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生活中统计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健身气功科研文献中统计学应用的若干问题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浅谈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第三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
  4. 第四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模板: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5. 第五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怎么写: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社区居民抑郁状态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
  7. 第七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耳穴叠加得肤宝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100篇】免费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健身气功科研文献中统计学应用的若干问题

研究目的

分析现有健身气功科研文献中统计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如何在气功研究中运用统计学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材料与方法

由于健身气功的四套功法操作规范且具有可比性,因此,从各期刊文献数据库搜索出与健身气功相关的论文共有48篇,此中包涵了临床、生理和心理有关的研究论文有30篇,皆离不开实验研究,就更需要统计学上的应用,最终获取论文22篇.所以,本研究将应用统计学方法来探讨22篇论文中的统计问题,并探索现有可能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引用具有气功特色实验模式的方法.

研究分析与讨论

在许多健身气功的论文中发现疑惑,从最初研究对象的数量未规范,进而未合理的设立随机对照组,以及未考虑组内及组间的可比性;再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选择定量或定性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从中也发现有的研究,经常忽视t检验和F检验(方差分析)使用的前提条件,有些研究尚未明确交代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最终统计结果的表达,出现很多未显示统计量,或误解P值越小,认为组间差异越大,统计图与表的阐述不完整等等,这都突显出合理的应用统计学处理是很重要的.

另外,能借用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或引入高等统计学,如多变量分析技术等方法;亦可根据体现气功特色为指导原则“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的实验研究模式,来完善及提高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发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阐明合理地应用统计学原理,如设定合理的样本数,设置适当的对照组,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以及明确的表达统计分析结果等,使得健身气功的科研能更规范化,进而提高文献的可靠性.亦可运用体现气功特色“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为指导原则,更符合气功实验研究模式的应用,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科研向前发展,期望能提供给有需要的科研人员应用,以及有参考价值的线索.

由于本研究只讨论22篇与健身气功相关的论文,因其文献数量不多,只能说明其中一部份统计学应用上的问题.建议未来的研究,可广泛收集国内外所有气功相关文献来进行分析,或可改变或创新符合医学气功的科研方法、实验设计与实验控制等,进而能更深入研究探讨医学气功领域,使气功有利于大众,并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第二篇摘要范文:浅谈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21世纪的今天生活*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不论是科技还是美学方面,统计学的概率也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基础学科的统计学不仅仅在金融、经济、医学许多领域中运用这统计学的过程,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数学中样本的统计也是重要的工具.因此,本文便通过统计学在实际的生活中较大的比重以及大量的重复试验中的随机的统计与概率事件,统计分析是定量与定性的统计工作中的巨大作用的发挥,企业的制定与发展战略生产计划与规划最主要依据.

第三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炎性疾病,往往会造成患者肢体功能、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损害.有文献报道认为,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症状出现的第一个10年之内,就会丧失脊柱的绝大部分运动能力.伴随着治疗手段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单纯地缓解症状,而是对疾病进展过程的有效干预.临床证据提示,只有在未发生重大结构破坏或局限于轻度异常的情况下,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建立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基础上的早期干预,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关键.然而不幸的是,大量文献报道显示从最初症状出现到疾病的最终明确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往往要持续进展长达5到10年之久.临床实践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失败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炎性背痛出现的滞后;(2)尽管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异常出现较晚,仍然被改良的纽约版诊断标准列为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必要条件;(3)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缺少特异性的临床或者实验室指标.除此之外,有些报道认为HLA-B27阴性,家族史阴性以及发病年龄较早也是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然而,误诊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因为误诊更有可能直接掩盖强直性脊柱炎的正确诊断并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错误治疗.最近一篇文献报道提示,早期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阻碍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确诊的危险因素.另外一篇文献报道认为,类风湿疾病及脊柱结核也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确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目前,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AS)在2009年制定了鉴别中心型与周围型脊柱炎的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标准也经常被用于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尽管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炎的原型,上述标准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控制症状,还有可能缓解甚至阻止强直性脊柱炎的进展.近年来,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传统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和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NSAIDs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药物,过去主要用来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然而近年的几项研究显示NSAIDs可能在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疾病进展方面也发挥一定作用.尽管DMARDs治疗类风湿关节的效果十分可靠,柳氮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 SASP)是目前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唯一推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DMARDs类药物,且仅限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有效控制自身免疫炎症的传统药物,目前仅被推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局部封闭治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抑制剂的出现被认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符合使用指征的患者都接受了TNF抑制剂的治疗.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并规范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分别制定了一般性的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以及专门的TNF抑制剂使用指南.然而,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与上述指南的符合程度目前并不清楚.

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合作制定的强直性诊疗指南依然强调康复锻炼是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治疗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量的文献报道提示,康复锻炼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症状,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社会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明确的效果.另外,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联合康复锻炼有可能降低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大量研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居家锻炼,医生指导下的锻炼以及团体锻炼都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尽管目前研究者们对以何种频率进行何种类型的锻炼方式效果最佳,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持之以恒”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获得最佳锻炼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报道主要关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遵循临床医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某种特定锻炼而取得的效果.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的实际情况,目前报道的较少.

有报道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症状出现的年龄越小,累及髋关节的可能性越大.另外,男性,中心型以及起止点炎也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并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危险因素.大约有25%到5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髋关节受累现象.其中,47%到90%的患者为双侧髋关节都受累及.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的累及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畸形并有可能影响脊柱的活动能力.脊柱和髋关节僵直的同时出现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严重残疾.另外,髋关节受累不仅影响患者躯体状态,也会对患者的就业能力,社会心理状态及整体生活质量都产生重大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直到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的标准术式.然而,由于脊柱的强直以及其它重要系统比如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受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仍然颇具挑战性.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则关注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方面均已取得巨大进展,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康复锻炼治疗治疗都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首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医嘱的长期依从性不足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依从性不足往往会严重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很多,比如患者对强直性脊柱炎及其治疗知识的缺乏等;其次,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再次,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方面可能有一个恶性循环的存在,即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会导致患者心理社会状态的异常,而这些异常可能又会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进展.上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患者教育的有效干预.患者教育早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糖尿病、哮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尽管ASAS/EULAR指南把患者教育列为强直性脊柱炎非药物治疗的基石,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研究却非常少见.近年来,慢性病的患者教育不再拘泥于面对面或者印刷材料等传统模式,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及网络在患者教育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大多较为年轻,对这类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或许更容易接受.然而,这些新兴的患者教育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具体效果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讨.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在青年时期发病,但是也可以在儿童时期就发病.如果在16岁或16以前发病,属于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如果是在16岁以后发病,则为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尽管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有一些类似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比如骶髂关节炎在影像学上的异常表现,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也具有一些区别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多数研究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延迟时间更长,也有些研究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可能更容易累及外周关节,特别是累及髋关节.尽管髋关节的累及往往意味着患者具有更差的肢体功能,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对比结果却不尽一致.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状态更差,也有些研究并未发现二者在功能状态方面的差别,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甚至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遭受的功能损害要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轻.总之,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特点方面的差异.目前,针对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因素,比如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及婚姻情况等方面影响的差别却非常少见.

目的

(1)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情况及其不良影响.

(2)探索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现状,并分析其与强直性脊柱炎ASAS治疗指南的差别.

(3)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的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康复锻炼的认识情况.

(4)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影响.另外,鉴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更高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中,我们将对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的情况进行比较.

(5)探索现有文献中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研究情况,并探讨“患者教育”的前提,障碍,形式,内容以及“患者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

(6)差别的探索是制定特异性治疗措施的前提.本研究还比较了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疾病特点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面的差别.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一章共纳入126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二章共纳入140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三章共收集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第三部分研究共纳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都至少满18周岁,而且满足改良的纽约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基线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已婚、未婚、离异)及工作情况(在职、失业、从未就业)等.

Ⅱ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一些与疾病特点相关的信息,包括家族史,HLA-B27状态,初始症状(中心型或外周型),强直性脊柱炎症状出现的年龄(幼年型或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年龄,确诊前有无误诊,误诊为何种疾病,是哪些专业医生做出的误诊.

Ⅲ通过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情况.

Ⅳ通过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肢体功能情况.

Ⅴ通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ASQoL,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Ⅵ通过健康益处及障碍量表(EBBS)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康复锻炼益处及障碍的认知情况.

Ⅶ疾病持续时间通过强直性脊柱炎症状首次出现的年龄到患者当前年龄来界定;确诊延迟通过强直性脊柱炎症状首次出现年龄到最终确诊年龄来界定.

Ⅷ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研究之前的12个月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生物制剂药物的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药物类型,更换药物的原因以及停药的原因等.

Ⅸ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整个病程中TNF抑制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患者所知的TNF抑制剂的类型;不使用TNF抑制剂的原因;曾经使用过的TNF抑制剂的类型以及选择该类型的原因;使用TNF抑制剂的疗程;更换TNF抑制剂的原因;停用TNF抑制剂的原因.

X将调查所得有关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相关数据与2010版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以及2010版的TNF抑制剂使用指南进行对比,以分析现实情况与指南的差别.

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关康复锻炼的信息,包括医生推荐的锻炼方式,患者日常生活中实际进行的锻炼方式以及康复锻炼的频率(次数/每周).

Ⅻ通过对因髋关节累及而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影响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

ⅩⅢ我们于2013年5月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physiotherapy",,",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 pharmacotherap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以及“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对PubMed分别进行了检索,语言限制为“英语”.对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26篇文献进行了包括样本量,观察时间,患者教育具体形式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还通过谷歌学术搜索,评估了患者版强直性脊柱炎ASAS诊疗指南的应用情况.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68710.html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研究中,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了有无误诊经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就业及婚姻方面的差别.利用t-检验分析两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BASDAI, BA*I及确诊延迟方面的差别;第二部分研究中,利用t-检验分析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BASDAI, BA*I及TBPS等方面的差别.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手术前后就业情况,婚姻情况以及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情况.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术后BASDAI, BA*I及IADL等连续性指标的差别,对术前术后患者就业情况与结婚情况进行McNemar检验;第三部分研究中,利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幼年型和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家族史,HLA-B27状态,性别及初始症状等方面的差异,两组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以及婚姻情况也是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利用t检验来分析幼年型和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年龄,诊断延迟,BASDAI, BA*I及ASQoL等方面的差别.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97名(69.8%)患者曾经历过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在所有错误诊断中“风湿性关节炎”的频率最高(18.7%),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11.5%).有误诊和无误诊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确诊延迟时间分别为4.0±,2.5和2.6±,1.9年(t等于3.609;P<,0.001).两组患者在BASDAI(t等于0.661, P等于0.510), BA*I(t等于0.832, P等于0.407),就业情况(x2等于1.298;P等于0.255)及婚姻情况方面(χ2等于3.609;P等于0.323)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2.5%和7.1%的患者分别服用过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10.3%和6.3%的患者分别服用过沙利度胺和来氟米特.1.6%的患者口服过糖皮质激素.50.8%的患者曾经服用中草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0%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4,但是只有3.2%的患者正在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

31.4%的患者从未得到医生有关康复锻炼方面的建议.20.7%的患者曾经得到过建议,但是医生并未给出具体的锻炼方式.游泳是医生推荐频率最高的锻炼方式(23.6%),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己最经常进行的锻炼方式则是室内伸展运动(12.1%)以及户外散步(5.9%).只有27.9%的患者每周进行康复锻炼至少3次.“提高身体健康状态”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认可的锻炼益处(53.0%).“占用时间太长”是阻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主要因素(50.7%).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患者相比,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相比,BA*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2.805;P等于0.006),而在BASDAI(t等于0.060, P等于0.952)及TBPS(t等于1.210,P等于0.904)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疾病活动情况有所好转(t等于2.229;P等于0.031),肢体功能改善显著(t等于6.674;P<,0.001).全髋关节置换术显著提高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t等于18.504;P<,0.00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就业率显著升高(χ2等于8.640;P等于0.003),但是结婚机会的改善并不显著(χ2等于2.005;P等于0.157).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37.9%),高于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3.6%),低于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45.7%).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生活影响的总体评价由术前的平均98.0%,下降到术后的平均53.3%,下降幅度不到50%.

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我们仅在pubmed检索到26篇英文文献.与此同时,当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hysiotherapy",或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 pharmacotherapy”进行检索时,分别可以检索到多达191和289篇文献.曾有报道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与强直性脊柱炎类似,当我们利用主题词‘',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进行检索时,可以获得多达374篇文献.在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获得的26篇文献中,只有8篇文献真正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了“患者教育”.在这8篇文献中,只有1篇文献纳入了200例患者,其余7篇的样本量都在100例以内.所有研究的持续时间都不超过半年.这8篇文献主要是评估患者教育与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效果.患者教育与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效果没有得到评估.多数研究将肢体功能及症状缓解作为患者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至于患者教育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探索.面对面形式的患者教育方式最常被采用,影像或印刷品教育形式只是偶有报道.没有关于电脑及网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报道.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是接受了团体教育,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需要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只有1篇文献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家属也列入教育范围.谷歌学术搜索上只能检索到11篇引用“患者版强直性脊柱炎ASAS诊疗指南”的英文文献,但是这11篇文献并未真正将该指南应用于患者教育,只是引用该指南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50人(36.0%)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9人(64.0%)为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相对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初发症状多发生在外周关节(χ2等于29.433;P<,0.00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往往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遭遇更为长久的确诊延迟(t等于2.791;P等于0.006),拥有更差的功能状态(t等于2.591;P等于0.011)以及更差的生活质量(t等于3.495;P等于0.00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获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机会也更少(χ2等于4.342;P等于0.037),已婚的比例要显著低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χ2等于6.208;P等于0.013).另外,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就业率也低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尽管两组患者就业率的差别尚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χ2等于1.835;P等于0.176),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却有更多的患者自成年后就从未参加过任何工作(χ2等于5.590;P等于0.015).

结论

(1)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曾经历过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误诊可以显著延长强直性脊柱炎的最终确诊时间.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对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就业及婚姻方面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率偏低,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则被过度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尽管没有被纳入治疗指南,沙利度胺,来氟米特和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TNF抑制剂的实际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

(3)绝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都没有得到关于康复锻炼的科学指导.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坚持足够的康复锻炼.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坚持每周至少3次的功能锻炼拥有更佳的肢体功能状态.

(4)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疾病活动情况有所好转,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就业率显著升高,但是结婚机会的改善并不显著.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低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同时高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5)本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现有文献中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证据严重不足,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患者教育的时候,可以考虑借鉴其它慢性疾病患者教育的经验,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本研究发现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更具挑战性.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或许需要专门的诊断标准.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更差

第四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模板: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

本临床研究主要探讨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为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疗法,对照组为单纯电针疗法,观察两种疗法对偏瘫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运动功能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以揭示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作用机理,而从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疗法.方法:

本研究的64为病例来自台湾中医诊所收集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每组病例数为3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21天,最长149天.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所拟定的有关脑梗塞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观察具体项目包括:脑卒中中医症状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法)、生活满意指数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LSIA)、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总体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以及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结果:

①中医症状评分

a.中医症状各项积分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项积分结果显示,舌强语謇、心烦易怒的症状经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所改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唇甲紫暗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缓解(P<,0.01).

电针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项积分结果显示,治疗后,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唇甲紫暗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缓解(P<,0.05),其余中医症候方面得分虽有减少,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b.中医症状各项积分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得分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与单纯电针疗法对于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症状,如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都有一定疗效,井穴麦粒灸与电针的综合疗法疗效要优于单纯电针疗法,但两组治疗前后得分差异程度不明显.

②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得分提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治疗后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得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比较方面,P<,0.01.

结论表明,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对于缓解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肢体反射活动、协同运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而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的综合疗法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电针组(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各项评分结果显示,上、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比治疗前相比明显(P<,0.01).偏瘫患者的意识、言语能力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缓解(P<,0.05).而对于水平凝视功能、面瘫的改善疗效不明显(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各项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上肢肌力、步行能力改善显著(P<,0.01),意识、手肌力、下肢肌力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项差异不明显(P>,0.05).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分数明显减少(P<,0.01).电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进行两两比较,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总积分与电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与单纯电针疗法对于减少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方面疗效显著,在治疗前后分值的差异上,以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减少的幅度最明显.

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法)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各项评分结果显示,大便、修饰、转移(床-椅)、穿衣、上下楼梯的情况比治疗前得分有所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步行能比治疗前提高更为显著(P<,0.01).电针组结果显示,治疗后,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大便、修饰、转移(床-椅)、穿衣、上下楼梯以及步行能力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活中统计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生活中统计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分数明显提高(P<,0.01).电针组情况与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相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及两组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知,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疗法、电针疗法均可较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得分有显著提高,但两者差异不明显.

⑤生活质量评定

a.生活满意指数A(LSIA)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治疗后生活满意指数A(LSI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生活满意指数A(LSI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提高(P<,0.05).两组组间比较及两组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生活满意指数A(LSIA)量表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由统计结果可知,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经治疗后生活满意度有较好的改善,两组改善程度相当.

b.生活质量指数(QLI)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及两组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知,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QLI)得分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改善程度不明显.

⑥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痊愈有4例,显效有10例,有效有13例,无效有5例,总有效率为84.38%;电针组痊愈有2例,显效有6例,有效有13例,无效有9例,总有效率为71.88%.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经X2检验,x2等于7.83,P等于0.014,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对于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比单纯电针治疗效果好.

⑦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人数比例,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基本痊愈有5例,显效有9例,有效有12例,无效有6例,总有效率为81.25%;电针组基本痊愈有4例,显效有7例,有效有11例,无效有10例,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经X2检验,x2等于11.54,P等于0.0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疗法在缓解神经功能方面要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电针组对于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唇甲紫暗等)具有一定疗效,并可提高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法)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生活满意指数A(LSIA).其中在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组与电针组相比疗效更为显著.而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指数法)评分、生活质量评定(生活满意指数A(LSIA)、生活质量指数(QLI))方面,两组疗效差异不明显,可能是与治疗时间较短有关,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待于长期日常活动能力的培训及心理调控.另外,生活质量评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难免对疗效评价结果造成一定影响,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完善.

第五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怎么写: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老年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1.探讨城区老年人*、年龄歧视、意外伤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1.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郴州市城区和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及工具

(1)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6)、老年人*调查表、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及意外伤害问卷,调查了解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受*、年龄歧视及意外伤害的现状.

(2)运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 (HPLP-Ⅱ)、慢性病问卷、孤独量表(UCLA-LS)、老年人抑郁量表(GDS-15)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孤独、抑郁及自杀意念水平.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统计分析,采用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结果:

1.城区老年人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为(39.061±,8.081)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2.132±,5.401)分,客观支持得分为(9.123±,3.114)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708±,1.942)分.

(2)调查对象生活质量总分为(517.12±,137.35)分,生理功能(PF)得分为(71.741±,21.998)分,生理职能(RP)得分为(52.168±,40.859)分,躯体疼痛(BP)得分为(64.201±,20.196)分,总健康(GH)得分为(61.477±,23.106)分,生命力(VT)得分为(66.685±,16.235)分,社会功能(*)得分为(67.222±,21.009)分,情感职能(RE)得分为(63.301±,37.224)分,精神健康(MH)得分为(70.381±,15.508)分.

(3)调查对象*的总发生率为35.6%,各种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19.9%,疏于照顾16.9%,身体*6.5%,经济剥削1.5%.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生活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照料人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支持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等于1.346.5%CI:1.028-1.762)、非在婚状态(OR等于1-377.5%CI:1.093-1.73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等于0.847.5%CI:0.765.0.938)、生活自理能力缺陷(OR等于1.810、5%CI:1.315-2.493)、过去一年里健康状况变差(OR等于1.511.5%CI:1.264-1.805)和社会支持程度低(OR等于0.355.5%CI:0.246.0.514).经Speaman相关分析,老年人*与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呈显著负相关(P<,0.001).

(4)调查对象年龄歧视的主观感受量表得分为(3.00±,0.59)分,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照顾人员、生活自理程度、社会支持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得分与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提示受到的年龄歧视程度越高,调查对象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越低.

(5)调查对象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5%,意外伤害发生率排序前5名依次是跌倒18.7%、烧烫伤3.0%、锐器伤1.4%、挤压碰撞伤1.0%和动物伤害0.6%.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生活主要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生活自理程度意外伤害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0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等于1.498.5%CI:1.110-2.022)、高龄(OR等于1.145.5%CI:1.028-1.274)、文化程度低(OR等于0.799、5%CI:0.685.0.932)、家庭人均收入低(OR等于0.880.5%CI:0.784.0.989)、在过去

一年中健康状况变差(OR等于1.608.5%CI:1.322.1.955)和受到身体*(OR等于2.986,5%CI:1.755-5.083).

(6)经Speaman相关分析,意外伤害与年龄歧视主观感受量表得分间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总*、身体*和情感*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

(7)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有直接(负向)效应(β等于-0.02,P<,0.001),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对生活质量有直接(负向)效应(β等于-341.34,P<,0.001),社会支持可通过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对生活质量有间接(正向)效应(β等于-0.02*-341.34等于6.827,P<,0.001).

2.农村老年人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总分为(9.36±,4.08)分,其中绝望因子得分为(3.77+2.57)分,乐观因子得分为(2.00±,1.26)分,睡眠因子为(2.42±,1.20)分,三因子得分为(9.36±,4.08)分,掩饰因子得分为(1.15±,0.88)分.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6.01%,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为81.07%,孤独感量表得分为(42.450±,8.615)分,抑郁量表得分为(5.590±,3.363)分.

(3)调查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12.048±,18.714)分,健康责任得分为15.764±,3.538)分,营养得分为(20.281±,4.227)分,压力管理得分为(20.314±,4.307)分,运动锻炼得分为(16.008±,4.777)分,人际间支持得分为(20.560±,4.273)分,自我实现得分为(18.930±,4.859)分.不同性别、年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非在婚状态(OR等于1.842.5%CI:1.274-2.663)、独居(OR等于1.800.5%CI:1.197-2.708)、没有子女住在同一城市或同一村(OR等于1.843.5%CI:1.159-2.931)、邻居关系差(OR等于0.647.5%CI:0.523-0.802)、子女探视频率低(OR等于1.267.5%CI:1.066-1.507)、患有多种慢性病(OR等于1.347.5%CI:1.166-1.555)、患有肿瘤疾病(OR等于8.513.5%CI:2.993-24.21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佳(OR等于0.576.5%CI:0.395.0.840)、严重孤独(OR等于1.758.5%CI:1.285-2.405)、抑郁(OR等于6.451.5%CI:4.362-9.541)、

(5)经Speaman相关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孤独、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1).

(6)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β等于-1.88,P<,0.00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身心疾病有直接(负向)效应(β等于-0.41,P<,0.001),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β等于0.63,P<,0.00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可通过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间接(负向)效应(β等于0.41*0.63等于0.26,P<,0.001).

结论:

1.郴州市城区老年人*的总发生率为35.6%,老年人*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非在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过去一年里健康状况变差和社会支持程度低,老年人*与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呈显著负相关.

2.郴州市城区老年人年龄歧视处于一般水平,老年人年龄歧视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支持程度差等,老年人受到年龄歧视程度越低,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受到年龄歧视程度越高,*发生率越高.

3.郴州市城区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5%,老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低文化程度、离婚/丧偶或未婚、无子女住在同一城市或同一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在过去一年中健康状况变差和受到身体*等,老年人意外伤害与*和年龄歧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4.社会支持通过导致身心伤害不良事件(*、年龄歧视、意外伤害)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间接(正向)效应.

5.郴州市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6.01%,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非在婚状况、独居、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患有多种慢性病、患有肿瘤疾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佳、严重孤独、抑郁等.

6.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孤独、抑郁及自杀意念间呈显著负相关.

7.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负向)效应,同时通过身心疾病对自杀意念有间接(负向)效应.

第六篇摘要范文:社区居民抑郁状态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情感性精神疾病,其主要特点为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致残率,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及负担.抑郁症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缓解或痊愈,如果未能早期有效的诊治约有1/3的患者将转为慢性,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及医疗费用更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生活功能等伤残的发生及加重会随着抑郁症状逐级加重而呈梯度显著相关,轻度抑郁状态与重度抑郁是一个连续的疾病变化过程,而且国外报道普通人群中这种未能明确抑郁症诊断仅有抑郁症状的抑郁状态者约高达20%~30%,同样会因抑郁症状导致较高的自杀自残率及医疗负担.因此,深入研究社区普通居民轻度抑郁状态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有效干预对于加强抑郁症的防治及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降低医疗负担、改善居民生存质量及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以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为切入点,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针对北京市社区居民采用综合量表为筛查手段,探讨社区居民中轻度抑郁状态者的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心理学变化特点,同时分析抑郁情绪对社区居民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且针对筛选出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给予针灸、认知行为心理疗法、针灸结合认知行为的综合疗法等不同方案干预,以期探讨早期干预的有效性及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

目的

1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方面是否影响抑郁发生,应激生活事件对社区居民的情绪及生存质量等的影响,以及情绪抑郁者的人格特征,探讨社区居民抑郁状态者的抑郁易感性,为早期识别提供借鉴.

2针对调查研究中筛选出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进行早期干预,探讨采用电针、认知行为心理以及两者结合的干预方案对其早期治疗的有效性和不同方案的作用特点及疗效优势.

方法

研究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北京社区的常住居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及部分社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650例),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国生活事件量表(LES)及大五人格问卷简版(NEO-FFI).对于CES-D量表评分≥16分的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及HAMD量表评定,对于HAMD量表评分>,7分,<,17分的轻度抑郁状态者严格按照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电针、认知行为心理、电针结合心理等方案早期干预与不干预观察者进行对照并于治疗/观察8周后再次进行综合量表评定以评价结局.

结果

1调查研究

1.1社区居民抑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参加体育锻炼与否、自我保健与否、出生地等因素对抑郁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而职业类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因素为社区居民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上述因素分别结合CES-D量表评分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业类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区居民的情绪状态不一致(P<,0.05).其中职业类型易感人群为:教育医疗人员、退休及无业、待业者;文化程度易感人群为研究生,其次为初中、高中;收入水平易感人群为低收入者.

1.2社区居民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吸烟与否、饮酒与否、体育锻炼与否、出生地的社区居民生存质量满意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职业类型、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生存质量满意度有差异(P<,0.05),退休及无业、待业人员、低收入低者、低文化程度者对生存质量各维度满意度均较差.

1.3抑郁情绪对社区居民生存质量影响研究显示,抑郁状态与非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的WHOQOL-BREF量表的总评分及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状态居民的生存质量各维度满意度相对较差;相关性分析表明,抑郁症状程度与生存质量评价呈显著负相关(P<,0.01).

1.4负性生活事件对社区居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显示,社区居民CES-D量表评分与LES量表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及负性家庭有关问题、工作学习问题、社交与其他问题方面生活事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

1.5负性生活事件对社区居民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社区居民负性生活事件总分、负性家庭、负性工作学习、负性社交等生活事件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价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

1.6不同情绪状态的社区居民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显示,抑郁与非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的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开明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7社区居民抑郁状态与大五人格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社区居民CES-D量表总分、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化症状与活动迟滞、人际关系评分与情绪稳定性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

2早期干预研究

1.1 ITT、PP分析结果显示,根据HAMD减分率统计早期干预组与不干预观察组疗效等级分析发现,观察组与干预治疗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2 ITT、PP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干预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4.58%、68.89%,总有效率为79.17%、82.22%,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4.58%、68.89%,不干预组自行缓解显效率为11.76%、13.33%,总有效率为41.18%、46.67%,完全缓解率为5.88%、6.67%.

1.3 ITT、PP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D量表评分观察/治疗前、后(8周末)自身组内比较分析发现,不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观察/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4 ITT、PP分析结果显示,根据HAMD减分率统计四组(不干预组、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疗效等级分析发现,不干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1.18%、46.67%,心理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71.43%,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75%、80%,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93.75%,四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5 ITT、PP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治疗8周末受试者HAMD<,7分来统计抑郁症状完全缓解率,不干预组8周后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88%、6.67%,心理组为46.67%、50%,电针组为62.5%、66.67%,综合组为82.35%、87.50%,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6 ITT、PP分析结果显示,四组HAMD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分析发现,不干预组观察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1.7 ITT、PP分析结果显示,四组HAMD量表评分观察/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与不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组与心理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8四组HAMD量表靶症状因子分观察/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评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1.9四组HAMD量表靶症状因子分观察/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与不干预组睡眠障碍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躯体化因子比较电针组、综合组优于心理组、不干预组(P<,0.05);睡眠因子改善电针组、综合组优于心理组(P<,0.05);认知障碍改善心理组、综合组优于电针组(P<,0.05);阻滞因子改善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因子改善不干预组、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0四组CES-D量表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与不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组与心理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四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电针6.25%,综合组11.76%,心理组、不干预组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四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在生存质量总评、健康状况总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3四组HAMD量表评分在观察/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不干预组,综合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与心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心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调查研究

1.1职业类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为社区居民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1.2职业类型、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是社区居民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3抑郁情绪对社区居民生存质量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抑郁症状越严重,生存质量各维度满意度越低,并且抑郁症状对生理和心理领域影响最显著.

1.4负性的家庭、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生活事件对社区居民抑郁症状均有显著影响,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1.5负性家庭、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生活事件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生存质量总评与负性家庭方面、负性工作学习生活事件最显著相关,心理领域与负性社交生活事件最显著相关.

1.6人格特征对抑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情绪稳定性差、个性较内向、随和性差、责任心差的社区居民更容易发生抑郁.

1.7社区居民情绪稳定性、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等人格特征对抑郁症状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情绪稳定性(神经质)与抑郁症状各维度最显著相关.

2早期干预研究

2.1针灸、心理及两者结合方案早期干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疗效确切,并且针灸结合心理综合干预方案疗效优于单纯心理和单纯针灸方案,针灸和心理两种干预方案没有显著性差异.

2.2三种干预方案均可以明显改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抑郁症状及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等抑郁靶症状,并且综合方案优于单纯心理或单纯针灸方案.

2.3针灸在改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的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等躯体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2.4认知行为心理疗法在改善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的HAMD认知障碍因子等心理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2.5针灸结合心理疗效确切,抑郁症状改善明显,并能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各领域较全面的健康状况满意度,是轻度抑郁状态社区居民早期干预较优化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第七篇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耳穴叠加得肤宝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背景: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增生性皮肤病,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目前全球已有银屑病患者1.25亿.我国总患病率为0.72%,目前已有1000万患者.西医治疗银屑病的起效较快,但目前还没有彻底根除治疗的特效治疗药物,而且西药毒副作用较大,经济成本较高,不宜长期使用.近些年来,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银屑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大多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其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重视,但其单独使用起效较慢.因此,为探讨一种新的临床中西医结合疗法,现开展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

本研究采用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耳穴疗法叠加西医局部用药治疗进行效果评价,以了解耳穴疗法是否有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减少复发次数、延缓复发时间、减少副作用、缓解瘙痒症状及提高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协同作用.同时检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揭示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方法:

本研究采用同期简单随机对照方法,从在广东省中医院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门诊筛选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45例(耳穴贴压加西药局部用药)和对照组45例(单纯西药局部用药).治疗4周后,通过观察两组病例银屑病皮疹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PASI)、治疗和随访期间银屑病的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瘙痒评分(VAS)、首次复发间隔时间(time to relapse)和起效时间(effective time)的得分变化来评定临床疗效.同时采用ELISA基于液态芯片法检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TNF-α、IL-8、IL-10、 IL-12、IL-17、IL-23的表达水平,及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为:先对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时,对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取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

(一)临床研究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本本研究共纳入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脱失2例,共88例完成研究.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5年;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共有4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直系亲属发生此病的有2例,非直系亲属发生此病的有2例.同一*生此病的有1例,上一*生此病的有2例,上两*生此病的有2例.有过敏史的患者共有7例,试验组4例,对照组3例,其中抗病毒类药物过敏1例,抗菌素类药物过敏5例,磺胺类药物过敏1例.

两组病例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银屑病相关资料、PASI(严重程度与体表面积积分评分)、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瘙痒评分(VAS)在治疗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基线基本一致,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基线齐,具有可比性.

2.结果分析

经正态性检验提示,PASI(严重程度与体表面积积分评分),VAS(瘙痒评分)(单位:周),首次复发间隔时间(time to relapse)(单位:周)、起效时间(effective time)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故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服从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1)PASI评分

①两组间PAS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将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x±,S、及中位数(M)于各观察时点进行两组间比较.治疗后PASI评分改变于治疗期间各观察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改变优于对照组.经分层分析,于年龄49岁-65岁,病程≤10年,中医证型为血热型和血

生活中统计学引用文献:

[1] 新颖的生活中统计学论文选题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优秀生活中统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中统计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生活中统计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生活中统计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