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型本科和工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型本科和工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型本科和工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4

型本科和工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通过调研获取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 二、根据通识能力要求构建通识课程体系
  3. 三、通识能力的课上课下一体化培养
  4. 四、基础课程通识化、通专融合促进学生通识能力落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和》

该文是型本科和工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通识课程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研讨,提出通过线上与线下调研的方式获取企业需求的通识能力目标后,再根据能力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强调课上课下融合培养的理念.最后,提出基础课程实现通识能力培养和通专融合的实施路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及落地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通识能力;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序号139)的研究成果,主持人:王艳.

新型社会需要的工科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懂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就意味着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强调与时俱进、更贴近实际的专业能力,还要强调通识能力的培养.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哈佛红皮书》中也强调,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明确判断的能力、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等通识能力.那么,如何确定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通识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调研学校的实践探索,认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通过调研获取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目标企业的要求,梳理出学生必备的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培养.获取目标企业对人才专业能力和通识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调研结合的方式进行.

线上调研部分,可以在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爬取,获得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岗位需求,并进行能力画像.具体操作步骤为:梳理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在相关招聘网站进行招聘岗位描述关键词的数据爬取;然后利用文本分词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清洗与整理;最后采用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打标签的方法,对专业能力、通识能力等关键词进行分类整理,得到该专业不同岗位的各种能力要求.

线下调研部分,主要采取调研团队深入该专业部分目标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方式.调研团队通过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关键岗位的问卷调查,获取岗位相关的能力要求.

最后,高校根据线上和线下的调研结果,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模型,从而确定其中的通识能力要求.

二、根据通识能力要求构建通识课程体系

高校根据第一步获得的通识能力要求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需要明确两点:1.高校负责通识教育的教师应与专业教师组成团队,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共同负责.2.能力不等于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能力越多,课程越多;或者认为通过一门课程的开设,就可以让学生获得所有的能力.事实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门课程相结合、课上教学活动和课下实践活动一起作用的结果.

所以,基于通识能力的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可以采取“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工作坊+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设计形式进行,根据所需要培养的通识能力,匹配相应的课程、活动并形成能力矩阵.其中,通识核心课(必修)主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希望培养的通识能力进行设计,如开设“整合思维”“批判性思维”“表达与沟通”“阅读与写作”“人文素养”等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主要针对工科学生特點,开设社会、人文、管理、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坊和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配合通识核心能力,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活动.

三、通识能力的课上课下一体化培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几十分钟,课下学生也可以在智慧校园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针对教育目标达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贯穿课内和课外,让课外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课内学习的延伸.通识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团队应共同进行通识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根据通识目标和能力匹配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竞赛、工作坊等.所以,通识课程体系在校级层面一定要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在通识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再引入信息化工具加以辅助,记录学习过程,进行通识能力评测,那么就可以让这项能力的培养变得可视化且可测量.

四、基础课程通识化、通专融合促进学生通识能力落地

经过调研发现,有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候,将基础课也纳入通识课程的范畴.这个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我们关注的是,基础课在授课的过程中除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外,是否体现了对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通识教育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完成基础课教学目标,还需要对学生相关的通识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讲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该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社会、环境及世界带来的影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此外,课后还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使其从不同维度来学习本课程.作业环节可以设计知识点思维导图、科技论文写作和报告分享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通识能力就能在通识课以外的基础课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

当然,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仿照基础课程进行通专融合的探索,实现通识能力的持续培养.因为通识教育不是一个部门、一群老师、一个阶段的事情,而应该是全校、全体教师不间断地培养.经过培养,学生的核心通识能力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了多次的训练,更容易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新工科人才.专业教育培养中如何体现通识能力培养,可以进行两方面的实践.一是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有通识教育教师参与,共同探讨该课程可以实现的通识目标,共同设计该目标的落地及考核测试环节,同时专业教师接受通识目标评测的相关培训.二是邀请通识教育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考核和测试环节,同时针对学生情况开设相应的通识工作坊,确保学生通识能力目标的达成.

以上是对专业通识能力获取、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体系落地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当然,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并不是只有这种方式可实现.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设计形式进行实践和探索,本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无论课程体系怎么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的通识能力得到提升,那就是正确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吴仁华,邱栋,陈群,等.从“两新交汇”迈向“两新交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

[2]蔡映辉,丁飞己从能力培养到全面发展——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3] 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

[4]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本文点评,上文是关于通识课程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型本科和工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型本科和工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型本科和工学引用文献:

[1] 型本科和工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型本科和工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2] 工学和型本科论文怎么撰写 工学和型本科本科论文范文2万字
[3] 工学和型本科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关于工学和型本科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8000字
《型本科和工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型本科和工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word下载【免费】
型本科和工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