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质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2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

地质大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参考: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
  2. 第二篇地质大学论文样文:黄土坡滑坡滑带土的结构特征与水—力相互作用性质研究
  3. 第三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模板: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4. 第四篇地质大学论文范例: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CAN总线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
  5. 第五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格式: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成矿

★100篇免费地质大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地质大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参考: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

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广,约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面塌陷可能是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岩溶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导致的岩溶塌陷灾害日趋频繁,灾害后果越来越严重.受限于客观条件,许多重大工程只能布置在岩溶发育区,岩溶探测方法准确度不高、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复杂、塌陷治理难度大.研究工程场地岩溶探测方法、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及危险性评价预测,对于保证工程施工及运营安全、保证工期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深圳大运中心是世界第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已于2010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主体建筑物有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热身赛场、地下停车场、人工湖和道路等,这些主体建筑物载荷大,对沉降、差异沉降敏感,安全等级为一级,是深圳市乃至世界瞩目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岩面起伏,埋藏型土洞、溶洞发育,是深圳市地质条件最复杂、岩溶最发育的场所.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地表开裂、桩孔揭露土洞或溶洞,个别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问题.其中,体育馆于2008年1月进行了大面积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出现2次地面塌陷.鉴于工程重要性及工期紧迫性,深入研究岩溶探测方法,准确查明场地岩溶发育规律、明确岩溶地面塌陷机制及危险性评价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科研项目“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土洞、溶洞物探工程”,以深圳大运中心溶洞、土洞为研究对象,以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为研究主线,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学、数理统计、力学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为研究手段,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大量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现场地质调查、岩溶探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地质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深圳大运中心地质环境背景、岩溶探测方法、岩溶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建立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大运中心场地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唐阶石磴子组(Cls)的微风化灰岩,热身赛场,体育场,游泳馆的东侧、西侧为岩溶浅埋区(<,15m)其中,热身赛场和体育场的地下室附近,灰岩埋深很浅,大多<,5m.场地属岩溶中、强发育带,龙岗城镇地面局部不稳定地基复杂段.场地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处于官井复式背斜倾伏段的西北翼,东、西边界被NE向的红旗岭断裂、沙塘围断裂,南、北边界被NW向的油甘铺断裂、青塘断裂所围限.其中,NE向的红旗岭断裂对本区岩溶的影响最大.受裂断、褶皱地质构造的影响,场地测水组(C1c)碎屑岩、石磴子组(Cls)灰岩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对岩溶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2)场地土洞、溶洞探测及解释.

充分分析和利用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以土洞、溶洞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控制与重点勘察相结合”为指导思想,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CT层析成像、验证性工程地质钻探4种综合勘察手段和方法,探测查明了土(溶)洞、位置、规模及其物质组构关系.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84条,完成地质雷达探测33个剖面线,层析成像24对,验证性工程地质钻探50个,其中揭露到土洞堆积物的钻孔有20个,揭露溶洞的7个,松软土层(或破碎带)的钻孔8个,验证结果总有效率达70%.所采用的综合勘察手段和方法弥补了单-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岩溶异常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具体工程中,各种探测方法资料解释过程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并比较、验证各种手段所得成果.

(3)岩溶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场地可溶岩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岩溶深度从地表出露到埋深大于60m,高程在50-10m,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发育.场地见洞率为11~19%,平均14%,其中土洞约占5%.土洞或溶洞大多有洞穴堆积物充填,空洞占3%.岩溶发育分布不均,在场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育馆东、东南,体育场东、西和西北,游泳馆西南、北,地下停车场东等地为岩溶强发育区,局部见洞率超过50%.开口溶洞、充填溶洞呈单层或多层出现.土洞多发育于测水组风化砂页岩与灰岩接触面附近.

(4)岩溶发育演化及溶洞、土洞发展趋势分析.

在岩溶探测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知识,对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发育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土洞、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岩溶发育、演化规律是古强今弱.近代,由于区内地下水循环交替微弱,岩溶几近停止发展,在自然条件下区内不易形成岩溶地面塌陷.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如大量抽取岩溶地下水、建筑施工打桩振动、工程建筑加载等作用下,则存在诱发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

(5)岩溶塌陷机制研究.

依据勘察资料及类似工程实例,概化出塌陷的静力学模型,选取合适的物理力学参数,对已发生塌陷进行静力学分析,分析认为施工振动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外力是本次岩溶塌陷的直接诱因.在全区地质勘察及岩溶探测资料的基础上,按盖层结构概化出适用于研究区的两种岩溶塌陷模型,分别为“粉质粘土+灰岩”及“粉质粘土+强风化砂岩+灰岩”两种地质模型,选取“粉质粘土+灰岩”类型的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覆盖层厚度对于岩溶塌陷的影响.

(6)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

选取岩溶基础条件、覆盖层特征、建筑物属性、水文地质条件等4个一级指标,岩性、覆盖型岩溶存在情况、岩溶发育程度、距构造线距离、覆盖层结构、覆盖层厚度、建筑物重要程度、地下水位等8个二级指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自主研发的MapGIS平台,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进行了岩溶地面塌陷综合评价分区,将地面塌陷危险性等级分为:高、较高、较低和低等4个等级.结果为:采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危险性分区中,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等4个等级分别总面积的1.33%、8.67%、23.83%和66.17%,由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评价所得对应结果为1.05%、10.71%、19.39%和68.85%,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近.说明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可信任性,本文提出的两种预测方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总体上,危险性高区主要出现在体育馆东边、东南角,体育场的西北角、东边和游泳馆西南角等地,其危害大,应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工程措施.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较高区主要出现在体育馆东边、东南角,体育场的西北角、东边,地下停车场东边和游泳馆西南角,以及2条推测断层的附近等地方.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较低和低区,只要地下水变化、人为振动力不大,一般不会出现地面塌陷,无需特别处理.

综上所述,本研究遵循“地质环境条件-岩溶探测-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机制-危险性评价”的宏观研究思路,查明了深圳大运中心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探讨了岩溶发育过程及土洞、溶洞发展趋势,为地面塌陷危险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能反应客观实际情况,部分溶洞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处置.特别地,本研究引入的PLS Path Model数学模型,丰富了岩溶危险性评价模型.采用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但鉴于岩溶探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岩溶区溶洞、土洞的探测及各种方法的实用性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地质大学论文样文:黄土坡滑坡滑带土的结构特征与水—力相互作用性质研究

大型水库的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水库水位的上升以及周期性的水位变化会改变库区原有地质环境平衡状态,带来各种地质灾害和隐患,滑坡灾害即是库区易发的典型地质灾害之一.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重庆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之上,是建设在中国长江中上游段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由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百万移民和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使其自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以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开放平台,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建设承担单位,该平台位于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体内的地下洞室群将全面揭露该滑坡滑带的原状特征.针对该滑坡滑带土样品的室内试验以及各种原位测试将对滑坡灾害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已有的勘查资料,黄土坡滑坡主要由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临江2号崩滑堆积体、变电站滑坡和园艺场滑坡四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35x104m2,总体积约6934x104m3.同三峡库区大多数滑坡一样,黄土坡滑坡属于涉水滑坡,即滑坡前缘位于水库最高水位175m以下.三峡水库正常运营后,黄土坡滑坡体内部分区域处于周期为一年的饱和与非饱和干湿循环状态.黄土坡滑坡的研究对整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

本文首先对黄土坡滑坡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以及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临江崩滑体滑带的分布特征并对滑带土的基本性质进行试验研究.从各剖面的滑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临江崩滑体中发育有多层滑带,各层滑带在滑体中的分布高程随剖面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滑带在滑体内不同位置的连续性或贯通情况也有所不同.这些实际或潜在滑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分布特征直接控制着整个滑坡体的稳定性与破坏形式,因此对滑带土的研究是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钻孔所揭露的滑坡滑带物质主要为含角砾或碎石的粉质粘土,其中粘粒的含量约为13%-30%,粉粒和砂粒的含量约为15%-37%,碎石的含量约为2.5-20%,随发育部位的不同,滑带士的颗粒组成差异较大.X射线衍射测试与化学全量测试结果表明,黄土坡滑坡滑带土的组成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方解石以及蒙脱石、绿泥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粘土矿物总量占40%-45%.环剪试验测得滑带土的峰值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1.38kPa和20.35°,,残余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8.54kPa和17.69°,.

由于岩土材料是由细小的矿物结合体和碎散颗粒所组成的不连续介质,碎散颗粒的性质和空间排列特征直接决定了岩士介质的宏观特性.本文通过颗粒分析、薄片分析和电镜扫描等手段,结合分形理论对滑带土的粒度组成、颗粒轮廓与表面特征以及片状粘土矿物颗粒的定向性排列性质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颗粒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滑带土土样的颗粒粒径和质量累计百分含量取对数后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滑带土的颗粒尺寸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中,颗粒的质量-粒径分布分维数越大表示土体中细颗粒含量高而粗颗粒含量低,分维数越小则表明细颗粒含量少而粗颗粒含量高.将滑带土各粒径范围颗粒的轮廓分维值与标准磨圆度颗粒的轮廓分维值对比,可得相应粒组的磨圆度级别.对滑带土中泥质粉砂岩、泥质灰岩和方解石颗粒等粗颗粒的扫描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泥质粉砂岩颗粒磨圆度相对较低,常见各种棱角和突起,表面一般起伏不平,布满形态各异的突起和凹坑,形成蜂窝状.泥质灰岩颗粒的磨圆度较高,颗粒表面相对光滑,但可见线状擦痕等刻蚀形态.方解石晶体则主要呈平行发育的柱状、板状和各种状态的菱面体等.滑带土粘土矿物颗粒定向性统计结果显示,距离剪切面较近区域的滑带土中粘土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向具有更明显的定向性,距离剪切面较远处的粘土矿物颗粒的排列仍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但定向性的程度比剪切面附近区域弱.对滑带土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滑坡滑带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形成演化过程,从而反演滑坡体宏观的变形破坏历史.例如,滑带土颗粒的粒度组成特征,粗颗粒的轮廓与特殊的表面特征可用作滑带土和滑坡演化的定量化分析指标,粘土矿物定向性排列的程度则可以用于评价和预测滑坡的发育阶段并间接地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同时可用于区分和确定主滑面的位置以及确定滑带中剪切面和扰动层的位置和厚度.

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与周期性变化,水库涉水滑坡体内部分区域处于饱和与非饱和干湿循环状态,因此,对滑坡体特别是滑带土水-力相互作用性质的研究是水库型滑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重塑滑带土进行了压力板土水特征曲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终止固结压力条件下,与土样进气值有关的模型参数α以及与孔隙尺寸分布特征有关的参数n均随颗粒质量-粒径分维数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对于同一种颗粒质量-粒径分维数的土样,参数α和n均随终止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土样的饱和含水量和残余含水量则随土样颗粒质量-粒径分维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终止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为研究滑带土土水特征曲线和水力传导函数的回滞效应,分别对重塑滑带土和原状滑带土进行了瞬态脱水和吸水试验(TWRI),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水力传导函数均存在明显的回滞效应,且回滞效应的大小受土样颗粒级配特征的影响.被测土样土水特征曲线和水力传导函数回滞效应的大小随颗粒质量-粒径分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其中进气值、饱和体积含水量和饱和渗透系数的回滞效应相对明显,而与孔隙分布特征有关的参数n在脱水路径和吸水路径中的差异性相对较小.由于渗透系数是影响土体中含水状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脱水和吸水过程中水力传导函数的巨大差异会对库水位涨落过程中滑带土含水状态变化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也是本文对滑带土干湿过程中回滞效应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水-力相互作用性质回滞效应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主要包括土体内部孔隙尺寸分布特征引起的“墨水瓶效应”以及干湿不同路径中土颗粒表面和孔隙水接触角的变化.

非饱和土不同含水量状态时的有效应力可通过基于吸应力理论的统一有效应力原理来定义.对于饱和土,其有效应力可表示成总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差,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则可以表示成总应力与吸应力之差.不同基质吸力状态重塑滑带土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级垂直压力条件下,土样的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土样的内摩擦角基本没有变化,仅表现为粘聚力的提高,整个抗剪强度包络线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成平行上升的规律,土样抗剪强度改变并不是随着基质吸力的提高而成线性变化.将不同饱和度状态重塑滑带土抗剪强度的直剪试验结果与基于吸应力理论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可见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程度.对于水库型滑坡而言,滑坡体内的部分区域长期处于周期性的干湿循环状态,因此,采用传统的饱和土强度理论来分析该类问题往往不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采用基于吸应力理论的扩展摩尔-库伦抗剪强度准则来预测土体非饱和状态抗剪强度,可以较方便且准确地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充分考虑滑坡岩土体非饱和状态的抗剪强度性质,有利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在实际岩土工程工作中的应用.

黄土坡滑坡地表位移监测数据表明该滑坡体的部分区域朝水库方向持续蠕滑,其地表变形的速度与库水位的波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了分析水库初期蓄水以及周期性水位变化诱发水库涉水滑坡的机制,提出了一个关于水库滑坡受力与稳定性状态的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基本包括了库水位升降对滑坡体造成的所有力学机制,其中既包括有利于增强滑坡稳定性的力学机制,也有不利于滑坡稳定性的力学机制.这些作用于滑坡体内的力学机制主要是由库水位升降所带来的孔隙水压力、吸应力、静水压力以及滑体自重的变化所引起,对水库水位变化诱发的涉水滑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通过概念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在水库水位上升以及周期性波动的过程中,涉水滑坡体内既有滑动力和抗滑力增加的区域,也有滑动力和抗滑力减小的区域,其中引起滑体有效应力减小的原因是饱和区域孔隙水压力的增大以及非饱和区域吸应力的消散,而造成有效应力增大的因素则主要包括静水压力以及滑体自重增大所带来的总应力增大.由于各滑坡体的地质结构和水-力相互作用性质存在差异,滑坡体内不同区域有效应力随库水位变化的幅度和增减方向也有所不同.般来说,在滑坡体靠近水库且始终处于饱和状态的区域以及始终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上的非饱和区域,其有效应力受库水位升降的影响较小,而滑坡体中部处于饱和-非饱和干湿循环状态的区域,其有效应力和饱和度在库水位波动过程*化显著.

为了定量化分析滑坡体的稳定性与库水位升降所引起的滑坡体含水状态、孔隙水压力、吸应力以及有效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选取黄土坡滑坡临江1号崩滑体的典型剖面建立2维水-力耦合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数值模拟的时间跨度为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涵盖了三峡水库蓄水的四个主要阶段.由于数值模拟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库水位升降对涉水滑坡体各种力学机制的综合作用结果,本次计算没有考虑降雨以及滑坡体内上层滞水等其它因素影响.模拟计算结果定量化显示了概念模型中各种力学机制对黄土坡滑坡临江1号崩滑体稳定性的综合作用效果,在库水位从原始的68m上升至最高175m并在145m和175m之间周期性波动的过程中,库水位升降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吸应力、静水压力以及滑体自重的变化对滑坡体有效应力和稳定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对于黄土坡滑坡临江1号崩滑体特定的地质结构、滑体材料水-力相互作用性质以及水位边界条件而言,由库水位变化所引起的综合力学机制作用结果受静水压力主导.由于主滑面的稳定性系数在正常水位变化期仍会周期性地降低至1以下,因此,滑体仍会持续发生间歇性蠕滑.

第三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模板: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丁文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地质学初创阶段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在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三人的带领下,中国的地质学在当时才率先跻身国际一流.他们三人在地质学基本理论的引进、地质学实际勘察和地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者.尤其是丁文江,他先后担任中国首个地质研究所和首个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他倡导、建立了地质研究班并培养出了中国地质学界最初的骨干力量——“十八罗汉”;他组织并参与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地质大勘察;他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研究院”总干事等等.丁文江是个涉猎极广并且能在多个领域做出骄人成绩的学者,但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地质学领域.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丁文江曾担任“淞沪总办”一职等原因,丁文江在目前国人心中,不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是知之者甚少.不仅普通人对其了解不多,现在很多地学界的人都不知道丁文江这个名字,即使知道,也不是作为地质学的泰斗级人物被大家认识,反而是作为“好人政府”的倡导者及军阀的“淞沪总办”这样的反面人物被介绍给大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一些学者曾掀起了一阵研究丁文江的热潮,但终究是昙花一现,时代,似乎遗忘了这位地质学大师.

笔者通过对关于丁文江的研究著作系统调研、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的局限性.现有的论文或专著以侧重介绍丁文江生平和科学成就的居多,多是从地球科学的某个分支或某几个分支单纯的列举丁先生的贡献,并对该分支或某几个分支进行简单的评价,有些论文集中讨论丁文江在“科玄论战”中的表现和作用,有些论文则对丁文江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进行论述等等,目前,很少有作者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贡献进行评述;2)缺少客观评价.对于丁文江这个有争议的民国时期人物,有人评价他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务实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国者,而有些人则说他是“好人政府”的维护者、“封建军阀”的走狗和共产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对于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资料较少的做出实事求是、准确的总结和评价:3)很少深入涉及丁文江精神的内涵.丁文江精神的内涵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孜孜不倦的求学和工作精神;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思想,与国际学术界紧密合作的协作精神;为青年地质学子搭桥铺路的甘为人梯等精神.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丁文江在地质学及相关领域贡献进行评价的研究,作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初期的杰出贡献,并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求还原历史的真实.

论文以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以下调研,获取大量原始资料:1)丁文江故乡(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调研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学者,走访了丁文江的直系亲属,2)赴南京地质博物馆搜集民国时期与丁文江有关的原始资料;3)到北京国家地质图书馆补充搜集关于其创建中国首个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的相关资料.通过上述实地调研走访,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1)从丁文江自幼接受的良好中国传统教育以及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受到的正规、坚实的地质学教育入手,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丁文江在地层学,区域地质、地质图及其测量方法,矿床学、矿业及矿物,造山运动,工程地质方面的贡献;2)丁文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地质学的相关领域,如再版《徐霞客游记》,编制《申报》地图,编写《梁启超年谱长编》、《爨文丛刻》、再版《天工开物》等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3)总结丁文江在担任“*研究院”总干事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贡献;4)对丁文江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担任“*研究院”总干事期间的贡献和他担任“淞沪总办”的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精神上,将其概括为“丁文江精神”:

1.开创精神

丁文江的开创精神体现在:1)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1913.6-1916.7),开创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中国首批地质专业人才.地质研究所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及外聘国内外导师等办学理念成为以后中国地质教育的蓝本;2)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对中国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和铁矿)的调查,新发现铁矿储量达1亿吨,指出全国的煤矿储量约有二百五十亿吨.

2.敬业爱国精神

丁文江对工作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注重野外地质考察,常亲自带队进行野外考察,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丁文江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从英国返回中国,投身到中国地质勘察和教育事业中,丁文江在地质界创造了七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任地质教研机构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任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只身远征边疆考察地质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他认为拯救国家是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道义责任,他勉励学生“不可以肉体*作为人生惟一之目的”,要以恢复民族的名誉为人生的乐趣.担任“淞沪总办”期间,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从外国人手里收回中国的司法主权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

3.积极培育人才,甘为人梯的精神

1)积极聘请“海归”和“洋教授”来地质研究所授课,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就是海归的典型代表,先后聘请了几名洋教授来授课(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矿政司顾问)、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原来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和丁格兰(安特生的助手));2)注重人才培养,丁文江和翁文灏率先树立艰苦朴素、踏实能干、敢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把自己的知识毫不吝啬的传授给青年人;3)地质研究所的办学经验,给中国地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4.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协作精神

学术协作精神体现在:1)积极聘请国际上知名的外国专家、教授来华教学与研究;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学者直接对话;3)积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最新地质学进展;4)积极向国外推荐中国留学生,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后备人才;5)敢于质疑西方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此外,笔者特别对丁文江担任“淞沪总办”的这段历史进行了再评价,以期澄清相关事实真相.笔者从丁文江出任“淞沪总办”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即规划大上海和收回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虽然丁文江曾在孙传芳的手下做了八个月的“淞沪总办”,但不能据此认为他是与军阀“同流合污”,也不能忽略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我们不能简单、武断的评价丁文江是“坏人”或“封建军阀的走狗”,而应看到他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是当时军阀政府里面的好人和能人,属于鲁迅先生所赞扬的有“脊梁”的那类中国人.

“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这是丁文江最推崇的一首诗句,也是他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以身殉职在粤汉铁路沿线煤炭资源调查的途中,殉职在他毕生钟爱的地质考察的事业中.他的这种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忘我奋斗的精神迄今还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由于丁文江受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错误观点是难免的,但是瑕不掩瑜,尊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开山大师是恰当的.

第四篇地质大学论文范例: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CAN总线钻进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79003.html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量巨大,而资源的匮乏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文)中强调“应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从此,国内掀起了在边远地区和深部找矿的热潮.

钻探技术是获取地下深部勘探对象实物地质资料的唯一手段.钻探的工作对象是地壳,由于地壳岩石自身的复杂性,加之钻进过程发生在地下深部,使得钻探工程具有耗资大、风险高的特点.随着找矿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加大,凭经验控制钻探过程更加困难,孔内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孔(井)内钻探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元计.因此,国内外钻探(井)界都清醒地认识到,为钻探机械配上“钻探参数监测仪表”(以下简称“钻参仪”),实施钻探过程的连续监测,识别并预报孔内异常工况,是由凭经验打钻走向科学施工的必由之路,是降低孔(井)内事故率,实现高效、低成本钻探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是促进钻探技术进步实现深部钻探的物质基础.

在找矿工作量逐年递增,钻孔深度越来越深的背景下,国内地勘钻探企业普遍开始对岩心钻探装备进行更新和升级.论文以国内外钻机主要发展方向——全液压深孔岩心钻机为基础,研究配套的钻进参数监测仪表,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笔者参与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鄢泰宁教授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子课题“高精度钻探参数监测系统研制”(2007AA060701)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SinoProbe05-06)中专题十二“钻进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主持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专项调整项目”中的“岩芯钻进试验台录井系统”(CGS-ZB-2011-0018)和校级*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深部钻探参数的采集、处理和优化研究”(CUGL120249).在这些项目中,以全液压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为主,研究了各个钻进参数的检测方法、工作原理、传感器选型和安装方式等.利用这些项目研究的成果,我们研制了CUG-X系列钻探参数监测系统.

CUG-X系列钻参仪的整体设计方案为: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传感器依据位置、功能等分布在钻机和配套设备上;数据采集模块采取就近原则对1个或多个传感器进行信号处理,使其数字化;依据现场分布使用CAN总线将各个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汇总,通过通用串行接口USB将所有数据交由计算机处理;借助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扩展多种功能.借助这套方案,研制的CUG-2成功应用于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ZK43-1孔,CUG-3以及CUG-3A应用于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的岩心钻进试验台,也应用在轻便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和XY-8立轴式钻机和配套设备上.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于现场钻探设备、工艺对钻进参数监测仪的需求的调研结果,结合系统的研制目标和关键技术,提出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

第三章、从钻进工艺出发,归纳了钻进过程或工程录井中必须准确测量的钻压、功率、扭矩、泵压、泥浆返量、泥浆温度、回转器转速、液压马达转速、泵量、动力头(或立轴给进)位移、泥浆池液面高度等参数,并对其进行分类,详细讨论了笔者在科研中检测这些参数的方法和工作原理,阐述了传感器的选型方法和安装方式.

第四章、重点论述笔者自行研制的数据采集板和数据通讯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实现各个功能的电路设计和思路.

第五章、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检验理论设计的原则,详细介绍了CUG-2钻参仪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ZK43-1孔和CUG-3A在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岩心钻进实验台的生产、应用情况,简单介绍了其它方面(如XY-8钻机)的应用.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创新与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和一些建议.

综观全文,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如下:

主要创新点:

1、针对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和相关设备,首次提出用压力传感器测压差和接近开关测流量的新方法对钻机液压动力头的回转扭矩和功率进行检测,研制的钻进参数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钻探现场.

2、深部岩心钻探多种钻进工艺并存,工艺、设备、机具复杂,钻进参数改变频繁,且紧急情况下要求处理迅速.论文对全液压钻机立轴、转盘、动力头、顶驱等部件在单一工艺和组合工艺条件下的参数实时监测方法,工艺切换判据,快速换装模块与连接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使我们研制的钻参仪能适应国内钻探现场需求,降低成本,便于推广

3、针对深部钻探孔内事故多发的特点,研制的钻参仪具备孔内典型工况快速识别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低成本钻参仪的设计方案.

主要研究成果:

1、针对全液压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的特点,研究了各参数的测试原理,完成了各传感器的选型设计与安装设计,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在对各类传感信号归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制了专用数据采集板,可集中处理大多数钻探测试信号.

3、依据钻探现场的特点,优化了模块化设计,采用CAN总线将各个分散的测试点联接起来,借鉴DEVICENET总线电缆形式将电源和信号线合二为一,简化了连接和布线方式,避免了现场电缆蜘蛛网状的乱象.

4、论文认真总结了笔者多年来从事钻进参数测试的科研成果与经验,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设计的方案或思路.

笔者展望,随着国内深部岩心钻探工作量的递增,深部岩心钻机和配套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如火如茶地发展.新型钻探设备和新的钻进工艺需要新的测试方法和手段,深孔岩心钻探工作量的增长也将加大对钻参仪的需求,今后的研发工作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紧随钻探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将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和信号传输技术与钻探技术结合起来,发挥我校在这方面的传统优势,加紧深入研究,与国内外其它同行一起继续致力于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在导师指导下从事钻进参数测试研究工作的总结,希望能为钻进参数检测系统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第五篇地质大学论文范文格式: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成矿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其黄金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区内矿床约50%赋存在招平断裂带上,因此,研究招平断裂带,对于分析胶东地区的构造演化史、花岗岩的成因以及成矿溶液的形成、运移、沉淀成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研究招平断裂带还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山东冶金第二勘查大队通过研究招平断裂带北端的走向变化,发现了阜山金矿床,中国地质大学邓军等通过研究招平断裂带的韧性剪切带特征,发现了金亭岭矿床.本论文是导师在招远开展地质科研工作的子课题之一,作者试图通过对招平断裂带进行构造分析,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新的成矿靶区.

本文以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以区域地质为背景,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构造成岩成矿作用为体系,以矿床时空演化为主线,重点研究了招平断裂带的形态分布,构造、蚀变、矿化的分带.在分析了不同阶段胶东西北部应力场状态及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成岩成矿年龄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招平断裂带的活动性质及成岩成矿时序关系.

重新厘定了招平断裂带的组成及展布方向.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招平断裂带北段的破头青断裂并未在招远城北终止后与南段衔接,而是继续向南西方向延伸,金亭岭金矿位于其延长线上.从招远城北到金亭岭金矿,作者通过四条地质构造剖面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各剖面中均发育宽阔的蚀变破碎带.

总结了主断裂带内矿化与蚀变的分带性.从主断裂面到下盘围岩,蚀变分带依次为:断层泥――绢英岩或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碎裂状花岗岩――钾化花岗岩.相应地,在绢英岩或绢英岩化花岗岩内通常发育浸染型矿体,在绢英岩化碎裂状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中通常发育黄铁矿细脉充填型矿体.

提出了主断裂带与其下盘次级断裂可构成矿化分带.主断裂带内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倾角较缓,随着向下盘距离的增加,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的过渡型,矿体倾角变陡,当远离招平断裂带时,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产状近直立甚至倒转.

综合上述规律,结合典型矿床、成矿过程中构造应力场及成岩成矿年龄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三个找矿靶区:①破头青断裂带向南西方向的延伸,重点寻找金亭岭式矿床.②招平断裂带前柳行到滕家段,重点寻找蚀变岩型矿床.③夏甸金矿七号脉的下盘,在石英脉中寻找石英脉型矿床.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质大学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质大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地质大学论文范文选题

这是一篇与地质大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地质大学引用文献:

[1] 经典地质大学论文选题 地质大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地质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地质大学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地质大学论文提纲样本模板 地质大学论文框架怎么写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地质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