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参考 中华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华医学检验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参考: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
  2. 第二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样文: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3. 第三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模板:金*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 第四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例: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5. 第五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格式:西医传入中国:结核病案例研究(1900-1967)

★100篇免费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参考: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

1820-1953年江南地区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缓慢变化、较大变化和剧烈变化三种.环境的缓慢变化使得病原体与人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环境的较大变化和剧烈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原体和宿主各自的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使通常情况下原本相离的生态因子互相靠近.另一种是自然力量或者社会力量对生态系统中各个原本相关的因子的强烈干扰,促使其发生剧烈的变动.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病原体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关系.有的病原体在1820年之前已经与江南地区的人达成一种平衡,有的在1820-1953年间由不平衡完成了平衡,有的在这一段时间里这种转换正在进行当中.1953年前传染病对人口死亡、人口生育和人口身体健康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促使江南民众采取措施,减轻或者消弭这种影响.从清末开始,公共卫生机构不断由主要城市、一般城市、市镇和乡村扩张,在1950年代完成.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是消除传染病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环境、病原体与人之间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其表征就是传染病逐渐被控制在一个相当低的发病率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江南的历史,既是环境、病原体与人相互影响的历史,也是环境、病原体与人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卫生成为国家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病原体与人的关系也因此达成新的平衡.尽管如此,由于人与微生物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危机始终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对于人类将来的历程持乐观的态度.

第二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样文: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2010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给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实际,各高等医学院校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具体体现在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模式的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上,力争从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有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突破.但要正确评估这几年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成效,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本课题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是检验素质教育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医学生情感评价的有益尝试.首先阐述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相关理论,随后,以医学院校管理干部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分析及专家可靠性分析,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确立了以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为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指标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要素.接着运用制定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对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自评、他评的方式,多角度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人文素质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然后反馈给被评价者.为了检验评价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本课题对本次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最后针对实证研究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提高新时期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94611.html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以教育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案,它重视目标变化、评价过程及结果反馈,最终促进和推动教育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它具有以奖励、惩罚作为机制和终级目标,重视评价过程,及时反馈的优点,本课题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模式.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一、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了各指标的权重.本课题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评价系统,其操作价值有三:一是该体系注重多角度的、多层次地以人文知识的具备为基础,逐渐延伸到人文知识内化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方法,最终对更高的情感层次人文精神这一指标对医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完整地反映医学生的全貌.二是该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综合了专家、管理干部和学生主体的群体决策因素,避免了各指标统一设置权重的不客观性缺陷.三是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计算所得的权重,可以很方便地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定量测试,还可以对各种评价方式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客观性和公平性较强.

二、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重庆两所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较高,总体情况较好.大三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体比大一好,大学期间三年的学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各指标的值还是很高,说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做专业之间比较时发现,专业的不同使各指标有所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特点进行宣传和引导.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做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该四大指标用来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价值的.

三、对此次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了再评价.结果显示,本次评价得到了管理干部和学生的认可,得出的结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较一致,普遍认为此次评价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至此,完成最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工作.

第三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模板:金*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金*葡萄球菌是医学上重要的致病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广泛,且致病力强,可以引起皮肤粘膜及软组织的脓肿、中耳炎、关节炎、肺炎等临床常见的感染,还可以引起骨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严重感染.该菌对环境因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容易获得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对消毒剂的抗性,因此能够在医院环境中长期生存,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金*葡萄球菌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引起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金*葡萄球菌耐药性的主要特点是:(1)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HA-MRSA)分离率越来越高,呈多重耐药特性,(2)MRSA从医院感染向社区感染蔓延,且致病性显著增强,感染的人群也从住院患者,播散到健康儿童和成人,(3)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减低的金*葡萄球菌(SA-RVS)出现,使感染患者的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临床分离的金*葡萄球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检测,以深入了解、分析MRSA和SA-RVS的流行情况、耐药特征、耐药机制、遗传学背景及传播方式,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金*葡萄球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某三甲医院金*葡萄球菌的耐药特征,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探讨耐药机制.

方法: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检测金*葡萄球菌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mecA、aac(6',)/ aph(2',',)、aph(3',)-III、ermA/ermC、tetM/tetK等耐药基因,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141株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

结果:(1)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金葡菌对青霉素、头孢唑啉、克林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门诊患者(P﹤0.05).住院患者中,2004年、2005年和2006年MRSA的分离率分别为40.4℅、73.6℅、69.4℅,有增加趋势,其中有83.9%的MRSA表现为对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2) mecA基因检测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啉耐药性的符合率分别为:64.71%,64.22%,94.11%和99.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99.60%和93.3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1%, 7.69%,95.51%,99.36%.ermA/ermC检测与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的符合率为:88.24%和89.22%,阳性预测值为98.60%和91.58%,阴性预测值为64.23%和83.74%.tetM/tetK联合检测与四环素耐药的符合率为77.45%,阳性预测值为96.59%,阴性预测值为62.39%.(6',)/ aph(2',',)和aph(3’)-III联合检测与庆大霉素耐药的符合率为77.21%,阳性预测值为95.83%,阴性预测值为64.17%.(3)合肥地区分离的141株MRSA中,SCCmecⅡ型34株(24.1%),Ⅲ型102株(72.3%),IV型5株(3.5%),药敏结果显示,SCCmecIV型MRSA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而Ⅱ、Ⅲ型MRSA为多重耐药菌株,但Ⅲ型菌株耐药率高于Ⅱ型.

结论:(1)住院患者感染的金*葡萄球菌耐药率高,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使用抗生素.门诊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金葡菌对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等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可以选择这些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2)本文所检测的几种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表型均有较高的符合率(>,60%),表明mecA编码的PBP2a,ermA/ermC编码的红霉素*化酶, aac(6',)/ aph(2',',)、aph(3',)-III编码的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以及tetM/tetK编码的四环素外排泵系统以及核糖体保护蛋白是金*葡萄球菌对相关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耐药基因检测阳性预测值较高(均>,90%),提示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可表达为耐药,而阴性预测值较低,提示在主要耐药机制以外,还存在有其他耐药机制.(3)MRSA菌株的多重耐药性与SCCmec基因盒的结构与分子量相关.SCCmecⅢ型基因盒结构最为复杂,分子量最大,耐药率也最高.相反,SCCmecIV型结构简单,分子量小,仅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第二部分:MRSA快速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MRSA的方法,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细菌,使用多重PCR同时检测金*葡萄球菌的种属特异性基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建立一种MRSA快速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其它几种快速检测方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免疫磁珠-多重PCR方法与金标准方法相比,敏感性高(100%),特异性强(96.8%),检测时间明显缩短,为6~8h,但检测成本较高.

结论:免疫磁珠捕获-多重PCR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缺点是检测成本较高.

第三部分:SA-RVS检测方法及耐药机制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某三甲医院SA-RVS检出率,探讨耐药机制,了解细菌耐药变异对常规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含4μg/ml万古霉素的脑心浸液琼脂对331株金*葡萄球菌进行筛选,采用群谱分析法对筛选阳性菌株进行确认.采用体外诱导试验将1株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萄球菌(h-VRSA)菌株诱导成为不同程度的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使用几种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对临床分离的h-VRSA菌株和系列诱导菌株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在331株金*葡萄球菌中,共检出14株h-VRSA(4.23%).h-VRSA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细菌大小不等,染色不均,扫描电镜显示细菌表面粗糙不平,有结节状凸起,透射电镜见细胞壁显著增厚.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较小、溶血环变窄或消失、色素减弱或消失,血浆凝固酶、甘露醇等试验结果由阳性变为阴性.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14株h-VRSA中有11株被错误地鉴定为溶血葡萄球菌.用纸片扩散法和Vitek32微生物分析仪方法检测万古霉素的敏感性,h-VRSA、VISA和VRSA均被误判为“敏感”,存在“重大错误”.

结论:合肥地区已出现h-VRSA菌株,h-VRSA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与细胞壁增厚有关,同时h-VRSA细胞壁改变可引起细菌生物学特性改变,继而会导致常规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的错误,需引起临床的重视.

第四部分:MRSA、h-VRSA感染危险因素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探讨MRSA、h-VRSA感染危险因素及分子流行病学背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对MRSA和h-VRSA菌株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感染危险因素,对95株金*葡萄球菌(包括MSSA、MRSA、h-VRSA)进行MLST分型,了解菌株的遗传学背景及进化路线,对31株ICU监测菌株采用随机引物PCR进行扩增分析,了解菌株的同源性.

结果:(1)在373例金*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中,老年患者的MRSA分离率(85.5%)明显高于儿童(16.3%),在各类标本中,痰标本与脓标本中MRSA分离率较高,分别为88.1%和68.3%,在不同科室中,ICU的MRSA分离率最高,为90.9%,MRSA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有:侵袭性治疗、长期住院、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等.(2)ICU细菌学监测结果显示:从28位医护人员及患者采集的79份标本中,有24份分离出MRSA(30.4%),从环境采集的52份标本中,有7份检出MRSA(13.5%),从空气采集的15份标本中未检出MRSA.对所有分离的31株MRSA用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其中有20株(64.5%)属于同一型别.(3) MLST分型显示,MSSA与MRSA流行的基因型别不同,而h-VRSA的主要基因型与MRSA相同.在62株MRSA中,主要是ST239-MRSA-III型(43.5%)和ST5-MRSA-II型(30.6%)两个基因型占优势,在13株h-VRSA中,主要为ST239-MRSA-III型(53.8%)占优势.

结论:(1)应加强对老年人及具有感染危险因素患者的MRSA监测,及时发现感染和带菌者,(2)在ICU中,存在医护人员、患者和环境之间MRSA克隆株的相互传播.(3)住院患者的MRSA感染主要来源是MRSA流行株的医院感染,而不是MSSA.h-VRSA来源于医院感染的MRSA,可能是MRSA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产生的.

第四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例: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目的]

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临床研究文献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设计等进行总结概述,分析目前优势及不足,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中医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 RCT)进行系统评价,了解目前治疗现状;对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贯穿理论与临床研究进行讨论及展望.

[方法]

系统评价:确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充分检索中药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Hp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筛选,纳入最终符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按入组顺序申请中心随机号码,并给予相应治疗,A组为对照组,给予西药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每日2次(Bid),持续10天,B、C、D组为试验组,分别给予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散剂2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4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2周,Bid,停用西药后1个月为疗后访视点,复查Hp、安全性检查项目,填写症状量表、*-36量表、PRO量表,对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系统评价: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篇,全部纳入的病例总数为1115例,试验组669例,对照组446例.完成治疗1058例,退出研究57例,其中拒绝复查失访45例,未按医嘱服药6例,因不良反应中止6例.各研究均报告了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具有基线可比性.Hp根除率方面,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Hp和单独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05,RR等于1.12,95%Cl [1.03,1.21]),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消化性溃疡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2, RR等于1.13,95%Cl [1.02,1.25]),慢性胃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39,RR等于1.22,95%Cl [0.78,1.91]),疗程7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5, RR等于1.09,95%Cl [1.00,1.18]),疗程14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1, RR等于1.35,95%Cl [1.08,1.70]),中成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25, RR等于1.07,95%Cl [0.95,1.22]),而汤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009, RR等于1.17,95%Cl [1.07,1.29]).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14,0R等于0.47,95%Cl [0.17,1.27]).亚组分析,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04, OR等于0.27,95%Cl [0.11,0.66]).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溃疡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46, RR等于1.16,95%Cl [0.79,1.70]).

临床研究:共入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68例,其中61例因无任何治疗后疗效记录不纳入FAS分析,FAS分析707例;有21例因依从性低不纳入PPS分析,PPS分析686例;SS集分析714例.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与合并疾病、合并用药情况在四组中分布均衡,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基线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四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Hp根除率(FAS)方面:A组为67.6%,B组为76.0%,C组为78.9%,D组为81.1%;Hp根除率(PPS):A组为67.6%,B组为76.6%,C组为78.1%,D组为80.4%.FA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等于0.0489<,0.05,四组不完全相同;PP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等于0.0750>,0.05,无统计学差异.对FAS进行两两比较,按照校正水准修正值α等于0.0083,得到A组和C组之间(P等于0.0081<,0.0083)、A组和D组之间(P等于0.0065<,0.0083),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C、D组的Hp根除率比A组高.受试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显著,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B、C、D三组症状积分改善值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P>,0.05,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各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一致.受试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组内比较,P<,0.05,各组治疗后均有改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组间比较,仅有身体疼痛维度评分四组不完全相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身体疼痛维度做两两比较,只A组和D组维度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D组对身体疼痛的改善明显比A组好.受试者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在四个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四个组组间比较,仅有反流、消化不良维度的改善情况,P<,0.05,四个组不完全相同;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反流维度的改善情况,只有A组与D组比较,P<,0.05,D组改善较A组改善明显.消化不良维度,A组与C组、D组比较,P<,0.05,C、D组对消化不良的改善都比A组明显.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记录为不良事件,如肝损害等,未发现其它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治疗过程中发生与试验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23例,其中A组11例(6%),B组7例(4%),C组2例(1.1%),D组3例(1.7%),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多组间比较,P<,0.05,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全相同;再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只有A组和C组、D组之间比较,P<,0.0083,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A组.

[结论]

系统评价: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Hp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亚组分析结论: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除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慢性胃炎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论疗程为7天还是14天,中西医结合组根除率均优于单独西药组;中成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间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间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单独西药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西药组间.

临床研究:辨证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够提高Hp根除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PRO改善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第五篇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格式:西医传入中国:结核病案例研究(1900-1967)

本文从结核病这一典型的慢性传染病入手阐述“西医传入中国”这一主题.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为最常见.肺结核起病缓、病程长,咳嗽、痰中带血、低热、盗汗、疲倦、消瘦,这些症状会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肺结核病人到了晚期可能会大咯血,一般会出现高热,盗汗严重,咳嗽困难,往往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解放前,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有“十病九痨”的说法.根据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1926~1931年的统计,肺结核位列死因榜第一位.1945年以来,由于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有效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卡介苗等预防措施的逐渐推广,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患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由死因榜首位降至10位以后(根据上海市1983年的统计数据).

一、西医结核病观念传入中国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西医学从各种途径传入中国.1882年,科赫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和辨认结核杆菌,到1901年,在丁福保的《卫生学问答》一书中就可以找到“结核杆菌”的概念,当时“结核杆菌”被称作“肺痨虫”.从清末到解放初,建立在细菌学上的西式结核病观念逐渐被知识界接受,而“痨病”这一旧称也逐渐被新名词“结核病”所取代.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了大量的介绍结核病的病因、传染、诊断、疗养、预防等西医知识的通俗性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极大的普及了西医的结核病观念.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传统中医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解放后出现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局面.

二、西医结核病疗法传入中国陈果夫是典型的肺结核病人,从他20岁第一次吐血到60岁死于肺结核,陈果夫患肺病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中,陈果夫几乎试遍了西医的疗法:疗养院静养疗法、钙剂、结核菌素注射、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然而,这些西医疗法的疗效并不理想.对化学疗法成功之前的西医疗法进行分析表明:1952年前,西医治疗肺结核,比之中医并没有明显优势.

1854年,德国人赫尔曼·,布雷默在西里西亚山区的Goerbersdorf创办了世上第一家肺结核疗养院,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疗养院疗养成为了西医治疗结核病的标准疗法.当时欧美的医学界认为:只要肺结核病人在风景优美的疗养院中静卧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营养、过有规律的生活,结核病就会逐渐治愈.疗养院疗法无疑传到了中国,在30年代,北平至少有疗养院十处,较著名的有西山八大处天然疗养院、中华医院,民国时期,上海的结核病疗养院至少有九处.上海澄衷疗养院被称之为“中国之Goerbersdorf”,完全是欧美疗养院在中国上海的复制和翻版.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华医学检验文章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华医学检验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选题

19世纪末,西方的医生们开始采用外科手术来治疗肺结核患者.1920年以后,以人工气胸术为主的外科萎陷疗法成为了肺结核的常规治疗手段.人工气胸术是意大利医师佛兰里尼于1894年前后发明的外科手术,该手术疗法很快传入中国,在1928~1930年间,留德医师丁惠康在上海肺病疗养院施行人工气胸术治疗肺结核病人.到30年代,在北平协和医院,人工气胸术已成为常规门诊治疗,上海澄衷疗养院、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也已经开展人工气胸术.此后,这一疗法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60年代中后期被化学疗法所取代.三、西医诊疗预防结核病的技术传入中国

西医诊疗预防结核病需要依赖各种专门的“技术”:结核菌素、人工气胸术、卡介苗、抗菌药物等等,这些技术都相继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890年科赫宣布发明结核菌素,当年清政府官员薛福成就派遣赵元益前往科赫的实验室学习“疗治痨症之法”,我国各西医诊所使用核菌素治疗结核病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20年代人工气胸术在欧美成为了肺结核的主要疗法,该手术疗法在1928~1930年间即传入中国.卡介苗是法国科学家卡尔莫特和介兰发明的预防结核病的疫苗,1921年,卡尔莫特首次将卡介苗用于人体,1927年,法国开始接种卡介苗,仅第二年(1928年),中国官方就引入了卡介苗,二战后,欧洲开始大规模接种,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向全世界推广卡介苗,中国从49年即开始进行大规模卡介苗接种.链霉素1945年用于临床显示出治疗效果,1948年以后就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1952年国外报道了异烟肼治疗结核病的良好疗效,当年我国就能自行生产异烟肼.

四、日本与欧美:西医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丁福保所著《肺病指南》和卢永春所著《痨病论》是民国时期结核病通俗性书籍中的经典之作.丁卢二人正好体现了西医传入中的两条途径:一条经由日本,一条源自欧美.丁福保比卢永春年长约二十岁,两位都是民国时期普及结核病西医观念的重要人物.丁福保通过翻译日文书籍习得西医知识,而卢永春毕业于湘雅,是接受美式医学教育的医学博士,两位关于结核病的知识虽然来源不同,却是殊途同归.

西医由日本传入中国主要借由翻译日文医书的方式.民国时期出版了许多译自日文的结核病书籍,这些书籍在中国一版再版,西医知识也就由此而普及于民间.西医由欧美传入中国则是通过教会或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医学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而这无疑是西医传入中国的一条影响最为深远的途径,因为正是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结核病专科医师,从此中国结核病专科医师群体逐步形成.对1915年前出生的资深结核病科专家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的结核病专科医师毕业于国内欧美背景的医学院.中国人接受欧美的西医教育之后从事西医行业,西医由此而扎根于中国,西医师群体的形成构成了西医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五、防痨卫生促成西医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1915年,伍连德在《中华医学杂志》创刊号上撰文呼吁中国政府开展防痨卫生,1933年,上海发起防痨协会,1935年,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办“结核病门诊处”,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1945年国民政府开始在各大城市开展防痨卫生,1949年解放以后,在*的领导下,共和国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防痨体系,防痨卫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解放后*政府在人群中实施大规模的消灭结核病的公共卫生是西医技术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因为要实施防痨卫生,就必须要采用西医的技术,必须大量的培养西医人才.卫生部1951年开办了第一期防痨医师进修班,培养防治结核病的专门人才.到1958年底,全国已经有结核病专科医师1767名,而掌握各种西医防治技术的防痨人员已接近2万人.设立防痨机构,培养防痨人才,根据西医学的知识、利用西医学的技术来监控和预防结核病,这就是解放后防痨卫生的方针和宗旨,总之,实施防痨卫生的需要进一步地促成了西医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这是一篇与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中华医学检验引用文献:

[1] 新颖的中华医学检验论文选题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标题如何定
[2] 中华医学检验外文文献 中华医学检验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提纲怎样写
《中华医学检验论文范文参考 中华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华医学检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