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村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教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2. 第二篇农村教育论文样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3. 第三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模板: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
  4. 第四篇农村教育论文范例: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
  5. 第五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1949-2013)

★100篇免费农村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在社会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发展农村教育.我国农民科技、文化和心理素质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相适应.探讨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不仅奠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理论体系.

本研究内容是在作者主持的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关系研究》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农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扩展.本论文以黑龙江省这一农业大省作为典型例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的目的在于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农村教育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对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理论、实践与模型方面的成果进行全面综述,认为对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诸多需要深入探讨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研究的起点和侧重点.

本文立足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农村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资源、经济与社会背景.采用DEA方法测算了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对农业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还运用组合预测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速的趋势,同时也验证农村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设计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进而为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进行理论研究,在农村概念不断演化发展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教育及其本质特征,并且概括出农村教育的人才再生产、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全面素质教育及社会服务功能.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实际,提出农村教育现存问题,认为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不相适应之处.对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模式进行研究,在不同层次与水平上剖析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还采用数学模型描述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关系,分析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机制,构建了农村教育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与资源和农村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模式.

本文开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从树立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农村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设计,完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理顺管理关系、拓宽农村教育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加速教育立法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

上述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为农村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寻求可行之路.本研究在理论、实践与方法方面不仅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农村教育论文样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上位概念,它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教育问题,是多种矛盾与冲突综合性的客观体现,涉及到诸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家庭结构等一系列社会失调现象,属于综合性社会问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维护社

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本文围绕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主题,以教育政策学、系统管理理论、边缘化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文献综述与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出发,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起来,整体把握,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品行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厘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因素,甄别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协作机制以及应然措施提出建议.

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研究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述,阐明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构建了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使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为基础分析部分,属于揭示问题的章节.这部分在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品行以及安全等诸多方面的状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其中,父外留守儿童各方面所受到的不良影响最小.也就是说,对于多数家庭而言,效用最大化的选择不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是丈夫外出务工而母亲留在家里.从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都与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有关,其次为品行问题,人为剥夺了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榜样教育,道德判断与行为失范也就有迹可循,受家长文化素质的制约,自身观念的偏差,家庭学习辅导空缺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留守女童尤甚.

第三个部分(包括第七、八章)为系统分析部分,属于确认问题的章节.

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儿童自身四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找寻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切入点,并以发展的角度对目前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甄别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特点进行剖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农村儿童的一部分,不可能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完全割裂开来,他们有着儿童面临的共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农村教育的共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问题,其次农村教育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问题,“留守”状态增加了农村儿童的脆弱性,也使得留守儿童教育产生了一定的个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个性问题也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衔接问题,二是留守状态下的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失衡性、分异性的问题,其管理行为主体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而这四者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难划分明确的责任范围.换言之,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一个行为主体,一个环节,一个层面均不具有操作性.寻找治本良方,城乡经济、社会、教育均衡发展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第四个部分(第九章)为建议部分,属于解决问题章节.

对陕西三地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验进行了典型性分析,整合其做法与经验,在现有情况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政策、协作机制以及应然措施提出建议.

宏观层面即政策建议,(1)源头上保证城乡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2)增加农村教育的公共财政支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3)保证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4)农村教育政策设计思想的正位.中观层面即构建协作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公共服务体系,(1)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协作联动的城乡义务教育体系,(2)双管齐下,强化学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3)区分对待,借助外力完善修正家庭教育体系,(4)建立双向维权取向的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微观层面即应然措施,(1)素质教育目标下更具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措施,(2)强化弥补家庭教育功能的管护措施,(3)逐步归位型的家庭教育措施,(4)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的措施.第五个部分(第十章),为结论与拓展部分.

主要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源头机制,(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乡联动的协作机制,(3)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链条中,学校应该居于核心地位,(4)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异性特点,(5)应该客观看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后,文章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两大方向.

第三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模板: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协调,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论文基于劳动分工理论视角,从农村教育、劳动分工与农村经济的内在联系出发,研究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问题,试图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论文的研究结论:

第一,教育的分工功能是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本文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以Yang(2001)的两产品新兴古典模型为基础,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每种产品的生产设定了学习成本,学习成本的大小由生产者受教育水平决定;二是将模型的专业化经济程度设为生产者受教育水平的增函数,每种产品的生产中,受教育水平高的生产者效率更高,其专业化经济程度更高.由此建立了教育发展、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兴古典经济模型,并运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教育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重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将有助于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无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分工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则人均真实收入越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低交易效率的地区可能会限制教育作用的发挥,西部地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

第二,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没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从史学的视角出发,回顾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及西夏、明、清、中华民国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历程,从历史变迁视角下总结了农村教育制度的特征.基于1992-2010年的面板数据,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工业发展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教育发展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农村工业化发展同样没有起到显著作用,回归系数为负,在统计上也不显著.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显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应有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没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村教育,本应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反而成为了农村人才的抽水机,加剧了农村“人才空心化”.

第三,导致中国农村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农村教育组织制度、运行制度,还是融资制度,均忽视了劳动分工的这一潜在变量.从历史回顾中发现,中国历来对农村教育不重视,农村教育机构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文盲比例高.农村教育理念上忽视科学,重写“八股文”,“吟诗作对”,农村教育功能主要定位在考功名.当前的情况来看,在组织制度层面上,存在着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教育机构数量不足,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不够高,使农民无法达到农村劳动分工要求的基本条件;二是农村教育机构结构不合理,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术培养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分工的技术要求;三是农村教育机构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对劳动者的开放意识和专业化意识培养不足,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培育也比较欠缺.在运行制度层面,存在动力机制缺失、激励机制不科学、约束机制不合理三大问题.在融资制度层面,农村教育总量投入不足、农村基础教育融资制度不合理、大学高收费导致人才和金融的双重倒流等问题阻碍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发挥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教育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村教育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农村教育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研究的主要建议:

第一,构建分工视角下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组织制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教育机构和建立具有分流导向的农村中学(初中)教育机构;二是要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合理推进农村职业初中和技术培训学校的改革;三是改变农村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要以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为导向,全面深化组织创新.要发展农村全程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将更多的农民带入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行列中,成为产业链上的一分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培育农民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要根据农业产业链延伸中各个环节的需要,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培育农民的专业化意识,提高专业化经济程度;要培育农民的创新能力,深化分工与专业化的水平,促进产品的迂回生产和专业化链条的延伸,从而不断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构建分工视角下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运行制度.要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化导向、竞争性、差异性和协调发展的制度导向,构建分工视角下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强化教育机构的自律.从国家层面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基于职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绩效考核模式;强化*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农村基层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构建由农村基层政府、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农村行业组织和相关科研院所组成的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各类关联主体的权责利,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运行所必需的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彻底解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创造条件.

第三,构建分工视角下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融资制度.从宏观制度需求来看,当前需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以及农村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形成稳定的农村教育资金来源,以实现农村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建立农村教育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制度,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多渠道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解决农村教育领域日益紧缺的资金需求.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建立多级政府分担的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政府承担增量建设性经费,省级政府承担公用经费支出,县级政府承担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性增量支出.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融资制度,坚持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主导作用,扩大职业教育预算内的经费投入比重,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提高使用效率,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农村职业教育.要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农村成人教育,充分发挥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建立农村成人教育担保机制.建立农村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机制,实现农村大学生学费减免,增加生活补助,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

第四,强化政策配套,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地方应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教育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该与*政府保持一致,强化地方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财政配套政策功能的发挥,要持续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配套投入,要强化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配套投入,要重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配套投入.要重视金融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强化信贷政策的作用,创新金融工具的品种.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经济交易成本,以利于教育劳动分工功能的实现.要实施与农村教育发展相互协调的产业发展政策、创业就业政策,实现教育发展与交易环境的同步改善,通过教育与交易条件的叠加效应,促进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水平提高.

第四篇农村教育论文范例: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

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策略研究为题目,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全国近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农业生产专门人才,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尤其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的实际需求,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内容是在作者主持的课题《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俄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作为实证分析与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科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为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服务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健康、文明、富裕、和谐的农村社会.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6480.html

本研究对国内外农村教育研究现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起点.

从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发展环境辨识、态势分析与问题诊断,有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全面认识并了解农村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条件,将农村教育系统纳入整个经济与社会系统之中,从而科学客观地认识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特尔菲法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排序,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系统进行战略分区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深刻揭示农村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对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凋发展的理论研究,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视角认识影响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协调理论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和谐教育理论和人的整体发展理论,为农村教育理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对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重新界定“农村教育”的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教育是“发生在乡及乡以下,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总称.”本研究对农村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农村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性、农村教育内容实用性、农村教育时间季节性,尤其是提炼了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即农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模式、农村职业教育自主发展模式、农村成人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在办学模式研究中,合作、联合、参与及开放式的特点在办学中发挥优势作用.

本研究通过调查整理5年的数据资料,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采用特尔菲法提出问题重要性的排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农村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战略分区,对黑龙江省64个县及县级市的农村教育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划分出一级地区9个,二级地区18个,*地区13个,四级地区24个,并结合调研对分区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宏观到微观给出了对分级结果的分析,为全省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框架.进行战略分区不仅揭示全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类型结构,为宏观指导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揭示了各地农村教育的类别属性,为微观分类指导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合对黑龙江省实证研究的成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措施,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农村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推进农村教学改革及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改革与发展策略.对策的提出既站在宏观的角度,又结合黑龙江省具体情况,较好地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针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相应对策,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家充分重视“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研究为探索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行的建议,为教育科学研究及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帮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五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1949-2013)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聚焦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呼唤.同时,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和融合,历史研究从精英走向大众,回归平民和日常.将生活史研究引入到教育历史的研究,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史,也成为教育史研究的理论诉求.因此,回溯历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师的生活史进行研究,对于农村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地处中原的稻村为个案,以扎根基层的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口述史、教育叙事等方法与途径,对该村教师的生活史进行考察,并对农村教师生活样态的变迁与农村教育政策、教师政策,乃至和国家地方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导论阐明了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研究的主要概念“农村教师”和“生活史”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力争对全文的构思及写作进行宏观的涵盖.

第一章通过对稻村所在的方县、一棵树镇和稻村及村小的介绍,对该村教师生活的主要场域进行呈现.这是研究稻村教师生活史的前提.

第二章还原了20世纪40到50年代,国家政权更替中稻村教师生活的历史场景.这一时期,稻村的教师们面临着社会和政治的重大转折和国家的现代转型.以白德全为代表的近代塾师退出了稻村教育的舞台,中国乡村社会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也随着国家权力的强力渗透,而逐渐被消解.以李仲德、白宗贤、白宗文为代表的稻村新教师,成为稻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三章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农村教师生活的场景.“教育革命”成为这一时期所独有的话语,教育沦为政治的附庸.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充斥在政治斗争中,影响着农村教师政策的运行,成为左右乡村教师命运、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因素.稻村的教师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被政治权力控制,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几乎集体沉默,进一步丧失了独立人格,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长期无法消弭的隐患.

第四章主要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和国家对农村教师政策的调整,稻村的民办教师们面临的不同人生际遇.这些教师大都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教育,属于被文化大革命所耽误的一代,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上了鲜明的印记,他们在精神层面逐渐背离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的社会认同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一些教师离开学校,成为商海弄潮儿,或从事其他职业.但大多数教师藉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默默坚守,最终在机会来临之时,成为公办教师,摆脱了亦教亦农的尴尬身份.

第五章考察了稻村小学在21世纪的没落与乡村教师的坚守.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村小处于教育资源分配的金字塔的最底端.稻村的学校历经“五三制”改“六三制”和“撤点并校”的冲击,以及“南水北调”风波的影响,不断被边缘化,逐渐走向没落.仅剩下田华新等乡村教师,撒播希望的种子,成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结语部分通过对前面各章进行回顾,发现稻村教师生活变迁的内在本质,并探究农村教师个体与国家、社区之间的关系.国家对农村教师政策的演变成为影响农村教师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正是国家各项政策运行的土壤.扎根于此的农村教师,自觉亦或不自觉地对这些政策进行相同或者不同的个体选择,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事件.

这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农村教育引用文献:

[1] 关于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选题 农村教育公平论文题目如何取
[2] 容易写的农村教育论文选题 农村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3] 农村教育问题相关论文选题 农村教育问题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村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