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医药*学论文范文参考 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医药伦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医药伦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医药*学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2. 第二篇医药*学论文样文: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第三篇医药*学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医德*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
  4. 第四篇医药*学论文范例: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
  5. 第五篇医药*学论文范文格式:转基因动物的*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

★100篇免费医药*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医药*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医药*学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我国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理论上尚未达成统一,甚至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深化医改中仍然有着大量的课题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医改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本课题在分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从人文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已有的对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基本是基于社会医学方面,尚缺乏从人文医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本研究从人文医学、尤其是生命*学的角度,研究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该选择怎样的价值取向,以及通过什么机制加以实现.

研究使用文献分析法、会议研讨、现场调查和案例分析等人文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试图从理论上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同时力求为正在深化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一方面,从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系列前瞻性的探讨,以期提出某些政策建议,以利于正在展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另一方面,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对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进行一定的回顾性价值评估,以利于医改政策的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

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将为我国人文医学和社会医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对我国多年来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深刻反思,更有利于我国医改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有利于目前正在深化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展开.

本课题首先从理论上澄清了卫生体制的目标及其价值实质:分析了“健康促进”、“反应性增强”、“卫生筹资公平性”等卫生系统的三个目标,提出了“质量”、“公平”和“效率”三种价值取向.课题对国际上不同卫生保健制度模式进行了价值比较,认为:从筹资的角度来看,其公平程度的大致顺序是“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社区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自费医疗模式”,即“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模式”的筹资公平性最好,“自费医疗模式”的筹资公平性最差;从效率和质量价值来看,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和运用的广泛和深入程度是其决定性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模式”的效率和质量最低,而“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和“自费医疗模式”的效率和质量最高.课题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冷静地对计划经济下的医药卫生体制进行价值分析,同时认为我国从1980年*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今天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总体价值取向并未迷失,始终围绕着注重质量、提高效率和维护公平的价值取向,但在价值取向的落实和某些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

公平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取向.课题首先从“公平概念”、“公平*原则与公平的根本问题”、“人权的*价值”和“公平与平等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公平概念进行了人文剖析,接着揭示了医疗卫生公平的内涵、分析医疗卫生公平的结构、提出“健康人权”是医疗卫生公平的*基础.从“我国的卫生系统公平状况”和“公平价值是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深化医改选择公平价值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实现医疗公平价值的战略选择,走向全民医保是实现医疗卫生公平价值的优先策略.研究还以陕西“神木医改”为案例,对公平性进行了研究,神木医改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免费医疗基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通过系列比较精致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设计,基本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方面”、“提供方面”、“利用方面”和“产出方面”的公平,一句话,基本解决了医疗卫生公平性问题.研究同时指出:神木医改在追求公平价值的同时,制度设计中存在忽视效率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予以解决.

效率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取向.课题首先揭示了效率的人文内涵,分析了效率的*价值属性,在综述公平与效率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对待公平与效率”以及“如何对待平等与效率”的问题.揭示了医疗卫生效率的本质属性,列举了医疗卫生效率的种类,尤其是指出在医改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对医疗卫生效率的价值偏见:(1)医疗卫生的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是难以统一的;(2)在医疗卫生领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相容的;(3)追求经济效益是医疗卫生诸多弊病之根源.研究从“制度效率欠缺”、“配置效率欠佳”、“技术效率不高”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卫生系统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提供卫生系统效率的策略:即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卫生系统的制度效率;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医疗机构的技术效率;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卫生服务的配置效率.课题尤其是以“公益性”为例,研究了提高效率的制度*难题.指出新医改政策中,“公益性”价值取向有待于理论澄清.认为有关“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作为政府责任”诸方面的医改政策是科学和准确的.然而,“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并非一项明智的政策选择.研究在对“公益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诠释了“公益*行为”,对“医疗卫生公益性”进行了*定位,认为在目前将“医疗费用的筹集”和“医疗服务的提供”分开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公立医院难以回归公益性.然而,医疗卫生事业毕竟涉及到每个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其公益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呢本研究认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福利性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而医院只不过是公益性和福利性的载体而已.

市场机制是实现医改价值取向的重要机制之一.课题首先从“市场经济概念辩难”、“‘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的*分析”、“市场机制的*价值”三个方面对市场机制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机制是自由的、是最有效率的,也是公平的.在分析医疗卫生市场存在客观性的基础上,认为引入市场机制既是全球医改的大趋势,也是由我国选择的医疗卫生制度模式决定的,研究通过批驳当前否定市场机制的观点,对我国医改选择市场机制的必然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分别研究了市场机制引入医改政策和实践是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价值取向的.课题还以“宿迁医改”为案例,分析了医改引入市场机制,并如何实现医改价值取向的.宿迁医改的市场化运作从一开始众说纷纭,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宿迁逐渐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研究分析了宿迁市场化医改的动因,认为宿迁医改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和“四分原则”进行市场机制设计.宿迁医改市场机制的引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医疗卫生效率,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收入,使大量社会资源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医疗卫生的公平,因为政府财政由“补供方”转向“补需方”,有利于实现医疗卫生筹资公平;宿迁医改保证了防保、公共卫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共卫生的均等化;社会资本的引入使医疗资源迅速增加,有利于实现医疗服务的提供公平.

政府主导市场机制是实现医改价值取向的另一个重要机制.研究认为:“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社会公益性的维护”以及“我国前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等决定着我国深化医改发挥政府主导的必要性.指出在深化医改中政府主导战略与策略:政府主导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深化医改的战略选择,政府主导实现全民医保并提高保障水平是深化医改的策略重点.本研究特别从儒家生命*的角度,分析家庭的*价值和“爱有差等”价值,提出了建立“家庭医疗账户”的设想.政府主导的具体方面至少应该包括当好保险者、当好付费者、当好监管者、当好市场推动者、当好资源配置者、当好公共卫生提供者等诸多方面.最后,研究还指出并分析了政府主导的几个误区:政府主导不等于公立医疗机构主导、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并不是高度行政化、政府投入不等于排斥市场等.

第二篇医药*学论文样文: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内容也随之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突出基本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任务,以满足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执行这些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全科医生.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与全科医生队伍质量密切相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日益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研究已陆续有较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效果方面研究,侧重于对全科医生培训内容、培训需求、培训效果等的分析研究.第二类,是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三类,属于全科医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反映的仅仅是这一阶段培训要求的研究.但是,对于有关全科医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至今没有全面、综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方案.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增强基层卫生的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性好、服务能力强的卫生服务,政府出台了多个有关支持基层卫生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和建设.但是,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和服务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全科医生职能的界定,尽管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有关的支持基层卫生服务的政策,各地赋于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对全科医生能力要求并不统一,因此,至今尚无普遍适用于各地区、专门衡量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也尚无适用于某地区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本研究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开展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趋势的政策分析,二是基于文献调研和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三是基于广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同时,在深入分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全科医生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第三章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研究,第四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第六章全文总结.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旨在以广西为研究现场,通过对广西农村和城市社区广泛的、深入的、多元的、多形式的调查,获取可靠的、丰富的、全面的结果,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广西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评价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借鉴价值.

研究目的:

(1)分析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

(2)构建专门针对广西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

(4)提出加强广西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全科医生定义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学习(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获得政府认可的培训证书并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2680.html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的结合.

1.研究现场与样本

(1)研究现场

本研究现场是根据2009年广西经济发展状况,将广西14个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本研究选取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经济状况的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等三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

(2)研究样本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研究现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群体.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总共为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乡镇卫生院的102名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共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乡镇卫生院共57名全科医生为研究样本.

(3)专家遴选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遴选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熟悉、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就职于广西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各级医疗机构等有关专家50名.

2.研究内容和工具

(1)有关全科医生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法研究全科医生发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现状理论.

(2)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102名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全科医生对其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的认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创.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初步创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采取专家咨询法和相关矩阵分析法,对初创指标进行筛选和优选,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的权重.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5)确定指标测量标准.采用文献法结合工作实际,对指标做进一步说明,确定其测量标准.

(6)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57名全科医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

3.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样本是全科医生和专家,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我们采取的是自行填写调查表方式,回收经审核有效后进行录入.

4.质量控制

本研究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问卷材料附上重要参考资料,收集的信息双人数据录入等措施对调查质量进行控制.

5.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EXCEL2007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资料于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3月28日期间收集完成.1.102名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02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回收100份资料中,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名,占60%,乡镇卫生院40名,占40%;年龄在20-30岁之间占22%,在31-40岁之间占50%,在41-50岁之间占18%,在51岁以上的占10%;工龄≥20年的占8%,工龄16-20年的占16%,工龄11-15年的占24%,工龄5-10年的占40%,工龄<,5年的占12%;本科占8%、大专占73%,中专占19%;高级职称人员占8%,中级职称人员占30%,初级职称人员占62%.

2.100名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认识调查情况

在调查的54项构成要素中,有9项要素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认为不属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范畴或认为不需要,其余的45项要素被100%的调查样本认为是全科医生需要的综合素质.针对有20%以上调查样本有意见分歧的四个方面,即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方面、卫生系统相关法学知识等,继续将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全科医生对要素赞同率越高.除对卫生系统相关法律知识这项要素认识一致外,其他三项要素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赞同率比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赞同率高.

3.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情况

研究共对50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然后遴选权威系数排名前20名专家进行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的评分,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三轮的咨询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总共有58人次提出修改建议,占总人次的58%.50名专家来自各相关利益方的代表,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师10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10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院长10名,*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二级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基层全科医生10名.专家中研究生学历占42%,高级职称占54%,全科医生占40%,专科医生站20%,咨询内容较熟悉以上者占64%.专家个人权威系数在0.54-0.90之间,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共提出的建议共27项,其中删除二级指标1项,删除*指标18项,增加*指标3项,修改*指标5项.最终将初构的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修改为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以技能权重最高,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三位的指标是全科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4.57名在职基层全科医生自评检验情况

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57名在职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检验,寄发调查问卷57份,回收50份,回收率88%,有效率100%.回收50份的总平均分为69.22分,一级指标的态度、知识、技能三项,自评得分分别为:77.72分、66.86分、63.09分,以态度得分最高,以技能得分最低.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调查样本,其评价结果比较P<,0.001,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年限,自评得分越高.

医药*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医药*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术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医药*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医药*学论文范文选题

结论

1.本文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2.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全科医疗技能是全科医生执业之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全科医生执业的关键,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全科医生执业保证.

3.评价体系说明全科医生职责不仅要承担防、治、疗等的全程化服务,还要承担教、研、管等的立体式职责.

4.针对目前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提出优化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建议(1)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2)优化基层全科医学课程体系;(3)强化基层全科医生实践教学,重点是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4)正确定位全科医生职责;(5)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等;(6)逐步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本文主要特点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广西属于首创,填补区内的空白,有向区外推广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以下三个“三结合”的特点:

1.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的“三结合”

在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客观性的评价体系.具体言之,即是对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对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和全科医生现状的实证分析,采用医学与“照顾医学”、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学与医学*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操作方法的“三结合”

通过对专家问卷和专家咨询、对基层卫生部门全科医生问卷调查和评价体系试评、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三者相结合,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具体言之,借鉴Bloom教育目标分类技术,编制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量表,从全科医生调查中得到赞同,后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遴选一级、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再应用到全科医生中试评价,了解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

3.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能设定的“三结合”

形成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借鉴功能三者相结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提高评价体系的应用效益和效果.三个功能即为,一是卫生部门对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功能,二是全科医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诊断导向功能,三是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借鉴功能.

第三篇医药*学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医德*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

本文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性的层面,反思当代中医医德现状,追问中医道德的*思想根源,从道德产生的源头“道”,到内心行道之所得的“德”,再到社会外化出来的行为规范“礼”,最后到国家强制力执行的制度“法”,从内而外,由深到浅,挖掘和梳理出中医医德的*思想根源.并在浩瀚的中医医德文献中提炼出医德宗旨、医德修养、医德规范和医德约束等*学层面的内涵,希望为今后的中医医德教育、医德规范体系建立和制定医德评价机制寻找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当前为中医医德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对中医医德的*学根源及其内涵进行论述.

前言部分主要交待了选题背景,一个是当前中医医德医风问题突出,在各种价值观冲击下中医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中医医德体系建设,先后多次立项研究中医医德.第三,作者幸运地从第一个中医医德课题开始,一直参与各个课题的研究,为本文写作打下前期研究基础.并提出了将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是中医医德现代研究的背景.

这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研究.首先理清*与道德的概念,明确人类*关系的类型及其约束机制,医学*学的现代研究概况,并从医德思想产生的源头开始梳理中医医德的历史沿革,呈现出中医医德思想历经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中医医德发展历史的九个时期各有特点:上古时期神圣人物发明医药构筑医德理想;夏商西周的医事制度体现中医医德规范的萌芽;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已经初步形成医德规范;秦汉三国的战乱与瘟疫促使医学人道开始觉醒;魏晋隋唐医学人文精神发展,“大医精诚”堪称典范;宋金元时期,由国家规定的医事管理和医药教育规范逐步完备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疗事故的责任制,使医德由医者自律向行业规范及国家法律方向发展;明清时期有关医德的专门论述丰富,其表述形式多种多样,有箴言、有要戒、有诗歌、有法律等标志着医德规范的形式成熟;近代中国西医专科学校、西医诊所和医院的建立使西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宋国宾在1932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学专著《医业*学》,标志着中医医德进入近代医学*学阶段;建国以来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主流医学,加上中国社会经济的崛起,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观念现代化,中医渐渐失去生存的文化土壤,现代医学*学一直主导着中医医德.

第二部分,阐述“道”论思想与中医医德宗旨.

道德的立足点是站在“道”上.中医的世界观来源于气本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天道“生生”的属性又赋予中医贵生思想,而天道运行的中和思想自然成为中医所认可的价值观.由此可以分析中西方医德在价值观上的区别: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带来的是医学的科学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而不可分割,西医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使医学成为纯科学探索的领域,医术与道德是分离的,科学评价与道德评价也是两回事.

人道观的主要问题是,道德的形成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从何入手,这些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中医的人道观是源于天道“生生”的“仁”的精神,人的责任就是传承阴阳之道,完善天地本性,所以人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能够参赞化育,中医作为“生生之具”正是为了实现“仁”.这与产生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道精神有所不同,西方的人道观念倾向于个人本位,多主张个性的解放和个人的价值,而中国的人道观念倾向于群体本位,主张的是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天下的共同利益.

所以中医的医德宗旨是医乃仁术,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仁”是中医的总原则,以大慈恻隐、舍己为人、推己及人、一视同仁、救人水火、不私其有的医心之仁,辅通天地人、关乎性命、爱人爱己、济世救人的医道之仁.“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体现了医疗中各种关系的中和、和谐之美,是中医药观念和方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正是由于中国*思想的根源,使中医的价值观和人道精神与西医存在差别,所以用西医的行为规则约束中医,是在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上促使中医走向灭亡.

第三部分,挖掘“德”论思想与中医品德修养的内涵.

“德”是行道之所得,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具体体现.德的内涵有两方面,一是外得于人,惠泽使人有所得;一个是内得于己,使身心所自得.所以医生应该修炼两方面的品德.一是对外的人伦关系修养,比如仁与爱、诚与信、义与利、精与博、慎与勇、宽与严等品德;二是对内的身心性命修养,比如静与淡、恒与专、耻与廉、敬与谦等品德.在道德上我们不能只强调医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还要把医生自己的健康与幸福纳入道德修养当中,因为医生自身就是患者乃至于社会的道德榜样,这两者不可偏废才是完全的道德人格.同时提出道德的修养方法有为仁由己、推己及人、见贤思齐、忠恕、中庸、内省、慎独等.

在医德与医术的关系上,中医一直是首重立德,无德不足以言医,所以基本上是道德自律,主张先知儒理,然后知医理,主张忠恕之道,重义轻利.西医则是医术在先,以医学知识的掌握为第一要务,到盖伦时代则公开主张用医术要名要利.这种轻视道德的倾向受到社会的干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便以“法典”、“公约”和“宣言”等法律的方式对医学活动作出规定,因而医生的道德多来自于他律.

第四部分,阐述“礼”论思想与中医医德规范.

“礼”来自于对人性*的节制,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人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德是礼之本,首先要以德加以示范、引导和教化,然后以中庸的标准制定“礼”来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百姓有了羞耻之心和敬畏之心,“克己复礼”,社会秩序就会井井有条了.“德”是道德自律的途径,“礼”是道德他律的形式.含有“仁德”思想内涵的“礼”是自律与他律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今天制定医德规范的主要方向.

礼是树立道德信仰的规范,是社会资源分配的规范,是建立社会道德原则和秩序的规范,是职业分工管理的规范,是自身修养的规范.本文总结历代中医医德文献,提炼出学医习业规范、行医施治规范、医患关系规范、医际关系规范、著述道德规范等条文,这里也仅是范例,还有待医德管理者日后完善.

第五部分,探讨“法”论思想和医德约束机制.

“法”是基于人性本恶、人性利己的人性根源,由国家颁布的比“礼”更具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从而达到赏善罚恶,修正道德的作用.法是在礼的基础上制定的,礼是靠自我约束和舆论或制度约束,法则是国家强制力约束,用礼来约束力度不够的规范,就要上升为法,所以说礼为纲、法为目,礼柔法刚,礼是法的前提,法是礼的保障,礼法都要因时而异,变法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法在道德形成及道德传播中具有导向作用,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德是第一位的,法是第二位的,德治是根本,法治是补充和保障;德彰而法省,法明而德进;德勉于前法禁于后德法并举宽猛相济.道德的形成有自我约束,社会约束、制度约束和法律约束四种机制.法律约束对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方向迷失的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导向作用.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所以本文所建立的从内在对道的信仰,到身心对德的修养,进而外化的行为规范和强制力执行的法律制度,这样一个中医医德体系,可以指导中医医德建设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无形到有形,从内心感受到量化指标等多方面,建立中医医德的指标体系和中医医德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最后给出两大体系的范例,供医德管理者参考,并可循此思路继续完善和指导实践.

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实现了道德理论向可操作性实践的转变.本文开创的从道德礼法的次第建立的中医医德理论体系,也将填补医德*体系中没有中医特点的空白.同时本文在中医医德的领域内,用中西方横向比较的方法,全方位多视角阐述中医医德的特点,实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医学*思想的有机统一.中医医德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保持和弘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为完善中医医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善中医医德管理、尝试建立中医医德规范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探讨立法保障中医医德规范的推广实施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意见和理论指导,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第四篇医药*学论文范例: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

研究背景:

卫生服务公平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代际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巨大,“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卫生服务不公平问题仍然突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者所关注和深思的问题.随着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研究和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回归公益性和公平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研究构建现阶段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观,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国际差距进行评价,分析导致我国卫生服务不公平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消除不公平因素的公共政策与制度安排等措施和途径,为经济转型时期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及对策,进而促进公民健康权利的实现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证的模式,对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政策与制度建议.首先,在哲学层面通过系统研究,归纳提出了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观的基本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实证定量研究,包括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公平性、地理分布公平性、公平性变化趋势,并分析得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卫生服务公平性进行了国际水平的评价和比较研究.通过国内与国际的量化研究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实现的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议.其中,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对西方哲学*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背景中公平思想的研究,探讨其对我国卫生服务公平理论形成的意义,构建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观及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实证分析,紧紧把握卫生资源配置这一卫生服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状况及变化的表现、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国际评价,通过对具有较好代表性国家的卫生服务公平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通过与我国的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方面的差距与努力方向.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医改的公平性理念、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卫生制度与体系建设等方面,总结卫生服务公平性实现的措施与途径,提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实现的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议,探索改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现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

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研究体系,其中涵盖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现状、变化、原因、对策等内容.通过这一从理论到实践的较为完整的研究过程,进一步构建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解决卫生服务公平问题的框架体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具体而言,采纳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逻辑学、文献情报学等学科的成熟方法,综合集成,实施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与演绎方法对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除定性描述外,运用了极差法、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公平性测度方法和线性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同时,应用WHO推荐的儿童成活率分布指数、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反应性、卫生筹资公平指数等经典指标,对国际卫生服务公平性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

主要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当前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观,即应建立包含健康权的平等保护、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分配、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利主义分配以及贫困群体医疗救助的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观应坚持平等原则、普及性原则、效率原则、补偿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国内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发现,我国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0.3,属于较为公平,而地理配置的基尼系数>0.6,属于高度不公平,泰尔指数显示,区内的差异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卫生资源配置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居民平均获得卫生服务的机会在增加,但洛伦兹曲线表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相对较低.线性相关分析表明,经济因素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高度相关,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卫生财政偏差,卫生投入不足,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例高,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我国卫生服务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通过国际评价和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卫生服务公平性整体优于发展中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卫生筹资、健康水平以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指标上超过发达国家.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但在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卫生筹资等方面的公平性测度指标仍较低.国际评价研究进一步证实,经济水平、制度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主要因素,而卫生服务公平性还与城乡差异、贫富差距、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高度相关.

政策建议:

针对国内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要促进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改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就必须以卫生服务公平性为理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健康权的基本权利.通过改变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资源结构和质量上的不均衡状况,统筹城乡卫生服务的发展.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增强卫生服务活力.逐步整合现行不同标准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最终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一体化.健全卫生财政制度,建立合理的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筹资的卫生服务筹资机制,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制定统领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卫生法,使卫生服务管理规范有序,卫生发展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政府对卫生服务过程的监管,以及对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力度,规范卫生服务行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

第五篇医药*学论文范文格式:转基因动物的*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

转基因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作为转基因技术发展产物的转基因动物在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而又异常尖锐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选择“转基因动物的*和公共政策问题”这一前沿主题开展研究,旨在为政府决策服务,一方面促进转基因动物研究与运用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促使转基因动物尽可能地给人类带来健康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鉴于此,笔者采用理论阐释与*原则分析及*学正反论证和案例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不伤害、尊重、公正、效用和整体性原则作为分析的基础,对转基因动物的*和公共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本文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转基因动物的*问题,另一个是与之密切相关的转基因动物的公共政策问题.为此,本文的论述包含三个部分,即作为全文理论基础的第一章到第三章,作为主体部分的第四章到第八章以及第九章结论部分.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转基因动物是“自然的”与“非自然的”结合体,仅仅以转基因动物是“非自然的”不能成为我们反对转基因动物研究与发展的充分理由.从转基因动物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论争中可得到有益的启示——制备转基因动物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尊重人的尊严,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良性互动.

二、转基因动物对人类健康短期的、直接的影响较小,但长期的、累积的和间接的影响还很难定论,转基因动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控制不好,甚至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转基因动物的跨物种感染的可能性是大的,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由于转基因动物的潜在风险,应对转基因动物采取“有罪推定”的战略,即应先假设转基因动物不安全,对它实行科学的检测和严格的管理,趋利避害,以确保人类健康.

三、转基因动物不宜或不应授予专利权.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抬高给基因授予专利权的门槛,并探索其它方式,如实行科技奖励、减税或免税来保护研究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发挥“*条款”在基因专利中的道德屏障保护作用,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和利益的公正分配.各国应在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四、转基因动物可以商业化.转基因动物商业化的途径,一是实行标识管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二是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三是保证利益公平、公正分配,四是对异种移植器官进行安全测试.转基因动物商业化的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应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利益冲突,对不同的利益进行协调.这就需要利益相关者在转基因动物商业化的过程中遵守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准则,按照“义利合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规范进行国际合作,惠利共享,达到利益分配公正的目的.

五、在中国建立专门的转基因动物法律、法规和涵盖技术、*和管理的转基因动物官方网站十分迫切.在解决转基因动物四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对转基因动物的公共政策加以概述,提出管理的范围是在医药、农业、生物材料和环保等领域,管理的基本政策是“谨慎鼓励、严格管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风险-收益、分配公正、逐步商业化、动物福利、尊重自主和参与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实行研究和经营活动准入、进行*审查与专家鉴定、开展动物试验和人体实验、强制产品标识、加强进出口管制、规范食品药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严格禁止与强化监督、成立管理机构、举办与管理相关的教育培训及建立转基因动物官方网站.

关于免费医药*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医药伦理学引用文献:

[1] 关于医药伦理学的论文题目 医药伦理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医药伦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医药伦理学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医药伦理学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医药伦理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医药*学论文范文参考 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医药伦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