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参考 临床医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临床医学研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参考: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
  2. 第二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样文: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
  3. 第三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模板: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4. 第四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例: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5. 第五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格式: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研究

★100篇免费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参考: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

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

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

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

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第二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样文: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

近年来,为了解决基础和临床“两张皮”的困境,提高生物医学科技投资效益,促进向生物医学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原始目的回归,“转化医学”的概念被提出.但转化医学作为生物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和科技管理的新理念,涉及整个医学科研管理体系的变革,目前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有关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研究很少开展且多集中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应用障碍的横断面研究,尚未见到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模式的系统研究.研究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对推动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个人深入访谈、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充分了解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因素,解析转化医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科研组织创新的内在要求,比较分析现有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总结组织管理经验和策略,现场研究调查科研人员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认识和意见,创建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推动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总结分析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科研组织管理现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归纳国内外对于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管理模式、协同创新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并阐述研究方法,提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

第二章是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因素研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系统借鉴.总结分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实践因素,提出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新要求,为研究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第三章是转化医学内涵本质及其对管理创新影响的研究.对转化医学概念进行了深化和拓展,认为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健康问题-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人群健康-卫生政策”(T1-T2-T3-T4)之间,建立“连续、双向、开放和循环”的研究促进过程.提出要从4T模式来认识转化医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转化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要求,明确了转化医学科研管理模式构建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5800.html

第四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现状的案例研究.通过中外11个转化医学中心的案例研究,展示国内外转化医学现实运行模式的特征,指出美国已建成“新型医学研究合作的孵化中心”,中国主要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模式”,且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提出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是推进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有益载体,明确转化医学发展的理念引导、建设途径、政策机制、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现实参考.

第五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构建的问卷调查研究.从转化医学的理念、组成要素、管理机制等方面对15个单位360名科技人员问卷调查,重点阐述转化医学的理念普及范围、发展体系主要内容、机制创新和改革重点,并以这三个方面要素为主体内容提出了构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设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基本框架和要素.

第六章是模式构建.明确提出系统化、开放性、质量效益、可行性和指导性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依据转化医学发展内涵确定用综合法构建其组织管理模式;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机制”来认识和理解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框架.综合分析前面几部分研究结果,构建了“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并提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思维范式和方法参考.并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的建议.

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讨论,展望转化医学的发展,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本课题从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本质出发,立足于转化医学提出和发展的特定需求,以整体和系统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课题设计和思考,研究了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管理要素,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创新提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也为丰富和完善转化医学的发展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第三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模板: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本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对我国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进行了现实审思,探讨分析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再对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能力本位教育等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并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层次+模块”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临床医学人才核心能力和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设计了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对我国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现状进行现实审思.通过对我国具有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22所医学院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文本研究,并以某军医大学为代表,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进行个案研究.根据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结果,探讨和分析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性质和课程特点的分析和讨论,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杜威实用主义教学观、协商课程理论和新职业主义理论作为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理论指导,逐一对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价值取向、构建理念、构建思路和构建工具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第四部分构建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临床医生的职业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方法从社会需求、学员需求、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四个角度对能力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再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确定,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家教授,经过两轮咨询,筛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核心能力指标,并用优序图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判定评分,确定其权重,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第五部分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构建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为基础,以能力本位教育等理论为指导,以DACUM课程开发模式和目标模式为课程体系设计工具,借鉴现代高等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等相关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对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讨论.

第六部分是全文总结.对本研究的研究、创新点、研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在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这个改革热点出发,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引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以能力为基础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核心能力、课程理念、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既丰富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构建的理论储备,又为其他院校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是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第四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例: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背景: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方法学,其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近年来的循证医学实践已改变了许多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用药原则和方法,使治疗方案更科学、更严谨,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将循证医学的方法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关心的热点,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今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改善研究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必将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目前,尚缺乏成熟供临床科研广泛应用的专门用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医学工作平台,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和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中医药防治和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的:为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医学评价(评价和寻找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决策(指导临床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中医临床循证医学信息化工作平台.

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下,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通过多学科整合,构建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全面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数据,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信息的规范化采集,构建慢性乙型肝炎病证信息数据库,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建立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为临床诊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资料和研究工具,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完成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文献质量评价.建立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资料,筛选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初步确立慢性乙型肝炎预后评估指标.建立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证信息长期追踪随访,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综合评价,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大小,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监测体系.

平台构建和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需求分析是整个构建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作为“地基”的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与准确,决定了在其上构建“大厦”的速度与质量.分析需求主要包括需*集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需*集可采用临床跟班、专人询问、设计调查表请临床医生填写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和突出中医药诊疗特色为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则.为了保障平台构建方案的可行性,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构建原则.第一步是构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证信息采集系统,系统试运行稳定后,考虑纳入大样本、多中心病例;第二步是中医肝病文献管理系统的构建,在收集中医药治疗肝病文献基础上,分析研究全文检索的搜索引擎开源框架库lucene,改进lucene结果相关性排序算法;第三步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筹建,以创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数据仓库为主要目标.由于中医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致使其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故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以前期相关课题为数据源基础,以慢乙肝病人临床病证数据库的构建为突破口,探索中医临床数据处理的有效方法,积累经验,最终满足中医临床研究需求.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证采集系统的建立,为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和存贮提供规范和统一标准,有利于这些信息的有效利用,为日后实现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为构建海量中医临床病证信息仓库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中医肝病文献管理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海量文献信息的筛选、过滤和分类,为临床医生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提供一个高效、专业的分类文献库,结合循证医学思想和方法实现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根据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献281篇,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性的RCT文献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但总体研究质量还有待继续提高,应重视临床研究设计的方法学研究.本研究认为难以为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证据,缺乏大量可纳入循证医学评价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本研究全面检索中医药干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文献,对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24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别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单纯中医治疗的疗效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确有一定优势,由于纳入文献数目偏少,文献质量偏低,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LP, GGT,年龄,TBIL, HBV-DNA,性别等.经Cox回归分析,年龄、ALB、性别、TBIL、HBV-DNA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性别、HBV-DNA、TBIL同时进入两个多因素分析模型,年龄越长,性别为男性,HBV-DNA、TBIL水平升高,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越高.经判别分析,据判别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选择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口-谷氨酰转肽酶GGT、HBV-DNA等5个观察指标,构建分值在0-41分之间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预后评估模型.分值越高,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越高.根据预后评估模型研究结果,年龄在50岁以上,肝功能指标GGT>,55(u/l), TBIL>,18(umol/l),血清病毒学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105(copies/l)的慢性乙型肝炎男性患者为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病证信息库的建立,通过对病例数据分布式网络化录入,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资料结构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临床研究效率,对于发现病情进展影响因素,准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为后期临床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源.该病证信息库收集了262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证资料,对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口-谷氨酰转肽酶GGT、HBV-DNA等5个观察指标重点监测,评估其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高低,构建可长期追踪随访的临床监测体系.

结论:本研究综合集成了中医药学、循证医学、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与方法,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开展循证医学实践提供规范化、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为循证医学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示范性工作平台.

第五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格式: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研究

高血压是一个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高血压人群已经达到2.6亿,平均每五个成年人有一个高血压患者.中医药对高血压防治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高血压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西医共同努力下,降压药物日新月异的形势下,高血压的防治形势仍不乐观,因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相关疾病冠心病、中风、终末期肾病仍严重是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加强中医药有关高血压防治的临床研究与防治方案的规范化建设,对于推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事业发展、改善高血压预后、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1.在系统研究目前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相关证据体系的构成,分类与评价方法,

2.通过研究分析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开发技术与质量评价,建立符合中医学科特色的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开发规范、技术流程与注意事项,

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证据分类与评价标准、指南开发方法与流程开发以社区及初级医师对象的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探索其可行性.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对中医临床特色与中医文献特征,探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体的构成,分类与评价,采用循证指南证据的分级原理与方法制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证据评价与推荐强度分级标准.

文献研究:根据不同的主题,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在循证指南开发方法学方面,重点检索国内有关文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牛津循证中心、加拿大国际循证医学研究组织等的相关指南规范、证据交换、质量评价的文献;对高血压相关的理论源流、临床证候、诊治与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分析与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临床医学研究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选题

临床研究:现况调查研究400例北京地区高血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证候特点,确定指南开发证候范围;采用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本指南开发早期的诊疗方案进行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评价,纳入临床研究病例95例.

指南研究:按本研究形成的指南开发的技术规范对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初步的开发.

结果

1.将中医临床指南证据分为理念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来源于临床研究的相关证据与中医传统文献证据.是否涉及临床或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为其证据来源基本范围与采用标准.可以纳入现代研究方法分类的证据属于研究证据,主要包括病例报道,临床总结,临床观察,临床试验、专家共识等类别.理论传承证据是指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理论与传统技术方法的传承,是中医循证指南证据的重要来源,包括中国医学史上有关的任何中医文献、也包括现代的有关老中医经验,医论与医话.

2.理论传承证据强调在医学史上的传承,一脉相传的证据是最高级别的理论传承证据,诊断与治疗措施在历史上传承的稳定性越强则证据级别越高,能构成高级别的推荐建议,研究证据的评价宜直接采用现代循证指南证据的评价与推荐强度分级方法,最后对理论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的推荐建议进行综合,在形成综合推荐建议时以理论传承证据为主,就高不就低,如果理论传承据推荐强度为B级,而研究证据为C级,则综合推荐强度为B级,如果研究证据出现否定理论传承证据的情况,采用研究证据的强度推荐.

3.通过文献研究及400例就诊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调查,初步确定高血压病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范围.对9项大宗临床或文献病例的研究,我们初步确定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三个证候为本指南开发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确定指南证候范围,我们于2008-2011年期间进行了400例高血压病证候调查,结果提示实性证候要素为阳亢类(内火,内风)、血瘀、痰湿(浊),虚性证候要素为阴虚与气虚.根据文献及临床研究初步确定纳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三个证候作为开发内容.

4.对高血压专病门诊的病例总结基础上初步制定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及冲任失调三个证候为基本内容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价研究.该研究纳入95例1-2期高血压患者.研究结果:治疗组血压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2/7mmHg,对照组平均下降8/3mmHg,(P<,0.05),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可产生较明显的降压效果.治疗组血压达标率为65.31%,对照组血压达标率39.13%;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65.31%,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P<,0.05);两组安全性监测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中医辨证论治对治疗1-2级高血压有效.

5.在前述基础上采用我们建立的方法及确定的开发范围进行了高血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共提出7条推荐建议,并分析每条推荐建议证据,确定推荐强度,形成中医治疗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初稿(含有七条推荐建议),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中医循证指南证据分类与评价方法、推荐强度标准及循征指南开发技术,能满足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开发的需要.

本研究的创新点

(1)提出根据中医证据文献的特点,分为理论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两类,并分别制定证据评价标准;在证据分级的基础上,提出指南推荐强度标准,既符合中医理论的传承特色,又适应循证指南研究的需要.

(2)根据课题研究制定的指南开发方案、研究证据与理论传承证据评价标准、推荐强度标准初步完成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的开发工作,提出包括病名,证候名及其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在内的7条推荐建议及其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

此文是一篇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临床医学研究引用文献:

[1] 临床医学研究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新颖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研究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怎么写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参考 临床医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临床医学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