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参考 清华大学学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清华大学学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6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参考:“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2. 第二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样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
  3. 第三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模板:闻一多的楚辞研究
  4. 第四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例: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研究
  5. 第五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格式: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00篇免费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可用于清华大学学报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参考:“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无论是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还是在国际汉学研究中,杨联陞都有特殊的学术价值,不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具有学术典范的性质.对于杨氏学术思想的分析及学术交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面貌,加强对国际汉学界的整体把握,更有助于展现20世纪中西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杨联陞的教育经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早期接受了多年的传统私塾教育,不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献功底,更使传统文化深植于他的学术生命,他以后终生从事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实发轫于此.从中学阶段他开始步入现代学术训练的正途.保定志存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杨联陞的受教育轨迹——皆是20世纪前半期学人的一时之选.在20世纪30年代学界门户之见甚深的环境下,杨氏却“转益喜多师”,不但亲炙陈寅恪、雷海宗、张荫麟、朱自清等清华师长的治学风范,亦受陶希圣及“食货派”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史方面多有创获.赴美之后因学术机缘,与胡适、赵元任二位先生有终生论学之乐,更受到傅斯年、张其昀等人的青睐及屡次邀聘,又因哈佛燕京学社的关系,与燕京大学的洪(业)门弟子私交甚笃.而与钱穆的往复论学及对新亚书院的支持更可见杨氏“门户嫌偏浅”的开放学风.转益多师,不但使他的传统学术素养在技术层面受到西方实证史学的启发,进一步坚定了“训诂治史”的基本立场,而且对他将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及社会经济史的转向有重要影响.这进一步激发了杨氏的博学潜质及对于宏观析论的追求,从而走出了一条以“训诂治史”为基础的会通之路.

哈佛大学的求学及执教经历,不仅使杨联陞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术的严格训练,而且使他直接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尤其是汉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更为他展示扎实谨严的考证功力、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及博学多识的丰富学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他迅速打入国际汉学界,成为学界公认的“第一线”、“第一流”学人.他与西欧、日本及美国汉学界的交往也因各地不同的治学路数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欧洲汉学界是传统汉学的发源地及大本营,受兰克学派影响,侧重于运用多种语言文字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宗教、哲学、文字、艺术,特别是经典文献等进行的考据研究,而日本汉学界一方面受西方学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仍然受清代的乾嘉考据学及儒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对于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及审订,相对欧洲汉学研究来说更接近于中国文史研究传统.如果说欧洲汉学界对于杨联陞的接受尚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日本汉学界则可以说是“迅速”地接纳了他,并将之置以较高的学术地位.相对来说,杨联陞与美国汉学界的关系则显得复杂且紧张.一方面,作为美国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杨氏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始终处于“道不相同”却“幸相为谋”、既冲突又合作的紧张状态.这既体现在训诂考证的史料处理阶段,亦体现在阐释史料及宏面析论方面.身为中国学人所具有的文化负载感,正是杨联陞力图以一己之力维护汉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及学术纪律的原动力.应该说,作为颇具典范性质的现代中国学人,杨氏与国际汉学界的关系,不但代表了中国学人在国际汉学界的学术生存形态,同时更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文史研究与国际汉学的碰撞与交流状况.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清华大学学报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选题

作为中国学术的海外媒介,杨联陞不但“把中国现代史学传统中比较成熟而健康的成分引进汉学研究之中”,而且及时将西方汉学研究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学界,更直接地促进和推动了中西学界之间的交流.如代表哈佛燕京学社组织和筹建东亚研究委员会各地分会,与刘子健等人合力在台北筹建的美国各大学中国语言联合讲习所,不但有利于战后日本及港台学界汉学研究的恢复和振兴,而且有助于加强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语言训练,都对中西汉学界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无论是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还是在国际汉学研究史中,都应该有关于杨联陞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样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转型研究,是了解今日中国历史学科主要特点和具体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史料、史观、以及史学思想多元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现代史学在学术体制的成型、表达空间的架构以及史学思想的成熟等多重维度上出现了崭新的景象.尤其是“五四”后的20—40年代,成为史学转型的高峰.这一时期内,不仅学术成果迭出,更重要的是凭借学科的转型,一批熟谙中西史学理论、并接受现代史学学术规训的史学家群体已经出现.他们是史学转型的承受者和当仁不让的推动者,史学家张荫麟即是其中的范例.

本文以张荫麟从20—40年代这20年间主要的学术活动为线索,来印证这一体制化的史学学科规训逐步建立的过程.因此,作为张氏求学和任教的主要场所——清华、他所参与的各类刊物以及围绕他的著述进行的关于历史哲学的思辨,就成为考察的具体对象.而在大量的细节中,笔者也将从张荫麟的学术交往和活动出发,注重对这一学术网络的群体描述和观念厘清.

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张荫麟的清华经历为明线,历经求学、求职与任教等不同阶段,考察清华历史系从模糊的国文意识中独立到现代体制建立的过程,第二章以张荫麟学术活动密集的《清华周刊》、《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史地周刊》、《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为线索,探讨史学转型过程中学人通过刊物所构建的学术网络以及在学术发表过程中对学科化过程的接受及反思,第三章以张荫麟的学术著述为源,将其关于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思考的观点变化,作为透射当时史学前沿问题的具体视角,第四章则是以张荫麟的代表作《中国史纲》为研究对象,纵向以通史撰写在这20年间的流变为参照,横向则以钱穆的《国史大纲》和缪凤林的《中国通史纲要》等作比对,从史学与世变的互动中反映史学转型中“求真”与“致用”意识交织的现实局面.

第三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模板:闻一多的楚辞研究

楚辞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成果集中在20世纪,20世纪的楚辞研究首先发轫于一批“跨世纪”的学者,闻一多即是其中个性鲜明的一员.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幼承家学,旧学基础坚实.早在清华学校时,就开始创作新诗.留美专攻西画,转向中国文学研究是“半路出家,没有师承”.闻一多凭借聪明、苦功、清华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以外来新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

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两大高峰:唐诗和楚辞.然而,关于闻一多的楚辞研究颇有争议.既有“在‘五四’以后的《楚辞》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地位”的评价,亦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意见.闻一多的楚辞研究耗时最多,用力最勤,成果最突出,最能彰显其学术个性,研究方法也最成熟.

闻一多的楚辞研究之研究,代表性的有:20世纪80年代刘煊的《闻一多评传》和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刘殿祥“现代文化视域中的闻一多的古典学术研究论”.硕博论文多单章单节论及.本文拟通过以下四个论题展开闻一多楚辞研究之研究:闻一多与楚辞的不解之缘,闻一多楚辞研究独特之论,闻一多楚辞研究的学术个性,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得出闻一多楚辞研究两大阶段:从1932年春天到1942年12月“十年左右的光阴”集中精力研究楚辞,从1943年春到1944年暑假在夹缝中求研究.在第一阶段,闻一多几乎没有间断过楚辞的教学和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在当时就得以肯定,标志是1944年5月闻一多《楚辞校补》获教育部审议会颁布的一九四三年度学术二等奖;第二阶段也是闻一多学术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楚辞是此时闻一多三大研究对象之一.1946年6月11日《九歌新编》脱稿,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难,闻一多的楚辞研究伴随至其生命终结.

第二章,闻一多楚辞研究的独特之论.将闻一多的楚辞研究放在二千多年的楚辞学术史和闻一多同时代楚辞学者研究成果的大背景下,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勰《文心雕龙·,骚辨》,到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再到清代王林蒋骥四大家,最后到廖季平、王国维、梁启超、陆侃如、游国恩、郭沫若等的楚辞研究,基于此纵向、横向的比较,发掘闻一多楚辞研究的独特之论.

第三章,闻一多楚辞研究的学术个性.学术个性包括价值追求、文化选择、人格理想、审美情趣、话语风格,学术个性与个人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闻一多是一个洋溢着诗人的浪漫气质的人,更懂得欣赏古典艺术的和谐韵雅,且喜欢运用新方法新理论,提出颇有思致的假说,并有着难能可贵的学术朝气.闻一多的楚辞研究守正出奇、一鸣惊人.

第四章,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方法论.本章从闻一多注重研究方法的自觉性、楚辞研究多重方法的可行性,到重点评述闻一多楚辞研究中常常运用的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追溯其学术渊源,力求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闻一多楚辞研究“十年辛苦不寻常”,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闻一多楚辞研究风貌与众不同,独特之论迭见;闻一多的学术个性在楚辞研究领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根源于闻屈相通,狂者进取.闻一多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过人,思维方式独特.闻一多出色地运用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等多重方法解读楚辞.

第四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例: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研究

“超然”,是指知识分子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非功利化的心态潜心于研究本身从而从事学术的创造与创新;“介入”,是指当社会需要时,知识分子必须关注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社会立场出发,主动介入社会.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管理者的核心,在大学的学术属性与行政权力之间如何抉择,在大学成为“*塔”还是“社会服务站”之间如何平衡.这是研究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的问题起点.

本文旨在以掌舵人角色作为研究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的着眼点,以掌握到的史料和文献等资料为基础,以历史研究作为研究开展的主要研究方法,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以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与大学的生存、发展与提升为研究展开的基本维度进行分析.组织生命理论中关于组织特征的分类是:组织创建阶段,组织发展阶段,组织成熟阶段.大学作为社会组织之一,也具备这样的组织发展特征.这在文中具体表述为:“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生存:‘战时需做平时看’”;“校长与国立大学的发展‘炸弹下长大’”,“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提升:‘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绪论部分对研究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等做了具体说明.

第一章作为研究的开端,对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校长做了仔细梳理和介绍;并在结合中外理论和校长们、研究者们的著述基础上,提出了“掌舵人”概念,将之作为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主要角色.

第二章以“战时需做平时看”作为研究主题,主要探讨了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宗旨,以及具有战时特色的大学内迁,从而构成了战时校长掌舵国立大学生存的基本要义.

第三章以“炸弹下长大”作为研究主题,主要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校长如何秉持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如何坚守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从而实现了战时大学的发展和壮大,这就构成了战时校长掌舵大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是以“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研究主题,从文化角度探究这些校长在大学提升层面的作为,以大学文化和精神作为大学内在提升的关键,以校训以及教风学风的建设作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达,从而构成大学走向成熟阶段的内在力量.

最后,在前之研究基础上,对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掌舵人的理念与治校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得益于战时国立大学校长群体的智慧谋略、胸怀担当与个人魅力,从而使国立大学在内迁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保证了“战时需做平时看”的大学发展基调,立志于培养“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并实现了“炸弹下的长大”,从而终以“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大学发展之根本要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与当代启示:即在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们领先于时代,超越于现实,通过“领导”大学、秉持学术、管理*、文化建构,进一步引领了社会文化发展.研究还对大学校长的素质与遴选、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行了具有比较意义的借鉴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今的大学管理与发展提供改革的思路,值得今日为之观照.

第五篇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格式: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时候,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裹挟下重要的文学社团.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月派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被遮蔽.今日重新审视新月派,选取文学观念作为切入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构成文学流派的诸要素中,文学观念是最核心的,它决定了一个文学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组织活动,更决定了对它的定性定位.但研究新月派文学观念的现实困境是显然的,因为新月派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活动紧凑、主张一致的流派,其文学观念既体现在繁杂异样的理论主张与文学批评中,也隐含在风格多变的创作实践乃至文学翻译中.如果只抓住其中某一层面来定位其文学观念,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学界对其文学观念定性仍存争议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综合观照新月派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才可能合理定义其文学观念.

新月派在理论与批评上,一方面以梁实秋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人性,服从于规范和均衡的尺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以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灵感,书写生命和自然的美,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新月派在创作和翻译中,更有着“为艺术”和“为人生”的多种色调,从浪漫的自我写真到古典的形式美追求,再到现代的心理探幽,不同的诗学形态恰恰彰显了新月派“自由”的思想内核.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新月派追求古今同梦、中西融合.所以,尽管它与左翼文学曾经发生交锋,但同样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有益于现代文学从他律走向自律.同时,透过新月派的文学观,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有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也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怀.他们身上虽然有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结,但又不乏责任担当与包容稳健的人文精神,这对当下抵制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本论文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文体从不同的话语层面综合研究新月派的文学观念.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研究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新月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结果.首先,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为它奠定了*平等、民族爱国的思想基础.其次,自由主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精神范式.再次是新人文主义为新月派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提供了理论资源.最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为新月派将人生与艺术、启蒙与审美并举的文学追求夯实基础.本章主要表明:现代化诉求是新月派生成的内在动力,新月派文学是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

第二章研究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新月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体现出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第一阶段是新月派身为清华学子的新月派成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文艺.第二阶段是创办《诗镌》和《剧刊》的时期,新月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尤其重视古典主义的诗学追求.第三阶段是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期,他们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与左翼文学笔战,为人权和法治呐喊.第四阶段是创办《诗刊》和《学文》时期,他们要求回归艺术本体、思想醇正、风格多样,甚至转向现代主义.本章重在厘清新月派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并对其起始阶段作了新的界定.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7509.html

第三章研究新月派基本文学观念.新月派没有贯穿始终、完全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不乏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观,它们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这些观点容纳了新月派对文学最基本的看法,即便有矛盾之处,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新月派兼容并包、稳健理性的文学观.

第四章研究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新月诗派的出现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诗味不足的弊病,新月诗派在借鉴西洋律体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为白话诗歌建立了新的范式.但格律诗主张并非新月派诗学理念的全部.从早期对浪漫主义诗歌情有独钟到后期溢出格律的规范回归自由体,乃至其创作与理论出现偏差,无不证明新月诗学一直存在规范与自由的吊诡,此消彼长,互相更迭.只有让新诗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才是他们共同的、永恒不变的目标.本章主要探讨新月派中西诗艺融合观,新格律诗理论和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

第五章研究新月散文的“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新月派散文一方面以徐志摩、朱湘、储安平等为代表,重视性灵书写,歌咏生命和自然;另一方面以梁实秋、胡适、罗隆基等为代表,标举“人性”和“自由”、吁求法治和*.其中,抒情散文具有晚明性灵文学和英美随笔的余韵,体现了中国传统名士文化和西方绅士文化的交融.论辩散文则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捭阖的传统,彰显了儒家文化滋养下的士大夫责任意识,和西方文化影响下公共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尤其是“为人权”的政论散文和反对“阶级性”的文艺散文凸显了他们强烈的自由理念,为现代散文增添了“力与思”的另一种色调.本章先后论述信仰生命与自然的叙事抒情散文、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的文艺散文、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

第六章研究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执守与超越.戏剧是新月派聚合的契机.本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初衷,新月派发动了国剧运动,逆潮流提出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并在适当参考西洋剧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戏剧的“写意说”、“程式说”和“综合艺术说”.新月派尤其推崇写意的艺术和纯粹的艺术,倡导新剧以艺术和趣味为旨归,戏剧家要让理智和情感、艺术良心和道德良心平衡发展,显示了古典主义美学追求.余上沅的理论、丁西林的创作均堪称典范.但新月戏剧也内存异调,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唯美剧、陈楚淮的象征剧均显示了多元的美学追求.新月派小说在理论上没有系统的阐述,但有着不容忽视的创作实绩.沈从文、凌叔华等的独特贡献曾被遮蔽,或被误认为只属于京派.其实,他们首先是新月派,然后才是京派.新月小说重视人文关怀、追求温柔敦厚、和谐优美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也显示了古典而浪漫的美学品性,并直接影响京派小说.

第七章研究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作为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学流派,新月派在翻译方面显示了特别的优势,翻译也成为其文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新月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一方面强调翻译选材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另一方面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他们重新诠释“信达雅”翻译标准,并补充了“人性”作为文学翻译的标杆;他们明确主张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反对“硬译”和曲译,并因为翻译理论再次与鲁迅短兵相接.新月派翻译不但为新文学提供了异质文本,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互动,反映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观.本章主要研究翻译诗学视域下新月派的理论与批评、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互动.

结语主要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显然,自由主义文学以人性为基石,以艺术为本位,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同时,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敢于质疑和反抗威权政治,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它以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理”与“趣”为标尺,脱离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忽略社会革命的现实诉求,并且始终处在浪漫精神追求与理性思想原则的矛盾纠葛中,也凸显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反思新月派的现代性和人文精神,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启蒙规划,那么研究新月派的意义就在于为当下的现代性建设提供理论启示.新月派尊重生命和张扬人性,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人文思想,对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持建构性认同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适性.总之,新月派文学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以自由主义为精魂,集古典、浪漫与现代于一体,构成现代文学的独特景观.

为您写清华大学学报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清华大学学报引用文献:

[1]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题目集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标题怎样定
[2] 清华大学学报外文外文 清华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大纲模板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框架如何写
《清华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参考 清华大学学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清华大学学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