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毕业论文怎么写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引 言
  2. 二、技术进步条件下总量与结构关系的一般性分析
  3.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与演变》

该文是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经济增长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具有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并存的发展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它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怎样的影响,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型,这两者的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都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技术进步方式转型为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与演变进行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认为技术引进条件下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方式转型期,区域间差距将出现先略有缩小再相对增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当技术进步方式完全转变为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才会真正缩小,但这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国家有必要运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加速这一进程,缩短技术进步方式转变周期,缓解并逐渐消除区域间发展差距.

[关键词]经济增长;不平衡结构;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02-0043-10

一、引 言

中国经济具有总量高速增长和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特征已成为共识,近年来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制约我国发展的新“两难问题”[1].横向比较能够更为清晰地分析这一现状,以区域趋同σ指数为代表指标,基于中美两国数据进行测算,并与GDP增速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考虑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分析侧重对总量与结构关系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比较,而不是选取某一时间点的截面指标进行严格对应的研究.图1各期中,我国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除少数年份外均高于美国各时期的增速;但同时,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也远大于美国,且多数年份的指数差距在10倍以上.两者关系方面,多数年份我国的GDP增速是美国的2—3倍,而区域差距则相差10倍左右;美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时期(1945—1970年),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加速下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1992—2008年)则伴有较为明显的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综上可知,尽管总量增长必然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结构问题,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和区域发展结构以及兩者之间的关系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

对我国特有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结构并存问题,学者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经济高速增长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追赶[2-3],中国奇迹的出现还可能源于地方政府的竞争,创造出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控制权市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有利于投资增长的政策环境,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和融资市场化的步伐[4].区域结构失衡方面的研究则认为,自然和历史等因素使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5],东部更多的资本流入促使其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6-7],一些研究在承认资本作用的同时,提出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都会对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产生影响[8].一些研究[9]对要素禀赋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一些地区形成了与自身比较优势相悖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学者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入手研究,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存在地区性差异,对各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动力作用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0-11],区域间生产率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地区内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12].

将总量增长与区域间差距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的研究不多,已有文献多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对这一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GDP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等表征区域发展差距的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一些研究认为两者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而区域差距的扩大又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13].也有国外学者使用我国数据[14]检验了我国各省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发现东部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敏感性高于内陆省份,因而认为如果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继续高速增长,东部各省份将会比中西部各省份增长更快,从而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差距.

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到:一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涉及其中的作用原理和演变路径;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总量增长或区域结构失衡的一个方面,将两者纳入同一框架下的分析相对较少.为数不多的研究将两者结合进行分析,更多的研究侧重使用实证方法对两者相互作用效果进行研究,较少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探讨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结构失衡产生作用效果的内在机制.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将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进行研究.理论部分,首先对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之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技术进步模式,研究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经济总量与区域结构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路径.实证部分,分别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对理论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验证,结合实证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给出我国总量与结构“两难问题”的一个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思路.

二、技术进步条件下总量与结构关系的一般性分析

从结构上看,经济总量由区域产出加总构成;从增长动力上看,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产出增长,因而相同的经济总量水平和增长速度可能由不同的区域技术水平和增长速度构成.

为便于分析,引入技术前沿面示意图(如图2)对不同技术水平下的经济总量与结构关系进行研究.假设一国X由地区N和地区S构成,即国内经济总产出Y等于地区N和地区S的产出总和.地区N的技术水平表示为A,地区S的技术水平表示为B,线段AB表示国内的可能的生产技术前沿面组合.首先以线段A1B1和Y1为例对图中技术水平和总产量水平之间的示意关系进行说明.为简化分析,假定技术水平与产出水平正向线性相关,线段A1B1上的各点都对应一个唯一的总产出水平,故Y1既可以表示某一时刻国内的实际技术水平,又能表示在这一技术水平下对应的经济总产出水平,下文对YN点的分析均使用生产前沿面上技术组合所对应的实际产出水平的含义.

选取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作为接受或拒绝原假设的分界点,检验中涉及的变量间关系较多,仅对与结论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当以经济增长速度为被解释变量时,技术引进依存度、区域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高人力资本指数均为其格兰杰原因,即这些因素的变动都能够引起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相反,以经济增长速度为解释变量时,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引进依存度和高人力资本指数也能够较好地被其解释.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引进依存度、区域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高人力资本指数之间存在着互为格兰杰因果的关系,有相互影响作用.根据本文的理论逻辑进一步分析技术引进与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技术引进依存度是区域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区域间生产力不平衡結构则不是技术引进依存度的格兰杰原因.尽管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更多的表示变量在统计学上的相互关系,但也能够对本文的理论结论进行部分验证.

4. 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与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所具有的系统动态化特征使模型内部的各内生变量的变动都可能会对所有其它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即为对这种影响的描述.技术引进程度和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对经济增长速度施加的冲击的脉冲响应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经济总量增速对区域不平衡结构和技术引进程度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图4为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技术引进程度产生一个冲击后,经济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左图显示了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这一影响在10期内呈现由正转负的变化.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冲击产生后的前4期中,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为正,并在第2期和第3期之间达到最大,之后这一正向影响渐弱并转负,且在之后的多期内持续存在.右图表示的技术引进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相同的趋势,只是其正向影响持续的时期相对更长.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技术引进程度和区域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速的影响有相似之处.一方面,相比于产生当期,冲击在之后各期产生的影响更大,说明两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能够在长期中持续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两者对经济总量增速的影响在长期中均呈由正转负的变化趋势,说明尽管技术引进程度和区域不平衡增长结构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总量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这种增长方式可能不利于长期中的经济总量增长.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和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总的来说,随着技术进步方式由引进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转变,区域间差距也将出现加速增大→略有缩小→相对增大→缩小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变化趋势.尽管可能呈现出“M”型的变化趋势,但历次变化的动力有所不同.加速增大阶段的主要原因在于效率优先使技术引进对各区域产生的作用不平衡,在提高了引进式技术进步总效率和产出增速的同时,拉大了区域原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差距,技术引进是主导力量.相对增大阶段的主要原因则是创新逐渐成为各区域的主要技术进步来源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差距导致了不同产出增速的差异,技术创新能力是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方式开始转变阶段,引进在一定时期内仍是部分区域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区域差距在短期内略有缩小,只有在技术创新成为最为主要的技术进步方式后,区域不平衡结构才会缩小并稳定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相关结论,可以对本文引言中提到的我国在经济发展与区域结构关系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别进行初步解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基于创新,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和作用于产出需要较长过程,并且会在较长时期内对经济产生持续作用;而引进式技术进步跳过了研发、应用和推广过程,能够直接作用于产出,因而会在短期内使产出有较为大幅度的增加.同时,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而言,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而技术引进则是一种“强制性”技术变迁方式,引进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会由此产生“蛙跳式”提升,从而产生并加剧区域间差距.特别是在不平衡发展政策的调控下,东部地区技术引进越多,经济总量增速就越快,区域间经济差距也就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总量与结构方面的“两难问题”.

技术引进时期,我国从国家和地区层面都曾出台过一系列帮助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政策措施,但都没有获得理想的作用效果.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上讲,这是由于在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方式和总量优先的发展战略条件下,不管是间接政策倾斜还是直接投资刺激,都只能在短期或一定范围内缩小区域间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只能缓解而无法彻底消除.只有当技术进步方式完全转变为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才会再次缩小,但这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向技术创新转变时期,国家有必要运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加速这一进程,同时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重视总量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权衡,并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帮助这些地区尽快实现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缩短技术进步方式转变周期,缓解并逐渐消除区域间发展差距.

[注 释]

① 区域结构指标使用区域趋同σ指数代表,反映区域间人均产出绝对差距的变化,数值越大,区域间发展差距越大,计算公式为:σt等于1/N∑Ni等于1(yit-yt)2,其中,N表示区域个数,yit表示对数形式的地区人均GDP,选取1940—2014年间美国除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之外的48个州的数据进行测算,其中人均GDP数据使用各州总量GDP与人口数据相除的方式得到,相关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务部等网站(https://www.bea.gov; https://www.bls.gov),中国指标使用与美国相同的方式计算得到,使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该文总结,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经济增长方面的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引用文献:

[1]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相关论文范文3000字
[2]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毕业论文怎么写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000字
[3]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毕业论文怎么写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000字》word下载【免费】
国内宏观和经济增长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