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参考 山区农业机械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山区农业机械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7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参考: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与效益研究
  2. 第二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样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3. 第三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模板:基于地形与都市区位的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用地分区研究
  4. 第四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例:区域格局划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定量研究
  5. 第五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

★100篇免费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山区农业机械化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参考: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与效益研究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投资是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机械化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对农业机械化投资领域内一系列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对影响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与效益的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对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对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农业投资与农业机械化投资、投资与公共投资、农业支持与农业保护、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外部性与政府干预理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与制度经济学理论、投资效益与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WTO《农业协定》的相关规则及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投入制度进行了分析,从完善法制、健全机制、强化监管以及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投入管理提出参考建议;以湖北省为例,对农户农业机械化投入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为特征的政府农业机械化投入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效应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各影响因素的优先序,并为进一步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对农业机械化的外部性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逆推法解出了政府与农户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三个阶段博弈的子对策纳什均衡解;在阐述了DEA方法的思想后,给出评价农业机械化投入效率相对有效性的DEA模型,即C2R模型和BC2模型,同时结合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针对不同的区域,分析湖北省平原、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投入效率相对有效性的变化.最后,对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体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对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总量进行初步测算,对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的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分析.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一是农业机械化具有正的外部性,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综合体,政府投资农业机械化既符合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要求,同时也符合WTO《农业协协》有关规则,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二是农户农业机械化投入行为具有长期性、差异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地收益水平、农地规模、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影响农户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根本因素;三是政府和农户在农业机械化投入上存在博弈选择,在强化农户农业机械化投入主体地位的同时,政府应根据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农业机械化投入政策,从而保证农业机械化良性发展;四是为保证现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应,政府应该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额度、提高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程序、适时下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强化技术培训服务、完善服务体系等,农机企业应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农户也应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技能;五是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资金使用率较低,规模经济效益也不高.具体来看,山区和丘陵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情况不很理想,平原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情况较好,今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重点应向山区丘陵地区偏移;六是为提高政府农业机械化投入效益,需要对政府农业机械化投入结构作相应调整,除实行必要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外,政府还应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废旧农机具更新补贴、农用柴油补贴等农业支持政策,同时,还应对农村机耕道建设、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培训、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等,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的系统加大投资;七是今后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的重点是粮油生产机械化、科研与教育培训以及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农业机械化投入年投资总额应保持在15亿元左右的水平.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提出了评价农业机械化投入效率相对有效性的DEA模型,并结合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投入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二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影响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效应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各影响因素的优先序.

第二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样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土地整理正在运用自然环境格局、经济态势以及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创新驱动力,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特殊的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土地整理实现项目选址判别、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产业发展培育、生态景观再造等方面的创新,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创新适合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需求的新模式,是目前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重庆丘陵山区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实例,针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困境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提出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相关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2)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柑橘园建设)为例,研究了柑橘园建设的改土工程、灌排工程以及道路工程,并提出了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海拔低于500m,坡度控制在25°,以内适宜种植柑橘的水田采用垄畦改土法;而旱地中土层较深的坡耕地采用定植穴改土法,土层较浅的坡瘠地采用壕沟改土法.(2)研究区水资源供大于需,根据各地块实际情况,设计排灌沟渠,布设一定量的周转池等,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排灌体系,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季节性缺水现象的情况.(3)整修原有田间道,连通横跨研究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进而与县城主干道连为一体;考虑到水田、旱地集中成片改建为果园,整修部分骨干生产便道,使其将田块与每条支田间道、主要对外交通相连接,使各级道路均与农田水利系统、田块、居民点、对外交通干道结合,构建完善田间道路网系统.(4)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关键技术:①采用定植穴改土(坡地)和垄畦型改土(水稻土),回填有机物料,达到土层深厚,有机质高,质地疏松,通透性、排水性良好;②采取修建壕沟、背沟及箱沟等多种沟渠构成排水系统,以一级主管道与蓄水池、天然河沟以及灌溉渠等水源相连接,并配套一定数量的阀门与二级管道连接,将水输送至田块实现灌溉;③生产作业道和生活便道宜采用平直式,当道路纵坡大于10°,时宜采用凹槽防滑处理的平直与台阶结合式,以便于柑橘园内小型机械车、摩托车通行.通过土地整理建设柑橘园,坡耕地土层变深厚,耕作层结构改善,肥力水平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并且,柑橘园能提供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产品,因此,柑橘园应作为耕地的一部分.

(2)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市璧山县璧北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优势品种,立足蔬菜生长特性,因地制宜进行宏观规划与微观土壤改良,并提出了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大气、灌溉水质、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均≤1,未受污染.大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0.56,污染水平属清洁;灌溉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0.69,污染水平属尚清洁;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4,污染水平属尚清洁.可见,大气、灌溉水质、土壤所有指标均合格,符合蔬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标准要求适合蔬菜基地的建立和选择.(2)依据地形、地貌、土壤和水系分布及产业发展定位,宏观上布局为“一心两基地四区一点”八个功能区,即种苗培育中心、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蔬菜良种试验示范区、农耕体验区、观光休闲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农民新村点.(3)在农田规划上,首先,将研究区耕作田块设计为条田,条田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消除农田利用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促进农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其次,进行了水利管网系统以及配套管网建设,使灌排系统配套,使规划的田块具有保水、保肥的目的;最后,还设计了保障蔬菜销售运输和田间作业的完善快捷道路网体系.以此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4)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①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与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检验是否适合建设蔬菜基地;②耕作田块修筑工程,以此消除农田利用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③通过设计排除地面水和控制地下水结合使用的排水农沟,以实现田块保水保肥.④通过重点建设环状机耕道和板车道,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以解决运输问题.

(3)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合川区大石镇高川村等四村粮油基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制约因素,工程措施和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从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限制、士地适应性、水资源供需等四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粮油基地的制约因素.研究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且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旱、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研究区水资源总量上可实现供给平衡,但可能出现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问题.为此,需要通过粮油基地土地整理来实现研究区田、水、路、林的改造,以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2)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他工程等工程建设,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粮油基地持续利用.(3)通过对田、水、路的综合治理,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基本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符合粮油基地要求.(4)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①丘陵山区耕作田块以修建梯田为主,田(地)面坡度水平(水田)或<,6°,(旱地),耕作层厚度>,25cm,有效土层厚度>,50cm;②充分利用水资源,完善灌溉体系,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0%;水源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不稳定区域的耕地,每亩耕地可用于补充灌溉的设施蓄水量宜在4m3以上.③田间道路面宽3.0m~4.0m,设置必要的错车道和回车道,同时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主干田间道宜硬化;生产路采用横向、纵向交叉布置,路面宽宜为0.8m~2.0m.生产路可沿沟渠或田埂灵活设置,并形成网状.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山区农业机械化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题目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规划,并提出了农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1)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产业规划,把研究区建设成以有机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并打造出了产业的休闲观光的多重功能,形成了蔬菜种植区、粮油种植区、林木种植区(包括果园、苗园)、养殖中心(包括家畜养殖中心、水产养殖中心)、中药种植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2)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钱塘人家”新型社区.通过农村居民点复垦,可补充耕地25.50hm2,有利于维持耕地占补平衡;农田土地整治实现田块规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溉系统,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农业新技术能得到有效推广.(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研究区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质量将提高39.5%;生态环境水平将呈上升趋势,且年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步显著;景观破碎度指数由综合整治前的0.0021降低为0.0013,聚集度指数由0.67增加为0.71.通过田块合并,渠、沟、路的重新布设,使原来破碎杂乱的斑块镶嵌格局进行了规整,总体格局趋于简单,斑块的团聚性得到增强.(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①针对不同类型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规划,提出与产业协同的农村土地利用配置模式,编制符合“四生”(生态、生产、生活、生财)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②针对山地耕地组织利用方式和耕地规模经营水平,实施耕作田块整治及耕地质量保育;③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角度,设计促进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重庆丘陵山区四种土地整理模式: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丰富和完善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实践研究.但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整理模式,缺乏对新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的运用.因此,将来应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政策工具的运用转变,特别是将农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并且本研究提出的土地整理关键技术,还需在实践中验证,反映其适用性,推导其广适性.

第三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模板:基于地形与都市区位的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用地分区研究

对农业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分区,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京津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经济区位差异显著,造成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同时,作为京津大都市区,城市扩张迅速,又面临着严重的水土资源与环境问题.本研究在农业地域分异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景观分析等软件平台,综合分析地貌、经济区位等对京津地区农业土地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京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分区与整治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地貌是农业土地利用的基础,决定着农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与布局.本文综合不同地貌区典型土壤样点的点状数据与相关资料的面状数据,通过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从海拔、坡度、土壤、水文状况等地貌要素对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分、作物扎根立地条件、农业机械化作业条件、灌溉保证率、盐渍化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农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农业用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山区由于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等限制,不适宜耕作面积比例最大,除林地外,其他农业用地类型较少.低山丘陵区地形和土层限制,为中度适宜,林地、果园面积较大.冲积平原区基本无自然条件限制,土地适宜性最高,适宜多种农业用途,因而农业用地类型多样,而且转换频繁.海积平原区由于受盐渍化影响,整体适宜性次之,农业用地以耕地、其他农用地为主.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布整体上与大地貌的地域分异规律相符合.

(2)以2004年、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研究不同自然适宜区内的农业用地格局变化特征.数量结构变化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优质的农业用地资源快速流失,减少面积为766.35km2;灌排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的完善和土地整治,提升了原本适宜度级别较低的农业用地等别,使中度适宜区的农业用地呈现增加态势,增加面积为507.60km2低度适宜区农业用地的增加则主要来源于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面积增加了329.06km2,比较效益差是农业用地资源流失的根本原因.景观格局变化表明,高度适宜区基本无自然条件限制,产业规模化效益明显,农业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最频繁;中度适宜区景观结构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随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较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低度适宜区农业景观格局“地带性”分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驱使农业用地呈现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转换特征.

(3)定量评价了大都市不同经济区位下农业用地承受的发展压力大小,并以耕地为对象,进行发展压力差异下的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减少幅度与发展压力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关联性,即距离中心城区越近,发展压力越大,耕地减少幅度越快;反之,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发展压力越小,耕地减少幅度也小.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进一步印证了比较效益差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压力较小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未利用地开发;但这些区域大多生态脆弱,并不适宜耕种.因此,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考虑农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4)基于都市区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地貌分异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区域土地的自然适宜程度高低及经济区位条件,将区域农业用地分为5个区,并提出各用地区的农业主导功能、利用方向与整治模式.

(5)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FAO土地评价基本是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对传统农业的适宜性评价.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技术力量可以克服土地天然的限制性因素,自然条件的限制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地评价不应再单纯考虑自然适宜性,应该更多地考虑评价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在都市区.但是,有些限制性因素还是比较难以克服的,比如海拔与地形对农业的限制性.

本文在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叠加都市经济区位影响大小评价的农业用地分区方法.提出了在两个中心城区之间布置基本农田作为城市增长边界,中心城区周边以农作物作为绿化用地,滨海平原盐碱荒地上发展设施农业的农业用地分区利用建议,为现代农业土地利用分区与布局提供了方法与思路上的借鉴.

第四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例:区域格局划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定量研究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各项指标增速明显加快.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衡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出发展的诸多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平衡、各种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也有先后区别、农业机械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也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挖掘导致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找出主要问题所在,提出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措施,为农业机械化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农业机械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降低农业装备的基尼系数,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业机械化不平衡问题中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基尼系数等技术问题,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三阶段DEA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理论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机械化不平衡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给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大小顺序及影响路径系数.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征及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装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效益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6025、0.2754、0.2538和0.1627.②各种因素对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机械化效益因素、政策与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153、0.4262、0.3250、0.2624和0.2038.(2)给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4种区域类型及其特点.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分类得到4种区域类型:第一种属于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该类型区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全面协调发展,第二种属于装备带动快速发展型,该类地区装备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第三种属于综合发展滞后型,该类地区农业装备水平、效益水平和规模水平均较低,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第四种属于规模带动快速发展类型,该类地区农业规模经营较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4种类型区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6.08%、29.49%、40.92%和23.51%.(3)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并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将我国省区划分为4种类型.运用三阶段DEA分析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得到: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前后,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由0.755下降到了0.695,其中,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942上升到0.960,平均规模效率由0.796下降到0.722,丘陵山区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农作物种植结构、劳均耕地面积等外部环境变量对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均产生显著影响,小麦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和劳均耕地面积与农业装备技术效率正相关,丘陵山区面积占土地面积与农业装备技术效率负相关,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临界值,可将我国大陆各省区的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划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四种类型.(4)在界定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概念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各省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大小和各区域生产配置效率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和各地区农业机械配置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机械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之中上升的趋势,平均为0.6465.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华东地区次之,这2个地区的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分别为0.7085和0.7002,西北地区最低,仅为0.5016,以上3地区均呈现出波动之中上升的趋势,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分别0.6996,0.6475和0.6375,3个地区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且变化趋势呈现多元化.(5)提出了我国农业装备发展不平衡基尼系数和各指标基尼系数,并定量计算出了农业装备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与各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顺序.利用基尼系数定量计算了我国各省区的农业装备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基尼系数和综合基尼系数得到:我国农业装备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之中下降的趋势,农业从业人员-农机总动力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其他农业装备指标基尼系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低于其他基尼系数,我国农业装备综合基尼系数和各指标基尼系数值均处于比较平均和相对合理范围内.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7837.html

第五篇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

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我国2004年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6年又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不能持续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而且无论在政策本身设计还是在政策执行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根据理论和现实需要对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进行设计,以期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比较分析和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实施状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以及国外经验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中国农业直补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提出了农业直补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

农业补贴政策是政府为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而对农业的生产、流通和贸易等环节进行转移支付的政策.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是政府将财政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农业生产者或者直接让农业生产者受益的一种农业补贴政策.中国现行四项农业直补政策在政策含义、政策目标、补贴范围对象、补贴资金分配方式和兑付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产业扶持理论、城乡统筹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政治博弈理论是进行农业直补的理论基础.

中国农业直补政策的出台源于粮食补贴政策改革、世贸组织要求、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四个方面的因素.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都经过试点而后推广,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促使农户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单产,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增加.农业直补政策对农民增收起了重要的作用,补贴对耕地数量多和种粮收入比重大的农户影响较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了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了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的形成,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优质化率,促进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实现了规模种植和优质优价.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农业直补政策是影响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补贴政策总的增收作用略大于增产作用,专项直补政策的增产增收作用均大于综合直补政策,其中只有粮食直补政策的增产作用大于增收作用.

中国农业直补政策自身存在着政策目标不明确、粮食补贴成本分摊不合理、补贴范围和对象限定不合理、补贴规模不大、农业直补标准低且地区差异大、补贴计算依据不统一、补贴体系不完善和补贴方案不明确等问题,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着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主体过多、执行成本高、补贴信息化程度低和补贴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政策支撑方面存在着补贴资金受限且管理分散、政策组织系统不完善和补贴政策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农户卖粮难问题、补贴拉大收入差距问题、补贴公平问题都有待解决.

国外实施的农业直补政策主要有美国的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土地休耕保护计划和反周期支付政策,欧盟的面积补贴、休耕补贴和环境保护补贴政策,日本的稻作安定经营政策和山区、半山区直接收入支付补贴政策以及韩国的稳定农户所得直补制度、农业结构调整直补制度、维护农业公益功能直补制度.各国直补政策在补贴目标、补贴强度、补贴对象、补贴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我国实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可借鉴的启示有七点:改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是一个必然趋势,在WTO框架下制定和调整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直接补贴与价格补贴同时实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的立法工作,提高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建立健全农业直接补贴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从政策目标、体系和补贴原则、范围对象、规模标准、补贴方式、补贴程序、补贴监管、政策内容九大方面对中国农业直补政策进行了分析设计,构建了完整的综合直补和专项直补相结合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直补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属于农业综合直补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良种补贴政策属于农业专项直补政策.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尽快增设全国性的土地流转补贴、技术推广补贴、自然灾害补贴、环境补贴、改良增产补贴、农民培训补贴和休耕补贴政策,采取种粮合同补贴方式进行综合直补,提高补贴标准,降低补贴成本,加强补贴监管,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

调整和完善中国农业直补政策除了遵照一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实施之外,更需要建立农业直接补贴长效机制,通过整合和完善现行的四项直接补贴政策和增设农业专项直补政策来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建立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制度,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还要加强和完善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直接补贴立法,农民进城定居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制度来支撑.

本文关于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山区农业机械化引用文献:

[1] 山区农业机械化学论文题目 山区农业机械化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最新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参考文献 山区农业机械化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摘要怎么写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山区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参考 山区农业机械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山区农业机械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