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文化景观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景观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景观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文化景观论文范文

《文化景观视角下高寒民族地区风景区规划》

该文是文化景观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跟文化景观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摘 要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持续升温,对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城镇风貌造成较强的冲击.该研究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出发,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风景区为研究区,分析解读了郎木寺风景区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类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景区内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研究,定量分析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优化风景区发展和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认为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高,且居民日常生活场景是郎木寺风景区的的重要景源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下郎木寺风景区研究策略.

关键词 文化景观;风景区;研究策略;郎木寺;文化景观资源

中图分类号 TU984.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102-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2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 in ethnic areas has continued to heat up, causing a strong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in the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landscape types of Langmu Temple Scenic Area in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evaluates and studi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scenic spots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Langmu Temple Scenic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scenic spo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of Langmu Temple Scenic Area are of high value, and the daily life scene of resi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scenic spots in Langmu Temple,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Langmu Temple Scenic Are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ural landscape;Scenic area;Research strategy;Langmu Temple;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累计而成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载体.作为近现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 “历史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即文化景观具有多重文化组合的复合型特征[1].20世纪2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对文化景观提出明确定义,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并主张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 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的诞生,为“文化景观”提出了新的视角,即将文化景观动态化,并跳脱传统,开始关注乡村、城市,关心景观的社会空间性甚于其物质空间性[2].1992年世界遺产委员将文化景观纳入世界遗产的概念范畴,正式提出了“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3].

我国的风景区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交相融合的综合体,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风景区体系[4].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区的发展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合理的研究策略去指导风景区的发展.国内学者从生态文明、区域统筹等角度对城市型、城镇型等类型的风景区做了相关的规划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研究策略[5-14],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研究多以新疆、四川等地的民族地区为主,高寒民族地区的风景区研究较少.而该区文化景观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且文化景观丰富,需要合理的研究策略去指导当地的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该研究以郎木寺風景区为例,该区位于高寒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征凸显,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文化景观造成一定冲击,因此,有必要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辨明民族地区文化景观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郎木寺风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南部,地处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是国内较早接待入境背包旅行者的目的地之一(图1~2).郎木寺风景区成立于2004年,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3 600 m左右,属大陆性气候,寒冷、湿润、光照丰富是主要的气候特征.白龙江从风景区穿过,河岸线曲折变化,河岸周边多为滩涂湿地和坡地.风景区内人口主要以藏民为主,包含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民俗风情浓厚.郎木寺镇四周有红石崖、郎木寺院、天葬台、晒佛台等文化景观资源,镇区周边草场遍布,生态环境优美.目前郎木寺风景区已经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强烈的文化属性是构成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吸引国内外不同文化区的游客来感受、体验郎木寺藏乡的独特魅力.

1.2 研究方法

郎木寺风景区的文化景观具有特殊性、民族性、代表性.研究主要从建筑、宗教、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对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提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景区内的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过程为:①在对郎木寺风景区前期资料的查阅整理下,通过实地调研对游客发放问卷和访谈,获得游客对风景区内的文化景观资源价值感知状况.②在调研的过程中,参加地方特有的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民俗,深入了解地方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艺术,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计.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意见征询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邀请10位专家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到各项因子的评分值.④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进行评判.

2 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对民族地区风景区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研究更是谈及较少.《世界遗产公约》将文化景观划分为“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2种类型[4],吴小华[15]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和非物质要素3种类型.李和平等[4]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出发,用演绎归纳的方法对中国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将文化景观划分为物质与价值2个系统.民族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景观,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参考世界遗产公约中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借鉴李和平教授的演绎归纳方法,参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及文化景观相关分级分类标准,结合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特点,将郎木寺风景区的文化景观要素构成归纳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类.

2.1 物质要素

郎木寺风景区的文化景观是包含风景区内的城镇、聚落、寺院、民居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物质类文化景观构成上,风景区内的物质类文化景观与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了山河相间、草场林地相连、民居寺院相依的环境格局[16](图3~4),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踏板房、色彩绚丽的建筑群等.受藏传佛教深远影响,形成了以白塔、水磨坊、插箭台、风马旗等为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标志.这些文化景观融合自然、民俗、宗教特性为一体,类型各异,相互交织构成郎木寺风景区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视觉符号(表1).

2.2 非物质要素

郎木寺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表2),主要包括节日庆典、语言文字、精神信仰、民族民俗和艺术技能等方面,其中保存较好的主要集中在节日庆典、精神信仰和语言文字,而艺术技能随着人口的流失和时代的发展,正在慢慢消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除了这些方面,受宗教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藏区所特有的生活场景,也是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这些藏乡生活小镇所展示的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场景是郎木寺风景区的重要吸引元素.同时,因白龙江在此将甘肃和四川分隔开来,在弹丸之地的郎木寺镇有藏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融合的文化场景.

3 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评价因子的选取对旅游资源评价至关重要, 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整个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影响较大.郎木寺风景区的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不同于一般风景区的景观资源评价,首先是风景区内的文化景观资源的形成,大多数因宗教信仰和特殊的气候环境而形成,其次是风景区内的文化景观资源与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行为息息相关.因此,对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景观资源,又要兼顾到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风景区内文化景观资源的特殊性,构建了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根据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和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参考相关行业标准, 结合查阅文献和专家打分,确定权重的判断矩阵数值,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检验,加以平衡后给出权重(表3).

3.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1 建立模糊评价因素集合.

将影响因素按属性的类型划分为3个指标集.记作U等于{U1,U2,U3}.根据模糊数学理论, 将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模糊等级划分, 评价等级设计为5级形式, 记作V等于 {v1,v2,v3,v4,v5}等于{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3.2.2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3.3 结果分析

3.3.1 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高.

从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来看,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在5级评价结果中,“很好”占29.94%;“好”占33.15%;一般占22.86%;“差”和“很差”分别占9.04%、5.0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整体上较高,表明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是风景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图5).

3.3.2 风景区开发条件较好,旅游环境与服务设施较差.

就开发条件各项指标来看,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在地理位置和游览条件上价值都比较高,是因为风景区外部和内部交通条件较好,外部有国道213和省道313与风景区连接,内部有乡道和游览步道将景区各个景点串接.而在旅游环境和服务设施上,价值一般,主要表现在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服务设施上,是因为近几年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剧增,导致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跟不上,且风景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生态环境敏感,各景点游客容量限度较大.

3.3.3 风景区自然环境好,人为营造环境较差.

从环境条件各项指标来看,风景区内自然环境明显高于人为营造环境,这主要得益于风景区内大面积的草原和遍布的河流及山体,为风景区带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在郎木寺镇区,多是人为营造环境,受寒冷气候影响,植物成活率低,导致绿化景观缺乏,再加上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沿街和沿河环境污染较大,给风景区的形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3.4 文化景观原真性好,濒危性高.

就保护现状各项指标来看,风景区文化景观原真性好,这是因为受当地藏传佛教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景观很难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和破坏.而非物质文化景观濒危性较高,主要是随着人口的流失,再加上非遗普及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一部分非物质文化景观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4 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下的风景区开发对策

4.1 适度开发旅游,构建特色化产业体系

郎木寺风景区与其他地方风景区的最大区别在于,郎木寺风景区是依托郎木寺镇区形成的风景区,小镇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风景区核心的文化景观要素,藏传佛教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周边的自然资源是生产的主要场所.因此,旅游开发时,在保护小镇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不受干扰,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旅游活动.同时,文化艺术底蕴是郎木寺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让文化景观资源活起来,郎木寺风景区才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特色产业体系是促使文化艺术活化的有效办法.因此,在整合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文化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发展引导,使这些文化景观获得造血功能,成为鲜活的有机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将文化景观资源激活再生后,形成一种优势资源,构建成为特色化的产业体系,形成风景区发展与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4.2 改善镇区环境,创建良好的小镇形象

郎木寺镇区不仅是风景区内的核心范围,而且是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旅游发展提供各项服务.因此,良好的镇区环境,是风景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要改善镇区环境,首先,针对风景区的各个区域内,将消隐化、片段化、可利用化的空间以及影响小镇风貌的构筑物进行充分挖掘,对这些空间和构筑物进行价值研判,综合提升这些空间品质并构建良好的小镇风貌,从而激发镇区活力,突出小镇特色.其次,结合风景区独特的场地记忆,通过景观介入的方式,对这些空间选取相应的典型代表做详细设计,在设计中对当地居民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解,通过将空间生活化来再现部分场景.最后,对一些街旁绿地和宅前绿地的改造中,将这些绿地空间的典型问题和突出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空间改造利用的现实策略,实现空间场景化、生活化.

4.3 合理计算旅游环境容量,完善风景區旅游服务设施

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能够保证风景资源质量不下降,生态环境不退化,也能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便利等旅游需要.因此对风景区内各文化景点的旅游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满足各景点旅游环境容量的要求下,合理控制游客规模.尤其在旅游旺季时,为了减轻各景点的压力和满足旅游环境容量的要求,可以通过引导游客走不同的线路,从而减轻单个景点的瞬时压力,保护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生态环境不退化.针对当前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状况,需要对风景区内的服务系统进行综合提升.一方面通过业态策划,构建风景区完善的业态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地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传统习俗、装饰等进行详细解读,提取文化基因,构建有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电话亭、旅游厕所、垃圾桶、服务点等服务设施.除次之外,还应引入智能化管理,构建智慧景区,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解说、导览等服务.

4.4 推动风景区文化景观数字化遗产保护 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是活态变化,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保护文化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可通过现代技术,如手机、相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风景区内的文化景观进行摄录图片、视屏,结合访谈和历史文献等图文资料,对风景区文化景观系统整理分类后,建立风景区文化景观数据库,为后续风景区的文化景观保护提供依据.也可通过建模软件,如3DMax、SketchUp等软件,建立风景区文化景观场景,作为后续保护的参照.最后,借助互联网,构建郎木寺风景区文化景观网络资源平台,以数字化方式推动风景区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保护的工作.

5 结语

郎木寺风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具备良好的风景区建设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休闲度假和旅游活动成为人们调节身心的重要途径,郎木寺风景区正是这类活动的有效载体.而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下的风景区规划,必须以文化景观的保护作为风景区建设的基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构建风景区特色产业体系和小镇风貌,完善风景区的规划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实现风景区持续健康发展.该研究从郎木寺风景区规划实践出发,结合风景区文化景观资源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从文化景观视角下提出郎木寺风景区研究对策,以期为其他高寒民族地区的风景区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勇.基于乡村旅游的贵州郎德苗寨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 雷泽鑫.基于历史文化景观记忆识别系统对山西传统聚落保护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8.

[3] 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4] 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5] 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9-14.

[6] 张国强,贾建中,邓武功.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特征[J].中国园林, 2012(8):78-82.

[7] 王根生,罗仁朝,徐必胜.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5(2):79-82.

[8] 周彬,董杰,杨达源,等.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26(5):85-88.

[9] 陈战是.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探讨: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8):30-33.

[10] 林振福.城镇型风景区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城市规划,2010(10):78-81.

[11] 刘澜,唐晓岚,熊星.“多规合一”趋势下風景名胜区管理问题研究[J].北方园艺, 2016(19):105-109.

[12] 廖波.基于区域统筹视角下的城镇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划定方法初探:以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0(6):10-13,27.

[13] 陈耀华,张振源,黄丹.基于生态文明要求的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J].中国园林,2014(9):101-103.

[14] 王洪成.浅析摘星山风景区生态文化旅游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 2009(8):231-233.

[15] 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2010(4):84-93.

[16] 王录仓,李巍.旅游影响下的城镇空间转向:以甘南州郎木寺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2):34-45.

上文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化景观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景观本科毕业论文文化景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文化景观引用文献:

[1] 文化景观和颍州西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文化景观和颍州西湖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
[2] 文化景观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景观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
[3] 虚拟现实和文化景观本科论文怎么写 虚拟现实和文化景观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文化景观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景观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word下载【免费】
文化景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