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档案系列论文范文参考 档案系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档案系列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17

档案系列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参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与数据元组的研究与实践
  2. 第二篇档案系列论文样文:*德国与中越朝关系研究(1960-1977)
  3. 第三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模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4. 第四篇档案系列论文范例: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5. 第五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格式: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100篇免费档案系列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档案系列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参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与数据元组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目的:为了用少数、通用的信息组件将武威市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纸质健康档案表单整合为符合统一信息模型并遵循国家有关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文档,促进健康档案信息跨机构的共享与交换,本研究的目的:(1)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2)定义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的内容,包括内容模块、数据元组、数据元及其相关属性.(3)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与数据元组的理论进行实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同时通过系统检验文档架构、内容模块、数据元组的适用性与完整性.

研究方法:(1)参考HL7临床文档架构和澳大利亚卫生信息元模型,对两者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2)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22张健康档案表单和武威市目前使用的38张健康档案表单为需求,遵循HL7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Model,RIM)的约束,将软件工程领域的连续过程优化模型(ContinuousProcess Improvement Model)(即计划(plan)、创建(do)、核查(check)和评估(evaluate)四个步骤的多次循环)运用到卫生信息领域,构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模块和数据元组.(3)以文档实例的创建为例,详细说明通过文档架构和数据元组构建健康档案文档的思路与步骤.(4)以居民健康档案文档架构和数据元组为底层模型,以武威市健康档案的使用和我们“武威市居民新型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课题目标为需求,设计并建立武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

研究结果:

(1)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文档架构主要包含五个层次,分别为健康档案文档、内容模块、数据元组、数据元和值域.健康档案文档是由特定卫生事件产生,用于记录卫生服务对象的卫生服务活动信息.内容模块用于以“搭积木”的方式构建健康档案文档,并为构建该文档的数据提供语境.数据元组由若干数据元结构化组成,作为一个数据元集合体构成内容模块.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进行赋值的最小、不可再细分的数据单元,数据元的取值由值域进行约束,每一个值域有零或多个分类模式.健康档案文档架构可用于表达我国目前居民从出生(出生医学证明)到死亡(死亡医学证明)涉及的六部分33类健康档案文档.

(2)创建了75个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模块,其中包括12个文档头和63个文档体内容模块,文档体又再分为24个一级内容模块和39个二级内容模块.75个内容模块数据元组共包含241个数据元(文档头60个,文档体171个)和43个数据元值域代码表.

(3)创建了“传染病报告卡”和“参合农民健康档案登记表”两个文档实例,通过实例详细说明了基于文档架构和数据元组构建健康档案文档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

(4)建立了武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系统通过B/S模式构建和实现,开发环境为ASP.NET,开发语言为c#,采用DB2数据库;系统包括登陆系统、导入、创建、浏览、分析和导出六个功能模块;系统已于2011年1月正式开始在武威市全面投入使用,截止2012年2月30日,系统分配的*共计1942个,共收集数据160多万条.

研究结论:本研究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武威市的健康档案表单为需求建立的健康档案文档架构与数据元组,可以用于将居民的健康档案纸质表单统一整合为具有结构化、符合信息模型的电子健康档案文档;还可用于指导开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促进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可进一步得出:通过少数通用的内容模块和数据元组,以“搭积木”的形式统一表达业务内容繁多、与时俱进的个性化健康档案文档的方法是可行的.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健康档案文档建设和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参考.

第二篇档案系列论文样文:*德国与中越朝关系研究(1960-1977)

德意志*共和国,简称*德国或东德,曾经是东欧国家中经济最发达,地缘政治地位最特殊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的小国.自建国以来,*德国的外交政策深受苏联的影响,但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却凭借其自身的弱实力,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影响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并实现了自身的外交目标.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分裂在社会主义阵营扩散开来后,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北越和北朝鲜是三个与苏联及*德国在内的苏东阵营陷入意识形态争论的国家,同时却又在一系列问题上与*德国有着共同点.此外,*德国与中越朝的关系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民族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问题的矛盾.

从1960年到1977年,*德国对中越朝三国的政策逐渐从中国中心脱离,形成了越南中心.*德国与中越朝关系的发展中,苏联起到了一种牵引的作用,并为*德国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大的背景平台,但却不能阻挡和掩盖*德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德国对中越朝三国的政策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一、*德国与其交往中能否获得政治经济外交,尤其是德国问题上的好处.二、统社党能否通过发展关系来动员及整合国内民众,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对国内社会的控制.三、该国与苏联的关系至少不能陷入完全对抗的状态.

本文将在*德国外交部档案,统社党档案,*德国秘密*(斯塔西)档案,中国外交部和地方档案,越共*档案,以及其他前苏东阵营国家已解密的档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录,年谱以及报刊等材料,分为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组织机构,苏联因素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其外交的影响,并讨论了五十年代*德国与中越朝的关系.指出了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德国可以凭借自身的弱实力,反过来影响超级大国苏联的德国政策,扮演“尾巴摇狗”角色,实现自身的外交目的和国家利益.社会主义阵营是*德国追求国际承认的重要基石.五十年代期间在处理与中越朝三国关系之时,*德国外交政策中存在着明显的“中国中心”.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1960年到1966年,*德国与中越朝三国尽管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有争论,但彼此都还保持着国家关系上的合作.北越和朝鲜尽管在意识形态争论上尾随中国,但并未放弃同*德国发展关系.尽管中越朝对德国问题的意见和*德国不完全一致,但从德国问题上出发寻找对话和进一步合作的机会,成为了*德国在国家关系上与这三国接近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尽管与中国逐渐从合作走向斗争,但*德国仍借助中国的支持成功制衡了苏联与联邦德国的接近.同时,在遏制中国在越影响和越战升级的情况下,*德国开始更加介入越南战争,越南事务逐渐成为*德国在这个区域的关注重点.总的说来,这段时期,*德国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开始了脱离中国中心的过程.

第三章分析研究了1966至1970年初将*德国与中越朝关系的危与机.这段时期,*德国与中越朝三国的关系发展中,“危”与“机”并存.在中国,随着“*”的开始及中国外交的*化,与*德国的党际和国家关系近乎完全破裂.中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成为了*德国的主要敌人之一,与中国的交往在这几年内近乎中断.与此同时,“*”背景下中国与北越和朝鲜在党际和国家关系上的恶化,却为*德国开展与这两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六十年代末期,北越与北朝鲜逐渐停止了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德国的公开争论,且都强调了发展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加大了对越朝两国的经济援助,并通过一系列互访和在重大问题上交流意见大大加深了双方的政治关系.

第四章论述了1970年以来,整个亚太及国际冷战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背景下,*德国与中越朝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在七十年代初期曾有过短暂的缓和.但伴随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联美抗苏,以及德国问题自身的变化,中国放弃了在德国问题上始终支持*德国的态度,不但同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反对*德国的两个德国和两个民族政策.因此,事实上是认同了联邦德国不在国际法上承认*德国的做法.在处理与北越及北朝鲜的关系时,与苏联一致,*德国的分析报告也越来越强调这两个国家强大的“民族主义”趋势会对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德国外交政策却展现出了更灵活的态度.尤其是*德国与北越及统一后的越南关系发展程度远超其与中朝的关系.越南统一后,双方在1977年签署了《友好互助协定》,协定中不再提及统一德国的口号,事实上承认了*德国的两个德国政策,消除了双方在统一问题上的矛盾.越南作为*德国对这一地区政策中心的地位终于形成.

第三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模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本文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作为研究起点,围绕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构建了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进行了论述,进而将三者共同组成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

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

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论文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拓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存世的档案文献遗产数量巨大,然而目前我国能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资源和经费则较为有限,因此数量巨大的档案文献遗产和有限的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想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矛盾,只能在分级保护的理念下,早日找到最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并给予有效的针对性保护措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即濒临消失的档案文献遗产,其具有最为急迫的保护需求.可见,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国内缺乏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系统性研究,其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其研究重点始终放在保护的技术层面上.因此,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为研究对象,涵盖保护技术和保护管理两方面的系统化保护策略,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和划分

档案文献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涵盖了大量真实可信且便于识读的历史信息,其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对其的保护也愈加重要.

“濒危”既是反映一种状态——存在消失的危险并具有较大的可能,同时也表示一种程度——即濒临彻底消失的距离.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档案文献遗产是制成材料和承载信息的结合体,对其的濒危界定也应该从两方面出发.因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是指制成材料濒临彻底损坏,或者所承载信息相对稀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濒临消失,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

在界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之后,如能将其从海量档案文献遗产中划分出来,就基本为档案馆确定了各种资源的优先使用对象.由于之前从两方面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了界定,因而也需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其一,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在调研基础上,同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特藏损坏定级标准》,通过对10项指标的量化,提出了制成材料濒危的划分依据.其二,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参考文物和图书界的相关划分依据,结合档案价值判定标准,总结了信息濒危的划分原则,并初步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信息濒危的划分依据.

档案系列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档案系列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档案系列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档案系列论文范文题目

第三章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现状

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总结是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笔者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研究素材,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存世数量巨大,保存较为集中.目前存世档案文献遗产中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明清以前形成的档案文献遗产极少.调查显示,清代中期以前档案文献遗产使用的载体材料主要为各种手工纸,以竹纸最多,字迹材料主要是为墨汁和印章,从清末到整个民国时期是档案载体和字迹材料大变革的时期,机制纸和各种字迹材料使用逐渐趋于普遍.另外,档案文献遗产的各种损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档案纸张的发黄、变脆、残缺、污染、虫蛀、霉蚀,以及印章的褪色和扩散较为普遍.其中,损坏严重的档案文献遗产也不在少数.

目前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形式尚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家底不清,缺乏长期保护策略,相关法规不健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缺少针对性保护措施,欠发达地区档案馆保护条件较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

第四章档案文献遗产濒危原因分析

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和濒危并不是某一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档案制成材料的内因是其濒危的决定因素,而环境因素、时间因素、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外在原因将起到加快或减缓濒危进程的作用.

档案文献遗产本身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是影响其濒危与否的内在因素,而纸张载体的纤维结构、制造过程以及字迹材料的色素成份和附着形式是造成其老化速度和损坏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自然外因.其中,时间因素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而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其老化和损坏的快慢和严重程度.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人为外因.造成很多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来自于自然因素,而是由于社会的漠视、历史的变迁、保护的不足和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

第五章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

分级保护的理念是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出的基点,通过对不同档案文献遗产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保护策略才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保护资源,缓解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本文构建的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不止是单单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而已,而是涵盖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整个流程,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该模型包括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模块、档案文献遗产的等级划分模块、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模块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性保护模块.其中,全国性调查模块为等级划分和保护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等级划分模块是分级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模型的核心,串联着其他各个环节和模块,抢救性保护模块和预防性保护模块是分级模型构建的目的,也是分级之后具体保护措施的实施环节,二者分别针对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但又相互联系,具有动态平衡的关系.

第六章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

从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来看,全国性调查是一切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其二,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可以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构成特点、信息内容、载体组成、保存状态、损坏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划分提供数据支持.而通过对档案文献保护状况的调查,一方面可以分析目前濒危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为之后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制订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奠定基础.

另外,本文引入了社会调查方法为档案馆的调查工作,提供了相应的调查方法和流程,并通过统计学原理,介绍了调查中样本量计算和误差控制的方法.

第七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存在损坏,具有一定的保护时效性,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遗产,其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

抢救性保护的工程化管理是指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具体情况,按工程化管理的思想对抢救性保护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抢救方案,建立信息平台,建立抢救档案,制订抢救与修复方法标准,规范抢救与修复工作流程,建立抢救与修复验收与评估机制,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抢救性保护的技术层面即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状况,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保护操作,其主要包括: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治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

第八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环境的控制,特殊管理的实施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处于一个良性保存环境,避免原有损坏的恶化,降低新损坏情况出现的可能,进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保存环境的优劣是档案文献遗产濒危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对档案库房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和生物污染的综合控制,才能将档案文献遗产保持在较为理想和稳定的状态,达到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技术层面的预防性保护.

总的来说,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它又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而微观层面是将档案馆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主要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激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增强人们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决心,从而加大资源的投入,增强人才培养,推进保护研究.

第四篇档案系列论文范例: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诞生,在中国文书工作的历史上出现了中国*的文书工作.中国*文书工作的出现标志着公文由为剥削阶级少数人服务到为工农多数人服务的根本转变,在中国文书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中国革命一再遭受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把马列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传到了中国,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中国*的文书中找到这个过程的演变轨迹,集中反映这一认识过程的文书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为了提高文书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一时期,**机关和根据地政府还建立健全了包括文书保密制度、文书审核签署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中国文书工作从古代系统、近代系统向现代系统的转型.本文对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对**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使用的文书种类进行了整理,对这一时期文书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了考查,对具体的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等进行了分析.试图在揭示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绪论部分概述了前辈学者对于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认为,把握一段历史进程,学术研究大体在两个方向上用力,一是还原,一是阐释.论文从档案文献出发,还原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还原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力图能对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和层面作出学理性的阐释.顺着这一思路,本文分为六章予以具体探讨:

第一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史地位.本文指出,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1840年以来,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所引起的强大生存压力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通过体制创新来改造中国,并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的历史出路.自此,中国历史摆脱了两千年治乱相替的“朝代循环”,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走向.本文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旗手、设计者和领导者.建国前中国*的文书工作是中国*革命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它全程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密不可分.本文还指出,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还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初步阶段,过分地拔高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第二章呈现了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程.本文认为,探讨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历程,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照.一方面要在静态视角下将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另一方面还要在动态视角下关注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层面.本文紧扣文书“为谁写”(对象)、“为什么写(或为什么内容写、为什么工作写、为什么事写)”的根本问题对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即:1921-1937年是第一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苦大众”、“为什么写一一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根本问题;1937~1945年是第二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华民族”、“为什么写——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问题;1945-1949年是第三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什么写——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的根本问题.在分阶段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每个阶段文书工作的面貌进行了梳理,对文书工作所体现的现代化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观念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组织现代化的进程.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除了上述四个层面外,还有一个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探讨文书工作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在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的现代化问题.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78699.html

第三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的现代化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机关系统和根据地政府系统文种使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文种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文种产生、发展、消亡的根本动力;其次,生命力强的文种使用时间久、政务适应能力强;第三,这一时期的文种呈现出分工逐步明确、功能日趋明晰、数量逐渐简化的特点.此外,本文还对中国*机关和根据地政府文种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两个系统中相同的文种有二十种,不相同的有九种,这说明党、政机关的文种多是互通互用的,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党政机关公文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对中国*机关文种的使用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文书种类广泛、多样、创新,是近代后期文书所未曾有过的;其次,文种按照行文走向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废除了封建等级尊卑;第三,文种的使用频率不平衡,呈现两极趋势;第四,一些文种的功能相互交叉,使用范围无严格的界定,文种出现同名实异与异名同实的现象.

第四章从文书载体规格的现代化、文书文面款式的现代化和文书结构程式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体式的现代化.本文认为,在封建社会,公文程式被纳入封建礼制的轨道后,公文不仅是处理政务的工具,还维系着礼仪背后的权力秩序.民国时期,公文的缮写程式,呈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抬写格式逐渐被隐退,缮写字体也趋于一致,其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公文缮写程式在不同的行文方向中不再各不相同,公文程式对礼仪权力秩序的维系功能逐渐消弭.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的文书在文书载体规格、文书文面款式和文书结构程式三个方面较之于这一时间段的民国公文,又有了进步与发展,这些进步与发展使得文书处理政务的工具性能被凸显出来,文书程式日益简单、明了,文书处理更加迅速有效,文书效率开始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第五章分“文书语言的白话问题研究”和“文书语言的套语问题研究”两个专题探讨了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语用的现代化.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公文一直是官僚士大夫们的专属.晦涩的文言词汇、不加标点和分段的文面、带有强烈尊卑色彩的套语、无用费解的冗词赘语等等如同是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制造出种种符号的区隔,将官僚士大夫与普通民众隔开,于是公文高高在上,更与平民大众无缘.建国前中国*的文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革除“一切旧政权那一套”为手段,以完成“革命职务”为出发点:文书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书写文书一律使用标点符号;反对旧文书的繁文缛节、陈词滥调和等级观念;文书套语的使用更加简化.本文认为,中国*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文书祛魅化、去神圣化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本文也注意到了在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书中部分字句的使用不符合现代的规范标准.本文认为,规范是动态的,它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规范苛求过去的语言运用,这种由不规范向规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文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第六章对建国前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精神进行了探究.本文认为,1921-1949年,中国*的文书经过近30年的渐进发展,从格式到结构,从用语到文腔,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程式趋于简化,形式逐渐统一,意义趋于明确,白话终于推广,套语只留必要.封建文书的影子已不多见,现代文书的精神终于确立.本文指出,纵观近30年的发展,中国*文书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呈现一种“简化”的趋势:文种的简化、句读行款的简化、结构程式的简化和文书用语的简化.中国*文书的简化趋势体现的是世俗化、平等化与大众化、工具化与效率化的现代化精神.“*”与“科学”贯穿中国*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中国*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正是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五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格式: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多种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气候的演变,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气候进行研究,讨论其气候变化的特点和机制,对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档案、方志和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恢复重建高分辨率的清代(1711-191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强弱和冬季平均气温序列为中心,并进行相关的方法上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和结论如下: 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史料,建立了目前最完备的云南历史气候史料ACCESS数据库.

初步探索清代气象情况奏报制度的形成,并通过对清代档案中降水、灾害和收成资料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系统偏差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历史天气资料系统偏差的检验方法.

探索了科学可行的利用文献资料进行雨季开始期序列复原的方法,并成功地对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进行复原.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在长时段上有明显的变化,并存在明显的准3年和11年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夏季风的变迁.同时发现,El Nino事件对云南雨季的开始期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减弱的时期.可能意味着ENSO事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存在某种震荡.

结合历史资料的情况,探索精度介于降水量复原和旱涝等级间的降水等级的复原方法,并尝试采用了更符合降水实际情况的偏态分布.采取了一系列针对资料存在的系统偏差问题的纠偏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分析表明,1711-1911年201年间昆明雨季降水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其变迁有自己的特点.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可能影响到昆明的雨季降水.

建立冬季降雪和干季降水的双因子回归方程,恢复了1721-1855年间昆明的冬季平均温度序列,这是目前重建的低纬度地区第一个高分辨率的历史气温序列.并利用其它资料补出了1856-1900年间的10年冬季平均温度序列.分析表明,18-19世纪昆明皆处于偏冷的时期,但又有一定的波动,且昆明气温存在跃升现象.而和全国其它地方比较,则其冷暖的变化有很多的差异性.

对发生在1815-1817年间遍及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大饥荒的气候成因进行了考察,指出大饥荒是连年夏秋低温导致的农作物大幅减产造成的,其原因为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这次低温应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但仅在低纬高原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附近造成较大影响.

对1905-1907年间云南连续性的严重旱涝灾害的天气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1905年和1907年的先早后涝都有El Nino事件的背景,而1906年的大旱

本文是一篇档案系列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档案系列引用文献:

[1] 关于档案系列的论文题目 档案系列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档案系列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档案系列参考文献怎么写
[3] 档案系列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档案系列论文提纲怎么写
《档案系列论文范文参考 档案系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档案系列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