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地域性和文化论文范文检索 关于地域性和文化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域性和文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1

地域性和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葫芦丝文化发展状况
  2. 二、葫芦丝文化发源地域传承发扬模式
  3. 三、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域性传承和发扬》

本文是关于地域性和文化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文化遗产相关论文例文.

摘 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年青一代在接收现代文明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少数民族先民们为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资源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具体行动.为推动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培养葫芦丝制作演奏优秀后备人才,促进葫芦丝文化发展,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瑰宝.

关键词:葫芦丝;民族文化;技艺传承;教育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它们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以葫芦丝制作演奏为例,如何在文化发源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葫芦丝文化发展状况

葫芦丝发源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有着悠久的葫芦丝制作和演奏历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声名远扬的民乐演奏大师龚全国、哏德全、龚家铭等人,都是因葫芦丝而闻名的梁河籍知名人士,梁河县也借助葫芦丝发源地和名人效应,抓住机遇,积极打造“葫芦丝之乡”品牌,培育葫芦丝文化产业.据初步统计,德宏州现有葫芦丝制作原材料种植面积400余亩,葫芦丝加工制作规模企业3家,合作社1家,农村制作经营户30多户,开展葫芦丝演奏培训注册机构10个,专业指导培训从业人员300多人.全州葫芦丝年销售120多万只,销售额1500多万元,农户种植加工直接收入360多万元,全年培训葫芦丝演奏人员2000多人.如今,过去仅为少数民族村民传统乐器的葫芦丝,已经发展带动起集器乐原材料栽种、加工、销售以及器乐表演、演奏培训等为一体的葫芦丝文化产业链.

产业相对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过度的商业利益化和教学考级功利化,葫芦丝本身的非遗文化要素和音乐灵魂越来越被边缘化.比起其它乐器来说,葫芦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造型独特、意境优雅,音色优美且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特别是德宏傣族的“葫芦丝古调”,傣语称“幸筚班陶”,是傣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自己固有的音乐特征和风格,以手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葫芦丝古调”长音较多,和音丰富,音色浑厚悠远,听起来哀婉凄切.因吹奏“葫芦丝古调”需要掌握“循环换气法”等技巧,演奏非常困难.据统计,梁河县会吹“葫芦丝古调”者现仅有50多人,其中吹奏水平比较高的多为50岁以上者,目前保护和传承“葫芦丝古调”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在葫芦丝传统民间制作工艺上同样面临传承与现代工艺结合发展的现实问题.在世代传承葫芦丝文化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地区,葫芦丝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甚至在阿昌族和德昂族大部分地区已濒临消失的边沿.

二、葫芦丝文化发源地域传承发扬模式

一直以来,民族文化都有适合自身的传承方式,经过若干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葫芦丝文化从民间走進了音乐的殿堂,走向了更广众的舞台.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繁荣.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年青一代在接收现代文明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如何传承和发扬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迫切需要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近年来,从到地方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但保护传承模式多样,效果不一.作为葫芦丝文化发源地的德宏州有两所高等院校,是地方教育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把葫芦丝制作和演奏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或特色项目引进高校,无形中为葫芦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平台、新路径.学校可依托发源地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和传统技艺,以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为契机,以运行机制模式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校内社团和校外基地为平台,以演奏和制作技艺为重点,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提供人才储备.

1.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工作机构,制定相应的运行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目标,确保目标完成.

2.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培养葫芦丝教师,建立葫芦丝教师资源库,通过师资培养培训,承担葫芦丝演奏、葫芦丝加工制作、葫芦工艺品雕刻教学任务;走访葫芦丝民间艺人、传承人,建立葫芦丝民间艺人资源库,聘请民间演奏加工传承人、相关企业机构演奏与制作大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和基地技术指导,并建立健全葫芦丝教学档案材料.

3.葫芦丝文化工程建设.建立葫芦丝演奏和葫芦丝加工制作、葫芦工艺品雕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社团工作;建立“葫芦丝文化展室”和“葫芦丝加工制作室”,通过葫芦丝文化展室建设和对外开放进行葫芦丝文化宣传.通过葫芦丝加工制作建设,开展葫芦丝加工制作和葫芦工艺品雕刻教学.并建立“葫芦丝大师工作室”,聘请葫芦丝行业大师指导学校项目建设和开展教学,培养优秀学生,传承与弘扬葫芦丝文化,储备葫芦丝优秀人才;建设葫芦丝文化校外基地,开启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葫芦校外种植基地和葫芦丝加工制作校外基地,为师生提供学习培训平台;组织开展“葫芦丝文化艺术节”和“葫芦丝才艺之星评选”,营造葫芦丝文化特色氛围,并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加强挖掘、收集、整理葫芦丝民间音乐文化,编写校本教材,在艺术相关专业中作为必修课,积极鼓励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并给与适当的学分,开展葫芦丝文化进课堂,形成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外开放校内传习基地和校外基地,组织葫芦丝制作者到校内参加技术培训;选择具有良好葫芦丝文化底蕴的中学(职高)作为“葫芦丝生源基地学校”,提高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知名度,并为学校提供优质生源.

5.争取扶贫、民宗、文化等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对农村从事葫芦丝种植和制作加工的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户葫芦丝种植、加工水平,发挥在服务“三农”中的培训和辐射作用.

6.加强学校葫芦丝文化工作团队能力和业务水平建设.确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项目的持续有效推进.

三、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葫芦丝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德宏作为葫蘆丝文化的发源地,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承、创新,但真正让葫芦丝文化进入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葫芦丝民族文化进高校起步晚,基础薄弱.作为葫芦丝发源地,葫芦丝文化进校园虽然许多学校有所尝试,但成果不明显,特别是葫芦丝加工制作,在校园传承几乎为零.学生没有基础,也会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葫芦丝加工制作不了解,难度大,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其次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效果不够理想.葫芦丝演奏与加工不是一蹴而就,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队伍中,具有一定葫芦丝教学能力的教师少,且质量不高,加之外聘教师不能长期到校进行教学,会导致教师培训难,整体教学质量不够高.另外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在挖掘、整理、提炼葫芦丝文化理论研究、作品创作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也将无法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传承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葫芦丝文化宣传,提高师生参与度是十分重要的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葫芦丝特色办学,提高知名度,让广大学生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特别是葫芦丝制作,挑选优秀学生,经过长期培训,掌握制作技术要领,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队伍水平,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打造好演奏教学与制作教学两支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资水平.建立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长效机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尝试产教融合模式.

葫芦丝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掀起传承与弘扬热潮的同时,需要社会团体、民间艺人、广大葫芦丝兴趣爱好者的参与,更需要取得各级政府、教育门、宣传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总之,只有通过构建了葫芦丝文化建设体系,在加强教育传承的同时,积极取得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与葫芦丝爱好者的共同参与,从学校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才能为葫芦丝文化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储备,才能使葫芦丝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弘扬、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翰全.葫芦丝文化探析.德宏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

[2]胡蔷、国强.葫芦丝王—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哏德全的音乐人生.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王万春(1980--)男,傣族,云南陇川人,大学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文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地域性和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地域性和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地域性和文化引用文献:

[1] 地域性和文化论文范文检索 关于地域性和文化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
[2] 安全文化方面论文题目 安全文化论文题目怎样取
[3] 比较好写的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论文选题 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地域性和文化论文范文检索 关于地域性和文化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word下载【免费】
地域性和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