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村卫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政府卫生支出对中国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3. 第三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研究
  4. 第四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模板: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5. 第五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怎么写: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
  7. 第七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8. 第八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格式: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
  9. 第九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

【100篇】免费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可作为优秀农村卫生论文摘要写作参考,适合农村卫生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摘要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政府卫生支出对中国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

依据全国30省",千村",现场调查数据,采用国际通用健康*—8量表的自测健康,运用Grossman理论的扩展模型和顺序概率回归方法,分析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新农合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卫生室诊疗水平对生理健康影响非常显著,对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与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和污水排放系统,对所有健康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影响,饮用自来水对健康有正面影响,新农合筹资水平对居民健康没有影响,其效果主要表现在减少大病患者个人经济风险和促进社会和谐.年龄、教育水平等个人因素对健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支持政府农村卫生支出重点投向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的发展策略,验证了新农合的目标主要就是化解重大疾病的经济风险.

第二篇摘要范文: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农村经济改革以来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已经摆脱贫困 ,解决了温饱问题 ,开始走上致富之路.但是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 ,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越来越处于令人担忧的状况.农村卫生保健的现状究竟怎样 农村卫生保健存在哪些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卫生保健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们又如何使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得到治理 这些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仅对这些问题做一点儿初步的分析 ,以下第一部分描述农村卫生服务体制的结构及农村卫生服务体制、合作医疗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制度背景,第二部分分析90年代我国农村卫生资金的投入情况,第三部分从政府投入、健康保障制度和卫生服务供给体系3个方面讨论我国农村卫生保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我们对解决农村卫生保健问题的建议

第三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研究

研究背景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保证为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及的卫生服务,保障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公共政策,目前世界上包括英国、德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内容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证居民合理就医,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随之公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09-2011年期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流行越来越严重,高血压门诊费用、购药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高血压患者的就医行为存在就医时机延误、健康意识单薄、就医机构趋高等问题;高血压已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与经济风险的重要原因.四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可以通过体系建设、经济补偿、服务提供等方式,引导高血压患者合理就医,进而降低患者就医费用.2007年-2010年期间,山东省新农合制度中的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分批试点,山东八县开展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项目,重点在于通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大体系的建设,改善贫困人口和脆弱人群的健康状况.

循证卫生决策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采用的很多方法都是循证医学的方法,以循证卫生决策为标志的卫生事业管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卫生政策研究和制定的趋势,其焦点问题是循证决策的复杂机制及其方法体系对本土化卫生政策制定的支持作用.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国家卫生系统和卫生政策的试金石.2005年-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探索讨论、奠定基础到确立实施,始终围绕着“基本”、“均等”和“公平”,那么,山东省八县农村卫生政策的发展是否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合理就医行为和费用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以山东八个项目县为样本,探讨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医行为和费用控制三者的逻辑关系以及卫生政策的系统评价方法.

(2)通过实证研究,测量和描述卫生政策要素、山东省农村高血压患者为代表的慢性病居民的就医行为、就医费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就医费用的影响.

(3)通过政策分析,探讨如何促进农村慢性病居民建立科学合理的就医行为,进而减少不合理的慢性病费用.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复习和现场调查.文献资料来源于电子期刊、纸质图书和国家、省宏观卫生统计资料;调查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中2007年的基线调查和2010年的终末调查的数据,包括入户调查、机构调查、专家咨询和关键人物访谈等.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在山东省抽取8个县(市、区),每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对村中家庭进行系统抽样,调查家庭中所有25岁以上居民.基线调查共抽取了16个乡镇,40个村,调查了20087人.终末调查每县随机选择1个项目乡镇,从项目乡镇随机抽取1个项目村;从8个项目县中随机抽取4个县,从选中的项目乡镇中再抽取1个非项目村作为对照村.终末调查共抽取了12个乡镇,14个村,调查了6216人.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与就医行为、就医费用的逻辑框架;建立了卫生政策要素指标体系,包含四个范畴的指标;建立了就医行为、遵医行为、就医费用、健康理念等范畴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分为县、村(乡),患者3个水平.本研究采用Andersen[171]1968年提出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主要应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在控制人口、社会、经济、生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等变量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变量对于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遵医行为和就医费用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文献综述发、专家咨询法、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等,分析采用EXCEL、SPSS、和HLM软件.

主要结果与发现

本研究系统地运用卫生政策理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各项政策要素、就医行为、就医费用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型;运用定量方法对农村卫生政策和患者就医行为进行测量;全面地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定量评价卫生政策要素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就医费用的影响;判断就医行为和就医费用的敏感政策因素,构建三者的作用关系和就医行为、费用的政策导向模式;较好地避免了生态谬误和原子论式的谬误,探索了卫生政策评价的定量方法.

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与就医行为、费用的逻辑关系以及农村卫生政策指标体系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需要配套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服务通过作用于患者的就医理念和健康行为,间接达到医疗费用控制的目的.农村卫生政策指标体系包括四个范畴,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地区主要是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本研究较好地保证了政策指标的信度和效度.

2.山东省八县农村高血压流行特征以及卫生政策的发展

(1)2010年干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8.7%),低于2007年基线人群(44.3%),以及2010年调查人群(38.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①基本药物:样本县中宁阳、寿光和莱城划为第一批试点县区.②基本医保:2007-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上升到99.6%,各县相继把高血压纳入报销范围,门诊报销比例不断上升,报销方式以即时报销为主.③基本医疗:2007年-2010年,样本县农村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卫生室数以及人均慢病支出稳步上升,项目中干预组村总培训人次数、总督导次数、村医高血压知识得分均数、卫生服务体系反应性均高于对照组,除村总培训人次数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基本公卫:2007-2010年,样本县农村干预组媒体宣传等健康教育指标、高血压管理、高血压随访等管理类指标、基本公卫制度督导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就医行为、遵医行为的影响模型及导向模式

(1)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政策对于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①基本医保中的慢病补偿政策执行年数越长,即时报销有利于高血压患者下沉到乡镇及以下的就诊机构,乡镇及以下就诊机构的2010年合作医疗报销费用高于其他级别机构;②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新农合的门诊报销比例越高,有助于患者遵医指数的提高.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于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①基本医疗指标中的村医高血压知识得分,基本公卫中的媒体宣传、健康大讲坛有助于患者慢病健康意识的提高,基本公卫中的人均宣传产品数、高血压随访人次有助于患者高血压知识得分的提高:高血压随访人次越多,有助于患者遵医指数的提高;②基本医疗中的卫生服务体系反应性,患者的慢病健康意识和遵医指数越高,有利于患者及时就诊;基本医疗中的卫生服务体系反应性越高,有利于高血压患者下沉到乡镇及以下的就诊机构.

4.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就医费用的影响模型及导向模式

(1)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政策对于高血压患者就医费用的影响:①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通常药物来源于乡镇及以下卫生机构,基本医保中的慢病补偿政策执行年数越长、门诊报销比例越高、即时报销都推动过去一年就医费用的上升;②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通常药物来源于乡镇及以下卫生机构,门诊报销比例越高推动每月维持血压药物费用以及合作医疗报销费用的上升;③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慢病补偿政策执行年数越长、门诊报销比例越高、即时报销都推动新农合实际补偿比例的上升.而每月维持血压药物开支越高,新农合实际补偿比例越低.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于高血压患者就医费用的影响:①2007-2010年村总培训人次越多、患者遵医指数越高推动过去一年就医费用的上升,而村医高血压知识得分和高血压管理率越高,则导致过去一年就医费用的下降;②遵医指数越高推动每月维持血压药物费用的上升;高血压管理率越高,导致每月维持血压费用的下降;③2007-2010年村总培训人次、村总督导次数越多,导致合作医疗报销费用的下降;媒体宣传越多导致合作医疗报销费用的上升.

5.多水平模型应用于农村卫生政策效应评价

多水平模型较少应用于国内卫生政策效应评价.本研究将其用于卫生政策要素分析,根据数据的层次结构构建多个水平的的回归模型,将数据的变异分解到多个水平上,从而使个体水平的随机误差项更为单纯,并避免生态谬误和原子论式的谬误,达到分析各层次政策效应的目的.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结论:(1)需求释放是当前实施农村慢病基本保障政策的直接结果;(2)政策组合是建立高血压患者合理就医行为及费用的核心条件;(3)个体干预是形成高血压患者合理就医行为及费用的必要手段;(4)政策评价是确保高血压患者合理就医行为及费用的有力工具.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合理就医行为的政策诱导:①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②加强药品经销,降低药品价格;③夯实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水平;④促进健康教育,系统管理慢病.(2)统筹基本卫生政策的制定规划.(3)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执行能力.(4)规范卫生政策措施的实际操作.

第四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模板: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目的:以能力评价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J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为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为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0年和2013年J省卫生统计年报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对比分析,了解农村县、乡、村*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建设、财力资源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及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权重和变异系数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应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相结合对J省范围内的6家县级综合医院、24

家乡镇卫生院和48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1.2013年J省县级综合医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17张,医护比为1:1.06,进修半年以上人员比例为1.13%,建立信息系统的医院比例为19.28%,药占比为25.55%,转往基层医疗机构人数占出院人数的0.43%.床均建筑面积未达标准的医院占37.35%,病床使用率未达标准的医院占69.88%;乡镇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07张,卫生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未达标准的卫生院占78.97%,医护比为1:0.60,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的5.19%,药占比为18.48%,平均病床使用率32.20%.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年召开乡村医生例会13.5次;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达标比例为79.14%,有71.52%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少于50种;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为1.5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比例为11.77%,平均年诊疗人次数2583人次,平均药占比为33.01%,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比例均未超过50%.年人均参加乡镇卫生院例会次数不足年举办例会次数的60%.

2.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7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及35个二级指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2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

3.经Topsis法排序,6家县级综合医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A4医院,Ci值为0.449,最差的是A6医院,Ci值为0.221.24家乡镇卫生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B1卫生院,Ci值为0.426,最差的是B11卫生院,Ci值为0.087.48所村卫生室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C15村卫生室,Ci值为0.574,最差的是C43村卫生室,Ci值为0.133.经RSR法分档后,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档次为“好”的各占33.33%;村卫生室档次为“好”占31.25%.经相关分析,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构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J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缺乏有效的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合作不足,整体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执业水平较低,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仪器设备和基本药物配置不足;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投入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3.从系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五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怎么写: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研究

研究背景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卫生工作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系统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农村卫生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居民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需要,农村居民疾病负担比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困扰着相当地区的农村居民,如何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如何切实改善农村地区医疗环境,让农民能够踏实地用得上经济有效的卫生技术和诊疗手段是解决当下农村卫生问题的关键.因此,为农村地区提供符合当地需求、安全、有效、可接受性强、经济适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卫生适宜技术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0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依靠卫生科学技术进步,研究农村卫生技术需求,加强面向农村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是全面贯彻我国卫生和科技工作方针,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2009年我国新医改方案再次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研制了一大批卫生技术,并加入到了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的清单,如何在众多的卫生适宜技术中选择出适合于不同地区的技术,使之切实服务于我国农村居民、真正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是该计划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需求性是卫生适宜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和筛选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后继技术推广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评估和筛选适合于我国农村基层推广应用的卫生技术,首先必须了解项目推广地区的卫生需求情况,这是保证筛选出农村地区真正急需、可行、适宜、有效的卫生技术的必要和首要步骤.由此,课题组首先进行了农村基层卫生需求调查研究,为卫生技术的进一步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参考.在充分了解农村基层卫生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各项卫生适宜技术进行科学评估是确保筛选结果准确的必要步骤.本研究在选择卫生适宜技术评价方法时,首先选用了国际上公认的“金标准”—循证医学系统综述评价的方法,对各项卫生适宜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综述评价,以期形成完整的系统综述.基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环境和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特点,我们发现单纯依靠“金标准”-系统综述评价的方法不适用于我国现有的全部卫生适宜技术,因此,我们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选择综合评分法进行卫生技术评估,选用的指标体系为应用较为成熟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卫生适宜技术中包括相当一部分疾病综合防治策略类技术,由于这一类技术主要是通过防治网络的建立或健康宣传等手段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技术特性等指标不易量化,因此,不适用于依据指标体系的评价方式,目前,对于这一类技术缺乏可参照的评价方法,通过理论考证和专家咨询,本研究设计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对这一类疾病综合防治策略类技术进行全面评估.最后,在充分考虑地方卫生需求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卫生技术评估结果,拟定适合于各项目的推广应用的卫生适宜技术清单.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为根据需求研制综合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方法,遴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清单,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服务.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明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需求;研制综合性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方法;提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清单;形成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在对农村基层卫生适宜技术需求展开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卫生技术评估的具体方法对我国农村适宜技术进行一系列评估筛选综合研究.主要研究范围为河南省、宁夏地区和山东省,主要研究对象为卫生部面向农村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第二轮第5至7批卫生适宜技术.

(1)农村卫生需求调查

本研究参考2005年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7个项目省中抽取项目实施较好的宁夏、河南两省为调查范围,在每个省中抽取两个示范县.基线资料由总课题组统一提供,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县乡村*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基层医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主要为基线调查表和卫生适宜技术需求调查表,采取提前通知医院组织医生,调研员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中对符合条件的医生统一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资料的分析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统计推断,建立Microsoft Access2003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根据研究目的,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对诊疗困难的疾病进行分类.

(2)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循证医学系统综述评价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系统综述评价的方法具体评价第5至7批共20项适合做系统评估的卫生适宜技术,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等方法确定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制定检索策略和证据质量评价标准.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诊断性试验使用Meta-disc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应用灵敏度、特异性、阴阳性预测值以及拟合sROC曲线等指标合并统计量;干预性试验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资料在进行合并统计量时,分别采用加权均数差和相对危险度、比值比.

(3)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综合评分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河南和宁夏地区作为具体研究范围,每个项目省根据经济发展条件抽取2-3个县(或县级市),选取当地卫生医疗机构选取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原则上是相应科室的全部资深专家(从医年限5年以上.主要调查工具包括专家基本情况表及卫生适宜技术综合评价表,选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将本次待评价的卫生适宜技术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和公共卫生技术六个具体类别,具体赋值办法为集中组织专家、单独直接赋值.将录入的卫生技术单个指标评分数据库由Epidate数据格式转变为Visual FoxPro格式,同时建立卫生技术评分和评价指标数据库表,编写相应的Visual FoxPro程序,获得每一个专家对各项卫生技术间的综合评价,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各类技术的综合评价值,逐一计算各项技术的综合平均得分,按照各项技术的综合得分值对卫生技术按照类别进行统一排序.

(4)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定性评价

专家的选择采取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由抽取的访谈人员推举对该研究有经验的其他专家加入访谈.访谈方式主要采取调查人员与指定专家一对一地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的具体模式.访谈内容和访谈提纲均提前通过专家咨询或小组讨论一致通过.访谈具体内容由各组访谈人员整理成册,统一编码,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结合对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

1)充分了解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需求

通过调查明确了县乡村主要健康问题、供方卫生技术需求和常见病技术需求,

通过有技术需求疾病和纳入本研究的卫生适宜技术做归类对比,发现本次评估筛选的技术能够满农村常见病卫生需求,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方向正确,能够在需求性的基础上评估筛选卫生适宜技术,

部分地区存在潜在的、未得到满足的卫生技术需求,如职业病、精神类疾病.

2)通过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系统综述、综合评分和定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估方法,对待评卫生技术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结合卫生需求调查结果和各地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提出各项目地拟推广应用的卫生适宜技术清单.

3)形成了以卫生需求为基础,以系统综述、综合评分和定性评价为具体步骤的综合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方法,并提出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政策建议.

4)各种评估方法研究结果:

①本研究所涉及的二十项卫生适宜技术的系统综述评价结果总体情况不佳,能够最终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的技术共计3项;能进入Meta分析具体实施环节分析得出部分关于效果等方面结论但是无法完成全部步骤的技术共计5项;经文献检索和文献质量评分无法进入Meta分析程序,但是能够得出部分结论的技术为7项;因无文献支持而无法进行分析的技术为5项.可见由于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自身特点和Meta分析的具体要求,仅应用Meta分析一种方法无法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估,必须寻找其他评估方法互为补充、互为参考.

②各项技术分值相差不大,三个项目省分值较高或较低的技术具有共性(诊疗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或较低);综合各地区评分结果,内、外科技术的赋值结果分布最为接近(准确度较高);综合分值较高的技术与卫生需求调查中诊治常见病技术或急需的技术类别高度一致.

③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受认可程度高;部分卫生技术所包含的治疗方案较陈旧、所需药物基层难以获得、技术要求操作水平高于基层医疗机构所能达到的水平,不宜推广;大多数技术推广存在困难,最主要为人员配置和资金不足;获得每项定性评价技术的推广结论和建议.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综合性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方法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卫生技术的筛选

本研究建立了以卫生需求为基础的综合性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方法,针对不同特征、不同类型的卫生适宜技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循证医学系统综述评价法、综合评分法和定性访谈法,几种方法互为补充,经实践证明,该方法科学可行、系统全面,能够为我国农村真正筛选出适宜的卫生技术.

2.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均能在本次评估的技术清单中找到,而本次评估筛选出来适合推广的技术基本上涵盖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范围,说明目前我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要求.

3.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通过农村卫生需求调查,以及对卫生部面向农村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第二轮计划第五至七批共37项西医范围的卫生适宜技术进行系统综述评价、综合评分和访谈研究,发现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和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部分卫生适宜技术本身存在不足

(2)现有技术适用范围区分有待明确

(3)卫生适宜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基层卫生需求

(4)部分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适宜性差

(5)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建议

(1)重视和增加卫生适宜技术理论研究,提高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文献质量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展开对适宜技术的理论研究,着重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具体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并整理成高质量的文章,提高卫生适

第六篇摘要范文: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以湖北、江苏、河北三省的村卫生室为主要观察对象,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卫生室原先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组织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卫生政策、区域卫生规划的情况以及国外卫生服务机构的经验,探讨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理想角色模型及其支持系统,同时从管理和治理两大视角解答村卫生室角色定位应当如何实现.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66920.html

研究方法

运用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和运筹学的理论,通过现场调查、信函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采用专家咨询、两步聚类法、TOPSIS综合评价法以及Bayes判别分析法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结合文献回顾、角色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观点,为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研究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论证了村卫生室应有的作用与地位,分析了村卫生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角色失调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分析制度的路径依赖痕迹与我国卫生改革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理想模型.模型中对村卫生室的举办形式以及如何扮演必要角色、基本角色和积极角色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提出了该模型所需的支持系统,共同组建了一个完善的村卫生室运行体系.

为了使村卫生室的新角色能够成功扮演,不仅需要一个提供基础设施、人才供应以及财力、经费的支持系统,更需要政府合理、严谨地规划农村*卫生网络的服务范围与程度,清楚地界定三者的职责,对村卫生室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以及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建立“闭环监督”机制.只有当制度变革和系统实施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村卫生室角色朝着期望的方向转变.

研究结论

全文通过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遵循“理实交融”的原则,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以下八个基本结论.

(1)村卫生室属于直线式管理的正式组织,职能是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

(2)村卫生室在新农村时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公共卫生的“守门人”,农民健康的“保护伞”,医疗费用的“控制阀”,农村社会的“稳定器”.

(3)村卫生室在新农村时期的举办性质与形式:可以集体举办、村医联办,也可以个体承办,不管何种性质的产权与经营权形式,村卫生室应保持其非营利性、福利性的机构性质.

(4)当前村卫生室的角色混乱,与预设的角色定位存在分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和集体对村卫生室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改革滞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不利以及村卫生室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不足.

(5)找准村卫生室所要扮演的角色丛及其角色结构是解决村卫生室角色定位问题的先决条件.在理想角色模型中,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由必要角色、基本角色和积极角色三个层次共同组成.其中,村卫生室的必要角色是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角色是基本医疗服务,村卫生室的积极角色是对乡村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相关行为.

(6)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模型的支持系统:基本设施的支持与提供,人才供应与保障,财力、经费的投入与持续.

(7)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的监督与考核机制:考核办法共分六个部份,医德医风(100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250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150分)、卫生防疫(250分)、资料管理(100分)、妇幼保健(150分).

(8)管理视角和治理视角的政府改革是实现新农村环境下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有力保障.在管理视角的改革中,根据村卫生室科学定位的总体框架,采用两步聚类法、TOPSIS综合评价法以及Bayes判别分析法等方法对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结合博弈论发现政府进行相关变革的必要性,在治理视角的改革中,通过对目前卫生系统中链式监督的弊端分析,得出只有建立闭环监督机制才能使农村卫生变革顺利进行的结论.

政策建议

为了密切配合村卫生室角色系统的运行,研究提出了适宜新农村时期的政策建议.

(1)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或使用应因地制宜.对于已经在使用并且达到国家要求的面积和功能分区的村卫生室,应区分其房屋所有权性质区别对待,对于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或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面积和功能分区的村卫生室,房屋应由县、乡政府统筹投入建设,所有权归村委会所有,房屋的维护、修缮等工作也由村委会承担,维修金由村委会向政府申请.

(2)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应根据当地的经济与实际需要进行配备.对于已经在使用并且达到国家对基本设备要求的村卫生室,其设备无论是由政府或私人投入的,其所有权都应归国有,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其中,设备由私人投入的应由县卫生局根据设备状况进行设备残值评估,政府出资购买,使其所有权转为国有,对于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或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应由国家和县卫生局负责投入,所有权归国有,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

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卫生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电大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村卫生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3)村卫生室的药品配备应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以及相关地方性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药品种类、数量的配备.配备药品所需的经费来源应根据经营性质来定,如果是公营性质(村办、院办、村院联办)则应由村委会或乡镇卫生院出资,如果是私营性质(村医办)则经费由村医个人承担.

(4)农村卫生队伍应在用足用好存量的前提下,不断吸引增量.通过在村中寻找合适的替代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设点、动员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村行医以及恢复大、中专医生的学历教育等方式保障村卫生室的人才供应,通过有计划、有考核的“闭环”培训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5)政府在对卫生事业投入时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从财力上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具有外溢效应的项目.

(6)村卫生室科学治理角度的政策倡导:政府应树立公平行政理念,积极组织与建立协商治理机制,吸收公民、社会团体加入公共决策过程,引入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服务供给主体进行监管.

(7)政府应在新的方案基础上对机构设置、运作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调整与变革,将链式监督制约机制转化为闭环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卫生机构与民众的良好互动,使改革得以切实有效地实施.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研究的创新性

(1)运用社会角色理论,系统分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村卫生室,界定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期望,并对其内涵进行识别,构建村卫生室的角色模型,能够丰富和发展政府解决村卫生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提供认识村卫生室角色的新的政策思路,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2)本研究理论上提出村卫生室实现角色期望的途径和方法,并且着重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的村卫生室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农村卫生管理的实践模式提供政策及现实支持,从而保证村卫生室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得以顺利发挥.

2.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中由于条件局限,收集的数据样本相对要检验的命题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在指标设计的全面性及数据采集的科学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在有关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研究中,从多理论视角探索是必要的,但笔者担心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对许多理论的理解不一定全面和深刻.

第七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人才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存体制下,农村卫生人才依然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首先列举了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卫生人才发展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其次找寻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创新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策略.

第八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格式: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的本研究针对安徽省农村地区卫生人力现状,收集并整理全省乡村两级卫生人力的数据,了解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特征,回顾分析近五年来(2009-2013年)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安徽省到2020年的农村卫生人力发展需求进行预测,找出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现状与国家卫生人才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从体制性因素角度探讨影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深层次障碍,探讨如何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安徽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人才队伍.方法结合《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4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卫生厅网站中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使用霍尔特指数平滑法对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预测.运用多维度组合评价法从城乡二元结构、卫生管理体制、重大卫生政策和医学教育体系四个维度探讨影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在深入分析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从人才引进、培养、配置和激励的四个环节提出适合安徽省省情的农村卫生人力对策建议.结果一、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配置水平较低:2013年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每千农业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与中部六省相比排名靠后.16个地市之间资源配置差距不大,但各市的总体配置水平均较低.二、村卫生室人员配置水平较低:2013年安徽省每千农业人口的乡村医生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与中部六省相比排名靠后,16个地市之间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配置水平普遍较低.三、乡镇卫生院医护比例偏低:近五年安徽省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数量与医护比例,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医护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2010-2013年,安徽省乡村医生数量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预测结果看,到2020年乡村医生的数量与2013年相比将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乡村医生队伍的数量经过自然减员和分流消化是在不断减少的,如果不能实现乡村医生后备力量的有效接续,乡村医生队伍将后继乏人.五、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的人力结构较为合理: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学历结构以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主,低学历人员的比例很小,近五年调查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力的流动规模不大,通过统一招聘流入的人员占27.2%,在流出人员中辞职的人员占到13.9%.六、调查地区村卫生室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乡村医生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分布在41岁以上,本应到龄退出但仍然在岗的乡村医生还有22名,中专(高中)学历的人数最多,初中及以下学历还有22人,乡村医生总体学历水平偏低,调查地区村卫生室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人员只占26.7%,执业水平偏低.七、调查地区卫生人力的培训现实和需求间存在差距:部分乡镇卫生院职工缺乏在岗培训,部分乡村医生的培训次数和累计培训时间没有达到国家政策的要求.乡镇卫生院职工对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缺口最大,乡村医生对临床技能的培训缺口最大.八、调查地区卫生人力对工作的满意度一般:乡镇卫生院职工对于“工资及奖金情况”最不满意,而对于人际关系、培训效果和个人发展等选项的满意程度也一般.乡村医生最不满意的是“养老保障制度”和“工资收入”,目前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希望提高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讨论与建议一、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城乡“两元化”形成卫生事业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准入存在逻辑悖论,“乡政村治”体制对村卫生室的影响,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卫生政策的执行力有待提高,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存在不合理,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明显,缺乏针对各层次农村卫生人员特点的专门化教育.二、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的优势分析:安徽省医疗卫生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强力推动促进基层医改迅速、持续推进.三、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的劣势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人均拥有量与全国水平差距大,地区分布不平衡.四、构建安徽省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的长效机制:优化政府投入,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进一步明晰卫生人力引进政策,加强政策监督和评估,建立对农村卫生人力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推进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和职业前景的确定化,建立县乡村*联动的卫生人力服务网络,与乡村一体化内涵有机整合的激励制度设计是关键.

第九篇农村卫生论文摘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

本文利用四川省21个地区2007年卫生统计数据对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农村卫生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依然很低,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卫生支付能力不足、卫生资源配置",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市场化程度不足,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和卫生政策、卫生投入、医疗费用、农民卫生需求等因素有关.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

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下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激活了一大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事实上增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乡镇卫生院,在国家层面受到政府前所未有重视.我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得以迅速开展,呈现出农村居民看病受益、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增加、卫生事业发展的“多赢”局面.在农村卫生事业水平整体改善的同时,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政策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供给系统,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主要由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承担: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疾病诊治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村卫生室承担所在行政村的一般疾病的诊治工作.农村*医疗网应该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需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设备建设滞后的局面,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服务和质量保障.尽管新农合通过提高补偿比例等手段鼓励农村居民更多地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然而农村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让参合农民满意,尤其在遇“大病”需要治疗的时候,参合农民宁愿选择价格高、路途远的县级以上医院.因此,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无法为新农合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也没有很好实现新农合制度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初衷.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切身经济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并将利益相关者和治理理论引入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探索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和措施,为新农合成熟规范运行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通过背景分析与文献研究回顾阐明研究的问题.包括选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回顾与梳理国内外医疗服务治理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治理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3章、第4章、第5章):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阐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现实状态,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新农合政策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格局的影响;在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分析等定量方法从供需双方的角度探讨影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质量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数据资料,总结和分析新农合实施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根源.

第三部分(第6章、第7章):运用德尔菲法、问卷及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分类及利益取向、利益冲突分析,寻找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条件与机制.通过正反馈、负反馈及延迟结构分析,围绕新农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医疗质量问题基模分析.将众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整合为政府子系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子系统、患者子系统、新农合管理者子系统和药品供应商子系统,采用图形结构进行系统基模分析,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策略.

第四部分(第8章):展开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设计.按照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结构框架来阐明新农合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过程与机制.构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协同治理的效用模型,通过模型更为深入地刻画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点与作用机制,提出全新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思路.

第五部分(第9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后续研究.

二、论文的主要结论

1、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质量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新农合有效运转的绊脚石.新农合本身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采取何种付费方式以及主要的付费流向,对于农民的就医行为以及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CHNS筛选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表明,新农合持续提高了患者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比例,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的就医流向趋于基层医疗机构.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卫生网络布局,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好,但是由于农村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较差,农村居民遇到“大病”宁愿舍近求远地选择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城市医院拥挤、看病难,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闲置、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2、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正确找寻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较差、药物滥用和诊疗行为不规范的等方面.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从供需两个角度的调查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主要包括诊疗质量、合理用药、临床诊疗规范等内容;患者(需方)对乡镇卫生院质量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医生诊疗水平、设备条件、职业道德态度、医疗费用等方面;村卫生室(供方)目前关注的主要有:诊疗质量、器械消毒、人员资质等内容;患者(需方)对村卫生室的主要质量问题反映在设备条件差、药品种类少等方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内部有效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监控机制缺失;村卫生室医疗质量问题显得更为模糊,村卫生室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政策不明朗是影响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根源问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都出现政府“包揽一切,,的倾向,政策的制定并没有顾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影响了医疗服务最初目标的实现,同时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无力.由于医疗服务产品本身的公益性、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和供给诱导性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同时也决定了服务提供者的供给意愿.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者与组织者,新农合的实施使原来简单的医患双方转变为政府、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三方关系.现行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过多地强调医疗费用的控制而忽视了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参合农民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和投诉机制,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和改善.

4、医疗服务质量的治理实际上是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治理,在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框架下,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特殊复合型组织,其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存在利益冲突,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关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是对医疗服务进行了“投资”,并承担医疗服务结果可能造成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按照他们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中间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存在着以下几种利益冲突:第一,医疗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及其*人(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村医及农村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医疗服务目标的偏好及选择不一致时产生的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协调是重要的治理着力点.

5、系统基模分析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存的治理问题及原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市场化”浪潮下转变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性质.一方面,这种“市场化”的大环境让农村*卫生网络中的主角——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由层级间的协作关系变质为层级间的竞争关系,使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纵向整合质量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上已经成为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重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秩序化和完整性,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提出了“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政策.但是,当前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关系,实质上是乡镇卫生院受地方政府的委托对村卫生室进行管理.这种委托管理在所有权缺失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违规操作、与村医争利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些失范行为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目标侵蚀.

6、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益”、“福利”、“非营利”等属性上飘移、争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也陷入“督”与“办”的含混境地,*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关键是质量监督机制的重塑.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益格局.虽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的医疗业务定位不同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可逐步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村医可充当新农合的“守门人”中色,通过首诊过滤,建立村、乡、县逐级转诊制度.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能向一般的医院模式和诊所方向发展,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还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建议落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纵向业务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质量监督机制.

7、由于新农合制度设计中特殊的多层级委托—*关系,在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内部治理中,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环节进行质量的治理.包括医患关系的治理结构、医院运营的治理结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环节的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在政府引导下设置由核心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治理的实体组织,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进行客观、独立的第三方协调与监督.外部治理的重点则主要是政府外部治理平台的打造以及市场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1、采用供需双方视角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发现了新农合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定量、定性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供方)比较重视医疗服务技术性质量,而患者(需方)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反映则更倾向于非技术性质量维度,这为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启示.

2、提出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思路.已有的治理研究多是政府或医院视角的单边治理,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理论引入新农合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领域,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特殊复合型组织,根据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体系的治理目标,探索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目标、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政府改善和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这是一篇与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农村卫生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农村卫生论文题目 农村卫生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关于农村卫生的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卫生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农村卫生论文大纲 农村卫生论文框架怎样写
《农村卫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农村卫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农村卫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