标准下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需要,研究建议,可以按照计算的人员编制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随着要求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逐渐增多和服务量的改变,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编制调整;应该实现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持证上岗,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

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人力,需要多管齐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近远郊区县面临的人力问题最严重,短期内,可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加强各个层级人员的内部流动、增加人员编制、制定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政策,在“留住人”的基础上弥补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应科学制定上海市社区公

第五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卫生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农村居民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低下,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尚未全面形成,健康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卫生部全国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使用率、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均较低.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岁及以上人口吸烟率等指标远高于城市.

人类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改革健康支持性政策、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发展个人健康技能、动员社区参与和重新定向卫生服务,运用倡导、赋权和协调等社会策略,在科学理论和模型的指导下,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消除或减少健康危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及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发展和形成了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PRECEDE-POCEED模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模型,但我国尚未开展过系统完整和有针对性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方面的研究,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缺乏科学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进行了文献研究,通过Dephi专家调查,提出了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并在全国3个省的36个行政村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照社区实验研究,以探索总结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和有益经验.本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健康影响因素,并最终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参考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现场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探索可推广的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为农村卫生政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策、规划与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采用复旦大学外文期刊全文检索系统、Global Archiv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search、方正网上文献检索系统,检索2003年一2013年关于国内外社区和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模式的研究报告;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检索健康村社区实验研究报告(trials).在检索并阅读符合条件的文献基础上,根据文献中的研究内容、干预方法和干预效果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案例分析、归纳和总结.

2.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研究

采用文献回顾、Delphi专家咨询和现场验证的方法,研究制定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归纳和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关评价指标制定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关于评价方法的文献,统一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参考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经验,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和PRECEDE-PROCEED模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模型,在我国36个行政村开展干预对照社区实验研究.在18个干预村采取赋权、能力建设、促进村民参与、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定健康支持性政策、改善环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等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干预活动,对18个对照村不进行人为干预.采用专题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定性调查方法和问卷、评分等定量调查的方法,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调查,分析比较干预村和对照村之间的差异以及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干预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效果.

4.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处理

定量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统一编码,输入用Excel编制的数据库,使用SAS8.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率的比较运用卡方检验,综合评分的比较运用t检验,单个指标评分的比较运用Mann-Whitney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等于0.05.

专题小组讨论、个人访谈、档案查阅、现场观察等获得的定性资料,统一在现场进行详细记录,调查结束后立即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国际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文献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共有229篇关于用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理论策略在农村开展的研究报告.统计发现,以健康相关知识、认知和态度为内容的研究最少(5.2%),超过一半的研究(57.6%)运用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研究结果多数为支持性环境和服务提供的改善(61.1%).具有代表性的为芬兰北卡农村慢性病预防和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报告.文献调查发现7篇健康村干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报告显示在政策支持、环境改善、疾病预防、健康状况等方面取得显著干预效果,但其中只有芬兰的健康村研究被Cochrane列为社区实验研究(trials).检索中文文献共发现33篇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研究,大多仅采用健康知识传播策略,只有3篇运用了健康促进的综合策略.

2.社区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文献研究表明,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很难制定出一个精确、统一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和标准.根据项目目标和内容,WHO认为应包括政策、环境、适宜卫生服务、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技能发展、妇女健康、儿童发育和贫困减少等指标.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和模型包括Nutbeam的健康促进效果模型、RE-AIM评价模型和PRECEDE-PROCEED模型.

本研究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支持性政策、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健康促进、完善健康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性使用资源和提高健康水平等8个方面,二级指标21项,*指标57项.德尔菲咨询专家权威系数集中在0.73-0.97之间,各指标变异系数均值11.51%.根据现场定性评估结果,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经专家意见集中法(Norminal Group)讨论调整后,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项(健康环境、健康传播、健康服务、健康状况)、二级指标16项(社会动员、和谐人文环境、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等)和*指标37项(健康相关事务的组织管理、扶贫济困、经常体育锻炼率、感染性腹泻年发病率、两周患病率等).以百分制累加评分,总分达到85分为理想分值.

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

干预实验研究表明,干预后,干预村的健康环境、健康服务明显改善,健康传播活动频次明显增加,常见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乙肝传播途径知晓率从39.4%提高到52.1%,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45.3%提高到58.6%,高血压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从45.9%提高到57.8%,糖尿病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从29.0%提高到42.3%(P<,0.001).干预村村民健康行为明显改善,经常性体育锻炼率由干预前的13.8%提高到干预后的24.8%,饭前洗手习惯形成率从48%提高到56.4%(P<,0.001).干预村居民过去一年中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明显降低,从干预前的13.8%下降到9.2%(P<,0.01).两周患病率显著降低,从干预前的19.1%下降为12.5%(P<,0.01).干预村综合评分显著提高,从干预前的63.4±,9.2分提高到干预后的84.9±,8.4分(P<,0.01),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和健康传播三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均达85分以上,明显高于干预前水平.同期,对照村有关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五、研究结论

国际上存在着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型开展农村健康问题干预和运用健康场所(健康村)理念综合解决农村健康问题两种模式.我国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多采用知识传播的单一方式开展干预,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有代表性的社区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理论和模型包括Nutbeam的健康促进效果模型、RE-AIM评价模型和PRECEDE-PROCEED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现场验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的评价工具.与对照村比较,干预村在实施干预后,在健康环境、健康政策、健康服务、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方面明显改善,其干预策略与方法可为其他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其研究工具可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实践.但因干预时间较短,部分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是一篇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环境卫生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选题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题目怎样定
[2] 环境卫生论文题目推荐 环境卫生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热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环境卫生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卫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环境卫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