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c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心理健康教育c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4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参考: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学认识及影响因素研究
  2.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样文: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3.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模板: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4.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5.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格式: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的作用及IL-33/ST2意义的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c证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参考: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学认识及影响因素研究

自1974年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以来,心理疲劳日益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其发病范围广,影响大,对于个人、单位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心理疲劳是指长期、单一工作方式所致心理疲劳感,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情感衰竭(工作热情减退,极度疲劳感)、去人性化(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冷漠、对工作敷衍了事,行为怪癖,情绪低沉或易激惹)、个人成就感降低(消极评价自己及所从事的工作,感觉工作枯燥无味),具有情景特异性.心理疲劳是长航人员在长航期间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医学研究者对于心理疲劳研究甚少.长航分军用和民用,是海军护航、远洋渔业和远洋运输业从业人员的常态化作业,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树立大国形象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以及“因地制宜”的理论指导下开展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课题将以长航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心理疲劳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心理疲劳的的研究现状及中医对心理疲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长航人员一般健康状况、心理疲劳状况、不同时间心理疲劳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中医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理论研究

心理疲劳因长期从事单一工作所致,属中医“倦”,偏重于精神方面的表现,为情志过极的表现,丰富了情志致病的内涵和外延.

本研究认为,心理疲劳病在五脏,与心肝脾密切相关,其症状中情绪改变、纳呆、肢体疲乏感即可证实.病机核心为肝郁脾虚,肝郁与脾虚常相互影响,从而加重心理疲劳的症状.航海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带来影响;值更制度实施,生活作息改变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紊乱出现睡眠障碍;对亲友思念、情感无处宣泄导致的情志异常;饮食结构的改变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脾、肾、肺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异常.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开展心理疲劳的中医证候研究势在必行,且将对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心理疲劳证候特征的研究,将为心理疲劳的的防治,为临床治疗心理疲劳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对1979年1月1日一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国内各类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关心理疲劳中医辨证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文献中出现的疲劳证型共计79种,总频次为582次.其中排在前10位的有: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痰湿内阻证、心脾两虚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证型中涉及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三种证型.其中实证31种,总频数185次,占31.79%;虚证36种,总频数319次,占54.81%;虚实夹杂证12种,总频数78次,占13.40%.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c证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心理健康教育c证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选题

临床研究

一、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初步了解参加长航的水面舰艇艇员中医体质状况、睡眠状况及二者相关性,为积极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方法整群抽取长航后官兵162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体质量表对其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体质分布为:平和质72例(47.4%),偏颇体质80例(52.6%).偏颇体质排在前三位的是: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PSQI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睡眠指数为7.41±,3.55.PSQI>,7的官兵有66人,占总人数的46.2%.与国内常模比,长航人员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睡眠指数均显著偏高(P<,0.01);与南方某区官兵比较,长航人员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得分显著偏高(P<,0.01).不同职别、军龄的官兵之间,睡眠指数有显著差异.体质分布因婚姻状况、职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差异.PSQI部分因子与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等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差的长航人员中中医体质类型评定为偏颇体质的46人,占70.3%,平和质19人,占29.7%.出现睡眠差的偏颇类型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睡眠差的长航人员PSQI因子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指数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平和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长航人员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婚姻状况、年龄及文化程度等都是导致长航人员体质出现此特点的重要因素.长航人员睡眠状况较差,职别、军龄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调,多于心脾肝有关,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长航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类型有相关关系,可从调理体质的角度去改善长航人员睡眠状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思想,对增强长航官兵身体素质、保证航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91761.html

二、长航人员症证特点研究

目的了解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中医症证特点.方法应用《中医证候调查表》对长航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长航人员中出现率在40%以上的中医症状有:难以入睡、心烦懊恼、腰部酸痛、关节酸痛、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嗜睡、多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早醒、手足汗出、四肢肌肉疼痛等.脉象研究显示,脉位以浮脉类最多,实脉类以弦脉、滑脉占据前两位,二者合计占所有人数的77.85%.出现率在3%以上的证候类型有: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心火亢盛证、肝气郁结证、心肾不交证和脾阳虚证,脏腑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肝、脾.婚姻状况、职别、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年龄均对长航人员的症状和证候有影响.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长航人员

肝郁脾虚证首先出现情志症状,而后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的症状渐次出现.出现次数排

在前十位的症状依次为:心烦懊恼、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少气懒言、关节酸痛、

多梦、食欲不振、善太息、乏力等.结论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问题,中医症

状以心肝脾相关症状为主,证候以肝郁脾虚证最多,临床治疗可在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

辨证论治.

三、长航人员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特点研究

目的调查长航第5天、第80天、第120天和返航靠港后第3天长航人员的心理疲劳状

况.方法应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长航人员进行多时点横断面调查.结果长航人

员疲劳各因子均以靠港后第3天最重,且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的特点不一样.前半程以

躯体疲劳为重,后半程以精神疲劳为重,程度均以轻度最多.精神疲劳的患病率随航程

延长而不断升高,疲劳情境性在任何时点都很高.结论长航可导致精神疲劳,包括倦

怠乏力,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反应迟钝,健忘,情绪低落,对工作厌倦,学

习效率减低等症状,可因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嘈杂及闷热的舰艇环境等加重.精神疲

劳会随着长航时间延长而不断加重,且受年龄、职别、军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提示在

长航期间的卫勤保障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睡眠状况、体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对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

方法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中医体质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康奈尔

医学指数(CMI)对长航人员进行调研.结果长航人员中心理疲劳发病率为69.8%,PSQI

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疲劳者得分显著高于非心理疲劳者,前者多出现睡眠质量差.CMI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无心理疲劳长航人员在CMI因子上表现出差异,有心理疲劳者在M-R

总分、CMI总分、眼耳疾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疲劳

感、既往病史、习惯、不适应、焦虑、敏感、紧张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心理疲劳者.中

医体质量表的结果显示,平和质和偏颇质的人群心理疲劳状况有显著差异,心理疲劳的

长航人员多为偏颇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心理疲劳比率有差异,气虚质、痰湿质、阳虚

质者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FSAS各因子与睡眠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和疲劳程度总分与日间功能障碍相关性最高.FSAS

各因子与平和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偏颇体质呈正相关.精神疲劳与湿热质相关系数最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长航人员一般资料中,军龄与心理疲劳的发生相关.结论长

航人员心理疲劳发病率高,影响身心健康,心理疲劳者伴随睡眠障碍、全身症状的出现,

且与军龄、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后期干预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全面调节,以改善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状况,增强海军战斗力.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样文: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临床运动心理学是由临床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萌芽于美国,本世纪初迅速发展,目前正在向其它国家扩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日益加剧的竞技体育激烈竞争使我国运动员、教练员面临巨大压力,体育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威胁师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些健身者面临许多与运动有关的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的体育暴力威胁着运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迫切需要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服务.但是,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都不能满足体育运动事业发展对临床运动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临床运动心理学.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首先面临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因此,审思美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经验与问题,探讨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概念、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功能、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理论基础、专业教育等基本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在借鉴和超越美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内涵与框架,不仅对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创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能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构筑基本的学科基础,促进我国运动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本研究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和演绎推理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以来的9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现状,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建构提供参考;第二,对198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68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建构奠定基础;第三,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70名国内专家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意见;第四,在以上三方面研究基础上,综合采用扎根理论法、专家调查法和演绎推理法,建构中国特色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为:

(1)学科概念:学者们对临床运动心理学概念界定大都停留在对临床运动心理学家服务对象、职能及所应接受训练的描述上,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

(2)学科性质:西方和我国学者普遍强调临床运动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学本质.

(3)研究对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意见存在分歧,一些人主张仅仅关注运动员的严重心理问题,更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还应关注广大运动员者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论文比较关注大学生运动员、少年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健康、运动功能损害和运动表现发展;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较多关注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发展、运动功能障碍和心理健康,相对忽视其运动功能损害,这种情况近几年有所改善.

(4)研究功能:学者们普遍强调临床运动心理学的改变功能,一些学者谈及其描述功能.

(5)研究方法:西方研究者广泛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量表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质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我国专家学者也主张采用访谈法、心理测验法、行为评估法、生理测试法、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较多使用理论分析法、量表测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很少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研究,近几年实验研究有所增长;国内外许多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不符合研究设计与方法学的要求;多元统计分析应用较少,近几年出现增长趋势,未出现元分析.

(6)内容体系:尚未有人就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专门论述;Gardner和Moore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由基本理论、评估与诊断、心理干预、特别考虑四个部分组成,但其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组织概括化程度不高,各部分知识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我国专家学者主张其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围绕研究任务进行,以心理健康与障碍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临床运动心理学实践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依次为原理研究、干预研究、现状研究与评估诊断研究,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依次为干预研究、原理研究、现状研究、评估研究.

(7)基本理论:运动表现整合模型试图从整体上解释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机制,但它只是一个运动表现的认知、行为和生理模型,不能全面解释运动者心理问题发展的原因与机制;我国专家学者主张整合各种心理病理理论进行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绝大多数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近几年我国理论基础有逐渐丰富的趋势.

(8)专业教育: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临床运动心理学家应接受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训练,并接受500-5500小时的临床督导,同时接受一定的运动科学训练;我国专家学者认为临床运动心理学专业培训模式应为“科学家——实践者”与“实践家——研究者”的结合;国外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主要来自心理学院(研究所)和体育学院(研究所),而我国的研究者绝大多数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近几年,我国来自心理学院(研究所)的研究者有所增多.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要点为:

(1)学科概念:临床运动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诊断、理解、预测和干预运动者的心理问题,缓解和矫正运动者的心理障碍,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幸福,优化其运动表现和自我实现的一门学科.

(2)学科性质:临床运动心理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更是应用学科;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属性;是临床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但更偏重临床心理学.

(3)研究问题域: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广大运动者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研究视野为临床视野,对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处理要经过仔细的评估、诊断、研究、预测、咨询或治疗、效果评估;研究问题域为广大运动者的心理障碍、健康性心理问题及发展性心理问题.

(4)研究功能:临床运动心理学具有描述运动者的心理问题、解释运动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测运动者心理问题的发展、矫正运动者心理障碍和改善运动者心理健康状况与运动表现的功能.

(5)研究方法: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心理测验法(自陈量表测验、他评量表测验、仪器测试法、投射测验)、实验研究法、元分析法、质性研究法(深度访谈、焦点访谈、实物分析、观察法)等.

(6)内容体系: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内容体系建构原则主要有:聚焦研究功能原则;综合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原则;本土化原则.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临床运动心理评估和临床运动心理干预三部分构成.

(7)基本理论: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要以心理病理理论为基础,整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流派、人本主义、生物学流派的心理病理理论及中国的心理病理思想,聚焦中国运动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构心理问题的具体理论.

(8)专业教育:临床运动心理学从业人员应接受博士训练;体育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实践人员;心理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医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循证管理人员.课程体系由科学思维、临床评估与诊断、临床干预三个模块组成.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模板: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高等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极不平衡,亦鲜有系统科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必将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绩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大陆最南部沿海省份,广东省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方向方面有一些与时俱进、先行先试的探索.本研究旨在以广东省为个案,全面系统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现状及特色,思忖不足,提出对策,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要构建科学有效、重在“服务”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首先必须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基础.为此,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本研究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界定为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运用心理学专业理论与技术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服务,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界定为在高等学校,由专业机构和人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向全体在校生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全文分为文献综述、问题提出、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及总的讨论与结论五个部分,7个系列研究,相对完整地解析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涵及构成,并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工作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

为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基本维度,研究1自编研制了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以前人研究和开放式调查为基础自编初测项目,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对初测问卷加以修订,最后以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正式问卷.该问卷各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以研究1所编制的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为基础,研究2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讨.在充分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上,研究3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导向的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理论构想,并通过访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验证修订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编制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该问卷各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研究4、5、6则运用研究3编制的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分别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管理监督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技术体系特点、绩效、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查.为间接探测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本研究以SCL-90为调查工具,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进行了测量.在总的讨论里,以前述研究为基础,对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特色、绩效加以凝练,发现问题反思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其它省市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7个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1)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需求、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需求、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四个维度.总体而言,广东省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四个维度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烈的愿望;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学校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p<,0.001),

(2)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可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其中,年级和学校类型是显著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p<,0.00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认知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相关.SCL-90均分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现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认知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认可度越高,越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3)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由管理监督、队伍建设、技术体系三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对应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三个层面,即“管理监督”对应“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层面;“队伍建设”对应“心理健康服务队伍需求”层面:“技术体系”对应“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需求”层面.

(4)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自身特色.管理监督方面,以专业协会为依托实施“柔性管理”,建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模式;督查与自查相结合,以督导检查为抓手引导全盘工作;校—医—家多方联动,广泛寻求与外部系统合作.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加强上岗资格证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促进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技术体系方面,拓展内容形式,营造浓郁氛围;改变服务理念,强化全员育人:强化安全监护意识,实施“三预”工程.就整体而言,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绩效,表现在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满意度、参与度、危机事件干预效果较好,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政府和教育界广泛认可.

(5)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一些不足.管理监督体系方面,认识待提高,发展欠平衡;心理咨询师督导亟待加强;工作经费不够充分,来源狭窄.队伍建设体系方面,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技术服务体系方面,服务主渠道有待加强;研究生、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

(6)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点建构策略主要包括:提高认识,缩小差距;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心理咨询师督导;发挥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内容与形式;整合资源,关心研究生和教职工心理健康.

(7)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其他省市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其次,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广东省“校—医—家多方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开展师生互助计划等举措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第三,开展专项培训、定期督导,切实关心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第四,关心研究生、教职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范围.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理论方面,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采,丰富并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内涵.研究首先对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了理论构建及问卷编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理论,据此编制并验证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问卷;国内首次系统研究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将是一个重要补充,同时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方面,尝试采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整合的研究思路,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探讨,推动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的多元化与综合化.本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为调查法,并且在测验中使用的工具也多是自我报告组成的问卷,自我报告量表在施测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反应偏差、评价忧虑、社会赞许效应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以及干预实验法等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为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基本经验和发展思路.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来.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完整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而后者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狭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借鉴网络心理学、网络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高校实际出发,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构建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部体系的同时,构建起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体系.

本文结合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在理念层面上,全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并贯穿了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多学科理论视野和方法论视域,以及对比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本研究吸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一些方法,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探索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随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审视和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

本文在厘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四个构成要素后,指出了它不同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特点:教育主体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以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性.从网络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消极心理体验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认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发展性内容为主,要明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着重培养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本文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出“网下”与“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建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功能系统,提出高校心理咨询网上网下“二元结构”模式,即将网络心理咨询(简称“网上”)与现实心理咨询(简称“网下”)二者结合起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最后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格式: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的作用及IL-33/ST2意义的研究

目的:应用中医内外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随访等中医综合疗法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疗效,最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愈合质量、延长缓解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防止癌变、延长生命,从而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疗法模式,为临床服务.同时,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IL-33 /ST2系统与UC关系,从免疫学上试述UC发病机制,期望从细胞因子上寻找治疗UC的新靶点.方法:一、文献研究部分: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系统整理UC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二、临床研究部分: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病例,采取中医综合疗法模式,应用中医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随访等多种措施,以西医治疗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每组30例,治疗6月,每1-2周进行随访,从临床症状疗效、血液学比较、肠镜及病理、复发及入院率、*-36生活质量、SAS和SDS心理量表、副作用、医疗费用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从而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远期疗效、预防复发及其安全性作出科学评价.三、实验研究部分:研究对象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4组:UC缓解期组,UC活动期轻度组,UC活动期中度组,UC活动期重度组,健康对照者10例.测定血清中IL一33、ST2、外周血CRP、ESR及血常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中医症候特点UC缓解期患者的所表现的中医证型较为繁杂,本研究*分为八型,其依次排序为脾虚湿蕴型(31.7%),寒热错杂型(26.7%),气血亏虚型(18.3%),大肠湿热型(15.0%),脾肾阳虚型(5.0%),余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型、肺热亢盛型均为(1.8%).其中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对于UC缓解期主要治法为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辅以清肠化湿、活血化瘀、调肝理气、调肺化痰、消积导滞等.二、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对比西医对照组具有以下特点:(一)临床疗效方面,症状总积分上,治疗1-4月,治疗组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6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方面,治疗1月腹痛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但治疗组腹痛评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治疗4-6月,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6月后对照组腹痛评分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在维持治疗上疗效相当,治疗组对症状改善起效慢,但维持缓解疗效平稳且持久.(二)两组在CRP、ESR、WBC、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者对临床炎症活动指数改善上疗效相当.对贫血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对贫血等全身症状改善明显.(三)本研究中复查肠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肠粘膜恢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理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炎症情况情况比较,治疗组对肠道炎症程度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促进肠道粘膜愈合作用.(四)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16.7%.两组复发率比较经精确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1例,入院率3.33%;对照组入院2例,入院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维持缓解及预防复发疗效相当.(五)本研究*-36量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自身前后对比八个维度中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对照组,在生理功能(PF)有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上述四个维度上有改善;而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只在总体健康(GH)上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SAS和SDS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SAS和SDS分值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加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UC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水平.我们可推断UC患者存在着较高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情志和心理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上有更大发展潜力.(六)随访期间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肝功异常者3例,肾功异常1例,发生贫血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治疗组发生率为O.提示中医治疗组副作用少.(七)两组患者日均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日均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综合疗法对维持UC缓解期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三、IL-33/ST2系统与UC关系IL-33/ST2系统在UC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C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和缓解期组,且彼此相关,ST2与CRP、ESR、PLT、血白细胞计数相关,IL-33与ESR相关.UC中重度组患者CRP、ESR、白细胞计数计数与轻度组、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但轻度组、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以上炎症指标与轻度以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轻度以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ESR、血白细胞计数与UC严重程度无相关性,CRP活性与UC严重程度呈相关性.血小板UC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提示UC活动期血小板活化并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栓的形成.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取得满意临床综合疗效,与西医对照组相比,复发率相当且副作用少,改善症状持久稳定,改善贫血等全身症状,提高肠道粘膜愈合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可见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具有价廉、有效、安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并推广.本研究发现IL-33/ST2系统在UC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C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和缓解期组,且彼此相关,ST2与CRP、ESR、PLT、血白细胞计数相关,IL-33与ESR相关.虽未发现IL-33/ST2与UC严重程度相关,但结合国外文献,可能与纳入例数偏少造成研究结果偏移.据此,我们推测IL-33/ST2系统在UC的发病机制及不同病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预测UC的炎症活动程度,未来可作为UC的一个新生物学指标.IL-33/ST2信号通路发挥促Th2免疫效应,其中ST2L介导IL-33对Th2依赖的炎症反应的影响,而这种促炎作用可以被sST2负向调节.对IL-33/ST2信号通路机制的详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UC发病机制,寻找治疗UC的新靶点.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c证引用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大纲范本大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框架怎么写
[2]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摘要怎么写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范文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c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心理健康教育c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