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 教育方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教育方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研究
  2. 第二篇教育方向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3. 第三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模板: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4. 第四篇教育方向论文范例: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第五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教育方针发展研究

★100篇免费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可用于教育方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方向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研究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秉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源流的法兰西文化,无疑是一颗灿烂的巨星,它在人类文明生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明亮的光辉,呈现出自己特有的风姿和魅力,令世界不能不惊叹于它的独特、丰富与光彩.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法兰西民族,正是以勇于开放的胸怀、广泛收纳的气度和充盈的创造活力而著称于世的.而法国的高等教育同样历史悠久,虽然其发展的道路蜿蜒曲折且荆棘丛生,但是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后,法国的高等教育依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为了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在对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中,对其内容、过程及其结果的描述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追根溯源地去探寻这些改革背后的成因无疑是重中之重.政治体制地变革、经济地发展以及思想文化地变迁都是推动法国屡次高等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其中,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常常是处在明显的位置;而思想文化地推动更多的时候是处在暗处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忽视它们对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如果我们说,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头上那精美的*,那么哲学思想无疑就是这*上耀眼的明珠.法兰西民族拥有着足以让每一个法国人感到自豪的哲学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哲学影响着法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次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哲学思想都起到了重要地推动作用,而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1968年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1968年,在法国的历史上注定是无法抹去的一年,在二战后的20年间,法国的政治体制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1968年,“五月风暴”却突如其来的爆发.这场从大学里面发展起来的革命迅速波及到了法国的各个领域,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法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多种哲学思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激烈的交汇与碰撞,其中比较主要的思想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结构主义等.这些思想如井喷般的爆发,使得大学里的学生的思想变动异常剧烈,僵化的大学制度已经不能继续适应人民的需要,数以万计的大学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挥舞着手中的思想“武器”,纷纷走上街头,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虽然这次“风暴”并没有对法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却引起了法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剧烈颤抖.在“风暴”平息后出台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我们能够从其条款中解读出多元哲学思想碰撞后产生的影响,而对于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推动本次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讲,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是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借鉴的.由于两国同属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在高等教育的体制上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尤其两国也同样拥有底蕴深厚的哲学传统.当然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对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研究,可以为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另外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法、文献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角度上,主要是从哲学思想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因素及其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使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介绍与分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为之后的研究作了背景性地铺垫;而文献分析法主要运用在了对于法国哲学传统以及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出台的政策与法案的梳理之中;而在文章的最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中法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探寻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对于我国的启示.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内容.在第一章里,主要对法国1968年以前的高等教育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从时间的维度上把法国的高等教育进程分为旧制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并通过对几次高等教育改革的描述反映出法国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过程.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背景上的支持.第二章主要是以法国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为例,研究这次改革的成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在内容中,主要对其成因进行着重分析,对于导致改革的直接原因——“五月风暴”进行深度地剖析.并在其后的内容中,对于“五月风暴”的直接产物——《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内容进行描述分析.在第三章中,本论文主要探寻法国1968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因素.从《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具体内容入手,分析在当时法国多种哲学思想齐头并进、碰撞与交锋、妥协与平衡的情形下,这些思想因素对于《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条款出台的具体影响,深度分析哲学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起到的推动作用.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法国1968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后效以及对其后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同时也对1968年改革留下的优秀经验和遗产进行梳理和总结.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启示.中国与法国作为东西方的两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国,在许多的地方都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哲学传统以及高等教育体制与发展路程方面.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对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推动研究,能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一些启示和能够借鉴的地方.

第二篇教育方向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教育方向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教育方向论文范文题目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三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模板: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主要阐述虚拟生存状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由传统的现实世界延展至当下的虚拟世界(网络信息社会意义上),给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更新、更多的危机与挑战.人类生存方式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大形势、大趋向之下,如何使人获得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如何使社会平衡有序、协调、和谐地发展,如何思考人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如何引导人不断前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世界之中,如何给予现实的人以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引领,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视域与研究空间,需要对当下现实的虚拟生存方式进行理性思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虚拟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的理论支持,更有其重要的哲学基础与人学底蕴.虚拟生存方式带来了人的生存上的巨大变革,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实践方式,也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人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使虚拟生存既以现实生存为前提与基础,又是现实生存的拓展与深化,实现对现实生存方式的虚拟性超越.同时虚拟生存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面对虚拟生存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理性的判断必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未来走向抱有充分的信心与盼望,积极反思并重塑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趋善避恶、扬长避短,使人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使人际交往关系更见温情,使人的个性发展继续张扬,使人的存在意义更加真实.虚拟形式、网络信息、数字符合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更是人类交往的直接对象.如何强化网络安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虚实与现实的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人的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为理论核心,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再思考为价值取向,以虚拟存在的人的生存问题为问题意识,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虚拟生存以及虚拟生存方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实现途径.按照这一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必要性——虚拟生存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崭新形态.虚拟生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现实生存的延伸与补充,是人类技术化生存的当代体现,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当代展现,是人的超越性本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虚拟生存不仅打破了现实生存的时空限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人类提供新的生存体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到理想生存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性——虚拟生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带来诸多挑战性课题.虚拟生存被称为当今人类生存方式上的“哥白尼革命”,它以现实生存为基础,又突破现实生存方式的时空观以及物理时空上对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限制,实现虚拟性的超越,将人类的生存活动由现实层面向虚拟层面延伸、拓展,从而为人类生存场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两种形态,两者之间的彼此互动、相互塑造,不仅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张扬获得前所未有的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带来诸多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呼唤人类本质力量的超越性创造.表现性——虚拟生存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的生存表征着人类现实的生命活动,体现着人类创造性、超越性本质的生成、实现的过程.人的发展只有在有利于人的生存和本质的实现才称得上是发展.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虚拟生存,源于人类的超越性创造,将利于人新的生存背景下实现完整的、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但是技术的两面性难题,在给人类生存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造成单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理性面对现代生存悖论,解决现代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困扰,充分发挥虚拟生存的长处为人类全面发展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内在性——虚拟生存方式与思想政治之间内在的深度契合.虚拟生存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以及自由度的扩大,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度虚拟造成人道德失范、法律缺失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当代性的挑战,也为网络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必要.因此,普遍而全面,有效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便成为合理化虚拟生存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成为虚拟生存的被动方面,而应成为虚拟生存的主动方面,积极引导人在新的生存体验活动中实现人的最大价值,在对虚拟生存主体进行生存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引导并促进虚拟生存主体在双重生存方式下如何有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实践性——虚拟生存方式下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虚拟生存方式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条崭新的实现途径,人们称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虚拟生存方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一方面可以确保虚拟生存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文化建设方向,另一方面,虚拟生存方式的良性运行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虚拟生存根底处是“人为”与“为人”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这一过程的表现,两者的结合点都在于“人”.虚拟生存方式下更好地实现并把握人的本质性存在,重要的关结点在于“人”,能否在超越性的虚拟生存方式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实现教育面向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人本身,把教育的焦点凝聚在新的存在方式下人的本质不断生成的上,努力实现虚拟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有机契合,使虚拟生存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人的本质的生成在深度与广度上敞开.这既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本文的核心、重点与难点.由于人的本质生成与实现是一个不断变化与生成的过程,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复杂而多变的世界,虚拟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内在性上更好地体现深与广的关联与契合,更好地为人的本质的生成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力不从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第四篇教育方向论文范例: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

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

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4544.html

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

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教育方针发展研究

作为与近现代中国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相副的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及其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行为的政策活动,既是教育目的与内容、原则与途径、性质与地位、方向与任务等的有机结合,又是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统一,既是中国教育管理规制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教育管理文化的传统特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具有主体意向性、历史发展性和规范统一性.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历经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式,先后颁布了七块里程碑式的教育方针.其中,前清和民国习称教育宗旨,新中国改称教育方针,名异而实同,其概念的运演走过了由简单到宏富、抽象到具体的旅程,并共同构成100余年教育方针活动的全史.

中国*90年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宝贵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是一部寻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确定党在各个时期教育工作总指针的发展史.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界,党的教育方针走过两段“之”字型路程.建国前28年,走过了从共产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新*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之”字路.建国后60多年,走过了由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的“之”字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讨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载明于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最新产物的现行教育方针,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修润丰赡过程.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旧的“两个必须”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两个必须”,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为”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二为”,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结合”,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乃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建设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乃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其思维日益缜密,内容日趋丰厚,结构日渐整备,形式日臻完善,标志着中国*人对教育方针认识的不断深化.

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大势,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法律程序,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将*1983年所题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定为教育方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方针及实施细则,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一般项目《党的教育方针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AA100012.

本文关于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教育方向引用文献:

[1] 爱教育方向论文题目 爱教育论文题目怎样取
[2] 班主任生命教育方向论文选题 班主任生命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3] 比较教育方向论文题目 比较教育论文题目如何取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 教育方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教育方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