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文艺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艺美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7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参考: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2. 第二篇文艺美学论文样文: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3. 第三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模板: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
  4. 第四篇文艺美学论文范例: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5. 第五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格式:文艺美学的维度

★100篇免费文艺美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文艺美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文艺美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参考: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先秦到汉代,这一时 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滥觞、形成的阶段.从周公、孔子始到汉儒止,基本上确立了儒家 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畴.二是从唐代中期至宋代中期, 这一阶段,从韩愈等人鼓吹恢复儒家的道统、文统始,到宋代中期朱熹对儒家文艺美学思 想进行尝试性总结止,系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阶段.三是明末清初阶段,即顾 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叶燮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总结阶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即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第二个发 展阶段中,自宋仁宗庆历年间至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这段历史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这 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其间,儒学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某些思 想成分,完成了其哲学化的过程,形成了新的儒学——理学.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这一时 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疏离和创新,形成了迥异于传 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其主要表现是: 一、具有特殊的、鲜明的理论发展脉络.随着理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 思想,由宋代初期的简单一致分化为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就 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而言,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理性的选 择,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周敦颐基本上克服了宋初道学家石介等人的偏执,开始理性地思 考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文以载道”的美学意义,对“文”“道”的特性作了 比较科学的界定;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作用,提出了“淡”这一审美范畴和审美境界;发现 了“孔颜乐处”对审美自由的意义.二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提升,代表人物为 邵雍.邵雍重在对思维创造和审美认知的研发,提出了“以理观物”的观物理论,对儒家 文艺美学思想作出了哲学的超越,并提出了“因物则性”、“安乐逍遥”的审美中的尽情忘 性境界论.三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执,代表人物为二程.二程则从对道的终极性追 求观点出发,片面地发展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重道的一面,提出了“作文害道”的理 论观点;但二程对温润含蓄审美境界的深化以及对“曾点气象”的美学意义的强调,则具 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是对传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的融会与调和,代表人物为欧阳修和王安石.欧阳修提出了“道盛则文不难而至”的道统 论,“文简而意深”、“笔简而意足”的简远审美境界论,以及文艺“不害情性”,应追求“静 中之乐”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会,也有对宋代初期文道偏激论者石 介等人的观点与文艺审美特性的矛盾的调和.王安石则在坚持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同 时,提出了“神会”的审美主张,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有所阐发.二是对传统儒家文 艺美学思想的坚待和偏离,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轼既坚持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文艺 用世观,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基础的、建立在性命自得理论上的、合艺术审美与人生境界为一的审美囱田思想;X在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艺美学思想,如其提出的“质而实绩,厘而实腴”、“寄至味于淡泊”的十美主张:“出新意卜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作审美理论:以及对萧散简远审美境界的追求 部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离.三是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再发现和对理学家文艺芜学思想的应和;代表人物为黄庭坚.黄庭坚重新发现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温柔敦厚待旨观的意义,并从儒家道德*哲学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心胸在文艺审美中的作用,表现出对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同时,黄庭坚对下“远”境的论述;表现出宋代人X同的美学追求t尤其是他对“韵”的审美范畴庄美学领域的推展和运用有开宋代人重“韵”的先河之功.

在前期,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与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两分的,后朋则在某些方而呈现出共同的美学特征.朱嘉正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文学家的某些观点;超越了文学家单纯就文艺论审美问题的局限,修正了理学家的过分追求性理和道德修养而轻视文艺审美的理论缺陷,对亢代以来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和超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即文道合一的文道关系论,倩理合一的情理统一论,以及萧散简远、气象浑成的审美境界论.

二、在表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的同时,又形成了共同的审美追求.对于文艺与

第二篇文艺美学论文样文: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梁启超(1873—1929)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领导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倡导三界革命、主编《时务报》、参与民国新政,这些政治活动毫无疑问奠定了他精神领袖的地位.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见的文化巨匠.当今学者无论是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哲学、史学、经学、美学、文学、教育、经济、法律、新闻、宗教、考古学、金石学、文献学、地理,都绕不开一个梁启超.

而对于文艺美学学科来说,梁启超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如何挽救民族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敝,他提出“心力”理论,让“经世”佛学、“致用”儒学与“无用之用”的美学联手,有效化解了物质与精神、西方与东方、科学与美的紧张对立,使“心力”转变为诗性审美与哲学思考的强大心理支持.如何在科学理性大行其道时坚守对日常生活的凝视,他提出“情性”说,对现实人生进行审美化践履,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诗学“现代转换”的先声.如何排除“赛先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效果,他提出富有梁氏特色的“美育”论,尝试着如何通过“乐”的方式达到“美”的效果,如何在“美”的感召下实现“仁”的境界.面对中西文化大碰撞,他用“会通”的视野来应对,坚持先中后西——调西入中——以中济西的理论思路.梁启超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古今中西交汇时期中国近现代美学尝试转型的一个重要范例,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近现代文艺美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对于梁启超的集中研究,于今已经有二十余年了;而对于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认为,对梁启超的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似乎应该寻求范畴之外蕴含的整体意义,在对其全面综合考证时考虑时代主体迫切的精神诉求,在人文学科话语重建时关注理论之外深沉的人文内涵,在文论的古今转换、中西结合中专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新育.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理论范畴溯源法与理论特色归纳法,厘清“心力”与“情性”两大概念的源流,总结出梁启超“心力”说的五大理论重点:热力、爱力、意志力、创造力、审美感染力;概括出“心力”说的四大理论特色:物力与精神力的结合、佛陀与维纳斯之盟、文学与人心的合力、启蒙与救亡的互动;发掘出梁启超“情性”说的四大内涵:艺术情感论、生活情趣论、情感个性论、情性本体论;归纳出梁启超的四大“美育”理论:美的享乐说、美的创造说、以艺术视教育作用说、*意义的美育说;梳理出梁启超集中运用的四组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与整理国故、历时推演与共时归纳、思辨论证与感性表达、分类比较与发潜阐幽.

本文运用的另外一个研究方法是比较法,通过对梁启超与鲁迅“群”“独”观的比较,探讨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即面对着天崩地裂的时代变局,具有现代前瞻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对西方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时,所呈现出的典型时代特征: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知识思想上的贯通性、精神人格上的批判性与学术追求上的独立性.通过对梁启超与杜亚泉、李大钊的比较,凸显出面对中西文化大碰撞,一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问题所展现的学术态度,这些态度说明了社会理想的实现终归与审美意识密不可分.

本文认为,梁启超美学思想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体系性,即: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是一个以“心力”说为核心,以“情性”说为本体,以“美育”论为目标,以“会通”观为视野的人生艺术化文艺美学体系.它的四大理论范畴是:作为鉴赏论的“心力”、作为创作论的“情性”、作为功能论的“美育”,作为方法论的“会通”.这个体系有着自己的特色——潜隐性与开放性,有着清晰的理论脉络——“变”而“非变”,有着坚守的立场——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它是心力、情性、美育、会通四者的有序化合,更是美·,艺术·,生活三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贯通.

第三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模板: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

论文提出了“政治美学”的概念,认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政策及权力运作等各方面,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权力总是要成为魅力,权力结构总是要进入情感结构.所以,对政治本身就需要进行美学的观照.论文之所以从政治美学出发研究文艺美学,就因为是把政治的美学奥秘当作解开文艺美学奥秘的一把钥匙.

全文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进行了宏观扫瞄.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政治与文艺变革的美学意蕴.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美学奥秘,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美学审视;接着,对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边缘的文艺美学,从王国维到陈寅恪一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转型与陈寅恪的后期思想的关系进行了阐发;认为王国维前、后期思想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由“诗”入“史”使其美学思想获得了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政治内涵,而陈寅恪晚年的由“史”入“诗”,则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第二章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占主导地位的斗争哲学与禁欲政治的关系,揭示了其中蕴涵的美学原则;接着对“*”期间的政治权力秩序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的关系作了探究,认为礼乐的等级秩序内化为感性层面的诸多做法,是“*”政治美学的根本特征.由此,研究了“革命”话语在文艺美学中的建构过程,分析了中国主流文艺美学的特征.第三章是对权力如何形成魅力的政治美学分析,并着重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在政治中“阳谋”与“阴谋”的关系,及其在美学上的渊源.与此相应,是对以鲁迅与顾准为代表的反思政治乌托邦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认为鲁迅对一切希望与理想的永久怀疑,是其文艺美学的的基石;顾准继承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下对文艺所作的思考,更为彻底地拆除了理想主义的哲学支柱,与鲁迅的美学一样具有“恶魔”的否定精神.最后一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政治美学的艰难转型,提出了一种*主导的美学观念,认为“回到事情本身”的“形而放学”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结语”简要地抒发了一点研究的感想.

第四篇文艺美学论文范例: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刘熙载(1813—1881)是晚清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他的著作涉及到文艺学、语言学、教育学,甚至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艺概》和《游艺约言》等著作中阐述的文艺美学思想.

刘熙载的《艺概》,通过“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法,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诗、赋、词、曲、书法等的历史流变、创作理论和鉴赏方法,提出了不少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其《游艺约言》,内容与《艺概》相类,以札记形式,谈文论艺.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取得了若干方面的成就:先后标点出版了刘熙载的《艺概》和《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据笔者统计,自1935年至2005年发表的专论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的论文有244篇,其中,大陆地区185篇(含硕士学位论文9篇),台湾香港地区32篇(含硕士学位论文7篇),日本23篇,韩国3篇,新加坡1篇.但总的说来,对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处于对原著的标点注释和主要是对刘熙载的书论、词论、诗论、文论等某一门类的文艺思想研究的阶段,对刘熙载的生平及思想的研究、对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综合研究、对刘熙载与中外文艺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都还比较少.

本文在上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全文由引言、正文(共四章)和结语组成.

引言部分,从刘熙载关于“镜”与“日”的辨析谈起,引出关于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的讨论.刘熙载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出发,视文艺为“天人之合”.他进而认为文艺是“心学”.并且,他还认为:以“镜”喻心,不如以“日”喻心.“镜喻说”把文艺理解成生活的模仿与再现,“日喻说”则把文艺理解成心灵的表现与创造.

第一章刘熙载与他生活的时代:介绍刘熙载的生平、刘熙载的著作、刘熙载的思想特点、刘熙载与近代社会变革之关系.他的思想,特别是在其晚年,表现为正(德醇)、通(学硕)、实(力行)的特点.他以其“随在尽所当尽”,融入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的潮流.

第二章刘熙载论审美本质:讨论刘熙载关于文艺本质论的两个重要命题“诗为天人之合”和“不一与一相辅成文”,以及《周易》哲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以《易》道论诗文”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特征.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90489.html

第三章刘熙载论作家、作品、读者:评述刘熙载在文艺创作论、文艺作品论、文艺接受论方面的论述.

在文艺创作论方面:刘熙载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命题,他重视作家的主体修养,要求作家“理性情”、“养气”、有“识”有“力”,他以“中和为美”、“词必己出”、“天工清新”、“不即不离”等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对题旨、章法、句法、字法等创作技巧也有所论述,他还讨论了“品格”与“格式”、“阳刚”与“阴柔”、“清空”与“沉厚”、“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等创作风格方面的问题.

在文艺作品论方面:刘熙载提出了“艺者道之形”的命题,对“道”与“艺”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持较为宽泛的作品体裁观,主张“文章名类,莫不为艺”,他张扬作品的社会功能,肯定阳刚豪放的精神,并根据词的发展史实,以李白词为奠基之作、以苏辛词为正宗,推翻了以婉约派为正宗、以苏辛为变调的定论,他要求作家“修辞立其诚”、“言内毕足”、“言外无穷”、“用字在当”、“陈言务去”.

在文艺接受论方面:刘熙载同样重视读者的主体修养,提出了“持己”与“持世”、“颂其诗贵知其人”、“论词莫先于品”、“识曲宜听其真”等鉴赏原则,他以“诗言志”、“本色”、“是”与“异”为文艺批评的标准,重视历史的观照、异同的比较、对立与统一、概括与举例、继承与创新等批评方法.

第四章全球视野中的刘熙载比较刘熙载与王国维、黑格尔、艾布拉姆斯有关文艺的主要观点.

首先,从“观物”与“观我”、“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三个方面,揭示王国维与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之间、中国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之间的联系.

其次,比较黑格尔与刘熙载在对艺术美的限定、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整一”与“杂多”等方面论述的相同之处,以及二者在审美理论形态方面和艺术发展观方面的差异,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中西古典美学的异同.

最后,比较艾布拉姆斯的文艺坐标与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构架、艾布拉姆斯的“灯喻说”与刘熙载的“日喻说”的异同,揭示刘熙载的审美理论与思维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部分,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指出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具有宗经意识、史家意识、现代意识和民族特色等特点.

本文认为: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人物,刘熙载在其《艺概》和《游艺约言》中,从文艺是“心学”出发,考察了文、诗、赋、词、曲、书法等文艺样式的发展史实和重要作家作品,展开了他对文艺诸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诗为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从而使中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与完形,同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刘熙载研究认为“刘熙载思想比较保守、狭隘、封闭”的定论,根据他主讲上海龙门书院的史料和新发现的刘熙载的佚文,指出刘熙载已经以其通变务实的思想、怀疑批判的精神、不存门户之见的气度与他在上海龙门书院的教育实践,回应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进而在公正评价刘熙载其人的基础上探讨其文艺美学思想.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刘熙载研究认为“刘熙载文艺思想无体系”、“《经义概》今天已没有多大用处”等定论,揭示了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内在的逻辑体系,如刘熙载所说“神仙迹若游戏,骨里乃极谨严”,表面上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即兴式的点评,其中却自有其“头头是道”的严密的理论,同时揭示了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与其创作实践、以及全部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刘熙载研究主要集中于诗词、散文、书法等某一门类的文艺思想研究的局限,在阅读刘熙载全部著作和查阅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刘熙载的生平及其思想、对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将刘熙载与王国维、黑格尔、艾布拉姆斯等人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对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作出较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阐释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附录的《刘熙载年谱简编》,希望能对全面了解刘熙载的为人与为文有所帮助.

近百年的中国美学,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变革的影响,特别是受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似乎不是中国美学在现代合乎逻辑的发展,更像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重新审视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赓续中国美学传统,构建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繁荣当今的文艺创作与批评,都是有意义的.

第五篇文艺美学论文范文格式:文艺美学的维度

文艺美学诞生于八十年代初,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当年有关形象思维和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文艺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意识到文艺涉及“非关理”的领域,有着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二十年来,以“感性学”为逻辑起点的文艺美学经历了曲折.在起始阶段,它处于以理性为核心内容的实践美学的影响支配之下,感性的独特价值并未被充分认识,但八、九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变化和新文艺现象的不断涌现使人们确信感性之维正是文艺活动的重要价值之所在.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正统文艺观念所重视的是理性、群体的价值,那么,八十年代之后,文艺美学开始重视感性、个体的价值.文艺作为一种世俗生活之诗,总是一种想象性的意义交流活动,它所展示的,是“怎么活”的多种可能性,所要解决的,是“活得怎么样”、“怎样活才有意义”之类的“现世关怀”问题.文艺美学最终关怀的也是感性人生的意义问题.

德国古典美学是现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前提.以鲍姆嘉通、康德为奠基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是一种为感性正名、张扬其平等地位和价值、并以其为研究中心的现代学科.逻辑地看,感性生活、个体生命价值及其意义问题是“感性学”的相关维度.德国古典美学不仅影响了西方美学的现*展,而且影响了王国维、鲁迅等人.他们的文艺思想构成了中国文艺美学的最初传统,因此,八十年代诞生“文艺美学”实属历史必然,它绝非无源之水.

文艺美学是一种思与诗的对话.它以感性学为切入点,要研究文艺活动如何用感性的、个体的、心理的东西来推动理性、社会和历史前进的.这一思路不仅出于理论需求,而且符合人类文艺活动的历史实践.“诗是人类的母语”,文艺活动帮助人类实现了从猿到人的根本转变;从古老的神话、中国的《诗经》到古希腊的史诗,原始文艺给个体的感*流提供了公共空间,推动了集体理性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人的全部感性生活以意义,是原始文艺活动的主要内涵.

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出于对人类自身世俗感性生活的关怀.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以理性为核心内容的种种统治文化形态开始贬低感性的世俗生活,破坏了文艺活动的深厚基础,但感性的内在冲动,又需要有一种方式来抵御理性压力,文艺活动正是这种为感性正名,赋予日常世俗生活以意义的文化形式.从感性学以及文艺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可以解释某些“不平衡”现象.

中西方文艺史表明,哪里有对人生幸福的关怀,哪里就有相对发达的文艺活动.

个体价值意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叩问还是文艺活动的不竭冲动.早在文明之初,价值意识就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产生.自觉的“创作”意识更是与实现个体价值的冲动密切相关.历史地看,传统的文艺价值观己经注意到文艺与人生价值的关联,中国文人更早已明确地将创作活动理解为张扬个体价值的行为.西方传统的文艺价值观主要是一种知识论的文艺价值观,但至二十世纪,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批判了传统的知识至上论和理性万能论,论证了文艺的价值在于冲破观念的心因,展现人生的真相和审美自由的多种可能性,是生命价值的独特体现.从文艺作品的实际看,文艺的价值恰在它表现了超越正统观念的感性生活内容.

人生价值意识始终是一种生命时间意识,没有生命时间意识,人生价值意识无从产生,生命时间意识就是人生价值意识.文艺作为世俗生活之诗,如何赋予此岸人生以意义,如何超越生命时间的局限,获得最终的审美自由和人生价值,是其基本主题和探索焦点.时间意识的逻辑展开,也支配着文艺思潮的逻辑演进以及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递增更新.古代浪漫主义、基督教文学、现实主义、近代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学等思潮的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价值意识和时间意识.

文学是人学,它区别于哲学、*学、宗教学的地方正在它是人的感性自由的价值学,个体生命的意义学.因此,文艺美学瞄准文艺的感性之维,它也是一种人学,具有鲜明的人文学科性质.然而在当代社会,不仅文艺美学的学科价值受到了某种“审美文化”论的挑战,而且文艺的不可取代的独立审美价值也受到了怀疑.但事实上,某些“审美文化”中的感性外观与文艺的审美之维有着本质区别,它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新的权力机制的操控,不利于个体自由与价值的张扬,实质上是一种伪审美要素.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仍然需要以张扬个体价值和自由为根本目的的文艺活动,也需要以此为根本指向的现代性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艺美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艺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文艺美学论文范文选题

这是一篇与文艺美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文艺美学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文艺美学论文选题 文艺美学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近几年文艺美学参考文献 文艺美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文艺美学论文提纲模板范文 文艺美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文艺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文艺美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