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参考 英美文学党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英美文学党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4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2. 第二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样文: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
  3. 第三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模板: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4. 第四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
  5. 第五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格式: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100篇免费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英美文学党校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在西方国家政府结构中,文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文官制度,也是西方现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迅速发展的需求,建设更为高效、廉洁和*的现代政府,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普遍重视加强针对文官的培训工作,文官培训遂成为英美政府人事管理及文官制度的基础性环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政府行政事务的日益繁杂及专业化趋势的凸显,作为提高文官综合素质、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文官培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培训工作,英美两国政府以法律或政令的方式将文官培训纳入到制度化发展的轨道.1945年,英国政府根据《阿什顿报告》的建议,成立了统一领导文官培训工作的财政部培训教育司,20世纪60年代又创办了专门从事文官培训工作的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基本完成了文官培训的制度化历程.1968年《富尔顿报告》公布之后,英国文官培训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美国,1958年《政府雇员培训法》的颁布标志着其文官培训制度的确立,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也成立了文官培训的专门机构:行政习明纳中心和联邦行政学院,为各级文官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20世纪70年代,英美文官培训在相关法律、政令的制度保障下稳步发展,其作为两国文官制度基础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巩固.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为此后文官培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卡特政府均对文官培训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文官培训制度的市场化、多样化、灵活性等特征在改革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培训的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培训的质量效果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为了顺应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新要求,两国的文官培训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趋势.

作为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英美两国在各自的文官培训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符合现代*国家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如都坚持效率优先的培训目标,在培训内容方面体现了综合性和广泛性,建立起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开发出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等.同时,由于两国具体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的独特性,其文官培训在指导理念、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也存在诸多差异.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分析英美文官培训制度的主要特征,比较两国文官培训制度的不同表现,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两国的文官培训制度,进而把握西方*国家文官培训制度的基本格局.

自20世纪80年*始探索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以来,我国在公务员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培训内容的拓展、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机构的建立健全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但就公务员培训的制度建设而言,我国还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培训的法制化、管理的体系化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一领域,尽管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文官(公务员)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培训的角度来看,英美在建立、健全本国文官培训制度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对我国不无借鉴价值.

第二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样文: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意义,界定了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概念,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并指出了创新及不足之处.

正文部分分十章论述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全面兴起的政治环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为废约运动提供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及平台;苏俄发表对华宣言提升了国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政治*的信心,而五四时期的国民大会运动及国民强烈的废约诉求,为废约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全面兴起阶段的废约运动对南北政局的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引发的废约诉求,既是南北尝试统一的契机,同时,又是南北争端的纠结点.内政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政府废约外交的成效.

第三章主要阐述废约运动对北京政府内政的影响.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交涉,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较量的重要借口,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后来奉系主导的北京政府,既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试图加快废约的步伐,同时,又因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而力不从心.地方势力如冯玉祥、孙传芳等人的废约态度和主张反映了其政见的变化,对政局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论述中国*的废约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废约反帝为打倒军阀和北京政府的号召,以民众运动为废约反帝的重要途径,突出国民党在废约运动中的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在革命低潮时期,*坚持废约反帝并反对国民党,虽然废约运动及革命遭受挫折,但仍然为民族*革命提供了精神食粮,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章主要分析中苏废约外交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一方面,苏俄的对华政策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政策与中国*的反帝废约策略如影随形,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和消息的双重作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中苏废约交涉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又针因国共两党与苏俄的关系,中国掀起一股关于“赤化”和反“赤化”的大讨论和政治斗争.

第六章主要论述废约运动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势力发展的相互促动.国民党以废约反帝为国民革命和北伐的重要旗帜,得到了大多数民心的支持,基本上取得了国家*政府的合法性.尽管南京政府受到*的反对,但通过调整废约外交为修约外交,南京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承认,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了其政治地位.

第七章主要介绍政府决策机制外的团体组织的废约情况及其对政治的影响.政府成立的正式组织,为政府的废约政策出谋划策,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作用.各种非政府团体组织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外争国权,内争*,对国民革命的发展和废约运动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主要阐述知识阶层对废约运动及政局的关注.知识阶层在废约运动中不仅提出或“先内后外”或“先外后内”的,或激烈或温和的废约主张,而且关注南北政府和国共两党在政局中的地位变化,对列强态度的影响也予以评判,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家统一和政治*的渴求.

第九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与国民会议运动及各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的关系.中国*、国民党和广大民众将废约纳入国民会议的议案,共同推动了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要求政治*的风潮.由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其主要内涵也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推动了废约运动的深入,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废约运动中经济文化领域的斗争与民国政治的关系.抵货运动、国货运动、商会的斗争,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等,既是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还具有极大的政治斗争意义.

结语部分主要论述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相互影响.废约与否,成为民众评判政治势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得道”与“失道”的筹码.同时,也是其时判断民众和思想界政见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模板: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国内现有的延安学研究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关照缺乏,致使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涵盖和反映延安时期社会文化的全貌.从翻译角度而言,国内众多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对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也鲜有提及,致使延安时期的翻译命题成为中国翻译史研究中一个缺失的环节.

本论文以延安时期翻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常规的描述性、社会性和“翻译考古”的方法,以翻译政治、翻译生态学、翻译*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需求问题入手,宏观考察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活动的整体特征、影响与学术意义;并对此时期的翻译现象、翻译类型,翻译机构、译者群体与翻译作品从翻译对于国际话语权、宣传与外交的作用进行历史的评价与跨文化解释,归纳这些翻译活动起到的社会功能与发挥的历史作用.

论文指出研究延安时期翻译专题史对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新中国的对外编译局、外交部门、高等外语学校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翻译史研究、口译史研究、应用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对象.论*调延安时期的翻译者们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文化创造者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延安时期翻译实践的时代特征,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翻译政治学和社会学特征与意义;论文最后以史为鉴,提出了延安时期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外宣翻译的借鉴意义.

论文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政治性、跨文化性进行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并以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外交的大视野,观照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政策、困境与成就,指出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中国应用翻译研究的特殊贡献.延安时期的马列著作翻译、外电国际新闻翻译、对外英语广播和外宣文稿翻译、国际友人采访的口译翻译活动、战地军事翻译等活动都具有显著的战争时代视域下的应用翻译特征,不仅在内宣上成为延安时期马列思想与国外文化输入的主流渠道,在外宣传播上也促进了当时延安与国际世界的交流,还对塑造与提升延安的国际化形象以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起到推动作用.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经验对当前国际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形象与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英美文学党校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电视剧本等各种文体,收获加拿大本土和国际众多文学奖项,有“加拿大文学女皇”、“加拿大文化代言人”之称.纵观阿特伍德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希腊神话、西方童话、圣经故事、文学经典等“前文本”,论者把这一创作特色定义为“经典重构”.本论文将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结合经典论争的讨论,考察阿特伍德作品主题与“经典重构”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阿特伍德以“经典重构”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表达了“生存”的主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义、文化研究等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文学经典重构的潮流.20世纪后期这些文艺理论的共同核心是对传统的反叛、对权威的颠覆.在此背景下,作为承载了权威、典范、永恒等品质的文学经典,成为被审视、被质疑的对象,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经典问题的讨论.从考察“经典化”的过程出发,人们认识到经典的形成不完全是根据其美学价值而确定的客观事物,而是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合力建构的结果.通过考察传统西方文学经典,人们发现入选的都是欧洲的、白人的、男性的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作品,即作者的种族、阶级、性别身份决定了经典之列的被包含或被排除.因此所谓经典其实是权力等外因操控与建构的结果,带有种族歧视、男权中心、帝国主义色彩,并对少数族裔、女性、劳动阶层的边缘化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典成为社会权力合法化的合谋.可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文化表征的文学经典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成了带有“政治”色彩的权力争夺场.

阿特伍德自称是一个“政治”作家,她的“政治性”是一种权力意识,本质上是对边缘与中心位置重新排列的兴趣.阿特伍德“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作品传达的“生存”主题.“生存”在阿特伍德的文学世界里具有多重内涵,具体来说,即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艰难生存、加拿大民族在英国和美国双重帝国主义阴影下的尴尬生存、人类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里前景堪忧的生存.概括来讲,就是女性生存、民族生存、人类生存.女性、加拿大民族、大自然在传统的男性/女性、英、美/加拿大、人类/大自然二元对立模式中,显然处于边缘、下层的位置.重构“中心”、“权威”代表的文学经典,为实现阿特伍德寻求的边缘事物到中心从而实现“生存”的目标提供了绝佳的契合点.通过重构文学经典,阿特伍德修正了男权中心下的女性神话,把女性从“神”的位置上解救下来还原其作为独立的人的真实面目;改变了英美帝国中心下的“附庸”加拿大民族形象,以文学想象构建独立的加拿大民族身份;批判了人类中心思想下人类对自然的践踏,对身处生态危机中的人类发出预警.

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分两节展开论述.第一节首先从阿特伍德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文学经典“前文本”入手,梳理了“经典重构”、阿特伍德的“政治性”与“生存”主题的关系,进而指出“经典重构”是阿特伍德传达“生存”主题的叙事策略,即通过重构历史上的文学经典,质疑经典背后的权力关系,让处于边缘的女性、加拿大民族、自然借文学形式得以发声.需要指出的是,阿特伍德的“经典重构”不是对文学经典的颠覆与消解,而是对文学资源选择性地再利用.第二节是文献综述,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阿特伍德的研究现状,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目标:从阿特伍德“经典重构”的叙事表层入手,深挖“生存”主题的表达.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2989.html

第一章分三节阐述了关于“经典”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典”辨析.通过辨析中外“经典”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指出经典背后隐藏的权力因素.第二个问题是“经典论争”.围绕“经典化”问题形成了“捍卫经典派”和“拓宽经典派”两大阵营.“捍卫经典派”以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坚持认为经典本身具有的审美品质是构成经典的本质要素.“拓宽经典派”认为经典是被建构起来的,主张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男权中心主义的传统精英标准,拓宽经典,纳入更多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及作品.第三个问题是“经典重构”.通过对重写、改写、重述、反写、重构几个相近概念的辨析,指出阿特伍德经典重构的后现代语境意义.

第二章题为“女性神话的重述”,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女性生存主题的表达.该章首先指出女性在传统文学经典中是以要么“天使”要么“女妖”的两极化形象而存在的,表明女性只是男性以自我存在为参照建构出来的“神话”,本质上反映了女性无言的生存处境.阿特伍德通过赋予文学经典中的女性以话语权,颠覆了男性建构的“女性神话”,展现了女性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类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章从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我、女性与母亲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全面分析了阿特伍德笔下所呈现的女性世界的丰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文学经典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单一性.第一节“女性与男性”论述了异性关系中女性的生存处境,分两小节分别从“语言”和“身体”的角度分析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以及女性的反抗.第二节“女性与自我”与第三节“女性与母亲”探讨了同性关系中女性的生存处境,论述了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里对女性身份的抗拒与认同.

第三章题为“民族史诗的重唱”,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民族生存主题的表达.本章首先指出“史诗”这一古老文学体裁对民族身份建构的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加拿大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状况造成的民族身份的尴尬处境,指出阿特伍德通过文学建构民族身份的努力就是为加拿大谱写“民族史诗”.本章分两节从两个角度分析阿特伍德为寻求加拿大民族生存采取的策略.策略一:召唤“幽灵”,阿特伍德通过梳理本国文学经典、寻找本国文化祖先,树立加拿大的文化自信,从而建构独立的加拿大民族身份.策略一对抗的是宗主国——英国对加拿大身份建构的影响,阿特伍德通过写作代表加拿大民族文学的评论专著、塑造苏珊娜·,穆迪为加拿大人原型、追认加拿大土著居民为祖先,表明加拿大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根基,力图解决加拿大民族的“异乡人”之感.策略二:心灵“去魅”,阿特伍德通过构建施害(美国)/受害(加拿大)模式,塑造“施害者”的美国形象,对这一帝国中心进行“反写”.“美国人”在阿特伍德笔下已成为一个特殊名词,它与国别的关系不大,而是具有破坏力、征服欲和善于使用现代工具的一类人(尤其是男性)的代称.需要指出的是,阿特伍德塑造反面的美国人形象,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是体现了她对加拿大社会现实乃至人类整个文明进程的反思.

第四章题为“创世纪的再创”,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人类生存主题的表达.本章首先指出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人类片面强调对自然的权力,而忽视了对自然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前景.阿特伍德通过戏拟的一系列“恶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创世纪”故事,把人类毁灭的图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以期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章分三节重点分析了《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洪疫之年》、《债与偿》四个文本,探讨阿特伍德对人类生存不同角度的思考.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提升.为弱势事物“寻找位置”是贯穿阿特伍德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女性、加拿大与自然在传统男性/女性、英、美/加拿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均处在弱势的位置上.如何让这些处于弱势、边缘位置的事物获得应有的位置,阿特伍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把非主流事物带到中心,目的并非取代而是获得和谐平等的地位.阿特伍德通过重构文学经典,让非中心的女性、加拿大和自然得以“幸存”,也获得了“生存”应有的尊严.

第五篇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格式: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本篇论文的撰写是从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观察当代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如何借用理论的力量,运用学术的语言,为弱势的文化群体寻找身份的建设路径,并在亚裔研究既有的学术积累里提取出可供中国学者比较借鉴的“华人话语”.

论文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篇,分别从“东方主义批评”和“性的批评维度”两个角度展开对亚裔文学批评的观察、梳理和评介.

“上篇”围绕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中东方主义批评的发展与操作而铺展开来,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关于东方主义批评的理论背景梳理,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开始,通过比较欧美学界对赛义德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及他们对后殖民研究不同的学术定位,以期明确东方主义批评的基本所指,以及东方主义批评运用于亚裔研究的合法性;第二章对亚裔东方主义批评发展历程做分段考察,通过对亚裔研究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东方主义批评文本的比较与勾连,本文将其东方主义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原生态的男性发声、更深入的文化研究和最终分散于其他学术话语里,成为隐含的姿态;第三章对亚裔学术界关于“自我东方主义”的论争进行梳理和分析,因为正是在关于“自我东方主义”的论争中,亚裔批评的整体性话语发生转向:不仅转向协商政治,更是以让亚裔女性主义取得话语权的方式保留了族裔继续批评的能力;第四章以四部具体的批评文本为案例,表明东方主义批评对于美国语境下的“华人话语”的建构作用,四部批评文本均显示了东方主义批评的立场,而从话语策略上来说,它们又有所不同——有的通过直接发声,明言自我的方式,有的通过文史互现来为族裔形象去魅,有的通过语境转移或话语重置的方式推出新的观念.

“下篇”标题为“性的批评维度”,同样也由四章构成.第五章先是梳理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并捕捉其中直接作用于亚裔研究的元话语,如他者、他者的他者和迷思等,这一章还基于福柯的《性的历史》的关键思想分析了当代西方性别研究的学科意义,以引入产生“种族——性”的批评架构的时代大语境;第六章对美国亚裔的女性主义批评做一番总结与分析,并通过相关的批评文本的细读展现亚裔女性主义批评的类型与特色,包括从语言哲学出发的亚裔女性主义批评、批判异国情调的族裔女性主义批评和引入别样文化资源的跨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第七章历时梳理了亚裔的性话语的变迁,并指出1990年代以来的亚裔男性批评话语摆脱了男女*对立的架构,走进“性、种族、阶级”的三维批评空间,从而在女性主义之后又一次将亚裔的性话语与种族主义、民族政治勾连起来:第八章选取三部立足于华裔文学/文化研究的批评文本,以展现亚裔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对于华人身份建设的帮助意义.

虽然在论文结构上把“东方主义批评”和“性的批评”分而述之,但本文所着意强调的、并通过一系列批评文本的细读所自然得出的论述是:东方主义批评和性的批评是同时启动的亚裔批评的维度,亚裔学者以这两个方向的思路扩展为经纬,编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亚裔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两重维度的选择也是亚裔处身其中的话语秩序的必然,因为东方主义话语本身就是依托于性话语之上的.

本文关于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党校引用文献:

[1]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提纲格式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大纲怎么写
[2]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摘要怎么写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参考 英美文学党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英美文学党校论文范文参考 英美文学党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英美文学党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