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心理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社会心理学课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2.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样文: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
  3.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模板: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4.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例: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5.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格式: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100篇免费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本文以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逻辑线索逐步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相关重要内容.其次,以案例为视角探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创造教育及创造学传播等现实概况.最后,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思路.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看,广义的“创造”具有自然生成性.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创造的思想便伴随着创造的行为孕育而生.人类创造思想与方法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不同民族迥异的创造思想与方法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场景中,便呈现出其本有的同存共生性.在这个拥有不同创造思想与方法的世界共同体中,各民族创造思想与方法可以交流、取长补短,以达为我所用.因此,通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以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根据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逻辑思路对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进行了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回顾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况.现代创造学于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美国.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振奋人心的创造力演说,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力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之后,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技法便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从国外创造学发展现况看,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视创造力的理念已明鲜地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中,高等院校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必要场所,民间组织在普及、提升创造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文化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与普及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创造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提出,但没有形成主流.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造学研究,而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创造学研究.总体看,晚起的中国创造学,在理论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已建立了许多创造、创新实验基地.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创造学团体合作交流.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2.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理论相关主要内容.国外创造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发达国家最为显著.总体看,中国创造学在借鉴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色彩,如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创造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学理论、中西结合的现代创造学理论、行为创造学理论等.然而,相比国外创造学理论,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之处.

3.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相关内容.日本很注重发明创造,也很注重专利制度的建设.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通过对中日发明创造及相关情况比较,发现中日发明创造认知观与实践观之差异,为寻求今后中国创造学发展提供有益之借鉴.

4.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教育现况.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及其所形成的创造力开发、培育体系,与美国社会创造、创新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创造学观念与方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各类学校中,且.美国大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相对美国高校而言,还显得相当薄弱.在中国高校中只有100多所开设创造学课程,且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脱节甚大.通过考察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以*中外创造教育之差距,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5.以两岸创造学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现况.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台湾省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对创造学思想传播、创造力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台湾地区创造学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尤其自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表“创造力白皮书”,更显台湾地区对创造学传播、创造力开发的重视.80年代初,创造学思想引入内地.自此,中国发明创造协会、创造学会、创意产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各类创造学相关组织也相继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创造学与国际创造学接轨.通过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等情况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国创造学积极有效的发展空间.

6.分析了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的困境因素,提出了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理论相比,中国创造学理论有其不完善之处,这是制约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有教育、家庭、社会等外在深层次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视角提出了相应思路:即从生生到创造不息、从求放心到创造之道的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框架及实践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圣外王”人格转化观.要之,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思维互补为手段的综合创造、创新观的体现.

总之,本文只从局部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相关情况,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疑.但从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多视角直击讨论对象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别人长处,寻找自己短处,以达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样文: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心理学科以1902年和1904“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确立心理学为通习科始,止于1917年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产生.中国近代心理学科以在师范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为最大特色.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经历了创建、发展、形成学科教育体系、停滞四个阶段.1917年到1920年属于创建阶段,1921年到1930年为发展阶段,1931年到1937年形成学科教育体系阶段,1938年到1949年为停滞阶段.中国心理学科沿着师范学校公共课、教育系科专业课和心理系科专业课三条路径得到发展,以心理学系科为主线.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是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在西学东渐的推动下,在西方近代学科发展冲击下,在中国对经世之学的渴求和不断引进的过程中移植而来的.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及教育的现代化需求为心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与空间.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传播,为中国心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科的思想、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法,留学生成为中国心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人力资源.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经历了从依存学科到独立学科,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从选修课到必修课,从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到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的发展历程.无论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学系科建设、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实验设备配置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教育家、心理学家积极参与心理学科性质的讨论和心理学科中国化的建设,并把心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特别是教育实践中,推进了中国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心理学科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动力,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教育领域是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最为广阔的领域,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发展是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特色,积极扩大心理学科的影响是推进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未来是建立中国化的心理学体系,心理学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建构多层次的心理学科教育模式.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模板: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社会心理学课程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题目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例: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临床运动心理学是由临床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萌芽于美国,本世纪初迅速发展,目前正在向其它国家扩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日益加剧的竞技体育激烈竞争使我国运动员、教练员面临巨大压力,体育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威胁师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些健身者面临许多与运动有关的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的体育暴力威胁着运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迫切需要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服务.但是,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都不能满足体育运动事业发展对临床运动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临床运动心理学.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首先面临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因此,审思美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经验与问题,探讨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概念、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功能、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理论基础、专业教育等基本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在借鉴和超越美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内涵与框架,不仅对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创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能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构筑基本的学科基础,促进我国运动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本研究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和演绎推理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以来的9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现状,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建构提供参考;第二,对198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68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建构奠定基础;第三,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70名国内专家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意见;第四,在以上三方面研究基础上,综合采用扎根理论法、专家调查法和演绎推理法,建构中国特色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为:

(1)学科概念:学者们对临床运动心理学概念界定大都停留在对临床运动心理学家服务对象、职能及所应接受训练的描述上,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

(2)学科性质:西方和我国学者普遍强调临床运动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学本质.

(3)研究对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意见存在分歧,一些人主张仅仅关注运动员的严重心理问题,更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还应关注广大运动员者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论文比较关注大学生运动员、少年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健康、运动功能损害和运动表现发展;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较多关注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发展、运动功能障碍和心理健康,相对忽视其运动功能损害,这种情况近几年有所改善.

(4)研究功能:学者们普遍强调临床运动心理学的改变功能,一些学者谈及其描述功能.

(5)研究方法:西方研究者广泛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量表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质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我国专家学者也主张采用访谈法、心理测验法、行为评估法、生理测试法、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较多使用理论分析法、量表测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很少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研究,近几年实验研究有所增长;国内外许多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不符合研究设计与方法学的要求;多元统计分析应用较少,近几年出现增长趋势,未出现元分析.

(6)内容体系:尚未有人就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专门论述;Gardner和Moore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由基本理论、评估与诊断、心理干预、特别考虑四个部分组成,但其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组织概括化程度不高,各部分知识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我国专家学者主张其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围绕研究任务进行,以心理健康与障碍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临床运动心理学实践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依次为原理研究、干预研究、现状研究与评估诊断研究,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依次为干预研究、原理研究、现状研究、评估研究.

(7)基本理论:运动表现整合模型试图从整体上解释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机制,但它只是一个运动表现的认知、行为和生理模型,不能全面解释运动者心理问题发展的原因与机制;我国专家学者主张整合各种心理病理理论进行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绝大多数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近几年我国理论基础有逐渐丰富的趋势.

(8)专业教育: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临床运动心理学家应接受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训练,并接受500-5500小时的临床督导,同时接受一定的运动科学训练;我国专家学者认为临床运动心理学专业培训模式应为“科学家——实践者”与“实践家——研究者”的结合;国外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主要来自心理学院(研究所)和体育学院(研究所),而我国的研究者绝大多数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近几年,我国来自心理学院(研究所)的研究者有所增多.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要点为:

(1)学科概念:临床运动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诊断、理解、预测和干预运动者的心理问题,缓解和矫正运动者的心理障碍,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幸福,优化其运动表现和自我实现的一门学科.

(2)学科性质:临床运动心理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更是应用学科;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属性;是临床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但更偏重临床心理学.

(3)研究问题域: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广大运动者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研究视野为临床视野,对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处理要经过仔细的评估、诊断、研究、预测、咨询或治疗、效果评估;研究问题域为广大运动者的心理障碍、健康性心理问题及发展性心理问题.

(4)研究功能:临床运动心理学具有描述运动者的心理问题、解释运动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测运动者心理问题的发展、矫正运动者心理障碍和改善运动者心理健康状况与运动表现的功能.

(5)研究方法: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心理测验法(自陈量表测验、他评量表测验、仪器测试法、投射测验)、实验研究法、元分析法、质性研究法(深度访谈、焦点访谈、实物分析、观察法)等.

(6)内容体系: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内容体系建构原则主要有:聚焦研究功能原则;综合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原则;本土化原则.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临床运动心理评估和临床运动心理干预三部分构成.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8018.html

(7)基本理论: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要以心理病理理论为基础,整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流派、人本主义、生物学流派的心理病理理论及中国的心理病理思想,聚焦中国运动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构心理问题的具体理论.

(8)专业教育:临床运动心理学从业人员应接受博士训练;体育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实践人员;心理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医学院培养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循证管理人员.课程体系由科学思维、临床评估与诊断、临床干预三个模块组成.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格式: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课程的水平决定着教师教育的特征与质量,中俄两国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曾有过相同的经历,但自从前苏联解体之后,则有了较大的区别,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两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特征与宝贵经验,对两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所做的文献综述;第三章主要研究俄罗斯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与背景.描述了俄罗斯和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阶段和相应的社会经济与教育背景;第四章描述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包括现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未来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不足,人文精神缺失、教师教育尚不能有效形成未来教师的职业特性、实习课程的质量有所下降、教师教育教课程育内容和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有待加强等非问题;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指导思想、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内容、标准、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主要研究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化、人文化、一体化倾向和两极教师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建立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立等倾向的比较,并论述了两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互启示;结论部分则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炼,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的观点.

本文关于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课程引用文献:

[1] 社会心理学课程类论文选题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怎么取
[2]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参考文献集 社会心理学课程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提纲怎样写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心理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社会心理学课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