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西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西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西部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7

西部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
  2. 第二篇西部教育论文样文: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3. 第三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
  4. 第四篇西部教育论文范例: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
  5. 第五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西部教育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

成人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对于实现农村成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传统意义上,农村成人教育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农村成人个体自发需要的补偿教育,政府作为实施成人教育的主体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目前,阻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日渐增多且越加严重.笔者借助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梳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发现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滞后且长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推进.因此,笔者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难题*作为研究主题,认为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成人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将成人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故而,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梳理制约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诸多关系,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这些关系或各自孤立的作用因素在协同创新水平上的有效整合.基于此思考,本研究以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为起点,试图揭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二重性及辩证性;并尝试引入终身教育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继而反思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管窥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从多视角分析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障碍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新机制的若干研究结论.

结合研究的整体脉络,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的研究问题可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教育是发展的内源动力,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关乎农村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全局的发展,它从整体、开放、联系的角度正视西部农村实际.但国内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研究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概述.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泛指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合、配合、渗透、制约等作用方式,它是系统中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灵魂”,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联系起来.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指为了保障并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农村成人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与开放性.机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事实形态彰显着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的作用,此四个方面也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此外,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二重性是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点,现实中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一种矛盾相互“妥协”的结果.而辩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方向性与有效性.

第三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探讨.在终身教育席卷全球的当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理论指导.成人教育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突显了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是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但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非政府组织或个体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它为分析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在机制设计理论看来,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是机制达成社会目标的两个条件.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系统科学规范”强化了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反馈原理揭示了变化中的稳定性、有序原理揭示了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整体原理揭示了联系中的完整性,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农村成人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

第四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实反思.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彰显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了解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选取几个调查对象加以分析是有效的.调查结果将问题及原因聚焦于此三个方面: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本质认识的误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制度障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性的规避.

第五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从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运行方式五个方面探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不仅是机制特点的体现,也是机制运行的诉求.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包括立足整体、注重统筹,理顺关系、重视协调.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应秉持的原则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自主发展与整体目标的达成、多元丰富与特色发展的彰显.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定位即为创生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缩小区域发展与资源配置差距、统筹资源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成要素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进而提升机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其中,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组织及个人;行为准则既包括显性的政策法规,也包括隐性层面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抉择,它们是“机制的核心内容”,共同规范着行为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方式,促使行为主体在确保“利我型”的同时兼顾整体利益,实现激励相容;得益方式是对机制所导致的得益的一个划分方式,同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直接相关,有效的得益方式能激励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激励相容;反馈系统是机制不断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反馈系统可以决定延续、调整或纠正机制的运行.自我实施方式与强制实施方式共同成为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且二者相辅相成.

第六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保障.结合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析看,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条件保障涉及以下六个方面:提升行为主体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调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外动力、完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健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注重不同教育资源的统整与利用、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服务与指导.

第二篇西部教育论文样文: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教育资源数字化由三个层面的活动构成.其一为基础性的技术层面,表现为依托数字化“硬件”与“软件”技术,建设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与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渠道畅通,其二为内容层面,表现为通过“数字复制”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精神产品聚合而形成“教育软件”,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渠道提供给教育者与学习者,其三为应用层面,表现为在“潜件”(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利用数字化“硬件”与“软件”,营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以满足教育者、学习者对互动交往、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

而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定位是上述三个层面的活动推进与发展的逻辑原点.种种实践案例表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活动一开始就暗含着不同的价值定位.人们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出发,选择或者倾向于某种价值目标.这些目标一经确立,便影响到教育资源数字化的规划、技术路线、应用效果等.人们的不同价值定位,导致了教育资源数字化活动在各个层面上多种“认识或看法”之间的碰撞与对峙.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下述几个问题:数字化技术是否能够引领或决定教育的发展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冲突因何而起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如何定位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思考的理论基础在于:在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实现、内容提供与应用实践层面,人们均应当以真实促进人的生动发展为价值取向,此种价值取向,既追求实现基于生命独特性之数字化教育,又致力于保护与传承人之“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资源.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和网络调查的方式,梳理了教育资源数字化活动在技术层面、内容提供与共享应用等方面的已有主张.就技术实现而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集成,已经历由早期静态的教育资源库到着眼于动态交互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历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教育资源实现以人为核心聚集与实时交互的可能性,“融件”和“主题资源单元”等资源重组概念的提出,亦表明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思想的引领作用.然而,“技术可能性”与“内容聚集层面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却是明显的.本文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抽样调查发现:多个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内容聚集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为导向的,种种数字化平台集成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其为应试服务的资源类型比重较大,而分析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与界定,亦发现实践中盛行根据教育资源数量、学校声誉或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育资源是否“优质”的做法.而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层面,人们或持普及与应用互联网便可缩小东西部之间教育及经济发展差距的价值预设,或持只要实现教育资源内容的开放与共享,便可提升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价值预设.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0746.html

本文的研究源于教育实际问题,阳野考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基于数字化技术是教育的发展机遇或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应用可提升西部教育水平等立场,多个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建设与应用.“天网、地网”将地域辽阔的西部地区纳入到了教育的数字化轨道,其数字化“硬件”、“软件”的普及程度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而不断提高.本文选取重庆市黔江区、四川省广元市、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青海省湟源县等西部四地作为田野考察点,重点考察了两个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国家主导并投资百亿巨资的“农远工程”和企业主导的“千乡万才工程”项目的应用状况.其中,重庆市黔江区是较早进入“农远工程”的地区,其建立的“一机三用”之“黔江模式”正在重庆全市及西部一些地区推广,而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是“千乡万才工程”的第一个试点,其建立的“以校领乡”之“黄羊川模式”正在所有会员学校中复制.四川省广元市和青海省湟源县,不但有“农远工程”介入,亦分布有“干乡万才工程”会员学校,两个地区皆属于两个项目的延续,即模式化推广的地区.

比较两个项目,发现其在应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各有不同:“农远工程”以“光盘播放点、卫星接收点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硬件”配置方式介入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传送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并应用于教育、农民致富等活动,其应用活动呈现“内容为王”的特性,“千乡万才工程”着力于营造西部地区学校与乡村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即为每所会员学校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建立东西部之间的互联网交互平台,展开帮助当地教师、学生与农民应用互联网的技能培训,帮助当地人利用互联网渠道提高素质、寻求就业或致富,并引导其将西部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吸引外界的关注,其应用活动呈现“渠道至先”的特性.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田野考察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教育资源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层原因.

西部四地两个项目的应用存在如下问题:

1.“农远工程”项目着力于将东部教育信息资源远程传送至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边远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的问题,项目的应用亦在部分地区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但是,“农远工程”项目资源的应用频率在地区及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活动未能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项目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以东部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为主,不能完全适应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且管理部门的评价方式简单化、配套服务措施不足.

2.“千乡万才工程”项目在西部农村地区分散吸纳了150多所会员学校,以互联网为“东西联结”的渠道,其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的“西才东用”、“西部故事”等活动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项目的“黄羊川模式”并不能在其他地区复制,当地学校有“数码才能”的教师和学生亦未能带动农民发展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短缺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实施的远程教育培训并未普及.项目远没有实现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当地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并促进当地社会信息化的目标.

两个项目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1.基本价值定位产生偏差.从表面上看,两个项目都倡导基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期望当地农村学校利用项目资源,营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发展学生的素质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但实质上,“农远工程”项目的课程资源仅围绕学科教学展开,其为“应试”服务的痕迹较重,“千乡万才工程”亦着力为学生升学与外出务工而提供网络服务.教师、学生及农民则站在摆脱贫困生活的立场,主张学校教育应当为提高“升学率”而努力,管理者以升学考试为标准做出的学校排名与奖惩办法,更加助长了这样的取向.同时,外来的“数码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而西部本土的“乡土文化”日渐凋零,学校教育处于二者无法兼顾的状态而持被动适应的态度,当地农民、教师等人呈现对数字化的排斥情结和学习本土文化传统的懈怠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外来的和本土的教育资源不能实现互融和共生.

2.实践策略的选择虽有所不同,却均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农远工程”以光盘、卫星和互联网远程提供教育信息资源为主,持“东部资源西部用”的理念,在价值追求上仅满足现有学校教育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需求,忽视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之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潜在需求,未着力于营造“外来”与“本土”教育资源共存的教育信息资源环境,而“千乡万才工程”以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构建东西部之间的网络平台为重,项目秉承数字化技术可以引领农村学校教育快速发展并推动西部社会转型的理念,在认识上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在实践上更是将“人才培养”等同于“数码人才培养”.

如此,本文在反思教育资源数字化之各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资源数字化应以实现基于生命独特性的数字化教育为旨归,具体包括:

1.树立适当的“硬件、软件与潜件”应用观.即合理认识与灵活把握“硬件、软件与潜件”,核心是引导人们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育.

2.在应用实践上,应当注重教育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在强调将网络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以缩小人之信息资源占有差距的同时,当突出人的智慧,彰显人文精神,以避免我们迷失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虚拟世界.在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的环节,应当利用数字化工具为学习活动带来的便利条件,促进教师实现技术素养与教育思想的同步更新,而在营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时,应当以“潜件”为指导,强调其对教师与学生之个性化学习的强力支持.

3.学校教育的数字化活动应当立足于学生生存与生长的需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并将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数字化课程体系之中.我国西部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形态多样且极具独特性.当地学校教育应当合理定位本地文化传统并推动其发展,在集成、选择与应用教育资源内容时,应注重将“外来”与“本土”教育信息资源“互融”.

第三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

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特别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由于区域经济条件限制,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很多研究表明教育在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这造成了当地辍学率较高、读书无用论盛行等问题.虽然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研究众多,但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缺少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按照“教育—就业行为—收入提高—收入差距—教育普及政策模拟”的思路,在西部农村地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大量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分析了教育对我国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预测了教育普及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教育不仅显著促进了西部农村劳动者从事非农工作的概率,同时对其非农就业的地域、职业选择以及返乡就业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教育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行为的影响将对其收入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估计教育对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教育普及政策效果时应考虑这种间接影响.第二,通过使用Heckman two-steps方法纠正了农业收入模型估计结果中的自选择偏差后,得到教育对农业毛收入的边际影响为1.3%,对农业净收入的边际影响为1.8%,教育对农业生产配置效应为5%.第三,采用Mincer收入模型估计出的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对劳动者非农收入的年均回报率为2.7%~3.9%,这一结果说明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偏低.在采用了倾向指数匹配方法(Pscore-Maching)纠正异质性偏差后,对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回报水平(处理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1)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了27.9%~31.2%;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了31%~32.8%.(2)中等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处理效应(ATT)和非参与者处理效应(TUT)均高于高中教育的水平,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非农收入水平.(3)通过比较两种教育的ATT和TUT,发现TUT普遍高于ATT,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第四,分位回归的结果表明,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者非农收入差距具有扩大的作用.我们进一步分解了教育对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通过Field分解方法得到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对于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为4.7%~5.7%;通过Shapley分解方法得到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对于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为4%~4.3%.第五,通过模拟反事实状况,预测了教育普及政策对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继续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不会产生显著的政策效果,而如果能够加大初中后中等教育的普及力度,将会对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如果普及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将提高27.9%和32.4%,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数量也将大幅度减小.相比较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西部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部教育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西部教育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西部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篇西部教育论文范例: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本文综合运用了人口素质基本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和SPSS for Windows v17.0软件聚类分析,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探讨、分析了人口素质基本涵义、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的现状及其评价体系、发展设想、路径与策略等,从而为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本文以西部人口素质的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丰富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人口素质等内容的理论探讨.探讨了人口素质基本理论、中国西部及西部人口等内容,阐释了人口概念及其所含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流迁等内容和素质概念及人口素质等理论.同时,探讨了中国西部及西部地区基本特点,分别阐述了西部12个省(区、市)基本情况,并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素质等方面,对西部人口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现状分析.从中国西部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现状.其中,从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残疾人所占比重、人口死亡率、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人口营养状况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现状;从文盲率、每10万人大中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毕业生升学率、科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状况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现状;从生育观念转变、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意识增强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第三部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和发展策略.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决策模型,确定了影响西部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诸因素指标权重,定量分析了西部地区及其12个省(区、市)的模糊评价值;构建了西部人口素质评价的聚类分析模型,通过对选取的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因子20个变量的实证分析,将西部12个省(区、市)分为三类;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系统提出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设想;最后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提高路径与策略.

第五篇西部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2030年城市化率将要达到67.81%,按照2009年中国46.6%的城市化率,每年要提高城市化水平近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近14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多数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从事非农就业的技能相对低下,因此他们干着城市里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收入远远低于城镇人口;住房、社会保障等也与城镇人口差别巨大,专属的称为“农民工”.人口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上至各级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按照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农村劳动力会伴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镇居民.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他们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使他们平稳地转化成为市民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从微观层面看,将转移和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个体必须掌握非农就业的技能,才能顺利转化为城镇居民.而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目标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进行研究,全面把握职业教育在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供求状况,以期为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挥作用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一、研究的内容

本文是对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在界定职业教育概念和内涵基础上,论述了职业教育对就业增长的效用,进一步的,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阐释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机理;最后就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第二、从宏观层面对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进行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首先采用菲德的的两部门模型来检验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政府投入对西部农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度,以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然后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规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以确定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规模是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Granger原因.

第三、从微观层面对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进行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转移劳动力个人基本情况、职业教育及培训参与和就业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评价等方面的数据,再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反映接受职业教育及培训与否在转移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等方面的差别.在此基础上,采用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模型测度出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转移劳动力收入差异的贡献度.最后,运用Logit模型检验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影响因素.

第四、全面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视野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供求状况.首先,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约束入手,阐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需求;其次,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供给的历史变迁进行全面把握,分别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供给的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最后,对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协调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及培训供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研究的主要结论

1,职业教育作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职业准入资格教育、劳动者转岗教育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教育方式,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具有极大效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机理.宏观上,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新生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职业学历教育,补充城市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对缓和化解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具有显著作用.就农村劳动力个体而言,职业教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使其取得非农就业资格:对在职的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稳定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增加工资收入;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岗位的提供、国家相关制度,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农村劳动力个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和成本等因素都会在不同层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强度.

2,宏观层面上,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贡献.职业教育及培训投入的增加对农村经济总量具有倍增作用,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规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Granger原因.

根据菲德的两部门模型估计结果,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投入每增加1%,西部农村经济总量将增加4.654%,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作用非常明显,这种作用包括部门间相对生产力的差异以及职业教育的外溢作用.外溢作用的估计数据显示职业教育产出(E)增长1%,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变化,非职业教育部门将增长0.431%.西部职业教育部门相对生产力差异的估计结果表明职业教育部门生产力低于非职业教育部门且差异非常大.而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职业教育规模的Granger原因在计量经济学意义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变动需要滞后一定的时期才能对职业教育规模产生影响.

3,微观层面上,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及收入也有突出贡献.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在就业的各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优于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及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差别.

通过对调查问卷取得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在就业整体状况、就业稳定性、就业时间、就业条件、就业保障和就业收入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优于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转移劳动力;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模型的结果也显示,是否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差别,能够解释本文调查研究中被调查者工资差异的2.65%,在本文所选因素中排位第四,仅次于被调查者的工龄、所处岗位以及受教育程度这三个因素,是转移劳动力收入差别形成的重要因素.

4,在当前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既定发展水平和状况下,转移劳动力是否愿意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主要受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的影响.

从Logit模型的验证结果来看,西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是否愿意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主要受到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婚姻家庭情况、收入、寻求职业教育时遇到的困难多少以及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服务部门的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工龄、婚姻家庭情况、寻求职业教育时遇到的困难多少以及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服务部门的评价等因素与转移劳动力的接受职业教育及培训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性别、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转移劳动力的接受职业教育及培训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当然,这些影响因素只是在当前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既定发展水平和状况下才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是否愿意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及培训产生显著影响.

5,农村劳动力转移视野下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不协调.总量上,西部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供给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滞后于用工需求的变化态势,供给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

根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视野下西部职业教育及培训需求和供给的深入分析,从总量上看,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重视程度在加强,投入也在增加,西部地区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数目在稳步增长,职业教育及培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却依然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供给缺口还较大;从专业结构来看,部分行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其他部分行业显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用工需求,西部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滞后于这种用工需求的变化态势,从职业教育供给的层次来看,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比例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三、可能的创新

本项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本项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分析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大多仅涉及其中的一个层面,或从总量上去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从收入差异的形成原因方面去寻求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本文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更具有系统性.此外,在宏观层面分析中,本文将菲德的两部门模型引入到职业教育部门中,通过职业教育投入对农村经济总量的贡献的测算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再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职业教育及培训规模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在微观层面分析中,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模型测度职业教育及培训对转移劳动力个人收入差异的贡献度,并通过Logit模型检验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影响因素,将转移劳动力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认知程度引入模型,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部教育论文范文资料.

西部教育引用文献:

[1] 西部教育类论文题目 西部教育论文标题怎么定
[2] 优秀西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西部教育外文文献怎么找
[3] 西部教育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西部教育论文框架怎样写
《西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西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西部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