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法律大专论文范文参考 法律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法律大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法律大专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参考:专利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
  2. 第二篇法律大专论文样文: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3. 第三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4. 第四篇法律大专论文范例:国企职工对*认知的社会学研究
  5. 第五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格式: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法律大专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法律大专相关参考文献,是法律大专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参考:专利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

自主创新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应对国内外各种制约压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85-2010年期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实现大幅增长.但是,我国的专利制度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专利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哪些国内各类发明人中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的是哪一类我国影响专利申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决这些在专利工作开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将对明确今后我国专利工作的目标,合理调配有限资源,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指导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梳理和评述现有的关于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本文发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统一的结论,有的方面鲜见研究报道.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专利为视角,致力于考察专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力图全面地揭示二者之间互相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本文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专利工作的建议,以期以较优方式激励自主创新,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本文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目标及思路,界定了专利的有关概念,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归纳了研究使用的方法,指出了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其次,本文主要回顾了国内外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只是对其进行综述,梳理理论进展的脉络,总结了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对本人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利用中国1991-2010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这一阶段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地,在实证分析中,分别研究了专利的三种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与发明专利)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以理清文献中各种不同的结论,并进一步研究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职务发明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和机关团体)四类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基础.同时,本文从专利质押贷款促进资本积累的角度,运用案例分析研究专利质押贷款的具体操作,指出了该产品的风险控制、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第四,利用2002-2007年间的省际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尤其是影响原创性发明的实现因素,以对后面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分别从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和维权援助的角度,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结全文,主要得到的结论有:

第一,通过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2010年之间,中国的专利数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专利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研究结果否定了“专利无用论”的观点,表明我国现行的专利制度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较好地实现了专利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因此,我国应该坚持并不断完善专利制度,更加充分地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在1991-2010年之间,不同的专利类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在1991-1998年之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两种专利,发明专利在经济增长中还没有发挥作用;而在1999-2010年之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弱,而技术含量更高的发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变得重要起来.研究结论为我国目前的专利激励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当前,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对专利申请给予资助,对专利申请大户给予奖励,同时,各地分别采取把专利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招生加分因素、作为职称评定加分因素、作为居民落户加分因素、作为企业资质认定考虑因素、成为质押融资客体等措施,以此激励专利创造.但是,根据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的发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因此,今后我国的专利资助政策应从资助全部专利类型逐步向重点资助发明专利转移.

法律大专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律大专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法律大专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法律大专论文范文题目

第三,在1987-2010年之间,职务类发明专利和非职务类发明专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小几乎相同,二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分阶段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以上结论.

第四,在1987-2010年间,在职务发明专利的四个细分类型中,不同类型职务发明的授权发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在1987-1998年间,对经济贡献度最大的为工矿企业发明专利,接下来依次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发明专利.1999-2010年期间,工矿企业发明专利与大专院校发明专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且影响系数相同,接下来依次为科研单位和机关团体发明专利.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1987-2010年间,工矿企业确立了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担当着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大专院校逐步实现了“学”与“产”的结合,与工矿企业一起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科研院所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仅仅高于机关团体.根据研究结果,今后,我国应在政策和资金导向上进一步引导加大对科研院所发明专利的激励力度,一是迅速转变科研院所技术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而轻专利的意识,二是出台有效措施,促进“研”、“产”深度结合,提高科研院所的专利创造和产业化水平.

第五,利用2002-2007年间的省际数据对影响专利授权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推动中国专利增长的最根本力量是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从长期来看,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是政府资金投入,而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结果证实了在2002-2007年间,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特有的行政、司法、维权援助专利保护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并对促进专利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坚持现有的专利模式,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加强专利保护体系建设,为提高我国专利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配的专利法制环境.

与已有文献相比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进行了基于1991-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专利的三种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与发明专利)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这相对于已有文献来说,时间序列更长、方法更先进、分析更细致,

第二,首次从发明人身份的角度,分析了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职务发明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和机关团体)四种发明人的专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过程,开辟了对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全新视角,弥补了传统的从整体或从宏观角度对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更具可操作性,

第三,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专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相对于现有文献,研究机理更加清晰,丰富和升华了该领域对影响专利因素问题的研究内容,

第四,全面详细地分析了我国专利行政、司法保护和维权援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第二篇法律大专论文样文: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

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

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79886.html

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

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与结论:

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

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

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建议:

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

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

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

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

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第四篇法律大专论文范例:国企职工对*认知的社会学研究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先锋力量.国有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制度、文化、价值规范、司法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国有企业内部腐败事件经常发生,严重损害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为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败、倡廉洁工作,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改革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国企的*建设,助力国有企业自身能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国企职工对*败工作的认知,是构建国企廉政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调查和分析国有企业职工对*工作的认知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W国有集团企业职工对*工作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抽样选取了该公司位于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四省的职工,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在对国有企业*工作总体认知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政治面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性别以及职位等级的国有企业职工群体对企业*工作的认知情况和差异.

从整体认知情况来看:宏观方面,绝大部分国企职工对当前企业的社会形象比较满意,认为当前的*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腐败只是个别现象.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国企职工对当前*工作的成效并不乐观,这也反映了国有企业*建设任重而道远.微观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国企职工都能够准确地判断腐败行为,但是对于一些日常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不同政治面貌的国企职工对*的认知情况和差异:与党员和*党派身份的职工相比,普通职工(群众)和团员对*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情况了解程度不够、关注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对*制度的设计还是操作过程以及效果的评价上,*党员的评价普遍高于其他类型政治面貌的职工;在发现腐败问题后的行动选择上普通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低于其他政治面貌的职工,顾虑较多.

不同工作年限职工对*的认知情况和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职工都对W企业的*工作有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工作年限越长,职工的态度就越积极;工作年限越长,对权力制约和*机制的认识更深刻;不同工作年限的职工都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更容易产生腐败行为,都认为加强上级和群众的监督,建立企业内部*制是国有企业*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不同文化程度职工对*的认知情况和差异:在对各类型显性腐败行为认知方面,学历越高,认识就越清楚;对于隐性的腐败行为,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均表现出犹豫的态度;文化水平越高,对企业内部*制度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也就越高,对腐败行为实施的侥幸心理也越强;相反,文化水平越高,对腐败行为监督的积极性却越低.

不同性别职工对*的认知情况和差异:无论是对宏观环境的评价还是在微观个体行为的选择上,男性都比女性表现得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男性比女性更为关注企业内部事件;女性自我保护的观念强于男性,当发现腐败行为时,选择不*的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

不同职位等级职工对*的认知情况和差异:在对腐败的认知方面,从整个社会环境以及W企业的角度来看,高职位职工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职位较低的职工对腐败现象的认知更为客观些,认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建设过程,以及对制度内容的了解程度,高职位职工的了解程度都比低职位职工高;高职位职工检举腐败行为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低职位职工在选择是否检举以及检举的方式上都会更多地考虑对自身的保护.

总之,政治面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性别以及职位等级等因素明显地影响了国有企业职工对*的认知情况.所以在构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系统时,要考虑不同群体职工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建设企业廉政文化,推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断进步和精细化.

第五篇法律大专论文范文格式: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内容也随之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突出基本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任务,以满足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执行这些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全科医生.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与全科医生队伍质量密切相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日益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研究已陆续有较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效果方面研究,侧重于对全科医生培训内容、培训需求、培训效果等的分析研究.第二类,是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三类,属于全科医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反映的仅仅是这一阶段培训要求的研究.但是,对于有关全科医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至今没有全面、综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方案.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增强基层卫生的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性好、服务能力强的卫生服务,政府出台了多个有关支持基层卫生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和建设.但是,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和服务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全科医生职能的界定,尽管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有关的支持基层卫生服务的政策,各地赋于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对全科医生能力要求并不统一,因此,至今尚无普遍适用于各地区、专门衡量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也尚无适用于某地区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本研究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开展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趋势的政策分析,二是基于文献调研和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三是基于广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同时,在深入分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全科医生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第三章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研究,第四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第六章全文总结.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旨在以广西为研究现场,通过对广西农村和城市社区广泛的、深入的、多元的、多形式的调查,获取可靠的、丰富的、全面的结果,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广西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评价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借鉴价值.

研究目的:

(1)分析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

(2)构建专门针对广西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

(4)提出加强广西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全科医生定义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学习(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获得政府认可的培训证书并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的结合.

1.研究现场与样本

(1)研究现场

本研究现场是根据2009年广西经济发展状况,将广西14个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本研究选取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经济状况的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等三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

(2)研究样本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研究现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群体.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总共为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乡镇卫生院的102名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共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乡镇卫生院共57名全科医生为研究样本.

(3)专家遴选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遴选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熟悉、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就职于广西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各级医疗机构等有关专家50名.

2.研究内容和工具

(1)有关全科医生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法研究全科医生发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现状理论.

(2)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102名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全科医生对其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的认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创.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初步创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采取专家咨询法和相关矩阵分析法,对初创指标进行筛选和优选,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的权重.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5)确定指标测量标准.采用文献法结合工作实际,对指标做进一步说明,确定其测量标准.

(6)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57名全科医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

3.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样本是全科医生和专家,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我们采取的是自行填写调查表方式,回收经审核有效后进行录入.

4.质量控制

本研究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问卷材料附上重要参考资料,收集的信息双人数据录入等措施对调查质量进行控制.

5.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EXCEL2007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资料于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3月28日期间收集完成.1.102名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02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回收100份资料中,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名,占60%,乡镇卫生院40名,占40%;年龄在20-30岁之间占22%,在31-40岁之间占50%,在41-50岁之间占18%,在51岁以上的占10%;工龄≥20年的占8%,工龄16-20年的占16%,工龄11-15年的占24%,工龄5-10年的占40%,工龄<,5年的占12%;本科占8%、大专占73%,中专占19%;高级职称人员占8%,中级职称人员占30%,初级职称人员占62%.

2.100名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认识调查情况

在调查的54项构成要素中,有9项要素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认为不属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范畴或认为不需要,其余的45项要素被100%的调查样本认为是全科医生需要的综合素质.针对有20%以上调查样本有意见分歧的四个方面,即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方面、卫生系统相关法学知识等,继续将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全科医生对要素赞同率越高.除对卫生系统相关法律知识这项要素认识一致外,其他三项要素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赞同率比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赞同率高.

3.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情况

研究共对50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然后遴选权威系数排名前20名专家进行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的评分,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三轮的咨询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总共有58人次提出修改建议,占总人次的58%.50名专家来自各相关利益方的代表,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师10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10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院长10名,*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二级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基层全科医生10名.专家中研究生学历占42%,高级职称占54%,全科医生占40%,专科医生站20%,咨询内容较熟悉以上者占64%.专家个人权威系数在0.54-0.90之间,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共提出的建议共27项,其中删除二级指标1项,删除*指标18项,增加*指标3项,修改*指标5项.最终将初构的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修改为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以技能权重最高,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三位的指标是全科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4.57名在职基层全科医生自评检验情况

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57名在职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检验,寄发调查问卷57份,回收50份,回收率88%,有效率100%.回收50份的总平均分为69.22分,一级指标的态度、知识、技能三项,自评得分分别为:77.72分、66.86分、63.09分,以态度得分最高,以技能得分最低.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调查样本,其评价结果比较P<,0.001,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年限,自评得分越高.

结论

1.本文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2.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全科医疗技能是全科医生执业之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全科医生执业的关键,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全科医生执业保证.

3.评价体系说明全科医生职责不仅要承担防、治、疗等的全程化服务,还要承担教、研、管等的立体式职责.

4.针对目前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提出优化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建议(1)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2)优化基层全科医学课程体系;(3)强化基层全科医生实践教学,重点是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4)正确定位全科医生职责;(5)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等;(6)逐步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本文主要特点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广西属于首创,填补区内的空白,有向区外推广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以下三个“三结合”的特点:

1.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的“三结合”

在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客观性的评价体系.具体言之,即是对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对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和全科医生现状的实证分析,采用医学与“照顾医学”、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学与医学*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操作方法的“三结合”

通过对专家问卷和专家咨询、对基层卫生部门全科医生问卷调查和评价体系试评、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三者相结合,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具体言之,借鉴Bloom教育目标分类技术,编制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量表,从全科医生调查中得到赞同,后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遴选一级、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再应用到全科医生中试评价,了解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

3.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能设定的“三结合”

形成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借鉴功能三者相结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提高评价体系的应用效益和效果.三个功能即为,一是卫生部门对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功能,二是全科医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诊断导向功能,三是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借鉴功能.

主要论述了法律大专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法律大专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法律大专论文选题 法律大专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新颖的法律大专专业论文题目 法律大专专业论文题目怎么取
[3] 法律大专专业外文文献 法律大专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法律大专论文范文参考 法律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法律大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