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环境概论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概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环境概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环境概论论文范文

环境概论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参考: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概论的发轫与演变
  2. 第二篇环境概论论文样文: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
  3. 第三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模板: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
  4. 第四篇环境概论论文范例: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5. 第五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格式: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

★100篇关于环境概论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环境概论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环境概论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参考: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概论的发轫与演变

作为中国文艺学学科建制基石的“文学概论”,是当今大学中文系一年级仍然开设和教授着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为了革新课程内容,许多学者仍不断在编撰《文学概论》教材.自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教材不下200本,但现实中未见有积极的、强烈的回应.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寻根问底.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历史资料的耙梳中,回顾、整理作为文艺学经典表述方式的文学概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本文试图还原历史文化语境,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新式教育和译界兴起的背景下,把握文学概论发端发展的主要脉络,指出文学概论作为文艺学学科的基石,能提供给学界哪些鲜活的理论资源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寻找现代文论演变的历史轨迹.在整体文化的变迁中,在新式大学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找寻文学概论课程设置发韧之初的概况和轨迹,揭示传统文论是如何在大文化环境中不断演化为现代文学概论的.

第二章探讨西方文学概论的引入路径及其影响.众所周知,“文学概论”不是土生土长的“国货”,它是伴随着西方文化、文学的引进和介绍而出现的.虽然文学理论中国古己有之.但作为现代形态的基础性“文学概论”,却是伴随着外来文学概论的翻译而诞生的.其中以日本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美国亨德的《文学概论》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之后中国文化界人士大量编撰出版《文学概论》书籍,一时间形成了出版的热点.外来文学概论的译介,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知识资源、理论范畴和体例框架.

第三章中国现代本土文学概论的生成及其演化.我国学者早期撰写的文学概论,模式有三:一是照搬西方体例、“西装革履“式的文学概论模式,二是传统文论的改良模式,以“长袍马褂”形象出现;三是“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概论模式.30年代末期之后,第一和第三两种模式揉合在一起,到50年代初期接受前苏联文论模式前,形成了现代文学概论的主流.第二种模式在演化的过程中,声音渐趋微弱,以致消失.

第四章是关于文学观念变迁的两个个案研究.描述中国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过程中,在形而上的思辨和本质主义的追问中,如何形成现代文学概论范畴、体例的.这一章主要在观念和问题的横向把握中,以“纯文学”、“典型形象”为个案,反思有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二篇环境概论论文样文: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主线上分出了两条支线:一条是对80年代之前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它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中国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制造经验,重视设计与艺术的紧密联系,另一条则是对80年代之前工艺美术的批判甚至是否定,它批判工艺美术代表着农业经济模式下的手工艺生产,它强调建立立足于现代化工业经济模式之上的现代设计,它积极地向西方工业化强国学习,引进了现代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并定名为“工业设计”,它希望设计能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并促进现代工业文化的形成.这样两条线索的交织发展就构成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设计艺术理论的主旋律.根据二者所使用的名称及其包含的理念、动机与目标,本文统称为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

工艺美术的典型理论是“造物的文化论”,其“文化”是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传统、立足于生活的,技术、工艺是它的表现手段,艺术是它的存在形式.工业设计的典型理论是“设计文化论”(设计事理学),其“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工艺美术是“大艺术”,设计从属于艺术,设计的目标、概念、理论、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以艺术为主的.另一方面,设计(造物艺术)又是艺术的原点.它追求的是最深层的文化,其主题是“文化”.工业设计是“大设计”,它的文化是宽泛的,它追求的是“文化”背后的、主导整个人为事物系统的思维力量,其主题是“思维”.它们都在各自的方向直探到底:工艺美术探到艺术之根,“造物的文化论”是艺术与文化的原点,工业设计探到设计之根,设计事理学是所有设计活动的思维指导.

以设计(Design)的名义,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强调现代设计观念,反对设计领域内的“纯美术”思想,它们的研究内容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然后扩展到整个设计领域,它们都建立了以“文化”为重点的理论框架,并在90年代末广泛展开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这些共通之处也显示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80年代之后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设计哲学(文化、本质)——设计概论(理论框架)——设计体系(理论内容)——重点专题.在设计理论发展中,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是并列的两种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理论,它们是设计理论主干上的两条平行分支.此外,在这条主干上,还有横向上的两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也即是设计哲学层面上对设计本质、设计体系的宏观建构,与设计“知识”层面上对设计框架中子体系、子学科的充实与完善.前者着眼于从哲学、历史、社会的大视野去定义设计、规划设计、发展设计,后者则着眼于在具体的理论范畴、逻辑论证中去解释设计、分析设计、实践设计.80年代的设计理论,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主要作用在于“思想”的启蒙.90年代,设计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各种设计(艺术)的“概论”络绎不绝的出版发行,相应的各种设计丛书纷纷出版.理论研究慢慢向“学术”的方向转变,即在“思想”大致划出的框架中作精细、规范、严谨的“学术”构建.尽管在设计理论研究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关于设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不同理解的区别已不构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倡创新、提倡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设计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环节成为了首要的内容.因此,紧贴设计实践的设计心理、设计管理、设计方法等内容就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专题.对于设计而言,艺术的灵感或许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对设计进行定性化、定量化、程序化、系统化的分析与操作却是可以实现的.这个实现的过程也将是设计真正成为现代学科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与设计艺术理论、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相比,设计艺术实践的发展是缓慢的.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更靠近艺术,或者说更不需要技术(乃至国家的工业体系)支撑的平面、广告等设计门类发展较快,而最能体现现代设计意义的工业产品设计则是发展最为缓慢的.脱离了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脱离了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所谓的创新也就无法真正地影响、改善现代生活,只能主要是零散的新鲜创意、短暂的流行样式,无法构成知识体系,是难以可持续发展、难以有长远生命力的.

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发展不相称而产生脱节,一方面,设计理论相对于现实显得理想化,难以真正指导设计实践,另一方面,设计实践无法为理论提供充分的素材.现今设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哲学原理、科学原理层面上的理论构建,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为引进国外较成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结合中国设计实践加以阐发.相对于薄弱制造业基础上的设计实践而言,这些理论无疑都是超前的.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2643.html

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廉价密集劳动力为特征的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快走到尽头,以社会整体“和谐”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必然要取代它.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设计理论必然是超越设计实践的,而它的历史任务则在于为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奋斗的理想,为设计实践提供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计的发展.当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制造业渐成规模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之时,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教育之间,设计院校、设计行业、企业之间也将形成良性的互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将在相同层次的水平上相互促进,植根于生产、生活的设计实践将为设计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而设计理论亦将重新出发,循着生活、艺术不断前进的脚步,去探寻理论的未知之境.

第三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模板: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

2007年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重挫各国经济,起因于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衍生次级房贷引发严重金融问题.突显房地产市场为民生最重要的议题,事实证明是足以撼动国家经济,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金融秩序.但不论时代演变或社会冲击,为何总有些建案还是能顺利售罄,这是房地产企业最急于探讨的问题.

台湾房地产近十年每年推案量数千亿到2007年更是高峰达1.15兆,2008年第4季全台余屋量数7,767,945户,行销总预算从数十亿到数百亿,可谓重量级产业.近來M型社会趋势更突显房地产市场的雨极化,地球村概念及网络无远弗界,让台湾人世界观相对提升,房地产的销售策略的运用及销售通路的建立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突破.

自1979年以来,中国大陆房地产业整体得到的发展,对推动全体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重大的功能,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亦引起社会各地争议.尤以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经历多次跌宕起伏的大变动,特别是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通路发展和趋势的争论,正好说明中国大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由此可见房地产是社会大众与产业最主要资产标的,而房地产资产价格的缩水,对于经济发展与民众财富产生冲击,因此房地产销售通路市场的健全制度,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影响至大;房地产总体经济之稳定成长,亦须有无障碍房地产销售通路作后盾,故此论题实得为深入探讨研究之.

本文以探讨两岸房地产业的销售通路现况,及瓶颈之研究;就房地产业的经济而言,销售通路顺畅情形,与瓶颈障碍的研讨,为重点方向,故所谓货畅其流,才能地尽其利,人尽其才.本文通过研究两岸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沿革,及两岸房地产业销售通路与影响因素的差异,寻找出台湾房地产业销售通路,可为中国大陆借鉴之处.

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各章节之内容如下分述:第一章导论;对全文的概括性介绍,通过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思路及其方法,与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说明本文写作的方向与意涵,及本文创新与难点的解决.第二章、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与房地产的经济学基础相关的五个理论,经济周期理论(Business cycle Theory)、地租理论(Landtax Theory)、泡沫经济理论(Foam Economy Theory)、消费函数理论(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房地产投机理论(Theory that the real estate speculates),及论述关于房地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说明;第三章、房地产相关概论与经济研究机制综述;本章为房地产相关概论与研究机制的探讨,首先从学理上界定相关房地产概论基础,接着论述销售通路相关概论界定,后为房地产经济研究机制的述说.第四章、台湾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本章节主要内容先从台湾房地产业发展的现况做探讨;再从台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探讨,再针对台湾房地产未来发展动向、市场的结构等,进行详实探究与归纳.第五章、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分析.主要阐述台湾房地产经纪业制度、证券化制度与预售屋交易制度之现况、特性及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进行详实探究与归纳.第六章、台湾房地产销售瓶颈及应对策略.本章主要研究内容为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的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之瓶颈所发生的问题点,和改善的对策建议.及台湾解决房地产销售瓶颈的经验总结.第七章、大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本章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叙述大陆房地产发展的概况,再阐明大陆房地产业市场结构中的问题,及论述大陆房地产销售通路面临的问题;第八章结论与建议,本章主要为针对两岸房地产的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销售通路瓶颈,经过本文的研究后提出,并总结主要问题征结点,后再对中国大陆,改善房地产销售通路瓶颈解析出建议方案,主要是借鉴台湾经验,用于改善中国大陆目前的房地产业销售三大通路提出建言,最终总结出一些改善与借鉴办法.

本文主要的结论在于两岸房地产三大销售通路(约占销售市场百分之八十)问题点的发掘;并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可行的改善对策;以期能对两岸房地产事业有所帮助,更促使两岸经济蓬勃发展.相较于大陆房地产业,台湾发展较早,相关销售通路渐趋完善,经由本研究以期,提供对中国大陆房地产业销售通路可借鉴之处,进而提升中国大陆房地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方向:第一、为促使两岸房地产业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并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二、以两岸房地产业销售通路之经纪业制度、证券化制度、预售屋交易制度通路现况及瓶颈作研究,盼两岸相互取长补短,透过完善的房地产业的销售管道,以健全房地产业交易程序与制度.第三、经研究结论结合学者与企业界的意见,对两岸房地产销售通路业提出房地产业销售市场的经营方针,并完成房地产销售通路的趋势探讨.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作者先以现场田野调查方式,一步一脚印针对房地产销售市场实地现常踩踏,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且与经纪人经由预售屋与二手房买卖上手实务经验,及房地产证券化的证券采购,具有多年丰富经验,沿途并搜集房地产三大通路相关资料;如今信息的数据可与人等高,验证了理论与实务需互相配合,才能相辅相成;正所谓实务经验要有理论为后盾不然会失之于“盲”:而理论需有实务经验相配合,否则会行之于“空”;如此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泛泛的无稽之说而已;以如此多年实务经验,配合本文的房地产经济理论方式写作论文,亦应相得益彰;虽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可说其创新之处,应是寥若晨星的可贵.

尤其是以现场田野调查方式,搜集到的第一手最正确的资料,(就像股票市场的内线消息一样准确),非一般经由网络或文献已经过好几手的包装,并已过时的资料所做的研究论文;故本文所做的研究结果,应为最真实的现场实务需要,而提出建议的方案最符合实际的策略,也对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帮助最大,为一创新之点.

综观国内外文献很少以房地产销售市场面,深入探讨通路发生的问题;而以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三大主要通路,(实务上为房地产业涵括面最广大的销售市场),切入问题症结点;经由两岸房地产业不同制度、与目前现况,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先行研讨,再用“归纳法”及“交叉比对法”同时进行,梳理比对出两岸方方面面不同处;最后详细解析研究归纳出改善决策,应是最合乎中国大陆房地产业的需要,惟独本文较为独到研究方式.

两岸同文同种,且具有共同的悠久长远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的传统熏陶;并在儒家孔孟思想教育下,基本思维与作法较一致;与其他论文用海外其他国家的作法作比较并引用改善的对策;实务上应不适合中国大陆国情采用,故本文应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两岸房地产业两种制度与现象,找出其间的异同与优劣,将之归纳成趋势、原则,以作为解决、改进问题与制度之参考;应是最适合中国大陆国情采用的策略,故笔者主要为两岸房地产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三大销售通路,经过本文的研究提出,总结主要问题的观点,最后再对大陆改善房地产销售瓶颈的建议,主要是借鉴台湾经验,针对大陆改善目前的销售状况提出建议,而总结出一些改善与借鉴办法,亦是另一创新之处.

中国大陆历经过去十几年的跳跃式经济成长,各界普遍预期未来仍可保持显著优异的“年”经济成长率.加上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中国大陆经济可以说具备雄厚的长线增值潜力.但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才发展二十余年,目前尚处于调适时期,有待发展完善法令,并建构良善的销售市场通路.

本文主要结论为对,中国大陆房地产经纪人、证券化、预售屋销售市场的三大通路;所衍生的问题,对中国的政府、投资人、实务界三面向,经研究提出建言;并藉鉴台湾经验提出合乎中国急需,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而使房地产销售三大通路市场瓶颈的消除与改善政策的施行,将是稳定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第四篇环境概论论文范例: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今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语法化研究蔚为大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词汇化研究却还方兴未艾,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虽然词汇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薄弱地带和空白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对于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研究较多,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而对于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大多只是零散、个别或宽泛的研究,在本文之前,迄今为止这方面还没有比较具体、系统的专门性研究.“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与“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相对,指的是两个没有直接组合关系、而只在句子线性序列上相邻的成分序列经由词汇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词的语言演变过程.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是词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立根于扎实的语言文献,采用共时和历时、词汇和语法,特别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概论和典型个案专论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在这个封闭的范围和系统内具体考察了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研究中关注较少或虽有关注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的10个类别、30多个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现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比较系统、深入地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背景、范围、种类、共性与个性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提出了“多元词汇化”等观点,力图找出特点,揭示一定的规律,力图尝试对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研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事实和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的研究不但具有词汇化本体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语言教学、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全文前有绪论,后有结论,主体部分共包括14章,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章是全文论题的背景部分.理清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概念、国内外研究概况、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界限、汉语双音虚词的演变归属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认为汉语非句法结构形成实词的就是词汇化,形成双音虚词的则很多是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重合,还有的演变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相继发生,本文主要侧重于从非句法结构的成分序列到成词的词汇化角度,但其中也自然会牵涉到语法化或功能的演变.

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部分.在讨论汉语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及其主要的几种构成方式之后,重点讨论汉语非句法结构概念的提出、研究现状、范围与性质、分类标准及类别等等.除了前人已经深入研究过的类别和个案外,将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分为10个类别,具体探讨了30多个非句法结构形成的词语,其中不少是虚词,也包括一些实词.这10个类别分别体现在第三章-第十三章中.

第三章到第十三章这11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每一部分采取总论和专论的形式,旨在揭示现象,发掘规律.

第三章探讨“动+助”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X着/了/过”的典型个案是“算了”“X的/地/得”的典型个案是“免得”.“算了”的词汇化后又发生语法化,具有情态和话语标记两种功能.“免得”经由多种词汇化途径分别演变为连词和动词,是“多元词汇化”.本章主要侧重于助词并入和附缀化.

第四章探讨“动+介(于)”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副词“终于”和连-介兼类词“由于”.这一类演变都是发生在句法演变后,即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之后,介词“于”和其前动词相继发生去范畴化,介词并入,完成词汇化.“由于”还有一定的个性.介词并入在这类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章探讨“动/形+介(以)”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加以”和“难以”.它们的形成都是由于介词“以”后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而导致的,因此都多少具有一些助动词的性质.“加以”的连词用法和形式动词用法是经由不同的途径、在动词“加”不同的义项基础上分别演化成的.这是一种“多元词汇化”模式.“难以”的词汇化说明其是“半助动词或边缘助动词”.本章主要侧重于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的“多元词汇化”模式和句法演变的影响.

第六章探讨“动+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继而”“进而”.这一类演变主要都是与动词的非范畴化尤其是整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的简化有关.另外,这一类演变结果一般都兼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特征.非范畴化、句法结构的简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第七章探讨“形+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幸而”“甚而”“甚至”.“幸而”的演变途径为:非句法结构→副词.“甚而”的演变途径为:非句法结构→连词→副词.“甚至1”是并列短语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甚至2”最基本的连词用法演变过程和“甚而”相似:非句法结构→连词→副词,而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系列的用法和功能.这一类演变都与句法演变尤其是结构简化有关.

第八章探讨“副+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时而”“忽而”.这一类词汇化的演变都是和“而”的附缀化有关,还和相应或相近的叠用格式的构式化、同义或近义的这一族词内部的调整、分工有关.附缀化、特异性、构式化等是这一类词汇化的特点.

第九章探讨“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则已”和“以期、以免、以便”等“以V”类词.“则已”的词汇化和“不V则已”特定构式化、“则”和“已”的去范畴化、主观化和韵律有关.“以V”1类除了和非范畴化等有关外,还和连词“以”的附缀化及强化机制有关,“以V1”词语内部的不同则是和V的语素义不同有关.另有特殊的“以V2”演变,其形成则是和介词“以”的宾语省略,介词功能悬空有关.主要侧重于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非范畴化、构式化、语素义、附缀化等的互动与影响.

第十章探讨“反诘副+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连词“哪怕”和副词“何须”.语用推理在这一类词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和句法环境、动词的非范畴化、主观性等因素有关.“哪怕”在词形上有“那怕”的问题.“何须”的词汇化有“何”功能需要强化的因素.因为语用推理的作用,“反诘副+动”词汇化后都表示“不V”的语义,有的词汇化程度高的还会更进一步,表示假设、非现实的情况.本章主要侧重于语用推理的影响.

第十一章探讨“名/动+副”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其实”“势必”“想必”“谅必”.认为“其实”是“代词‘其’+副词‘实’”非句法结构形成的.“势必”“想必”的形成与表义差异与各自的语素义有关.“谅必”由“想必”类推成词.“势、想、谅”和“必”的语素义决定了词汇化后的词语推测性高低强弱.语素义在词语词汇化中的作用需要重视.

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探讨一类经由实词省缩形成的比较特殊的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分别是“再不”“之后”“从中”,“据说、据称、据云”“据悉”“按说、照说”“据传、据闻”“照办”“听说”等.连词“再不”是经“再不然”省缩“然”词汇化形成的,“之后”是“X之后”的X省缩后形成的.副词“从中”是在“X,从(X)中VP”的句法环境中,“从X中”语用省略凝缩为“从中”.它们的形成都和语用有关.“据说、据称、据云”是“据X说/称/云”结构中省缩X词汇化整合成词.“据悉”是“据X(Y)悉”经过二重隐含和省缩形成的.“据传”“据闻”和“照办”,均有两种以上的省缩成词路径,比较特殊.“按说”是“按X说”省缩形成,X一般是“规矩、(道)理”等表常理或常规性的词语.“听说”是“听(X)说”中兼语省缩的结果.这与语言的经济性、整合、创新等分不开的.本章主要侧重于省缩形成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的语用、整合等因素.

总之,每一章都围绕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进行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十四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对10类非句法结构的30多个典型个案的深入考察,总结出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总体特点和规律,共性与个性,形成动因和机制,互动影响的因素,学术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并且探讨了英语中类似的同类现象,揭示了本文研究的类型学意义,最后指出了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最后是附录.附录1:《现代汉语词典》(2005)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虚词词表,附录2:《现汉》(2005)后缀派生式、重叠形成的复合虚词以及联绵虚词,附录3:《现汉》(2005)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词语列表,附录4:本文词条索引.

环境概论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环境概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环境概论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环境概论论文范文题目

第五篇环境概论论文范文格式: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

本文对于“音乐期刊”的定义是:“音乐期刊,也称音乐杂志,属于专业期刊之一.它的内容专以音乐界内一切事物为关注、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方针编辑,刊登众多作者与内容的文章,用卷、期或者年、月顺序编号,具有统一标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1937年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而产生发展,作为介绍音乐知识、宣传音乐思想、传播音乐创作、交流音乐动态的流动平台,在音乐书籍和资料极为匮乏的20世纪上半叶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与教育功能,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舆论阵地.

本文以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30年间中国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实证性与思辨性的双重研究方法,力求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我国音乐期刊的初期发展轨迹进行完整的认识,并在对历史资料的思考与归纳的过程中,对文献予以解读,剖析文献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潜在寓意,进而探索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规律.本文综合音乐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编辑学、定量研究分析法(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角度,将音乐期刊置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双层结构中,对这一文化产物进行哲理性思考.最终以中景(音乐期刊整体情况)、近景(音乐期刊主要内容)、远景(音乐期刊历史意义)三个步骤来再现抗战爆发以前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文化轨迹.

全文从我国音乐期刊发展史和音乐期刊文论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梳理30年来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脉络,讲述期刊的编辑出版情况及期刊主要内容特色,同时指出本时期音乐期刊在地域上的空白点,并总结音乐期刊的出版特点.第二至六章分别从“中国古代音乐沿革”、“现实音乐发展”、“中国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概论与音乐美学”、“西方音乐文化传播”五大方面进行论述,将期刊中的各专题文章进行归类与总结,展现当时音乐期刊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予以史学关照和理论剖析.从中展现音乐期刊的进化变革与文化意义.最后在结论中,本文将总结本时期音乐期刊的特征演变、内容演变及社会功能演变,并力求为该30年来的中国音乐期刊发展做以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为您写环境概论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环境概论引用文献:

[1] 环境概论类论文题目 环境概论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环境概论外文文献 环境概论参考文献怎么写
[3] 环境概论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环境概论论文提纲如何写
《环境概论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概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环境概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