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口腔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口腔学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6

口腔学术论文范文

口腔学术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参考: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
  2. 第二篇口腔学术论文样文: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3. 第三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4. 第四篇口腔学术论文范例:庄曾渊研究员谨守病机论治内外障眼病的思路和经验研究
  5. 第五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格式: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100篇免费口腔学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参考: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

薛伯寿教授师从国医泰斗名医蒲辅周先生深造13年之久,为蒲老得意的徒弟,尽得其传,继承了蒲老的许多宝贵经验,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从医近50年,勤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善于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他医术高明,往往能治他人所不能治之症.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外感热性病经验独到、启人心智、匠心独运.我有幸作为薛老学术继承人,对薛老学术思想尤其重视升降思想和升降散的应用做一总结.

本论文主要包括薛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升降散的历史渊源及薛老的传承推广作用、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薛老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研究、应用薛老重升降学术思想和升降散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临床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1.薛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方面,从薛老谈治疗外感热病、治疗妇儿、内伤疑难杂症、薛老选方用药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其中总结薛老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尊经典、知时节、融寒温、明标本、护胃气、察体质、重宣透、分阶段,其中融寒温、先宣透后清里,宣透达邪是其核心,治疗内伤杂病妇科强调调气血、重升降、倡和合,治疗儿科强调护阳气、重兼症、调肠胃,老年病强调调脾胃、重食补、怡情志,薛老强调食补不如精补.薛老选方用药经验可以概括为用药轻灵、疗效显著,倡用经方,不拘一格使用时方,喜用和法、药联药对,善用麻黄、桂枝、柴胡剂、黄芪赤风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等方,临床重视应用姜枣葱等辅佐之品.

2.升降散的历史渊源及薛老的传承推广作用主要从论述升降散的历史渊源、薛伯寿教授对传承推广升降散的作用、升降散的功用主治组方分析三部分总结.从1587年的《万病回春》“内府仙方”到1613年的《东医宝鉴》“僵黄丸”再到1623年的《伤暑全书》“升降散”终至清代的《二分晰义》赔赈散及《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可见这一古方升降散以不同方名存在及在主治,制剂、用量、服法等方面的发展的时空历程,溯源无疑对更好理解古方升降散一方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蒲老对《伤寒温疫条辨》及升降散推崇备至,和薛师的推崇并在中医界首先发表介绍蒲老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并大力实践,才使升降散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方得以重放光辉,并使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可谓开创了治疗温病和外感热病一条新的思路.薛老对传承推广蒲老学术思想和升降散做出杰出贡献.

升降散的组方、功用主治分析:该方原为散剂,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共6味组成,后世以酒性辛烈,易动火生风,而蜂蜜味甘,易致痞满,不利湿热分散,故临床应用时,多数去此二味,以其余4味入药煎汤.《伤寒温疫条辨》载本方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方中姜黄、蝉蜕、僵蚕、大黄的分量比为1:3:6:12.而在《万病回春》中则为: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僵蚕二两,大黄四两.古方升降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酒引蜜导、炼蜜姜汁等的制服法不同,但自《万病回春》至《伤寒瘟疫条辨》,其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的制方却都一致.因大黄量大后世很多人认为应该以大黄为君.四药合用,升降并用,升一降之中寒温兼行,气分血分药物同施,能调畅气血,通利三焦,既升清阳也降浊邪,既宣肺气也散郁火,去邪热通腑气,解邪毒活血络.因此,古方升降散集宣、清、下、和于一方,升清降浊,功大效宏.升降散主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的温病,盖60余种症状,所谓“三焦大热”,是指上焦:“头面碎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证.中焦:“上吐下泻、呕如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证.下焦:“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证.总的证候,则有“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的表证:有“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烦躁不宁”的里热证.以上各证,后人总括为: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破,或烦渴引饮,或咽喉肿痛,或身面红肿,或斑疹杂出,或胸隔胀闷,或上吐下泻,或吐衄便血,或神昏澹语,或舌卷囊缩.

3.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综述方面,从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应用机制探讨、升降散的现代应用总结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升降散是温病名方,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15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古方升降散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相当普遍,多见用于“表里三焦大热”的温热火郁证,以三焦火郁、气机失畅为病机特点众多病证均可以古方升降散为基础而经辩证施治得效,内、外、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使用该方辨证加减而获效.升降散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解痉,利胆,抗惊厥,调节免疫、抑制变态反应、解热、镇静、镇痛、抑菌等作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惊厥,催眠,提高机体耐受不良损害的能力,治疗肾脏病等作用.另外尚具有升压、降压、止泻、通便等双向调节作用.现代药理的认识,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古方升降散.

4.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研究,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薛老应用升降散经验进行整理、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经验访谈二个方面进行.

数据挖掘技术显示薛师运用升降散治疗频次较高的中医疾病为发热、咳嗽、感冒、颤证、口疮、皮痒症、鼻鼽、痹证、粉刺、喉蛾、耳鸣、眩晕、便秘等,可见薛师运用升降散主治发热为主,但亦用于内、妇、儿及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故证实薛师运用升降散治疗疾病广泛,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亦推广应用治疗内伤杂病,运用升降散治疗频次较高的西医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原因待查、支气管炎、湿疹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扁桃体炎、唇周炎、多动秽语综合征、毛囊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淋巴结炎、结节性红斑等.薛师运用升降散时所抓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大便干燥、咳嗽、头痛、口苦、咽干、心烦、出汗、小便黄等.薛师运用升降散治疗的常见中医证候为气血不调、三焦不利、风邪犯肺、外感风热、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气机不调、外寒内热、肝经风热等.应用升降散对应的常用治法为清热、疏肝、升清、降浊、疏风、化痰、调和气血、化湿、清里等.

薛老运用升降散及加减用药剂量:蝉蜕3.0—4.08g,平均剂量4.08g;大黄5.0—5.26g,平均剂量5.26g;僵蚕6.0—7.94g,平均剂量7.94g;片姜黄3.0-7.31g,平均剂量7.31g;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桔梗、元参、甘草、贝母、防风、薄荷最为密切.说明薛老常与小柴胡、银翘散一起应用,薛老运用升降散复方加减变化情况:与小柴胡、银翘散、大柴胡、凉膈散、四妙勇安汤一起应用比较多.升降散药物之间蝉蜕与僵蚕应用频率最高,升降散药物与其他药物蝉蜕、僵蚕与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配伍频率最高.升降散药物组成或加减与发热的频度分析,发热时蝉蜕、僵蚕、焦栀子、片姜黄、酒大黄、郁金经常一起应用,说明薛老常用栀子代大黄.

薛老不但外感热病应用升降散,薛老首先提出在内伤杂病应用,并提出升降散六个方面的作用,开郁散热、调理升降、调和气血、凉血散瘀、祛风解毒、镇静安神、补益脏腑,有理论创新,并举10个应用升降散病例说明.

5学术继承人将自己二年来应用老师升清降浊思想和升降散治疗慢性肾衰竭66例的临床病例做一总结,既有治疗期间的观察,也有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分析、b值和生存曲线分析,证明其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共66例入选,年龄27-81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疗程8.31±,6.62月.原发病病种构成:慢性肾小球肾炎45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糖尿病肾病6例,痛风肾损害3例,梗阻2例.除一般治疗外根据患者情况运用升清降浊、益气活血法升降散加减组方论治,结果近期总有效率95.2%.益气活血升清降浊法在治疗慢性肾衰时具有良好的疗效,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减缓了病人的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减轻了病人的症状,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CRF的特色优势.

6本研究对薛老应用升降散进行了系统研究,薛老最早在中医界发表介绍蒲老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引起后人的重视,对传承推广蒲老学术思想和升降散做出了杰出贡献,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薛老应用升降散经验进行整理发现,薛老应用升降散疾病以发热、感冒、便秘、耳鸣、眩晕为常见,症状以咽痛、发热、咳嗽、头痛、口苦、睡眠差多见.运用升降散对应的常见治法前五个为清热、疏肝、和胃、降浊,薛老常与小柴胡、银翘散一起应用,薛老不但外感热病应用升降散,薛老在内伤杂病亦首先大力应用,提出升降散六个方面的作用:开郁散热、调理升降、调和气血、祛风解毒、补益脏腑、镇静安神作用,有理论创新.学术继承人将自己应用老师升清降浊思想和升降散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病例做-总结,既有治疗期间的观察,也有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分析、b值和生存曲线分析,证明其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第二篇口腔学术论文样文: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继承李乾构教授近半个世纪治疗脾胃病珍贵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重点学习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

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挖掘李乾构教授脾胃学术思想产生的渊源,对其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进而升华生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理论;通过跟师临证、授课等方式总结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并在门诊随机选取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健脾理气汤”加减与奥美拉唑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

研究结果: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李乾构教授认为中医脾胃学说始于《内经》,运用于仲景,发挥于东垣,是各流派和各家学术观点长期交流碰撞的产物.《内经》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规律,奠定了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喜用甘味,补脾以治其本宗于《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都是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孙思邈重视胃肠病的治疗,提倡食养、食疗,是李乾构老师“药食同源”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钱乙主张五脏分主证以治疗胃肠疾病,启迪了李乾构教授形成抓主症次症治疗胃痛的辨证思路;李乾构教授以脾虚为主要病机,健脾益气法广泛应用于胃肠病的学术思想就深受东垣补土思想的影响;李乾构教授在便秘时,多效法天士多采用甘润养津,滋阴降胃的方法,伺脾升胃降功能恢复,则大便自调.

关幼波先生丰富的学识经验是李老师学术思想的源流.关老重视脾胃病气血辨证之法和痰瘀致病的思想,以及治疗肝病和胃病的经验,都是李乾构教授学术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同时李教授注意旁纳近现代诸家之所长,借鉴现代医学发展,成为其学术思想的有益补充.

第二部分:李乾构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脾胃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①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中焦气机通畅,肺气得宣,肝气得疏,心火得下,肾水得上.脾胃气机通畅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②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关系着病人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转归;③诊察脉象中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情的进退和预后.顾护胃气是临床用药的要义.④调理“后天之本”,可以更好地发挥口服药物的药效.

1.2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李乾构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脾胃纳运功能失职的结果,而导致脾胃纳运失职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胃气虚.①脾虚气滞论治胃病.李老师认为胃病临床上症状虽虚实夹杂,但以脾胃气虚为主者居多.②脾虚肠燥论治便秘.李教授经验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故健脾通下是关键.③脾虚湿困论治腹泻.泄泻大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有脾虚的因素.④土虚木乘论治胆病.“土壅则木郁”,土虚则木乘.另一方面,肝胆产生病变脾土受损首当其冲,故治胆病当先补脾胃.

1.3治脾十五法中医脾的功能包涵西医的消化、血液、循环、运动及免疫等多个系统功能,“脾”是脾胃学说的核心部分.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李老师形成了特色的“调脾十五法”,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1.4脾胃病多治以甘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喜用参、术、芪、草等甘味药.健脾益胃多用甘.其中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治以甘凉.攻邪扶正宜用甘,缓急止痛也用甘味药.

1.5论“润燥互用”脾虚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湿热内生.同时人体阴津生成是不足的,从而导致患者有口渴症状,所以李乾构教授在健脾化痰的基础上,加用养阴生津清肺之品,既针对湿热伤津,又能预防燥湿化痰诸药温燥伤阴.

1.6论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在起源上是共同的,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作用,又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构成了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物质基础.气味理论是药食同源的内在规律.应该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调理.

2李乾构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2.1李乾构教授辨证论治胃痛的经验①关于病名,李教授首次提出,“胃痛”区别于“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仅限于胃腑本身的病变;②提出“不通则痛,不荣亦痛”,反对“痛不可以补气”;③总结出胃痛按主症与次症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的模式,使之更易于掌握,方便运用;④脾虚气滞是胃痛的基本病机,所以治疗胃痛常以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并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加减.同时李教授还强调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

2.2慢性萎缩性胃炎李乾构老师认为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时,要紧抓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及早用活血之药,截断扭转该病的病理变化.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四君子汤加丹参、莪术化裁,贵在守方,多收良效.

2.3胃食管反流病李乾构教授提倡用“胸痞”作为病名.治疗“胸痞”常肝胃同治,用六君子汤、旋复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随症加减.

2.4溃疡性结肠炎李乾构教授提出,认为脾虚湿热,肠络受损是其主要病机,分急性活动期与慢性缓解期两型论治.

2.5功能性便秘六腑以通为用,但通不是一味的攻下.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通下治疗便秘.其中要重用元参、生白术.分别按血虚肠燥、肾阴虚、肾阳虚、气虚加减,塞因塞用.对于实证便秘,同时可以合用承气类方.

2.6口腔溃疡要紧紧抓住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实性的口疮乃心脾火盛所致.方用泻心汤合泻黄散加减.虚火多为心肾阴虚.方用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同时配合局部用药,缓解疼痛效果更好.

2.7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李乾构老师精于辨证论治,反对见一症加一药,头痛医头.强调去伪存真避免误辨:如舌诊、脉诊的影响因素在今天表现的更加复杂多变;患者经常并非单一寒、热证出现,不可见寒辨寒,见热言热;腹胀虽气滞于胃肠,但人体气机与脾、肝、肺三脏密切相关,行气消胀仅属于治标,调理人身气机升降出入才是治本之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应重视气血辨证;提倡中医学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

2.8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法随证出,方随法立,用药纯而不杂,贵在变通.如何在固护“后天之本”的基础上,应对诸多证型的变化,论文介绍了李教授相关的用药经验.

2.9其他除了消化系统疾病,李乾构教授还擅长舒颈止眩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久咳.

第三部分:健脾理气汤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选取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方健脾理气汤加减为治疗组,奥美拉唑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两组均为60例,在中医证候疗效和主症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胃痛、餐后不饱胀适和早饱感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运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治疗上腹痛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EPS-FD)的临床疗效,评价健脾理气法在上腹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组患者方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4周;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10mg,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连服4周.

3.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变化及总体症状疗效、证候总积分及总体证候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分.

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总体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

1.在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健脾理气汤组能改善上腹部烧灼感和早饱(p<,0.05),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著效果(p<,0.01).且健脾理气汤组在缓解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上,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1月后随访,健脾理气汤组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著效果(p<,0.01),且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

2.在总体症状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治愈17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7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3.在中医证候总体积分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p<,0.01)健脾理气汤组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随访1月,健脾理气汤组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p<,0.01)

4.总体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控制19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57例中,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7%.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5.生活质量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8个维度生活质量都有改善(p<,0.05),中药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

结论:

健脾理气汤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上腹部烧灼感、早饱、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方面有一定疗效,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证候和生活质量.因此,健脾理气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良好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第三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与结论:

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

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

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建议:

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

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

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

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

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第四篇口腔学术论文范例:庄曾渊研究员谨守病机论治内外障眼病的思路和经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三年的继承学习,总结指导老师庄曾渊研究员的学术思想、学术经验,以病证结合为主线,总结庄曾渊研究员谨守病机论治内外障眼病的学术渊源、临证思路,探索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新的诊疗模式,来实现单病种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规范化.通过对白塞氏病证侯的分析,总结其证侯特点,力求规范中医证型,便于临床辨证施治.

方法

1.通过对指导老师治学之路、学术渊源的回顾,对临床辨证、用药特色、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2.学习病机十九条的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阐述内外障眼病病机的特点,形成外障病以六气病机为主、内障病以气血津液病机为主形成辨证框架;基于病证结合,在单病种、首先是优势病种取得疗效的前提下,进行该病中西医理论的沟通研究,逐步形成遵循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对具体疾病以生理病理为基础的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新的诊疗模式.

3.总结分析指导老师的临证经验,如对免疫性眼病的病机分析和治法.多学科交义,开拓眼科用药思路,如定志丸治疗眼部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分析,当归芍药散治疗黄斑病变初探.同时知常达变,结合临床实践,选择了祛风、清热、行气、活血、益气、养血、补阴、补阳、化痰、解郁等常用治法的名方为基本方,针对临床表现加减化裁而形成了十一个类方序列,便于临床应用.

4.白塞氏病证侯特点及中药疗效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分为三种证型,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全身及眼部症状等数据,总结分析其证侯及一般资料分布频率,证侯与主症的关系,证侯与眼症的关系,证侯与舌象的关系.并根据证型辨证施治,观察一年,对治疗前后的视力和复发次数进行观察

结果

1.重视病机分析的重要作用

庄老师在临诊中谨守病机,重视病机分析,强调病机分析是辨证的基础,认为对证而言,证侯是证的外侯,是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而病机则是证的内涵,是疾病变化中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把握好病机就能正确识病、辨证、立法、用药.相关病机的著作较多,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最为经典,涵盖了病机学说的主体内容和分析病机指导临床的全过程,是学习病机学的纲领.

2.眼科内外障病机的特点外障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引起.外障自觉症状多较突出,或痒涩不舒,或掀热疼痛,或羞明怕热,或视物模糊,或胞重难睁等.客观症状也明显易见,如红赤肿胀、潮湿糜烂;、生眵流泪、溃脓结痂,以及赤脉胬肉、星点翳膜、胞睑下垂等.

内障常件因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或外障眼病之邪毒人里,以及外伤损及眼内组织等引起.内障眼病自觉症状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昏朦、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或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虹晕等.有的还可引起眼珠痛,甚至头眼俱痛.检查患眼,或外观端好,或伴见抱轮红赤,或见瞳神散大、缩小与变形、变色等;内眼可见晶珠、神膏混浊,或视衣出血、渗出,水肿,抑或视衣、目系的其他病理改变等.

3.基于病证结合的临证治疗

3.1外障眼病辨证体系

中医对外障眼病的辨证方法很多,如六淫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有其自身的内涵和适用对象,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但用于同一种疾病就可能出现证侯诊断名称不同,定位不一,治法方药有差别等情况,若能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辨证方法则更有利于系统掌握证侯要素研究和病证结合较为系统化.在临床上病证结合,抓住主症,以主症为中心,结合次症、兼症进行“病”和“证”的诊断,同时根据上述中医学理论辨病位、病性,确定证名.如气轮风热、风轮风热、风轮热毒、肉轮湿热、气轮津虚证等.以病为纲,以证为目,以病为经,以证为纬,形成以六气辨证为主的较为完整的辨证体系.

3.2内障眼病辨证体系

近年来,随着与现代医学的不断交融,各种现代科学仪器和检查方法在中医眼科广泛应用,扩大了望诊的范围,内障眼病的病变能清楚地检查出来,面对这些临床资料,怎样运用中医理论来审视、分析这些病变产生的病因、病机,归纳、估计病性,而后确定治疗方药,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医师关注的热点.

在内障眼病辨证时,首先要病证结合,充实辨证依据.目前,眼科临床实施双重诊断,即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病证结合,通过对具体眼病症状的分析,在西医病理学和中医病机学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内障眼病的辨证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全身症状不占主导地位的一些病中,眼病症状的分析十分重要.在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诠释各种内障眼病病变形态改变的过程中,可以从具体的一种病扩大到一个类型的病,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归纳出每种病的基本证候和证候变迁规律,将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眼底病辨证体系.病证结合还可以借助对病的认知水平,依临床表现为主体,分析主要症状的病机和参照疾病的进程,循证掌握证候的特征和证候的转变规律,扩展辨证的空间.

在中医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辩病性、辩病位,确定证名,并融入应用现代诊疗技术取得的结果和科研成果,允实证的内涵.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逐步形成眼底病的精气血津液辨证体系.

内障眼病病程较长,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动态过程,其间基于病理生理的改变,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别.中医病机也相应地演化转变.根据自然病程病机转化,进行分期论治,可以将繁杂多变的临床现象条理化,分析各期临床症状的轻重和类型,突出各期的主症,兼顾次症,辨识证型.治疗上方证相应,各有侧重,在主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特色.由于不同期的证型有内在的联系,治疗方药随病机变动,前后亦有关联,从整体上看易形成单病种的治疗方案,有利于疗效评价和学术交流.

4.病证结合的概念

病证结合有两种形式,即中医病证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西医)病和(中医)证结合.病证结合临床实践,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中西医互相学习两种诊疗体系,不断对比、交流和互补的结果,亦是顺应社会发展医疗环境的必然趋势.

病证结合是将西医以病理学为基础的疾病诊疗体系和中医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结合起来,通过中西医理论上的沟通和临床验证形成以病理生理为基础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新的诊疗体系.

中医重宏观辨证,长于调理阴阳,疏通气血,消除整体异常反应,以求自稳.西医重微观辨病以消灭病原,纠正病理,清除病灶,求除病.宏观和微观结合既关注整体调节又重视针对病变的治疗,促使机体全面康复.

对单病种而言,利用病证结合的平台,借助西医对疾病病因、病理、病程变化的认识,应用到中医病机和证候演变的研究中来,总结出本病的基本病机和各阶段证候演变规律,实现单病种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规范化.

5.基于病证结合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研究

从构成比上看,青壮年为该病好发年龄段.口舌生疮在各个证型中发病均最高,共24例,占80%,为主症.其次五心烦热症状最多,共15例,占50%.眼部体征中玻璃体混浊发生率最高,共24例,占80%,其后为黄斑水肿、房水闪辉.肝经湿热证病程最短,为16.00±,10.29月;其羞明畏光症状明显高于其他两型;眼科检查中房水闪辉阳性率最高.阴虚血热证中舌质红出现的频率明高于其他证型,五心烦热症状最多.血瘀络热证中眼底小动脉闭塞发生率最高,病程较长,多为疾病后期或晚期.经过中药治疗后30例患者53眼中,肝经湿热证15只眼,7只眼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无改变,1只眼视力下降;阴虚血热证26眼,10只眼视力提高,12只眼视力无改变,4只眼视力下降;血瘀络热证12只眼,2只眼视力提高,8只眼视力无改变,2只眼视力下降.1年内复发频率比较其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

6.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和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大部分吻合,如下肢结节红斑好发于小腿胫骨前缘,相当于“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跺八寸”.阴部溃疡发生在阴部相当于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刚器”的部位,口腔溃疡则和“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一致.眼部病变则和足厥阴肝经“连目系”相关.经络、经筋、皮部和络脉共同组成经络系统,内与脏腑相连,体表症状反映脏腑病变,故白塞氏病主要与肝胆相关,波及脾肾.本病多因阴液亏虚、肝胆火旺,或因外感湿热毒邪,引动内火而起.邪热循肝经上攻头目,致葡萄膜炎;祟及肌肤,致皮肤红斑、结节及关节疼痛;*二阴致阴部溃疡.传变由肝及脾,致口腔及消化道溃疡.若虚风内动则引起头晕、头痛、步履不稳、肢体活动障碍、眼球震颤等症状.

7.眼型白塞氏病的辨证思路

7.1病证结合,重视眼部病变的局部辨证白塞氏葡萄膜炎的辨证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眼底病中出现的眼底组织的形态、色泽改变进行辨证,局部辨证和全身相辨证结合是眼底病辨证的特色.

7.2谨守病机,以症为据分析证的演变规律

眼型白塞氏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损害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有一种移行的关系,所以症的演变亦有规律可循,病机的转变是症演变的关键,辨证的基本原则是以症为据,从症辨证.

7.3病证结合,分期论治

急性发作期—肝经湿热症见视力骤降、口舌生疮、皮肤疮疡、大便秘结.眼部检查表现为急性渗出性虹膜睫状体炎,有较多细小KP,可出现前房积脓;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可有出血、视盘水肿及后极部视网膜弥漫性水肿.中药主要清热利湿法治疗.

慢性期—阴虚血热/湿热额

患者症状有所缓解,或既往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逐渐减量过程.眼部检查可见炎症逐渐减轻,前房渗出减少,视网膜出血和水肿逐渐减轻,中药采用清肝凉血治疗为主.

缓解期—血瘀络热

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前节炎症不明显,眼底多有小动脉闭塞性血管炎引起的缺血性改变,视神经萎缩.中药治则为通络清热、清除余邪,防止复发.针对眼底闭塞性血管炎,加用活血通络药物,以改善眼底循环,提高视功能.

结论

庄曾渊研究员在临床上主张病证结合,他认为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西医以病理学为基础的疾病诊疗体系和中医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结合起来,通过中西医理论上的沟通和临床验证形成以病理生理为基础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

在中西医结合,辨病和辩证结合中,西学中医生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比较熟练,而对于辨证论治则要有一个学习、领悟的过程.辨证的关键是分析病机,在收集四诊资料之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症的部位、性质、演变趋向,归纳脉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证的诊断.证侯是证的外侯,病机是证的内核,如何认真分析病机直接影响辨证水平,亦就成为能否通过病证结合,更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的重要环节.庄曾渊研究员在临床上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要求明确诊断,辨证要求病机清晰.首次在中医眼科领域提出应用病证结合的理论来指导眼病的治疗,病证结合的深入发展,在理论层面上将影响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思维、方剂组合和中药应用,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口腔学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学术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口腔学术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口腔学术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篇口腔学术论文范文格式: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刘景源教授是著名温病学专家,著有《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条辨通俗讲话》、《温病经典品读》等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已四十六年.刘师曾就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聆听祝谌予、刘渡舟、王锦之、程士德、周信有、印会河等名师授课,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和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刘师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临床上善于抓主症,辨病机,合方施治而无门户之见.本论文主要从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刘景源老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三方面研究和总结其临床经验.第一部分——刘景源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首先介绍了刘景源老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著述,进而从“师从名家,继承创新”“精读经典,灵活变通”和“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三个方面梳理了其学术思想渊源和临床经验形成过程,总结了其学术特色.第二部分——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首先总体概述了刘景源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而从温病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总结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学术经验和临床特色.其一、温病学学术思想:从温热病和湿热病两个方面,分别解读了刘景源教授的温病学治学理论和特色,即认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是气血辨证,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热病,辨治过程重视给邪气找出路;用三焦辨证辨治湿热病,擅长应用分消走泄法.其二、辨治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分析了刘景源老师对胃脘痛、胸痹、功能性便秘、泄泻、咳喘、失眠、尿路结石、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乳腺增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痤疮共12个病种的理论认识和辨证论治经验.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选择明确诊断为胸痹心痛、经刘景源老师诊治、确有疗效的门诊病案279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分析系统,对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以总结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和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发现:(1)频次分析表明,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最常用的19味中药是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川芎、党参、茯苓(或茯神)、生姜、枳实、瓜萎皮(或全瓜萎)、红花、麦冬、五味子、杏仁、白术(或炒白术)、陈皮、砂仁、檀香、丹参.以性辛温,归脾、肺、胃、心、肝经药物为主.(2)通过用药模式和关键药物分析,总结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关键药物10味,分别是党参、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白术、枳实、茯苓、川芎、麦冬,与“用药频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用药模式分析发现刘景源老师治疗胸痹心痛常通补兼施,通则以桂枝通心阳,清半夏、薤白化痰祛浊,枳实、川芎行气活血;补则常用党参、麦冬、白术、黄芪、炙甘草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3)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皮(或瓜蒌)、薤白、清半夏,瓜蒌皮(或瓜蒌)、桂枝、清半夏,川芎、红花,四个组合内药物和组合外药物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反映了刘景源老师临床辨证治疗胸痹心痛常用补益心气、宣通阳气的治法,体现了其重视胸痹心痛证属本虚的学术思想;同时善用瓜蒌(或瓜萎皮)、清半夏,川芎、红花,豁痰化浊,活血化瘀,反映出刘师注重从痰浊、瘀血角度祛除标实的处方用药特点.(4)通过无监督熵层次的新方分析,挖掘出28个核心组合(或新处方),其中有化痰祛浊组合如竹茹_薏苡仁_胆南星_藿香,有泻肺平喘组合葶苈子_泽兰_猪苓_紫菀_桑白皮_麻黄_地龙,炙甘草_陈皮_红花_紫菀_桑白皮_地龙;有制酸行气止痛组合如海螵蛸_吴茱萸_煅瓦楞_大腹皮,海螵蛸_炒白芍_吴茱萸_黄连;有疏肝理气解郁组合如白芍_杏仁_当归_柴胡_薄荷_香附;有益气养阴组合如麦冬_炒白芍_五味子_党参_红景天;有滋肾平肝组合如熟地黄_山萸肉_女贞子_龟甲胶,黄芩_川牛膝_益母草_决明子_天麻;有健脾止泻组合,如炒山药_莲子肉_赤石脂_石斛_炒白术;有清热利咽组合如桔梗_甘草_白菊花_牛蒡子;有散风止痛组合,如藁本_白芷_天麻_细辛_皂刺等.(5)证候类型频次分析表明刘师辨治胸痹心痛常分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湿停聚等证型,其中以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最为常见.(6)药-证-症网络分析表明: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证候类型与刘师用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胸闷、心前区疼痛、气憋、气短、脉结代、苔白厚等→胸阳痹阻证→桂枝、清半夏、薤白、瓜蒌皮、枳实、丹参、红花、檀香、砂仁、杏仁等密切相关;但因中医证型常兼杂出现,药物功效也非唯一,故而“药-证-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未呈现出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状关系.基于以上六个方面的数据结果,论文从“病名渊源”、“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挖掘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1)病证范畴:胸痹包括心痛,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胃)、肾、肝等脏腑相关.其病症范畴不仅包括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还包括其相关脏腑病变引起胸痹心痛的其他病症.(2)病因病机:本虚标实是胸痹心痛的病机.本虚主要为心肺气虚;标实则以痰饮阻滞、瘀血痹阻、气机不利最为常见.(3)治则治法:治当通补兼施,补有益心、补肺、健脾、补肾之分,通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和行气解郁之别;且应注意补法与通法的关系,或多补少通,或多通少补,或先补后通,或先通后补,灵活应用.(4)组方用药:常用生脉散加生黄芪、红景天补益心肺;常以瓜萎薤白半夏汤、冠心小Ⅱ号合丹参饮、橘枳姜汤或逍遥散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共奏通阳宣痹之功.且精于方证相应,合方应用,创制通阳化浊饮未治疗胸痹心痛的基本处方,药有党参、麦冬、五味子、茯苓(或茯神)、生黄芪、红景天、桂枝、瓜萎(或瓜蒌皮)、薤白、清半夏、杏仁、橘皮、枳实、川芎、红花、丹参、檀香、砂仁等组成.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5437.html

本文关于口腔学术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口腔学术引用文献:

[1] 经典口腔学术论文题目 口腔学术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口腔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哪里有口腔学术参考文献
[3] 口腔学术论文大纲样本大全 口腔学术论文大纲怎样写
《口腔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口腔学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