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书画论文摘要怎么写 书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书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9

书画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
  3. 第三篇书画论文摘要: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
  4. 第四篇书画论文摘要模板: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
  5. 第五篇书画论文摘要怎么写: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合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
  7. 第七篇书画论文摘要范文:中国书画市场的营运及管理研究
  8. 第八篇书画论文摘要格式: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
  9. 第九篇书画论文摘要: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整理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书画装裱研究

【100篇】免费书画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书画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书画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的魅力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盛誉.由于书画艺术品本身天然地具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使其市场价格有着坚韧上扬的刚性,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泡沫化趋势.高价值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已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艺术品市场份额,成为了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生力军.它不仅领跑艺术品拍卖市场,引导艺术品投资方向,甚至于对国际艺术品投资和拍卖行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艺术品市场专家李彦君(2012)说:“齐白石的书画,可以说前五年能够见到一百万一张的,甚至都是十分少见的现象,然而现在突然竞涨到四个多亿,你想一下这是多么大的跨度.应该说是十足的泡沫了,我们商代的青铜器,我们唐代的金银器,包括甚至明代的画、宋代的画也没有卖这么高的,所以这个是泡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

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摆脱地摊式经营,到以竞拍方式为交易特征的拍卖市场出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拍卖市场算起,才经历不过10多年时间.泡沫化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刚刚兴起而且方兴未艾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泡沫化趋势进行计量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探讨规范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之路,对促进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研究内容共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安排、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着重介绍有关艺术品市场国内外文献相关的经济学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寻找从经济学角度适用于分析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科学的理论脉络和实证分析方法,建立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品泡沫化问题正确视点.

第三部分是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着重分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所呈现出的泡沫化的表现形态及发展趋势.泡沫化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带来的评价体系混乱、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轨道、投机行为横行、赝品泛滥以及偷漏税严重等一系列负面效应;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博弈论等模型和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所出现的泡沫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造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出现泡沫化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着重介绍国外一些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画廊交易制度创新与改进、艺术品市场租赁市场建设和税收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目的是为规范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使其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去泡沫化,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交易制度,保持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带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内容包括如何为投资者服务尝试开发艺术金融产品,完善书画真伪鉴定的技术设施,强化对书画等艺术品税收漏洞的监管和建立艺术品退市制度等.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我国首次提出并以经济学视角,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对艺术家应如何享有其作品的产权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艺术家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产权,不仅应包括一次拍卖的收益权,而且还应包括艺术家创作该作品若干年以后的若干次拍卖的增值部分的一个固定比率,这与艺术家追续权(droit de suite)的概念一致,它与著作者对其著作所享有的版权也是一致的概念.对艺术品的产权进行明晰地分割和界定,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目前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合谋现象,促使画廊与拍卖公司对于底价的合谋问题以及艺术品评估结论的虚假不实问题得到彻底的改革.这样就可避免艺术家及其法定继承人或者指定继承人在短期内希冀对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产生市场上的抬价倾向与严重高估,投资者和*者对书画艺术品拍卖底价和艺术家对所谓“身价”的热望与追求可因艺术家追续权的确立而冰释,因为他可能要为若干年后的若干次“流拍”付出很多代价,得不偿失.

本文不足之处:由于很难收集到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私下交易的数据,而私下交易泛滥正是艺术品市场难以被约束和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在实证分析方面还不够充分.

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发展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如何使其规范化与世界接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书画灿烂的文明提供创造、包装、流通、消费的理想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它不仅是艺术领域专业人士面前的研究课题,更是需要当代经济学家们集体研究的崭新课题,但愿本文能为此起到启发深思的作用.

第二篇摘要范文: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书画鉴藏史的个案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文征明.结合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本论文力图尽可能地还原关于文征明的书画鉴藏活动,包括他参与的鉴藏诸事和他主导的鉴藏行为,通过对这些鉴藏活动的解读,了解文征明本人的鉴藏方法、鉴藏观念、鉴藏趣味,并将之放置在鉴藏史的整体范畴,讨论他的鉴藏活动所具有的特性和意义,并藉此管窥明代中期苏州乃至江南地域书画鉴藏的共性.

文征明是中国绘画史上倍受推崇的大师,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诗人、明代著名的文人.与此同时,文征明也是鉴藏史上著名的鉴赏家,他的鉴赏水平不光受到同时期*家们的认可,也受到其后各个时期的*家们广泛地赞誉.虽然文征明生前并未撰写过关于个人的*著录,但是他留存下来一定数量的书画题跋、题画诗,以及其撰写的许多包含与同时代文人、*家们往来的诗词、记、行状、墓志铭等等.我们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和解读,可以部分地呈现其当时的鉴藏活动.文征明之所以能够成为眼力不凡的书画鉴赏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生长在鉴藏风气盛行的明代苏州地区,他的老师沈周、吴宽、李应祯,长辈王鏊、史鉴,好友都穆、唐寅、祝允明等,都是负有鉴赏家名气之人,文征明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对于书画鉴藏耳濡目染,鉴藏既是他学习书画创作时的需要,也逐渐成为他的爱好、学问和一种生活方式.在文征明接过沈周的衣钵成为吴门的领袖之后,他也愈发地笃好书画鉴藏,并与当时的许多*家如华云、华夏、何良俊、项元汴等频繁地互动与往来,发挥着他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史中,可以称之为鉴藏家的不在少数,以他们的身份来区分,有统治者身份的鉴藏家、有文人官员身份的鉴藏家、有画家身份的鉴藏家、有美术史家身份的鉴藏家,甚至也包括商人身份的鉴藏家等.文征明这样的书画鉴藏家,具有文人画家身份的意味,这种类型的鉴藏家,如宋元以来的苏轼、米芾、赵孟頫等,文征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征明的鉴藏活动中,表现出他文人的一面,即更重视“寓目”而非占有,重视书画鉴藏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而非物质财富的炫耀.在文征明的晚年,他提出“真赏”的观点,明确了书画鉴藏的意义所在.从对于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的研究中,我们既可以总结作为文人画家身份的鉴藏家其书画鉴藏的特点和观念,也可以将文征明视之为明代苏州文人*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了解到其时代性特征.以上,正是本论文通过对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的研究,想要达到对于书画鉴藏史整体研究的微不足道的补充.

第三篇书画论文摘要: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

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成形起,到了清乾隆时期书画润例的确立,到了民国前期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书画市场.

民国前期,伴随着上海等新兴商业都市的兴起,书画市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近代都市化进程又不断地被建构.在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书画市场承袭传统的同时又吸纳着新质.这一时期不仅有传统的书画经营机构古董店、南纸店等,还出现了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展览会、拍卖会等.书画家们也从书画自娱、耻于言利,转变成努力宣传自己的润格、积极地促销自己的书画作品.

民国前期书画作品的经济性更加明显和突出,书画作品的经济目的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投资观念,而且左右着以书画作品经营为主的*者,同样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书画作品的创作者.由于民国前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通过对北平和上海两大书画市场的差异化分析,说明了书画市场的发展极易受到来自于时代精神、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外,民国前期由于书画作品的物质属性被高度强调,同时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市场交易中供不应求,致使书画家对艺术质量要求有所下降,更是出现了炒作、模仿、*、作伪这些极大影响书画市场发展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

1912—1937年间的书画市场,延续并集成了历代以来中国书画市场的*,将以润例为主要表现的近代书画交易行为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近代化的动力推进与历史文化传统的阻力中的博弈关系中,书画市场代表了近代化转型进程中传统与变革冲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民国前期书画市场所反映的问题也是近代文化产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第四篇书画论文摘要模板: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

关于书画鉴藏史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领域.本文选择了书画鉴藏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私人鉴藏家群体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从成化(1465--1487)到嘉靖(1522--1566)的一百来年间,苏州地区不仅活跃着吴门派书画创作群体,而且还有一个以吴门派为主体的文人书画鉴藏群体,这两个群体间不仅人员重合,而且盛衰与共.沈周与文徵明是公认的吴门派前后两代领袖,同时他们又以渊博的学养及书画艺术的深厚造诣,居于鉴藏群体的核心地位.本文通过史料之钩沉、藏品之清理、藏家交游之爬梳,以沈、文为主干,对这一时期的苏州鉴藏家、鉴藏活动、鉴藏形式、鉴藏著录、藏品流通及藏家经济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文章着重指出,这一时期苏州地区兴盛的鉴藏风气,对吴门派书画家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与其丰富的古代法书名画藏品的滋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五篇书画论文摘要怎么写: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合研究

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综合研究,包括彼此的影响和在审美上的交融互补,表现为诗书画在审美观念和审美思维上的融合,呈现出复雅、崇格和尚意的总体趋势.本文试图以南宋诗歌思想的发展为线索,参照书论与画论,结合南宋士人心态和文艺创作,阐述这一时期诗学与书画艺术的交融互补的历程.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论述南宋初期的诗学转向对书画复古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方面,陈与义、吕本中、徐俯、韩驹、曾几等人的诗学思想,除了表现为融合苏、黄诗风并提倡“活法”理论和“悟入”思想外,还追求回归唐音的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绘画方面,以米友仁和江参为代表的文人画赓续北宋文人画的传统,而以李唐为代表的画院画家群则继承了北宋宣和画院的绘画传统,以复古为创新,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格局.书法方面,宋高宗以帝王身份提倡和实践复古的书法,他学习魏晋名家和唐宋大家的书法,形成“二王”体系下的个人化,影响很大.崇尚古雅与清新,成为南宋初期文艺领域的核心审美理念,也是诗、书、画融合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分析南宋中叶诗学与书画艺术的崇格追求.中兴四大诗人的诗学思想与书法都表现出了“崇格”的倾向,陆游主张工夫在诗外,作诗以气格为尚;范成大的诗歌与书法讲究气韵高格;杨万里的“诗味”说也讲究高雅格调,尤袤的诗书也重在表现意趣品格.张孝祥的诗词风格近于苏轼的清旷和杜甫的沉郁悲壮,颇多感怀时事之作,追求悲壮的气格和坚贞的人格相统一.刘松年的绘画风格多样,笔精墨妙,清丽严谨,兼众画之长而臻其妙,追求绘画的艺术品格,代表了南宋中叶画坛崇格的思想倾向.多才多艺的姜夔,虽然是个终身未仕的落魄文人,但却引领了文艺领域自然高妙的境界追求.

第三章,阐述南宋后期的宗唐诗风与尚意书画的关系.首先是江湖诗人群体的学唐风气和尚意诗情,这个诗人群体以“永嘉四灵”为先锋,以戴复古和刘克庄为主力,学习晚唐诗歌,形成苦吟之风,尚意之风盛行.书法方面,张即之师法唐宋名家,兼收并蓄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严谨小巧的尚意书法.绘画方面,以马远和夏圭为代表的画院画家,分别以水墨苍劲和雄奇简练的画笔追求绘画的雅趣,代表了南宋后期画院的尚意之风.

第四章,关于南宋季世的遗民诗情与书画逸格.南宋末年国破家亡,爱国诗思和遗民情怀成为此期诗人主要表达的内容,书画艺术的悲风遗韵在亡国前后也悄然奏响.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的诗歌主要表达了遗民情怀和故宋之思,如汪元量亲历去国之悲,诗情悲凉,表现了他的亡国之痛和逸格崇尚.白玉蟾的题画诗和书画创作以及赵孟坚的诗画书学,具有崇尚逸格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南宋季世书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第六篇摘要范文: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

张丑是明代著名的书画鉴藏家,富于*,精于鉴赏,并且撰写了多部书画著录.本论文从多角度去研究张丑,包括他的书画著录、书画*、鉴定方法等,从整体上去探讨他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中的地位与贡献.

本文首先以地方志、手稿、诗集等历史文献为依据,对张丑的生平、家世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张丑出生于*世家,他的祖父、叔祖、父亲、兄长、侄子都爱好书画*,张丑本人的书画藏品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很高.书画鉴藏贯穿张丑的一生,他的交游也主要以赏鉴与购买书画为中心,甚至他的字号、室名都与其*的书画作品有关.

明代书画著录之风盛行,不少书画鉴藏家都编撰了书画著录,张丑也不例外,他著有《清河书画舫》、《清河书画表》、《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书画见闻表》、《真迹日录》等,与其他书画鉴藏家相比,张丑的书画著录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体例多样.本文考证了他大部分书画著录的写作时间,分析了他的书画著录特点,总结了他对明末清初鉴藏著录的影响,也力图从更深的层面探究他撰写书画著录的目的.

依靠购买、交换、馈赠与继承家传等来源方式,张丑*了很多书画作品,且不乏名作.影响张丑书画*的审美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二是他个人的审美取向.研究张丑的书画*,还可以透析出当时苏州地区书画*的广泛性与书画流动的频繁性.

关于鉴藏理论,唐代张彦远曾提出“好事者”说,宋代的米芾继之指出“赏鉴家”与“好事者”的区别,在他们之后,张丑对书画鉴藏又有了新的认识,阐述了何谓“赏”与“鉴”,何谓“真赏者”与“真鉴者”.他们三人的鉴藏理论由简单到深入,也折射出中国书画鉴藏从初级阶段逐渐向成熟阶段的发展.张丑的书画著录、书画鉴定理论以及书画鉴定方法对今天的书画鉴藏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七篇书画论文摘要范文:中国书画市场的营运及管理研究

中国书画市场由来已久,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书画市场还是新鲜的产物,将书画市场用经济学的规律来研究,尚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书画市场交易的是特殊商品——艺术品,与普通的物质商品市场不同,书画市场的营运和管理也是一个新课题,处于艺术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边缘,故本课题具有前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书画市场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价格问题,二是真伪复制问题,三是营运方式问题.

由于书画作品是特殊商品,要说清楚书画市场的营运与管理,那么首先就要研究清楚书画市场与普通物质市场的不同特性.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了书画市场的特性:一、书画作品作为特殊的商品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二、书画商品具有两重性,其如何进入市场三、书画市场的卖方与买方;四、资本介入书画市场的是与非.分别对书画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书画市场不同于普通的物质市场,应了解其内部的独特规律和外部市场环境的随时变化,才能对书画市场有充分的理解.

书画作为商品,对其定价一直是书画市场的焦点、难点.本文从原创性艺术品的生产入手,探讨艺术品的品质,然后结合古代书画市场的定价及当前市场的需求,提出本文认可的艺术品定价依据,即艺术品的定价考虑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建立评估体系.艺术价值的评定也需建立艺术品质格位等级系统.本文提出的评级观点有四:一为考虑艺术家的知名度与作品的社会认可度;二是艺术(符号)的价值系统;三是学术价值的高低;四是境界品格.这个品质等级区分,虽属个人的研究心得,却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分析研究各因素对书画作品价格的影响及书画作品的价格是如何制定并受哪些因素影响的,本章专门采用Hedonic模型对书画作品的价格进行定价.经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艺术品的精神含量和文化含量难以量化”,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书画作品的价格在现实中确实受到其他一些特征因素的影响,该结论为以后书画作品的定价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艺术品的真伪问题,是书画市场的顽疾,这需要通过专业的审查鉴别机构来解决,未确定身份真实的作品,不应直接进入市场.而艺术的批量生产,实是复制的问题,当下鲜有研究,本文肯定其高妙书画复制品的艺术价值,也应有相当的市场价格.

艺术市场的营运方式主要有艺术博览会、画廊营销、拍卖公司营销及网络营销几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要点是诚信守法,建立公正的配套市场制度及规约.

书画市场的管理,也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建立必要的相关法规,二是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三是关注书画市场的人文管理.艺术市场的立法严重滞后,原因就在于制定艺术法需要协调文化部、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而有关部门的不重视至今无艺术法可依;市场的管理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组织问题至今也没有落实,鉴定机构、评估机构、金融贸易中心都需要几个部门协调后才能建立起来.等等,书画市场的管理问题,不是一篇博士论文就能解决,故只能提出看法,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八篇书画论文摘要格式: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

本论文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魏晋南北朝文人兼擅书画的现象及其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和书画的相互交融,中编和下编分别探讨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在范畴和批评方法上的会通.

文人有意识地从事书画艺术基本上始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普遍现象.文人兼擅书画使得诗文与书画在创作上开始交融,主要表现为:文人以书画为歌咏对象,从而产生了大量题咏书画的文学作品,书画家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文学与绘画在题材选择上表现出某些共同倾向,题诗(文)于画,诗(文)、书、画开始有机地融为一体.

文人兼擅书画和文学与书画在创作上的交融,为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创造了前提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和书画论的会通主要表现在范畴和批评方法上.“意”、“势”、“骨”、“形”、“神”、“自然”、“丽”、“奇”是文论和书画论共用的几个重要范畴,“推源溯流”、“品第”、“象喻”和“概括描述”则是最常用的几种批评方法.

“意”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关于主体心理与作品本体内容的一个理论范畴.就创作主体而言,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智、情感、旨趣等,就作品而言,则指主题思想、意味、事理等.魏晋南北朝文论和书画论都主张“以意为主”,都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迹不逮意”的困惑,都追求立“意”的新奇、精妙、深刻、高古、有余味和达“意”的巧妙.与文论相比,书画论对“意”的论述还比较简略,但其重视立意,要着力表现作者情感、意趣的观点,开启了唐宋以后书画“尚意”论的先河,为书画的诗化及与文学的交融奠定了理论基础.

“势”是先秦两汉子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动态的、蕴含或显示出力的“形”.东汉后期成为书论范畴,指各种书体中的点画、字形以及整体的姿态、态势和所蕴含、所显示的动感、力感等.东晋南朝画论中的“势”与书论中的“势”含义基本相同.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势”的基本内涵是:文章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文章的总体风貌,不同文章具有不同风格的趋向.“势”是一个与风格关系密切的范畴,但他并不等于风格.文论和书画论中的“势”在动感、力感、态势等内涵上,是相通的.

“骨”是受秦汉相术和汉末魏晋人物品鉴影响而产生的一个美学范畴,其基本内涵是刚健有力.书论中的“骨”指点画线条及其表现出的刚健有力的美学风貌.在画论中,“骨”最初运用于人物画评论中,与相术中的“骨法”同义,指画中人物的形体姿态.谢赫将“骨法”与“用笔”联系起来,要求用笔挺劲有力.文论中的“骨”指文章言辞、结构或整体上体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美学风貌.另外,“风”、“风力”、“气”等都指由创作主体壮大、充实、旺盛的生命力和丰沛强烈的情感所表现出的一种感染力、鼓动力和教化力,与“风骨”范畴的美学内涵一致.可见,魏晋南北朝书画和文学批评都有追求刚健有力的美学风貌的倾向.

书画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书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书画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书画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形”与“神”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时期经由人物品鉴而成为文艺理论范畴.“形”指事物外在的形体状貌,“神”与“形”相对,指人的精神.“神”还有玄妙、神奇、异乎寻常的意思.画论最先开始探讨“形”“神”关系,主张人物画要通过“形”来“传神”,要求人物的形体动作、线条、色彩及整体构图表现出生动感人的效果,山水画要表现山水之“神”,认为绘画具有“畅神”的作用.魏晋南北朝书论既重“形”,也重“神”,但还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论述.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神思”指文学创作中的精神活动,与山水画论中“畅神”的“神”相同,“入神”的“神”指作品达到的最高境界,与书论中的“机神”、“神妙”等一致,文论中“文贵形似”的观点,体现了文学对绘画美和“传神”的追求,与山水画论中写山水之“神”的观念有相通之处.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69413.html

“自然”是指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具有天然、非人为、不造作、不勉强、理所当然等含义.先秦以来哲学上的“自然”论,尤其是魏晋玄学论辩中崇尚“自然”的观点以及追求率真自然人格的士风,对“自然”范畴的产生有很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认为,文学创作是“自然之道”,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整体风格上都应自然而然,后天的功夫固然不可或缺,但自然禀赋是最重要的.在书论中,“自然”与“工夫”相对,指的是不拘泥于规矩技巧、不待安排、随意所适、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绘画评论中,“自然”是指画面形象应符合自然规律,无人为造作之痕迹,表现出率真自然的格调.在主张效法“自然”,反对刻意为工,崇尚自然率真,重视自然天赋等方面,文论和书画论是相通的.

“丽”及与之相关的“妍媚”、“绮靡”、“华”、“采”、“艳”等范畴是汉代以来尚“丽”审美风尚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论中的“丽”常用于书体欣赏和书家风格批评,指书法作品用笔流利、线条柔美、结构精巧、多姿多态,给人以华美、秀丽、婉转等审美感受的一种美学风貌,在绘画领域,“丽”仅用于人物画批评中,除了指所画人物本身的美丽之外,还指用笔、赋彩以及画面整体上流畅、秀美、鲜丽的特点.这与文论中“丽”范畴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不过,文论中“丽而不淫”、“辨丽本乎性情”的观点,是书画论中所不具备的.

“奇”最早是哲学和兵学范畴,有不正、不合常理、不合常规之义,亦有不平常、精彩出众、出人意料之义.魏晋以后逐渐进入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文心雕龙》和《诗品》都体现出对“奇”的肯定,并对“奇”“正”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执正以驭奇”的文艺创作原则.书画论中的“奇”主要是指形体姿态和用笔、笔迹上的奇特、出色和出人意料,与文论中“奇”的含义相同,但不具有“不正”的意思,对在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方面如何造“奇”,如何正确处理“正”与“奇”的关系等重要问题,都尚未涉及.

“推源溯流”批评就是批评家在考察一个时代的作家、书画家及其作品时,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中予以衡量、评价的批评方法.由于受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方式、“考镜源流”的学术方法和史学意识的影响,并基于创作上普遍存在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书法和绘画批评,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推源溯流”法.其长处在于将作品放在历史发展中予以关照,便于了解作品的真正成就和价值.其缺点是缺乏严格缜密的逻辑论证和具体分析,不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品第”批评是指对文学家、书画家及其作品比较优劣、分别品级等次的一种批评方法.《诗品》《古画品录》(包括《续画品》)《书品》是其代表.它们皆成书于梁代以后,彼此间存在着前后承接、互相影响的关系.要对古往今来为数众多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分别高下、分列等次,很难做到准确并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但对于文艺批评而言,是必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这种批评方法的形成和成熟期,其意义自不待言.

“象喻”批评就是用形象比喻的方式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感与风格特点的批评方法.它产生于汉末,广泛使用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和书法批评中.它是取象比类思维在批评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受其时非常流行的象喻式人物品评影响的结果,与批评家多兼创作者身份也有一定关系.它具有重整体、重直观感受的特点,好的比喻确能喻示批评对象的主要特征,并以其简明、生动、形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其他批评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但它也有容易导致主观随意、含义模糊而缺乏确定性的缺点.另外,读者如果缺乏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经验和对文学艺术敏锐的感悟、理解能力,便很难理解比喻的真意.

“概括描述”批评是一种用极其简洁的词语高度概括地描述批评者直觉感受、整体印象的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就运用于人物品评和学术、诗乐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家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批评、文学和书画作品批评以及时代风格、文体风格批评.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能引发读者的美感联想,概括描述词语的含义缺乏明确、严格的规定性,让读者难以确切把握,它往往是对批评对象的整体风格或风格的主导方面以及某一最显著特点的描述,难以全面周到.

第九篇书画论文摘要: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整理研究

目的: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药文物是我国医学文明的光辉见证,是研究中华医药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传承中医药国粹的重要依托.整理研究我国医学文物,对于保护中医药物质文化遗存、传承中国医药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中医药高校博物馆之一.馆内*历代中医药文物及文献资料5000多件,其中书画碑帖类藏品数量可观、精品众多、内容丰富,是该馆独具特色的藏品种类.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主要来源于1982年中国医史学家宋大仁(名泽)先生所捐赠,惜至今尚未能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亦少有研究发掘.鉴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的价值和整理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对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进行整理研究,以1982年宋大仁先生所捐赠的书画碑帖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订正藏品基本信息,抄录、注解书画碑帖题跋,发掘藏品中医文史内涵,旨在保护优秀文化资源,彰显其价值,发挥其效用,为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传播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方法: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范围、具体研究对象,并搜集相关资料;接着对纳入研究的书画碑帖进行分类汇总,逐件整理其藏品基本信息,形成基本信息汇总表,并根据不同类别特点确定该类别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而对书画题款、题跋逐件抄录、断句并适当注解,整理题跋内容与题跋者信息;最后在全面掌握藏品基本信息、题跋内容及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发掘精品,阐述其医药历史文化内涵,评述其学术价值、文史价值或艺术价值.本课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研究综合应用或借鉴文献学、历史学、文字学、训诂学、考古学、文物学等研究方法;重点应用历史考证法、文献考证法和文字考证法;结合常用的文献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由浅入深、由整体到个体,循序渐进.本研究中有关书画碑帖基本信息整理建档方面,主要参考2001年国家科技部公益基金课题《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与调研和保护》项目研究方法,借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修订的文物整理技术要求和文物登记表内容要求,以及我国有关书画碑帖类文物档案规范进行整理建档.书画碑帖定名则参考2013年文物出版社《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相关文物定名标准.内容与结果:本研究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宋大仁捐赠)为研究对象,从1984年《宋大仁献出的“文物展品”清点考订清册》(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内部资料)中筛选具有中医药历史或文化价值的书画碑帖共52项计78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一、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基本信息整理校订本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书画碑帖进行整理汇总,对书画碑帖的名称、规格、类别、作者、创作时间、内容、题款、题跋、流传经历等基本信息进行逐一整理校订,并拍照(整理和局部相结合)存档,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信息档案库.二、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分类整理研究本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书画碑帖进行分类整理,整体分书画和碑帖两大类.其中书画类(非拓本)共43项计66件,碑帖类(均为拓本)共9项计12件.书画类按作者及内容特点分名人医药书画(16项计16件)、医家书画手迹(20项计37件)和宋泽医药书画(7项计13件)三类,分析各类别书画碑帖的特点、价值和承载的医药文史内涵.三、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题款题跋抄录注解题款、题跋是书画碑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鉴于书画作品的特殊性,书画题款、题跋往往通过文言文或诗歌的文体形式呈现,以不同书体(真、草、隶、篆等)书写,加上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的使用以及特定的医药专业背景题材,本研究在对馆藏书画碑帖总体结构和内容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题款、题跋进行逐一抄录、断句、注解,以通俗的方式展现书画碑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整理珍贵的中医药史料、发掘其学术内涵和文史价值,更好发挥中医药文化传播效应打下良好基础.四、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精品发掘研究在全面掌握藏品基本信息、题跋内容及相关背景的基础上,笔者从纳入研究的书画碑帖中筛选发掘精品,进一步阐述其医药历史文化内涵,评述其学术价值、文吏价值.本课题对以下书画碑帖进行重点研究和介绍:医药文化碑帖有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图经》残石拓片、北齐龙门治疾方拓片、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拓片等3件;名人医药书画有清康熙陈书紫芝瑶草图轴、清同治包栋逐疫图扇面、民国壬子年王一亭着手成春图画心、现代夏敬观庐阜杏林图镜片、现代张大千行书向明见心横幅、近现代吴观岱采芝图轴6件;医家书画手迹有清吴尚先草书扇面、清陆懋修行书诗卷、清何鸿舫处方及行书扇面、近代郑文焯山水轴及七言书联、近现代章炳麟行书《道德经》句轴等10项计20件;宋泽医药书画有现代宋大仁摹王蒙葛稚川移居图轴、现当代宋大仁摹李唐疗背痈手术图轴、现当代宋大仁绘中国医史四杰图镜片、现当代宋大仁绘中国药史四杰图镜片、宋大仁医师四十像及亲友赠言题字图轴等5项共11件.结论:文物的整理和研究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为研究对象,对52项计78件书画碑帖藏品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考订,对其题款、题跋进行逐一抄录注解,从而为书画碑帖藏品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打下良好基础.本课题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分四类进行整理研究,包括医药文化碑帖、名人医药书画、医家书画手迹和宋泽医药书画.经整理发掘,各类均有重要精品.以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拓片、北齐龙门治疾方拓片、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拓片等为代表的医药文化碑帖是祖国五千年医药文明的实物见证,于中国医学文史的研究和考证有着重要意义.名人医药书画荟集了清代陈书、包栋及近现代王一亭、夏敬观、张大千、吴观岱等书画名家医药文化主题作品,既是书画精品,于传播中国医药文化更具影响力.医家书画手迹则是中医名家国学造诣和才艺的鲜活见证,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清代吴尚先、陆懋修、何鸿舫及近现代郑文焯、章炳麟等名医大家的书画手迹中,可领略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中医药文化之博大精深.此外,中国近现代医史学家宋大仁的医药文化书画作品亦值得珍视,其以研究医史之笃学、搜集医药文物之执着,及医药文化创作之精诚和才艺,为后来同好者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财富.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画共同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书画碑帖,是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结合的结晶,需要中医界、书画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重视、研究,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文化效应,服务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第十篇摘要范文:书画装裱研究

装裱体现时代的审美观念,是整个艺术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书画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后需要装裱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其后才有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才能更好地传播、交易.装裱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必不可少.装裱从属依附于艺术创作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目前新的文化生态逐渐生成的情况下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把装裱因素更加自觉地纳入到艺术活动中来,发挥主动的影响,不论是创作,还是*、鉴赏、书画活动乃至艺术市场不能离开艺术品的装饰装裱而单独存在.

装裱是介于艺术设计的工艺性与纯书画实践的交汇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尚显薄弱,值得深入开掘,本人研究作了初步的尝试,但在写作过程中感觉到种种问题乃至困境的存在.比如时代样式的判定上,目前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需要考古材料、出土文物的进一步验证与支撑.本研究课题内容繁富,涉及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本文各章主要观点为:

(一)装裱材质与书画所用材质的共通性与逐渐分流,材质的精湛加工是装裱发展提高的基础与前提.装裱形制与人们的起居方式、建筑高度、艺术需要相关,其形成定型为渐进的过程.一种事物的发生与盛行,受到技术、社会、人文的诸多因素制约.书画不仅是图像文字形象,还以卷轴、屏风、壁画等物质性的形式展示出来,需要考虑它们和人、建筑的各种关系.

(二)装裱集中反映了古人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传达了时代的审美理想.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陈设方式,建筑格局,不同阶层的审美观,所用材料的生产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装裱样式.

(三)装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装裱工艺普及化、书画创作量*量诸多因素增长的结果.一种工艺样式流派的形成,需要种种主客观的条件,对装裱来说,古代交通不便,所用的材料须易于取得,必须考虑气候、地理的因素,这是样式形成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创作量、交流量、与之接触的群体量都空前增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鲜明的地域特色.装裱的地域性对应的是装裱的民间性、艺术品*鉴赏的民间性.

(四)装裱的幅式与规格影响书画的样式,决定了总的阅读方式.款式对观者欣赏花新的角度、顺序、距离乃至接受信息的强度都会施加一定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画心形状就会产生相应的装裱款式.但装裱款式一旦建立起来,必然对画心幅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观众的书画阅读方式便在装裱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并延展成为稳定的欣赏习惯.

(五)艺术过程包括了创作、装裱、交易、传播、*、鉴赏等因素在内的一整套机制,装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整个艺术活动中最需要设计思维与操作技巧的环节.装裱虽附属于作品配合美化之,但也是书画成为商品交易、*、展览的前提,自不应忽视其能动的品质属性.就艺术创作来说,应视装裱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六)传统与当代装裱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装裱因素是书画作为装饰媒介、环境艺术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书画的装裱因素与建筑样式的协调统一加以关注,唯如此,才能使艺术品保持长久生命力,书画创作与艺术市场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七)装裱样式影响到当代展览模式,继而影响到新的创作观审美观的确立.当前诸多展览过于追求功利化,忽视、轻视装裱工艺,已经严重影响了审美欣赏的品质.现代书画装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更强调个性,并具有装裱与创作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画心部分对外的扩张,装裱部位主动容纳画心样式的渗透.另一方面装裱被纳入创作的考虑因素,作为形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装裱与本幅乃至于环境的一体化.

此文是一篇书画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书画引用文献:

[1] 书画学位论文题目范文 书画学位论文题目怎么定
[2] 书画学士论文选题推荐 书画学士论文标题怎样定
[3] 书画技师方向论文选题 书画技师论文题目怎么拟
《书画论文摘要怎么写 书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书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