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京城学术论文怎么写 关于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范例3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说和长篇小说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8

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范文

《长篇小说汉京城会纪要》

该文是小说和长篇小说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和京城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编者按:

刘林海80万字的长篇小说《汉京城》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广阔而又壮丽的画面.从农村到城市,从官场到市井,行业贯穿工农商学兵.各种角色穿插并行,上演了一幕幕人间大戏.作品以健康向上的理念,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

同时小说也是一部深刻的反思之作.

小说发行后不久,由作家出版社、西北大学文学院、省作协主办的刘林海长篇小说《汉京城》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商震以及李邦邦、李艾平、李国平、方英文、杨乐生、段建军、冯希哲、韩鲁华、仵埂等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作者凭着三十年丰富的职业经验,通过对社会的广泛触及,人性的极致剖析,司法的深入感悟,从中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描写到今天,时间跨度近四十年.再现了我国司法体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完善的历史进程.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传达了正能量.

贾平凹(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

首先是要代表作协祝贺林海的长篇小说出版.这确实是一个才冒出来的新人,但是冒出来就不同凡响.因为这部书是两本,我看了以后,总的来讲,觉得这个小说很好看.因为大家读书,实际上最基本、最简单、最靠谱的东西,就是好看.再一点从同行、业内来讲的话,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扎实、很浑厚.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来,林海先生,他的思维,他的眼光,他的胸襟都是很大的.作品大局的、整体的把握和驾驭做得都很好,一系列的人物都写得非常好,血肉丰满,叙述得也很生动.他本身是律师,书里面牵扯到的法律方面的东西,是一般人都达不到的.他的小说不像才开始写的,像泥石流,洪水之类的,有一种很喷发的东西.

但是我下来要谈一些想法,不是对他的批评,而是由他这本书引发的一些思考.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感觉到,毕竟是林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作经验上还是不足的.

第一点,我觉得怎样能更好地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在我的感觉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在某些节点上齐活了,如果粘在一块儿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写的个人的故事,可能就是时代的故事.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虽然《汉京城》大家都评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地展示历史,每个节点都有涉及到,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还不是特别地叫人拍案叫绝.因为对书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编年史性质.主人公和主人公周边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或者故事突发出来的气息,一定要和这个时代血肉相连、无法剥离,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东西.

第二点是关于小说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般读小说,并不是站在国内文坛或者世界文坛看它的意义,也不是看它有没有深刻性,而就是看它是否好看、有味道,能吸引你读下去,而且读完了能记住一些人物或者一些情节或者几个细节.第二读了以后可以带来一些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智慧性的启示.第三个能获得许多知识.第四可以摘录一些名言名句或者优美的句子.实际上我上面提的这几点就是读小说的理由.这可以从我们读外国的名著或者读《三国》《水浒》《红楼梦》的过程中找到证明.反思三十年來,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要进步,要向西方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冲突之处,国内的改革有社会的矛盾和诸多艰难.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小说就有浓重的批判意识、批判的元素,我们这种批判的元素常常被作为深刻或者肤浅的标准来衡量,而且渐渐成为一种观点.其实任何思想、任何观点,和所谓的深刻,在历史上、在文学史上都是瞬间的、暂时的.老话说得好:事实是长久的.只要你在历史的、时代的背景下,写出了人物和情节,这些人物和情节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会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我们更看重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的有趣.文中散布的那种人性的智慧,或者对人性中那些隐秘的东西的揭示.从这几点看,我觉得《汉京城》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第三个问题,关于时间顺序这种写法.因为这本书,它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写白川找女朋友、上班、打官司、纠结的案件,从某一种角度上面来看,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因为现代小说已经不大注重这种写法,不太注重按照时间顺序的这种写法.所以,我希望能在以后写的时候,尽量地吸收现代的写法.

第四点,在叙述方面还是有些遗憾.有些章节句子写得很细致,也不分段,另一些章节,一句又是一段,在叙述上不是特别的统一.再一个就是从整个文笔来看,有点太过于说事,而团块的东西写得不是很多,不是特别充分.就像戏曲,有过场戏也有大段大段的唱段词,现在咱这个唱段词写得不充分,大量的就是过场词.如果太过于说事了,就容易陷入说故事之中,影响小说的趣味.

商 震(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诗人):

《汉京城》我读过之后,总体感觉就是一部立体的、社会进程的众生相,是一部时代的、丰富的宏伟画卷.所谓作家的成功,那就是他在作品中人物的饱满,对时代的那种有效的刻画和反映.在这两点上,刘林海先生做得都很到位.

《汉京城》所展示的时代画卷,是我们这代人非常熟悉的,其中的人物、事件都历历在目.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把他所身处的时代有效地饱满地反映出来,而林海先生在这部小说中让各个人物都能在这个时代中活得生机勃勃、活得血肉丰满.这表现出林海先生在社会中一直是以一个普通的血肉之躯,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对时代的眷恋来生活的.因为在生活中他带有着这样的情感和姿态,就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就使得他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他并不是直接面对时代,面对时代变迁,面对人物命运中各种惊险,而是像随风潜入夜一样,让各种人物在特定的场域内表现出应有的一些性格和特征,以及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各种展现.他个人的态度、个人的身影隐藏得非常巧妙,他不是带有那种很强的、主观的心态,对时代和人物命运进行评述,而是让时代按照秩序发展,人物的命运按照特定的、特殊的场域发展.这就使得这部书好读、好看.

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一方面感觉它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它反映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物和时代共同发生变化时的各种特征.《汉京城》到现在为止,出版时间不长,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我们作家出版社近年来优秀的文学产品之一.

李国平(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小说评论》原主编):

我读刘林海的《汉京城》有几点感受,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表达一下.

我觉得刘林海这本书还是一个有原型的书.在这本书中,每一个人都能读出来这个时代人物的影子和这个时生的事的影子.《汉京城》从一个草根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开始,写到因为身份、职业、责任、良知,介入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暗含着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一个全方位的、全面的调动,也应该看作刘林海这个作者的人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和他对社会理想和人文理想在文学方面的一个践行.

第二点这是一部艺术志向有豪迈之气的书.我读《汉京城》想到什么?想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彦的《主角》,还有梁晓声的《人世间》,都是有抱负的,寫人物命运来展现广阔时代的、生活的作品.《汉京城》这本书我觉得也应该可以在这个立意上解读,作者和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暗含着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改革开放,作者叙述的正是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图景,可以说是鲜活地、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立体的、社会进程的众生相,是一部时代的、丰富的宏伟画卷,是对时代的有效的刻画和反映.《汉京城》这部作品,对时代的反应和刻画,他的完成度还是相对高的.

第三个我要表达的,我觉得这本书是含着、拥有着作者人生思考的一本书.这本书写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许许多多的曲折的、跌宕的、偶然的和必然的、离奇的等等人生经历,这里有自卑和自强、消沉和奋斗、友情和爱情、忠诚和背叛、情与理、法与情、红与黑、黑与白、小我和大我、沉沦与救赎、生与死、个人志向和社会远景的分裂和统一等等.我觉得作品无疑是有深沉的批判的力量,有忧患、有忧思,还有悲悯,但是更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能够阅读出来的,还是积极的、正面的人格力量和时代精神,讴歌的是善良正直和担当,整部作品洋溢着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气息,寻求的是源于时代生活所催发的某种社会理想或者人文理想.

张书省(陕西省电视台原副台长、作家):

从《废都》以后,我这20多年没有逐字逐句不挑行地这么看书,刘林海的这个小说我是第一次这么看.看完以后有如下感受:

第一,真实性.小说的故事真实到逼真、真切的程度,真的像我们身边的事儿,的确不容易.真实性是小说的灵魂、基石、生命.这是真理,也是常识.当然也有生活的真实,现实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文本的真实,但是前者是基础,是根本的.《汉京城》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洪水是真实的,死人是真实的,死里逃生、生死无常、救死扶伤、视死如归都是真实的,农贸社是真实的,股份和承包也是真实的,文物盗窃、文物大案更是真实的.《汉京城》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从白川到孙鸣飞、苏春明、韩浩平、秦大明、老记者老田、秘书长欧阳都是真实的.姚丽霞、姚丽娟、明亮、肖红等这些书中的人物不仅都是真实的,而且是鲜活的、栩栩如生的.作者把自己的艺术才华渗透在作品中,形成源于生活更优于生活、美于生活的这种真实.这才是作家的本领,水平和才华.

第二,时代性是这本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刘林海的《汉京城》是一部展现、反应、表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作品.从小说洪水淹没康宁县城,从一个大学生到一个老记者、一个秘书长反映的抗洪救灾的这个片段的场面到主人公在小说的结尾的时候,重返康宁的高速动车上,包括下车以后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的美丽的汉江山水新城,作家紧紧地按照时代的脉搏,大笔地书写了我们经历的、面对的深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现实社会,伟大的中华民族.作家从一家一户的生活,从白川的农民家庭到苏春明、孙鸣飞、姚丽霞、吴君玫、韩浩平乃至于马秉义、王大毛,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不在我们的身边.另外,从人物到情节到细节的描写,都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浓浓的正能量和深深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当小说主人公在心中升腾起“歌唱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是灿烂的阳光”那段歌词的时候,我个人感觉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惶惶80万字《汉京城》的主旋律呢?

第三,地方性.就是《汉京城》这本书体现的地方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特点的,越是人类全球的.发生在汉京城的这一系列故事是汉京的,是西京的,不是南京的、北京的,更不是、纽约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典型人物所存在的典型环境问题.我认为这个环境是很典型的.环境典型了,人物也就典型了.小说笔墨最重的核心事件是汉京城城乡之交的富民村,这里埋藏着万千宝藏文化的土地,就是生养我们的,我们的脚下的这片土地.这里有未开发的始皇陵、乾陵昭陵等人类文明的结晶.仅仅一座一人一马陪葬的秦兵马俑,就让一个世界折服,让西方列强的主人们拜倒,更不用论其他.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从空中看上去就像四支上了弦的箭,箭尾被钟楼勾着,箭头分明搭在如弓的城墙上,时刻要离弦而去.刘林海的书中像这一类型的话,时代性的、地域性的语言,我个人认为想象是非常精彩的.

第四点,个性特色.我认为这是作品最大的特色.《汉京城》的人物是多种多彩的,但都是个性色彩浓厚的.明亮是一个,肖红是一个,魏秀芹是一个,短短露面的律师盖军也是一个,保存着多年股票的老梁头是一个,白川的父亲——保存了多少年儿子也不知道的、送给姚丽霞的家中数十年唯一存在的劳模的奖章的七大爷是第一个,包括反面人物和他的儿媳妇生出来的孩子的马怀礼也是独一的.另外有许多的情节非常的精彩,特别是笔下感彩极为浓厚的描写,这无疑是小说的最大的亮点.不是一次两次,我多次在读的时候都眼眶湿润,甚至有泪水涌出.

当然,小说也并非无懈可击,究竟是开山小说,是第一部,题材上容量似乎可以再增大些,人物的主人公可以再丰满一些,后半部大部分笔墨都给了那些案件,白川就远远地躲在了一边,白川本来在每一个时刻都应该出现的,情节的计划程度也可以更激烈一些.这个作品的立体感非常强,我在看的过程中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改成一部80集的电视连续剧,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题材.

梁胜国(陕西省律师协会原会长):

《汉京城》我有幸先睹为快.《汉京城》这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活的人物,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主人公白川,这或许与我和白川同样都是律师身份有关.可以说,白川身上烙印着改革开放后我们一代老法律人成长的影子.白川从高等学府汉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虽接受了法学专业教育,却分配到了与其专业毫不相关的省农贸社,但命运注定要让白川走上一条和孙鸣飞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白川成为律师的过程,尤为精彩.作品是通过安排白川与韩浩平的系列冲突,奠定了白川身份转变的一个基础.因为韩浩平,白川蒙冤被抓,在看守所接受了一场司法洗礼,老道的经历让白川感受到法与情的格格不入,自己最后恢复自由竟是因为一篇报道,而不是心中的法律,这无疑对法律专业毕业的白川触动很大.而后,情节陡然一变,韩浩平因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逮捕,有着法律背景的白川不计前嫌,请出自己的老师周华安担任韩浩平的辩护律师,而周华安老师有着对法律的精准把握,对案情的精研细磨,最终运用法律的武器让韩浩平免遭一场牢狱之灾.通过这次辩护,白川不但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律师,更是对这个职业充满了信心.这一情节,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法治印记.我们国家当初没有司法考试,填个表报司法厅审核一下就可以,律师当年甚至都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很多人都是一腔热血,满腹情怀地选择了这个行业,并为之奉献了一生.作品中白川以其精湛的法律功底,深得客户信任,韩浩平、秦大明等也成为了他一生挚友,而与其惺惺相惜的苏春明以执法者的身份守护着法律的天平,总的来说,这就是一部以律师为主线,以法律为素材,弘扬社会正义的法治小说,更是我国司法改革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入感悟.

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我是加班加点把作品看完的,看完以后有几个非常强烈的感受.

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几个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都是有变化的.正是因为有变化,所以才能够给人带来很好的阅读快感.每一个人物生命轨迹的变化,林海的处理都非常到位.林海写人物变化的时候,情感变化的时候,例如孙鸣飞,他开始的时候做的那些事情,和后来他的情感或者出轨这些细节,读起来都觉得非常的合理,如果没有他前面的人生的那些事情给他铺垫,像他这样一个人,像他那样一种经历,他一直做干部那么的清廉,最后出现这样的事情,你看起来特别的突兀,但是到后来都重合了.包括白川人生,从他最初就显得初生牛犊不谙世事,到后来逐渐地以他的性格,正直地去处理他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每一桩、每一件人物性格的轨迹,包括人物关系的处理,给人感觉到林海不是在做律师之余来写小说的,而是一个对小说这个艺术的结构、对小说处理人物之间关系的这些细节做过很深很长久的研究之后才下笔的.

另外,林海写的这个小说不是写个人的成长史.虽然我们在他的这个作品里面能够看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初出茅庐到经过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各种风云的浸润陶冶,他不仅仅是写这个个体的,他是把这个个体放到时代的社会风云中来写.你不但能够看到个人的成长的历程,也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的动荡、时代的变化、时代在个体身上的印痕.所以作品是写人物成长的,但是又散发着这个时代的变革的气息,因此这个作品有着很大的气象.由此,我看到刘林海仅仅只写了一部作品,如果说他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觉得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更大的影响.

方英文(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我和林海是同班同学.毕业多年以后,他写了这么一本书.第一我感到吃惊的是,看到前面第一章的时候马上会心一笑,文采上这么好,写得这么流畅,很有.第二个看到吃惊的是,当我读完了以后,感觉这是一部很成功的长篇小说,80多万字.最后是又不吃惊.因为他是一个律师.大家知道律师的脑袋是什么脑袋,把凉水说得都能点出灯来.这不仅是形容他的口才好,也是形容律师的厉害.

写小说,主要是写人物形象.这里面几个人物形象都写得非常好,按理说,白川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但是这个主角的形象反而不如韩浩平、孙鸣飞、马秉义.我认为这三个人物形象写得特别特别好,尤其是这个孙鸣飞.孙鸣飞本质很善良,又积极进取,尤其是他让他的父亲来给省上的干部领导按摩,这个过程写得非常好.我认为作为父子感情,父亲对这个儿子,尽管要拉关系巴结领导,作为父亲他愿意这样做.但是父亲到了豪华的宾馆,住在里面,住不安宁.农村来的乡下人,但是他为了儿子就忍了.从孙鸣飞的角度上来讲,这个父子关系非常的动人,基于儿子和父亲的这种关系,孙鸣飞这个人还是想进步,但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状态下,他必须把父亲作为一个资源.所以,总觉得这个引起了人的一些很复杂的感觉.所以说孙鸣飞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写得非常好呢,他写了一个正直的官员在这种体制下,如何被围猎成腐败分子的,他败给了一个手下叫杨昌利,这两个角色都特别好.还有,马秉义这个角色写得非常好.书中关于马秉义有一个细节,就是他把王大毛往水库里面去送.那一段我反复看,把马秉义内心善和恶的斗争写得非常好.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写得非常成功,成功的是文学和法律的高度結合.因为我们一般搞写作的,本身对法律是一个盲区,就是不懂.恰恰这两个都是需要纯粹.文学有一种优质的,总是看到人好的、浪漫的、虚幻的一面,法律经常面对的是人性的丑恶,容易走向一个极端.所以林海这个小说,刚好律师、法律都面对人性,因为法律是面对人性的丑恶.文学是主要面对人性的美好,歌颂人性的美好,这个设计显得作品单薄.但在林海是天意,让他写出来这么一个非常好的非常热闹的作品,就是要改编成一个电视剧,改成一个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也是相当好的.

丁科民(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诗人):

林海写出来这么一个大的东西,我表示祝贺.

我读了书以后,觉得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在思想精神上具有时代性,在故事结构上具有传奇性,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性,在文学理念上有一定的扩展性.

说到题材上面有一定的开拓性,就是他写的这个题材,涉及供销系统和律师系统,包括我们听说的城中村改造,这些生活我们是不了解的,看不见的.他把这个系统,尤其是供销系统反映出来了.原来社会上的集资曾经由供销系统来完成.这里面的那些人的生活、那些东西我过去一点也不了解,是那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关于律师诞生的历程,和律师之间的那些绕绕弯,怎样把人抓进去,好多我们过去不太了解的.这在题材上,是有一定的开拓意义的.

第二点,我说的是时代性,是社会生态的立体性的揭示.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比如说,空难、水灾,包括城中村改造、文物保护,这一切都集中起来,在一起显示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对于人性有一定的揭示.他从大学生角度完全把这个时代反映出来,和从别的地方反映是不一样的,这就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让人感觉作品志向就是要把这一段时代记录下来,向我们完整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一点做到了.

第三个就是故事结构上有传奇性,我没想到作者在编故事这一方面,有这么强的能力.一个大的长篇小说,不能揭露故事,那就没办法进行.这个故事跌宕起伏,有些地方是惊心动魄的,而且各种人物命运相互交织,前后呼应.比如说前面是坐的火车,后面为什么他又写了坐在高铁上,这个在结构上他有自己的考虑.

再一个就是在人物塑造上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正面人物,有反面人物,有人性的沉沦,也有良知的坚守.这些人物整个都出来了.有些人物,像里面有些女性,塑造得特别美、特别善,让人一看就心动.在火车上,姚丽娟一出来就让人心动,我就想着后面肯定有故事,后来她的妹妹出来了,写得那么善良,那么有气质,这个女性写得非常好.另外,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对于人性的揭示,它有一种宿命的感觉,尤其是坏人.方鸣是系统的,后来他又进到局子里面.孙鸣飞是个想的,到后来他就当不成.马秉义是一个村霸流氓,最后让他父亲把他羞辱了.所有人的命运都走到了一个宿命的反面,成了一个人生悖论.这个很有意思,能写到一定的命运感,表现在人物塑造上面就很有力度.

另外,在创作理念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我在这部小说里面也看到了这样的东西,虽有冷峻的批判,但是最后还要给人以希望,给人一种温暖,给人一种向善向美、向好向光明的东西.这也是创作中对现实主义的一种适当的、在现时代的拓展.也可以说,创作不能逆风而行,也不能跟风,那就是有一点,要借风.我觉得这几点是我读这个小说的感受.

最后我有几点看法,林海兄以后如果要创作的话,要注意,文体意识要加强.在风格上,方法上,在练就自己的语言特色上,要多思考,多加强.这样的话,在结构上,比如说大家已经提到了白川这个人物在里面占的分量,牵扯到小说的文体意识,在这方面以后要多多注意一下.

冯希哲(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祝贺这个作品获得比较好的反响.在我看来,这个作品用非常朴素的现实主义笔法写了我们中国人欲大门被打开的改革开放的前期三十年汉京城的民间秘史,它不是正史.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个人的感触比较深的是,作品的可读性比较强.这是什么样的原因产生的?有的作品我们读起来需要用理性去判断,而这个作品从感性产生愉悦感以后,也给我们理性的启发.我想有几点原因:

第一,这个作品的素材或者具体的事件,或者说我们在写作的环境当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艺术体验与生活体验的合体,表现在作品里几乎所有的事件上.刘林海大概比我早上学年的样子,他所叙述的这个群体的背景非常真实,经过的那个过程,尤其是我们的心路历程也很真实,都是农村孩子通过上学这个途径进入城市的.书中关注的事情,所有产生的事情光怪陆离,非常真实.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一般专职作家写作不太一样的是,这个作品始终把社会的公义感隐藏在所有叙述的背后.这种公义感又和中国传统的小说有一定的区别.所谓传统的小说,对社会的礼义廉耻、对人物和情绪的塑造过程中,有明显地跳在文本表面的痕迹,而这个小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它是隐藏在后面.所以,作者是非常智慧的,他把这些社会公义感都隐藏在了背后.我个人感觉,西大出现这么多大的评论家、大的作家,就是中文这个学科,我们起码看到的,它培养的特色就是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在这个作品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直到民国的历史都是禁欲的,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把物欲开放了之后,整个社会与人性的本来的还没有打开的强烈的冲突,在公义的背景下展开的一个故事的画卷.

第二,小说的叙述采用了一种类生活流的方式.无论从时间的顺序,还是对人物描写的正面性上,都体现了类生活流的特点.而类生活流的特点,又恰恰是能够反映社会变迁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的过程由个体来导引出一个社会的整体变化,和我们有些写作中把社会的环境和人物的形象剥离,只是简单的陪衬,有一定的区别.

第三,这个小说叙述了我们整个改革开放进城的这一批人,和后来的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工进城是有严格区别的,是有知识理想的、有社会理想的这一批人整个的心路历程.这个意义上,小说不光给我们贡献了一种艺术价值,而且体现了文学本来的一种功能,就是社会的记录价值.这是我的感触的其一.感触的其二,这个小说的艺术元素当中语言流畅、清晰、干净,比较考究,整个构架是比较宏大的.应该说在作者的阅读经历中,过去的经典化,对他影响比较大,而后来的新的后现代、现代这种对他的影响不太大.在记录当中,他把真实性还原到了文本当中.情感很真实,生活很真实,艺术的表现也很真实,而且细节非常的生动.我个人看这个小说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孙鸣飞这个人物在文学史上成立了,也就是说这个小说文本塑造的人物当中,他是饱满的.我们说小说就是人物塑造.他完成了非常大的艺术建构,就是这个人物很饱满,他不像方鸣那么坏.中国的文学史上、世界文学史上,写坏人的例子太多了,什么样的坏人都有.而这个人的坏他有底线,他还有自己的理想,他还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起源,把这整个矛盾加在孙鸣飞的身上,写得是非常的饱满.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人物,短短的一着墨,反而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韩浩平的第二任妻子吴君玫.她的出现非常短暂,但这个人物形象,我们翻开文学史,是一个比较新的人物形象,虽然写得很仓促,但给人印象很深刻.我看完以后感觉孙鸣飞就是中国当代的一个Lazarillo,给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贡献.

就一个艺术的本来的因素去评价或者处于当下我们评论的艺术价值来看的话,提供给林海几点商榷的地方.我觉得整个问题出在两个因素当中,一个是观念的问题,另一个是经验的问题.就是感觉作者的观念是在八十年代的末期、九十年代的初期,这么一个文学教育的年代,还没有深到二十世纪初期.所以,他对人物的叙述或者人物塑造多数是采用正面的描述、正面的叙述,而对其他的侧面或者隐藏的着笔不够.这就是文学的写法当中文学观念起的作用.如果后面要写的话,我建议把当下的,包括世界的经典化的一些文学写法多看一下,或许是这个文学观念能进入当下的语境.另外一个,就这个故事的容量本身和它的人物塑造,我觉得不值80万字,也就是40万字的量.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传达故事背后更多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一个正面的、简单的叙述.这就导致小说叙述的整个节奏过于平滑、过于细碎.这是因为经验的问题产生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其二,由这个经验问题产生的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或者传达表达一种期望的时候,人物和人物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事件和人物之间这种冲突和矛盾,不应该是单向的处理,应该是立体化的.这个明显受经验的影响,更多地采用平叙,插叙、倒叙不多,出现了一些淡化,或者是冲突不足,戏剧冲突不足.另外,由于经验不足,还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如何在文学文本中表达你的社会理想.小说看完以后我们都很阳光,但是这样给人去反思社会的时候容易导致深度不够.比方说,为什么方鸣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当中存在?我们没有得到启示,我们只是看到了方鸣的历程或者说他的命运.而韩浩平包括白川,他整个进入社会,由学生的身份,進入社会转变、历练的过程中,包括辞职所有的经历,几乎看不出人格、品格的一些变化、跌宕.从合理性角度来讲是值得推敲的.这也就还原到了另一个问题,现实主义中着笔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立场,用这种立场和理想,在叙述人物和情节过程中去批判,通过暗示性批判.这个批判或者说提供给人反思的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者提高.

仵 埂(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之前对林海不太了解,也不知道他写作品.他这个长篇给我这样几个强烈的印象.我想从两个层面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面就是作品本身所表达的社会生活所能涉及到的人物特别广阔.刚才上面几位说到的我也很赞同,就是对一般作家来说,他的生活圈子、他所生活的地域受到限制,很狭窄.你想要写广阔的生活,你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感知,或者说就没有在那个激烈的生活状态里,一般就很难触摸到当下生活的状态.像林海的这个作品,他的双重身份,既是律师同时又是学中文出身,这样两种身份使他在观察生活、在书写生活过程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他的律师身份.律师最能见到人性当中的黑暗的那种东西.他的作品具有这种广阔性,阅读快感的确很强,这个大家公认,我也是这样,拿起书你不用费劲,你不会感觉累.像有一些长篇,看起来还要费很大劲.这个作品,看起来有很强的阅读快感,一下子读完了.他的作品是写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人物、场景、故事都具有现实性、逻辑性,你感觉到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情境中展开,很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或者说符合这个人物在一定处境下的行为.所以我们就感觉他的作品写起来整个的人物都有这样的一种逻辑性在其中.

同时,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我说几点.他尽管是第一次写小说,但他对人物的把握,特别是对人物的逆转,这几个方面都写得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波澜起伏,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看完以后觉得真的是可以推荐朋友去看.当你感觉到长期在一个地域中生活,看了这个作品一定会得到很多启示

我特别要谈的是,通过小说我能感觉到作家本身所具备的那些正气.他塑造的白川这个人物,我能感觉到他身上的良知和正气从他的骨子里面展开,这一点我觉得不太容易.我觉得通过白川这个角色,也感知了作者.你能透过这个看出来林海这个作者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东西.他在律师行当里面干了几十年,竟然身上还能保持人性的纯净性.人身上的那种纯净性和良知性的一面,我觉得特别的难得.

这是我肯定性的方面,当然我也觉得有一些问题.一个就是小说要写到深处,写到人性,开掘到深处.人性开掘到深处的时候,往往人性就在黑白善恶之间,你感觉就进入到一种模糊的状态,不太那么清晰.但是不太清晰之下,又有人的此心光明,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此心光明.因为他小说的整个结构当中,我们看到了小说中间现代性的问题.就是以主人公白川为代表以及作者叙述的切入点来看,总是有着对于人生世相和社会的认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我现在要和林海探讨的是作品的最高存在,作品的最高存在往往就是整个作品的天空.

现在看来,林海所给予我们的就是人的良知.人的良知是整个作品的天空.作品的天空指的就是整个你酝酿在你笔下所构成的这样一部小说的氛围,在小说氛围中的人物所构成的小说世界,这个小说世界褒扬的是什么.《白鹿原》里面褒扬的就是仁义,仁义这两个字就是构成作品的天空.那么在林海的作品中,这个天空他确实通过白川这个人物,包括像韩浩平这样一些人物身上,能呈现出来他所想表达的.但是,这一点我觉得似乎作家的意识不是太明显,不是很明晰.就是你给你的作品要有一个强烈的结构的价值存在.长篇小说到最后实际上在比什么?就是比思想结构力,是思想的结构力把整个人物和故事结构起来.人物在他的那个思想结构之下,各自呈现自己的样貌.在这一点上,稍微感觉到作品意识不是特别明显.

再一个,我要谈的问题是关于笔法.现代小说的叙事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东西.我在这里要谈论的问题核心可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大众阅读.大众阅读层面,林海这个作品确实是在大众阅读的层面,但是在文学追求的那个层面,在小说叙述的这个层面上,可能还不太够.假如你再写小说,你这样的一些时间逻辑顺序,这样从前到后的叙事,也不太讲究叙事的手法,在这个方面要稍微地有一些改变可能会更棒.

韓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刚才大家发言,肯定的比较多,说的都是比较好的一面.我现在提出一些问题,咱们一起来探讨,林海别见怪.

一个就是关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命运的问题,我感觉人物塑造得最好的,给人能够留下印象的,不是白川,而是韩浩平.还有一个,我把他叫作烘出人物,前面也没有啥交代,后面写着拆房的时候就来了一个马秉义.烘托出事儿的这些人物,都写得比较好,可以说是性格都非常的突出,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白川这个人物比较难写,所以我就想到人说的一句话,鬼好画,人难画.还有一个,就是英雄好写,平常人难写.从这些角度来说,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可能你还属于那种塑造单向人、写单向人的时候写得比较好,性格比较突出.比如说李逵、张飞这一类人都比较好写,但是要写诸葛亮这种人就比较难写.作为书作者,怎样把他的人物形象的特殊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结合起来,是个难题.刚才有好多人都在说这个问题,我感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写得不是特别到位,这是一点.

第二个就是关于结构的问题.整体上来看,作品的结构是完满的,包括从形式上来看,开始坐火车到康宁,结尾的时候,又是坐火车到康宁,这是个圆形的结构.而且,它是一种时间结构.时间结构的中间,穿插着空间,康宁、汉京,还有红都,后来主要写的是汉京.写的过程中,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朝前推.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要组成一些扭点、特别是一些拐点的东西,从这些角度来看,我觉得作者都用力地在写,而且写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从开头写白川到康宁救了人,给人一个感觉就是在写一个英雄,给人一个宏大的感觉,但是到后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是他普通人的一些生活,更多地注重这一方面.但是在前面一下弄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高大的影子,设置开头这一情节和他后面这些情景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也就是说,你把人推到制高点,但是到后来又落下来.写拆迁那块儿写得非常精彩,很有意思.但是有一个问题,写拆迁的时候,你说重点写的是谁,实际上塑造人物最成功的是马秉义,并引发孙鸣飞,还有方鸣.从人物叙事结构上来讲,白川是整个贯穿的人物.但到这一块儿的时候,就没有白川,只是到后来打官司的时候他才出现,这就有一些断裂.还有,从人物设计上来讲,实际上白川、韩浩平和孙鸣飞,再加一个方鸣,这几个人是贯穿人物.这几个人,作为贯穿人物,你在写的时候,在叙事的时候,有些人就断了.比如说写白川的时候有一段就把方鸣不见了,有的时候孙鸣飞就不见了.就是说你在写的时候,作为贯穿的人物,你虽然说写白川,就像弹钢琴一样,你要把其他的也都照顾到.这是我在看的时候感觉到的.

第三个就是关于写生活.刚才有些人谈到,现在基本上不太谈了,就是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性的问题.从整个作品来看,我感觉到作者写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比较多,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更个人化的一些生活比较少.这实际上不是说不应该这样写,但是问题对于生活上来写的时候,一种是按照社会框架来写,一种是按照生活的、自然的发展来写的,还有日常生活.现在好多人是用日常生活来写社会生活,我感觉到作者这儿就有点把整个社会生活来写日常生活.还有一个,作为文学作品,离不开人性的东西.社会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或者个人化的生活中如何探讨人性的问题.我们都习惯于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等这些角度来评价一个社会或者评价一个东西,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维度对人性的开掘.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它的合理性可以用人性最大的解放和最大的合理来表现.从这些角度来讲,我不感觉到作者把这些人物的人性的一些东西,还有好多思想、情感的东西表现得非常的深和丰富、复杂.书中对单向人物的描写比较突出,最后写孙鸣飞和明亮,就是把这个最后走向的一个人,或者说被迫走向的这样一个人,对于他的情人的那些真挚的感情写出来了.但是这中间内在逻辑性在什么地方?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在什么地方?这些有必要再思考一下.

还有一点,就是感觉到这个作品对于生活化的叙述和靠前推的东西,还处在生活的一个平面上,而生活背后隐含的更多的东西是不是应该在以后写的时候做更多的考虑.还有,我感觉到在这个作品中,写的时候用的是加法,甚至有的地方我感觉到有些臃肿.再下来以后,再写的时候要学会减法.如果让我说,我觉着七八十萬字能用三四十万字把它写出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涉及到你把你这些生动的、丰富的生活如何让它更提炼一下,更凝练一下.让这些生活中的含金量更高一些.

王鹏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想谈两点感受.

第一个,就是《汉京城》在题材上具有独特意义.因为从法律的角度,用历史的视角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在当代小说乃至整个20世纪的小说史上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题材是一个很老的说法,小说重要的不是在写什么而是写得怎么样.刘老师这个小说,就我来看,它是具有史诗小说的史诗品行.我们会看到几十年的一个社会的变迁.其中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心理情绪,有时代特征的生活描述,人物心理世界的复杂的呈现,包括城乡生活的描述、勾勒以及塑造了一大批像白川、孙鸣飞、韩浩平、姚丽霞这些典型的形象.作品具有非常扎实的、结实的现实主义功力,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同时,作者在处理的时候,也表现比较好,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学界中经常讲,八十年代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时期.所以他将历史深处的好多褶皱呈现了出来.比如说我们从白川的经历来看,就可以看到理想化的认知.这实际上和白川刚走出来大学校园一样,是完全脱节的.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被罗织罪名、遭人陷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又具有讽刺意义和反讽效果.实际上,小说在多处涉及到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时候,我觉得都有一种拿捏到恰到好处的处理.另一方面,作者也不向生活泼污水,这个是很难的,就是捕捉到了人性的闪光之处,而且让我们感慨美好人性的消失.比如说白川丢了以后,遇到列车长姚丽娟,白川被总务科长韩浩平冤枉之后,主持正义的关处长以及同事马兰花等,都给予了我们一定人性的温暖.更难能可贵的是白川这个形象,在生活和现实中,他始终追求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给了我们一定的震撼和感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还有其他形象,包括韩浩平,魏秀芹,吴君玫,都是以他们的真情正义给予社会以回应和尊严.让我们觉察到了平凡中的非凡,瞬息中的永恒、平凡中的辉煌等,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因为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现代、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我们现在好多作家不再热衷于塑造这种立体的、饱满的角色,或者说已经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就刘老师这个小说来看,我觉得刘老师因为在文学及文艺界之外,所以他免疫了这个病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另外一个方面,《汉京城》具有非常可贵的反思意义和现代精神,在小说的多处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反思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对农贸社分工利益的平衡问题,8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问题,还有人才选拔与应用的问题,乃至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问题,虽然着墨不多,但都有深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现代意义.不太一样的是,刘老师是搞法律的出身,我们从老师这个小说里面,能够看到80年代以来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言语环境空间,律师这个职业如何从司法厅的下属部门成为一个具有半官半民的意义的组织.这个也给我们呈现了现代法治精神落地生根的转型过程.另外,小说这种精神投射到了白川人物塑造上面,使整个小说具有一种庄重正大的艺术魅力.比如今天我们也说律师是一个高危行业.

另外,任何小说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汉京城》一些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说过多的巧合,白川与其他人物的巧合,白川与肖红的巧合,韩浩平的女儿与方鸣的儿子恋爱等.另外,人物形象转变的突兀,情节的猎奇,部分内容的表象化,就是没有把题材的社会意义转化为文学意义,包括结局让我们感觉到像警匪片一样.但这些我感觉都不能遮掩《汉京城》在小说题材上的拓荒意义,以及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给予历史和生活以真情、以正义的这种丰沛力量,这些都使这个作品放射出光辉与持久的魅力.

陈然兴(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这个小说的主题,我认为应该是从法治建设角度来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实际上是权力腐败导致的社会的不公正和体制内部无序的状态.他的批判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塑造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实际上是孙鸣飞,方鸣,包括刚才很多老师没有提到的明亮这个女性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腐败典型.另外韩浩平这个人物,我认为是很有问题性的.他是一个好人犯法.好人也会犯法.这个问题在哪里?我们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当中,我们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我们始终认为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就会牵扯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法制建设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始终无法跟进社会的进程?真正的阻碍因素是什么?我认为道德本位是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力量.所以在韩浩平这个人物身上,我认为是很有问题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这个小说对于主题的发掘还有进一步的空间,也就是对于我们人物的文化心理这个层面,尤其是文化无意识的这个层面.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都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对于法律的神圣性,我们真的有意识吗?法律是什么?法律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能在普通民众的心理都没有考虑到.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反思,我们社会的腐败实际上是从官员到普通民众的这种生活的腐败,是无法、是不可能根除的.所以怎样在现实主义描写的基础上去挖掘文化心理?我认为是这个小说或者此类小说应该去进一步做的.这就是我的一点意见.

马玉琛(西安财经大学教授、作家):

我看完这个小说,主要有几点要说.

第一个是关于生活基础.刘林海这本小说生活基础非常扎实,就像柳青.但是刘林海的生活不是像柳青那樣的,刘林海的生活基础是在生活本身当中,或者刘林海自己就是生活本身.他这个生活基础非常扎实,很令人羡慕.

第二个,就是关于建立在这个生活扎实基础上的一个现实情怀.刘林海对这个现实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显示在第一个特点上就是潜伏在生活领域深处看生活,就是在生活里面看生活,看得既细致又认真.生活的许多细致都被他写到了小说当中,敏感性体现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能把各色人物分类归档.这些人物的原始状态鲜活地保留在小说当中.敏感性体现在第三个点,就是刘林海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本质具有独特和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本质就是三个字,权钱色.他把这个看得非常透,这三个字是刘林海具有代表性的总结,也是全书牢固的基础,就是这三个字.所以一切都因此展开.

第三点,带有原始风味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是典型的在场写作.受路遥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样的写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作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真实感,就是你能读到生活,本质感非常强.人物、事件、情绪鲜活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在你眼前站着一样.但这种写法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面对真实生活的高度审视,或者说缺乏审视的距离性.站在生活里面看生活和站在远处看生活是两码事,如果能把两个都结合起来会更好.

第四点,小说的结构.因为他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所以他这个结构模式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用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化来勾勒情节和串联人物,编制的情节和命运在情节中又紧密地和改革开放当代事实连接在了一起.所以这个写起来就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情节大开大合,人物命运变化,跌宕起伏,读起来非常好看,也紧凑,非常吸引人.

第五个,关于小说的人物.从头到尾,我觉得主要设置了三个人,一个是白川,一个是孙鸣飞,一个是韩浩平.就是从刚开始这三个人产生矛盾,一直写到结尾,用这三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人物和故事情节,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三条主线.其他人物由这三个人物来勾连,形成主要人物和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这么三个层次.为什么叫长篇小说结构,因为他把层次能铺排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都靠这三个人物主线来串联起来.在阅读中判断这三个人物,韩浩平写得好.因为这是一个从家奴式的、被动式的人物,最后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刚强的,真正男人的一个转变,人性的转变.但也有瑕疵,比如他被蒙蔽吸毒,去贩毒回来以后,还有失去自己亲爱的妻子以后,他对方鸣报复的行为有点低档.总的来说,正能量人物写得不是太好,负能量人物写得还是好一些.最好的是马秉义.马秉义这个人写得好.我觉得这是个把这个社会本质看得最清的一个人.他知道这个社会本质是什么,所以各色人物他可能也非常清.如果这个人放在战争年代,他是一个隐蔽战线上的高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思维是步步为营,而且他处事像君子,处事有准备,都是准备好的.但是刘林海把这个人写得稍微有点简单,就是纯粹写成一个坏人了,这个人如果你黑白正邪两道加在一块儿,会更好.

白川这个人物,我觉得写得不好.刚开始,他是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因为打架把他弄进去了,首先你要想他是法律知识特别强,谁能把你弄进去,刚开始他肯定是不去,想尽办法最后还得去.这个你要看沙特和卡夫卡,学那个法律和生活的荒诞性,学一下人家是怎么写的.这个我不说了,说一下结尾.这个小说看到最后让人感觉非常的紧张,跟看大片一样.但是这个结尾,我觉得和人物设置上有一定的关系,不是太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你是一个写现代小说的人,写在最后,你还是各种矛盾的解决去找一个尚方宝剑,这个是小说不允许的.你不能写找一个上面的人帮你解决,要是没有这样的人可怎么办.一个好人,找一个有权的人帮你说一下.第二个就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这个大片演得太多了,就有点俗套了.第三个就是恶人得恶报,好人得好报.这种宿命论是虚假的,真正生活中其实是好人吃亏的多,而恶人好着呐.所以,我觉得这个结尾没有提升上去.

杨乐生(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这本书我看得比较早,那个“序”里面涉及到的一些话题,其实我觉得还有几个点,就简单讲几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点.

一个就是通过这个作品可以看出好多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今天的生存问题.前面好多人都谈到了,就是今天的中国人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作品里面一些人物,我感觉刘林海自己一开始没有具体意识,就是仵埂刚才讲的“明晰”,他几乎没有明晰的想法.他自己跟着感觉走,也真跟着感觉就走了,但给我们看的人带来了好多问题,作者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我注意到,刚才前面好多人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就是这个《汉京城》,它有比较高的独到的认知价值.我们看这个作品,除了司空见惯的人和事外,还通过几个人物形象带出了几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回避了一些矛盾,书里面几个重要的人物都是干什么的?大家都是辞了公职的人.也就是脱离了体制的一群人在当代中国怎么生存?这恐怕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很具体、很尖锐的、很麻烦的一个问题.民营企业家,这个作品也写到了,包括通过作品人物思考的十年周期律,那都是很沉重的话题.脱离体制,怎么生存?能否生存?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可叹、可悲、可喜、可贺,都非常沉重,这是这个作品被漠视的、重要的特点.精神状态就更难看了:价值体系紊乱、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精神沉沦触目惊心.仅就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而论,人为的干扰、干预和不言而喻的有形无形的多种阻滞力,立即可以看到法制建设艰难曲折、任重道远.在《汉京城》里这些东西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它本身就是帮助思索这个大问题的一面镜子.当然,我要讲的几个问题林海他自己可能不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不是吃文学饭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可能还让我们欣喜.所以方英文吃惊.作品未出版前原稿我看过,看得比较细,所以我不吃惊.

我们今天谈的话题就是这个长篇小说,刚才有人讲到了改编之类,我对它没有兴趣.我认为把小说写得好读是一种功夫,把小说写得有魅力是一种才华.在功夫这一块儿,林海还是相当不错的.但要体现出文学才华就有点麻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艺术观念要更新和突破,个性的追求和形成,艺术思考的准确、到位,恐怕提升的空间是很大的.要谈魅力,要求就更高了.文学也罢,小说也罢,它首先是有刚性的艺术要求的.假如我这个老同学还要搞文学,我觉得话可能不太好听,那就是《汉京城》仅仅是刘林海先生、刘林海同学的一个起步.仅仅是起步而已.如果用文學性要求,我都不愿意再往下讲.有人说,你是这个看法,你还郑重地推荐出来.那是因为我们是吃这个饭的,文学是要付出一生的事业,甚至讲,可以是一个光荣的、高尚的事业,在这个行当有若干夸父死在了追求的路上.我觉得刘林海很有才华,对文学有兴趣,是大好事.可是,真正要做一个作家,那是要付出毕生的代价,甚至是惨重的代价.因为作家本身的悲剧太多了,为什么出现了悲剧?路走弯了.甚至走的是与文学越来越远.在这一点上林海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甚至有点自信地还是要讲一句:我喜欢我这个老同学,我也喜欢《汉京城》.

刘林海(《汉京城》作者):

今天对我来说必定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能够有泰斗级的人物贾平凹老师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本人的作品进行评点研讨,实在是一件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生幸事.

因为本人多年来和文学已经有了相应的距离,对当代文学的潮流和创作手法知道得比较少,虽然说还有阅读的习惯,但是难免雾里看花.对于当代文学的精髓自己没有机会,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接受,所以在创作手法上可能就显得有些原始老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仍然是我脑子里面牢牢的脱离不了的信条.尽管自己知道,已经相当落伍了,想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一些新的手法,又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只好在自我迁就中硬着头皮写下去.

《汉京城》这部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在构思上有点儿信马由缰,所以这个作品的整体布局可能表现出来一个外行 难以克服的缺点.这个小说出来以后,当它面向社会,通过和别人的交流,我感觉到它有很多败笔.比如说,作品刚一开始,对白川的第一任女友张丽霞用了很多的笔墨,但是其后在一场水灾中,面都没有出现就去世了,再没有下文.白川当时关在监狱里面,和牢头狱霸413有了密切的接触,但是其后也没有踪影.另外,刚才各位老师也谈到着力刻画的头号人物白川反倒显得微不足道,被其他的二号人物、三号人物所抢镜.为什么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在构思上、在布局上太嫩.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还是衷心地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稚嫩的这种宽容.对各位老师中肯的批评,我心悦诚服,尤其是贾平凹老师,还有刚才包括方英文同学给我提出的一些批评意见,我都能接受.但是坦率地讲,有些观点,我还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因为文学毕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强化自我、提高自我、摆脱自我,争取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刘羿群

上文结论:这是关于小说和长篇小说相关专业的经典范文,可作为京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和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开题报告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小说和长篇小说引用文献:

[1] 小说和长篇小说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小说和长篇小说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2] 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范本 关于小说和长篇小说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3] 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范文资料 小说和长篇小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2万字
《京城学术论文怎么写 关于小说和长篇小说论文范例3000字》word下载【免费】
小说和长篇小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