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路径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关于儒家和文化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儒家和文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6

儒家和文化论文范文

儒家和文化论文

目录

  1. (二)“群体本位”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儒家文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诉求和实践路径》

该文是儒家和文化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路径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价值诉求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义、崇德、孝悌、德治、爱物、节用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可通过儒家文化中“崇德”“重群”思想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以“爱物”“节用”思想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以“致知”“孝悌”思想提升乡风文明,以“礼法”“德治”思想促进社会治理,以“恒产”“安人”思想激励人民生活富裕等路径,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关键词:儒家文化;乡村振兴;价值诉求;实践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4.010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4-0054-0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其内涵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义、崇德、孝悌、德治、爱物、节用等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农村实际,寻找儒家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探索基于儒家文化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

一、以“崇德”“重群”助推产业兴旺

(一)树立“崇德广业”的理念

发展繁荣乡村经济,必须确立合理的经济发展导向,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兴旺,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周易》中讲“崇德而广业”[1]238,强调德之于业的优先地位.儒家重德,对德持以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仁的思想是儒家价值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品德”“规定着在儒家社会中起综合作用的所有其他规范的含义”[2].儒家文化视域下,乡村经济发展应当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唤醒文化自觉.在当前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利用儒家“崇德”“重仁”思想促进人们富而好礼,富而重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群体本位”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群的力量,荀子即将“能群”视为人类能够超出万物的重要依据.在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重视个体而忽视群体的倾向,如一些个体经济忽视员工群体利益,一些地方对集体经济认识不够深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等.

在乡村振兴中,要将群体的本位性与个体的主体性结合,让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相互补充,实现集体经济有序发展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发展农村产业,要注重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植规模型、合作制企业,发展中小型企业,提高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才智,把乡村经济做到规模化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探索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样板.

(三)挖掘“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的多元发展理念

历史上我国农村产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粗加工为基本形式.孟子关注民生,强调“制民之产”,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和“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设想[3]190.孟子的本意是满足八口之家的基本生活,并不同于现代的乡村产业发展,但其中蕴含着多元发展的价值理念.

传统乡村发展农业竞争力较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单一,农产品利润比较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乡村经济,需要探索多元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应立足社会需要,根据农作物的自然规律,探索一种新型的生态化产业模式.多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农业地理状况、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条件,给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挑战,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好科学布局和产业规划,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等思想融入当地发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拓宽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链,以產业链的扩大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整体收益.

在农村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让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产业链要更注重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品质,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企业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应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打造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品牌.利用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乡村旅游等多元模式,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好农产品的流通工作,让多元发展融入乡村特色发展模式,走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以“爱物”“节用”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儒家生态价值理念内涵丰富,追求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和外在协调.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物质资料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在自然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的.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活动更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1]5.在儒家思想中,天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自然界的变化根源就是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整体,人在宇宙中生存,人与自然是天、地、人的协调统一.人们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要外修,通过尽自己职责保护自然,不与自然相违背;又要内养,即通过修“心诚”来实现天人相和.

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人类,自然界产生的万物,都与自己有密切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自然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无所顾忌,把自然当作仆人.如果人类不重视生命,不重视自然环境,最终威胁到的是人类自身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能向自然无节制地索取,更不能为了满足私欲而征服和破坏自然.只有通过与自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保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仁民爱物”:善待自然万物

儒家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340,认为人要尊重生命与爱护生命,利用正确的观念来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儒家通过仁、爱、义、礼等对人的要求拓展到对自然的要求,讲究人要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化肥等农业化学药品严重影响农产品的“绿色”,而且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农业耕作要坚持地利与人和,根据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在此基础上增加产量,满足人们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乡村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当地产业体系为载体,承担保护乡村自然环境的责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与个人的有序发展.要打好环境攻坚战,培育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让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畏天节用”:节约生态资源

儒家生态价值理念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节用观念.儒家文化强调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认为要“钓而不纲,戈不射宿”[3]96,一方面主张合理使用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强调对资源有节制地开采和利用,做到取之有度,给自然界的发展留下空间.朱熹在解释孟子“爱物”思想时提出:“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3]340这些观点都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懂得节制及合理利用,让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只有爱惜和保护资源,不破坏生物的繁衍和再生,才能使万物繁衍持续的发展,进而为自然界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宜居是富裕乡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方面是对资源过度开发,另一方面是农村主体宣传保护工作不到位.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政府要制定完备法律体系,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做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三、以“致知”“孝悌”提升乡风文明

(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培养个体品德

乡风文明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是以农村农民的文化素养为本质,以农体的价值观、家族文化、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文明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4].乡风文明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强调,确保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5].要创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以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农村乡风文明首先要培养乡村的个体品德.儒家价值理念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6],涵养德行要心存敬戒,将敬畏之心时刻放在心里,涵养与致知不可偏废.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应通过广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提高农民的品德修养与文化自信,以此来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有序.

(二)“孝悌之义”:促进家风文明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治理离不开家庭治理,其根本原则是孝.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51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260.“孝”为人的根本,在家庭中要重“孝悌”,治理国家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190.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孝敬父母的爱扩大到爱群和天地万物.人是社会中的人,修心要先修孝心,其中既包含父母之爱,也包含家国情怀.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培养人的孝悌意识,通过儒家关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家风.孝悌文化在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互惠互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孝悌观念,要充分尊重农村家族文化中的观念,以家风促民风推动乡村有序治理,把新时代的文明与传统家风加以比较,进行取舍,从根本上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转化为人们内心修养,发挥其特有的教化功能,真正促进人的内心向善修养,进而实现家庭和睦,以此来促进乡村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见贤思齐”:修睦人际关系

乡村和谐稳定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农村充满着人情,“乡里乡亲”和“孝悌”原则最能体现乡村人文素养的内涵.在乡村,由于经济状况、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家庭之间人文素养也不同.修睦人际关系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72,不断推进乡村整体人文素养,不断挖掘具有特色的农村精神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将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起来.以正直、善良、诚信、仁义为导向和标准,培养“见贤思齐”的民风,有利于树立敬民爱民榜样,维护邻里友善,建立良好的人際关系.

四、以“礼法”“德治”促进社会治理有效

(一)“民惟邦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本思想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7],强调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的人口流动性增多,农村人口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所降低.因此,针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要创新农村治理制度.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尊重人民,才能治理好国家.其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思路,要汲取孟子思想的精髓,将其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主体的积极性.在社会治理中,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二)“为政以德”:提升德治效能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3]55,强调德治与教化在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中的意义.德治即是仁政,儒家倡导的“仁政”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德治效能,不仅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也要补短板,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当前农村社会,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相对弱势群体,其政治参与有时被忽视,缺乏稳定有效的保障.但其对政治参与依然抱有强烈的渴望,对社会治理有极大的参与意愿.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看待社会治理,都应重视道德教化,把人民群众的自我约束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让人民在政治参与中得到满足,获得普遍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德治效能,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三)“隆礼重法”:完善基层治理模式

儒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发掘和探讨儒家政治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儒家倡导德治,德治的外在显现即是礼,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3]12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自我认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礼”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则,要求人们自我约束,正如孔子所说“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强调社会治理要用“德”来教化人,不能仅用政令去制约、用刑法去惩治.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要从人文素养入手,教育群众懂耻辱,守人格;引导百姓重礼法,守秩序.促进社会秩序的优化,以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五、以“恒产”“安人”激励人民生活富裕

(一)“有恒产者有恒心”:物质富裕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孔子主张将实现百姓富裕与教化百姓相结合,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3]237,均是强调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统一.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乡村富裕,不仅是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农体价值的体现.

在引导群众创业致富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还应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精神内涵.新时代的生活富裕,一方面要靠国家的大力发展,不断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激励引导农民;另一方面,也要农民个人践行“修己安人”思想,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丰富就业创业的手段,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而推动乡村经济进步,走向富裕.在此过程中,坚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积累,推动农村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我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统一

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富裕,不能仅以自我行为作为出发点,而应推己及人,由“立己”“达己”进而“立人”“达人”.农民个人收入提高的同时,要发挥自己价值,带动其他农民共同致富.

在实现社会价值方面,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341,身处贫困之时应坚守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富足之时则要为天下人造福,是对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生动的表述.当前,部分农民自我修养认识薄弱,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重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实施乡村振兴,要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先富带后富,实现整个乡村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生活富裕.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将个人价值融入乡村整体建设,在共同富裕的建设路上贡献力量.

(三)“君子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政府引导与群众力量的统一

人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生活富裕要增强“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的主体意识[3]149.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困难,就业渠道与增收渠道单一,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农民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动力的来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到“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182,要根植于当地生产实践,不断完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发展建设中来,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稳定就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儒家所提倡的仁爱、礼义、崇德、孝悌、德治、爱物、节用等思想,经不断诠释和发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立足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儒家文化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秩序和谐,最终实现人民生活富裕.

[参考文献]

[1][魏]王弼.周易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胡军,于民雄,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14.

[3][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朱启臻.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20.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6][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7.

[7][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12.

责任编辑:陈振波

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路径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毕业生以及可作为关于儒家和文化论文开题报告和相关职称论文课题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儒家和文化引用文献:

[1] 儒家和文化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儒家和文化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2] 路径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关于儒家和文化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3] 儒家文化和文化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儒家文化和文化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路径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关于儒家和文化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word下载【免费】
儒家和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