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检验生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医学检验生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参考: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2. 第二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样文:阪崎肠杆菌检验、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研究
  3. 第三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模板: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检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4. 第四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例:医疗检查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5. 第五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格式:聚偏氟乙烯吸附功能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100篇免费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医学检验生化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参考: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年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食管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15%,手术切除后,2年生存率也不到30%.由于食管癌缺少明显的早期症状,并且缺乏明确的肿瘤标志分子,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因此,ESCC需要更好的诊断监测的方法和更多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新分子靶点,提高ESCC的检出率和诊治水平.

目前,检测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活组织病理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但是,采集组织学标本创伤大,患者一般较痛苦,难以接受;而影像学检查无法检测到2毫米以下的肿瘤病灶.外周血取材方便,创伤小,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检测手段简便、易行、快捷,所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CTCs,也称为血液稀有细胞、肿瘤微小转移病灶、潜伏肿瘤细胞和循环上皮细胞(circulating epithelial cell, CEC)等,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早期事件,有关CTCs的理论已有很长时间.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是肿瘤细胞播散种植生长的串联放大的瀑布反应.目前肿瘤的发现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及肿瘤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不能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由于肿瘤细胞经过血液循环系统转运播散至远端器官并且形成的明显转移灶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CTCs检测能够为肿瘤早期发现及转移复发监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CTCs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可作为了解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及肿瘤进展的窗口,经过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检测CTCs,为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价、转移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提供必要的信息,然而常规的检测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细胞.目前,采用何种方法鉴定外周血中的CTCs,以及如何找到更多的CTCs特异性标志物,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首先采用基于免疫磁珠的负性筛选食管癌外周血中CTCs的方法,分析CTCs与食管癌进展的关系.总结了CTCs与食管癌分期、肿瘤体积大小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等的联系.研究发现,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外周血CTCs检出数量越多.CTCs水平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外周血CTCs的检出率,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浸润程度高的高于浸润程度低的,肿瘤分期高的高于肿瘤分期低的,分化程度差的高于分化程度好的.术前CTCs分组(以5为界值)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术前CTC≥5组和CTC<,5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078倍;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331倍.

同时,追踪了一例ESCC病例,动态监测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外周血中CTCs细胞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结合影像学及血清学标志,探讨其与治疗疗效及肿瘤进展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CTCs对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由于肿瘤具有异质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发生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及间叶上皮转变(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MET)等过程,细胞的各种标志会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而改变.CTCs脱离原发灶后,在随后的变异中有部分细胞获得了高转移潜能,表现为上皮细胞表型丢失而间叶细胞表型增加.目前,CTCs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分离和富集循环血液中的具有上皮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美国FDA于2004年批准的CellSearch Procedure,即采用抗上皮细胞标志EpCAM、CK8、CK18和CK19结合免疫磁珠富集外周血中CTCs.但是,由于大约20-30%的恶性肿瘤细胞本身不表达上皮标志或是表达水平很低,因而这一筛选方法会造成一部分肿瘤细胞检测不到.利用CTCs物理性质(如细胞大小)进行分离鉴定,也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存在特异性不高、富集效率低的问题.

抗体研究是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及肿瘤检测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亮点.然而真正批准用于肿瘤检测和治疗的抗体相对较少.其中噬菌体抗体库就是一个筛选获得人源抗体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获得人源抗肿瘤抗体的重要途径.此技术是将抗体多样性可变区基因组装到表达载体内,抗体分子片段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表达到噬菌体颗粒表面,从而得到多样性噬菌体抗体的集合.噬菌体抗体库能将基因型与表型统一于一体,将选择能力与扩增能力偶联起来,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抗体生成过程,具有强大的筛选能力.

本研究探索了通过人源大容量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与食管癌细胞有结合活性的抗体.不仅对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肿瘤细胞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且在筛选的基础上得到与食管癌细胞系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CTCs的检测效率,并为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分子.

概括来讲,本课题以负性筛选CTCs研究为基础,通过外周血CTCs窗口,探讨CTCs数量和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与ESCC危险分级、辅助治疗、复发和转移的关系;以食管癌细胞为靶,采用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抗食管癌CTCs的特异性单链抗体,为分离富集并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方法和潜在靶标.本研究不仅对食管癌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能为食管癌生物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

方法:

第一部分:本实验选取59例食管癌患者,应用免疫磁珠为基础的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鉴定的方法对其外周血CTCs进行检测.首先通过标记抗CD45的Miltineyi纳米磁珠与白细胞结合,通过强磁场时去除白细胞,富集到外周血稀有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上皮标志CK8/18/19(+),抗白细胞标志CD45(-)的细胞,细胞核DAPI染色阳性;细胞大小、细胞核大小形态等鉴定方法确定CTCs的数量及细胞形态.探讨CTCs和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随访了一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个案报道.分别于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富集和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观察该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CTCs形态学和数量变化,评价CTCs与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的关系.

第三部分:用构建的人源天然大容量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三种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70, KYSE-180和EC0156细胞等量混合为靶,分别采用2%多聚甲醛固定(PF)及活细胞直接筛选(NF)的方法,联合酸性洗脱液洗脱(s)及XL-Blue菌直接感染(c)的策略回收结合噬菌体,经“吸附-洗脱-扩增”4轮淘洗,通过细胞ELISA方法鉴定阳性噬菌体抗体.测定噬菌体抗体的相对亲和力并且制备可溶性抗体;进一步分析阳性抗体细胞特异性,用于食管癌外周血CTCs的检测.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论文第一部分,采用x2检验比较肿瘤不同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器官转移等因素下不同组别之间CTCs检出率的差别.跟踪随访观察病人的病情及预后,不同CTCs检出水平患者的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两组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死亡率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orward LR法).论文第三部分,不同筛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率、多样性率间比较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第一部分:59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TCs,总检出率为79.6%(47/59),所有病例共分离出CTCs细胞462个,平均7.83个(0-72)个,每毫升外周血约检出CTCs1.044个.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外周血CTCs检出数量越多.CTCs水平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不同组别CTCs的检出率比较结果如下:淋巴结转移组外周血CTCs的检出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6.531,P等于0.011);肿瘤浸润程度高的组较浸润程度低的组CTCs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5.025,P等于0.025);肿瘤分期高的组较肿瘤分期低的组CTCs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5.025,P等于0.025);分化程度差的组较分化程度好的组CTCs的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4.883,P等于0.027);CTCs与是否肿瘤远端转移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x2等于1.506,P等于0.304),但是有远端转移的组CTCs的检出率相差较大.CTCs的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的位置、吸烟与否没有统计学联系.手术前外周血中CTCs检出组及CTCs未检出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3.888,P等于0.049),CTCs未检出组生存率显著高于CTCs检出组;手术前外周血中CTCs<,5组及CTCs≥5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12.388,P<,0.001),CTCs<,5组生存率显著高于CTCs≥5组;以术后CTCs检测数量分组,不同分组生存时间差异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生存时间相差较大.采用影响生存时间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CTCs分组(以5为界值)(B等于1.124,P等于0.010)及淋巴转移(B等于1.203,P等于-0.003)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术前CTC≥5组和CTC<,5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078倍,总体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1.313~7.231;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331倍,总体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1.493-7.430.

第二部分:随访的患者自从第一次入院治疗到目前共3年的时间,T3N2M0,临床分期为Ⅳ期,共采集外周血8次,每次7.5m1,术前检测CTCs的数量为1个,术后7天检测CTCs的数量为14个.术后化疗共7次,治疗过程中,血清CA19-9、AFP等标记物保持正常,原发瘤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KAE1/AE3(+++)、CK17(++)、p63(++)、p53(++)、EGFR(+);CK7(-)、CK20(-)、 CEA(-).患者CTCs数量及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进展相关,并且与影像学结果相符.

第三部分:通过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共筛选获得61株抗食管癌细胞抗体.细胞ELISA结果显示,酸性洗脱液回收结合噬菌体后增加XL-Blue菌直接感染步骤,可以有效降低阳性噬菌体的丢失,筛选阳性率11.6%(61/525).多数噬菌体抗体与三种食管癌细胞均有结合活性,有些抗体则表现出细胞系特异性.比较靶细胞的处理方法,PFc、PFs、NFc及NFs四组处理方法获得抗体阳性率比较,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12.046,P等于0.007),其中NFs组的阳性率最高(16.8%),PFc组阳性率最低(4.7%);测序结果NF组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多样性71.4%(5/7),显著高于PF组14.2%(1/7),两组多样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4.667,P等于0.031).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可变区基因的噬菌体抗体主要定位于食管癌细胞的细胞膜,食管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得到的抗肿瘤细胞的噬菌体抗体具有较好的肿瘤组织特异性.筛选到的噬菌体抗体与食管癌肿瘤细胞系有结合活性,而与白细胞不结合.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术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医学检验生化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选题

结论:

第一部分: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后认为外周血CTCs同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联系,提示CTCs的检测可以辅助食管癌的临床诊断,对食管癌进行CTCs的研究有助于肿瘤的基础研究、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等.

第二部分:食管癌外周血CTCs在手术前后、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疗效,并且基本与影像学检查相符,能够较早地反映疾病的进展及治疗的疗效,对有些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的患者更有意义.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或者CTCs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患者的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TCs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帮助其实施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以完整活细胞为靶,更易于保留肿瘤表面抗原的天然构像和多样性,通过具有良好多样性的大容量抗体库筛选获得的小分子抗体,在肿瘤示踪和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的抗食管癌细胞的抗体与食管癌细胞系有特异性结合,而与白细胞无结合,这样能够用来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筛选出的单链抗体能够提供更多的抗体靶标并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与肿瘤的检测.

本研究表明,外周血CTCs的检出与肿瘤的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术前CTCs的数目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等相关,因此CTCs的检测可以指导肿瘤治疗、为判断肿瘤预后提供信息、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监测肿瘤转移复发,是具有可行性的诊断手段.本课题筛选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有望进一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肿瘤诊治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创新点:

1.本研究提示CTCs数目和形态改变与食管癌进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外周血CTCs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指导食管癌个体化治疗.

2.采用大容量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食管癌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进一步

第二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样文:阪崎肠杆菌检验、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研究

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几年国际关注的新焦点.然而,由于对阪崎肠杆菌的早期研究较少,针对该菌的检验和分型方法等技术都尚不充分和完善.2004年起本实验室开始进行阪崎肠杆菌的系统研究,并着手建立相应的检验方法、污染状况调查、分型技术和溯源数据库,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的建立和污染状况的调查

在研究中,我们分别以美国FDA方法和ISO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FDA定性检测方法(第一法)和ISO定性检测方法(第二法).为了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2005年我们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对收集到的194份市售配方粉进行了定性检测.经过选择性增菌和分离,第二法中有待生化鉴定的阪崎肠杆菌疑似菌落只有8个,明显少于第一法,而且其特征性菌落易于辨认.运用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到4个和5个阳性样品,其中第二法检出的1个阳性样品在第一法中未检出.第二法中的选择性增菌液肉汤mlST-Vm和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的选择性明显优于第一法中相应的培养基,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简单省时.在本试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ISO和美国FDA的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通过大量的比对和实验研究建立阪崎肠杆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形成《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标准文本,通过专家认可,形成报批稿,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为了加强即将颁布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的全面实施,在2006年和2007年开展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相关食源性致病菌检验两次培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市售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情况、检验各监测点对阪崎肠杆菌检验的应用能力,2007年组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20个省/直辖市,采用本研究中建立的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进行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的调查.共采集630份婴儿食品,其中从610份配方粉检出阳性样品10份,占1.64%;从一份米粉样品中检出阪崎肠杆菌污染;福建、甘肃、湖南、吉林、内蒙古、宁夏、陕西等7个监测点检出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整个婴幼儿配方粉市场已经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改善,但仍不能完全排除该类产品中阪崎肠杆菌污染问题.加强婴儿食品生产过程和终产品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的监控,是各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卫生质量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调查和研究我国市售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的污染状况.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分离和鉴定方法检测212份市售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整个试验包括无菌水增菌培养、EE肉汤选择性增菌、VRBGA平板选择性分离、TSA平板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从11份样品中分离到阪崎肠杆菌,占总样品的5.19%.从48.58%的样品中检出肠杆菌,其中常见的肠杆菌包括:泛菌属某些种、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阪崎肠杆菌、非脱羧勒克氏菌、伤口埃希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配方粉中肠杆菌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食用者,尤其是婴儿的严重感染,本研究中的调查结果有助于针对市售配方粉实施有效的卫生预防和控制措施.

2.阪崎肠杆菌分型方法的研究

使用商品化的生化鉴定系统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生物分型.API 20E和VITEK GNI+将31株阪崎肠杆菌分别分为5个和15个生化类型.与API 20E生物分型相比,拥有30个生化反应的VITEK GNI+的分辨度更高.同时使用较多的生化反应可对细菌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型,然而,由于细菌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改变其性状的表达,源于同一亲代的菌株在表型上可有所不同,这时采用生物分型的方法可能无法对其进行正确分型.

利用CLSI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对测定的16种抗生素均无耐药,只有ES 002、ES 010、ES 011、ES 026四种分离株的链霉素抗生素敏感性处于“*”,其他菌株对测定的抗生素均敏感.鉴于阪崎肠杆菌食品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抗生素敏感性分型不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型方法.

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分别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和SpeⅠ酶切阪崎肠杆菌染色体DNA并进行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31株阪崎肠杆菌使用XbaⅠ和SpeⅠ酶切分别有30种PFGE带型.除ES 004和ES 005外,其他29株阪崎肠杆菌经XbaⅠ或SpeⅠ酶切后的PFGE条带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来源于同品牌同批次不同包装的产品中的ES 004和ES 005分离株XbaⅠ和SpeⅠ酶切图谱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根据BioNumerics软件分析结果可知,除分离株ES 004和ES 005外,其他分离株的带型和样品来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虽然XbaⅠ酶切的PFGE带型平均条带少于SpeⅠ,但对阪崎肠杆菌具有足够的分辨度.两种PFGE分型方法都可应用于阪崎肠杆菌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研究.采用DuPont Riboprinter~(TM)系统对31株阪崎肠杆菌进行自动化核糖体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与PFGE方法进行比较.DuPont Riboprinter~(TM)将31株阪崎肠杆菌分为27种带型,其分辨度明显低于PFGE分型方法.采用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结合样品的来源信息,对29株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带型进行分析,除来自同品牌同批次不同包装的产品ES 004和ES 005分离株的指纹图谱完全一致外,其他分离株的带型和样品来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总之,PFGE是分辨度最高的阪崎肠杆菌分型方法,其次是核糖体分型、生物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分型.

3.阪崎肠杆菌分离株16S rDNA序列分析

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的16S rDNA进行测序.通过对所研究的16S rDNA序列的多重对比分析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除ATCC51329和ES 014外,其他阪崎肠杆菌与ATCC 29544的16S rDNA序列均属于同一基因群,而ATCC51329和ES 014分别属于另外一个分支.从BioNumerics相似度矩阵可以看出,ES 001和ES 016与标准株ATCC29544的相似度最高,达99.97%;ES 004、ES 005和ES 019的相似度为1 00%;ES 021和ES 029的相似度为100%,然而,除ES 004和ES 005外,其他菌株在来源上无相关关系.从16S rDNA序列分析可知,除ES 014不能确定外,本研究中的所有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均可从基因水平上得到准确鉴定.

4.阪崎肠杆菌溯源数据库

采用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建立比较完整的阪崎肠杆菌(表型分型、分子分型和16S rDNA序列)溯源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的技术基础和不断完善的数据信息,将对阪崎肠杆菌食源性疾病的散发、暴发及常规监测中的追踪和溯源等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利用建立的阪崎肠杆菌溯源数据库对本研究中的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株和2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除ES 004和ES 005之外,无原料来源等其他流行病学资料,不能证明其菌株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FGE分型方法是一项较为实用且准确的阪崎肠杆菌分子分型方法;在阪崎肠杆菌溯源的实践中,必须根据其他流行病学资料和两种以上的分型方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三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模板: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检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血液成分无创检测对改进现代检验医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近红外透射光谱法作为最有可能实现血液成分无创检测的技术手段之一,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基于近红外光电容积脉搏分析的动态光谱法,可提取出脉动动脉血液层的吸光度信息,并有效地克服被测者的个体差异和检测环境对在体血液成分无创检测的影响.本研究对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检测技术中的多个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检测精度并推动了本技术的临床应用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从理论和实验上初步验证了动态光谱法的可行性,系统地定量分析了时域和频域多种动态光谱提取方法的信噪比,并比较了不同干扰源下各种方法的提取精度,提出提取方法“性能三角”用于动态光谱提取方法整体性能评估.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92526.html

(2)提出动态光谱数据质量评价标准——有效波长数.此参数可以有效的预判采集样本的数据质量,合理选择建模样本数据,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的准确性.临床数据实验表明,运用有效波长数对数据进行预选后,血红蛋白、血糖和总胆固醇的无创检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从13.8%、15.8%、5.4%降低到6.5%、6.5%、2.1%.

(3)运用Boxcar滤波器、小波变换滤波和经验模态分解滤波等软件算法分别对原始光谱数据和对数脉搏波数据进行预处理,抑制了信号中的各种噪声干扰对动态光谱提取的影响,改善了数据质量;运用光源补偿和合并波长等优化方法,拓展了动态光谱的有效波长数,增强了动态光谱信噪比.

(4)基于Visual Basic语言搭建了便携式动态光谱临床采集系统,实现了光谱采集、动态光谱提取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了动态光谱临床采集的稳定性.通过临床数据采集,建立了血红蛋白、血糖和总胆固醇浓度与动态光谱数据间的定量分析校正模型,血液成分的浓度预测结果均达到或接近临床应用需求.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论证了动态光谱法运用于血液成分无创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对本技术关键环节的研究和优化增强了动态光谱信噪比并提高了动态光谱法无创血液成分检测的精度.临床实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更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更多血液成分无创检测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并对后续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四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例:医疗检查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一、研究目的

医疗检查是现代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医疗检查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医疗检查实施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理,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医疗检查的实务工作,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费用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也可为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科学性地制定医疗检查监督管理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部分主要结合文献资料、医疗服务宗旨和医疗检查的职业特点,通过总论和专题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式,对医疗检查合理性的内涵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论证.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运用现场调查法,一是运用深入访谈法调查了浙江、安徽6家医院的329例患者和58例医务人员,研究了医患双方对医疗检查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的主观认知情况;二是通过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系统收集浙江地区某综合性医院2008-2009年期间1496例患者的住院医疗信息资料,分析其医疗检查的费用和有效使用情况.

三、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医疗检查合理性问题,共分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层面阐述了合理性的基本内涵及理性定位,探讨了医疗检查合理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第二层面专题剖析了医疗检查的侵权行为及责任承担、医疗检查技术对医患关系和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影响、以及临床路径实施新形势下医疗检查的观念营销和亚文化建设.第三层面实证分析了医患双方对医疗检查合理性的认知、患者对医技科室满意度、住院患者医疗检查的费用和有效使用等状况.

四、研究结果

1医疗检查合理性的理论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医疗检查合理性的内涵相当宽泛,不同的行为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人们应具体、历史地审视医疗检查的合理性问题.医疗检查合理性之理性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统一、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的统一,应摒弃医疗检查技术主义和纯经济观念,客观地看待和处理医疗检查实施中的无限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矛盾.同时,研究还发现,影响医疗检查合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医疗检查的供求状况、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机构内部的监督管理等,医疗检查合理性评价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医疗检查的技术合理性评价、卫生经济评价、合法性评价、*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

2医疗检查合理性的相关问题研究结果

第一,医疗检查不合理实施会侵犯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人格权和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从而依据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原则,可能承担道歉、赔偿等民事责任,以及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第二,医疗检查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造成了医患关系物化,因此,应该处理好医疗检查技术的创新性、适用性和可及性关系;同时,特殊医疗检查中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妥善对待患者的医疗自主权和医务人员医疗权威的关系、患者健康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第三,在我国临床路径逐步试行和实施的新形势下,应该更新医疗检查传统职业思想,积极融入到临床路径实施的大环境中,主动实施医疗检查的观念营销,着力打造体现新时期医疗检查专业特色和医疗服务新理念的医疗检查亚文化.

3医疗检查合理性的实证研究结果

3.1医患双方对医疗检查合理性的认知差异,会导致对医疗检查评价的分歧

34.5%的医务人员认为诊疗需要的医疗检查即为合理,而患者持此观点只有19.4%.对于合理检查意义的认知,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分别占62.7%和84.5%,而患者分别为45.0%和91.8%.对于实施医疗检查的主要考虑因素,医务人员认为是诊疗需要、患者要求和医院分配机制的分别占97.3%、71.4%和72.4%,而患者分别为62.3%、26.4%和84.5%.对不合理医疗检查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认为是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分别占79.3%和89.7%,而患者分别为49.8%、65.7%.

3.2患者对医疗检查信息的认知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对医疗检查的合理评价

对医疗检查目的、适应症、注意事项、危险性和检查结果,患者完全不了解的分别占17.9%、30.0%、52.0%、55.9%、和27.4%.32.5%的患者不是从医务人员处知晓医疗检查结果,从医务人员处知晓医疗检查价格的只有47.4%.对于所实施的医疗检查,只有49.8%的患者被征求过意见,32.5%的认为完全不必要.对于医疗检查费用,55%的患者认为太贵,68.4%的觉得不能承受.

3.3患者对医技科室工作的不满意率较高,将阻碍医疗检查的合理实施

患者对医技科室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感到很满意的分别只有32.8%、32.8%、28.0%和22.2%,而感到不满意的分别有23.1%、12.6%、19.4%和24.6%.不满意主要集中表现在医技人员对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保护的重视不够、标本采集的不熟练、候检区域狭窄和检查时间过长等方面.

3.4医疗检查费用整体较高,已构成患者住院总费用的重要部分

住院患者的医疗检查费用平均占住院总费用的10%左右,其中,儿科为17.6%;医疗检查费用和药费的相对比在20%左右,其中,外科和儿科分别为27.2%和40.9%.住院患者的临床检验费平均占检查总费用的50%左右,其中,内科和儿科分别为76.3%和69.4%;内科和儿科的放射费大约占检查总费用的20%,而外科、五官科和妇科分别为39.4%、50.2%和30.3%.

3.5医疗检查项目的使用效果整体不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住院患者对血常规、粪便常规、尿常规和生化系列等检验项目的使用率分别为1.85、1.49、1.57和1.14次/人,其阳性率分别为13.8%、8.2%、8.7%和11.7%.对X线、B超和心电图的使用率分别为1.34、0.96和1.21次/人,其阳性率分别为7.2%、9.3%和9.1%.

五、研究创新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本课题研究突破了医疗检查合理性评价的技术主义观念和纯经济思想,以理性理论为研究基点,首次阐述了医疗检查合理性的具体内涵.同时,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创新性地多维度、多视角探讨了合理检查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补充了医疗检查合理性的研究理论.

第二,实证研究方面,本课题首次调查了不同特征的医疗检查供求双方主体对医疗检查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以此剖析了医疗检查合理性评价的主观影响因素;同时,首次专题分析了医疗检查的费用水平和结构,以及人均使用率和阳性率等指标,以此解读了医疗检查合理性评价的客观影响因素.

第五篇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格式:聚偏氟乙烯吸附功能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材料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医药和生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其化学键能高,疏水性强,对蛋白质存在强烈的吸附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被认为是生物医学分析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

本论文以PVDF作为成膜材料,从蒸汽相诱导法和浸没沉淀法入手,研制高蛋白吸附量的PVDF吸附功能膜,考察各种因素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对PVDF表面的改性,调控膜表面的亲疏水性,以拓展其在电泳转印、快速诊断、斑点印迹等领域的应用;并将氨基酸接枝到PVDF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制成亲和吸附膜,用于脱除内毒素,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牛血清蛋白在不同晶型的PVDF表面的吸附作用及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蒸汽相诱导法制备PVDF微孔膜

通过蒸汽相诱导法制备了网络状结构对称且无皮层的PVDF膜,考察了蒸汽相的组成、温度、湿度、添加剂的类型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蒸汽相环境的变化对膜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蒸发气氛中添加了溶剂DMAC,可以减慢传质速率,使分相时间延长,所成膜的下表面皮层消失,呈现多孔形貌;温度较低,湿度较高时,质量传递速率下降,膜孔的联通性更好,孔隙率上升.以LiCl为添加剂的膜ML表面为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同时具有较小的孔径(1.24μm)和较大的孔隙率(86.1%),所以具有较大的蛋白吸附量160μg/cm2.

(2)浸没沉淀法制备PVDF微孔膜

在浸没沉淀法制备PVDF微孔膜的过程中,选择TEP为溶剂,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考察了铸膜液和凝固浴的组成、温度、添加剂的类型等对膜结构、晶型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P凝胶浴的浓度能直接改变成膜机理,随着TEP浓度的上升,液液分相过程由瞬时分相过渡到延迟分相,皮层逐渐消失,可获得网络状无皮层对称结构的膜,该膜比表面积大,蛋白固载能力强;TEP凝胶浴的浓度的上升和温度的下降都可以使结晶速度变慢,使PVDF倾向于形成p型的晶体,而极性的β型PVDF具有更多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蛋白的吸附;以乙醇作为添加剂的膜M34结构均一,孔径分布均匀,在1μm左右.同时膜M34的强度、宏观形貌及蛋白吸附量(194μg/cm2)均在一个较理想的水平

(3)PVDF膜吸附功能膜用于免疫检测领域

将制备的PVDF膜、PVDF改性膜及PVDF/NC共混膜分别应用于电泳印迹、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GICA)、免疫斑点印迹等三个领域.通过研究发现:不对称结构的PVDF膜由于其表面具有致密的皮层,蛋白吸附能力非常弱,无法转印蛋白.而结构对称无皮层的膜M34由于蛋白固载量大(194μg/cm2),与商品膜进行对比,转印效果好,是免疫印迹和生化分析领域的优良用膜;将膜M34经表面亲水化改性后,层析性能明显上升,应用在DOA类和hCG类快速诊断试剂时C/T线出现时间较快(T线50秒内,C线200秒内),并且显色状态较强(T线强度G6~G9,C线强度G7-G9);将共混膜应用于免疫斑点印迹,通过调节共混聚合物的种类以及共混比例,制备出网络状、结构均匀的PVDF/NC共混膜M90,其显色效果明显优于商品的NC膜.

(4)以L-丝氨酸(Ser)为配基制备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

通过对PVDF中空纤维膜基质进行改性,将丝氨酸配基键合到膜上,制备成PVDF-Ser亲和膜用于人、动物血液中内毒素的脱除.结果表明,PVDF-Ser对人血浆中内毒素的脱除效率高,清除率为48.3%,同时具有较为理想的血液相容性,总蛋白的损失率为14.9%,白蛋白恢复率为92.6%;放大的PVDF-Ser亲和膜组件用于实验猪的全血灌流实验,结果显示该亲和膜可以有效的脱除动物体内的内毒素,能够很好的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细胞介素(IL-6)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5)BSA与α和β晶型的PVDF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采用MD模拟的方法讨论了蛋白质BSA与a和p晶型的PVDF之间的相互作用.由MD模拟得到BSA分别与α和β型PVDF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和总的相互作用能的大小.结果表明,β型PVDF与BSA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均比α型强,总的相互作用能比α型高了约200KJ/mol.BSA在β型表面参与吸附的基团比α型表面多了四个,分别为ASP85,SER465, GLU490,TYR492.正是由于β型表面呈极性,参与吸附的氨基酸基团密度高于α型,同时β型与BSA的相互作用能也更大,所以β型PVDF对蛋白质的固载能力更强.

关于免费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医学检验生化引用文献:

[1] 医学检验生化学论文选题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题目怎么定
[2] 最新医学检验生化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生化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框架怎样写
《医学检验生化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检验生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医学检验生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