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集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类论文例文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
  2. (一)弱中心化導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危机
  3. (二)学生异质化导致校园文化的认同危机
  4. (三)教学组织多样化导致校园文化功能弱化的危机
  5. (四)办学多校区化导致校园文化割裂的危机

《普与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应对》

本文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文化建设方面论文例文.

摘 要 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正式邁进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处于不断增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两难境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正面临着四大危机挑战,即弱中心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危机,学生异质化导致校园文化的认同危机,教学组织多样化导致校园文化功能弱化的危机,办学多校区化导致校园文化割裂的危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通过文化整合与创新,实现以文化人的功能,助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普及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印发,明确提出了我国职教三大转变的奋斗目标,其核心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指出,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1].高职百万扩招恰如临门一脚,将我国高等教育送进了普及化阶段.但是,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等准备不足,使实现“职教20条”提出的质量提升目标更为艰难.正如马丁·特罗所说:“这种双重的赞成——既赞成不断增长又赞成高质量的教育——形成了两难问题.”[2]为此,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积极应对两难问题与挑战,是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是普及化阶段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

在讨论校园文化概念之前,首先要厘清文化的概念.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3]此处的“文化”,即指文治教化.很多中外学者都曾对“文化”概念进行过定义,但至今没有定论,笔者比较认同Herskivits的观点,即“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一个社会是遵循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有组织的集合体.社会由人组成,而他们行动的方式即是他们的文化.”[4]马克思指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认为人们通过生命活动创造了满足自身所需的物质和精神等产品,并由此形成了稳定的生存方式,这正是文化现象的基本形态,它是人类延续生命和发展自我的基本条件.

文化源于人的生命活动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生命活动,“以文化人”对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和教化作用.其一,文化体现了类本质对人的规定.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6]文化作为劳动的对象化产物,承认其合理性,遵循其对生存方式的规定性,就是对人类本质的肯定.其二,文化体现了现实属性对人的规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要实现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接受群体规范——群体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生存方式.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生成并传承的、稳定地支配着全体师生内心世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就是学校及其成员的存在方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对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校园文化尽管是一种亚文化,但在大学内涵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8].校园文化的功能,从文化学角度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凝聚功能.学校是一个共同的文化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沉淀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并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吸引着全体师生的注意力和价值追求,把师生的意志统一到学校共同发展理念和目标上来.发挥校园文化凝聚功能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集体认同,它是校园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说,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集体认同就不会有凝聚力,学校的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校园文化是师生凝聚力的源泉,是实现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二是激励功能.依据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需要的满足是调动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个体行为的动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满足师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和敬重感.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持续不断求生存谋发展的长期实践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代表全校上下共同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能够得到全体师生高度认同和强烈共鸣,并能激发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规范功能.文化本身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提供人们辨别是非的标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9],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其一,校园制度文化,如人事管理规定、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能很好地规范师生行为.制度之所以能对个体起作用,凭依的是人的趋乐避苦的动物本性,即怀赏畏罚的心理,这使人不得不在乎制度所具有的强制力.其二,校园道德文化也具有规范功能.道德既有针对个体行为提出的规范,如爱生尊师、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等,也有针对个体的品质提出的规范,如仁爱、诚实、勇毅、节制等.道德对个体起作用所凭依的是人的荣辱心和良知,个体在乎舆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故而约束自我.

四是熏陶功能.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脉,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气息和环境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外显性,即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还具有内隐性,即由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组成的优良校风、师生共享的价值观、道德规范、集体舆论等.而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校园文化,都使校园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具有了独特文化气息的人化世界.师生们浸润在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中,自觉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情操、外显于德行.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校园文化对人的陶冶和塑造过程.

二、危机挑战:百万扩招背景下校园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弱中心化導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危机

百万扩招助推我国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阶段.特罗(Matin Trow)认为,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和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精英化阶段,每个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2000~3000人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数超过3000人的,其内部会分割成许多自治的学院(欧美)或学部(日本);大众化阶段的标志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成为规模普遍在3~4万人的综合性学校,此时与其说是共同体,不如说是一个“大学城”;而到了普及化阶段,大学的规模则不受限制,未来的大学可能成为一个学习者集合体,学生只需经过简单的登记就可以接受训练.这类教育机构无法形成一个经常联系、分享共同准则和价值体系及社会身份的固定组织[10].这便容易导致大学组织架构的松散和组织形式的弱中心化发展趋势,于是高校管理者容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产生怀疑,普遍认为在弱中心化的大学里“以文化人”功能是难以实现的,学校没有必要把资源花费在投入产出不对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少数管理者虽依旧认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因组织架构松散、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施,而普遍存有为难情绪.这种认知危机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巨大障碍,阻滞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二)学生异质化导致校园文化的认同危机

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异质化现象更为突出.异质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跨度大.以往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是传统生源,即年龄在18~20岁的应届高中段毕业生.而普及化意味着“全民性”,强调不同群体教育的公平与机会均等,包括中年甚至是退休的老年人等非传统生源将会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也表明,学生年龄跨度大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二是学习基础差距大.生源有来自普高或职高的应届毕业生,也有社招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等.有很多学生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线(二段线),也有很多学生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同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班级,学习基础却相差极大.三是工作经历差异大.应届高中段毕业后升学的,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工作经历几乎为零,对社会了解不多.而许多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他们有的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多岗位锻炼过,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化程度很高.虽然成年人进入大学与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一起学习将对双方都大有益处,但他们异质化问题突出,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联系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群体集聚在一起,自然会形成群体性文化,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及学校发展会存在不一致甚至完全冲突的设想和观念,这势必导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危机.

(三)教学组织多样化导致校园文化功能弱化的危机

特罗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学生人数的增长意味着其家庭出生、个性特征、学习动机、未来志向、职业兴趣和经历的多样性.这给高等教育系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高等教育以同样的多样性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课程、教学形式等方面[1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分化与整合日益迅猛,导致行业、产业、职业以及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满足多样化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逐渐向复合专业或融通专业发展,出现了基于“学分转换银行系统”的多元化、个性化、模块化课程.高职院校因为学生异质化问题更为突出,要求其课程与教学的安排也更加人性化,如课程开发更具多样性,长短课与大小课、线上课与线下课、校内课与校外课共存共生等,教学组织更具灵活性,包括脱产班、夜校班、周末班、送教班、线上班等,呈现出不同学生的集合群体.很多学生虽注册入学,但很少或几乎不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更多的是依赖网络、通讯、人工智能等教学辅助技术与学校进行互动,很难浸润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中,因而,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凝聚、激励、规范和陶冶等功能自然难以实现.

(四)办学多校区化导致校园文化割裂的危机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当是“一个大学”的文化,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厦门大学的“止於至善”穿越了几代人的时光,突破了天南地北的时空限制,依然是清华、厦大人的统一精神信仰,使莘莘学子形成对母校强烈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但普及化阶段,随着学生数的剧增,很多学校不得不异地办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异地多校区办学的情况更为普遍.以浙江为例,近年来开始多校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有31所(不含在建和待建分校区的高职),占浙江高职院校的60%.多校区不仅在空间上存在距离,而且史也存在差距.由于错时错位,多校区间完成表层融合易,要实现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很难.一是校园文化的根基和生命力都不是速成的,需要长期积淀.二是不同校区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人文气息等均有差异,而且多校区间的距离造成沟通不便、信息不畅,降低了校园文化各组成要素和诸子系统间合力的效果,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频共振,使统一的母体文化内核难以共现,导致校园文化的历史脉络存在割裂的危机.

三、文化整合: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的积极应对

文化整合理论是指构成文化的诸要素、诸子系统或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协调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是文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将文化整合理论运用到普及化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以理念、功能、需要、资源、制度等整合为手段,优化文化环境、完善文化设施、凝练文化内核,实现校园文化的适应与创新超越,是急迫和可行的.

(一)突出“一体”:传承母体精神,维护母体传统

1.打造一体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内隐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既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以打造一脉相承、完整一体的精神文化为目标,秉承母体的校训精神,把学校传承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归结并渗透于校风、校规、校歌和校园活动等文化载体之中,逐步将各个校区、不同师生群体的价值追求凝聚到全校师生认同的学校精神上来.

该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校园文化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校园文化建设引用文献:

[1] 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论文选题 校园文化建设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校园文化建设专著类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大纲格式范本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大纲怎样写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集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类论文例文2万字》word下载【免费】
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