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参考 关于和谐社会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关于和谐社会的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20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
  2. 第二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样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3. 第三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模板: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4. 第四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例: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5. 第五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格式: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100篇免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关于和谐社会的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参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运用战略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进行探讨,分为导论和战略转折、战略思维、战略内涵、战略重点、战略保证等五章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及国际现代性转变期的机遇和挑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在对世界范围内各种现代化模式兴衰成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折.它使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从斗争执政转向和谐执政;现代化发展道路从突出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从单一追求GDP的增长转向强调绿色GDP的可持续增长;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转向“四位一体”;对外开放战略从和谐中国转向和谐世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世界意义.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大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中“和谐”内核的合理借鉴与吸收;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延续和扩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应当成为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的新思维.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创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是以人为本,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条件;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

以社会调整作为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包括调整社会结构,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难题迫切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合理调整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要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调整社会管理,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要吸收借鉴善治模式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样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秩序构建的任务.上述文化建设思想其本质在于,面对日益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条件,如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主体地位,我们党的认识逐渐系统和深入,而以社会主义和谐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和谐文化建设任务后,和谐文化研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对于和谐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反思,直接来源于文化失序现象在现实文化领域的日渐凸显.回顾梳理国内学界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我们认为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对和谐文化的研究开拓了领域、奠定了基础.但学术界对和谐文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的问题,如,关于和谐文化的总体性理论研究仍然有待明晰和深入,这包括和谐文化的定位、定性;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要素结构等一些根本性问题.即,有关和谐文化“是什么”这样关乎和谐文化研究前提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实质性解决.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关于和谐文化本身的反思和阐述还应拓展其理论高度、深度和明晰度.和谐文化从政策层面的提出,只有经过学理上的深入研究,对其有准确的定位、定性,明确其内涵和精神实质,解决和谐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和谐文化的建设才有依据和落点,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促进作用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关于和谐社会的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选题

本文是以关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若干基本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站位于文化自觉的高度,在科学认识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前提下,反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问题,以期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学理上的“接着说”.

全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在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历史背景下,准确判断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方位,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蕴含的问题及重塑当代文化秩序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的前提性基础问题.在当今时代,和谐文化的历史方位即把和谐文化置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时间坐标位置去思考和追问和谐文化“是什么”,认为和谐文化是包括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期发展的现代转型,是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新型态.和谐文化的时代方位是把和谐文化置于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横向空间坐标中去反思和明辨和谐文化问题,和谐文化应当植入科学的理性的文化元素,和谐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崇尚积极自由的文化,现代形态是和谐文化的形态存在,社会主义是和谐文化的灵魂所系.和谐文化的价值定位强调的是和谐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优先性,并以文化方式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以精神风向标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路径.

第二章,和谐文化的历史思想探源.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愚昧蛮荒走向文明自由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抑或是西方文化都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但是,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和谐文化,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和谐文化思想是与以往历史上存在的和谐思想根本不同的.该部分梳理了我们党提出和谐文化思想的萌芽、深化到明确提出的过程.并从思想史的高度,探究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思想与历史上的和谐思想源流的辩证关系,无疑为当下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是指基于多元文明共在的文化背景下,以追求多元文化和谐和繁荣,构建良好文化秩序为宗旨,重和谐、求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意向和文化世界观.结合对和谐文化的定位和其本质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基本层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首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是和谐理念和和谐精神.其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态.最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文化系统要素的结构优化和有序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条件和思想路径.在如何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利益和谐、*政治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传播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条件保障;协同行动下的集体共识构建、思想自我的生成、公共领域的精神型塑、人的精神家园的关切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形象的树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路径.同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还要对顺势而为、主动选择、培育和谐价值观以及与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共韵同律等规律性进行深刻的把握,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第三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模板: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马克思在埋葬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过程中,始终把革命目标和斗争手段有机结合,提出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思想.因而,在传统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被长期深度遮蔽起来.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既包括阶级斗争与冲突的革命理论,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孜孜探寻人类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不息的社会理想.正是在埋葬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社会和谐思想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它的研究,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中有悠久的历史,黑格尔社会和谐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观以及资产阶级社会和谐论成为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可资借鉴和批判的理论资源.继承、批判与改造是马克思对待以往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态度.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与改造,揭露黑格尔视域中社会和谐的最高理想——理性国家的虚伪性,并在黑格尔国家共同体思想中得到了启发.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又高于空想社会主义.一方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情批判的精神,同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抽象理性思维的缺陷.在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思想客观评价基础上,马克思指明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思想的“空想”特征:即把社会和谐的实现寄托于天才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实现道路上的阶级调和思想.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对资产阶级经济和谐论调的批判而成熟的.马克思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和谐论调“偏狭的和学理主义的表述”方式以及折衷主义诡辩论,揭露资了资产阶级和谐论调的庸俗性、虚伪性,从而更加凸显自身社会和谐思想的科学性.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相—致的,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批判为土壤的,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萌发、形成、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历程.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萌发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宗教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批判,形成于唯物史观的确立,并且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得到检验,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得到深化,在东方社会以及史前社会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架构的视角或向度.科学挖掘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与范式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精神实质的前提,审视和梳理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发现,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表现在三个层面:主体向度、实践向度及历史向度.所谓主体向度是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贯彻主体性原则.“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作为社会和谐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也是社会和谐的评价主体.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始终坚持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路径.马克思认为,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本身矛盾性规定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实践合理性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来认识社会和谐的历史发展,在历史纵向上,马克思分析了由部落所有制下的社会和谐到私有制下的社会和谐再到公有制下的社会和谐的发展过程;在历史横向上,揭示了社会和谐由狭隘的“点”和谐、有限的区域和谐到无限世界和谐的拓展过程.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范式是社会冲突范式.在以往的研究中,社会学界几乎一致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范式只具有破坏性,从而否定了马克思社会冲突范式对社会和谐构建的积极作用.其实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并不是对立的,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冲突”与“和谐”是社会并存的二元状态,社会冲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冲突才充分证明社会和谐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明确表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在梳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时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异化与冲突的根源,预言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人类描绘了一副“人与自然一体”的美好前景.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义.人与人的和谐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私有制以及分配制度是导致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利益的和谐必须要通过消除旧的分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实现.马克思认为,除了革命斗争之外,利益观念、利益行为以及彼此间利益关系的有意识协调也是实现利益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来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和谐发展集中体现了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即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认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固然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最终都必须都体现为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他人和谐的最终归宿.人自身的和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范畴内的人的自身和谐既包括劳动的和谐,也包括需要和谐以及身心等方面的和谐,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就“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给予我们的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实质,并用以说明和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研究社会和谐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方法论,广义上包括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方法、理论向度和范式,狭义上指其中贯彻的唯物辩证法.着眼于整体的社会有机体方法、以社会构建为目的社会批判方法以及以和谐为主导的辨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方法.社会有机体方法贯穿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始终.通过社会有机体结构分析、再生产分析以及历史分析,马克思从整体人的和谐、整体社会和谐、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谐三个层面论证了社会作为有机体整体的和谐状态.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批判性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批判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性是批判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从宏观上来说,社会批判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微观层面则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下的人、自然以及社会关系的批判.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社会批判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思想的建构原则.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形态基础之上,目标指向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批判是手段,建构是最终的价值指向.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精神使人们对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误解,认为马克思辨证思维是革命的、批判的,从而忽视马克思辨证思维的和谐特征.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辨证思维方法的和谐意蕴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辨证性.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和谐是社会各个要素普遍联系性的和谐,是动态的发展的社会和谐,是社会矛盾同一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二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辨证思维的和谐特征.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辨证思维的和谐特征一方面表现为贯穿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内容的“和”理念的确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和谐基本要素之间和谐关系模式的构建,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中,确认了社会发展的总体关联性,以关系性思维模式构建整体的社会和谐.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1502.html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真正地运用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现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不断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同时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为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提供了滋养的土壤.进入21世纪,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中国*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理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第四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例: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三大思想资源相互竞争发展的历史.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是自由主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后是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改革开放之后,自由主义与儒家思想回潮,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上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三大思想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这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观的基本矛盾.和谐社会观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这两对矛盾中的双方的不同定位.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社会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的不同回答.

儒家的和谐观是以整体为本位、以秩序为本位的和谐,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以个体为本位、以自由为本位的和谐,马克思的和谐观则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自由与秩序之间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之间和谐观最基本的分别.根据本体论与主体哲学,和谐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如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主体主要是一种*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实现主客统一.自由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科学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片面征服实现主客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能动主体,既强调改造客体又强调改造主体来实现主客统一,克服了自由主义和儒家的不足.

儒家认为封建等级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人们按照儒家的礼制进行自我修养,控制个人的*和需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礼制,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治国者或者社会精英实施仁政感化百姓以获得百姓的拥戴,以实现天下的和谐以及百姓与政府的和谐.经济方面主要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来避免贫富不均的矛盾,以维护社会和谐.法制方面主张对于破坏制度、破坏秩序者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惩处,以此作为社会和谐的保障力量.

自由主义认为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永恒的和谐社会.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自由主义将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将自由的市场竞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将市民社会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将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从逻辑上看,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对儒家保守主义*和谐观的否定,它是一种基于经济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反映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自由主义用经济的片面性否认了*的片面性,仍然属于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同时,自由主义虽然反对等级不平等,但它却又在保护贫富不均这种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显然造成了新的不和谐.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的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只是人类和谐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张的和谐建立在社会化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的和谐.马克思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能必然导致社会和谐,反而会造成贫富分化和严重的阶级对立,同时,对财富的片面追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这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将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抽象为单一的经济本质.马克思认为,要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但经济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唯一手段,要将经济的、*的、精神的等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人的异化,避免因贫富不均形成的阶级对立.对于自由主义特别看重的市民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获得了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和.

通过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为主体,辩证吸收中、西和谐思想中的有益成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关于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经历过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个螺旋式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辩证地吸收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一切有用因素,代表了人类和谐理论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唯一指导思想,既是人类和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中国特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保守主义和谐思想与自由主义和谐思想富含大量有价值的思想资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参考资料,我们不能轻视、忽视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历史与现实得出的必然结论.

第五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格式: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和谐社会”是我国古代先哲的社会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问题以及民族、宗教、生态建设等方面,这些理论探讨较少涉及*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少有的涉及也仅是零碎的、分散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系统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是千百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既是人类的政治理想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孜孜不倦探求的政治实践活动.在当今时代,*政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尺,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政治建设不仅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加快*化进程*政治建设中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党和政府采取哪些举措加强*政治建设,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和深思.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七章组成.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和评述学界研究现状及研究文献,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等.

第二章对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涵义进行探讨,探析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总结西部民族地区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的实践及经验,阐述构建和谐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首先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特殊性;其次从现实出发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对政府能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阐述族际政治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共生性,探究西部民族地区族际政治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思路.

第六章首先对公民政治参与理论进行概述,其次解析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第七章是结语,是对论文论述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集中的阐述.本文认为:*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共生互动关系;发展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正确处理族际政治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扩大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此文是一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于和谐社会的引用文献:

[1]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标题如何定
[2] 比较好写的和谐社会论文题目 和谐社会论文题目怎样取
[3] 近几年关于和谐社会的参考文献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参考 关于和谐社会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关于和谐社会的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