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环境地质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地质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环境地质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环境地质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参考: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
  2. 第二篇环境地质论文样文: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
  3. 第三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模板:海西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
  4. 第四篇环境地质论文范例: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
  5. 第五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格式: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环境地质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参考: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依托公益性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对规划新城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震地质等条件,建立了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重点研究了影响规划新城地质环境质量的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水库浸没等三个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研究区的岩土地基承载力、压缩性等进行了分区评价;基于GIS系统和DP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展开了诸如地基稳定性、场地稳定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系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基于FLAC3D软件模拟了规划新城范围内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并对断层未来的活动性进行了预测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延庆新城规划建设条件,进一步研究了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城市规划修编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论文得到如下认识:

1)研究区岩土体具有典型的多层、互层结构,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较为稳定,场地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总体较好,适合于规划各类建筑.

2)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官厅水库浸没.软弱粘性土分布面积广,工程特性差,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岩土地基的工程能力.研究区构造复杂,北东向主要发育7条断裂,南北向4条断裂.延矾次级盆地北缘断裂(F6)为全新深大活动断层,活动断裂危害大;康庄断裂(F1)为第四纪主要断裂,活动断裂危害小;其余断裂均为第四纪一般断裂,在山区出露段活动断裂危害小,平原区隐伏段一般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危害影响.现有库水位条件下官厅水库对规划新城无浸没危害,浸没预测表明库水位达到476m时,则会对规划新城建设区产生浸没危害.

3)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表明:研究区100年后表层土WE向最大水平位移约2mm、NS向位最大水平位移约3mm;虽然最大位移发生位置均在新城规划区域内,但其位移量小,对新城兴建影响较小.

4)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与新城规划协调性总体较好,适宜于开展大规模新城建设.

第二篇环境地质论文样文: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

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该区地表为较厚松散层所覆盖,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矿区煤层埋藏浅、开采厚度大、上覆基岩厚度较薄,煤矿开采容易导致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何实现煤矿生产与生态、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的相互统一与协调发展,是西部地质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本文在对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勘探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的地质采矿因素条件,研究了采动对各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GIS进行了各因素的空间信息量化管理,并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矿区地质环境采前因素综合评价,对开采后地质环境变化分区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活动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主要成果有:

(1)研究发现“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是生态脆弱区浅部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三类主要地质环境效应;煤炭开采造成上覆水体进入矿井,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异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水位的下降产生了土体的盐碱化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水环境及土地沙漠化造成浅部生态退化,表土采动变形和破坏加剧产生水土流失.

(2)研究确定了地形地貌、沙层厚度、水位埋深、开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煤层厚度等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榆神府矿区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差,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在未开采煤炭时就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3)基于对各因素现状及采动变化空间分布GIS量化管理,和各因素空间可视化成图的综合地质环境现状GIS多元信息拟合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分析和预测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动态变化趋势;探索并研究建立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支持向量机(SVM)非线性预测模型,并将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为5类,进行了现状地质环境类型评价分区,预测了煤层开采地质环境变化,给出了预测评价分区图.

(4)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中,不会造成区内所有矿井地质环境加剧恶化;只是在煤炭埋深浅、且富水的地方,开采会加剧环境恶化,这些地方是今后煤炭开发时,重点保护与治理环境的地区.

(5)研究得出:对于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各矿井(区)具体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对采前采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评价预测结果合理部署,并提出优化开采顺序、科学选取开采方法和实施“保水采煤”综合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资源开采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该论文有图55幅,表46个,参考文献220篇.

第三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模板:海西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以及从事各类活动的场所和资源的提供者,它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地域系统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极为强烈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据专家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75%的城市居住人口,城市化率将达50%以上.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方面,任何城市均建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地质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45%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为Ⅶ度和Ⅶ度以上地震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险象环生,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灾害分布广泛,地下水污染层出不穷.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单一或耦合的发生,造成城市居民伤亡或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断“扰动”地质环境.城市化进程中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道路建设、矿山开采等,在给人类社会创造辉煌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在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的形势下,开展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极为迫切和重要.然而,由于地质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城市发展涵盖的内容亦极广,使得对二者相互作用与对策的研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其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灾害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内容,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课题.当前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系统完成此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某一学科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地质学家侧重分析地质灾害的机理和地质环境评价;地理学家从区域尺度的地质资源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入手,协调人地关系;灾害学家将地质灾害作为灾害系统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规划学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针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规划建议.这种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恰恰反映了该课题的多学科交叉性、广泛关注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安全科学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类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为看问题的角度,以实现安全保障条件为着眼点的一个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具有高度综合和跨学科的性质.这与此课题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相契合.此外,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进行研究,探究其深层次哲学背景,则归结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系统大安全观.基于此,论文立足于安全科学,既不孤立研究城市发展也不孤立研究地质环境问题,而是以安全科学视角,对二者交叉和结合的领域开展综合研究.以一个具体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科学视角,开展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还没有案例可以借鉴.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此课题进行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如何进行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多灾种综合研究.当前针对某一研究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往往分灾种进行,单灾种评估结果为各自不同的目的服务,成果资料零散,缺乏对区域范围内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更未对各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考量,无法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综合充分的地质工作建议:(2)如何进行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研究.当前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探讨以零散的定性分析为主.从哪些方面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没有统一的学术定论,同理,从哪些方面梳理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因亦缺乏系统分析.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将与此相关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宏观层次主要是区域人地关系的研究,该层次往往选取流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人口、资源、经济等宏观指标进行量化,对城市范围而言,此层次的研究尺度过广;微观层次的研究则是针对具体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专业研究,如滑坡机理研究等,此层次的研究尺度过细而无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结合;中观层次的研究则主要是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研究,该层次的研究与城市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然而由于当前缺乏专业间的相互沟通,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难以理解地质工作者所提供的各种地质信息,而地质工作者对城市发展和规划工作不了解,不能把地质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规划所用.因此,从中观层次研究二者“交叉领域”,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各要素的影响;系统分析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相互作用指标体系及模型,是综合研究的发展趋势.(3)如何开展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当前对城市范围内地质环境问题的减避,往往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或建设用地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布局层面的城市规划建议.如何在城市功能布局已定的情况下,将多种地质环境问题与多种城市用地类型有效结合,实现以城市用地单元为基础的地质环境问题风险评估,使规划者和决策者快速识别规划用地的综合风险,是中观层次的研究所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的典型沿海城市泉州市为例,首次从安全科学视角,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在充分收集和整理研究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区内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地质环境问题减避对策.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通过总结国内外地质学、地理学、灾害学、城市规划学中涉及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与对策的研究内容,对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研究尺度、优缺点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安全科学的研究角度和着眼点,为此课题安全科学视角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发展情况、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查明了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种类和分布特征.实地调研并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分为研究区城市发展资料(包括城市各类用地情况;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大型公共交通设施等城市建设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地质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资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通过文献分析、地面调查、样品采集分析等,查明了研究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地震、崩塌、滑坡、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水土流失,分析了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并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属性编辑和成图.(3)开展了基于多灾种耦合的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危险性区划研究.对沿海城市多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梳理和分类,在单灾种分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触发关系的多灾种耦合危险性评估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地震、崩塌、滑坡、暴雨、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多灾种危险性区划中,首先采用指标权重法进行单灾种危险性分级,确定各灾种的初始危险性指数,绘制初始图件;然后依据建立的耦合模型对存在相互作用灾种的初始危险指数进行修正,得到耦合后的危险性图件;最后采用“最大值”法得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危险性图.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处理多灾种耦合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拓性,且便于结合GIS技术进行实现,评估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受不同灾种耦合的危险性,符合泉州市实际情况.(4)开展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定性研究,厘清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并为定量研究奠定基础.针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特点,采用GIS空间叠加、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从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二方面,对二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分为地震、崩滑流、地面沉塌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共5大类,对此5大类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反之,从城市工程建设、矿山开采、工农业生产、围海养殖及建设等4方面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这种从安全科学角度,以一个具体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进行定性梳理的方法,改善了传统的定性分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不足,有利于决策者综合掌握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实际.(5)开展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阐明了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建模所需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概念模型示意图;尝试采用典型性相关性分析进行定量建模,分析了此方法的适用性及缺陷性;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等多重信息不确定性,提出了应用盲数理论进行二者相互作用建模的半定量方法,即借助专家经验将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程度转化为盲信息,构建盲数矩阵,确定各指标的影响系数,计算未确知测度,求解相互作用程度.通过泉州实例研究,验证了盲数方法的可行性,确定了研究区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程度.(6)开展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研究,提出了规划层面的减避对策.在宏观层次,以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和评价为依据,编制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图,提出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功能布局建议;在中观层次,为充分考虑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对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影响,以城市用地类型表征易损性,通过风险矩阵法将多灾种耦合危险性与城市用地类型易损性有效结合,进行了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用地风险评估,获取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快速识别规划用地的综合风险,提出的用地规划策略和风险管理对策更具针对性.(7)开展了区内重大地质环境事故条件下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急物资调配等关键问题研究.针对重大地质环境事故应急避难场选址问题,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方面选取可容纳避难人口数、开放空间比、与医院最近距离、与消防点最近距离、与断层最近距离5个指标构建了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应用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模型,对13个待选避难场所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了各待选场所的综合测度,并据此提出了选址建议.针对区内重大地质环境事故应急物资调配问题,结合GIS技术,选取主要应急避难场所和医院为需求点,将供应点分为固定和流动两类,对固定物资供应点和流动物资供应点到需求点的全局分配方案、各需求点最优及次佳分配方案、各供应点分配方案进行了求解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应急物资调配建议.


https://www.mbalunwen.net/gui/82621.html

第四篇环境地质论文范例: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

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事关国家资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发展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前三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大转折、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高瞻远瞩,顺应国际大趋势,依托高技术,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地球科学难题.为此,地质调查工作驱动机制必须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的领域需要不断拓宽.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论文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理论创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战略设计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地质调查需求变化、国内外对比、现状与问题、队伍能力建设等专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战略选择,包括业务发展、队伍发展、体制机制等战略重点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论文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通过地质调查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分析,揭示了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为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地质工作需求可以分为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一般情况下,地质调查需求表现为常态需求.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性,地质调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永久性基础支撑作用.(2)地质调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含准公共地质产品)和公益服务.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采取政府提供的方式具有高效率,因此地质调查工作是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地质调查具有常态需求,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建立有稳定国家财政资金保障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3)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地调局的定位应当是集调查、科研、服务于一身.

(二)论述地质调查发展现状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逐步分开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7月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专项,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基础性支撑和保障作用.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信息服务迈出重要步伐,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基本建立.面对新形势,地质调查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存在八个方面问题:一是基础地质工作薄弱,严重影响了矿产勘查、社会服务、海洋权益的维护和大地质事业的发展;二是集中统一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地方协调运行的机制没有形成;三是地质调查持续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四是地质调查投入的快速增长对现有工作体系提出新挑战,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五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六是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七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规模过小、结构欠合理,队伍能力亟待提高,野外一线地质调查人才急缺;八是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有待进一步建实建强等.

(三)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的发展趋势.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经过重组与调整之后,世界地质调查及机构发展的基本态势有如下特点:一是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二是地质工作的技术于段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社区服务;四是服务对象日趋广泛,采用个性化服务;五是重视信息机构,强调信息服务质量;六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七是机构实现精简合并.

(四)开展了我国地调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对比,并根据其中的重要指标研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存在差距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效果欠佳,服务能力不足:二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地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地质科技创新基地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是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五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等.

(五)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预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地质调查需求重点不同.根据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演变历程可知,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山工业化初期——中、后期——后工业化阶段演变,地质调查工作也由资源型——资源环境型——社会服务型演变.我国地质调查需求发展趋势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能源资源保障问题凸显,多元投入,国内矿产勘查投入将持续保持高水平.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二是环境地质调查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是基础地质调查需求稳定增长.四是地质调查需求相继出现新领域.五是资源利用方法和技术水平需求提高.六是地质调查社会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对服务水平需求明显提高.

(六)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使命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主要对象,不断创新地质调查成果和地学知识,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基础知识和地学信息的需要.主要职责任务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战略性矿产勘查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地质基础依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对象,不断提高地质调查程度,提升地球科学研究和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和公益服务,持续创造社会效益.把地调局建成国家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地学服务中心,争创一流成果、一流服务、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论文具有以下主要创新之处:

(1)在研究提出了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建立了适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预测模型,对地质调查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在具体预测需求上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数结构比例增长法,即以2009年实际投入为基数,确定各结构年度增长比例,再测算到2020年的总需求;二是地质项目概算法,即按照预计需要完成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再把任务进行分解,最后用概算费用标准具体计算出总需求.综合预测结果:2011年到2020年地质调查常态需求平均每年90亿元.并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进行了定量预测,得出预测结论:如果不考虑整合行业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2-1.5万人;如果考虑整合行业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7-2万人.

(2)在研究并提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地质调查机构对比,找出差距,并构建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制度保障体系、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战略规划体系、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地质调查工作效果等6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17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地质调查科学发展二级指标的深入分析,比较系统地把握地质调查科学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状况,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核心业务体系战略选择,围绕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第五篇环境地质论文范文格式: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云南省公路通车里程19.85万公里,至200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500公里,但高等级以上的公路仅占公路通车里程的1/20.故我省公路升级改造和路网加密任务仍将十分繁重,因此,云南公路建设仍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全国高速公路进入山区修建和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时期,公路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公路建设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制约和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运输安全.由于结合地质环境的公路地质病害机理研究,尚不系统和全面,十分必要研究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以指导云南今后公路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公路发展概况,分析和总结了公路发展及其特点,简述了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了公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制约和云南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公路地质环境致灾的对策研究现状等内容.

其次,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建设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环境、活动性构造带、公路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以及云南公路地质环境条件.在这些内容中,将云南迄今为止的所有通车和在建的高等级公路(二级以上公路)与云南主要山脉分布、地貌分区、大地构造分区、深大断裂和地壳厚度、构造体系、新构造运动、主要活动断裂、地震震中分布、区域稳定性分区、工程地质分区以及云南膨胀土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对应和叠加处理.由于最近十多年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阶段,涉及了更多更全面的公路地质环境问题,同时,在建设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公路地质病害治理经验,取得了许多科技创新,加上这些公路分布在云南的广阔地域,为今后就近区域公路的升级和路网的加密将起到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结合云南公路建设中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主要地质病害类型及其展布特征,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发育的时间和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和分析了公路地质病害的公路地质体属性、公路地质病害的潜在隐患、公路地质病害的致灾因素,总结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地质病害诱发及危害分析,

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诱发的公路地质病害,探索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诱发机理,总结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诱发链.

针对云南公路主要地质病害,从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复杂地质构造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类土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对策、特殊岩类(区)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地质体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技术对策和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技术优选等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了复杂地质环境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工程技术.

本文从基于公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公路选线技术、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公路地质病害防治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养护技术及其病害处治、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等方面,通过较为全面的研究,探索和总结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模式.

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首次将云南在建和已通车的高等级公路与云南公路建设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联系和对比,为今后云南公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环境分析资料,对于新建公路,可借鉴就近区域已建公路的成功经验和需注意的事项.为新建和改(扩)建公路提供了针对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治理措施对策经验.

2、结合云南公路建设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开展公路地质病害的诱发机理研究,包括自然状态下的公路地质病害、工程扰动下诱发的公路地质病害、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以及公路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稳定性评价以及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复杂地质构造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类土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岩类(岩区)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技术对策、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技术优选,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公路工程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对策体系.

环境地质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地质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环境地质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环境地质论文范文选题

3、首次系统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云南地质病害的时空特征、发育特征,较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特征和野外判别方法.

4、首次系统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地质病害致灾因素,从云南公路地质病害形成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破坏形式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破坏机理.

5、针对公路工程路基、桥梁、隧道建设的实际,结合云南公路建设的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系统总结了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工程技术对策.其中,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侧向限制法软土处理技术”、“亲水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从公路选线技术、公路工程地质病害危险性评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公路养护技术、公路工程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等方面,开展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地质病害的对策模式研究.

7、研究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建设技术对策,构建了云南公路地质环境公路工程技术对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公路建设的科技进步和加强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保护,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您写环境地质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环境地质引用文献:

[1] 环境地质方面论文选题 环境地质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新颖的环境地质与地貌论文选题 环境地质与地貌论文题目哪个好
[3] 环境地质外文文献 环境地质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环境地质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地质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环境地质相关论文范文资料